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等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3:53: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药高等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药高等教育

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初探

摘要:全球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但如何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却是困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在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可以说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阶段,如何实现与全球化的联系与协作是相关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引起重视的一项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以及需要应对的挑战,进而探讨适宜全球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望能够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查看全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提出中医药教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指出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思维方法上,应坚持中医思维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教学模式上,应坚持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阶段上,应坚持职前学校教育与职业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规律,认为把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实施途径

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医药教学规律是人们在中医药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它既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共性的一般规律,也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规律。一直以来,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包含着哪些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1]。

1在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

学贵有恒,实践第一。优秀人才成长的经历反复证明,人生事业的成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突然来临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实践出真知,我国历代凡有成就有作为的医学家,特别是那些大师级的名医名师,都首先是善于治学的中医药学的临床家和实践家,而后才是理论家。如医圣张仲景,就是在认真总结长期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著成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无数次的反复才能获得。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技艺性的经验医学,实践性极强。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和他人实践证明了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只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就提高得越快。坚持理论知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要注意:①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医经典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源泉,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工具书,应作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教学的重点进行精讲,使学生掌握其精髓。②是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改革。应将内经定为基础理论提高课,建立以内经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群。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3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作为临床提高课,置于中医临床课之后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提升经典课程教学的实效性。③改革教学模式和流程。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偏离的现象。一方面中医药学术的完整性和实践性被“老三段”“三中心”的教学形式所割裂。“三段式”,即前期基础课(2年),中期临床课(2年),后期实习(1年)。这种模式忽视了中医的传统学术背景和教育的特色,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为主的中医药教学形式又使几千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师承教育方式被淡化或遗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形式相互矛盾,这不仅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医学术思想,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具有中医的特点和专长。为解决目前中医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相互分割的状况,要树立“实践第一”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再进入实习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将过去“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临床课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采取边上理论知识课,边上临床实习课的“基础课—临床+实习课”两个阶段相互交叉滚动循环的“两段式”教学模式,使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克服理论课教学完成后,再到临床实习的一起算总账的做法,从而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临床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在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查看全文

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透析

论文关键词: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历史进程

论文摘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而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体系中,担当着弘扬祖国瑰宝任务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率先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已经成为全球性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把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从中医药发展史和中医药教育发展史中提取出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通过梳理重要历史事件有利于客观认识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现状及其阶段特征,对发现问题、提出发展对策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在中医药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成为继师承教育后的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正式成为高等教育医学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迄今只有50多年。

一、初步发展(1956年一1977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对外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国际间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纽带。1956年9月,上海、成都、广州、北京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医药教育正式步人高等教育殿堂,中医药学的知识传承也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为现代高等教育模式。

1956年7月,根据中苏科技委员会决议,前苏联派遣3名专家组成针灸考察小组来华,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956年12月成立,198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习3个月。1957年4月,卫生部下达(56)卫厅秘字184号《关于分配朝鲜留学生到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的通知》,我国首届中医外国留学生于4月人学。朝鲜平安道保健部部长金孝善等一行3人在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针灸学》、《中医学概论》、《内经知要》等课程。同年前苏联、蒙古、缅甸等国留学生相继分配到该校学习中医学。1957年9月1日,北京中医学院招收首批外国留学生,这是建国后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起步阶段。随后上海、广州等中医学院也承担了中医药对外教育,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阶段特征表现为:仅限于几所老校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以进修教育为主,学习课程集中在针灸学,总体发展比较缓慢。19“一1976年是“”十年动乱,像其它事业一样,中医中药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中医中药日趋衰落,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中医药对外教育也一度中断。尽管如此,进人70年代后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在美国引起轰动,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中医热”)。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个面向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开展以针灸学为主的中医对外教育。不久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开办首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

查看全文

深究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途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从全局出发,关注我国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三个面向”,深入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问题,对于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承担起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而如何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笔者以为,要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医药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师,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1离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牵引”特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评估或管理手段,必须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确立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从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运行。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传统医学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民族健康和民族繁衍及提高民族素质做出贡献,而且可以对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培养现代中药人才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持续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持,而且可以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人才对科技的支待作用,不断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促进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中医药教育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经费投入和宽松严谨的政策环境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支撑条件。不仅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校贷款用于教学基本建设,而且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分配应本着“教学第一需要”的精神,优先投资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术手段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应该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特殊政策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性软环境的建立,有时比经费的支持更为重要。四十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从体系的诞生到改革发展都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教育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争取政府直接投资增长的同时,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要用足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获得间接的政府资助。

2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查看全文

论中医药国际化培养形式的困难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是在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开放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型医学人才。近年来,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中医药高等院校为社会输出了大量中医药人才。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仍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为适应全球化、一体化的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广大中医药高等教育院校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知识经济日新月异,大学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创新,创新的主力是具有知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大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促使高等教育更加开放,推动国与国之间的教育、科技的交流与合作、生源国际化、师资队伍在国际间的流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走向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未来密切相关[5]。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更应有国际化理念,这也是中医药科技走向世界的主体力量。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学科优势造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傲慢心理由于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想学习中医药,就需要向中国学习,这便是中医药的学科优势所在。这就造成了中医药高等院校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不愿开展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例如,2010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招收国际留学生人数463人次,而出国交流人数仅为12人次[6]。这反映了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出国人数比招收的留学生人数要少很多。实际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学科背景相融合能产生出新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上应保持虚心态度,科学引导学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态度积极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语言、文化交流障碍中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教育力度欠缺,导致中医药国际交流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软工具。具体来看,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起步晚,且很多地方需要提高和完善;中英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阻碍了中医药的双语教学;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能够担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中医药双语教学缺乏统一的规范教材[7]。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遭遇瓶颈。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正视双语教学及现状,发现问题,找准策略,完善中医药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快为国家和世界输送高质量的高、精、尖人才。

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不够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医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更新迟缓导致知识掌握泛化,课程安排很不合理,致使学生对基础知识不能完全掌握。目前,学生功课安排较紧,无暇掌握或学习更多其他学科知识,临床急症处理能力较弱,外语、计算机和一些现代科技新知识贫乏,导致中医药类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等。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和知识体系缺乏标准,人才质量评价互通性不强,影响相互间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计划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在中医药辨证思维培养上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8]。

中医药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脱节问题中医药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与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脱节、评价与目标脱节、单门课程与课程总体脱节、教学方式方法与培养方案脱节的问题[9]。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尽管都罗列出了一些培养目标,但这些目标并没有细化到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去。因此,教师在教授某门课程或者从事某种教育、教学活动时,关注的往往是所教内容或者活动内容,而很少关心这些内容如何实现目标。手段与目标的脱节导致了评价与目标的脱节。高校中每个学期的考试是对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但由于缺少目标的引导性和针对性,考试内容与目标关系不大。而且,各门课程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这也违背了教育的整体性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受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科性质、教师个性、学生状态等很多因素影响。但由于对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研究,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方法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整个培养方案的目标、内容、特点等没有建立清晰的联系。

查看全文

小议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论文关健词:高等中医药教育教育现代化实现路径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动态的发展过程。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特;需要实现教育思怒观念的转变,需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要走适度规模效益之路;要走结构效益之路;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来;要以办学条件现代化为物质基础和前提;要确立奴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从全局出发,关注我国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三个面向”,深入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问题,对于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承担起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而如何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笔者以为,要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医药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师,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1离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持

查看全文

透析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问题

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查看全文

中药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结构体系探讨

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厘清中药高等教育内涵与结构体系。本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办学模式等诸多方面探讨了中药高等教育内涵与结构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认为应从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升中药高等教育的内涵质量。

关键词:教育,中药;教育改革;中药院校;中医课程;高等教育;内涵;结构体系

1959年,河南中医学院首开中药学本科专业先河[1],至2014年,全国共有118所本科院校开设有中药学类本科专业,多数院校为同类多专业同时开设[2]。同时,包括博士和硕士阶段的中药学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迄今,全国拥有中药学博士授予权高校共有23所,另有拥有中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22所。上述高校,为高素质中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法》的立法实施,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中药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是当前中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思考,而其前提,则是需要厘清中药高等教育内涵与结构体系。

1中药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结构体系现状分析

1.1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中药学类专业包括中药学相关专业及藏药学、蒙药学等。虽然中药高等教育有本科和研究生不同的教育层次,但目前仍以本科阶段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中药高等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同时期专业目录中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亦有所调整完善。由1987年最初制订相对细分的专业,人才培养重视专业性为主,培养目标相对明确地描述为成为能够从事中药行业某一特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到目前按大类招生前期趋同后期分化至各专业,重视素质培养,使学生成为能够对中药行业全过程有所了解并能够从事相应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专业细化到宽口径的过程[3]。1.2课程体系。目前中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块化体系,通常包括公共课程、化学基础课程、基础医学与生物学课程、药学课程、中医药核心课程等模块。各模块中必修课程的设置,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最低目标的实现,选修课程的设置,保证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组合,既保证了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需要,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支撑[4⁃5]。1.3师资队伍。中药学学科是古老而现代的学科,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抗争中总结临床防治疾病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医药学科。因此,中药高等教育在建设中注定了其传承创新特色,即在注重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加强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以促进中药学学科专业的发展。目前中药高等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为来自综合性大学,二为来自中医药院校。两类师资各有其优势。来自综合性大学的教师通常具有较扎实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积累和较广博的国际视野,但中医药理论与文化积累较薄弱;来自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中医药理论知识基础较扎实,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积累尚显薄弱[6]。新中国成立后,中药高等教育已培养了多位院士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这些高层次人才作为中药教育的师资,进一步推进了高等中药教育的发展。1.4教学资源。中药学学科为中国特色学科,因此,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及实践基础建设均带有浓郁的中药特色。如教材的编写,多充分关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7⁃8],而不仅是将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完全从现代科技的角度思考。中药学相关教材建设成果显著,“十一五”以来,共有37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十一五”7部,“十二五”期间14部,“十三五”至今,共有16部。近年来,大量网络课程资源的丰富,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奠定了基础。“互联网+”时代,中药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已从当年的纸质版一统天下,逐步转变到电子版、多媒体、可视化几分天下[9]。近年来,慕课建设方兴未艾,已有“中药学”“中药炮制学”“药,为什么这样用?”“中药鉴定学”“中药安全用药导论”等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未来如何建设易为新生代学生喜欢的教学资源,对教师、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1.5实践平台。中药以植物药为主,资源讲究道地性,且其采收具有季节性,伪品较多,因此,中药的实践基地建设既要有校内实验室,亦要关注药材真实生长环境的野外采药实习基地建设任务。现代中药制剂生产环境有相关规范,因此,实际环境下的中药生产体验也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故实训中心的建设也是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支撑任务。目前中药高等教育已有13所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有3所院校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建设。1.6办学模式。中药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因此,其高层次人才培养既要注重科学性,更要注重应用性。目前校企联合已成为中药高等教育的常态模式。而长学制、国际交流的探索,为高层次中药人才培养开启了新的篇章。中药高等教育目前有学位授权的本、硕、博士三个阶段相对独立,但随着社会对高等中药人才质量需求的日益提高,部分高校对中药高等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除了以常规办学模式为主体、校企联合为常态的办学模式外,长学制、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协同发展,极大增加了中药人才培养的活力。成都中医药大学于1996年获批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中药基础)基地”,实行本科⁃硕士⁃博士分流制的培养模式,开启中药学长学制人才培养新模式。200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获批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依托基地招生的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方向),实行四年制和“4+2”两种培养模式,其应届毕业生将有50%左右比例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沈阳药科大学在四年制中药学专业的基础上,探索五年制中药学(日语)专业,培养精通日语,并能在中药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借助中药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探索中药学人才“4+5”模式,即4年本科,加5年博士。为中药学长学制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启了新篇章。

2中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查看全文

小议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综述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查看全文

剖析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发展研究

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