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判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13:41: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我批判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自我批判总结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论文

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思想的创造与发展,是在批判性的论辩中进行的;马克思思想的生命与活力,也是在科学批判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因此,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有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些探讨都是从某一侧面对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论述,缺乏对这一思想的系统梳理,不利于对马克思思想的全面理解。鉴于这一情况,本文试对近年来有关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论述做一总结,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界定

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进行研究,自然离不开对它的涵义的理解。涵义理解的不同,必然导致理论本身的差异。因此,涵义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合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要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首先要把握社会的自我意识。而社会的自我意识,又分为社会的自我肯定意识和社会的自我否定意识。社会自我意识的肯定方面要解决的是如何维持现状的问题,而作为社会自我意识的否定方面则要解决如何超越现状的问题。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属于社会的自我否定意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存在合理性的追问。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批判理论是反思性的历史认识、评价活动。哲学的反思以间接性为特点,但它是对理论性间接反思的二重否定,它不仅通过事物的内部矛盾使事物的本质显现出来,而且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社会的,是对社会进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学批判活动。因此社会批判的首要条件应当是社会必须处于将自己最丰富的具体展现出来的时期,即社会的成熟时期。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就是从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两个前提是:1.人类趋向于变革自己的生存条件,以实现自己的进一步发展;2.人类社会生活趋向于普遍的丰富性、多样化。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以这两个理论假设为依托,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对某一具体事物向人类普遍进步方向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进行揭示。具体地说,就是指从某一事物本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考察并揭示这一事物在以上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意义方面纳入事物一般运作规律的可能性。就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批判来说,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出发,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在以上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意义方面被纳入到人类社会历史运行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规律——一般的现实可能性。

查看全文

批判性阅读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各类专业必修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英语语言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对于学生日后参与就业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因此,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视度却普遍不足,存在注重知识点讲解,忽视文本解读,以及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和程式化的问题,影响了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和质量。以批判性阅读策略的应用为例展开研究,结合当前教学现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策略;英语;阅读教学

在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始终是重要的构成部分,特别是当前的社会发展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和学生对英语学习均高度重视。由于我国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对学生展开系统化的英语教学,所以在进入高校阶段后,大多数学生均已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阅读教学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样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对此,我国广大学者和高校英语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展开研究,并将批判性阅读策略应用于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批判性阅读概述

关于批判性的定义解读相对较多,《美国传统英语词典》中认为批判性是指具有精细精确的评价和判断。《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认为,批判性是对人或事物的好坏两个方面作出公正仔细的判断[1]。而关于批判性阅读,相比普通阅读而言是更为高层次地理解文本,批判性阅读中包含对文章含义的解读和总体评价,继而为读者了解文章信息提供便捷精准的划分,以主要和次要信息区分观点与事实,明确作者文章创作的目的和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和分析的方式,对文章的深层次含义进行挖掘,继而形成与文章相符合的结论。有读者认为批判性阅读是个体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由此可见,批判性阅读策略并非将所阅读的内容完全记忆,而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和假设,在对文章展开深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对假设和问题进行解答,对英语阅读材料展开综合评价,继而形成新的图式。在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传递的主旨和中心思想,特别是针对一些晦涩难懂的英语文章运用批判性阅读策略,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并促进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与批判性阅读策略应用的必要性和价值

查看全文

浅析科学教育的批判维度

一、科学教育对非科学领域思想观念的批判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科学创造能力的大小并不简单或直接地取决于他拥有的既定知识的多少,学校课程的较高分数也不能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必然会取得较大的成就。其实,科学工作者的创造力更多地来源于一种“科学批判精神”,而这种“科学批判精神”则正是科学自身进化的本质所要求的。因此,科学教育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1科学对宗教和迷信的批判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不得不一再与迷信和宗教作斗争,不少科学家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科学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成果,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教育活动要教导学生崇尚科学,反对宗教和迷信。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经过36年踌躇之后,终于在1543年临终之际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宇宙体系的坐标原点由地球移到太阳的转换,更是对宗教神学旧观念、旧传统教条的无情批判。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哥白尼对于西方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枷锁的精神解放所做的贡献几乎比谁都要大。2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教育不会割裂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相反,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科学教育将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起来。著名教育家贝尔纳于1939年首次提出了科学教育人文化的命题,他说:必须打破把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截然区别开来,甚至相互对立的传统,并代之以科学的人文主义。同时,科学教学本身内容也必须人文化。”近30年来,重视科学教育人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重视人文精神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一股潮流。重视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将全面实现传递文化的功能,即不仅传递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且传递科学精神。这样,科学精神将作为一个实在的要素、一个明确的目标进入科学课程的教材和课程,为学生所接受并进入学生的意识中。这种具有三个维度的科学教育将变得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因而更丰富多彩,更吸引人。完整的科学教育将使学生学到完整的科学,实现全面的发展。

二、科学教育对自身的批判

科学的批判性还表现在对已有科学概念或科学体系提出质疑。科学理论本身也是可误的,恩格斯曾经指出“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任何科学理论如不进步,就会蜕变为某种教条,因此进步是科学的本性。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波普尔经过认真思索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理论不管获得何等成功,也不管受过何等严格的检验,都是可以被推翻的。”科学发展的进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自我批判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自我更新的必要手段。拒绝自我批判就等于拒绝自我疗救,拒绝自我更新。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的发展都离不开思想家的自我批判,那么,科学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自我批判并不掩盖伟大思想家及其伟大思想的光辉,反而使之更加灿烂。被历史深刻否定的恰恰是那些不会批判历史又不愿自我批判的“顶峰论”者及其昙花一现般的“思想”。自我批判者常为历史所肯定,自我神化者常为历史所否定,这就是历史的逻辑。理论批判现实,也为现实所批判;批判者也应是被批判者,也应是自我批判者。这是科学批判的逻辑。

三、科学教育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20世纪以来,科学教育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更加广泛更加深刻。首先反思与批判的对象不限于于科学本身,而扩展到技术与社会体系,对技术体系和工业社会的批判成为重点。小李克特说:“在二十世纪以前,反对科学的社会反应主要集中于新科学思想之明显的颠覆性特征之上,集中在科学对传统知识与价值的潜在的破坏性作用之上。”现在,反对科学的社会反应已经逐步更多地集中在新技术的破坏性影响之上。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话题。目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与批评不仅流于道德义愤和情感宣泄,而是更加深沉的理性思考。不是停留于一味地指责科学导致道德的沦丧,而是辨证地认识到了科技发展的两重性。人们渐渐认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一方面能帮助人类极大地改进外部世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人们对科技发展负面因素的认识,已经从直观感受上升到科技的社会本质、人性本质,揭示科学技术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想结合,共同构成对人性、个人自由的压抑和践踏。马尔库塞断言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系统的、精心安排的对个人与自然的统治。

查看全文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论文

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思想的创造与发展,是在批判性的论辩中进行的;马克思思想的生命与活力,也是在科学批判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因此,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有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些探讨都是从某一侧面对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论述,缺乏对这一思想的系统梳理,不利于对马克思思想的全面理解。鉴于这一情况,本文试对近年来有关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论述做一总结,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界定

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进行研究,自然离不开对它的涵义的理解。涵义理解的不同,必然导致理论本身的差异。因此,涵义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合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要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首先要把握社会的自我意识。而社会的自我意识,又分为社会的自我肯定意识和社会的自我否定意识。社会自我意识的肯定方面要解决的是如何维持现状的问题,而作为社会自我意识的否定方面则要解决如何超越现状的问题。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属于社会的自我否定意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存在合理性的追问。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批判理论是反思性的历史认识、评价活动。哲学的反思以间接性为特点,但它是对理论性间接反思的二重否定,它不仅通过事物的内部矛盾使事物的本质显现出来,而且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社会的,是对社会进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学批判活动。因此社会批判的首要条件应当是社会必须处于将自己最丰富的具体展现出来的时期,即社会的成熟时期。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就是从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两个前提是:1.人类趋向于变革自己的生存条件,以实现自己的进一步发展;2.人类社会生活趋向于普遍的丰富性、多样化。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以这两个理论假设为依托,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对某一具体事物向人类普遍进步方向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进行揭示。具体地说,就是指从某一事物本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考察并揭示这一事物在以上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意义方面纳入事物一般运作规律的可能性。就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批判来说,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出发,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在以上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意义方面被纳入到人类社会历史运行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规律——一般的现实可能性。

查看全文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论文

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思想的创造与发展,是在批判性的论辩中进行的;马克思思想的生命与活力,也是在科学批判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因此,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有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些探讨都是从某一侧面对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论述,缺乏对这一思想的系统梳理,不利于对马克思思想的全面理解。鉴于这一情况,本文试对近年来有关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论述做一总结,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界定

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进行研究,自然离不开对它的涵义的理解。涵义理解的不同,必然导致理论本身的差异。因此,涵义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合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要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首先要把握社会的自我意识。而社会的自我意识,又分为社会的自我肯定意识和社会的自我否定意识。社会自我意识的肯定方面要解决的是如何维持现状的问题,而作为社会自我意识的否定方面则要解决如何超越现状的问题。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属于社会的自我否定意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存在合理性的追问。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批判理论是反思性的历史认识、评价活动。哲学的反思以间接性为特点,但它是对理论性间接反思的二重否定,它不仅通过事物的内部矛盾使事物的本质显现出来,而且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社会的,是对社会进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学批判活动。因此社会批判的首要条件应当是社会必须处于将自己最丰富的具体展现出来的时期,即社会的成熟时期。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就是从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两个前提是:1.人类趋向于变革自己的生存条件,以实现自己的进一步发展;2.人类社会生活趋向于普遍的丰富性、多样化。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以这两个理论假设为依托,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对某一具体事物向人类普遍进步方向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进行揭示。具体地说,就是指从某一事物本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考察并揭示这一事物在以上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意义方面纳入事物一般运作规律的可能性。就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批判来说,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出发,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在以上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意义方面被纳入到人类社会历史运行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规律——一般的现实可能性。

查看全文

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

摘要:在会计教学中可以引入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准确度,让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与素养。文章立足于会计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策略”。

关键词:会计教学;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教学现状;运用策略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中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进行思考,对现有的知识、技能、案例等进行讨论分析,实现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学生的自主思考的情况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结合教学内容确定讨论主题

在会计教学中应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需要建立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根据每节课教授的重难点内容选择出适合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且具有一定的批判价值的主题,选择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来完成。要注意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用批判的思维来思考,教师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会计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进行讨论主题的筛选,最好能够事先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对讨论主题存在的争议进行探讨,并确定对其进行讨论存在的价值。在进行了充足的前期准备之后教师才能将讨论主题展示给学生,选取合适的时机在激发学生的不同见解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围绕所学内容予以解决,实现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合理运用。例如在学习《经济法律法规》时,教师可以将一些较难理解以及在实行过程中容易引发纠纷的经济法律法规进行整合,结合相应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就会对相关内容存在疑义,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让学生进行思考,表达个人观点,并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讨论中逐渐获得相对准确的认识,巩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课堂讨论,能够真正发挥辩证性思维的作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同一话题的分析,实现教学目标的落实,并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相关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找准分析方向方法

查看全文

混合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的应用

目的:探析“互联网+”背景下SPOC+PBL混合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6月-2022年6月,将160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应用SPOC+PBL混合教学法,对两组在学习儿科护理学后的自我导向学习评分、批判性思维评分、考试成绩和教学效果评分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自我导向学习评分和批判性思维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教学效果评分和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联网+”背景下SPOC+PBL混合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进行推广应用。《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针对此课程学校主要以常规教授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采用课上理论教授式教学和理论课结束后再进行实践教学的两段式”教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度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护理事业逐渐向专业化、专科化发展,常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依托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其中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ourselves,SPOC)是一种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种适合课堂教学的一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很多课程教学当中都展现了较好的优势。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用也较为广泛。SPOC+PBL混合教学法能够有效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对此本研究探究SPOC+PBL混合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为儿科护理教学提供借鉴,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21年3月-2021年6月,将160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80名,对照组80名。入选学生均为护理系二年级学生;均经过系统的医学相关知识和护理知识的学习;且自愿参加该试验;两组学生在性别、生源地、医学知识和护理知识、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排除不愿参加试验学生;排除病假或退学学生。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上理论教授式教学和理论课结束后再进行实践教学的两段式”教学模式。观察组应用SPOC+PBL混合教学法,具体教学措施包含:课前准备:引导观察组学生自主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包含8名学生,每组选择一名学生作为组长,共组建10个教学小组。课前1周,教师将“新生儿黄疸”、“小儿腹泻”等儿科护理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案例的微课及课件通过发放给学生,并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教学问题,其中包含“教师预设问题”和“学生创新问题”等。其中SPOC视频学习资料由授课教师提前进行录制、加工和处理,合理控制录制视频的时间,通常控制在8-10min范围,同时保证录制的视频能够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脉络,清晰把控知识点的要点和难点。各小组学生自主对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可提出相应的创新性问题,并可将提出问题通过雨课堂平台反馈给教师,从而让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控学生课前准备阶段遇到的难点,提前调整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习惯。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各小组代表就课前SPOC视频学习资料进行总结讲解,并回答课前预习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控制时间不超过5分钟,各小组讲解完成后教师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告知学生正确答案。随后教师根据课前准备阶段调整好的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其中重点讲解学生课前准备阶段遇到的难点问题、典型问题,可引导各小组进行自主讨论,以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完成教学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课后总结与练习: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通过微信端教学日志总结分析学生预习以及教学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实施调整。另外教师可通过雨课堂平台将学生所需的拓展学习资料以及课后习题发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查看全文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培养

【摘要】英语多文体阅读课程是翻译专业开设的特色阅读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强学生的分析与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进而分析了英语多文体课堂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及阅读教学对翻译专业学生语言技能发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多文体;阅读教学

1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的概念可谓中说纷纭,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杜威将批判性思维中的“反思”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好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其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国内学者刘儒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刘儒德,2000)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方式既要思考,又要批评否定,即扬长避短。要做到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就需要有较强的信息深层次的处理能力,包括分析,辨识、评价,进而开展合理的、准确的判断和推理。英语阅读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comprehension)。表层阅读理解相近于传统的阅读理解,只需理解字面意义即可;深层理解要求能够正确地推断出字里行间的引申意义,也就需要深度阅读;评价性理解要求读者阅读之后开展思考,针对阅读内容产生自己的评价观点。当前较多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尚不能对阅读内容做出分析和评价。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对阅读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出疑问,寻找答案,进行推理。综上所述,批判性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批判性阅读是紧密联系的。

2翻译专业英语多文体阅读教学

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博闻强识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翻译学科的建设是由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三大支柱共同组成。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桥梁,是选取一定的翻译标准对译作进行分析,评价优劣的判断过程。开展翻译批评需要批评者具有准确的、客观的评价体系及思想,因而离不开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应当是翻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英语多文体阅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和思考的锻炼机会,教师应该改革传统的强调语言积累的阅读模式和答题的阅读目的,引导学生采用新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多文体阅读课程开设于翻译专业二年级,针对翻译专业的特点,强调深层次、广范围的阅读和思考,拒绝传统的快餐式阅读,倡导批判性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只有思维敏捷、博闻强识,才能在实践中做到灵活表达,增强翻译应变能力。该课程选取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经典阅读篇章,包括文学类和非文学性的文本,选材广泛,思想性强。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体特点分析和译文赏析,以读为主,旨在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强学生的分析与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

查看全文

外语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

1.引言

自2018年初《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正式起,各种外语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相继出台。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外语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据此,各大学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就需要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知识构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突出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现状

批判性思维是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Paul&Elder2006:20)。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933)就对批判性思维展开了研究,并提出“反思性思维(reflexivethinking)”这一概念。到了20世纪末,众多美国学者逐渐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加以探讨,并赋予其更深刻的内涵。外语教育领域的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必然条件,因而将其融入到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中。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刘儒德(1996;2000)结合中国教育的特点,开始对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意义和培养途径进行探讨;钟启全(2002)则对批判性思维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近年来,以文秋芳教授为代表的外语教育研究者力主将“批判性思维”译为“思辨”,但研究方法又不尽相同(文秋芳、刘润清,2006;文秋芳等2009;孙有中等2013)。2015年,以近10年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为基础,孙有中教授率队编写了《大学思辨英语教程》,从而将批判性思维与外语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国内外语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研究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多维度的趋势,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3.外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批判性思维是根据思维元素和标准,通过熟练分析、评估和重建进行自我引导、监督、修正以提高思维品质的能力(Paul、Elder,2008)。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培养。我国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努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遗憾的是,尽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然成为本科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外语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对问题得探究还停留在认识层面,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国内教育者们处在探索阶段。

查看全文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论文

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思想的创造与发展,是在批判性的论辩中进行的;马克思思想的生命与活力,也是在科学批判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因此,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有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些探讨都是从某一侧面对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论述,缺乏对这一思想的系统梳理,不利于对马克思思想的全面理解。鉴于这一情况,本文试对近年来有关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论述做一总结,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界定

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进行研究,自然离不开对它的涵义的理解。涵义理解的不同,必然导致理论本身的差异。因此,涵义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合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要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首先要把握社会的自我意识。而社会的自我意识,又分为社会的自我肯定意识和社会的自我否定意识。社会自我意识的肯定方面要解决的是如何维持现状的问题,而作为社会自我意识的否定方面则要解决如何超越现状的问题。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属于社会的自我否定意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存在合理性的追问。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批判理论是反思性的历史认识、评价活动。哲学的反思以间接性为特点,但它是对理论性间接反思的二重否定,它不仅通过事物的内部矛盾使事物的本质显现出来,而且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社会的,是对社会进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学批判活动。因此社会批判的首要条件应当是社会必须处于将自己最丰富的具体展现出来的时期,即社会的成熟时期。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就是从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两个前提是:1.人类趋向于变革自己的生存条件,以实现自己的进一步发展;2.人类社会生活趋向于普遍的丰富性、多样化。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以这两个理论假设为依托,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对某一具体事物向人类普遍进步方向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进行揭示。具体地说,就是指从某一事物本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考察并揭示这一事物在以上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意义方面纳入事物一般运作规律的可能性。就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批判来说,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出发,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在以上两个批判性假设前提意义方面被纳入到人类社会历史运行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规律——一般的现实可能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