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9:58: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

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物理深度教学策略

摘要:深度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深度教学较为注重知识建构的广度与深度,能够多维度呈现问题与情境、思维与探宄等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主的高中物理深度教学,克服了传统的表层教学的局限,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高阶思维的训练,进而弓丨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与自主建构。本文以《自由落体运动》(人教版必修1)的教学设计为例,讨论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深度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从“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宄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界定物理核心素养,为高中物理深度教学的探索与发展确立了新方向。

一、深度联系,渗透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不同于一般物理概念,它是一种系统而内化的科学认识,是人们从物理学角度对时空、物质、相互作用、运动、能量等的概括性理解,是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提炼与升华。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深度教学,应以物理观念统领教与学,使学生深入挖掘物理概念及规律,通过对物理观念的渗透形成对知识的深度联系与深度加工。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简化研究对象,建立理想模型,以分析自由落体的要素: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受到位移方向的同一种力即重力的作用(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在此基础上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建构知识网络深度联系,从时空角度确立运动观念:真空条件下自由落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形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都成立。在深度联系中,学生明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v,+如。运用这一关系推理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初速度v0=Om/s,重力加速度为那^速度为v,=轵,位移即下落高度为A轵2。

二、深度质疑,培养科学思维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探讨

[摘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后,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即将转化为核心素养目标,于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成为教师密切关注的话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阐述新课标背景下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设计。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自由落体

一、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引领着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目标开始时是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但是由于三维目标规定的过于抽象,使每位教师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层次有不同的理解,使教学目标差异较大。由于三维目标使用的长期性,使多数教师不必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便可用相同的句式,甚至相同的套话,写出教学目标,完全忽视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此时,物理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给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了新的教育指导方向,使学生也能通过学科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物理核心素养目标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的。核心素养目标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思维过程、解决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它是物理课程标准在认知上更加注重分析、创造、思考等要素。

二、三维目标与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的区别

三维目标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展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时的行为动词不够清晰,教师不易明确把握要求。教学目标比较零散,一般仅只含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每节课之间的教学目标联系薄弱。教学目标的设计中,需要实现的目标较多,但没有明确的核心目标。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设计,围绕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展开。教学目标设计时的行为动词很清晰,要求也更明确,教师的上课重点要求容易掌握。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与整个单元相联系,使每节课之间的教学目标联系更加紧凑。教学目标的设计注重核心目标的实现,更加注重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每节课每个部分需要培养的科学思维比较明确。与之前的三维教学目标相比要求更加具体,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的更加明确。

查看全文

中学物理教学方案存的缺陷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概况进行相关论述,然后,分析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Abstract:Thisarticlefirstdiscussedthestatusofphysicsclassroomteachingmethodsinmiddleschoolandthenanalyzedthedrawbacksofphysicsclassroomteachingmethodsinmiddleschool.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Keywords:physicsinmiddleschool;classroomteachingmethods;drawbacksofteachingmethod

1系统观察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①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②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③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查看全文

支架式物理教学论文

一、创设问题支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从不同层次,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学习支架.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就水到渠成.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激发起来',因此,创设结构严谨、关注细节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支架就变得非常重要.“脚手架”搭建成功后,教师展示课件,创设情境,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的自由落体现象,让学生总结它们共同的特征.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以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位移、时间、加速度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带领同学到DIS实验室,学生利用各种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记录实验数据及结果,并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升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直接的作用.学习中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创设的问题,通过问题支架层层递进,获取知识,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创设实验支架,引领学生感悟探究过程

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对实验操作能力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通过实验,掌握物理的分析方法,对获取自然规律以及知识的理解都很有帮助.创造良好的实验支架可以使学生原本对实验仪器一筹莫展到积极主动要求上台操作演示实验,而且在设计实验时能有自己的见解,在分析实验现象时具备判断能力.笔者以探究“楞次定律”的规律为例.交给学生问题支架后,可以创设实验支架,用如图装置来实现实验支架的目标,用表格的形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分析.在实验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个实验结论与表述更为简洁、对两者关系认识更深刻的“感应电流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再通过进一步协作、交换、探讨,最终肯定能得出结论.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被激发起来,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成功者的乐趣.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协作交流提供极好的平台,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对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不再手足无措,借助教师搭建的支架,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中即可解决.

三、创设评价支架,搭建学生全面发展阶梯

创设支架式教学的学生评价,让老师对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较深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功和能》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但那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功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到了高中物理阶段,功和能的思想则非常重要.在探究功和能时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认知水平和物理理论知识出发,主动探究,学生参与实验,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小组成员讨论以及小组间的协同讨论,最终得出了功的定义,完成对功这一概念的意义建构.“支架式教学”理念的物理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从物理知识的本质上把握问题,从而有效地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支架式教学”理念就是教师通过挖掘知识内涵,为学生架构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灌输”、学生单纯的依存和模仿,合理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帮助,建立在主体性人本观的基础之上,依靠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不断地累积,原有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对它的探索和研究应该成为物理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本文主要是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模型建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的探究,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思维,去解决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关键词: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学生思维能力;策略

物理活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型建构是将物理知识转化成一定的模型结构,将其作为物理知识讲解的媒介,过程中提高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深入。利用模型建构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让较为抽象的物理学习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学生对模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发现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有畏难情绪,认为物理很难。多半是由于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无法紧跟教师步伐、缺乏思考的学习情况下很难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自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进行模型的构建,引导学生对自己存在疑惑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知识的本质,从而找到模型建构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之上进行模型建构;其次,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仔细的思考,针对自己需要的内容对模型进行建构,让学生在对模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一部分内容中存在的规律,从而将知识引申到固定的公式上,使得抽象的物理模型变得更为具体化、过程化、动态化,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例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物理实验,将真空中的小球自由落体运动和空气中的小球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比较,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小球下落的状态,并且构建起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让学生理解到两者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同时对小球自由落体的模型进行仔细的分析,发现模型建构因素,从而进行模型的建构。在模型建构之中能够正确地意识到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在重力的变换过程中把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在不断的变化以及规律的发现和分析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物理教学中模型建构的生活化,拓展学生的思维

查看全文

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一、自主探究方法的应用

自主探究方法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课改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符,更是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主人的保障。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自主探究方法应用到物理课堂活动之中,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并提出相关的疑问。有学生提出:竖直方向的初速度是多少呢?是零吗?还有学生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运动?还有学生提出:如何判断某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体,而且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确保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

二、小组讨论方法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小组进行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也是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以确保物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进而确保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中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确保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例如:在教学“重力势能”时,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对势能有所了解,所以,为了提高物理课堂效率,也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掌握知识,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些生活现象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比如:水自高处下落;锤子将钉子打进木桩里等,从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角度组织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大幅度提高物理课堂的效率。

三、自主实验方法的应用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锻炼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一直以来,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太注重实验教学,常常采取“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死记硬背中将知识搬到试卷当中,严重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实验中掌握知识,培养基本的物理素养。例如:在教学“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替代思维,更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我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借助“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等实验器材进行自主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接着再通过自主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提高实验效率,进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做好保障工作。

查看全文

物理教学实践反思论文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查看全文

教育技术物理实验研究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职教物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必不可少,在物理教学中可增加直观感受,变抽象为直观,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静态化为动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原子物理这部分内容,学生感觉很抽象,理解不够深刻,记不住。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进行动态的模拟实验,再从网络上搜寻相关材料,就会变抽象为直观。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可以通过flash动画将物体由远处逐步拉向近处,很自然地看到像的移动情况和像的大小变化,从而很顺利的得出: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的特点,将抽象的规律形象化,使学生记忆犹新。又如“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等现象,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率。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实验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实验现象和过程,可以将静态的画用动态展现,将稍纵即逝的物理过程用慢速的定镜录像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进行“平抛运动的性质和规律”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做实验演示,再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抛物线,最后讨论。但是由于演示实验的时间短暂性和画出的图像的静态性,决定了学生很难发现运动规律。现在有了多媒体及其相应的物理仿真软件,我们可以采用输入不同的初速度值和抛出点的高度值,得到一系列不同的抛物线图像,既清晰又准确,通过观察、对比和验证,最后总结出“平抛运动的性质和规律”。学生加深了对平抛物体运动是一种合运动的理解和认识,以后运用规律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验的可信度

在以往的规律教学中,由于器材与技术的限制,多采用定性分析或半定量研究,把规律当作已知的结论讲授给学生,学习方式是典型的传承灌输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会抹杀“学生发现问题的眼光、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例如,在做“平抛运动可看成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的演示实验,抛出的小钢球瞬间落地,学生根本没办法看清是怎么个过程,实验就已经结束。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这一规律,此处成为教学的难点,而它又是重点。我们如果利用摄像机把3个小球分别同时做的“平抛运动、相同初速度的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摄制在录像带上,然后用录像编辑机制作成慢速的连续定镜录像带。学生在直接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再通过录像重现就可以从容地观察到任一时刻“平抛物体运动的水平位移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相同”,“竖直位移与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相同”。实验过程有动感、真实感,而且更直观、清晰。又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实验本身对晶体的纯度要求较高,同时由于实验条件较难控制,操作不当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如果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观看相关的课件,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观察到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同时动态描绘出其“熔化和凝固曲线”。从而实现了物理规律的定量研究,提高规律的可信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感知度,重现客观事物形象,缩短学生与感知事物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进程,使教和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实验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恰当、得法、符合教学规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教学分析论文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应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有一个总的思考。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课题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吻合的。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一、通过教学情境创设问题

想要在课堂上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灵活地提出问题,能够让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借助教学情境来实现问题的创设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将相关问题融入教学情境中,不仅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教学情境的辅助下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与分析问题。随着各种教学辅助工具的不断发展,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给学生们营造好的教学氛围,并且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这不仅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而且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更好的发挥教学功能。在“平抛运动”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给学生演示平抛运动的物体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同时开始运动、同时落地的过程,随后引发学生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有效激发,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不过也有部分同学有所怀疑。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为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深化对结论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Flash动画模拟,重现整个运动过程。可以通过两个小球连一条直线,使直线随小球一起下落,放慢动画速度,学生会发现直线始终保持水平,这很好地证明了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有了这个过程后,学生对于这一结论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透过教学情境来融入思考问题是问题创设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也能够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很多好的辅助功效。

二、借助合作学习引发思考

想要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研习探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更好地对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对问题展开分析探究。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让他们的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激发与碰撞。同时,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互动,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交流电有效值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先自主计算,然后相互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方法探究寻找一种更为简单的表示正弦量的方法。随后,又让学生紧紧围绕“怎么才能找到呢?”“找到以后应该怎么用?”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找到求“正弦交流电”“不完整正弦交流电”“矩形波交流电”等一些形态各异且成周期性变化交流电的有效值问题,深化对“等效”的理解。合作学习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能够让他们共同对某个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整个过程不仅很好地激发与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强化建模思想的应用

高中物理课程中,很多教学知识点在讲授时都是以模型为基础直接展开,很多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找到原型,只有通过模型的构建来进行知识点的剖析。在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建模思想发挥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要强化对建模思想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在知识讲授时有意识地引入各种物理模型,让学生对各种建模方法更为熟悉。同时,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也可以以建模思想作为辅助,让学生感受到模型的应用可以促进实际问题的解答。建模思想不仅能深化问题教学,还是学生综合物理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从实质上来讲,编写物理教材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概念模型不停地构建过程,建模思想可以在很多的物理概念中体现出来,如理想气体、电场线、磁感线等。在建模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忽略掉次要因素,以便更好地凸显一些主要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建模思想。学生在学习很多概念时自然会提出问题,会下意识地分析这属于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学生每次思考问题都能够与物理模型联系到一块,有利于物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深化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也能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想要让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效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就应当有所突破。首先,教师可以将问题融入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更多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此外,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具备也是学生综合物理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