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8 16:5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专业人才培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专业人才培养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篇1

摘要:为有效解决汽修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根据职教专家姜大源“职业教育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论,我校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梳理总结改革的过程和举措,得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实践在立德树人、育训结合、校企协作、以赛促学等方面成效显著。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1背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新技术、新工艺在汽车领域运用越来广泛,对汽车维修岗位能力要求也在日益增加。通过对甘肃省汽车维修行业后市场调研得出:从业人员岗位向快速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用人单位期望高,希望有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强的毕业生加入企业。2003年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将汽车维修专业确定为未来亟需大力发展的紧缺专业之一,说明汽车维修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大,或者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质量与现行行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出现“岗多人缺”的窘境,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更多汽修高技能人才责任在肩。2014年我校汽修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了“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维修企业人才需求契合度”的课题研究,得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能力需求匹配度不高,并分析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校内开设课程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就业岗位胜任能力欠缺;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鉴于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汽修专业应按照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汽修专业培养目标体系[1],把行业技能标准纳入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关键素质能力一体化培养,注重学生系统化专业化学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多元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改革与实践或许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不二选择。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的逻辑路线[3]。

2改革的意义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对策,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意义,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建立体验式教学平台,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合作学习模式,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构建新工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智能教育生态环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多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新工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近年来,市场对于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结合相关调研数据,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缺口在500万人以上,国内供求比为1∶10,导致人工智能人才供需严重失衡。结合网络资料、根据市场规模可知,2015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2016年为145亿元,同比增长27.0%,2017年为217亿元,同比增长56.0%,2019年为500亿元,同比增长50.0%,远超全球17.0%的同比增长水平。可见,我国人工智能专业发展迅速,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探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策略。

1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意义

过去繁重的科学计算、工程计算主要由人脑承担,自21世纪以来这些工作均可以依靠计算机进行,计算机的计算速度高于人脑,且精准度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工作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人工智能学科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迅速渗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企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加速自身发展,人工智能替代人工劳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就业困难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解放劳动力,为生产工作带来较大动力。例如,在抗震救灾、火灾救援、高空作业等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此减少高危活动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威胁。

2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查看全文

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为了适应物业管理转型升级带来的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亟须探索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然后结合福建江夏学院物业管理专业办学的实践,提出了以行业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建议。

关键词:物业管理专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

党的报告指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物业管理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技术进步、消费升级和资本四辆马车的拉动下,加速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势必导致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一、物业管理转型升级产生新的人才需求

2014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在《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课题报告中指出,物业管理的转型升级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物业管理[1]。现代物业管理要求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要求以业主需求为中心,创建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要求改善物业服务企业运作模式,创造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基于物业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未来对中高层管理人才、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及懂资产运营的服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会呈上升趋势。(一)中高层管理人才。教育部在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物业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类目。目前物业管理专业办学层次仍以高职和专科为主,本科层次主要是二类本科院校。由于物业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从现有人才队伍来看,中高层管理者绝大多数非科班出身,是从别的行业转行而来。甚至一些高级人才只是以物业行业为跳板,旨在往建筑业、房地产行业、酒店管理等其他行业发展,人才流动性高。因此行业亟须拥有自己培养出来的、真正热爱物业服务行业的,懂经营善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二)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物业服务企业的人工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50%以上。受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物业费限价机制的影响,物业服务企业生存压力逐年增大。如长城物业、彩生活、绿城物业等百强企业,已纷纷引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降低人力成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运作模式的变革、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对物业服务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需要掌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三)懂资产运营的服务创新型人才。近几年,物业服务企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挖掘物业服务的附加值和边际效益,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丰富增值服务品类和内容,既拓展了自己的盈利空间,也满足业主消费升级的需求。从现有行业收入构成来看,基础服务费收入比例逐年降低,非物业管理费收入比例正在逐年加大,房屋中介、案场服务、信息咨询、居家养老、电子商务等新的盈利模式正在改变着行业格局。商业模式的升级和优化需要更多能够深层次挖掘客户需求、懂资产运营的服务创新型人才。

二、转型升级背景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查看全文

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一、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并依靠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一定培养目标,使学生达到一定规格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教学运行方法。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实训教学等综合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的全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决定整个教学全过程。

二、应用型本科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企业目前对于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中高层和基层管理者。毕业生由于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几乎无法一毕业就有能力成为中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岗位是大多数应用型本科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求职方向。但是不同类型企业所具备的管理特征完全不同,需要的基层管理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各有不同,到底向什么类型企业输送何种人才,学校应具体结合自身特色和宏观经济环境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2.课程设置不完善。企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内容应与实践紧密相联。但是长期以来管理类教科书的内容与实践都不能紧密结合,教材偏重理论甚至是纯理论化,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将企业内部管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对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国内外最新理论也无法及时更新跟进。这就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彻底,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薄弱。课程设置的不完善还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没依据自己学校本身特长来设置课程,而是参考其他学校课程安排,忽视了课程的关联性。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教师缺乏实践实训经验,那么实践课程必然受到影响。我国高校很多教师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他们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参与企业实际运作的操作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缺乏对企业实际运作的指导,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存在难度。应用型高校对于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远低于理论教学方面的重视。

查看全文

企业化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所培养的服装专业的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在教学环节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企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首先对服装专业运用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讲解。

关键词:企业化;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毕业生数量过盛,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服装市场又呈现人才缺失的现象。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前高职院校对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较为落后,所培养的学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的需求,专业基础知识较差,实践能力较弱,同时缺乏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为了提高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适应度,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需采用企业化的培养模式,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化的复合型人才。

一、服装专业运用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是推动服装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大环境下,各院校、各专业都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从而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服装专业大多以课堂教育为主,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可拓展性较差。[1]这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同时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加强对教育模式的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为企业、社会培养更多可用的人才。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1相关概念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2体育专业人才。体育专业人才是指以体育为主要任务,具体实施体育主要工作、推动体育事业以及体育产业向前发展的、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或体育专业技能,并且具备其他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人。

2需求侧——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制度体系要更加完善,要更加协调地发展我国健康领域,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本文在当前我国体育健康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侧进行剖析,从而为高校转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谋划体育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提供破解之路。2.1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体育消费成为新增长点。由于当前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休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健康、娱乐的最佳选择,“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的时机已经到来。从发展体育健康产业、升级体育产业、拉动体育消费的需求侧角度进行考虑,培养高校体育专业人才要更多地注重质量和种类,着力解决我国当前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门类少、质量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固化、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2.2体育投资增长较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健全体育健康领域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体育健康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比较热门的投资行业,其发展前景很被看好,社会投资热潮不减反增。这就告诉我们,高校应该对健康领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所侧重,以此来应对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侧的变化。2.3健康战略全面推进,专业人才需求更加多元。健康教育已纳进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运动在广泛开展,国家已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社会团体在积极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从上述角度看,高校应该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做出相应改变,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懂健康、熟医疗的体育专业人才,为我国社会提供一流的体育健康指导与服务。

3供给侧——高校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

当前我国体育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对体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但目前我国体育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层级较低、人才结构矛盾突出。高校在培养、输送体育专业人才时,需要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本质内涵和基本逻辑进行深入探究,积极主动适应体育健康服务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3.1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内涵。着眼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以高校教育供给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优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参与要素,建立完善的培养、管理体制,努力打造在新形势下能够适应现代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3.2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分析。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外在逻辑是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逻辑,从高校本身培养体育专业人才角度来看,是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内在逻辑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逻辑,高校培养、输出的体育专业人才质量不高、体育专业人才种类单一、输出量过大、供需错位等对高校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消极影响,所以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就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逻辑。

查看全文

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批能承担税收管理重任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此,高等财经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审视、改革税收专业人才教育,实现由单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综合型管理人才、专业型技术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税收人才;培养;研究

专业培养目标是学校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相联系的衔接点。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市场,既要看到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需求增大的光明前景,树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信心,又要充分了解市场对税收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找准专业定位,调整培养方向,以完全的“市场思维”做好优秀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传统的税收专业是在国家统招统分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开设的,毕业生最终的走向是国家的税务行政机关,税收专业教育主要是为税务行政机关服务的。可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因此,高等财经院校税收专业教育要生存和发展,首先也就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

(一)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就业方向定位

查看全文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一、酒店管理专业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虽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分支,但是专业划分的比较细致,所学课程有专业的代表性,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酒店专业现在在各大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均有设置。就像大家所知道的那样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讲究实际操作。而在大多数本科学校比较重视理论,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尽管许多本科院校在培养酒店专业人才的方法上正在进行改革,想做到理论与实际,即“学习+实践”的模式也比较难。为此,本文认识到,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服务技能和较强经营管理实践能力、能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酒店职业经理人,而不应仅仅限于服务人员,否则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目标设定不合理,也不会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本专业。

2.人才培养形式

查看全文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种兼具社会性与科学性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审美素养,还涉及人文、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拓展教育。艺术设计教育是以解决社会诸多设计问题及需要为导向,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教育。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实效性,以满足社会现实需求。当今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用品的设计需求逐渐加强,对设计者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在美术院校,而且在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等普通高校,均得到全面发展。据统计,2010年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近百所,仅黑龙江省就有25所综合类高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2012年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已近千所①。2012年国家新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艺术学独立为一个单独学科门类,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这也为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随着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多,其庞大的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产生巨大矛盾。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当前各高校及社会面临的困境。同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问题,也成为各高校在庞大招生规模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即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找到突破口。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大部分按照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开展教学,难以摆脱美术教育的教学体制,造成学科划分不清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等问题。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本科课程分为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三部分,但这三部分自成体系,缺少联系与贯通,加之承担造型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美术专业出身,缺乏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致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陷入重摹写与技法的固化僵硬教学方式,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综合创意能力不强。基于上述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从不同视角思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及素质要求的新变化。

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及设计实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就我国当前艺术设计行业及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在行业发展前景上,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下,艺术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转化;二是在艺术设计教学基础上,学生设计训练与实践环节的顺利衔接,以及由此带来的设计成果文化与商业价值转化。上述两个环节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共同构成设计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平台。针对上述两个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视角,急需文化素养深厚、艺术视野开阔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及产业化发展脱节。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以文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独特创意为原动力的领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新兴产业。通常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领域[1]。这与艺术设计专业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行业特征一致。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的有力保障。但是,目前国内尚未建立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目标,完整、系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且不能与市场接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一直进行“大众化”教育,使得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笼统,缺少对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具体分析。其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相对滞后,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与其他学科雷同,体现不出艺术设计专业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为文化创意产业输入优秀的设计人才[2]。此外,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理论指导,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方面尚待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急需设计人才。对比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2005至2011年期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十分匮乏。针对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相脱节的现状,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式。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概念,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建立以文化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呈现出文化创意产业风起云涌的景象[3]。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学科逐渐受到重视,学科建设趋于完善。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是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专业。世界各知名高等艺术设计学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开拓式调整,注重设计研发与成果转化,以创意产业发展为平台,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实现设计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以游戏产业为例,2012年美国著名高校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已超过100所,日本、韩国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该专业。韩国还设立了由政府支持的百余所游戏专业研究机构。韩国以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与充足艺术设计人才资源及强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

2.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视角,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教学成果无法转化问题。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扩招后,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如何顺利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融合,一直是各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竞争力,独立工作能力不强,文化底蕴不深厚,缺少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及技术发展的后续能力。此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缓慢。因此,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目标,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双向突破,迫在眉睫。

查看全文

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财务共享服务通过集中化处理企业集团及其下属分公司的同质性、日常性财务管理流程,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绩效,受到越来越多大型企业的青睐,同时也对我国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着重研究了财务共享服务趋势下我国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首先,总结了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其次,基于培养导向、培养目标和实现策略三个方面,构建了“333”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最后,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优化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上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的策略。

【关键词】财务共享;培养模式;财会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全球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大型企业集团、大型跨国公司随着企业间并购的增多而高速发展。然而,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了下属分支机构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分散式组织管理模式逐渐表现出了管理成本极速增长、集团与分支机构协调难度大、流程效率低下以及规模不经济等问题。这些问题分散在企业运营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组织部门,其中,财务管理部门体现得尤为显著[1]。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亟需一种能够优化组织结构、规范业务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财务管理新模式。“财务共享服务”的理念正是源于这一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将企业集团及其下属各个分支机构同质的、日常性的财务管理流程进行集中处理,以达到规范企业集团财务业务流程、提高财务业务处理效率和降低财务业务处理成本的管理目标[2]。

一、文献综述

财务共享服务自兴起以来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大量研究财务共享服务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当然,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等财务管理活动的实现离不开专业人才培养。因此,近年来,如何培养适应财务共享服务趋势的财务管理人才是我国各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也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裴霞(2015)、田高良等(2016)、任启哲等(2017)都探讨了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从而推导出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具体改革方案[3—5]。王钊在探索财务共享服务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基于财务共享的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中心、二导向、三目标、四内容的“一二三四”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6]。毛雪黎着眼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从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考试内容、支持财务共享服务建设、政产学合作等多方面提出了一套支持高校新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7]。彭颖关注了财务共享环境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改革,强调传统讲授课程、企业实践课程和实验室实训课程的高度结合[8]。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已经针对财务共享服务对应的人才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调整。然而,从相关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献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方案来看,普遍的做法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实验室实训课程的增加。本文认为,财务共享服务理念的提出和广泛应用,对主要从事会计、财务类工作的财会专业人才提出了巨大挑战,进而对高校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模式应发生系统性变革,主要包括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优化,这也是本文提出的财务共享服务趋势下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