作文训练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09:52: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作文训练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口头作文训练分析论文
一、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他们应具有的写作能力不相称。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相当数量的学生还不能写通文章。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段落层次模糊,思路不顺,这些都是普遍性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对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单一高标准”的写作要求和“过于理论化”的指导方法,这样势必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
从教育研究部门来说,遗憾的是至今仍无正式的作文教学大纲,以致造成了目前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导致目前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还与作文训练方式有关: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的训练方式,忽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未曾“先着眼于口头作文”。[1]更有的错误地认为口头作文是简单的形式,只是小学阶段书面作文的一种辅助形式,中学阶段已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一环节。其实,我们“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2]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因而轻视口头作文训练是片面的。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区别实际上不在简单与复杂。如果只要求说几句话自然是简单的,假如要求有一定的中心内容,有一定的说理层次,这恐怕是复杂的,有的甚至要比写一篇文章更难。因为口头作文除了朗诵、态度、表情方面要求外,还特别要求思维的严密和敏捷。再有中学的口头作文和小学的口头作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语句不通的书面作文,让学生通过“讲”、“读”凭“语感”修改时,就有一种走回头路的味道。因此,丢弃不该丢弃的提高写作水平的“阶梯”——口头作文的做法是不对的。
作文构思训练培养论文
解答数学问题时,有时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或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可以使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容易。掌握这种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我们进行作文构思训练也不无启发。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而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这一原则也存在于作文构思乃至于整个写作过程之中。清人沈德潜在《说诗zuì@①语》中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里说的是炼字过程中对立面的转化。构思过程也存在这种转化。作文构思的实质是对写作素材的改造和制作,而要完成这一改造制作过程,必须离不开对材料实施转化。就中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而言,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题目只能提供对立面中的一个方面,构思时必须涉及对立面中的另一个方面,因此,实题要虚做,虚题则要实做;原因要化为结果,结果则要追溯原因;等等。可以说,转化,是作文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而作文构思训练必须包括辩证转化思想的训练。
训练转化思想必须掌握转化的技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一问题。
一、实与虚的转化
“实”就是具体地、直接地写;“虚”就是抽象地、间接地写。作文训练中的“实题”提供的多是具体的人物、事件、实物等方面材料,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老师的眼睛》《教室里的欢笑》等,写此类题目若是一味求“实”,不注意“实中有虚”,则表达上易呆板,也缺乏积极的思想意义或必要的思想深度。故“实题”一定要“虚做”,或揭示具体事物的本质,或揭示具体事件的意义,或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或回避正面实写,代之以旁敲侧击。如《在阳光下成长》,可由“阳光”联想到“父爱”“母爱”“师爱”“友爱”,而不能只在“阳光”本身做文章。又如《××比赛》这类题目,若是正面描写比赛场面,做到“实中有虚”,揭示比赛意义,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学写跳绳比赛,却回避了正面实写,而是写一个“潜补队员”因给同学看衣服不能观看比赛,只能听到赛场传来的阵阵的欢呼,揭示他想看比赛但又不玩忽职守的矛盾心理,如此化实为虚,更耐人寻味。
写“虚题”则要“实做”。虚题提供的是抽象概念或思想,如《尝试》《机遇》《选择》等。学生写这类题目多喜欢空发议论,缺少具体实在的描绘。写这类虚题,应该先明确“虚题”包含着什么抽象思想或感情,再围绕这些思想感情写一些具体材料。如写《尝试》,可先明确题目中包含的“大胆尝试才能成功”“尝试不能怕失败”,写一件或几件事。
作文起步训练研究论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的作文教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作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做好中低年段的衔接,我们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培养习作的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习作也不例外,学生如果有了习作的兴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三年级的学生是学习习作起步阶段,课标已经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也就是心情作文,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
二、阅读中积累语言。
新课标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祖国语言的重要手段,厚积才能博发。三年级的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11课《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描写的画面很美,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乐意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表演读、比赛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从而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小学语文报》、《唐诗三百首》、《名言警句》、《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摘抄优美段落,背诵名诗名篇,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作文指导训练论文
(一)命题的几种常见形式
a.全命题。这是一种传统的命题方式。前些年曾有人说命题作文出现了危机,但从近几年中、高考情况来看,命题作文又显露了生机。特别是中考,命题作文是比较常见的。这是因为与给材料、自拟题目相比,它可以考查学生审题和选材的能力,这是它突出的优点。在想像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其考查功能也不逊于给材料、自拟题目。它唯一的缺点是容易被人猜中。命题人既想用命题的形式又要尽量不被人猜中,就要在一些题目上有所变化。如写惯了《我的班集体》或《我爱班集体》,就变化为《我和我的班集体》;写惯了《课间》,来一篇《课后》;写惯了《挫折》《失败》之类的题目,换一个《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可能就不那么顺手了。
特别要注意:全命题的特点在于一个“全”字。以《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这个题目为例,中心语是“波折”,前面加了三个定语:是“小”波折而不是大波折,是“一次”而不是多次,是“我经历”的而不是别人经历的,也不是“我听说”的。用层层限制增加审题的难度,也可以和某些类似的题目区别开来。
也有一种命题作文不仅是全命题,而且带提示,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选材,如94武汉题《生活给予我的思考》和94南京题《掌声》都有这样的提示,它们在选材上为考生划定了范围,有的还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全命题作文的一种新形式,它降低了考试难度,代表了全命题作文的一种新趋势。
b.半命题。如《我多想……》、《我理解了___》,省略号部分和横线上让考生自己填上恰当的词语;还有一种半命题提供备选词语,如,94年贵阳题《记一堂___的课》,备选词语有“生动、难忘、印象深刻、喜欢、有趣、有教育意义”等。这两种方式实际都是帮助考生确立中心和选材,自由度较大,范围较广,使考生能够随心所欲地抒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和情,因为中心和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写起来不容易“跑题”。
c.给材料。一种是给材料写议论文;一种是给材料写记叙文——有的是续写,有的是改写,有的既不是续写,也不是改写,而是让考生根据材料发挥想像,写一篇记叙文;还有一种是给材料写说明文。给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于全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提示”,提示仅是一种启发,并不提供故事情节或某些具体情况,记叙或议论都只能以它为引子而不能以它为依据;给材料则不同,或给出故事情节,或给出具体情况(事实、数字、言论等),它不是记叙或议论的引子,而是记叙或议论的依据——依据它,或展开想像与拓宽意境而记叙,或纵横发挥与联系实际而议论。
语文作文训练研究论文
作文被同学们视为考试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对之总抱着一种爱不起来,但又绝对不能置之不理的复杂心态。其实大可以爱上“她”,只要你搞好平时的训练和注意临场的发挥即可。
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观察生活。作为中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同样也要观察生活。所谓作文,同文学作品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则是作文的唯一源泉。我们写作文,就是要写我们的生活,因此,如果没有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哪里能对生活进行描述?
也许有同学会说现在临近高考(中考),生活对我们来说,只意味着紧张的学习,一切都平板而单调,有什么可观察的?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妨体会一下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一段话,它或许能给你许多启发:“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期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观点。任何事物里,都有着未曾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前人对它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
其实,“平板单调”的生活中蕴藏着多少新意呀!不信,去看看朝阳、去看看晚霞,甚至去看看小鸡啄食、嬉闹,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去注意观察你的同桌,他或许与你原来想的完全不一样;去利用极有限的闲暇看看报,看看电视,难道你没有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吗?总之,我们应该先去发掘生活,再去写作文。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要有好的内容,又要有好形式,才能称为好的作文。因此,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充实、新颖的内容,而且还要有准确流畅的语言和独到的笔调。
写作文常常被中学生们视为最令人头痛的事件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常常感到“要说的话憋在心里说不出”,或者勉强成文,也是“言不达意”。大家总爱抱怨:总不能把口语都写上作文本吧?!其实,文学语言并不完全就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高尔基说过: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充分而鲜明地描写事实里面所隐藏的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所以必须有明确的语言和精选的字眼……。这就是说,作文中的语言必须是经过选择、取舍、加工、提炼的。
语文作文训练研究论文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人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重要目的。
关键词:情操重视教材善于积累开阔视野加强训练
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善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具体措施如下:
一、围绕教材,随时作文
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鉴赏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学生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有了较高的思想素质,写出的文章才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在学习了《舍身炸暗堡》一课后,我让学生对叔叔说一段话。
学生写道:“叔叔,您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您的鲜血没有白流,您的愿望早已实现,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样.联系教材,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作文微格训练教学管理论文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它的本质、过程、规律、技巧及作文教学法,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验、科研、教改。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然而,中学作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师劳而功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作为教学之“本”的、适用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教材,就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高中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初中的《作文·汉语》理论透析性、实用性都不太理想。作文教学处于“三无”(无作文教学教材、无作文教学系统、无良好的作文教学)、“二难”(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一低”(学生作文水平低)的状况。怎样尽快扭转中学作文教学这种状态呢?从根本上讲,需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实验、编写教材等工作,但这需要时间,还远水解不了近渴。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将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微格作文训练效果较好。下面作以详细说明。
一、什么是微格作文教学
所谓微格作文教学,就是将写作学的知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有机的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分解教学的方法。如:从体裁上分,中学生可以重点分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块,即三个“微格”。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四个“微格”,其它方面依此类推。
二、中学作文教学微格训练网络(一级)
根据教学大纲有关听、说、读、写的规定和要求,我大体上将作文微格训练分为两大系列,即口头作文训练系列、书面作文训练系列。如下表:
(一)中学口头作文微格训练系列(一级)─────┬────────────────────────────命题方式│教师命题学生命题题库选题─────┼────────────────────────────训练形式│看图说话、联词说话、自我介绍、口述见闻、课文复述、讲
作文思维训练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写作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既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但无论观察、想象、构思还是表达,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
一、想象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它是以意象、想象、显示、描述等作为思维形式的。表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意象则是对形象的理性认识,是思维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它比抽象的概念有更深广的内容;想象是思维主体对意象进行能动的加工组合,形成可供显示、描述的整体形象的过程;显示、描述,则是用语言描述形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不难看出,在形象思维的诸多形式中,想象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点应放在想象能力的提高上。
(一)在阅读和再造复述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经过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比如在讲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过程中,随着教师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乡生活图景。这种再现于阅读者头脑中的形象,越具体越清晰,就越能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和境,久而久之,必将增强阅读者的再造想象能力。但作为作文指导而言,还不能就此为止,还必须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生再度调动积贮的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尽量以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口头或文字予以复述表达,以此巩固和强化再造想象能力。
(二)通过看图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看图作文既可以锻炼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它能够调动个人的相关表象积贮,渗透个人的相应生活体验,从而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片断为连续,化无声为有声,并诉诸文字,使之成为情节独立完整、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比如有一幅漫画:台灯光下,一位中学生在伏案苦读。他的旁侧,母亲坐在小凳子上细心地为苦读的孩子洗脚。画面相当简单,假如只是局限于画面展示的有限信息,似无什么“故事”可写。但当教师有意识地作启发诱导,一旦打开学生那种亲身体验过的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接触过的形象储备时,一篇篇构思巧妙、想象独特的好文章就出来了。有个学生自拟命题为《又是一个无奈的夜晚》的作文:张强放下饭碗,“拖着双脚慢慢晃向客厅想看一会儿电视”,就听母亲大声叫道“快去学习”;深夜,母亲端来热水,关切嘱咐“你只管学习,伸出脚吧”;洗完脚,母亲又是一句轻轻叮咛“认真学习”,“张强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那白纸上的黑字又爬进了他的眼睛”。还有的学生自拟命题《为了母亲的心愿》《“神圣”的使命》等等,都从各个不同角度表达出习作者的想象和理解。进行看图作文教学,教师应选用画面简洁、内涵丰富的图画,给学生留下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作文微格训练教学管理论文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它的本质、过程、规律、技巧及作文教学法,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验、科研、教改。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然而,中学作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师劳而功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作为教学之“本”的、适用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教材,就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高中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初中的《作文·汉语》理论透析性、实用性都不太理想。作文教学处于“三无”(无作文教学教材、无作文教学系统、无良好的作文教学)、“二难”(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一低”(学生作文水平低)的状况。怎样尽快扭转中学作文教学这种状态呢?从根本上讲,需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实验、编写教材等工作,但这需要时间,还远水解不了近渴。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将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微格作文训练效果较好。下面作以详细说明。
一、什么是微格作文教学
所谓微格作文教学,就是将写作学的知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有机的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分解教学的方法。如:从体裁上分,中学生可以重点分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块,即三个“微格”。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四个“微格”,其它方面依此类推。
二、中学作文教学微格训练网络(一级)
根据教学大纲有关听、说、读、写的规定和要求,我大体上将作文微格训练分为两大系列,即口头作文训练系列、书面作文训练系列。如下表:
(一)中学口头作文微格训练系列(一级)─────┬────────────────────────────命题方式│教师命题学生命题题库选题─────┼────────────────────────────训练形式│看图说话、联词说话、自我介绍、口述见闻、课文复述、讲
作文思维训练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写作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既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但无论观察、想象、构思还是表达,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
一、想象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它是以意象、想象、显示、描述等作为思维形式的。表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意象则是对形象的理性认识,是思维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它比抽象的概念有更深广的内容;想象是思维主体对意象进行能动的加工组合,形成可供显示、描述的整体形象的过程;显示、描述,则是用语言描述形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不难看出,在形象思维的诸多形式中,想象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点应放在想象能力的提高上。
(一)在阅读和再造复述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经过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比如在讲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过程中,随着教师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乡生活图景。这种再现于阅读者头脑中的形象,越具体越清晰,就越能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和境,久而久之,必将增强阅读者的再造想象能力。但作为作文指导而言,还不能就此为止,还必须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生再度调动积贮的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尽量以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口头或文字予以复述表达,以此巩固和强化再造想象能力。
(二)通过看图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看图作文既可以锻炼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它能够调动个人的相关表象积贮,渗透个人的相应生活体验,从而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片断为连续,化无声为有声,并诉诸文字,使之成为情节独立完整、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比如有一幅漫画:台灯光下,一位中学生在伏案苦读。他的旁侧,母亲坐在小凳子上细心地为苦读的孩子洗脚。画面相当简单,假如只是局限于画面展示的有限信息,似无什么“故事”可写。但当教师有意识地作启发诱导,一旦打开学生那种亲身体验过的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接触过的形象储备时,一篇篇构思巧妙、想象独特的好文章就出来了。有个学生自拟命题为《又是一个无奈的夜晚》的作文:张强放下饭碗,“拖着双脚慢慢晃向客厅想看一会儿电视”,就听母亲大声叫道“快去学习”;深夜,母亲端来热水,关切嘱咐“你只管学习,伸出脚吧”;洗完脚,母亲又是一句轻轻叮咛“认真学习”,“张强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那白纸上的黑字又爬进了他的眼睛”。还有的学生自拟命题《为了母亲的心愿》《“神圣”的使命》等等,都从各个不同角度表达出习作者的想象和理解。进行看图作文教学,教师应选用画面简洁、内涵丰富的图画,给学生留下再创造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