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3:58: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药基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摘要:“中医药学基础”是高职农村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中医常见病防治基础等内容。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文章从农村医学专业的特色、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特点两方面,论述农村医学专业开设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生源状况参差不齐、任课教师临床实践能力欠缺、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方面,分析农村医学专业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从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究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以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服务。
关键词:高职;“中医药学基础”;农村医学专业;卫生人才
为进一步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应该发挥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和优势,参与构建和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但目前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人才短缺。高职院校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作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学习中医学知识非常重要。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能较好地掌握中医药知识,就能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提高中医药话语权,彰显中医药文化自信,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中医药学基础”是高职院校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关键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基本知识与常用中药、中医药方剂基本知识与常用方剂等,课程内容晦涩、抽象,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本文对农村医学专业“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以提高“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实用型卫生人才。
一、高职农村医学专业开设“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1.农村医学专业特色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守护农民健康的关键。目前,农村卫生工作人员存在老龄化、学历教育相对滞后、缺乏专业培训、工资待遇较低、晋升渠道不通畅、工作条件艰苦、医疗设备需更新等突出问题。农村医学专业是国家根据各地基层卫生人员情况,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所开设的专业。以福建省为例,从2011年开始,由省卫生厅委托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广大农村卫生室及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才,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卫生保健和健康服务。
中医药标准化规划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局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重要任务,更好地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1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提高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将中医药标准化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加强中医药标准化的宣传,提高全行业人员标准化意识。组织好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大中医药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全面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程,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年七月十三日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10年)
“**”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下同)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标准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参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国家标准化“**”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中医药服务体制健全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医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市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薄弱不明显、中医药教育科研滞后、中医高级人才匮乏、中西医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亟待解决。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建设,现就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与“健康”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方便有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居西部地区前列的中医药临床、教育和科研中心,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前列和全国中等水平。
(二)基本原则。
透析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问题
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我国中医药英语著作的未来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肛门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全区中医药活动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各项工作,推动我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精神,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指导,以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宗旨,以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目标,以加快提升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医药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重点,深入贯彻新时期中医药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充分利用辖区中医药卫生资源,健全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着力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社区建设相一致,与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促进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建立健全以省中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以简便、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中医药医疗保健需求。通过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使我区中医药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中医药服务队伍,基本满足广大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中医药需求,推动全区中医药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确保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我区的评估工作。
三、建设标准
中医药工程建设指导意见
为认真贯彻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中医药进社区(农村)工作”的要求,切实解决当前我市农村中医药工作基础设施条件差,中医药人才缺乏,素质不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低,中医药特色优势淡化等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强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三进”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对中医药服务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全面推进我市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三进”工程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中医药根在农村、基础在基层。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是深化农村基层卫生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经常研究农村中医药工作,并纳入卫生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对基层医疗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从经费、政策、措施等方面向农村中医药工作倾斜;县(市、区)中医院都要成立中医基层指导科,加强对乡(镇)、村(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业务指导,全面推进我市中医药“三进”工程建设,进一步繁荣农村中医药事业。
二、健全机构,努力提高农村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加快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设置。各地要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设置要求,加快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要求各乡镇,特别是建制镇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需的中药材,能够及时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特别是中心卫生院要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市卫生局将开展“市农村中医药特色专科”创建单位申评工作,并委托市中医药学会中药学组开展“合格中药房”建设,拟定工作计划、建设标准,开展考核验收等工作。
2.加强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建设。各地要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意见》精神,有条件的村卫生室要配置好一定的中医诊疗设备,至少包括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配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品种在内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
县委中医完善文化规范方案
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中医药文化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我院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扶持推进中医药发展建议
素有“地多名医,省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地无闲草”美誉。中医药特色鲜明、优势显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发生了积极影响。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不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依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保证全省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中医药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医药基础条件差、特色优势淡化、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缺乏、人才梯队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匮乏和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发展中医药事业刻不容缓。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为主线,以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积极推动继承与科学创新,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着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和可及性。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突出中医特色,促进中医药事业协调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三)主要目标。从2011年起,集中力量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突出中医院特色建设,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城乡覆盖面,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全面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加快培养中医药人才,大力提高中医药创新能力,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进一步繁荣中医药文化,健全管理体制,形成以省级临床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和中西医结合基地为龙头,标准化市、县级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基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药强省战略目标。
中医药强工作讲话
把**建成中医药强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事关全省人民福祉的伟大事业,是**中医药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20**7月,张德江书记视察**中医药大学,题词勉励师生“为把**建成中医中药强省而努力奋斗”。全体师生深受鼓舞,决心发挥特色优势,整合优质资源,争取成为**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排头兵。
一、办学50年,铸成五项特色优势
**中医药大学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形成五项特色优势。
(一)中医药教育教学实力首屈一指
**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兴办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中医药大学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培养类型最齐,已经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有10992人,其中研究生有1693人(其中博士生441人)。开设本科专业16个,覆盖了医、理、工、经、管5个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课程8门、省高校精品课程6门,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并且拥有中医学、中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18个,已经全部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是**唯一的同时拥有这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而且已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学校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是**省被评为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三所高校之一。
学校积累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部局级重点学科7个、**省重点学科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数量在**省仅次于中大、华工,在全国地方中医药院校中居第一。20**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整体验收,并列入**省“211工程”建设高校。20**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医学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是**省2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之一;中西医结合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复旦大学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学全国排名第六,是**省唯一进入前十名中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