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技法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17:56: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作曲技法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作曲技法民族音乐论文
一、现代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持续发展阶段
从194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是中国现代音乐的持续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我国的现代音乐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政治现状和意识形态开始侵蚀我国的现代音乐,尽管无论是音乐的演奏技巧还是演奏方式、唱法,都含有当时明显的时代特征。
2.初期发展阶段
在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已逐步解冻,中国的现代音乐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作为中国的初期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中国的现代音乐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表现出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中国音乐人开始采用全新的创作思想、观念、视角进行中国现代音乐的创造②。
3.快速发展阶段
当代艺术歌曲创作文献之比较
〔摘要〕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在我国发展、传承,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成果。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这四十多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研究文献,这些优秀的文献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
〔关键词〕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审美追求;个性特征
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溯源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歌曲肇始于20世纪初,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品,历经近百年发展。中国作曲家在借鉴外国艺术歌曲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与本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及民族精神表达方式相结合,为新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直面现实生活,汲取各民族、民间音乐的养分,涌现出以陆在易、尚德义、刘聪、印青、徐沛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其创作个性鲜明,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由此形成了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多元并举的艺术风格。然而,目前学界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个时间段,对于世纪之交的当下艺术歌曲创作研究较少,对当代的一些重要作曲家虽有一定的研究,但多集中于某一位作曲家的个性特征分析,对代表性作曲家及其重要作品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基本空白。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上:20世纪上半叶的二十至四十年代和20世纪下半叶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研究者从各个层面、角度对这两个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
二、从“三个层次”对艺术歌曲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比较
笔者按时间顺序从“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三个层级进行解析。在著作方面首先进入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搜索引擎,输入“艺术歌曲”,共搜索到九百余本书籍;在论文方面笔者在中国知网学术总库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期刊类中,以篇名中含有“艺术歌曲”四字检索到127篇,以“中国艺术歌曲”为主题检索到21篇,没有检索到以“20世纪90年代艺术歌曲”为主题的论文。而在博硕士学位论文中,以“艺术歌曲”为主题检索到72篇,没有检索到以“中国当代艺术歌曲”为题名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笔者通过对相关著作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学术数据库的查阅和搜索发现,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时间段:20世纪上半叶的二十至四十年代和20世纪下半叶改革开放新时期。王大燕的期刊论文《雅俗共赏: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主潮一瞥》①从艺术歌曲创作观念、风格和语言等方面将新时期的艺术歌曲分为三种类型:观念激进、技法前卫的先锋型;语言新颖、基本守调的现代型;风格稳健、严守调性的雅俗共赏型。作者从新时期的创作中选取雅俗共赏型艺术歌曲作为其研究对象,从代表性作品、代表性作曲家等角度分析和阐述这一类型艺术歌曲创作的若干特点,从传播、大众审美等角度阐释了这一类型艺术歌曲成为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主流的历史原因。该论文主要运用了分析比较法,在将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分类以及这一类型艺术歌曲创作特征等方面,予人以启示,然而作者选取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作曲家作为研究对象时,多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一些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缺少相应的研究,并且在对新时期以来的重要作曲家的研究上,缺少纵向的梳理横向的对比研究。陆在易的期刊论文《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②在关于艺术歌曲体裁的界定、发展艺术歌曲在我国音乐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以及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精辟的见解和看法。在艺术歌曲体裁的界定上,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针对人们在对艺术歌曲界定上的模糊,陆在易在文章提出自己的明确看法,认为艺术歌曲的体裁应有所限定,而不应过于宽泛。对于当下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陆在易结合现状和实际同样给出针砭时弊的看法。作为我国新时期以来的重要作曲家,陆在易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我国当下艺术歌曲的发展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虽为一家之言,但学理性强,说服力足,尤其关于体裁界定之说将对我的论文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该篇文章作为艺术歌曲研讨会的发言稿修改而成,仅是提供作曲家本人关于艺术歌曲的见解和看法,缺少对一个时期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横向梳理和创作特征上的总结。刘聪的期刊论文《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③是由2000年在全国举办的三场大型艺术歌曲比赛(2000年全国艺术歌曲比赛、2000年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而引发的关于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及相关的思考。文章首先针对三场赛事的参赛作品及获奖情况提出自己对于艺术歌曲的内涵与品质、音乐语言与创作技法、词曲结合以及钢琴伴奏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之后结合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现状以及这三场赛事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提出对于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前景的思考。刘聪作为当代主要从事艺术歌曲创作的作曲家,其创作对于我国当代艺术歌曲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这篇文章不仅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提出关于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的诸多有益看法,而且挖掘出许多质量较高的当代艺术歌曲作品。这篇文章主要是作者结合三场比赛提出的关于艺术歌曲以及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的一些思考,不足之处是缺少对相应重要作品的谱例分析。古军生的期刊论文《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调性变换》④主要以新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实践为对象,从众多严守调性的作品中选取较为典型的作品实例,对其作品中调性变换的创作手法、类型、结构意义等进行梳理归纳和审美分析,最后提出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恰当运用这一手法,是加强艺术歌曲音乐表现力、谋求新的艺术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篇文章关于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归纳梳理对我课题研究中的艺术歌曲特征分析予以启发,然而该文仅仅将调性变换手法作为研究重点,对于新时期艺术歌曲的其他创作手法则没有去关注和研究。
现代音乐调性分析论文
(一)
音乐教育担负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具有混乱思想的现代主义音乐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当然,学习知识也应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了解当然也就无法批判。在音乐艺术问题上,特别还有个流派、风格、体裁等问题,学生对历史上的和当代的一些流派、风格、体裁等必须有所了解。(注:《音乐教育事业的胜利》,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25~22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1月第一版。)
(二)
有人说音乐也要“现代化”。说真话,我弄不清这是指的什么?音乐要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这是无可非议的,自古以来的音乐大多如此。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要改变音乐题材、体裁、样式……?这就要分析一下了。音乐要按照“先锋派”路子走?这问题更复杂了,“先锋派”不是一家,哪一种是“真正老王麻子”?在金钱至上、竞争第一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作曲者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中,“宫廷乐队”没有了,“仆从制服”和“年金”也没有了,任何乐队都要靠各种各样赞助人,期望更多的“基金会”来捐助,作曲家较之他们的前辈们,处于一种更为与社会相脱离、与社会相敌对的地位。文化教育也有两极分化,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真正的“代沟”。作曲家在一种接近绝望的心情下走向“自我发掘”的“新”路,回头一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国民乐派……的技法也不适用了,商业化的“流行音乐”通过广播、电视占领了大多数家庭的起坐间,也占了大多的舞台和歌榭,听众变了,他们生活节奏快了,视野前所未有的广阔了,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也更复杂了。一句话,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变了。传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美学趣味……崩溃了,最敏感也最脆弱的作曲家不能不在这种既反感又无助也无望的心理状态下各找各的“新”路。“新”的才过了一夜又变成旧的了。于是花样翻新、挖空心思地独出心裁,找科学、找技术,也找“心理分析学”和形形色色的“新”学问,找神秘主义,找理性思辨或者反理性主义,……这不正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一代,面对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急剧变化和压力的窒息下所作的必然的反应么?(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三)
现代主义或先锋派,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它代表着许多立场、观点、方法截然不同的小派别。有些派别昙花一现,有些派别则变化到和原来的主张迥然不同,有些派别的主张和自己的实践并不总是一致的,有的承认现实主义文艺的一般原理,有的只承认自己主观思辨的体系……对之作出详细分析是很困难的。但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迷茫、焦虑、不安、失望甚至绝望;一是对传统音乐价值的时而尊重时而怀疑,甚至对传统音乐的一切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只求自辟蹊径。因而,对这一种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作非常艰巨的分析、研究工作。比如,从表现主义走向十二音体系又回到自己独特道路的亨德米特(1895—1963),可以称得上是所谓“现代主义”开山祖师之一,他便经历了上述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而他的主张也不是我在上述对“现代主义”的概述中尽能包括的。他的主张也有发展和变化,同他的作品也有发展和变化一样;用他形之于笔墨的“主张”也不能解释其全部的音乐,因为这只是某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主张”,亨德米特在其著名的论文《作曲家的世界》及其他的论述中陈述了他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看法,和他早期的见解无疑是不同的。不妨摘出几段作为例证:
论现代音乐
本文标题据赵fēng@①观点由辑录者所加。
(一)
音乐教育担负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具有混乱思想的现代主义音乐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当然,学习知识也应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了解当然也就无法批判。在音乐艺术问题上,特别还有个流派、风格、体裁等问题,学生对历史上的和当代的一些流派、风格、体裁等必须有所了解。(注:《音乐教育事业的胜利》,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25~22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1月第一版。)
(二)
有人说音乐也要“现代化”。说真话,我弄不清这是指的什么?音乐要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这是无可非议的,自古以来的音乐大多如此。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要改变音乐题材、体裁、样式……?这就要分析一下了。音乐要按照“先锋派”路子走?这问题更复杂了,“先锋派”不是一家,哪一种是“真正老王麻子”?在金钱至上、竞争第一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作曲者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中,“宫廷乐队”没有了,“仆从制服”和“年金”也没有了,任何乐队都要靠各种各样赞助人,期望更多的“基金会”来捐助,作曲家较之他们的前辈们,处于一种更为与社会相脱离、与社会相敌对的地位。文化教育也有两极分化,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真正的“代沟”。作曲家在一种接近绝望的心情下走向“自我发掘”的“新”路,回头一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国民乐派……的技法也不适用了,商业化的“流行音乐”通过广播、电视占领了大多数家庭的起坐间,也占了大多的舞台和歌榭,听众变了,他们生活节奏快了,视野前所未有的广阔了,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也更复杂了。一句话,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变了。传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美学趣味……崩溃了,最敏感也最脆弱的作曲家不能不在这种既反感又无助也无望的心理状态下各找各的“新”路。“新”的才过了一夜又变成旧的了。于是花样翻新、挖空心思地独出心裁,找科学、找技术,也找“心理分析学”和形形色色的“新”学问,找神秘主义,找理性思辨或者反理性主义,……这不正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一代,面对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急剧变化和压力的窒息下所作的必然的反应么?(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三)
论现代音乐
本文标题据赵fēng@①观点由辑录者所加。
(一)
音乐教育担负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具有混乱思想的现代主义音乐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当然,学习知识也应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了解当然也就无法批判。在音乐艺术问题上,特别还有个流派、风格、体裁等问题,学生对历史上的和当代的一些流派、风格、体裁等必须有所了解。(注:《音乐教育事业的胜利》,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25~22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1月第一版。)
(二)
有人说音乐也要“现代化”。说真话,我弄不清这是指的什么?音乐要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这是无可非议的,自古以来的音乐大多如此。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要改变音乐题材、体裁、样式……?这就要分析一下了。音乐要按照“先锋派”路子走?这问题更复杂了,“先锋派”不是一家,哪一种是“真正老王麻子”?在金钱至上、竞争第一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作曲者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中,“宫廷乐队”没有了,“仆从制服”和“年金”也没有了,任何乐队都要靠各种各样赞助人,期望更多的“基金会”来捐助,作曲家较之他们的前辈们,处于一种更为与社会相脱离、与社会相敌对的地位。文化教育也有两极分化,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真正的“代沟”。作曲家在一种接近绝望的心情下走向“自我发掘”的“新”路,回头一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国民乐派……的技法也不适用了,商业化的“流行音乐”通过广播、电视占领了大多数家庭的起坐间,也占了大多的舞台和歌榭,听众变了,他们生活节奏快了,视野前所未有的广阔了,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也更复杂了。一句话,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变了。传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美学趣味……崩溃了,最敏感也最脆弱的作曲家不能不在这种既反感又无助也无望的心理状态下各找各的“新”路。“新”的才过了一夜又变成旧的了。于是花样翻新、挖空心思地独出心裁,找科学、找技术,也找“心理分析学”和形形色色的“新”学问,找神秘主义,找理性思辨或者反理性主义,……这不正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一代,面对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急剧变化和压力的窒息下所作的必然的反应么?(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三)
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创作特点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创作特点
论文摘要手风琴自诞生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它宽广的音域、多样迷人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使所有领略过手风琴艺术的人都被它所吸引、为它称赞。佐罗塔耶夫是俄罗斯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的手风琴艺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手风琴作品。佐罗塔耶夫这些经典之作不仅为手风琴演奏者提供了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而且向世界展示了手风琴艺术的魅力,把手风琴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近现代手风琴发展史上佐罗塔耶夫是一位天才式的作曲家。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手风琴作曲家,佐罗塔耶夫才华横溢、名声远扬,他的作品在国际大赛和音乐会上深受演奏者的青睐,甚至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手风琴比赛。他创作的手风琴作品不仅表现出他那由西方古典时期发展而来的传统作曲技法的功底,更展示出他巧妙灵动的将手风琴这件乐器自身的特点与西方近现代音乐新发展的元素完美结合的创作天赋。他的作品,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热烈、激动与兴奋:他的作品,把手风琴这样一个斯拉夫古老的民族乐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俄罗斯的音乐历史增添了绚烂的一页。
佐罗塔耶夫在短短十四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的作品,有数目众多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作品、弦乐四重奏作品,还有少量的声乐作品和一部清唱剧:并且凭着其卓越的音乐天赋和对手风琴的热爱谱写了大量优秀的手风琴作品。他创作的众多手风琴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手风琴演奏者经常演奏的乐曲。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手风琴室内乐组曲》《六首儿童组曲》、《修道院的沉思》、《帕蒂塔》、《西班牙狂想曲》、《奏鸣曲第一号》《奏鸣曲第二号》、《奏鸣曲第三号》《巴扬和管弦乐队协奏曲第一号》、《巴扬和管弦乐队协奏曲第二号》等。这些不同体裁与风格的作品都展示了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对手风琴艺术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奏鸣曲第二号》《奏鸣曲第三号》是佐罗塔耶夫的代表作,本文以这两首作品为例进行分析、探索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特点与风格特征,来感悟作曲家赋予作品的情感,深刻体会作曲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一、巧妙运用手风琴乐器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创作
佐罗塔耶夫在创作手风琴作品时,善于结合手风琴这件乐器自身的独特之处,充分挖掘和发挥手风琴自身的特点,运用手风琴丰富的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描绘场景和氛围。
议现代音乐
一、音乐教育担负有传授知识的任务
学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具有混乱思想的现代主义音乐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当然,学习知识也应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了解当然也就无法批判。在音乐艺术问题上,特别还有个流派、风格、体裁等问题,学生对历史上的和当代的一些流派、风格、体裁等必须有所了解。注:《音乐教育事业的胜利》,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见《音乐与音乐家》第225~22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1月第一版。
二、有人说音乐也要“现代化”
说真话,我弄不清这是指的什么?音乐要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这是无可非议的,自古以来的音乐大多如此。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要改变音乐题材、体裁、样式……?这就要分析一下了。音乐要按照“先锋派”路子走?这问题更复杂了,“先锋派”不是一家,哪一种是“真正老王麻子”?在金钱至上、竞争第一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作曲者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中,“宫廷乐队”没有了,“仆从制服”和“年金”也没有了,任何乐队都要靠各种各样赞助人,期望更多的“基金会”来捐助,作曲家较之他们的前辈们,处于一种更为与社会相脱离、与社会相敌对的地位。文化教育也有两极分化,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真正的“代沟”。作曲家在一种接近绝望的心情下走向“自我发掘”的“新”路,回头一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国民乐派……的技法也不适用了,商业化的“流行音乐”通过广播、电视占领了大多数家庭的起坐间,也占了大多的舞台和歌榭,听众变了,他们生活节奏快了,视野前所未有的广阔了,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也更复杂了。一句话,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变了。传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美学趣味……崩溃了,最敏感也最脆弱的作曲家不能不在这种既反感又无助也无望的心理状态下各找各的“新”路。“新”的才过了一夜又变成旧的了。于是花样翻新、挖空心思地独出心裁,找科学、找技术,也找“心理分析学”和形形色色的“新”学问,找神秘主义,找理性思辨或者反理性主义,……这不正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一代,面对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急剧变化和压力的窒息下所作的必然的反应么?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三、现代主义或先锋派,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它代表着许多立场、观点、方法截然不同的小派别
有些派别昙花一现,有些派别则变化到和原来的主张迥然不同,有些派别的主张和自己的实践并不总是一致的,有的承认现实主义文艺的一般原理,有的只承认自己主观思辨的体系……对之作出详细分析是很困难的。但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迷茫、焦虑、不安、失望甚至绝望;一是对传统音乐价值的时而尊重时而怀疑,甚至对传统音乐的一切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只求自辟蹊径。因而,对这一种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作非常艰巨的分析、研究工作。比如,从表现主义走向十二音体系又回到自己独特道路的亨德米特1895—1963、,可以称得上是所谓“现代主义”开山祖师之一,他便经历了上述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而他的主张也不是我在上述对“现代主义”的概述中尽能包括的。他的主张也有发展和变化,同他的作品也有发展和变化一样;用他形之于笔墨的“主张”也不能解释其全部的音乐,因为这只是某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主张”,亨德米特在其著名的论文《作曲家的世界》及其他的论述中陈述了他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看法,和他早期的见解无疑是不同的。不妨摘出几段作为例证:
传统与革新音乐论文
传统与革新并举的勋伯格钢琴音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传统与革新并举的勋伯格钢琴音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传统与革新并举的勋伯格钢琴音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号称20世纪第二维也纳乐派的创始人,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作曲法的奠基人勋伯格,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勋伯格的作曲手法在形式上错综复杂,他始终相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这个信念支持了他,并给予了他强大的力量。正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内心的强烈感情,勋伯格把一切的注意力集中于作曲法的基本问题上,对20世纪音乐思想的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表现主义十二音作曲法传统音乐无调性
应该说勋伯格与传统音乐之间有着极强的传承关系。从作品当中可看出他精通传统音乐,作品中复调性极强,因此在演奏时必须突出演奏巴赫音乐的那种清晰的声部走向,尤其要进行严谨的分析。从作品23中的第五首《圆舞曲》是历史上第一首用完整的十二音序列写成的划时代作品,从旋律到支声部,每个音都在十二音序列里有出处,旋律跳跃大,这种扭曲带来一种心的动感,虽然没有了重复出现的三拍子伴奏音型,但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韵律还在,可谓形散神留、轻盈之上多了几分诡异。整个《五首钢琴曲》除了前面讲到的复调性很强外。还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激情,更夸张、变形、甚至怪诞。演奏这样的音乐,要非常感性,是那种超越了理性之后升华了的感性。
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形成了与过去惊人不同的音乐环境。许多新的国家正经受着内战、外国入侵、反革命以及经济危机——其中1930的世界危机是最严重的。即使欧洲作曲家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社会和经济条件都不允许他们创作豪华的歌剧和不朽的管弦乐作品。而所有这些方面的最大获利者是美国。美国比以往更富有也更加强大:对于音乐家而言,美国可以提供比世界任何地方更多的财力和政治安全。希特勒掌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勋伯格等外籍作曲家,涌入的潮流,从而刺激了美国本地作曲家。他们希望自己同奥地利德意志圈子里的作曲家平起平坐。应用本国的名歌和舞曲,或者在创作乐曲中模仿他们的风格,这种有民族色彩的音乐还是常常由于其新鲜的异国情调而颇有吸引力。同时,这些外籍作曲家也从雷格泰姆和爵士乐的和美国的语言中吸取营养。
应该说,不少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一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无调性,早在瓦格纳的笔下,变化音的旋律线与和弦进行已产生找不出调中心的经过句。勋伯格在有调性范围内发挥了变化音的最大可能,下一步,自然便是割断与调中心的关系,不再把其中的某几个音视为自然音阶的变化音,平等对待八度中的十二个音。从采用极端变音化以模糊调性到自由运用不协和音的无调性,在勋伯格身上是一个渐变的过程。1914之后长达七年的时间,勋伯格才认识到,在一个作品中只用这样一个十二音音列不仅使每个音都不比其他音多出现,从而保证绝对的无调性。单一的音列,通过节奏变化、逆行、转位、移位、纵向(和弦形式)或横向使用,处理成卡农的或成为一种固定音型,完全可延伸成无调性作品。例如:在写《五首乐队曲》中的第三首是,绘画当中的可见形象与他脑中的音乐概念联系在一起:早晨的太阳照到平静的湖面上闪闪发光。运用十二音音列的和声流的运动非常之慢,好象静止不动,不同的音色使他带上柔和的闪光。
新音乐作曲新技法更替研究
西方20世纪10、20年代至50、60年代“新音乐”①各种作曲新技法迅猛发展。为了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新音乐”作曲家充满了难以遏制的激情和冲动,很少考虑已处于过于膨胀状态的自我意识,使自己背负着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不过,“新音乐”作曲家们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音乐活动折射出了西方艺术思潮、流派发展的轨迹。其积极方面是使音乐创作摆脱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壁垒”和既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另一方面又由于作曲新技法转换过快已造成某种“合理性”的危机,导致“新音乐”建构的严重的历史断裂。因此,随着“新音乐”研究的深入,音乐作曲新技法转换过快所产生的局限性问题已经日渐显露出来。当然,探讨其局限性并不意味着对“新音乐”各种作曲新技法的片面的否定,而是辩证的扬弃。
本文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20世纪“新音乐”作曲新技法转换过快所产生的局限性问题。笔者认为,“新音乐”作品缺少在同一个时代中共同遵循的终极意义的价值观念体系,因而使得20世纪“新音乐”很快发展为一系列技法各异、又松散无际的现代音乐形态,从而使“新音乐”面临一种丧失自身的“危机”,也是造成大部分“新音乐”作品只是“短暂留存”的现象,由此不难看出:即“新音乐”作曲新技法大多是以作曲家之间的“冲突发展”(主要指新技法中的十二音体系、音丛、微分音音乐、音色音乐等之间是以一种互相排斥、缺乏兼容的方式发展)为主导,这种只重视“冲突发展”而忽视“渐进发展”(主要指音乐技法总体的发展是相互兼容、循序渐进的,与“冲突发展”相对立),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互补方式的普遍规律,就会有损于作曲新技法的成熟性。
一
20世纪10、20年代至40年代,各种作曲新技法蜂拥而至、快速更替,如:无调性、十二音体系、多调性、噪音音乐、音丛(tone-cluster)、音色旋律(Klangfarbenmelodie)、微分音音乐、整体序列音乐技法等,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均呈现为彼此间相对独立的特点。
“无调性音乐”首先从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德彪西作品中的模糊调性开始,出现了无调性音乐思维的先兆。但在力求瓦解调性上最为彻底的是勋伯格,他的独幕独唱曲《期待》(Erwartung,1909)、《五首管弦乐小曲》(1909)、《三首钢琴曲》(1909)、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Pierrotlunaire,1912)等均鲜明体现了拒绝调性中心的风格特点。
继“无调性”之后,1923年勋伯格完成了第一部“十二音体系”②作品《钢琴组曲》(作品25号)。从此,十二音音乐作为一种作曲理论体系被确立下来,其代表性作品还有:《乐队变奏曲》(1928)、《小提琴协奏曲》(1942)、《第四弦乐四重奏》(1936)、《钢琴协奏曲》(1942)、歌剧《摩西与亚伦》(MosesundAron,1930—1932)及朗诵、男声合唱与乐队《一个华沙幸存者》(ASurvivorfromWarsaw,1947)等。与之有血脉关系的是威伯恩,他把勋伯格十二音序列原则应用到节奏、音色等方面,其典型例子是《管弦乐变奏曲》(作品30号,1940)等。这种高度浓缩、高度理性的十二音音乐的出现,似乎成了这个时代“新维也纳乐派”群体创作特征的缩影。
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和特点
摘要: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诗词艺术有着非常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是人类抒发情感最为重要的语言媒介之一,人们可以通过诗词艺术来开拓自己真实的精神世界。孔子曾这样描述“不学诗何以知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古诗词它本身作用的多样性,本文就时间的推移对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与特点等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诗词;风格与特点
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从体裁与形式上来看,与西方的艺术歌曲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性,同样都是通过诗词来体现情感与意境。不同的是,中国的古诗词是可以吟诵出来的,并且本身就自带韵律节奏等因素的,加上了音乐的渲染,所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中国声乐的领域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直到现在,以黄自、青主、赵元任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仍被很多歌唱者广为传唱。而对于很多大学生声乐学习者来说,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了解程度少之又少,仅仅只是停留在唱这一表面字意上,这样的学习是对自己专业的懈怠。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增强自己的声乐学习与领悟能力,来达到它的真正目的所在。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特点和手法方面来讲一直在探索与研究,从上世纪20世纪初,这时期的艺术歌曲是在中国发展最早的时期,大部分的创作技法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特点,代表人物青主黄自,以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为主,这是两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而黄自主要作品有《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等曲,除了青主黄自的作品外,同一时期的刘雪庵的《红豆词》(曹雪芹词),谭小麟的《清平调》(李白诗)《彭浪矶》(朱希真词)《正气歌》(文天祥词),硬尚能的《沁园春•恨》(郑板桥词)等,这些作曲家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无不表现了古诗词艺术本身的典雅和独特的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和西方传统艺术歌曲的相似性,同时也一直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于文化审美的变化,艺术歌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中,在这个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也只能出现在国外留学或深居海外的作曲家创作下,他们将中国传统的古诗词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相对之前阶段不一样的风格,比如留学于加拿大,后就任于香港大学的作曲家林乐培创作了独唱与管弦乐形式的声乐套曲《李白夜诗三首》。这部作品就是林乐培在美国完成的,含有较高的艺术性,也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谭小麟同样在美国留学,后执教于上海国立音专,是现代作曲观念技法的第一人,其作品具有非深的文学底蕴和音乐修养,更是吸取了西方作曲的某些可行的因素,在我看来,要需要唱好唱精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因为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意蕴更加深厚,对情感的处理要求比较高。这也是它与西方艺术歌曲的最大不同点,西方艺术歌曲只需要站在舞台上用语言和音乐来打动观众,而中国艺术歌曲更需要情感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打动观众,在我看来对古诗词开始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去吟诵它,但所谓吟诵,就是指要把它的语调,抑扬顿挫表现出来,去体会诗词带给你的乐趣,才能真正领悟到诗人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意境。演唱时,要将自己带入到诗中当中熟悉它,这样更便于去理解和内在的东西,其次,中国古诗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演唱者要对歌曲的曲式结构有一定研究,在有限的诗词当中,一要唱出画面感,要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要做到准确稳定,对它的细节进行研究学习。
对于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气息和咬字的训练也尤为重要,首先,气息是演唱歌曲的前提,尤其是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需要的扎实的基本功,会自由的控制气息,要让气息流动起来,这样歌曲才不会唱的生硬,把握好它的度,不能吸得太满又不能吸的太浅,让整首音乐流动起来,讲究字字均匀又要把古诗词的韵味生动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唱者台下努力的训练,精确到每一个字都要达到状态。气息就是歌曲的根本所在。咬字也是演唱中国歌曲最基本的,我们演唱强调咬字清晰,字头字尾要干净利落,如果字也咬不清,那我看来,听这首歌曲的意义何在呢,是不是这样就破坏了音乐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呢。所以,古诗词的吟诵就显得多么重要,要做到字清,准确,短短一句词,十几个字,却字字涵盖着它的意蕴。因为每一首诗词的表达和语境不同,所以演唱者对于咬字的准确性要有一个判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因为语言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真要做到上面的要求,还是要加强自己的艺术素养,不要只顾音乐自身,也要多去读书,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加强理解与欣赏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心境,只要有心,才能做到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提高自身的层次。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在我看来,古诗词艺术歌曲亦是如此,其诗词与音乐的相融合,更是体现出了它的韵律之美,这也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够成为各大声乐比赛中经常拿出比赛的原因。这会使我们继续传承发扬,亲身去体验古诗词艺术带给自己的美妙之处,值得我们这些声乐演唱者去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