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毕业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08:07: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职毕业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县)
同志们:
在全县各初中正处于紧张的中考备考之时,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进一步搞好职业教育工作添增了信心。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县2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表彰在20*年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安排部署今年我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落实职业教育招生目标和任务。等会儿,郑县长将就做好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作重要讲话,请各位认真领会精神,回去以后,深入贯彻,狠抓落实。下面我就今年全县职业教育招生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与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法律法规,进一步优化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和办学体制,有效实施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实现了各类教育统一协调、共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我县的职业教育,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自觉适应时代与市场经济需求,适时调整了办学体制与专业结构,形成了高中、中专、函授、培训等多种教育于一体的综合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初步实现了“招得进、学得好、用得上、送得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各级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建设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三峡工程建设、秭归县城东迁,为我县职业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四校合并,并顺利完成了新校建设和移民搬迁。经过长达六年的建设和发展,县职业教育中心已成为全县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湖北省首批“512工程”合格学校,省部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现在,学校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办学模式趋于优化,教学管理逐步规范,就业渠道日益畅通,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现以发展到69个教学班、4500人,处于全市乃至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今年4月,市教育局召开了分管职教工作的县市区教育局长、职业学校校长会议,传达了国家、省职教会议精神,表彰了20*年职业教育招生先进集体和个人。会议强调了“一个中心”、“三项改革”,即中职学校招生一项中心任务,学分制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三项改革措施,我们要认真完成好这个“中心任务”,大胆实行“三项改革”,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妥善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降低就业中介费用,今年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秭劳社[20*]9号)《秭归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成立秭归县教育职业介绍所的批复》,批准在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教育职业介绍所,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打开了方便之门。目前,县职教中心已与湖南、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北京、上海等20多个地区和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人才培训与就业合作关系,每年可有选择的输送毕业生1200人以上。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
1培养目标的比较
(1)人才定位不同。
中职学生定位为旅游行业基层服务和管理人才,高职学生定位为初中级旅游管理人才。
(2)覆盖范围不同。
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传统旅游行业,而高职学生的培养则面向更加广阔的旅游相关行业岗位群,以及更多休闲与服务业内的新兴领域。
(3)规格要求不同。
中职教学质量监督方法探讨
一、建立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是由教学输入、教学运行、教学输出三个子系统构成,具体包括: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信息收集反馈体系、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体系等。
1.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目标是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整体性、目标性、灵活性、多元性等特点。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遵循目标性、系统科学性、简易性、向导性原则。
2.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逐步完善老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教学工作质量奖惩制度是深化中职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中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以人为本,落实生本观念,让学生评教成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态度、课堂纪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五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具体内涵,主要有德育导入,课堂纪律、讲课内容、重难点化解、技能训练时间比重、教师语言、教态、提问方式、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学生掌握情况等十五项指标,在中职教学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技能训练时间占整节课的比重应达到三分之二左右。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稳固发展之中,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诞生了不少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其中项目教学法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能够顺应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中职学校的教育特点,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在某一项目中探索,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能够让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毕业后走出校园参与工作会轻松许多。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项目教学法;应用
项目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为学生设置某一项目,让学生自主展开项目的咨询收集、动手制作、归纳总结,通过独立负责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性,并且教学方式更加新颖,让中职学生易于接受。
一、中职学校教育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性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职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教学内容不会太过深入,偏向基础性更多一些,但是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际动手能力,毕业之后投入社会能更好地从事基层的工作,如何将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是中职学校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中职教育就是技能实际应用能力要大于理论的教育模式,这一点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也是一样的[1]。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归纳总结有以下几点:(1)学习能力较差;(2)学习兴趣不足;(3)心理较为脆弱,而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让教育方式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去适应教育方式,因此,就需要中职学校和教师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方式,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通过自主展开探索,学习满足感会持续提升,对项目内容的理解也会越来越好。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就是为适应中职学校教育的应用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产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更加彻底,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为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二、项目教学法综述
中职生就业服务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和《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
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按照市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一条心、一股劲、一盘棋,理清思路,踏实作为,全心全意,为中职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流的保障环
境,争创一流的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
中职语文教育的冲突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当前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尽合理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1]。在中职教育中,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技能培训忽视文化学习,使“占基础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沦落为附属地位”[2];二是学生基础薄弱影响教育成效。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了中职生的就业选择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由此导致部分中职生专业技能熟练而文化知识缺乏,部分中职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较差,在就业面试、上岗过程中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应用性和审美性两个层面来探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问题。
一、应用与审美冲突的表现
(一)重视专业技能课,认为语文课不重要或者没有用,压缩课时,削减投入,使得语文课成为“鸡肋”。一是大多数师生(甚至包括部分语文教师)认为中职只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初级和中等技术人员,从而认为只要把专业技能课学好就可以了,其他课程无非是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甚至认为其他课程是学习专业技能的“负担”,应付一下就可以了。至于语文课,不但是“负担”,而且作为一个中国人,每天都在使用汉语,没有再去学习的必要。二是缩减语文课时,甚至将语文课调整为选修课,除了讲授基本的知识外,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内容,更不要说带着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了。三是教学投入不足,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外,几乎没有其他学习形式;除了语文课本外,难觅其他参考书籍的踪影,有的学校图书馆中除了少量的小说外,几乎找不到其他语文方面的书籍或者期刊。
(二)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填鸭式”教学和单向知识传递,使得语文课乏味、枯燥,消解了应有的审美体验。一是部分教师对于语文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对待语文课教学,只求早日把工作任务完成,遑论进行审美教育了。二是教师间缺乏交流和研讨,存在着被“边缘化”的感觉,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工作动力不足。三是部分教师未能及时进行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老套,课堂上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变成了单向的知识传递,难以实现“教学相长”[3]。
(三)学生语文基础差、整体教育环境的“惯性”,使得部分教师审美教育的尝试无法顺利推进,并且这些教师也被“职业化”。除了部分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课、忽视语文课外,还有部分学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学习态度消极,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考试时只求及格[4]。由于毕业率、就业率等现实影响,不学习也能顺利毕业的不良氛围,从负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一些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所进行的审美教育不得不主动放弃或者不了了之。于是,教师也逐渐被这种氛围所同化,最终“适应”了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二、应用与审美冲突的成因
中职班主任德育能力内涵及构成
摘要: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德育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德育能力的内涵,并总结了几点新时期中职班主任所需要具有的德育能力。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德育能力;内涵;构成
中职学校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就是指中职学生接受了初中阶段的教育之后进入中职学校,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的状态。中职学校的定位决定了学校生源的特殊性,而这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时期中职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是将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且转化才能成为为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其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能力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而产生的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实践方式和实践结果;第二,能力是个体在进行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心理基础。而我国的学校德育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个方面,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而德育能力就是指教育者通过教学活动运用个人所拥有的德育知识、经验以及个人威信力有效地把握、指导和控制可能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所有因素,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朝着德育的培养目标顺利发展的能力。新时期中职班主任的德育能力主要包含了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在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指导下,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相关德育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思想及健康心理、正确政治路线、良好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的教育中所展现出的相关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中职的班主任的构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没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和工作经历,德育教育的经验和能力缺乏,德育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其次,中职的学生培养目标是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技能导向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没有升学等压力,班主任也就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
二、新时期中职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构成
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贵州省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在“雨露计划”“9+3”计划以及职教扶贫等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迅速且成效显著,但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以中职教育质量提升为导向,通过梳理贵州省民族地区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基础设施设备与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现状,总结了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经验。目前,贵州省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仍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招生难度较大,就业与升学渠道不够畅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校企融合难落实等问题,因此,贵州省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要继续实施专业动态调整,降低专业设置的区域性重复率;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构建更加畅通的招生渠道;增强就业服务地方的能力,努力拓宽升学渠道;继续推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学校自创或联创实训基地,实现民族地区中职教育的“追赶式”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职教育;职教扶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科技发展不断改变着劳动形式,知识与技术型劳动力需求愈发旺盛,而体力劳动正在逐步被机器劳动所替代。这种变化给以外出务工为生的民族地区劳动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应对劳动力市场对知识与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技能与素养,积极接受职业教育是未来民族地区劳动力与潜在劳动力的必然选择。贵州省作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分布着苗、侗、布依与土家族等48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三州”)与11个民族自治县。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约1333.9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7.85%。贵州省十分重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截至2019年,共设立了独立的中职学校68所,高职院校附设中职学校9所,中职学校附设于普通中学1所,肩负着民族地区新生劳动力教育以及成熟劳动力培训等任务。为了能给贵州省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内涵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本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与访谈等形式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分析主要围绕专业类别与专业频率两个维度展开。专业类别分布主要指中职教育开设了哪些类型的专业,专业频率分布主要指哪些属于高频专业,哪些属于低频专业。一是就专业类别分布而言,目前贵州省民族地区中职教育有农林牧渔、能源与动力、土木建筑、装备与制造、水利、轻工纺织、财经商贸与文化艺术等16个大类的80个专业(见图1)。①文化艺术类专业共12个,位列第一,依次是财经商贸类、装备与制造类各9个,农林牧渔类8个,公共服务类7个,教育体育类5个,电子信息类、旅游类、能源与动力类、轻工纺织类、土木建筑类与医疗卫生类分别为4个。二是就专业频率分布而言,专业频率位列前十的依次是计算机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加工、美容美发美体、电子信息技术、星级饭店运行与管理、轨道交通、数控技术、学前教育、烹饪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见图2)。其中,开设频率位于前两位的是计算机应用的62次和汽车制造与维修的53次,其次是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的34次;服装设计与加工、美容美发美体、电子信息技术、星级饭店运行与管理、轨道交通等专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专业开设频率仅1次的包括国防教育、武术、工艺美术、民族织绣、助产、木材加工、核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工程测量、金融事务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等专业。(二)招生措施与成效。民族地区因经济、地理与交通等缺少优势,民众对接受教育的自觉需求整体偏低,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招生工作极为困难。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采用的招生手段主要包括四种:一是普适性的宣传与劝导,主要是指学校通过网站、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向初中即将毕业的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宣传学校的办学概况、优势与特色等,以期吸引学生来校就读。二是有针对性的宣传与劝导。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携同各初级中学的领导与教师,开展招生宣传与职业生涯指导,引导与鼓励不能升入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就读中职学校。如Z县根据学生的人数分布与成绩分布情况,把中职学校的招生任务分配到初级中学,学校再把招生任务分配给教师,让老师劝说不能或不愿升学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三是“经济补偿”刺激。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给予学生免除学费以及每月200元的生活补贴。“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还可免除书本费与住宿费,并按照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专项资助。如黔西南州的中职学校招生政策规定:中职学生免除三年6000元学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4000元国家助学金。四是给家长与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党委政府、扶贫部门等与学校联合起来,针对教育意识淡薄的家长和学生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如果子女初中毕业不升学也不读中职学校,则依照当地出台的管理办法取消已获得的扶贫、移民搬迁与最低生活保障等资格。如S村有3户拒不让孩子继续就读的家庭,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即采用以上的方法引导家长把4名孩子送到县城中职学校学习。通过上述手段,招生效果较好,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学生人数已达15余万人,平均每所学校达2000人,占比超过全省中高职学生总数的20%。②(三)就业措施与成效。就业是提升招生效果,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的重要路径,也是职业教育必须肩负的责任。为提升就业满意度,贵州省民族地区主要采用了绩效评估、“订单式”培养、自主就业与主动推销等措施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一是实行绩效评估,建立中职专业审核评估机制,针对招生人数偏少,就业率低的专业,勒令其减少招生人数甚至停办。以此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二是开展“订单式”培养,人才培养紧扣市场需求,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即可进入预定的企业工作。三是大力倡导自主就业,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自主创业,学校与社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就业与创业服务或平台。四是主动推销,即学校根据毕业生的专业特长,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实习,接受企业的就业考查。通过就业系列措施的推动,贵州省民族地区中职毕业生就业整体较好,平均就业率超过90%。如黔西南州2018年平均就业率为96.089%,其中平均对口就业率达83.6%(见表1)。(四)师资队伍。中职学校多在县城,而县城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加上中职学校发展要不断对接市场需求,因此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困难。尽管如此,民族地区通过“引培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相结合,通识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双师型”教师与民间艺人型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截至2019年7月,贵州省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共有教职工数1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数约为10000人,占比达80%。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呈现为下列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外聘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如“三州”的外聘教师人数为1090人,占专任教师22.6%。二是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如黔西南州“双师型”教师的占比达40.76%,黔东南州的占比达30.87%,都达到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不低于30%”的标准。三是学历结构渐趋合理。以黔西南州为例,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的教师10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97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16%;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有237人,占17.59%。四是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以黔西南州为例,2018年专任教师中副高级职称2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7%,低于“专任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的标准。五是师资队伍呈现区域性不平衡,部分地区生师比仍不达标。“三州”地区民族职业教育的生师比均值为27.76∶1,离20∶1的标准仍有差距。其中黔南州的比值为37.96∶1为最高,黔西南州的比值17.68∶1为最低,前者严重不达标。(五)基础设施设备。基础设施设备主要包括校舍、宿舍、运动场、教学仪器、信息化设备等,历经2010年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贯彻落实,贵州省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逐步与国家标准接近,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以黔西南州2018年的数据为例,表2的前四项指标中,除校舍生均面积略低于国家标准20m2/生以外,其余三项指标均已达到合格标准。按12所中职学校计算,每所中职学校的运动场面积达到8652.67m2,校内实训室达到35.75个/校,多媒体教室达到26.83间/校,标准教室达到52.25间/校,设备总值达2120.02万元/校,固定资产达到5386.83万元/校。近年来国家与地方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较大,调查中很少有反映需加大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补助的情况(见表2)。(六)经费投入为发展贵州省中职教育,国家与地方十分重视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见表3)。2013~2018年中央与省级合计投入中职教育的资金为189.91亿元,2014年资金投入相对较多,此后逐年下降,这与贵州省职业教育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渐趋完善关联较大。尽管上述经费统计是整个贵州省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的金额,按照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数量占贵州省中职学校数量近40%的比例推算,民族地区中职教育获得的中央与省级资金接近80亿元。此外,各市(州)与县(区)两级财政、省民宗委等也对民族中职教育有所投入。如2018年三都水族自治县财政划拨3800万余元用于本县中职学校建设实训大楼与学生宿舍楼;2014年至今黔东南州共向省民宗委申报并获批15个项目共计170万元的补助资金。就经费的使用而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用于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公用开支、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
二、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策略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3+2”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中职三年和高职两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订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为中高职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和有效衔接以及教育质量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
一、引言
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能够为中高职的教育阶段有效连接和教育质量提升助力。学前教育专业“3+2”贯通培养是指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三年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两年的一体化培养,有利于增强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水平。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在贯通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3+2”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中职三年和高职两年中连续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制订研究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新需要,是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要求,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贯通培养人才质量的保障。在对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中发现:中高职贯通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服务面向、课程体系、监督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够健全等问题,尤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对接等方面尚需要研究和完善。对此,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探析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策略,制订并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适应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的需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促进理实一体、校园(幼儿园)深度融合,使培养方案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发展性,做到科学、适用、可操作、可评价。
二、研究与分析
通过采取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对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分析与梳理,发现在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存在各阶段培养目标脱节、毕业要求不具体、教学内容重复、知识衔接缺乏逻辑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另外,调查分析还表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初中毕业女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持续充实自我的意识不强;中职学生对专业选择多数以易于就业为目的,缺少主观认同;中职升入高职的考试由高职学校自行组织决定,门槛相对较低,尽管各校有自己的录取标准,但为了保持专业生源,只要达到要求即可,生源质量与普通专科学生有差距。中职学生入高职后由于对高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使得学习压力增加,表现出后劲不足。对此,我们依据国家颁布的保育员、育婴师的职业要求,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教师课程标准,对所获得的调查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为制订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同时,我们按照国家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明确目标方向,在学前教育专业“3+2”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实现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毕业要求具体、实践环节明确,课程内容完善、对接紧密、梯度推进、能力递进,体现贯通培养的价值。
中职护理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为了提升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文章从日常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前辅导几个阶段对中职教学改革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日常教学要注重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转变,实习和毕业前辅导阶段要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职业能力;毕业生
由于护士岗位的紧缺,2008年颁布实施的《护士条例》规定:护理、助产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实习期满8个月,即可参加当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考试方可就业。应届中职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就业单位录用的重要条件,也是毕业生自身的需求。应届中职毕业学生的先天基础知识薄弱,临床经验明显不足,提升中职应届中职毕业生护士职业能力是中职卫生学校研究的重点。福建省闽东卫生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围绕提升职业能力在日常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前辅导不同阶段的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应届毕业生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就业率。现就我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做如下介绍。
一、日常教学阶段
(一)改变观念。护理工作需要运用护理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护理思维,能按护理程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通过疾病发生、发展、转归、预后、护理等方面的规律揭示护理的本质;能用护理操作流程进行对症护理及特殊护理。只有这样,护理教育中的理论性知识才能变成应用性的能力。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知识,而且可以获得解决问题方案和应用方法,从而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考试科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整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准绳。(二)更新教学内容。召集学校专任教师与医院带教教师根据临床需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增减教学内容,大胆选用教材,精讲课,向学生传授基本、实用、有效的知识。坚持教学内容为导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将脱离临床实际的内容与护士资格考试背离的内容删除、弱化,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实践,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准备。(三)改良教学方法。此阶段中等职业学生未进入临床实践,基础知识欠缺、认知水平低、理解能力弱、学习意识淡薄。由于医学知识抽象,知识点更新速度快,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和应用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发现,使学生具有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1.PBL模式。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复杂的、典型的、现实的问题场景,将各学科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以小组形式讨论、汇总问题的解决方案。经过课堂讨论、课堂操作演示、课堂演示后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纠正错误,补充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导入临床护理的典型案例,引出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在巩固强化知识点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实现高级认知学习,提升职业素养。而且通过分析临床案例,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1]。2.CBL教学法。具体做法为:课前教师上传教学操作视频,课中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选取小组长1名;课堂上教师示范操作;每组分角色结合病例进行练习,由小组长负责拍摄组员的操作视频;组内先根据个人操作视频结合教师视频进行自评及互评,找出护生在技能操作、临床沟通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由教师结合护生视频进行总结及点评。该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分担责任,并通过事先准备来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CBL教学法针对的是临床案例与临床操作,能够增强学生的临床思维、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3.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把制作好的相关微视频和任务单上传到班级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视频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单内容。课堂上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发现、提出问题并及时展开讨论,师生共同探讨错误点及注意事项等,可以促进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4.情景模拟教学法。采用课前分组、布置预习任务、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推举代表讲课,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巩固提升,突破重难点;学生课堂演练,依据护理程序制订和实施护理措施;拓展应用,课后小组制作宣传海报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职业素质得到提高[4]。5.项目教学法。临床学科和实训课程采取项目教学法。由以下教学阶段组成: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决定教学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如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如护理计划),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护理措施;确定学生小组成员及成员任务,按照计划准备与实施;学生展示过程或结果,对过程与结果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估;师生共同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评选最好的护理方案。该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提升职业能力。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归纳知识点,比较相似和不同的特质、归类共同和差异的表现、将疾病进行分析和综合、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和具体化。强化学习督促,将知识点导入超星学习通App,学生及时完成课后练习、同步开展课堂测验,完成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有利于临床知识的总结与应用,为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习和毕业前辅导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