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管理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14:54: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专科管理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血液透析专科护士管理与培训分析
1医联体模式下血液透析专科护士的管理
1.1加强团队建设:组建医联体模式下血液透析专科护士管理队伍,根据基层医院现状对血液透析护士能力配备合理框架,保证培训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培训效能得到充分展示。我院由2名主任护师负责全局管理,2名副主任护师兼职管理并参与授课,6名取得吉林省省级血液透析专职护士按层级并根据基层单位接受能力授课。1.2制定管理制度,强化流程管理:制定“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工作岗位管理制度”“远程医疗平台管理制度”“医联体区域服务管理制度”“远程医疗平台应用预案制度”“网络安全制度”“护理专家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工作职责。1.3根据不同需求,制订培训方案:二级、三级、社区等所属医联体医院技术力量发展不均匀,根据我院下属医联体单位类别,组织专家团队制定相应能接受并实用的培训课程,以精湛的专科理论和丰富临床工作实践能力进行培训指导工作。
2授课方式
采用两种方式,即远程医疗平台培训讲座方式与专家下基层现场培训指导。远程医疗平台学术培训讲座:2.1每周二、周五下午1个小时固定时间以视频多媒体形式通过吉林卫视传播光纤搭建的医疗平台授课。授课内容以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包括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应具备条件、基本素质、专业素养,结合其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岗位职责与工作特点,关联学科知识培训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并发症处理要点、心理干预、临床思维判断、护理风险管理、透析室仪器维护保养等相关内容编写授课内容[3]。2.2构建医联体远程医疗平台的意义:远程医疗平台可以实现护理信息资源共享,为区域各医院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我院为单位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基层医院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发展,带动护理水平提高,基层单位人少抽不出时间进修学习,利用网络覆盖资源共享原则,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授课方式,无障碍,节省人力,节省时间,学员受益。我院是公立医院肩负社会责任,发挥区域护理信息产业化服务平台辐射作用,为促进医联体医院血液透析专科护士的发展,加快推进基层医院专科护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4]。远程医疗平台培训推动护理产业发展,提高基层护理能力,强化知识发展落实。2.3专家下基层现场培训:临床实践是一个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决策过程,是一个护理人员综合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患者的状况作出判断的复杂过程。有效的临床决策不仅关系到临床护理干预的科学性、有效性,而且对护理学科发展的独立性及专科护理实践的未来发展也十分重要[5-6]。我院护理专家团队定期到医联体基层医院进行实地演练,面对面一对一培训,通过技术操作,使学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透析技术,尤其是并发症处理上、临床思维判断、协调组织能力上有显著进展,实现三级甲等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匹配与对接,对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培养质量予以保障。经过6个月培训,对50名学员总结,学习时间满勤后,学员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专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判断、教育培训和质控能力、协调组织和应急能力、血液透析中心设置及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能力、运用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能力均达标。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院下属的医联体单位属于基层医疗队伍,力量薄弱,传统医院管理观念占主导地位,血液透析专科护士缺少,临床带教老师师资力量较为单薄,教学基地设施须加强建设,临床考核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权威的培训机构和认证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血液透析的专科知识和专科技能要不断更新,基层医院相关对口护理人员缺乏,到外地学习不方便,通过反馈得出结论,远程医疗平台授课和专家下基层现场培训指导两种配合的教学方式方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便于接受,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同步更新,在短时间内循序渐进提高血液透析专科护理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功效。我院通过组建医联体医院,有计划、有针对性培养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储备人才,充分调动学员对透析专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将优质护理服务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项目品牌,充分发挥我院三甲医院优势,提高医联体医院血液透析专科护士护理水平,满足患者需求。
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思考
一、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医学专业教育档案的重要性
由于在医疗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医学资料不计其数,每一份医学资料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都非常重要。比如重要的医学教育档案,类似于课堂医疗事故、实践医疗记录、学术讨论会议记录、案例分析、医疗专业学院费用明细、人事任免等资料。最后就是最重要的档案材料的管理,这些资料包括在医学教育领域的新发现、国外案例的视频与论文、重大医疗事故记录等。以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档案资料对专科医学院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医学专业教育档案的作用
医学专业教育档案记录了医学专科学校在进行日常管理与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事情。对这些档案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让医学院发现自己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改进,为教学提供科学理论的支持。再者,对医疗教学过程的完整记录,可以将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课堂情况与专业技术掌握程度完整的分析,为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供理论支持。
二、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的规范化
骨科护士岗位管理论文
自2017年1月起对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从加强培训、合理调配、规范职责、层级管理、岗位竞争等方面入手,全面进行护理管理制度改革,以2016年全年工作情况为比较,比较制度调整前后骨科护理质量评分,并采用满意度问卷了解制度调整前后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在管理制度调整后骨科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服务态度、护理宣教、护理安全评分均显著高于调整前(P<0.05);管理制度调整后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调整前(P<0.05)。结论:合理调整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全面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均显著提升。关键词:骨科;护理管理;岗位管理;护理质量护理管理制度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为护士工作提供指导,并提升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最终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1]。传统的管理制度中存在较多问题,如岗位职责分配模糊、在职培训内容空泛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2]。为了进一步提高骨科护理质量,进一步实现骨科护理队伍的科学管理,在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2017年1月起进行了岗位管理制度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区的15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5~40岁,学历包括中大专4名,本科11名,职称包括护士2名,护师10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自2017年1月起对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制度进行调整。1.2方法。1.2.1加强培训。在统一培训安排的基础上,科室调整护理培训制度,对骨科护士进行在职培训,培训管理方案以分层培训为基础进行调整。由护士长带头组成培训管理小组,充分了解骨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制定培训计划。管理小组根据学历、职称、年资、能力等信息对护士进行综合评估,不同层次的护士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低年资护士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高年资护士则注重科研和管理方面内容的培养。管理小组积极做好调研和考核统计工作,对下阶段的培训计划进行拟定,确保培训合理、有效。1.2.2合理调配。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护理资源是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前提。要在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护理资源,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1.2.3规范职责。对工作岗位进行充分划分,按照性质分为临床岗位、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护士最多可同时负责2个岗位,要求岗位分配应当考虑护士的个人意愿和工作能力,结合工作性质、责任程度、技术难度等因素,确定各岗位的任职条件,确保护士的技术水平、工作资历、护理经验能够与岗位匹配。管理层要明确岗位名称、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等内容,避免出现错误或空缺。1.2.4层级管理。将层级管理模式引入到骨科护理管理中,分为N0~N4共5个级别,N0级:护理专业毕业新分配入医院工作的护士;N1级:具有有效注册的护士执业证书,医院已定级,临床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N2级:具有有效注册的护士执业证书,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N3级:具有有效注册的护士执业证书,临床工作5年以上或专科工作2年以上的护士,具备护师及以上的职称;N4级:具有有效注册的护士执业证书,工作8年以上大专学历或工作6年以上本科学历,专业工作至少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或专科护士。1.2.5岗位竞争。建立岗位培训及岗位竞争制度。岗位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采用集中授课、床旁培训等方式,与科室整体层级培训计划接轨。②选派优秀的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升护士专业水平。③鼓励护士成立学习、科研小组,科室尽可能提供条件,进行情景模拟、案例学习等多元化的提升。岗位竞争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结合,以岗位职责为基础,量化考核护士的工作能力、工作量、工作质量、团队精神、执行力、出勤情况、劳动纪律等项目,安排岗位轮换,优秀护士可申请进行岗位调整,鼓励护士提升自我。1.3观察指标。以2016年全年工作情况为比较,比较制度调整前后骨科护理质量评分,并采用满意度问卷了解制度调整前后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情况。护理质量评价采用科室统一调查数据,将护理质量分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服务态度、护理宣教、护理安全5项内容,各项均以百分制计分,分值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评价分为满意、不满意,由受调查者自行填写。1.4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平α=0.05。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制度调整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见表1。2.2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制度调整前后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教学管理到课率提高对策
摘要:文章基于对土木系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的教学管理与课堂跟踪调查,对专业课到课率现状及原因分析得出本、专科的专业课堂到课率影响因素差异性大,主要受学生自身、教师、院系及学校等方面的多级叠加影响。然后给出基于教学管理提高学生专业课到课率的对策,包括教师要管理好课堂纪律,做一名优秀的引导者;教学院系要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体系,搭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齐抓共管的纽带;学校要严格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校风建设,创造严肃而有活力的校园。
关键词:教学管理;专业课到课率;教学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过程关键在课堂,到课率是评估大学课堂质量的先决指标。学校通过制定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坚守到课率底线,比如,“缺课3次则不能参加期末考试”“无故旷课则不能评优”。但是大量文献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到课率总体呈持续下滑趋势,近年来大量学者针对高校到课率低做了很多调查和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教师教学质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家庭教育方式及社会环境[1-11]。许多学者已对到课率的原因做了较多分析,本文不再侧重分析。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教学系为例,探讨了民办院校中如何通过教师、教学院系及学校三级联动有效提升大学课堂到课率。
一、专业课到课率现状及原因
笔者所在的教学系建设有2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即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通过多年教学质量数据显示,本科生到课率普遍良好,长期保持在90%~93%。本科生的到课率存在专业差异、学习阶段差异和课程差异,与前人[2,3,6,7,9,11]研究相一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科学生(以下简称“专科生”)与前两个本科专业的教学条件相比,除培养制式不一样,其余与本科生享有同等条件,应属于优质的学习环境,但专科生的到课率普遍较低,且随着入学年级更新而降低,高年级比低年级到课率低,男生比女生到课率低的现象突出。教研组的调查分析表明,本科生到课率存在差异性的原因与上课班级人数和班级学生层次组成有明显关系。例如,土木工程路桥方向和房屋建筑方向,通常上课人数在80人及以上,考勤统计较为困难,学生逃课机会较多。另外,本科生中逃课的学生通常较为固定。例如,同一个宿舍有2个学生因各种原因长期逃课,久而久之会影响宿舍整体成员,不到课或到课率较差的总是那些学生。专科生到课率较低的原因较多,一是学生学习能力良莠不齐,部分学生根底差;二是课程体系跟不上学生年龄的更新速度,与学生能力不相符;三是课堂人数过多,教师全面考勤难、课堂管理难、学生坏习惯滋生快;四是学校教管制度落实不到位,教师对课堂管理力度难以把控。
二、基于教学管理提高学生专业课到课率的对策
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目的:制定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管理制度,提升用药安全管理质量。方法:医院自2018年1月起制定并实施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药品摆放制度、专职发药制度、色标区分制度、出院用药制度等,2018年为实施后,2017年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并采用问卷考核形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的用药安全管理认知水平。结果:实施后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上报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施后护士的基础用药安全、糖尿病专科用药安全、药品管理制度、错误用药处理办法的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管理问题制定专项管理对策,能够有效提升用药安全管理质量,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用药安全认知水平,促进了管理质量的进步。
关键词:糖尿病;用药安全;护理管理
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我国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逐渐上升。由于糖尿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手段,患者往往需要终身用药进行控制,因此患者的用药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护士作为用药安全的主要监督者和管理者,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保障[1]。传统的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护士的用药安全认知水平普遍较低,这导致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升,问题上报率低下,安全隐患较多,甚至可能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引发医疗纠纷[2,3]。医院自2018年1月起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相关管理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为2017~2018年,2017年为实施前,2018年为实施后。研究期间科室共有护士18名,均为女性;年龄为22~47岁;专科2名,本科16名;初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10名,高级职称2名。所有护士均参与本次研究。1.2方法。(1)药品摆放制度。将传统的统一存放改为分类存放,按照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行分类,非糖尿病用药进行统一放置,糖尿病专科用药则分为胰岛素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等4类进行分开放置,不同类型药物用不同颜色的标签进行区分,制定相关制度,不同时期用药要明确划分,胰岛素类药物为餐前服用,放置在专柜的最下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餐中服用,放置在专柜的第二层,双胍类药物为餐后服用,放置在专柜第三层,噻唑烷二酮要求定点服用,放置在最上层,要求护士在各类药物取用后归回原位,严格杜绝随便乱放的情况。要求科室内口服药物存放基数合理化,每种备用口服药物根据需求量不同储备数量也有所差异,护士长对既往用药情况进行调研,备用药物储存量一般在10~40次,设置专门的储存柜,同样采用不同颜色标签进行区分,并在标签上写明取药时间和保质期,不同时期的备用口服药不混合放置,避免存在部分药物过期的情况。(2)专职发药制度。设立专职护士,专门负责发药用药等相关工作,要求发药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糖尿病患者各类药物使用流程,并熟知各类药物的使用剂量、方法、不良反应等知识,必须在发药前对服药单进行核查,避免用药差错发生。专职护士在发药时应负责向患者进行用药相关疑问的解答。在发药时要做到观察患者服药入口,设立口服药物发药专用推车,按照药物用药时间进行划分,根据服药单患者结合住院号进行依次发放,在发药车上备5支50%葡萄糖,以便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能及时处理。对于首次服用易引起低血糖药物的患者,要在发药时告知药物的性质和可能产生的低血糖反应,使患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并加强巡视,及时处理低血糖反应。发药护士在发药后30min内要做好病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和进餐状况,尤其要避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对于因检查或有事外出不在的患者,发药护士要严格避免空发药的情况,也不允许将药物交给家属,待患者回归时再次发放并告知用法,避免漏服。(3)色标区分制度。除了根据药品主要类别区分外,胰岛素也要采用色标法进行区分,避免外观相似导致用药错误的情况,根据国际上胰岛素分类色标,将胰岛素按照不同作用时间进行划分,其中红色为超短效,黄色为短效,蓝色为中效,绿色为长效,专职护士要定期对胰岛素存放状况进行检查,确保放置合理。(4)出院用药制度,同样要确保患者出院后的用药安全。患者在住院期间即做好用药安全相关宣教,使患者了解不良反应的危害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意识。对于依从性差、记忆力差的患者,要重点进行宣教,在患者出院时按要求发放药物,并在药盒上用红色记号笔详细写明使用方法和服用时间,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将药物存放、不良反应处理等内容整理打印成册,发放给患者,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用药安全管理质量。1.3观察指标比较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并采用问卷考核形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的用药安全管理认知水平。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探讨
互联网技术不断的飞速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的实施与应用都会用到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各大高校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是近年来高校管理的重点任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关键,也是高校发展过程当中的核心。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当中,将互联网技术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这将对高校当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起到莫大的帮助,这对高校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综合性强。高校的人员组成有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等。受教育的程度也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等等。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应该比较高,这里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了不同专业的培训、各类专业知识的更新、协调训练的组织以及教学方式的传授等。此外,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相应的后勤服务等工作间的协调还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2.流动性大。教师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是高智力和高学历的知识型群体,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条件下,高校当中师资力量的流动是对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结果。我国各大高校当中的教师所拥有的自我成就意识和对更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这些都让教师对适合职业发展的环境有着殷切的期盼。这也是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性比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3.有教育性。高校当中的工作都是以教育为前提而展开,高校的人力资源必须具有的本质特征就是教育性。同时,教育性也是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高校须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进行有计划、目的和组织的进行教育的实施。
二、互联网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分析
1.由事到人。在互联网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的对象从之前的事情转变成了具体的人。高校的人力资源就是学生,从学生的招收开始就不像以往一样大范围的进行学生的招收,而是针对高校所需要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去招收适合的对象,这其中指的适合是学生能够符合高校对其的要求,这样才能让高校在其想要发挥作用的方面充分的发挥出作用。在高校发展的过程当中时候要注意学生的招收,注意学生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创新,无论创新的程度大或小,小创新也能做出巨大的贡献。2.改变了人和组织的关系。在高校招收学生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进行相关的培训,这个培训与传统的培训也不同,培训需要有针对性,针对每个人进行细致的帮助和指引。个人和组织之间不是像以往一样的依附和服从的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当中,组织的话语权比较分散,不再是领导下达决策之后就执行某件事情。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之中,接近客户的人才可能是组织的核心,才有话语权。高校的客户是学生,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可以在学校当中得到更好的教育。3.员工招聘等大有改进。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之下,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尊重,知识的力量逐渐变成资本力量,资源的管理效率逐渐上升,更加充满了竞争力,在工作生活当中采用各种新颖的内容,让高校当中的人力资源的潜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在管理的过程当中,知识性的管理是重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导致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有所提高,在许多的高校当中越来越注重对于人才的任用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不断的上升,目前已经远远的将土地和资本落在身后。而且,对于人才的保留,才是在当今互联网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的重中之重。
人力资源的管理在高校的发展过程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我国现在已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将现阶段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当中,对于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根据本文对互联网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中,互联网技术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经济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
21世纪进入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我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起步较晚的专科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专科医院的档案不仅包括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档案,还有在医、教、研、防等工作领域中以纸质、影音等介质存储的大量专业档案。对如此大量的档案进行及时有效的介质转换和信息化管理,将促使专科医院的运行提质增效,助推专科医院全面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在专科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高工作效率,拓展档案管理的发展空间。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采用纸质书写、人工装订成卷等方式进行收集和管理。信息化建设重新定义了档案的管理流程,改变了档案收集、整理的渠道和方法,解放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面对专科医院本就人员紧张的现状,大大缓解了人工书写、立卷的琐碎工作。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料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而且,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相比,不仅易于查阅而且保存方便,其现实意义在于延长了档案的寿命,提高了档案的应用价值。(二)优化专科医院诊疗程序,保障服务质量与安全。专科医院面对的患者具有特殊性,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能够缩短医生的诊疗时间,将医疗工作的职能发挥到最大化,提升患者的就医感受。另外,医疗信息化档案一旦建立,医院各个部门便能根据权限和实际需要查阅所需信息,提高了档案传递频率和使用效率,实现系统医疗。同时,档案的信息化共享在提高医疗质量的过程中,便于各有关部门开展监督检查,更好地为医患双方提供安全保障。(三)推进现代化步伐,提高专科医院的管理水平。专科医院发展起步晚、底子薄,整体管理水平较之综合医院偏低。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类档案的数量激增,因此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专科医院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档案的信息化依托于医院的整体数字化建设,同时为智慧医院建设奠定基础。通过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为专科医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提供有力支撑。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专科医院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选方式。
二、专科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专科医院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滞后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涉及从建档到应用等多个阶段,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专科医院档案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快专科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是当前各级各类专科医院面临的新命题。2017年,我们对某专科医院在某个月内形成档案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档案信息转化率为44.06%,档案利用率为37.99%。为分析档案转化率和利用率低的原因,我们在医院的工作人员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描述,绘制了该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鱼骨图分析(见图示)。根据图示分析,就反应较为集中的问题,我们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了二次投票检验。经统计得出,重视力度不够、制度引导度低、专业人才短缺和软硬件缺失是制约某专科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档案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通过问卷调研,我们发现某专科医院的部份工作人员包括部分管理层对档案管理存在着较大误区,认为档案管理是一种单纯的记录与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能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及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造成该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迟滞,不能适应当代医院管理的要求。(二)档案信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医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目的是提高档案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最终促进诊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搭建起医患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助平台,实现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由于专科医院患者的特殊性与敏感性,在共享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涉及隐私保护等信息安全问题。所以,医院承担了信息安全的重大责任和风险,但医护人员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职业风险认识不足,容易导致搭建档案信息化平台过程中的隐患。(三)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标准,制度引导性低。在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为了保障其有效性,医院要根据自身的需求结合专业发展,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却对医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把以往的经验作为管理制度,导致员工对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四)档案人才短板,且设备配置不足。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熟悉档案管理知识和流程,还要熟练掌握档案管理软件系统。而目前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数为兼职,人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档案设施配置不全;基础设备,因为人员专业素质问题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形成部分资源浪费。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专科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改善评估
医院护理安全文化论文
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定床位2500张,现有护理人员1517名。其中女性1494名,占98.48%;男性23名,占1.52%。年龄20~55(32.68±8.64)岁。职称:副主任护师及以上43名,占2.83%;主管护师324名,占21.36%;护师864名,占56.95%;护士286名,占18.85%。学历:硕士6名,占0.40%;本科723名,占47.66%;大专680名,占44.83%;中专108名,占7.12%。
2方法
2.1建设非惩罚性的安全文化
Singer等[4]于2003年首先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创造一个“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的环境[5]。我院护理部2003年开始建设护理安全文化[6]:①强调非惩罚性原则,鼓励当事人或发现人主动上报。②强调及时报告并积极处理,把伤害和影响降到最低。③注重信息共享,把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处理经验、改进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④分析不良事件时注重系统问题和环节问题。⑤重视安全教育和防患于未然,努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⑥鼓励上报未遂事件[7],并奖励杜绝未遂事件的事例。
2.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流程
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院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县域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二、组织保障
为保证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实施,经院务会研究决定。成立我院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民营医院安全护理工作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加强安全管理对策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的核心、一方面护理岗位的设置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特别是民营医院重视成本核算,另一方面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经常缺编、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综合知识水平偏低、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差、护理记录书写和管理不规范、完善考核标准,加强质控和检查力度、建立、建全安全管理制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管理、增强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及综合知识水平、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
民营医院人员构成方面民营医院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人员来源较广,其中护理人员来源于中小型医院,结构参差不齐,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较多,高年资、高学历的较少,未受过规范化培训较多。部分护理人员是停薪留职者,到期后就回到原单位工作,也有部分护理人员边工作边寻找待遇较高的医院,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些因素对护理安全的管理是不利的。
(一)护理管理方面
一是质量管理监控因素。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民营医院成立时间不长,管理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多数护士长较年轻,缺乏管理经验;由于学历较低,外出学习机会不多,缺乏科学管理的知识。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或已有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措施较差;管理者缺乏对护士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病人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见性差;管理者对护士的专科素质的培养不到位。
二是岗位设置的因素。一方面护理岗位的设置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特别是民营医院重视成本核算,另一方面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经常缺编。多数人不在本地,存在积累假期现象,休息时往往不增加人员。这样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又不能休息,因此就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人员少护理工作如健康宣教、清楚告知等就不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