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5 12:05: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我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低年级学生自我教育论文
魏书生坚持“育人第一”,先育人,后教书,育人与教书齐头并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促进教学工作高效快速的开展。育人的关键在于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开始,通过道德行为锻炼,养成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逐步形成道德品质。如何对低年级学生实施这样的道德教育呢?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把学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或是犯了错需要纠正的人,这样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处于被动消极的被管理者的地位。教师应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在我的班级管理中对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理论进行了一些实践。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我在班级工作中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把他们看作是平等的人而不是被管理者。让他们逐步的学习自盛自律。
一、从认识起步,在讨论中学习自省
坚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起步,重视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注意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凡事不抓则已,一抓必抓到底。这充分显示了魏书生的育人的科学性和做事的坚持精神。
低年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深,其道德认识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心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我采取了讨论的方式。在对一个议题或一个事件的讨论过程当中教师帮助学生自省自悟,认识自我。如: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孩子在家中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无限关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可谓是“小公主”,“小皇帝”了。对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动手学习:钉钉纽扣,包包书皮,学习扫地、擦桌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还同时受到了教育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劳动中你都有哪些体会?学生的讨论得很自由,很投入,很热烈,很真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很自然地提高了思想认识,愿意将此落实到行动当中。一段时间之后的家访中我了解到,我班学生在家基本上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也能帮着做”,可见那次的讨论教育效果应该说是令人满意的。
二、在互相监督、帮助中自律
德育思想现代化分析论文
一、有关现代德育思想理论的著述
现代德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有关著述中。由于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在德育思想建设方面冲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出版了一批西方国家德育理论的译著和国内学者有关现代德育思想的编著,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翻译出版了当代西方德育论著作,除80年代初傅统先、陆有铨翻译出版了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1984)外,有陈欣银、李伯黍翻译出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989),博维利翻译出版了美国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1989)等;此外还有瞿葆奎先生主编的《教育学文集》(1989)的第二、第七卷均收入了一定数量的德育译著。我们不敢说翻译出版的这些著作一定都是符合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德育思想,但我们首先要了解国外的德育思想成就和理论成果,然后才谈得上对其进行分析。第二,许多学者出版了介绍西方德育思想理论的著作,如冯增俊的《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1993),魏贤超的《现代德育原理》(1993)、《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1994)、《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1995),戚万学的《冲击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詹万生主编的《中国德育全书》(1996)中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三,国内学者还编著了一定数量的有关现代德育论的著作和教材,如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1993),张志勇著《情感教育论》(1993),戚万学著《活动道德教育论》(1994),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1994),班华主编的《心育论》(1994),詹万生著《德育新论》(1996),班华主编的《现代德育论》(1996),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1997)等。这些编著是近五年来的成果。
二、现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对德育思想现代化或现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现代德育论》“绪论”和拙文《世界之交论德育现代化建设》中已有阐述。我的基本思想,是考虑到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强调了“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但未拓宽到生态空间考虑,这是一个不小的缺陷。现代德育不能仅从时间意义上理解,主要应从现时代性质方面理解。“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德育最简捷的表述,也是关于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以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即主体—发展性德育。柯尔伯格继承了杜威发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认知—发展性德育”。相对于无视儿童自己思维方式的传统德育而言,柯氏强调“认知—发展性”把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是德育观上的飞跃。但忽视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问题,“认知—发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培养现代道德主体,发展的内容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主体—发展性”可以看作是现代德育的精髓,其理由是:1、体现了现代德育目标要求,即培养21世纪道德主体,促使其德性的现代化发展;2、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亦即现代德育的本体功能;3、体现了现代德育的内在价值,即现代德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发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可以说,“主体—发展性”集中地表现了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区别。
三、关于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对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德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德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王逢贤教授对德育本质属性、德育实体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统论述。德育本质是德育理论的最高问题,多年来的一种观点即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德育与人的关系。然而随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德育应在社会、人、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认识。现代德育性质是德育本质在现时代的具体展现。在认识德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我以为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把德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即始终联系社会与人的发展认识德育,而不是脱离社会与人孤立地就德育论德育。二是动态地即在德育、社会、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分析三者关系,阐明德育现代化问题。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对德育发生、发展,德育现代化作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但我们没有把自然生态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这是一个较大的局限。1994年德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易连云提交了关于德育生态环境的论文,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人、社会、自然广阔的背景上思考德育问题,才是更好地体现现代德育思想的。
中教二级职称述职报告
教学上,本人连续5年担任初三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兼任初三语文学科教研组长。能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科研的探索,不断汲取语文教育理论的营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任现职以来,连续五年担任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考语文平均分和优秀率连续多年均名列学校前茅,负责的初三语文教研组也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研组。
本人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为分配来的新教师进行上岗前的教育培训,每学期为三年未达标的新教师作讲座、上示范课,热情指导他们开展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张建军多年来先后被评为江阴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年参加江阴市领导干部教学大比武,荣获二等奖;指导的青年教师余勇也已成为教学骨干,并且在宣传工作中成绩显著,撰写文章多次发表在《江阴日报》《江阴教育信息网》上。
教育上,本人自*年8月担任政教主任来,积极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加强年级组、班集体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热情教育,积极引导,严格管理”三者并举,学生行为规范低起点,严要求,勤检查,切实做到管理时间无空隙,管理空间无空缺,管理环节无空档,管理职责无空位,学校校风班风明显好转,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本人积极组织下,学校有效开展了“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为学生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计有:“知心姐姐”杂志社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王翠华教授作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徐新民教授作了《超级学习法讲座》等主题讲座。20*年,本人负责组织的第二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获省教育厅“优秀组织奖”,03年度、*年度学校获江阴市安全文明先进单位。20*年度,学校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20*—20*年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中小学读写大赛优秀组织奖”。精心组织每年一次的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学生屡屡获奖,为学校赢得较好荣誉。
在分管年级组管理中,本人充分依靠全体教师,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狠抓年级组建设,组内班风、学风积极规范、健康向上。近3年,有6个班级荣获*市、江阴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2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1位教师获江阴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组内被评为镇以上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占73.3%。所负责两届初三各四个班级,中考优秀率、平均分均超其他班级。
在教科研方面,本人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江阴市、*市、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年参加学校心理辅导员培训并评为“培训班优秀学员”。任现职以来,撰写论文5篇。论文《浅论班主任的心理保健与调适》在20*年*市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评选中荣获中学(中师、中专组)三等奖,《刺激?交流?运用》荣获20*年*市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论文《语文教学中自主心理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诚信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本人负责主持的《自主学习心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通过了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的立项论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研究》已获准为*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
对照今年中学高级教师评审条件,已全部符合,特提出申报。
妇联家庭教育经验交流
近年来,在中央和区、市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在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始终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县妇联承担指导和推进工作,为广大学生解疑释惑指点迷津,有力地加强和改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以规划为龙头,力促家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未来。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全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百分考核目标管理制度,在县电视台开辟了《教育体育报道》栏目,不断探索家庭教育新路子,形成了评比、表彰、调查研究、监测评估等工作机制,使得家庭教育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二、以管理为手段,不断创新家长学校的发展模式
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家长学校122所,创建率为100%。其中:市级示范家长学校35所,“家庭教育基地”4个。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7所、流动人口子女示范家长学校2所、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2所,切实做到了活动有场所有内容,管理有机构有制度、发展有经费有投入。为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县妇联和教育部门按照全国妇联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注重发挥各级家长学校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建立了长期联系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学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交流、咨询等指导服务性工作,及时掌握家庭教育工作情况,增加了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交流,使孩子在家里接受到正确的教育,消除彼此之间的代沟,有效促进了家庭气氛的更加和谐。县教育部门紧密结合教学工作,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县城各中小学及部分农村中心学校进行了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开展了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培养合格人才,争做合格家长”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工作格局。
三、以活动为载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综述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与途径实践研究
论文摘要: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对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高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它所带来的有害信息是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行为的环境因素,传统道德规范己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网络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己达成共识。本课题针对目前高中生中存在的不良网络道德的表现,寻求在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协会或行业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网络规范,这些规范考虑了在网络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指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化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需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推进创新教育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教育教学设计
一、引言
在新课程环境下,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是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教师的“导”要“导”在以学为主体、授之以渔上,要导得恰到好处,要点到为止。要在导趣、导情、导思、导疑、导法、导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那么在新课程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二、新课程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冲击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既要关注“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的主运动性得不到发展。普遍存在着以“接受性学习”作为主导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背离,必须进行改革。
化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需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推进创新教育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教育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环境下,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是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教师的“导”要“导”在以学为主体、授之以渔上,要导得恰到好处,要点到为止。要在导趣、导情、导思、导疑、导法、导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那么在新课程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二、新课程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冲击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既要关注“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的主运动性得不到发展。普遍存在着以“接受性学习”作为主导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背离,必须进行改革。
三、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校德育存在问题分析论文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
(一)道德评价失范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并存,新旧观念自然也会相互冲击。人们在对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全新的道德体系。一个时期以来,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使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特别是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趋向,不断诱发种种错误的思想行为。例如,诱使人们唯利是图,甚至一切向钱看,损人利己、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二)道德虚无主义悄然滋生
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道德的主张,它认为,“任何证明或批评道德判断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过是寻找自我利益的借口。”每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变的时期,都会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声音响起。原因是,社会的剧变必定带来伦理秩序和道德生活的混乱,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而人们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长,如此一来,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会成为社会的常态。而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信仰危机,正是道德虚无主义出现的信号。
(三)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
学校德育面临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论文,我国当今社会面临着诸多的道德困境:道德失范、道德虚伪主义滋生、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等。受此影响,目前学校德育面临诸多问题。为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高校德育工作应从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队伍、德育氛围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学校德育;市场经济;问题;对策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
(一)道德评价失范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并存,新旧观念自然也会相互冲击。人们在对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全新的道德体系。一个时期以来,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使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特别是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趋向,不断诱发种种错误的思想行为。例如,诱使人们唯利是图,甚至一切向钱看,损人利己、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二)道德虚无主义悄然滋生
科学发展观学生指导工作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论文的全面推进,使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旧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工作机制仍随处可见。高等教育要冲出旧传统走向现代化,必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学生工作体制。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一、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做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策。周远清在报告中说:“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有的地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20%,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学生群体也在悄然变化:一是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特困生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增多,学校各方面工作压力增大。二是因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实行双向选择;面对社会需求,学校和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读书无用论”思想有所抬头。三是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多数学生是家庭的宠儿,所走过的道路一帆风顺,其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自主能力较差,面对大学生活显得不知所措。这给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