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3:58: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药基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药基础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摘要:“中医药学基础”是高职农村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中医常见病防治基础等内容。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文章从农村医学专业的特色、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特点两方面,论述农村医学专业开设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生源状况参差不齐、任课教师临床实践能力欠缺、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方面,分析农村医学专业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从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究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策略,以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服务。

关键词:高职;“中医药学基础”;农村医学专业;卫生人才

为进一步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应该发挥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和优势,参与构建和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但目前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人才短缺。高职院校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作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学习中医学知识非常重要。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能较好地掌握中医药知识,就能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提高中医药话语权,彰显中医药文化自信,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中医药学基础”是高职院校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关键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基本知识与常用中药、中医药方剂基本知识与常用方剂等,课程内容晦涩、抽象,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本文对农村医学专业“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以提高“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实用型卫生人才。

一、高职农村医学专业开设“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1.农村医学专业特色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守护农民健康的关键。目前,农村卫生工作人员存在老龄化、学历教育相对滞后、缺乏专业培训、工资待遇较低、晋升渠道不通畅、工作条件艰苦、医疗设备需更新等突出问题。农村医学专业是国家根据各地基层卫生人员情况,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所开设的专业。以福建省为例,从2011年开始,由省卫生厅委托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广大农村卫生室及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才,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卫生保健和健康服务。

查看全文

中医药标准化规划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局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重要任务,更好地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1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提高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将中医药标准化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加强中医药标准化的宣传,提高全行业人员标准化意识。组织好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大中医药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全面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程,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年七月十三日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10年)

“**”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下同)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标准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参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国家标准化“**”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查看全文

我国中医药英语著作的未来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肛门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查看全文

扶持推进中医药发展建议

素有“地多名医,省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地无闲草”美誉。中医药特色鲜明、优势显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发生了积极影响。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不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依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保证全省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中医药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医药基础条件差、特色优势淡化、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缺乏、人才梯队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匮乏和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凸显,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发展中医药事业刻不容缓。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为主线,以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积极推动继承与科学创新,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着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和可及性。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突出中医特色,促进中医药事业协调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三)主要目标。从2011年起,集中力量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突出中医院特色建设,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城乡覆盖面,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全面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加快培养中医药人才,大力提高中医药创新能力,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进一步繁荣中医药文化,健全管理体制,形成以省级临床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和中西医结合基地为龙头,标准化市、县级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基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药强省战略目标。

查看全文

中医院医疗服务改进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124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

年,成功创建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到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立与“健康”建设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方便有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二、发展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中医药服务体制健全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医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市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薄弱不明显、中医药教育科研滞后、中医高级人才匮乏、中西医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亟待解决。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建设,现就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与“健康”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方便有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居西部地区前列的中医药临床、教育和科研中心,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前列和全国中等水平。

(二)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透析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问题

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查看全文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高等医学院校,有关厅(局)直属单位:

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2010年)〉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39号)转发给你们,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不断提高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和领导,将该项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全行业人员标准化意识,组织好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大中医药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程,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二、积极行动,制定方案

国家在“**”期间,将制订、修订5**项中医药标准,我省要在配合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中争取有所作为,积极参与中医药技术标准领域中基础、临床、中药等方面关键技术的标准和管理标准领域中的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资质、建设、服务标准的制订、修订。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有关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加强研讨,在掌握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加大中医药资源的整合力度,促进中医中药并举,管理与医教研紧密结合,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步伐,并积极参与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相关工作。

查看全文

全区中医药活动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各项工作,推动我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精神,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指导,以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宗旨,以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目标,以加快提升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医药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重点,深入贯彻新时期中医药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充分利用辖区中医药卫生资源,健全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着力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社区建设相一致,与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促进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建立健全以省中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以简便、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中医药医疗保健需求。通过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使我区中医药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中医药服务队伍,基本满足广大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中医药需求,推动全区中医药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确保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我区的评估工作。

三、建设标准

查看全文

卫生厅中医事业发展计划

“*”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

践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科学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基础管理,提高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能力,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做出贡献。

一、“*”时期中医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期间,全省中医工作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专科专病建设,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努力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强专科建设,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以来,相继实施了《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方案》、《河南省特色中医专科奖励方案》,调整了全省骨伤科、中医儿科专科建设网络,对全省中医医院专科建设进行分类指导,专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专科的数量和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河南省*正骨医院成为“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和“全国骨伤科医师培训基地”。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建成“全国中医高血压病医疗中心”。河南中医学院儿科等3个学科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正骨医院骨伤科等8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和28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大多通过中期评估。“*”以来,全省中医医院共有各级重点专科(专病)280个,重点专科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比例达到23.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