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导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2:08: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然科学导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哲学与科学哲学
摘要: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主要探讨所谓分析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重点涵盖四组基本问题,即历史学中的“史实”真理性问题、解释问题、预言问题和客观性问题,质言之,历史学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本文将这四组问题与科学哲学中的同类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了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和科学哲学中共同的基础性问题。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历史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就是一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关键词:历史哲学;科学哲学;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
Abstract:ThePhilosophyofHistory:AnIntroductionbyW.H.Walshdealsmainlywiththeso-calledanalyticphilosophyofhistorywhichgenerallycoversfourissues,namely,thetruthoffact,interpretation,predictionandobjectivityinhistory.Inaword,ittriestoanswerwhetherhistoryisoneofthesciences.Thispapercomparesthefourissuesinthephilosophyofhistorywiththeircounterpart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andfurthermore,dissectsthebasiccommonquestionsinthemodernphilosophyof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withdialecticmaterialismandhistoricalmaterialism.Itconcludesthathistoryisnotonlyoneofthesciences,butalsoascienceinthesenseofnaturalscience.
Keywords:thephilosophyofhistory;thephilosophyofscience;W.H.Walsh;ThePhilosophyofHistory:AnIntroduction
一、从沃尔什的《历史哲学导论》谈起
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W.H.Walsh)的名著《历史哲学导论》,主要探讨所谓分析的历史哲学。沃尔什首先考察了历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科学知识,按照他的概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它是有方法地获得的,并且是系统地加以叙述的;(2)它是由一套普遍的真理所构成的;(3)它能使我们做出成功的预言;(4)它是客观的。
博雅教育理念下大学物理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大学物理课程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中融入博雅教育的必要性,并分别从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博雅教育下大学物理的教育与教学,对高校全面开展博雅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博雅教育;大学物理;科学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博雅教育,即人才的培养不但要培养学生修业,更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人第一、修业第二”[1]。在博雅教育中,所谓“博”是指既要培养大学生学文,也要培养学理,做到文理兼备;所谓“雅”是指素养,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修养。博雅教育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有其独特之处,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国学等人文素养,更要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工程和技术工作者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和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以物理学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课,更是理工科学生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新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育和教学,对理工科学生的博雅教育尤为重要。在大学物理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博雅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学物理的热情,对理工科学生的博雅教育而言,具有其他理工科博雅教育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物理教育与教学中融入博雅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培养理工科学生自然科学的基本科学素养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大学物理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学物理中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具备以后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或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科学素养。大学物理包含力学、振动与波、气体动理论与热力学、电磁学、波动光学和量子物理学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但对机械、土木、电子、电气、通信、材料、光电和新能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裨益,而且通过介绍大学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和规律,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众多守恒定律之一,但是该定律并不是在任何运动情况都能成立,如在匀速圆周运动和天体运行中,动量守恒定律就不再适用,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引入新的物理量角动量后,角动量是守恒的,从而揭示了天体运动所遵循的运动规律,物理上的守恒定律体现了美学中的对称美学,时间上前后不变,空间上左右一样,物理学中的美学无处不在。在气体动理论中,通过学习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规律我们知道,速率大的和速率小的气体分子数都比较少,速率不大不小的分子数分布最多,这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中庸”是何其相似,“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看来,小小的气体分子运动速度也懂得中庸之道啊。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热力学系统向着概率增大(或者混乱度增大)的方向进行,由此,我们知道一个系统越是有序(混乱度越小)就越不稳定,就会向概率增大的方向发展。在植树造林中,对于种植了单一树种的树林来说,这种树林的生态就高度有序,因而就极不稳定,容易发生病虫害;相反,杂草丛生、各种树木都有的无序的原始森林就不会发生病虫害。同样,城市的规划者也不能人为建造一些高度有序的功能化城区,如电子城、大学城、科技园等,这些功能区的公交在上下班挤得要死,而在其他时间则无人乘坐。在电磁学中,麦克斯韦的关于磁生电的涡旋电场假设为人类打开了逆向思维之美,而麦克斯韦方程组也为人类揭示了物理学规律在形式和逻辑上的对称之美。大学物理中,这些融入了博雅教育的定理、定律和规律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实例既可以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博”,也可以培养他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雅”。
2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人格魅力,重塑理工科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朱言钧数学教育思想及贡献
1生平简介
朱公瑾,字言钧,又名霭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02年7月8日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世家,1961年8月28日卒于上海,1914年朱言钧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恰逢清华留美预备学校面向全国有名的中学招生,在南洋中学选送的十余名考生中,只有朱言钧等二人被录取.故于1919年9月到清华学校学习两年物理和化学.由于在校期间参加一次学生游行而触怒校方,在“自我检查”或“留级”的惩罚中,朱言钧选择了结束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学习.此时留学美国已经不可能,于是在舅父的帮助下去德国留学.由于化学这门学科在当时的德国属于保密专业,不接受外籍学生,所以朱言钧选择学习数学,并于1922年进入当时的世界数学中心———哥廷根大学哲学院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经魏嗣銮的推荐,师从著名数学大师柯朗.“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希尔伯特、龙格(Runge,1856-1927)、兰道(Landau,1877-1938)等都曾为其授过课.”[3]1927年以学位论文《关于某些类型的单变量函数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获得博士学位.1910—1929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共有13名①,其中有朱言钧.朱言钧于1927年回国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年仅25岁).1930—1931年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每周往返宁沪两地授课.1932—1937年任光华大学副校长,并主持光华大学数学系工作多年.1936年任《中国数学会学报》编委,《数学杂志》常务理事.受抗日战争影响,1941年光华大学上海校区关闭,朱言钧失业两年.由于生活所迫,1943年在日伪统治的上海交通大学兼课.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协助光华大学成都校区迁回上海,并继任光华大学副校长.1952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6年随交通大学西迁,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60年调回上海,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任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是中国数学会发起人之一.任《德华大词典》编辑员,乙酉学社编译员等职.朱言钧十分重视家乡的基础教育建设.余姚中学的前身为余姚私立实获初级中学.由姚籍人士朱言钧、朱荣泉等人发起筹建.他们筹借酱园街北首同善堂、吕祖阁、药王殿等寺院庙堂为校舍,聘教师5人,于1935年9月招初一学生一班.这是余姚第一所全日制普通中学.学校取名“实获”,就是要有实际的收获,学生要有实用的知识,诚实的品德和老老实实的处事态度.这是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办学的宗旨.黄明②,王文奎③等一些有志青年均毕业于余姚中学.
2著书立说,传播现代数学知识
2.1编写翻译数学论著
朱言钧回国后极力宣传哥廷根学派思想,真正反映了现代数学的精髓.是我国偏微分方程研究领域的奠基人.朱言钧在宣传现代数学知识方面有许多建树.他鉴于国内当时数学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数学书多为外文,因而致力于数学知识的普及.朱言钧写了很多高质量的通俗数学著作,特别是翻译柯朗的《微积分学教程》,影响巨大.1937年上海沦陷,朱言钧以翻译此书表达爱国之情.译文是用半文言翻译的,虽说读起来有些不畅,但翻译的还是相当准确、传神.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多以中文版《柯氏微积分学》(R.柯朗著,中华书局,上卷1949;下卷1952)为教材.“这本书比当时国内已有的教科书高出一筹,因此获得普遍好评.直到50年代大规模引进苏联教材之后,才停止发行.”[3]朱言钧从1927年开始在《光华大学半月刊》上连载“数理丛谈”(至十二续完),并于1935年集册成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在当时很受欢迎.1935年初版,到1948年8月已经第6版.这本书以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实数理论、几何学原理及来源、射影几何、群、微积分以及统计方法等,注重解说难点,探究其本源.在学习苏联经验逐步深入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庞杂的课程内容进行缩减.朱言钧通过学习实践,编写出了适合我国学生学习的教科书《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朱言钧翻译、编写的教科书还有:《实数探源》(R.戴德金著,商务印书馆,1940),《师范学校教科书解析几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等.除编写翻译教科书之外,朱言钧还发表了许多论文.发表的文章,对当时尚处于研究前沿的数学知识介绍颇多.内容涉及数理逻辑、代数、几何、哲学、数学教育等方面,并大多刊登在当时科研水平较高的杂志上,如《数学杂志》等.其发表的数理逻辑类文章。此外,朱言钧还发表过题为《自然科学概论》的一篇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刊登在《大学杂志》1933年第1卷第1期.
2.2朱言钧与《数学杂志》
心理学科学情结的思考
西方科学心理学确立的过程,是物理学方法与物理学形象在心理学中成功确立的过程。对于“科学”的追寻一开始就构成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精神指向。而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追寻,又有着当时特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近代物理学的成功及其文化影响物理学是近代科学的杰出代表。“物理学以其杰出的成就证明自己是学科之冠。”[1]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使人们对世界得到确证的知识,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通过数量化的、可观察的、可验证的方式加以确立。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伽利略的物理学贡献、牛顿的经典力学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亦随之发生重要变化。西方科学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对普通民众亦产生重要影响。此种影响主要是经由启蒙运动传播并扩展开来的。启蒙运动在科学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异常关键。伏尔泰、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启蒙思想家在“科学文化”的塑造及科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打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以及科学文化的传播,科学逐渐成为主导人们观念的思想意识形态,科学界的牛顿为世人所景仰。而问题在于,给普通民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意识形态化的科学形象与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极大发展,以及科学作为一种主导意识形态,使得“科学”、“科学方法”逐渐成为人们评价事物的主要标准。“科学”成为“理性”、“正确”、“合理”、“有价值”甚至“真理”的代名词。科学成为评价事物有效性的全新标准。心理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产生。
哲学的困境与物理学的辉煌西方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渐趋成熟,黑格尔建立了包括自然、社会、精神在内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但是黑格尔之后,哲学家们却发现哲学已经陷入到巨大的危机与困境之中。哲学家们发现自己对于哲学已经无所事事,很难再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此同时,尼采哲学、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哲学等相继产生,试图解决哲学的困境与危机。随着物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以往的本体论哲学逐渐变成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而哲学家们却依然在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上喋喋不休,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因此,大大增加了哲学的危机。物理学的辉煌与哲学的困境,使哲学家们不得不寻求哲学的救亡图存。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自然科学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正在于科学方法———可量化的、可重复观察、可实验的方法———的采用。因此,许多哲学家努力要把哲学变成科学以实现哲学的新生。在这方面既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等的努力,也有心理学创始期的冯特、铁钦纳等人的贡献。这些人尝试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决哲学的认识问题。正如心理学史家赫根汉所描述的:“早期的科学主要研究物理世界,是非常成功的,而它的成功激发了人们将科学方法用于心灵研究的主题。”[2]在物理学的辉煌与哲学的困境之下,寻求解决哲学困境的一些哲学家结合实验生理学,效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也就有了科学心理学这一产儿。冯特等人在对感觉、知觉、意志、记忆等认识论主题的研究过程中,以物理学的科学方法作为研究手段,使得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产生。
“科学”作为心理学确立的学科依据与目标导引现代学科的确立,既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更在于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心理学而言,则更在于它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心理学尤其是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的依据。“心理学家假定物理学是最好的科学,试图以物理学的方法和目标运用到自己的学科内容上来。”[1](页41)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一些重大学派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新方法的采用。无论是冯特的实验内省法,还是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的强化理论,抑或是认知心理学的人机类比,都在于新方法的采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得益于它用新的方法研究已有的问题。追求客观的、量化的实验法,使心理学从哲学家纯思辨的睡椅上解脱出来,并取得了准“科学”的成就。心理学家认识到,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心理学有可能像物理学一样跻身于科学的行列。人们深切地期望心理学诞生自己的牛顿。可以说,心理学在诞生之初就有着强烈的科学性追求,“成为科学”构成心理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将“科学”确立为心理学追求的目标,与19世纪末的西方理智背景有着重要关联。当时的经典物理学成为主导人们世界观的意识形态,“科学”成为“理性”、“合理性”甚至“真理”的代言。在哲学的黯然落寞之下,这种对比愈加明显。加之当时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使得追求科学的、可确证的知识,反对并拒斥纯粹的思辨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强音。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是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产儿。心理学要像它的榜样物理学一样,通过效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而成为科学。因此,“科学”成为心理学追求的主导性目标。
心理学科学性追寻的历史体现
心理学以“科学”作为自身的追求目标是一个持续展现的过程。这里仅选取其中几个典型的历史学派加以分析。
李约瑟的科学史观研究论文
李约瑟的巨著SCIENEE&CIVILISATIONINCHINA(以下简称SCC)有两个中文全译本:《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单从译名而言,似乎后者不够贴切。事实上李约瑟本人对这个译名也有所保留。(参见〔1〕,p.515)当然名称本身或许并不重要,但是由此却引出了一个科学史观的问题。笔者认为在SCC中,文明(文化)与科学是密切相关的,因而不可忽略。这正是李约瑟科学史观的特点。本文试图阐明这一在学术界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特点,并就有关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部分
李约瑟在SCC第一章序言中指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2〕,p.1)科学史的发展既影响文明史的进程,也受文明史的制约。因此它的研究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具备统观人类文明的广阔视野。这可以说是李约瑟研究科学史的指导思想。
按照英美文化学及科学史的传统,“文化”与“文明”在其广义上可以混用,而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则包含在其中。在文化学方面,泰勒(EdwardBurnettTylor,1832-1917)对“文化”概念作了基础性的开拓。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的整体。”(〔3〕,p.99)显然,科学作为知识被排到了第一位。这个经典定义在西方具有深远的影响。继泰勒之后,弗雷泽(J.Frazer1854-1941)进一步从进化的角度提出了“巫术——宗教——科学”的发展模式,在西方科学史中引起广泛地共鸣。比如,李约瑟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主要起源于道教的观点,便与弗雷泽的影响有关。(参见〔4〕,p.304)继弗雷泽之后,马林诺斯基(BronislawKasparMalinowski,1884-1942)进一步完成了文化学从古典研究到现代研究的转折,他从泰勒的广义文化着眼,打开了跨学科研究文化动态发展的大门,揭示了文化功能的整体性。精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马林诺斯基对于开拓科学史家的视野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科学史方面,萨顿(GeorgeSarton,1884-1956)的五卷本《科学史导论》给李约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约瑟指出,“它是一部卓越的巨著”,并且“将永远是指引这方面研究的宝库,同时也是提供资料的百科全书。”(〔2〕,p.42)《科学史导论》在内容上包括三大系列:一,总概述(以年代为序)二,不同文明概述(犹太、穆斯林、印度、中国等)三,各门科学发展概述(数、理、化、生等)。显然,这是一个既有“总”又有“分”;既有“块”又有“条”的庞大体系结构。萨顿自称:“我这部《科学史导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人类文明的首次概观”。“我努力勾划出一幅文明图,它尽可能地全面和精确,却又足够简单;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细节,尽量浓缩,而又不有损于全面的看法。”(〔5〕,p.159)在这个设计的背后包含着他的科学史观:“简言之,按照我的理解,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文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6〕,p.29)
李约瑟高度评价萨顿的《科学史导论》还因为:“在一切关于科学史的著作中,它是最先详细地谈到许多中国科学家和他们的成就的。……当然,该书采用的百科全书式的方法无法对世界的这一部分的科学发展给出一个连续的史实。”(〔2〕,p.42)萨顿不能做到的事李约瑟做到了。SCC正是一部专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内容上它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它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历史、语言以及科学文化传播、交流的概况。第二部分,科学思想史。它从哲学的角度概述了各家传统对科学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第三部分,各门科学史。它按数、理、化、生的顺序依次介绍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成就。第四部分,结论。它集中探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看出,前三个部分与萨顿的“三大系列”具有某种对应关系。仿佛李约瑟的SCC是萨顿《科学史导论》的一种缩影。第四部分则表明了,李约瑟在把科学史当作文明史来研究这一点上比萨顿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写法在某些专业科学史家看来或许太过于广泛。然而李约瑟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这部交响乐中并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4〕,p.1)这正好表明了其科学史观的人文主义特点。
陈述彭科技哲学综述
地学是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一门科学,其众多理论都是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并完成的。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受哲学的支配。”通过探讨自然科学家的思维特点,能够更容易地了解其科学理论的出发点及基本内容;通过分析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可以学习优秀的学术思想。陈述彭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是中国遥感地学的开拓者,从事地学研究近七十年,享有“中国遥感地学之父”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在哲学上富有理论修养的科学家。他在地学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建立与陈述彭先生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众多学术论文中都带有深刻的历史和现代地学思维特性,提出的很多方法也都蕴含着方法论精神,这成为他战略性的引领和拓展遥感地学这一新兴学科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生平简介
陈述彭(1920.2—2008.11)曾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他还曾担任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兼地球信息科学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数据地理模型委员会委员,国际空间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IGB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科技顾问,国家遥感中心顾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等。陈述彭创办了《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和《遥感信息》等刊物并长期担任主编,著有《地学的探索》六卷、《石坚文存》三卷,联合撰写《遥感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球信息科学》、《遥感信息机理研究》、《地学信息图谱》等专著,主编《遥感大词典》及《地球系统科学》等大型工具书,主持设计编辑和印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自然地图集》、《中国陆地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大型图集,发表中、英、俄文论文30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美国地理学会0.Miller金质奖章等奖项。
二、陈述彭的地学思想
1.陈述彭地学思想的启蒙
陈述彭从小兴趣广泛,5岁起跟着父亲学习识字。在长沙高级中学时刊登的《南岳游记》受到校长的赞赏,成为了引导陈述彭走上地学的第一个无声信号。1927年陈述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竺可桢先生大力倡导着徐霞客的毅力和精神,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推崇科学、民主的求实精神,浙大史地系更是名家云集,老师们讲授地球演化的历史、自然演化的过程、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严格的野外基本训练和系统的地学基础知识令陈述彭大开眼界。浙大的学术空气异常浓郁:涂长望教授的大气物理、气象观测,叶良辅教授的历史低值和演示抗污分析,任美锷教授的地形发育旋回和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谭其骧教授的沿革地理,张其昀教授的地缘政治天上地下,自然人文,展现出了地球科学的大千世界,这些积累为他后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第一的精神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维打下了初步基础,这里也成为树立陈述彭地学科学大有可为这一坚定信念的发源地。
自然科学基础经验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经验与陈述的逻辑鸿沟;逻辑鸿沟的弥合:作为实践活动的科学;作为解释学事业的自然科学,对自然科学基础经验管理论文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科学被公认为经验科学,但是,科学哲学家对“什么是经验”、“如何进行检验”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书中对经验基础问题作了富有启发的分析、科学的可错论无疑为怀疑主义、非理性主义敞开了大门、正如阿佩尔所言,“在分析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哲学的兴趣重点逐渐从句法学转移到语义学,进而转移到语用学、库恩对经验基础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对波普尔的证伪逻辑提出了批评、库恩的范式理论既不是指向单个科学家的活动,也不是指向无主体的知识增长的逻辑,而是考查科学共同体的实际活动。范式可以粗略地等同于科学共同体、科学活动也是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语言游戏”,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经验与陈述的关系并非归纳或演绎的逻辑关系,因此科学的经验基础就构成一个难题。仅仅把科学看作命题体系的观点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同时经验主义的平台也不能提供任何通道。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惟有语用学和解释学的平台才能为这个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科学的实践性、公共性、主体间性、情境性为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提供了线索:自然科学具有解释学的基础。劳斯进一步主张:自然科学本身就是解释学的事业,科学是不断重构的叙事。科学的解释学与客观主义形成对立,而这并不必然使科学滑入相对主义。伯恩斯坦提出了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方案:解释学本身就为这种超越提供了资源,解释学循环恰恰对科学范式的开放性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经验基础语用学解释学叙事重构
一、经验与陈述的逻辑鸿沟
自然科学被公认为经验科学,但是,科学哲学家对“什么是经验”、“如何进行检验”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波普尔把经验基础问题界定为“关于个别陈述的经验性质以及如何检验它们的问题”。([1],30)经验基础问题涉及经验(或观察)与基本陈述(或观察命题)的关系、陈述与陈述的关系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它构成科学哲学的基础性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预设了某种中性经验或者说无主体的经验以及描述这种经验的中性语言。逻辑经验主义处理经验与陈述的关系的典型方式是逻辑原子主义式的,基本经验或原子事实与基本陈述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以此为前提,它用形式逻辑的方式处理基本命题与理论命题的关系,提出其科学检验和科学划界的原则即证实原则,主张科学理论与基本命题之间存在着归纳证实的逻辑关系。作为其弱化形式的概率论仍然坚持中性经验和中性语言的设定。
科研导论教学艺术研究
1教学目的及课程内容
科研导论课是创新方法类课程,作为本科生自主性的实践课程,是“创新教学环节”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在传统的课程安排中,实践课程主要是为理论课程服务的,实践课程设计的目标一般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扩展。因此很多专业往往只重视理论课程而轻视相关的实践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导向下,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内容,导致理论知识充足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基于此,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目的在于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熟悉科研过程,对科学研究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为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学生讲授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写作、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分析仪器的使用等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大学生科研的意义、方法、步骤、环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科研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该课程在第二学年的下学期(第4学期)开设,共24学时属于课堂教学类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科学研究概述[2],2学时,本章着重介绍自然科学体系的分类,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详细讲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科学技术研究的涵义、性质和任务。2)科研课题的选择与确定,3学时,本章介绍选择科研课题的基本线索。重点内容包括有:(1)选题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2)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3)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特殊要求。3)科学研究的方法,4学时,本章介绍科学研究的系统科学方法的原则和作用,科学抽象的一般步骤,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4)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3学时,本章介绍的方法,在科技期刊上的一般程序;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科研成果的鉴定方法。5)科技论文的撰写,4学时,本章介绍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论文饿写作方法,包括论文的命题,论文的署名,论文的摘要,论文的前言,论文的正文,论文的结束语。6)研究性学习科研,8学时,本章主要介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具体科研实例,包括近红外光吸收与上转换功能材料的课题研究示例,类石墨烯MAX纳米片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等。教学上采取自主探究:要求学生以4-6人为一组,自主选择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个课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并汇报讨论。
2教学方法
该课程属于创新方法类课程,很多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结合科研实际,具备科研实践经验,因此教学方法上必须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实行讲授教学,在这门课程讲授中,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程设计、综合讨论、网络以及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经验讲授等共同实施,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内容。课程将按照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注重知识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由浅入深地使本科生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初步掌握科研方法的实践与思维技巧,为其本科阶段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较高水平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做好本科论文(或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深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将有机结合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设计分组讨论、互查汇报、网络课堂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时跟踪、辅导和考核,充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的案例教学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取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学术造诣高、科研成绩突出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案例教学,结合自身的科研经验进行讲授。按照教学设计,整个课程的案例主要包括:(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制备及研究进展和应用。系统介绍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发展进程,并介绍其文献调研的方法,讲解科研课题的确定以及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传授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方法以及科研成果的分析总结,进而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和最后论文的发表程序。(2)二维MAX纳米片的制备,介绍了二维MAX纳米片的概念和实现MAX型化合物的剥离方法。通过这些案例的讲授,学生可以系统了解科研的过程,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以后自己从事科研活动奠定基础。除了案例教学外,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还有最后的自主课程考核。通过系统学习前面的内容以后,在课程考核阶段会将学生分组,3-4人一组,各组自主选择课题,然后自主进行相关文献调研,汇总各课题近期研究进展,撰写汇报文件进行课堂汇报。通过这一考核活动的实施,学生会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前面学到的科研技能,有助于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化了动手能力。
3教学效果
经过24学时的教学以后,教师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分享科研经验,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实践探讨,本课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在结课后,学生对本课程评价很高,认为本课程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后期科研活动的开展及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教师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也深刻认识到教学科研的互补作用,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才能更好的传授学生知识。而只有持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符合国家和学校的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实现职称的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未来科研导论这门课程的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在考核环节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最后的分组课题讨论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发挥作用,应用自己的学习所得,主动思考,利用网络信息检索系统查阅文献并筛选信息,在最后的课堂汇报过程中,每个组的汇报内容详细具体,很好的展现了课题的科研前沿工作,具备了不错的科研素养。可以说,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也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积极的推进作用。
诠释自然科学的经验基础与解释学
摘要:经验与陈述的关系并非归纳或演绎的逻辑关系,因此科学的经验基础就构成一个难题。仅仅把科学看作命题体系的观点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同时经验主义的平台也不能提供任何通道。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惟有语用学和解释学的平台才能为这个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科学的实践性、公共性、主体间性、情境性为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提供了线索:自然科学具有解释学的基础。劳斯进一步主张:自然科学本身就是解释学的事业,科学是不断重构的叙事。科学的解释学与客观主义形成对立,而这并不必然使科学滑入相对主义。伯恩斯坦提出了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方案:解释学本身就为这种超越提供了资源,解释学循环恰恰对科学范式的开放性提出了要求。
Abstraction:Theconnectionbetweenexperienceandpropositionisnotlogical,thatis,neitherreductionnordeduction.Thentheempiricalbaseofnaturesciencebecomesaproblem.Itcannotberesolvedbyregardingnaturesciencesasapropositionsystem.Inaddition,theempiricistplatformcannotgiveanyapproach.Scienceisessentiallyapractice,andonlytheplatformofferedbyPragmaticsandHermeneuticscanpointoutanapproach.Theintroductionofpracticality,community,intersubjectivityandcontextprovidesaclewforunderstandingofKuhn’sparadigmtheory:naturalsciencehasahermeneuticbase.J.Rousehasgonefarther:naturalscienceisitselfahermeneuticenterprise,anditisanarrativebeingreconstructedconstantly.Hermeneuticsofscienceisopposedtoobjectivismofscience,whichdoesnotnecessarilyslideintorelativism.Bernsteinhasofferedaprojecttotranscendobjectivismandrelativism:Hermeneuticsitselfprovidestheresourcesforthistranscending,and,sotospeak,hermeneuticcirclepreciselycallstheopennessofparadigmsofscience.
关键词:经验基础语用学解释学叙事重构
一、经验与陈述的逻辑鸿沟
自然科学被公认为经验科学,但是,科学哲学家对“什么是经验”、“如何进行检验”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波普尔把经验基础问题界定为“关于个别陈述的经验性质以及如何检验它们的问题”。([1],30)经验基础问题涉及经验(或观察)与基本陈述(或观察命题)的关系、陈述与陈述的关系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它构成科学哲学的基础性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预设了某种中性经验或者说无主体的经验以及描述这种经验的中性语言。逻辑经验主义处理经验与陈述的关系的典型方式是逻辑原子主义式的,基本经验或原子事实与基本陈述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以此为前提,它用形式逻辑的方式处理基本命题与理论命题的关系,提出其科学检验和科学划界的原则即证实原则,主张科学理论与基本命题之间存在着归纳证实的逻辑关系。作为其弱化形式的概率论仍然坚持中性经验和中性语言的设定。
水资源管理学分析论文
水资源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每年缺水达到30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和发展。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达到极限。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属于四类以上的水质,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此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如华北地区形成的地下漏斗世人瞩目。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靠科学技术,二靠科学的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科学管理能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作用,何况水利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约。
应该承认,目前我国很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现实的要求相差甚远,开展水资源管理系统研究,系统总结水资源整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迫在眉睫。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1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学
- 上一篇:质量文化宣传教育范文
- 下一篇:城市经济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