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3:14: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然科普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教育普及运动的历史意义分析论文
[关键词]科学大众化;科普教育实体;科学报刊杂志;科学小说;科学教师
[摘要]在当前科学教育普及热潮之际,对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科普教育运动作必要的回顾与梳理,从中汲取其普及科学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式对当前的科学教育普及将不无裨益。这些措施主要有:(1)创办科普教育实体,使之成为推进科学教育普及的主要阵地;(2)发行通俗的科学报刊杂志,刊载通俗的科学作品;(3)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4)培养科学教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兴起了一场科学教育普及热潮,又称科普教育运动。主要表现为:以鲁迅、陶行知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思潮的形成。受其思想的感召与指引,一批教育界、科学界的个体和团体纷纷投人到科学教育的普及中来,遂在实践领域导引了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科普教育运动。论文百事通其影响一直流衍于四十年代末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战后的民主建设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其在实践领域卓有成效的业绩不仅得益于科普教育思想的指导,更得益于一系列有效的科普教育举措。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科普教育运动进行回顾和梳理,重温其实施的具体手段与措施,对今天科普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将不无裨益。
一、创办科普教育实体,建立普及科学教育的阵地
科普教育实体多是由热衷于科学(教育)普及的教育家或科学家汇聚在一起,相约创立的科普教育机构。在科学大众化运动中,这些来自民间的科普教育实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些机构往往集结了一批热心科普教育事业的专家和学者,在发行通俗科学报刊杂志、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以及培养科学教师等方面发挥着中坚作用,成为科学教育普及的主要阵地。
这一时期的科普教育实体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教育家创办的致力于科学教育普及的教育机构,另一类是由科学家创办的注重科学宣传和普及的科学团体或组织。前者以陶行知等人创立的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等为代表,后者则以中国科学社和中华自然科学社及其附设机构为主流。
科技教育传播学视角下科技馆学校教师项目探讨
教师群体在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中,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角色,参与科技馆组织的各种科学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是传播科技馆学习资源的重要成员,承担着教育传播者的角色。因此,教师项目的开展,可促使科学中心的教育逐步成为正规学校教育的有力拓展和补充,这也将是科技馆未来要重点把握的核心阵地之一。
一、科技馆教育传播的要素分析
教育传播学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交叉学科,对科技馆教育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传播学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因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与本文研究的内容关系不大,下文将重点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阐述:
1.教育者。科技馆教育者应该由三类人群组成:教育管理者,负责研究科技馆教育理论、策划和组织实施教育项目等;资源建设者,研发学习资源,包括展品及配套的学习单、教材和指导手册等;学习指导者,包括辅导员、实习生、志愿者等。教师群体有丰富教育经验和教学资源,应充分参与科技馆教育传播工作。
2.受教育者。科技馆的受教育者,依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及需求不同,可重点分为以下几类群体:①学生群体,可细分为儿童、少年和青年三阶段,是科技馆最为重要的受众群体。科技馆应依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及需求特点等进行教育活动的开发和实施。②家庭群体。据统计,科技馆参观受众中有超过50%是亲子家庭,即“家庭群体”。③科普教师群体。是科技馆受教育者的重要部分,他们一方面接受科技馆各种教育资源并参与教育培训;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流动展的种子教师,承担起教育传播者的角色。④社区群体;⑤其他群体。如偏远地区的受众、行为能力障碍人群、有特殊需求的专业人士等。国内科技馆发展的30多年,一直将学生群体以及以青少年为主的家庭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忽略了教师群体的作用。本文重点围绕教师群体进行分析。
二、国外部分科学中心科普教师项目的情况介绍
科学技术协会工作要点
2015年,全县科协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服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服务科技工作者为己任,紧紧围绕中心,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工作路径,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新四化”上有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一、认真履行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程。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1-2015)》,树立“大科协”的理念,加强与部门的协作与沟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创作,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强化五类人员科教工作。整合科普资源,创新科普工作方法,积极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公众,使科普工作更具实效。
二、逐步优化青少年科普工作方式,强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以“青少年科技节”、“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为载体,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拓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新形式。通过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科学素质、健康知识、安全知识、实践能力、科教活动等方面的科普教育,着力激发青少年从小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树立他们良好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三、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科普工作,大力探索农村科普新路子。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重点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妇女群众科普教育,拓展科普教育内容,使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通过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等科普教育方式,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力量。积极发挥学会、农技协的积极性,围绕农村支柱产业,适时做好柑橘、茶叶、核桃、烟叶生猪等产业的技术培训。全年送科技下乡18场次以上,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以上。
四、全力推进科普能力和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科普示范样板。以橘颂社区为试点,开展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争取省级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根据社区不同人群的需求,多形式普及科学知识,邀请卫生、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专家、学者,深入社区开展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文化宣传及文娱活动,努力营造社区良好的科普氛围,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建立和储备科普示范后备项目,当年向上争取科普奖励项目3个,探索微小企业科普示范体系建设,支持微小企业科技兴企。
五、切实加强学会(协会)建设,支持学会协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工作创新。支持引导学会主动和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联系,承接政府的相关转移职能。鼓励学会大胆探索、上下充分沟通,发挥学会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现代化社会管理体系的建设。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明确2006—2010年我市科普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相信科学,掌握科学,依靠科学,应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推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一)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贯彻实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开展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为重点的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增强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10年,市民具备基本
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5%以上。
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结合福建实际,特制定《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结合福建实际,特制定《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科协创新发展报告
一、年度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年来,县科协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支持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推进我县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成绩。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切实加强科普活动中心(室)的建设,夯实科普工作的基础。为配合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们加强了乡镇科普活动中心和村(社区)科普活动室的建设。这项工作我们在年年底就进行了安排布置,今年3月6日-10日,县科协和县文明办联合就科普活动中心(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从督查的情况来看,各乡镇把这项工作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到了“四有”:一是各乡镇都有一个50平方米以上,具有图书阅览、科普声像、科普教育培训等三项功能的科普活动中心,悬挂市科协和市文明办统一制作的“科普活动中心”和“科普活动中心管理制度”钛金牌匾。二是有科普电教设备。各乡镇充分整合资源,利用远教站点或多功能会议室的影像设备,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三是有一定数量的科普图书。有的乡镇结合文化部门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争取市、县新华书店的支持,筹集科普图书。有的乡镇发动干部职工捐献书籍。目前,全县80%的乡镇科普活动中心都有500册以上的科普图书。四是各乡镇都有一定数量的科普活动经费,确保科普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转和科普活动的开展。
2、开展了以“倡导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今年五月的“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我们与县科技局等单位密切配合,开展了两次大型的科普活动。一是在路口镇举办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活动吸引了来自全镇的1200余名农民朋友前来咨询。活动中,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向农民群众宣讲科技政策,现场解答技术咨询,赠送了《水果、蔬菜简易贮藏手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池塘养鱼技术》、《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汇编》等科技资料8000余册。二是举办了“科普之夜”广场文艺晚会。
3、大力开展了科普进社区活动。5月22-23日,县科协在镇、镇等地开展了两次科普进社区活动。这两次活动以“倡导健康科学生活”为主题,开展了疾病预防、老年保健和包括地震知识在内的灾害防范常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咨询。设置了咨询台,悬挂了科普系列挂图、发放了宣传资料,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展出科普展板20块,接待群众义诊126人次,向社区赠送了价值3000多元的科普书籍。今年下半年,我们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县城的活动,我们对县城金茂路社区和凉塘路社区的科普设施和开展科普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对科普活动档案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对县城城区范围内的17块“科普惠民”宣传栏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并向社区赠送了科普书籍1000多册。10月9日、11月19日,我们还在金茂路社区分别举办了以环境卫生与健康、社区环保为主要内容的2场科普知识讲座,听众达200多人,反响很好。
4、继续举办科普电视专栏节目。科普电视专栏节目是我县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其主要任务是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这个栏目的开辟,对于促进了全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氛围的形成,促进“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县的科技进步和全县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今年,我们与中国科协声像中心、县电视台续签了开设“科普大蓬车”电视专栏节目的协议,进一步优化节目的内容,力求播出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大力加强科普工作,明确-年全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加快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认真贯彻《科普法》,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机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快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全面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宣传科学技术新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扎实推进"和谐、幸福"建设,为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县科普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提高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和科学技术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基本形成以县科技馆、城区文化科普长廊及乡镇、社区标准科普宣传栏为核心,以乡镇科技阅览室、村(居)科教影视室或科教阅览室为依托的科普设施体系;建立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为主体,农村科普墙报为基础的立体化科普宣传体系;建设一支由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和农村科普宣传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科普工作队伍;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多元科普投入机制;建立一套适合本县特点的科普工作制度,逐步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到年,全县科普工作和科普能力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三、工作重点
大学开展科普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科委)、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财政厅、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教育局、财政局、科协,中国科学院各单位: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6号),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1.科研机构和大学利用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让科技进步惠及广大公众,是其重要社会责任和义务,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普能力,增强公众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对于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意见所称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是指由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类从事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单位和相关高等院校。开放范围包括科研机构和大学中的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各类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自然科技资源库(馆)、科学数据中心(网)、科技文献中心(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网)等科研基础设施;非涉密的科研仪器设施、实验和观测场所;科技类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和植物园等。
3.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突出社会效益。开放活动要充分体现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和实效性,采取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公众通过参观科研过程、参与科研实践和探讨科技问题等活动,增进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理解,提升其使用科技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十一五”期间推动开放工作的目标是:2008年底前,实现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国务院部门所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和进入“211工程”的相关大学率先实现向社会开放。2010年底前,其他部门、地方所属科研机构和大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借鉴先期开放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经验与做法,实现向社会开放。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要契机,进一步突出气象服务主题,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把“民生气象、服务民生”作为支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实践。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气象工作服务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任务
1、强化气象服务意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始终贯彻气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结合气象工作实际,努力加强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把服务社会、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作为支部工作的基本职责;充分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组织、宣传、教育群众的作用,创新气象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根据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多办好事实事,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2、增强队伍综合素质。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学习、培训、教育、激励、增强领导班子的服务意识、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二是建设一支业务技术过硬、服务能力强、作风正派的气象科技服务队伍,放在气象业务和科技服务第一线,切实提升气象服务效能;三是完善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在推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推进气象服务创新。一是加强现代气象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的现代天气业务体系成果的应用,完善市县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和精细化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的应用,加强本地化检验和补充,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二是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做好传统媒体的气象信息,大力拓展公共气象信息终端、手机信息、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型传媒的信息服务,围绕服务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及农业产业布局,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旅游气象服务,做好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继续加强虞山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及防火宣传,长江海事、地方海事的气象服务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责任。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要求,加强与市应急办、民政、农办、水利、农委、安监、公安、交通和电信运营部的协调合作,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机制及手机预警短信的全网“绿色通道”。开展农村气象服务站建设,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和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推进气象科普“三进”活动。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