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行政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22:04: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专业行政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专业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困境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专业逐渐恢复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状况却并非十分乐观。文章针对这一现状,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角度出发,总结了当前行政管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困境,希望对行管学科更好地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困境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表现为就业率低、专业性不强、受认可程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性知识不足、实践能力不够密切相关,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陷入困境。

一、面临发展困境

(一)教学内容困境

行政管理作为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学科,主要教学知识包含通识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知识等。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安排观点各异。1.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学习的主次关系。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学习和操作能力培养的关系上,有学者认为当前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过分看重操作技能学习,轻视思想素质提高,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培养的脱节。当前很多学校把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写作外语等能力作为判断人才优秀的标准,把行政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工具化的学科,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还有学校为了经济利益、社会需要等,选择一些热门专业挂靠在行政管理专业下作为一个培养方向。由于精力、课时方面的限制,增加了额外课程,就只能压缩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分支出来的,但又与多门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如果不能将其与其他学科学习的资源精力合理分配,就会导致主次不分,甚至还会使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和知识感到困惑和质疑[1]。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行政管理应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既要学习理论,更要理论联系和运用于实践。当前,在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中,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现象。针对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案例模拟实验室、社会实践实习等机会较少,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难以有效配合。理论脱离实践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和教学模式中的最大问题之一。

查看全文

公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意义

1.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基本上的课程都涉及很强的应用性,这一特性决定了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教学如只有理论性的课堂讲授将会对其应用性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发展应用性学科需要应用性的环境、应用性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便是应用性环境和教学体系的一种典型表现。

2.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3.行政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回应社会的体现。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特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内容和体系、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组合。接下来,本文将结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探讨加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以及措施。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措施

一、引言

近几年来,行政学开始受到国家和学术界的关注,各个学校更是想办法加强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培养以及提升。然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存在缺陷以及教育过程单一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果不是很理想。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地改善,将严重影响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不明确。设立培养目标是实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然而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学校针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都没有特定的目标,而是存在共性的问题。例如,很多学校为了实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提升,都会设立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这只是泛泛目标,并没有实现与学校的教学特色的有效结合。例如,我们知道,有的学校是以农林方面的研究为主,因此,对于这类学校而已,其对于学生的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偏重于农林方向的,而对于师范学院来说,自然是偏重于师范方向的。只有这样,将教学目标与学校特色进行有效地结合,才能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实施。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失衡,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历练,都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应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素质

一、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思维日益凸显,这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1]。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推动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向实务型转变[2]。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但是应该有其一致性——目的性与方法性相结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人才素质熏陶和锤炼。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文字组合能力(能写)、科研及教学能力,能熟练操作电脑,熟知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质修养与工作态度。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性质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科研及教学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服务公众意识、政策研判能力、信息反馈与整理能力、决策能力,善于集思广益,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一定的效率观念和经营理念,掌握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市场感悟能力、综合研判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商务运作模式解读能力等。科研及教学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质疑;具有科学追求精神,不畏辛苦,面对利益不浮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勇于探究。根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高校应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知识性课程与研讨性课程体系贯通理论学习,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应强化体验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近年来,只有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特色专业课程,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面向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倾向明显。事实上,这些部门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且招聘人才时相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报考,故很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在企业行政管理等岗位就业。可见,上述课程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只有重视“懂经济、会管理、通晓法律法规”人才的培养,方能与时代变化合拍。西北政法大学就课程设置比重问题对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做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19门主干课中只有管理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演讲与口才、行政公文与秘书学、数学建模6门课程与时代最贴切。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既受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影响,又受时代需求与革新之推动,是从政治学科分离出来的新兴学科,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教材建设角度看,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度不够,即使一些教科书被冠以“新论”“新编”“实务”等雅称,但其实质内容缺乏时代气息,鲜有创新点。行政管理工作经常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芜的事物变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性。然而,大学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是教案式授课或课件式授课,师生之间完全处于“我讲你听”的“填鸭式”状态,讲什么和如何讲全凭主讲教师,学生只是在台下被动地听,顶多是记一些随堂笔记。如此课堂教学,老师缺乏激情——扮演着“传话筒”角色,学生缺乏兴趣——扮演着“留声机”角色,长此以往,教师就会产生惰性而禁锢思维,学生很容易放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追求。第二,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失衡。前些年,高校扩招日甚,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具备“低成本、低投入”特征的行政管理专业,仓促组建的师资队伍难免不尽人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多数是从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等研究方向转行而来,其管理学、法学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底蕴较为浅薄,较难在教学、科研上良好地起到学科带头人作用。近年来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或硕士生,虽然专业积淀厚重,充满青春活力,可塑性强,但教学经验匮乏,且“从高校到高校”的人生轨迹决定着他们存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其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许多高校为了缓解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紧张局面,从校内行政管理部门聘任了部分“双肩挑”教师,但其结果往往是“双肩挑”教师因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第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历练。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或社团担纲行政管理职位,日常工作中自然面临“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总结、决断”等实务程序,还要善于与人沟通交往,这单凭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以致用尤为重要。据此,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课堂讲授内容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为辅。例如,杨爱平的一项调查表明,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仅占课时总量的3.5%左右[4]。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滞后,不能及时吸收发达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能细致深入地分析现实的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5]。

查看全文

现今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摘要:在教育学界,行政管理这门学科虽然仍显稚嫩,但正茁壮成长。我国当代行政管理课程的设置,有着鲜明的特点及不足,作者在分析了这些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不足之后,提出了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实践

行政管理是一门新生的学科,它形成于19世纪末期。这门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现今已成为一门热门学科。行政管理学专业是非常综合的文科专业,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通才”特点,需要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人事管理、公文写作等基础知识,就业适应性强。

一、现今行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之简明特征

1997年我国高教学科专业调整中,新设置了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1]这意味着该专业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向由传统的学术型调整为应用型。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各个大学相差无几,尤其是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方面更是如此。基本分为四大类型:

1、政治类:比如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西方行政思想史等。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团队专业化构建

完善高职院校专业化行政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是高职院校行政部门的一项关键任务,也是促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些院校都已执行了专业化分工和项目执行制度的管理机构和服务职能,逐步形成了学校主管、部门配合、人员执行的三级行政管理体系。然而,当前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和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某些工作推进力度不大,行政管理能力较弱,部门协同服务和资源共享的优势还没有显示出来。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一)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创新目前,教育大众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职院校传统的经验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应该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进行教育管理。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水平,只有加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才能不断开拓创新,促进高职院校的顺利发展。

(二)有利于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一切工作都应以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学校应该按照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为此,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从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和扩大招生的关键所在[1]。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人事改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初期主要是机构编制大范围地精简以及人员转岗分流。加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正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将促进职院校的全面人事制度改革,增强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效率。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应该依据高职院校管理的专业特征,全面地提升行政管理队伍专业能力,使之从一个普通的行政管理队伍转变为一个行政管理专家团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转变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观念,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为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和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且将相关理论创新成果应用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二是规范高职行政管理队伍用人标准,为专业化建设提供有利的依据。把热爱行

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吸收到行政管理队伍中,建立合理的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制度。三是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一)对行政管理专业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行政管理具有技术性、科学性以及学术性的特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然而,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意识到行政管理是一项业务强的管理活动,没有科学地、合理地优化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源,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缺少有效的标准,不关注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不关注行政管理机制的创新。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教育以及培训机会比较少,系统的培训不够,从而限制了队伍的专业发展。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高校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培养采取了系列措施,仍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认识不到位、实践课时欠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弱、实践基地数量不足等问题。为此,需通过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水平、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等举措,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困境;出路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组织领导、统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再次推动了各高校不同专业依据自身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并不断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积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保障。同时,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积极探讨,内容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现状、国外培养模式、提升途径及实践能力的测评等。笔者拟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成及提升,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思路。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困境

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1]。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2]。一般来说,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竞争力。同等学历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实践能力不足者往往就业困难。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学生的素质发展及就业需要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专业2001年正式招生,共培养了近900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内公共管理类专业中一直处于前列。但从对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该专业的培养方式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毕业生与在校生各150份,回收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5.7%;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一)学生对现有实践活动内容及效果的满意度较低为强化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职责,管理人员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施“素质拓展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团体开展相应活动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内容的满意度不高,被调查者中56.7%的学生认为以上措施“基本合理”,3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7.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仅有5.1%的学生认为“很合理”。可见,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而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只有14.6%的学生认为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41.7%的学生认为“有影响”,21.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是很小”,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二)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较低调查中,在对“现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否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总体趋势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一般”“较大”“较小”[3]。选择“一般”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8.3%,有56.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实验和实践课时较少。对于教师的专业操作与实践指导水平,54.7%的学生认为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不够,62.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创新思维层面解决问题上有待改进,72.3%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调查中,针对“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的回答,学生的选择为:65.2%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43.2%的学生是为了“拿到实践学分”,还有17.4%的学生仅仅为了“结交朋友”,虽然选择“没必要参加”的比例只有5.1%,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其对社会实践关乎自身成长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

二、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上世纪初期,行政管理专业便已经应运而生,而本专业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也开展了几十年了,我们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这其中也有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代的车轮飞快前进,社会需要优秀人才,尤其对于德才兼备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更是求贤若渴,目前我们国家提高了了对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并且进一步加大了培养力度。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的许多大学与专科院校都开展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这个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不是单一的,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管理学、政治学等等。以往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国家扶持力度不够等许多的现状制约着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二)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

一、近几年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富有学院特色的培养方案设计

信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分三个部分,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其中通识课、完满教育课程是信息学院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识课包括生命科学中的伦理、幸福课、正义论、论美国的民主等内容;完满教育部分包括必修的职场关键能力、名家讲坛等内容。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囊括了国家规定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必修课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师资队伍专业背景而形成的。课程内容同通识课、完满教育相得益彰,为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专业背景配置合理的教学团队

该校2010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本科学习期间,有个别课程是外聘兼职教师完成代课任务的。外聘兼职教师代课在管理制度规范的前提下有一定好处,如聘请到资历较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团队的稳定对取得好的教学成绩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工商与公共管理系成立了公共管理教研室,共六名教师,共同完成行政管理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六名教师分别具有公共安全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原理、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等专业背景,基本满足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完成基本教学工作构建了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行政管理本科生考取国家研究生的人数有增加趋势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摘要:OBE理念是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一种国际公认的科学教学思维,我国成人院校对OBE教学理念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围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现状,基于OBE理念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OBE;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路径

为了迎接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OBE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应运而生。OBE是一种更加关注教育投入回报与实际产出的教育理念,其本质上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目前OBE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一种教育改革的主流教育理念。

一、实施OBE的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清楚聚焦。这里指的是OBE课程设计和教学规划的聚焦点在于学生的学习任务真正完成后所能达到的实际学习成果。(2)机会扩大。基于OBE理念,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规划,都必须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全面考虑,这样才能保证在时间和资源上,每个学生既定的学习成果都可以完全达到。(3)提高期待。OBE教学规划与课程设计,可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期待有所提高,制定的执行标准要合理,并且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此还可以激励学生学习。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