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23:17: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资本市场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本市场监管

资本市场监管现状论文

摘要:我国资本市场还未全面开放,但我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开放时限已经到了,而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等问题都未很好的解决。因此,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查看全文

资本市场监管现状与问题

摘要:我国资本市场还未全面开放,但我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开放时限已经到了,而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等问题都未很好的解决。因此,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查看全文

多层次资本市场监管体制考究

1信息披露的监管介绍

一般在研究监管问题时,人们总是把问题局限于政府的行政监管上,往往把行政监管作为监管的唯一手段和主体,争论也通常集中在证监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应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各部门的监管权力如何分配和相互配合等问题上。资本市场是流动性强、自由度高的市场,其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信息的供给量和信息分布的对称性。信息供给越充分,则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越高。因此,对信息披露的监管是规范证券市场运作,化解和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效率的基本措施。

2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的要求,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其重点是通过实施激励机制使企业内各利益主体各得其所,处理好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以从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入手。

(1)应建立独立董事人才数据库。我国目前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是足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他们以及如何使他们愿意从事独立董事工作,前者是一个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沟通渠道的建立问题,后者则是一个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问题。因此,要建好独立董事运作机制,应由中国证监会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进行认定,建立中国独立董事专家数据库,并根据市场上市公司的业务实际情况向其差额推荐独立董事候选人,上市公司通过召开股东大会,将中国证监会推荐的候选人的资历、背景以及与公司有无重要关系等情况予以公布,由股东投票,实行一人一票制或累积投票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2)完善独立财务董事制度。无论从对外信息披露,还是从内部会计控制,会计由于其综合性的价值管理的特点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治理都极为重要。因而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有一定数量的财务董事,特别是外部独立财务董事,对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正确性、增强董事会的领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资本市场监管体系论文

一、法律监管体系与产权法律基础建设问题

在法律监管体系方面,我国通过修订和新增一系列关于资本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大体上已形成了以法律为主体,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监管的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保障资本市场的正常稳定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和监管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重政策、轻法律。在政策与法律之间,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存在着重政策、轻法律,甚至以政策代替法律的现象。由于中国政体的特殊性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既深又广,大到对资本市场的定位、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改制、每年的发行计划、上市公司股改等,小到某一时期股市的涨跌和某一方面的技术问题。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不仅采用红头文件形式,而且还经常以人民日报社论、评论员文章、领导人讲话等形式出现。一般说来,统一协调的政策不仅可与法律制度相得益彰,而且政策的灵活性与具体性还能弥补法律的原则性和相对滞后性之不足。但是重政策、轻法律,甚至以政策代替法律不仅会使中国资本市场缺乏稳定性,还会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不仅种类繁多,政出多门,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政策突破法律框架的现象在一些部门和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

2.重立法,轻执法。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首先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违法行为牵涉面广,往往上至中央部委,下至企业管理当局,利益和人情结成错综复杂的网络,查处的难度很大。其次是部分问题是早期不规范时期所遗留,这些问题常常是地方政府认可,企业当局集体决定的[1],这使得执法人员难以把握改革探索与经济犯罪的界限。再者,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地方的经济支柱,处理经济犯罪常常会殃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执法者往往会投鼠忌器。此外,缺乏详细的、可操作的具体规范也是影响法律执行力的一个原因。在法律责任的认定问题上,虽然《证券法》、《会计法》等有关法规对违反法律的责任人应负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方面都做了规定,但其违法行为如何认定、怎样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责任人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即便涉及也过于原则过于抽象,给司法实践造成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3.重部门立法,轻产权法律基础建设。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些相关管理机构都热衷于部门立法,究其原因,无外乎一个“利”字。虽然我国的法律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但是一些法律主要是由部门参与组织和起草,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各部门在参与起草时更多的是考虑本部门的利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由于这些基础性法律迟迟未能出台,已使得资本市场的发展受限。

二、现行行政监管体制与交易所定位问题

查看全文

资本市场监管机构问题与对策

一、“一行三会”是我国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

我国金融业目前是分业经营,在监管机制上与美国的多头监管模式相似,主要监管机构为“一行三会”,即央行负责宏观调控,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分别负责对证券业、银行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2017年以来,中国新金融监管框架逐步形成。中央层面,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一行三会”调整为“一行两会”,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银监会、保监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此次整合银监会和保监会的改革举措,体现了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渐进式”的改革。

二、我国金融监管现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起步较晚,不像国外发达国家的监管框架自然形成,全面完善,而我国的监管框架多为政府指导构建,这就使得监管不够完善,存在诸多问题。(一)金融监管重复、真空。在一些问题上,当下的监管机制存在重复监管。例如,银行既要满足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的要求,还要满足银监会在银行资产检查上的要求。此外,央行通过“窗口指导”告诉银行的房贷规模,但是银监会还要确保银行的资产质量。这些在监管上的重复,不仅浪费了监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增加了受监管机构的负担。在另一方面,与国外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更大的监管空白。例如,当企业进入市场后,受到的监管压力骤然减小,开始大肆圈钱,再加上市场退出监管更加不足,一些无良企业圈了钱就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了市场上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承担着极高的道德风险。而证监会也未出台相应的监管机制,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市场退出程序。(二)彼此之间存在分歧。以央行和银监会之间的关系为例,将银监会从央行分离出去,央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而银监会负责对银行进行监管。但是由于两家部门缺乏信息沟通,使得央行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缺少各家企业的信息反馈,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另一方面,银监会在监管的时候缺少宏观信息的参考,其在监管过程中往往与货币政策产生冲突。再加上两个机构互相推诿责任,导致分歧间隙越来越大。(三)监管权力受到制约。除了“一行两会”外,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的央企还隶属于国资委。国资委,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一行两会”一样都属于部级单位,但是由于国资委属于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所以会享有一些特权。这就使得国资委下属的一些央企有着与“一行三会”叫板的权力。2013年,银监会准备出台相关规定,对影子银行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限制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但是大型国有金融机构抱怨这会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利润,迫于他们的压力,银监会不得不缩减了原先的计划。(四)监管手段单一。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手段单一,过分依赖行政手段,并且“重审批,轻监管”,这就使得监管部门在实际操作上主观性强,官僚气息浓重,极易产生腐败。一些资质较差的企业通过短期内的运营操作,粉饰资产负债表,向相关官员行贿等手段以达到入市要求。而一些资质良好,有能力入市的企业,想通过正常手段入市却会遇到重重阻力。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一些无良企业圈了钱就跑,使投资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监管着力于行政审批制度,注重控制微观层面的风险,对宏观的系统性风险还是缺少相应的监管机制。但是目前随着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再加上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不断加深,和境外金融巨头的交易逐渐增多,中国资本市场的脆弱性逐渐显露,系统性风险导致危机的概率大大增加。

三、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一)英国的成功经验。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发达国家,金融行业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英国的监管模式对改善我国“一行三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00年6月,英国颁布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并于2001年开始执行。该法律将证券和期货委员会、投资管理组织、个人投资局等机构并入1997年城里的金融服务管理局,并将后者确立为英国金融市场唯一的监管机构,取代了英格兰银行的监管职能,向财政部负责。该部门并非为政府机构,这样既降低了政治对金融监管的影响,也降低了如果出现监管失误而出现的政治风险。(二)发达国家给我国的启示。从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贪婪及非理性,市场的参与者不能总是做出理性的决策,因此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构来进行监督。而美联储在危机前对市场的放任,反而放大了危机,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在监管职能部门内部出现的嫌隙,往往给予了金融机构可乘之机来逃避监管。随着世界各国在金融监管上的实践,还发现多个并行的监管机构不仅使监管效率降低,还容易造成监管机构间责任的互相推诿,给受监管机构创造了逃避监管的机会。无论是中央地方监管,还是在中央设置多个部门监管,都应该置于一个机构之下。为了防止监管机构的官僚化,也应当有相应的机制进行监督。与发达的欧美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不成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如何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如何杜绝幕后交易,如何使市场更加透明有效,如何提供可靠的金融衍生产品,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现阶段的资本市场,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近年来,中国如何监管影子银行的问题被炒得越来越热。影子银行在中国快速发展,进一步说明了传统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不得不谋求其他方式。但是由于影子银行将以前的表内业务转向表外,逃过了传统金融机构监管范围,使得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提高,对市场及投资人存在安全隐患。然而,现行的“一行两会”至今都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对影子银行进行合理有效地监管。如何提高我国监管机构监管能力及效率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促进金融创新,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成了当下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查看全文

资本市场管理成效分析

摘要:我国资本市场还未全面开放,但我国对WTO承诺的全面开放时限已经到了,而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等问题都未很好的解决。因此,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查看全文

会计监管案例分析材料

关键词:会计准则;市场监管;博弈;案例分析

一、问题提出

在市场管制研究文献中,通常把市场参与者划分为市场管理者、公司和投资者三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博弈模型和基本理论框架,从而分析和解释管制标准的确立过程和市场发展轨迹。然而在我国独特的制度背景下,按照独立主体的判断标准——利益独立和市场影响力,我们发现资本市场投资者主体弱化甚至缺失。市场管理者主体演变为市场监管者和会计准则制定者。资本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建立在市场监管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上市公司间三方博弈的基础上,这在根本上改变和决定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博弈过程和协调发展路径。

纵观中国资本市场1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监管者的博弈与协调是市场渐进发展和监管不断完善的重要轨迹。会计准则制定和资本市场监管是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和维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机制与手段。但与此同时,面对新兴资本市场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准则制定和市场监管者自身也有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然而,制定权与监管权的分离使得不同市场管理者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和理念协调的问题。另外,准则制定机构与市场监管机构监管理念的统一程度、准则制定的成熟程度和监管手段的完善程度等,又进一步影响了市场博弈与协调的程度和具体过程。

在我国以往同类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以西方研究成果为鉴,关注上市公司、投资者与准则制定方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却忽视了由政府主导型市场发展模式和独特管理机构设置方式所形成的更具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准则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监管者间的博弈和协调过程。

本文拟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揭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会计准则制定和上市公司行为的动态博弈和协调过程,特别针对同作为上市公司管理机构的准则制定方和市场监管方之间特殊的博弈与协调关系,研究在此过程中暴露出有待改善的制度安排和监管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效率,缩短博弈过程的政策建议。

查看全文

我国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探究

本文作者:陈志平工作单位: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大量研究表明,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的保护越好,投资者就越有信心,从而资本市场也就越发达,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然而,由于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欺诈现象,对投资者权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即使是在资本市场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的西方国家,对投资者的侵权行为也普遍存在。而在新兴资本市场中,掩盖在繁荣泡沫下的投资者权益缺乏保护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推行,资本市场是为了帮助国有企业从社会筹集资本,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建立的。从一开始,资本市场就没有将提供社会大众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方案和规避当前收入与远期消费之间的风险渠道作为首要考虑的目标。换句话说,投资者保护问题是证券、期货交易多年后才受到关注的,而在市场建立之初,该问题则根本未受到重视。20多年来诸多欺诈事件的直接后果是损害了资本市场的统一性,扭曲价格并破坏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严重损害投资者权益。投资者权益保护不力的最终后果将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一、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理论

Berle和Means在1932年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观点后,①公司治理中的问题作为现代股份制公司管理和资本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Jensen和Meckling详细讨论了公司治理中的问题,他们从委托人如何选聘、激励和监督三个方面论述了委托人如何处理与人的关系问题。②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主要思想在于如何防止管理层或控股股东对其他投资者的“掠夺”。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这种“掠夺”主要表现为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则体现为控股股东对中小投资者的侵害。所以投资者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外部投资者借以防止其权利被管理层掠夺的一套机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掠夺在很多国家都很普遍,他们一般通过直接加入管理层、拥有比常规股东权利更大的控制权等行为来实现。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投资者保护的主要问题并非是限制职业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是如何抑制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掠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例如,Rajan和Zingales的研究显示,在意大利资本市场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侵害和掠夺中小投资者的问题。③还有学者则研究发现日本存在主银行的公司比其他公司要支付更高的平均利率,其融资成本超过了其收益,这说明以银行控制为核心的日本公司治理体制中,存在着银行作为控股股东损害公司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可称之为“关键人模式”,关键人是指在公司中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的控股股东。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控股股东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进一步看,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对投资者的侵害已经不仅仅是治理结构不善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各种诸如内幕交易、价格操纵和虚假陈述等违规行为。这些行为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构成了严重侵害。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小股东的权益,更破坏了市场的公信力,导致对市场信心的丧失。这种情况下,保护投资者权益已经不能仅仅通过治理结构的完善来解决,而必须强化法律保护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在完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在法律层面建立证券欺诈的法律惩处和民事赔偿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投资者保护必须依赖完善有效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就全球市场而言,正是在拥有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国家或地区,才有实质性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与措施。

二、什么样的法律更有利于投资者保护

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安排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从内容上来说,不仅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和竞争法等,而且还包括证券交易监管准则与会计准则;从法律渊源上说,有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类,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下,对投资者保护的方式各不相同;从法律监管的主导模式上看,有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Coffee从司法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英美法系中的判例法比大陆法系中的成文法更能有效地保护外部投资者。①1.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法官的灵活决策和诚信义务是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关键。由于注重先前的判例,对于新的情况即使没有相关的法律或条例禁止,法官也可以基于诚信和公平原则,灵活地根据一般法律哲学原则和以往案例对案件做出判决,从而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投资者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比如对关联交易的判决,可以应用Coffee所说的“嗅觉测试(SmellTest)来确定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侵害。在这种司法延伸的威慑下,内部人的侵害行为受到了限制。2.在大陆法系中,法律条文起决定作用。法官判例难以超越法律条文的规定做出自己的解释,而且不能应用诚信公平原则和“嗅觉测试”。内部人可以选择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手段来掠夺或侵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从监管法律模式上看,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模式在保护投资者的程度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1.一个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越深,投资者保护水平也就越低。LLSV的研究表明,②成文法国家中的政府监管法律模式一般都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相比判例法国家会更多地介入实体经济活动,而保护私有产权的力度却较弱。政府主导模式中监管机构隶属于政府,其运作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在监管取向上,强调融资规模的扩大和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往往忽视或不重视投资者利益的保护。2.市场主导模式则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国家集中监督和市场分散监督相结合的资本市场监管架构,即一方面国家通过立法、执法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投资者和中介机构也可对违规公司进行民事诉讼,要求民事赔偿。同时这种模式有与投资者民事诉讼相配套的法律安排,保证诉讼得以实施,因此这种市场自身的监督是投资者利益最有效的保障形式。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经常采用移植发达国家成熟法律的办法来加快自身的法律建设进程。Berkowitz在LLSV的研究基础上,以29个国家为样本,进一步分析了法律来源对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的影响。③他将样本国家的法律体系进行了分类:一类是原发性法律体系,一类是移植性法律体系。他的研究表明,那些硬性移植了并不符合本国国情法律体系的国家对资本市场的保护作用要小于那些原发性法律体系的国家。但是当被移植国家与移植国家的基本国情,包括人口、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如果非常类似的话,那么移植效果要好一些。三、投资者保护制度构建我国资本市场要加快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在制度设计方面要以投资者为本位,完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框架,构建强有力的资本市场监督、监管体系,建立以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以完善投资者权利保护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

查看全文

会计毕业论文: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的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自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我国会计规范和会计职业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职业进一步规范。会计事务所与原先的挂靠单位脱钩改制,以及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等加快了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服务的要求。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在财政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也就是说财政部在我国会计规范与监管方面起直接的主导作用。那么,这样的规范与监管体制在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是不是最合适的模式而仍然保持下去呢?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会计规范和监管仍由财政部实施,会导致政府规范与监管的职能重叠和多头管理,分不清主次,继续下去不是最佳选择。建议重新考虑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简称证监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简称中注协)、审计署的关系,理顺关系,分清职能,使我国对会计信息的规范和会计行为的监管,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

一、市场经济与企业

所谓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经济行为和配置经济资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市场对企业的约束主要通过产品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及资本市场来实现。

产品市场(即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小商品经济中早已存在。它对产品生产者的约束是通过生产者、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作为基本的市场形式,我国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已经基本形成,而且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

关于人力资源市场,一般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在我国基本形成,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高级人才市场(如经理人市场)并未形成,缺乏有效的约束。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任免,基本上全是由国家行政调配。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控股企业,其高级管理人员仍由政府有关部门任免,并未形成真正的经理人市场。然而,高级人才市场的形成及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休戚相关。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和诚信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而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等财务会计信息得以体现。

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市场,也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具有综合性,可以反映商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要求,是市场约束的集中表现。一个有效且运作秩序良好的资本市场,不仅资本运动通畅有效,同时为检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客观手段。通过资本市场的约束机制,通过投资者对企业的选择,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改善经营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以获取投资者的信赖,取得资本市场的支持。

查看全文

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分析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自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我国会计规范和会计职业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职业进一步规范。会计事务所与原先的挂靠单位脱钩改制,以及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等加快了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服务的要求。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在财政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也就是说财政部在我国会计规范与监管方面起直接的主导作用。那么,这样的规范与监管体制在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是不是最合适的模式而仍然保持下去呢?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会计规范和监管仍由财政部实施,会导致政府规范与监管的职能重叠和多头管理,分不清主次,继续下去不是最佳选择。建议重新考虑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简称证监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简称中注协)、审计署的关系,理顺关系,分清职能,使我国对会计信息的规范和会计行为的监管,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

一、市场经济与企业

所谓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经济行为和配置经济资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市场对企业的约束主要通过产品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及资本市场来实现。

产品市场(即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小商品经济中早已存在。它对产品生产者的约束是通过生产者、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作为基本的市场形式,我国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已经基本形成,而且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

关于人力资源市场,一般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在我国基本形成,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高级人才市场(如经理人市场)并未形成,缺乏有效的约束。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任免,基本上全是由国家行政调配。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控股企业,其高级管理人员仍由政府有关部门任免,并未形成真正的经理人市场。然而,高级人才市场的形成及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休戚相关。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和诚信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而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等财务会计信息得以体现。

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市场,也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具有综合性,可以反映商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要求,是市场约束的集中表现。一个有效且运作秩序良好的资本市场,不仅资本运动通畅有效,同时为检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客观手段。通过资本市场的约束机制,通过投资者对企业的选择,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改善经营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以获取投资者的信赖,取得资本市场的支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