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05:2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自媒体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自媒体管理创新论文
一、高校自媒体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4年4月,本项目组在浙江财经大学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教学区、图书馆、生活区等校内场所随机派发调查问卷共计572份,收回问卷5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率高达95.8%;男女生人数分别为206人和342人,性别比为0.6:1;调查对象覆盖了全校11个学院30多个专业。因此,总体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调查数据的录用、统计采用EXCEL进行分析处理。1.高校自媒体发展现状2014年伊始,自媒体迅速发展,尤其是高校学生对自媒体的青睐更是与日俱增。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可知,97%的学生都在使用自媒体,并且这些学生的电脑或手机都安装了某一个或多个自媒体平台的软件(PC端或APP)。在这97%的学生中,有92.5%的学生都使用了微信,89.3%的学生使用了QQ空间,微博和人人的使用率分别为62.3%和46.4%。由统计数据可看出,浙江财经大学学生使用率最高的自媒体平台是微信。这是因为微信在阅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微信在移动客户端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微信公众平台的人性化服务,为它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自媒体平台奠定了基础。QQ空间依托于QQ庞大的用户群体,在传播方面要强于微信,这也是它依旧能够保持89.3%使用率的主要原因。至于率先推动自媒体时展的微博,因为其主要是面对点的传播,并且缺少直接的交流,导致如今使用人数的急剧下滑。在选择使用哪一个或哪几个自媒体平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又对自媒体的使用习惯和使用用途进行了分析。如今,高校社团已开始利用自媒体平台宣传自己的活动,很多参与调查的人都表示曾经阅读和分享过这些宣传。这也给高校学生社团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建议,要把握自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将社团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到自媒体平台中,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宣传推广学生社团活动,从而将融入了思想政治文化的社团文化借助自媒体平台的力量在全校传播。
2.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自媒体传播速度快速便捷、传播方式交互性强,促进了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但与此同时,自媒体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传播内容可信度差,这种点对点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很容易让虚假新闻资讯、错误思想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的思想意识。笔者分析数据时发现,有27.4%的受调查者承认曾经看到过虚假新闻或错误思想,其中有7.2%的学生曾经间接或直接地参与过虚假新闻和错误思想的传播。其中包括“洋小伙碰瓷事件”“、五台山僧人围殴游客”“、军车进京”等消息。这无疑给高校学生工作者当头棒喝。面对这样的现实,应采取什么措施,在有效利用自媒体为广大学生服务的同时,又能杜绝虚假新闻和错误思想的传播,做到净化校园思想环境,坚守校园文化阵地,是一个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面对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一些学生进行了面对面走访,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建议学校介入自媒体的传播过程,对学生舆论进行统一的监督,但并不支持学校对学生所有信息进行监督管理,他们仍希望个人言论自由权得到保障。一些思想觉悟高、意识形态优秀的“精英”学生已自愿承担对自己身边的自媒体舆论监督的责任。这让项目研究者开始思考:是否可以依托于社团管理,让社团中优秀分子(如会长、部长)监督管理、引导和服务会员的自媒体舆论,让自媒体为社团健康成长开辟新的天地。
二、自媒体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1.将自媒体融入学生社团管理的目标
市场营销自媒体教学论文
一、自媒体综述
(一)自媒体概念。互联网时代下,新知识、新媒体、新模式层出不穷,“自媒体”的概念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二)自媒体的特点与作用。我们现代生活中,自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及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会时不时地与自媒体信息相接触,有意识无意识地借助自媒体引起别的注意,为什么会有这样?这与自媒体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1、大众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瞬时间推广开来,那么,免费就是最大的特点。只有这样,人人都可以使用,就可以形成使用群体和扩散人群,那么大众化的特点是自媒体的一个关键所在。2、门槛低。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较,自媒体不仅使用免费,而且,简单易操作。尤其当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之后,自媒体需要太多费用,不需要太多精力,就可以轻松掌握。这也是自媒体能够孕育生长并飞速前进的一个理由。3、传播性强。与传统的媒体模式相比较,自媒体打破了空间格局和时间限制,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自媒体在互联网络中,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大众中去,不仅如此,传播的同时也可以进行互动与交流,这更增添了一份自媒体的优越魅力。当然,自媒体风靡至今,不仅仅是存在的以上的三个优点而已,更是因为自媒体能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1)盈利。现如今,无论是CEO还是家庭主妇,都知道“微商”这个词汇,那么自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实现盈利性。通过自媒体销售产品,推广品牌、吸引客户,这确实是将过去难以想象的事情办得更加简单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自媒体形式,追逐并谋取利益。(2)传播。如果你想出名,那么微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时下的名人、红人哪个没有微博小号,你的名气越大,粉丝就越庞大,当然你的影响程度就越大。往往很多大型的企业和品牌,也都是通过自己的微博账号来传播和提高曝光度,简直是花少量的钱,做大量的事的好方法。有了自媒体,您不一定是大腕,不一定是明星,只要你将自己的媒体做的多姿多彩,做的具有个性,你一样可以吸引很多的粉丝,与明星一样受人瞩目。(3)沟通。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缺乏了必要额沟通。自媒体的出现后,确实很大意义上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沟通变得简单与明了。当然这种沟通不仅意味着熟悉的人,还有与外界、陌生群体的沟通。让你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让你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大,让你受到关注,增加了你的机遇与合作。所以只要你运用的好,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通过操控自媒体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当然,这也是积攒人脉,提升自我的好方法,否则,你如何做的吸引粉丝眼球,做自己的形象品牌?
二、将自媒体引入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实践
(一)自媒体使用在大学生中间的推广。自媒体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最为迅速。这个群体不仅求知欲高,操作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远远高于一般民众,所以,自媒体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但作为大学生,自媒体的使用仅仅在于社交群体的局限,只有通过高职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将学生娱乐性与求知欲转变到学习中去,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到主动,信息由共享到共生。自媒体技术的拓展为高职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存在感,并为今后学生的发展、就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方向。(二)自媒体教学模式搭建1、自媒体使用形式。。目前,自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在我们教学中可以广泛应用的有:论坛、贴吧、微博、QQ空间、微信、直播平台等。其中,以微信和微博使用频率最多,微信成为亚洲最大的即时通信软件和我国最重要的舆论传播工具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优势的传播渠道,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按照自媒体内容呈现形式来分类,自媒体可以分为:文字流、照片流、视频流、图文流、语音文字流等自媒体。我们教学过程中,就是学习将我们编辑或捕捉到的相关文字、照片、视频、语音等通过自媒体其中一种形式,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人群,推广出去。2、自媒体课程设计。自媒体引入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模式,但是无论如何改变,都改变不了我们对于学生的素质、能力、与知识的培养。所以我们将自媒体引入教学中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的设计与改革。(1)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市场营销的理论特点,我们将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和理论作为基点,将自媒体的媒体认知、了解、使用作为入门基础,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也要学习掌握自媒体的形式和使用、制作,提高知识理论的宽度。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媒体交流、沟通,将一个人学习发展到自媒体重大家一起来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乐趣。(2)实践操作的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主要研究的是产品的销售、策划、推广、与形象塑造。但是往往实践操作都拘泥于统一形式,达不到学生真正的操刀练习的效果。通过自媒体形式,学生就可以自己定制计划,通过微信、微博、甚至开通直播平台,销售产品、制作广告、形象策划、甚至是品牌推广。每个学生都具有运营各自自媒体的能力,如何培养用户、发展粉丝、甚至是提高流量,这些实操性强、效果显著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战实操能力。将传统的实践学习,枯燥、统一、乏味的形式,彻底的改变为个性化、前沿性更高的扩展平台。(3)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职业教育教学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未来的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不仅将理论、实践传授给学生,最主要是通过学习,让我们的高职学生掌握未来工作、就业、上岗的职业素质能力。这不仅仅包括营销专业知识,更看重的是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精神。包括:交流与沟通、行为礼仪、客户服务、危机处理、公共关系等。通过自媒体的使用,熟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语言的交流,做好产品的线上联系,为企业的线下推广做准备。3、教学效果评估。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试卷考核评估、阶段性考核评估、终极作业评估等。形式可能也有很,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的主观判断是占据主导位置,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教学传授,考核学生教学效果时,也是通过自己设定的项目来进行考评,结果由教师通过考核结果来评定。那么,引入自媒体形式将会发生改变,一方面,由于自媒体形式多种多样,所以教学效果的展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另一方面,考核效果却不一定完全由教师统一来判断,即学生将学习成果通过自媒体到互联网中,或者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学生们可以真刀真枪的进行实战竞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争夺流量和用户。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就是区别与竞争,那么如何让你的产品与策划脱颖而出,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关键所在。如果你的账户一直受到用户长期访问,反映出来就是流量增加有超高的访问量,就意味着拥有众多的潜在用户。流量多,就意味着收益多。用户留意到你,那么如何留住用户,需要有价值的的内容,解决用户需求的功能等等,只有过硬的账户信息,才是挣得用户的核心。(2)争夺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等各种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以降低营销成本。优质内容的推送,是自媒体平台影响力建立的根本。通过建立品牌效应,运营品牌自媒体,平台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影响力。一旦品牌概念在用户头脑中扎下根,也就意味着他们拥有的资源用户越忠诚,从而最终实现盈利。(3)争夺时效性。时效性指的是信息、行情动态相对获知者的有效性。比如说,平台上的天气预报,报道当天上午10点有雨,那么,过了10点,这个预报就失效了。这就是时效性。显然,各平台上的各类信息,如果都能引起众多用户的兴趣和关注,那么这些内容就具有超强的时效性。所以,时效性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忽略这一点,即便是再有海量内容,也难以抵御时效强的信息的重要性。所以自媒体经营的效果,也体现在时效行的这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学生可以发挥各自能力,在自媒体平台竞相展示自己,独立的运营与操作,使学习由被动填鸭式,转变为探索式;由实践难以实现,转变为独立经营操作;由单一形式摸索,转变为多种模式体验。通过自媒体,教师对学生就可以展开全面评估,打破空间、时间的局限,对学生课前、课上、课下都开展实时的监控和评价,并及时进行指导、反馈。并且,不同模式,也可以提出个性化的指导和学习,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尤其,当学生离开学校,实习、实践、甚至毕业,都不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紧密的联系与指导,使教学效果的评估,摆脱传统模式的阶段性,转变为持久性,达到教学评估的长期有效的特点。
三、自媒体应用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优势
为了能够更好的将自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面,根据需要,在我院15级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展开了一定程度的自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改革,通过自媒体形式的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初步地掌握了新媒体的应用,并依据设定的教学情景,进行可行性的产品策划、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广告宣传等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反响。其中,参与自媒体教学研究的共计32名同学,进过一学期的教学跟踪与反馈,有91%的学生完全掌握并熟练应用新媒体手段;87.3%的学生可以将自媒体引入到市场营销活动中来;8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80%学生认为提高了市场营销实践能力;83%的学生认为通过此种手段,学生素质与技能方面有所提高。之,将自媒体应用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倡导的是教师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了解。自媒体下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传与受的枯燥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通过自媒体协作互动的学习的新的共同体。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遍,自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对市场营销的刺激与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不夸张的讲,没有自媒体的参与更新,就没有今天飞速变化的营销环境。所以,从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媒体形式,显得格外重要。恰恰也是如此,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自媒体的教学应用于实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依托自媒体的平台,优化教学内容,加深师生互动感情,使教学效果大幅度的提升,由过去的填鸭式被动学习,改变为探索式主动学习的状态,不能说,这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改变,更是一个新的教学时代的来临。这种教学手段的介入,不仅仅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激励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使课堂丰富而饱满,使课堂灵活而具有感染力。(二)优化课程内容。市场营销课程是由市场营销原理、广告原理与实务、推销策略与艺术、消费者心理学、专业营销、谈判与礼仪等相关课程内容所组成;各科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教学在授课中无论如何教学,都无法将教学内容设定的恰当好处,做到与学生的掌握程度相一致;因为学生对问题的的了解很难再一时间了解清楚。但是自媒体的介入,我们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媒体应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专业内容的掌握情况,或是推销手段不恰当,或是广告没有投放,或是基础不牢固,这样我们可以很快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优化学习内容的设定,将各科内容有机结合,达到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当然,自媒体通过互联网能够给学生带来的知识点不仅仅是一部分,可能是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这与市场营销专业性质与特点确实是不谋而合,由于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涉及方面比较广,知识面比较大,信息点也比较多。自媒体也有利于学生将内容简单化、碎片化处理,置身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去,去体会市场、社会。除此以外,自媒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性是比较大的。传统的实践教学,需要深入到企业中去,或是走到社会上,才能够了解,市场营销的具体业务与流程。自媒体应用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减轻实践环节教学的负担,部分实践环节,通过自媒体形式,学生就可以在学校内掌握和使用。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空间、形式都能有效的设置与安排。(三)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也是很敏感的话题。究竟什么样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受欢迎,这也是长期困扰高职院校的一个现实问题。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提高,也是高职院校主要的培养目标。但是说着容易,做者难。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我们的要求,学生大部分都只是学到皮毛,很难灵活运用也到不到精通的水平,这样一来,毕业的学生,在面对企业的要求,也只能是应对,必须深入到企业再重新学习与适应。这样一来,企业就面临再培训的难题,因为刚毕业的学生无法了解企业运作或产品销售的实际环节,确实需要学习与培训。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采用自媒体中部分形式进行销售与运作。比如:企业通过公众号、企业微博账号等开拓企业业务和塑造企业形象,应用直播媒体进行产品销售等。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自媒体,不仅仅可以很快融入到企业的新业务当中去,顺应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媒体的运作与经营,学会自主创业能力,掌握推销与谈判技巧,体会消费者的消费形态与心理过程,最终成为一位合格的营销职业人,具备职业素质与能力,成功地步入到社会中来。
自媒体时代党政干部思想政治论文
一、自媒体时代的主要特点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对自媒体做了界定和论述。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我国发展迅猛。自媒体呈现出大众性、即时性及两面性的显著特点。第一,大众性。自媒体的出现给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普通民众赋予了重要而难得的话语权,使得普通民众能够随意张扬自我、体现个性,自媒体的这种大众化的特点使“表达自我”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普通民众从置身事外的“观望着”迅速转变成为亲身参与的“者”,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每个普通大众平等地拥有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论坛账号,可以随意在其中发言。仿佛在一夜之间,自媒体已经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份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6.5亿,微信用户突破6亿,微博用户超过3亿,我国将近一半的人口都在使用自媒体,标志着我国已全面进入自媒体时代。第二,即时性。众所周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要求固定机构在固定地点,经过逐级审核才能完成信息,受载体限制,信息容易过时,传统媒体信息的即时性一直备受争议。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以往相比,人们没有更多时间关注电视和报纸,而自媒体却凭借其自身的天然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这一限制,特别对于“手机族”,微博、微信、论坛更是成为其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自媒体使用者随时随地都可以管理自己的“媒体”,信息从制作、发表到反馈,其迅速、高效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自媒体能够第一时间将最新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当中,受众也可以即时地对信息进行反馈交流,毫不夸张地说,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第三,两面性。一方面,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广阔舞台,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媒体随意信息,在自媒体时代,坐在家中就可以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享受朋友圈的各种美文美图,甚至可以看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独家解密视频……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自媒体似乎无所不能也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普通民众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自媒体也在潜移默化地持续冲击我们的思想意识领域。由于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不同,自媒体的使用者受知识及阶层的限制,其发声明显带有个人立场和偏见,其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兼具理性和非理性,客观和非客观,公正与非公正,积极与消极的双重特点。
二、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重大冲突事件频发,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相继出现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湖北“石首事件”、2009年广东韶关“6•26”事件以及由其诱发的2009年新疆“7•5”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都与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关系密切,事件发生无一例外都是由于自媒体推手的幕后操纵及网民的盲目轻信导致事态步步升级。诸多不实信息充斥网络,有意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看似简单的一篇帖子,一则微信,一条微博,一张图片,被别有用心的少数分子稍加包装、改编、转发,事态迅速升级并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冲突。造成群众思想意识混乱,抹黑党和政府形象,威胁社会稳定,给党和政府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害,甚至影响国家政权安全,给政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被动。自媒体给党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自媒体时代国际国内信息环境发生变化。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改变策略,通过自媒体加紧推行文化侵蚀政策,通过丑化中国体制,摧毁国人民族自信心,达到引发暴乱和和平演变的目的。《可怕的中国》、《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等等成千上万精心打造的文章在自媒体疯传,不断摧毁我们的国家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自信,甚至个人互信。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自媒体时代正处在我国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社会价值观念也日趋多样化,[2]社会矛盾加剧,各种思想意识相互激荡,公众思想消极、焦躁,社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极易受到国内敌对势力的挑唆影响。受国际和国内敌对势力的双重渗透、策划和影响,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具有尖锐性、复杂性、频发性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其次,党政干部熟练运用自媒体开展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自媒体作为新兴媒体,虽然进入我国已有十余年,但其蓬勃发展也只有3—4年左右的时间。现阶段,党政干部还未完全熟悉并掌握自媒体的使用及管理方法,对自媒体的影响缺乏足够重视,不能及时了解自媒体引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不仅对自媒体可能引发的社会冲突缺乏预见,更加缺乏足够、准确、有效的处置策略,缺乏通过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技巧,集中表现为缺乏预见、缺乏方法、缺乏经验。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一样,党政干部熟练运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将经历一个从摸索、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再次,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和随意性。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实行政府直接管理,代表党和政府发声,信息必须履行严格的程序,经过层层审批,信息必然受时间和内容的双重限制。而自媒体的出现却将这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打破。由于自媒体的使用者及者均为个人,不受政府直接管理,无需代表党和政府发声,信息不需任何机构审批,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迅速在互联网传播信息,个体信息以彰显个性为主,信息的即时性和内容的随意性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可以说,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电视台、个个都是广播员”。加之网民素质高低不同,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恶意制造不实信息,盲目轻信不实信息的情况频繁发生。自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给党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挑战。最后,我国对于利用自媒体恶意制造并散播不实信息的行为缺乏严格有效监管,与自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与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监控网络信息并对违法行为严厉打击不同,我国的网络信息监控仍处于探索阶段,同时,在打击网络虚假信息方面还存在立法滞后的问题,与自媒体有关的法律还停留在办法、决定层面,给网络谣言的散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目前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散播不实信息的事件屡见不鲜,但仍处于网民不举报就不处理的状态,举报成功后,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约束,缺乏严厉的打击措施,未能发挥法律应有的震慑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并放任了不法分子,导致自媒体信息随意而混乱,给党政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自媒体时代党政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面对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党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守住阵地,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完成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迅速转变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党政干部要紧跟时代要求,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思维,新规律,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一是紧跟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克服“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党政干部处在特殊的位置,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党和政府形象,面对当前新的挑战,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认识水平,树立表率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身作则,不偏听偏信,不造谣信谣,深入学习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现状,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政治素质过硬的党政干部队伍形象。要主动适应自媒体的发展,深入自学自媒体知识,密切关注自媒体管理前沿动态,掌握自媒体运营规律,不断提高驾驭自媒体的能力,使有效处置网络舆情成为各级党政干部的必备素质。加强与发达国家政府及工作人员在自媒体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经常性组织参加自媒体知识培训会、舆情分析研判会、舆情处置交流会,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增强舆情判断处置能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要通过自媒体聚集人气,树立权威,当好网络领导。通过网络领导一呼百应的巨大影响力,始终抓住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权威信息,引导不明真相群众,与不法分子做针锋相对的思想斗争,塑造业务素质精湛的党政干部队伍形象。二是前移思想政治工作关口,不仅会“灭火”,更要会“防火”。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认为党政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承担“消防员”的角色,是在发生“险情”时,能够迅速“灭火”。自媒体时代爆发的多起社会冲突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当已经发生“火情”时才去“灭火”,已经“为时晚矣”。各级政府及党政干部清醒认识到临时“灭火”的角色必须发生改变,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靠“临时抱佛脚”,而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关口前移,提前做好自媒体应对措施。要及早入手,充分发挥官方及个人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平台的重要作用,从政府日常工作出发,全面调动各级党政干部力量,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从每一则微博、微信、博客开始,从每一个微小事件出发代表政府发声,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多角度宣传政府日常工作,宣传正能量,增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认识、了解,进而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支持。列宁曾经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3]要通过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及时掌握群众所想、所思、所急、所盼,掌握舆论关注焦点,进而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积极疏导群众过激情绪,帮助群众准确认识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暂时出现的各种困难,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及时掌握“火情”,为迅速化解矛盾赢得时间,及时掐掉“火苗”。唯此,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赢得主动。三是抓住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人群,针对性地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出实效。重点人群包括困难人群、流动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生代农民工、离退休人群、“80、90后”青年、青年大学生等[4],此类人群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党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对于重点人群必须摈弃传统“千人一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要采取“千人千面”的工作方法。要针对重点人群的心理特点有侧重地开展工作,通过调动不同“个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群体”素质的提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凝聚人心上狠下功夫。在现阶段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针对文化层次不同,思想认识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的重点人群,按照“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自媒体即时便捷、轻松活泼、沟通顺畅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通过自媒体分类开展网络心理疏导、网络人文关怀、加强网络形势政策教育、施行网络社会稳定教育,开展网络法制教育,通过自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团结重点人群,引导重点人群认清责任,明确义务,理性思维,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覆盖基础上的重点覆盖,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自媒体视角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论文
一、自媒体特点分析
1.传播主体大众化。与传统媒体在信息的收集、整理、专业技术性强特点相比,自媒体传播的多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琐事,信息接受者对传播人的要求也并不严格。人们随时都能把自己所想、所见到的东西进行实时传播。
2.传播方式交互性强。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人人都可以制作信息,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真正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化。
3.传播速度迅捷。传统媒体信息审批繁复过程所产生的时滞效应,甚至有时候会使“新闻”变成“旧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的参与者实现了随时随刻、接收信息的可能,充分体现出自媒体传播的迅捷性。
4.信息的可信度差。传统媒体的经历了层层把关审核,信息的准确度较高。而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监管、法律约束等方面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自媒体的信息可信度降低。
二、自媒体的发展给学生党员教育带来的机遇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网络终端已基本普及,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在传统媒体普及率逐渐下降的前提下,大学校园成为自媒体的主要阵地。面对自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遇;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一步升级更新,一个全新的概念———自媒体腾空而出。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以其独到的传播方式,呈现出自身的优越特质。以人传播为特色的自媒体,由于其便利性深受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大学校园里传统媒体的低普及率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新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工具,成为大学生学习、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大学生离不开的“必需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紧跟形势,充分认识到媒介环境带来的变化,加强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和运用,熟练掌握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和影响力。
一、自媒体的概述
(一)自媒体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通俗来说就是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②其主要表达渠道是:微信、微博、新型视频网站、博客,还有新型的个人门户类网站。
对非传播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论文为分析样本,以“中国对非传播”为知识域,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V,展示该领域知识单元之间的结构、互动、交叉、演化等关系,对国内关于中国对非传播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未来中国对非传播研究,应以精准传播为指导思想,以合作传播为内容导向,以积极沟通、多元包容为心理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拓展研究深度,努力建构中非传播机制。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第一步:以中国学术文献数据库CNKI为检索平台,检索公式如下:主题=“对非传播/中非传播/非洲传播/中非媒体”;文献类型为“学术期/辑刊+博硕+成果”;检索时间“2019年9月1日”。检索结果为347条文献记录。第二步: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人工筛选,摒弃无摘要、与主题无关以及重复的文献之后,得到有效文献90篇。(二)研究方法借助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V,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聚类分析和图谱展示,得出基本发现;在细节上,通过内容分析,对基本发现开展进一步挖掘。两种方法的整合,涉及知识内容、生产主体各要素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有关中国对非传播研究的核心作者分布、成果产出机构分布、研究主题、热点关键词及其历史性演进深入分析,呈现和解释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并对其研究趋势做出预测。
二、中国对非传播研究的论文产出分布情况
(一)论文产出演进截至2019年9月1日本研究收集数据当天,共有90篇公开发表文献研究了“中国对非传播”问题。根据论文产出量和研究主题,可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图1):第一阶段(2004-2011)为零星产出期,8年发表11篇,年均1.4篇。2004年1月,《武术科学》上发表的《影响中国武术在非洲传播的主要因素》,掀开了国内关于中国对非传播研究的序幕。2005年、2006年和2009年均无产出。这一阶段多为宏观性的初探研究,包括中国对非传播现状、媒体对塑造中非关系的作用等。第二阶段(2012-2016)为快速增长期,5年发表50篇,年均10篇。这一阶段开始注重微观性的案例和调查研究,涉及传播策略、媒体合作、媒体本土化、中国对非传播问题等。这一阶段中,2012年出现第一次研究热潮(8篇),2016年达到峰值(14篇)。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重要事件激发了这一阶段的研究。第三阶段(2017-2019)为冷静沉淀期。经历上一阶段的研究热潮之后,该领域发表的论文从2017年开始有所下降,这一阶段同样注重案例和实证研究,同时开始关注语言和文化传播这类话题。(二)论文产出机构中国对非传播研究的论文产出机构相对集中,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科研高校(46%),主要包括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其中,中国传媒大学产出最多(22篇),且集中于该校的传播研究院和国家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两个机构。第二类是新闻传媒从业机构(12%),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4篇,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5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篇,反映出这些机构在开展中国对非传播业务上较为重视。第三类是其他机构(42%)。(三)核心作者90篇论文涉及88位作者,有12位核心作者发表2篇以上,其余作者均1篇。进一步分析发现,发表量最多的龙小农自2011年在《现代传播》上发表其第一篇相关论文《超越“非洲范式”:重构中国对非外交传播战略》以来,基本每两年都会有产出,且均为第一作者,对该领域进行了持续性关注和研究。吴隽然、罗雪、朱振明均为中国传媒大学的青年学者;李新烽、吴传华、贺文萍三位作者在中非问题研究上保持了持续关注;倪建平的三篇文章中有两篇下载量位列前二,成为2007年和2008年的热文;闫成胜的三篇文章从广播电视视角分析了中国对非传播问题;李法宝主要讨论了国产电视剧在非洲的传播;杨梦蝶聚焦于中国豪萨语对非广播的问题;李玉洁和李新烽合作2篇,关注的是中非媒体合作问题。(四)主要期刊主要期刊是一个学科或领域知识生产和流动的重要平台。90篇论文共涉及51种期刊。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对外传播》自2008年刊发《中国在非洲的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一文开始,基本每年都有相关论文刊发,成为对该研究领域持续性关注最高的期刊。
三、中国对非传播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学术期刊品牌建设挑战与对策
新闻实务学术论文是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而学术期刊又是论文的主要载体。当前的出版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多数学术期刊已经实行了数字化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双轨制,数字化出版发展迅速。比如,励德•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数据库ScienceDirect每年共收录25万篇论文,年下载量10亿多篇;中国知网则是目前国内大数据利用的领头羊,依托其年均20多亿次的检索次数,以及年均近10亿次的下载量,汇集了大量用户信息和用户痕迹”。[1]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文献检索方式发生改变,“学习时间碎片化”、“新媒体社区人际互动式传播”、“内容为王”等特征突出。在线数据搜索的依据从原来的以期刊为主,变为以主题、关键词、摘要甚至全文内容为主,技术进步使得单篇论文以数字化的方式独立地进入读者视野,从而产生了论文与来源期刊的相对分离趋势。数字出版和传播在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也对学术期刊传统的出版传播方式带来影响和挑战。有学者认为,“数据库对所有入库期刊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拆解,导致学术传播的中心从期刊转移到了论文”。[2]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个性面临消解,以经典论文和权威学术观点为品牌竞争力的学术期刊,挣扎在数据的海洋里无力自拔。[3]在数字化出版的潮流中,学术期刊品牌建设面临的变数和挑战,该如何应对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一、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论文与期刊既有分离的趋势又有统一的内在要求。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新趋势的适应能力,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以特色栏目树立期刊品牌的传统路径受到挑战。以往最小的学术产品单位是杂志,期刊可以借助特色栏目或少数经典论文去带动这本杂志的需求和传播,树立期刊品牌。而如今进入数据库以后,最基本的学术产品单位是单篇论文,期刊的内容被分解成一篇篇论文,因此那些平庸的论文进入浩瀚的数据库很可能被瞬间淹没,石沉大海,无法再借助于同一个杂志的“明星论文”去带动其他论文被关注,这对编辑出版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一种挑战,势必会直接降低杂志的评价指标,比如影响因子和学术地位。特别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是,期刊电子数据库并不提供以栏目为关键词的检索服务,传统期刊精心策划设计的精品特色栏目,在进入数字化平台后被忽略,这样一来,期刊利用特色栏目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的传统做法,效果也随之被削弱。(二)期刊之间的稿源竞争加剧。大数据时代信息透明度高、传播速度快,数字化出版中每篇论文都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显而易见,学术期刊之间对优质稿源的竞争会加剧。学术期刊的传播规模属于小众化,受众主要来自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对学术期刊有着自己的判断,并保持持久的忠诚度,正是这种“粉丝”般的关注和支持,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4]可见,优秀品牌期刊在稿源竞争中具有“马太效应”的初始优势,能够吸引优质稿源和读者,而且论文得以在权威知名期刊上发表也增加了被关注和引用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优秀论文产生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品牌期刊的权威性和学术地位。但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知名期刊并不能单纯依赖“马太效应”而长期保证优质稿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家学术期刊必然会创新吸引优质稿源的方式,可能会有“后来居上”的期刊产生。(三)学术期刊的收入来源发生改变,办刊经费压力增大。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学术期刊的收入来源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发行邮购销售收入为主变为数据库合作分成收入占比增大。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需求结构来看,机构客户所支付的费用要占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总收入的90%以上,个人客户所支付的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很低。而在与拥有垄断地位的大型电子期刊数据库进行谈判议价时,单个学术期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期刊可能获得的收入与其品牌价值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相关。实行数字化出版和纸质出版双规制的期刊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为了提高入库经济收益而授权数据库独家拥有其内容的网络传播权,就会限制期刊自身营销宣传的方式,进而限制学术知识的广泛传播。而如果要保留期刊自身网络宣传分享全文的权利,就必须舍弃一部分来自于电子数据库独家授权的经济利益。这对于那些办刊经费不足的期刊来说经济压力增加。(四)数字化出版对于期刊编辑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通过与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的方式参与数字出版。其他的自媒体宣传,也多数是将纸质期刊内容简单转化成数字符号,或者委托给第三方进行处理。而很多学术论文由于研究范式的特点,并不适合移动终端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客观上需要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转换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而这些工作对于现有期刊编辑人员的知识技能来说是一种挑战。众所周知,很多期刊一直秉承“专家办刊”的方式,其编辑人员大都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学者,这些学者型编辑们由于所受教育经历所限,普遍缺乏使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软件的技能,无法胜任期刊内容在网络数据库和新媒体中的再处理工作。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亟需补充擅长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方面技能的人员。
二、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以质取胜,在突出刊物特色的基础上。精心打造每一篇论文学术期刊的内容主要是学术知识和思想,提高刊物的竞争力首先还是要以“内容取胜”。要争取在每一篇论文中注入期刊的特色和风格,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做到选题精细化,紧跟学术研究的前沿。如何获得或组织充足的优质稿源,是保证刊物质量的关键。过去那种“闭门办刊”,坐等稿件上门的被动方式已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步伐。编辑人员必须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去跟踪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了解学科研究的动向,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此外,期刊社的角色和身份也需要进一步拓展,除了作为学术论文的筛选和刊发者之外,还要成为学术研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学者们提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编辑部要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通过组织各种规模的学术论坛和会议的方式聚集学者,激发讨论,促使产生高质量的论文。学术期刊要从单一的学术传播载体向学术交流平台、知识服务平台、智库转变。(二)积极推动数字化出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办刊方式。未来的知识传播方式和读者的需求多元化,学术期刊也纷纷创新知识传播渠道,多数期刊建立了专属的主页和投稿编辑平台,定期在网上更新关于期刊论文的信息,并与读者和作者进行在线沟通,有些学术期刊在网站上提供论文全文下载服务。此外,微信公众号迅速成为各家期刊进行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方式,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9年6月,在CSSCI入选的经济类69家期刊中,自建微信公众号的有53家,占76.8%。除了每期更新目录到微信公众号外,有些期刊甚至可以在公众号上进行全文阅读,期刊社专门对文章的格式进行了二次加工,以便适应读者微信阅读的习惯。有些期刊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提供访谈、原创文章的推荐和相关活动、新闻的报道。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模式的发展有望绕过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使传统学术期刊编辑部能够直接通过智能化移动终端实现数字出版,对于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垄断能够形成有效制约,缓解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矛盾,同时能够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提供可选途径。[5]虽然单个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传播可以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其难度和成本比较高。以中国知网、Springer为代表的出版商,已经逐渐渗透到投审稿、排版、在线出版等环节。如果再继续单刊作战,学术期刊势必会陨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未来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多刊合作,积极组建或加入学科领域的期刊集群,共享数字出版的资源,共同参与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出版。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等都创建了自己的期刊群网站,以应对未来的竞争。[6](三)运用全媒体渠道经营期刊品牌。期刊品牌是期刊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数字化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读者筛选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期刊品牌作为筛选文献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了文献使用者的效率。一些国际知名期刊比如《TheEconomist》《Nature》等,它们的品牌自身就能够赋予论文高价值标签,其刊载的文章具有突出的可识别性。新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传播路径的即时性裂变式多级信息传播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传播形态更倾向社群传播和人际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建立在期刊编辑部与读者、作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之上,学术传播在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形成的虚拟社群、在具有共同学术旨趣的个体间进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形态趋向社群化,读者从订户到用户的转变,要求期刊人必须强化用户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选择。[7]为此,学术期刊需要对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二次加工,以更加友好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学术期刊的自媒体品牌打造离不开纸质学术期刊的品牌基础,自媒体品牌是学术期刊根据自身独特风格和个性建立起来的影响力体现,但其内容绝不是对纸质期刊的简单复制。进入数字化出版时代,学术期刊的出版和传播方式正在快速变化。学术期刊必须转变观念和办刊方式,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去创新经营自身的品牌,以适应时展和用户需求。
作者:赵爱清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文献计量与自媒体影响力研究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自媒体及其影响力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和媒体监管部门关注的热点。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综述和计量统计法,从SSCI、SCI、CSSCI、CSCD和北大核心来源刊,采集相关文献,梳理了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提出了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出现的三个热点,力图介绍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前沿。本文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对自媒体的研究成果较多且分散,而国外学者则相对更聚集,尤其是体现在用户影响力定量和算法研究上。这有助于学者了解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为相关监管部门对有较大影响力的自媒体用户进行监管提供指导。
关键词:自媒体;自媒体影响力;文献计量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QQ、论坛、抖音、快手等平台成为网民互动和信息交换及传播的主要场所,客观上诞生了诸多自媒体或新媒体的平台生态模式,其用户影响力越来越明显。目前自媒体依托平台,借助于平台的巨大流量资源,通过互联网或移动智能终端的便捷交互性,促使信息快速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笔者收集近几年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献500多篇,对自媒体用户影响力进行文献综述和相关定量分析研究,目的是希望在以下三方面有所发现:一是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历程;二是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内容;三是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热点趋势。旨在理论和方法上全面梳理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的研究前沿,进而在实践上对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自媒体服务监管提供借鉴。
一、国内外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前沿
自媒体用户影响力研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热点,但是发展进程有所差异。以下从研究数量、研究发展和对比分析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国内外自媒体影响力研究数量分析
高校学术期刊自媒体平台建设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双一流”大学学术期刊持续探索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视听化表达,在强化视听表达意识,创新视听表现形式,加大视听策划力度,深化社交平台视听内容影响力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文章以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研、文献调研、邮件核查等方法对其视听内容建设现状与优势进行实证研究,建议我国同类期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增强视听内容传播力,以分类可见为原则增强视听内容引导力,以跨界协同为手段增强视听内容生产力来加强视听内容建设力度。
【关键词】学术期刊;微信订阅号;自媒体;视听内容;C9联盟
高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超过8亿人,接近网民总数的3/4,网络视频及以视听化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在社会信息传播生态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2019年微信数据报告》指出,2019年微信月平均活动用户达到11.5亿,每日音视频通话5.2亿次[2]。基于自媒体平台的视听化表达方式在客观描述科学实验、展现学术成果、传递科技思想等方面已显示出独特优势,因此国际期刊出版商及高校学术期刊纷纷加快了自媒体平台视听内容建设力度。2010年,著名科技期刊Nature、ScienceCell均在YouTube、HuluHulu、MetaCafe等短视频社交平台开设频道专区,通过视频、音频和动图等视听化传播手段为用户推送前沿科技情报。我国亦对科技期刊视听化发展动向保持敏锐嗅觉:C9联盟、G7联盟、长安联盟、Z14联盟成员高校学术期刊已经开始利用视听方式进行学术传播与科技探索,在视频型期刊、视频摘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国内学术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高校学术期刊自媒体公众平台视听内容建设相关问题[3]:一是微信订阅号的内容建设,重点针对视听内容服务策略、与期刊关联的视听专题设置等重点难点进行探索;二是学术期刊视听化转型路径,主要分析学术期刊可视化价值与基础、学术期刊视听内容选题策划的具体方法等实践问题,鲜有深入探讨期刊自媒体视听传播类型、渠道与影响力以及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动态视听内容建设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国内具有较强科技视听表达意识,且较早利用自媒体公众平台开展科技视听传播活动的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为研究对象,对其视听内容建设经验进行全景式考察,以期为同类期刊视听内容建设提供参考。
一、研究思路
C9联盟由我国9所首批985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大学组成,成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2019年高校新媒体观察报告》显示,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视听内容的学术声誉、研究引用率、文献影响力、H指数均高于年度平均值,科研人员对其表现出较强的持续使用意愿[4]。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邮件核查、问卷调研方法对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的视听内容建设、运营、服务进行实证考察。
二、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视听内容建设经验分析
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应对策略
当前中国学术期刊发展仍然呈现出了与之“相对隔绝”的“高姿态”,尤其在学术评价体制方面,所有的学术成果都需要以量化的、标记为一定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形式来展现。这一方面与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同数字产品发行量较少密切相关。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上发表学术文章,或有期刊在官方平台上发表热门文章,以供学术信息传播、共享,相比于传统的纸质媒介时代信息传播而言呈现出了巨大的变革。尽管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缩短出版进度,提升信息传播速度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但绝大部分学术期刊将数字传播权交给目前几家期刊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自己仍然按照传统出版的路子继续发展。通过调研不难发现,当前限制我国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因素相对较多,最为主要的当属用于支撑出版发行的数字化技术,其次是由办刊理念所决定的经营管理思维,最后在资金等方面也相对缺乏,同时,还面临着数字化期刊的版权保护问题、利益分配争议问题等等。
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现状
伴随数字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更多新型的传播方式涌现在公众视线并逐步被接纳,极大丰富了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习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很多学术期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身运行的模式,也都借助于网站平台,通过阅读和下载带来了可观的流量与不菲的收入。就拿学术期刊第一大国美国为例,有三万余种学术期刊按照自身的情况,在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健康、有序地运行着。以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为例,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订阅网站内容,付费后阅读文章,极大降低了期刊发表时滞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利润增长点。国内知网、万方等期刊数据库也是如此,无论在下载量还是在利润方面都是比较理想的。然而,期刊内容提供商从中分得的却很少,未来需要在这一方面重点思考。此外,爱斯维尔、威利-布莱克维尔、斯普林格以及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也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相关期刊网站平台能够为受众提供包括按关键词、作者、时间等文献的检索服务,以及导航、全文下载等,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受众的依赖度;灵活的OA以及网络预出版模式,更是很好地与新媒体时代特征相呼应,挣脱了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的桎梏。行业应对学术期刊的传播与营销层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度。例如除了互联网,《Nature》的医学姊妹刊纷纷在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提供了交互,充分借助了自媒体的力量来推动发展。中国也有部分学术期刊借助官方微博这一高效、即时、自发传播的平台打造开放互动的编辑平台,很好地实现了“浅阅读、碎片化”的微出版模式,以供编辑、读者和审稿专家之间开展密切交流,既助力学术发展,也推动了组稿、约稿等出版进程。此外,作为新媒体技术融合的一大重要产物,微信被广泛认为是继微博以后的一个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平台之一。早在2014年,我国微信用户就突破了4亿,并在2018年超过了5亿。相比于微博,微信不仅具有语音功能这一鲜明创新,而且传播群体更加具有针对性,即往往是拥有相同或相似的利益群体。基于此,业界往往认为,可以通过利用像微信之类的移动终端业务来实现对于学术期刊数字化进程的有力推动。从实践来看,当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还未对微信平台投入足够的关注度,相比于时政类微信公众号,学术期刊类公众号尽管相比于过去已经展现出了更高的利用度,但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推进,且绝大多数限定于对热点文章以及当前期刊目录的简单推送,利用度不高。可以说,未来学术期刊可以在如何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这一环节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实现更为精准的定向推送,提升受众与期刊间的黏性,加快信息传播,提高期刊影响力。
二、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有效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盈利模式的创新
除了同网站开展合作实现电子期刊在线阅读外,还可以通过与资源提取者利润分成的方式来盈利,例如知网便是采用这种盈利模式,具体是通过期刊付费下载等来增加收入。从长远来看,一方面数字期刊可以充分汲取新媒体时代特征,在原来纸质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展示技术方面提升,鼓励学术成果突破原有的单一文字性内容,实现以音频、动画或者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同时,期刊平台搜索引擎可以为受众提供基于图片、视频相关关键词所开展的搜索,丰富受众的使用方式,提升使用的便捷度。另一方面,可以为作者提供技术支持,不仅仅涉及现有的查找重复率技术支持,而且可以涉及论文润色、图片美化以及音、视频处理等服务,借此增加用户黏性,并同时增加期刊收入。此外,还可以创新性开发数字期刊的二次化销售方式,例如围绕某一主题、某一作者或者某个学科方向来重新进行论文打包,形成专刊并开展销售,重点关注具有某些特殊需要的受众群体;也可以将会议论文、研讨活动等论文作为专业论文集,在学者群体中广泛征集需求意向,借此调整销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