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11:09: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文化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文化论文

中医药传统文化论文

【关键词】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科学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查看全文

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1加强中医本科人才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医学的发展,始终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断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比如适时吸取了天文历法、地理物候、阴阳五行及人文清理等,将这些知识和理论与人体的调控与认知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套理论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当前的中医本科生教育中,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对于中医本科生教育来说,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提高其运用中医理论的能力。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医理论的形成根植于这种生产方式中产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经常可见到阴阳五行等理论,比如《黄帝内经》就充分吸收了哲学学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种强调宏观整体、平衡和谐及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如果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学生无法培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西医学理论不断冲击中医学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传统中医理论的内涵、思维方式和运用方法。

1.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学生的中医根底

中医本科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逐步打牢学生的中医学理论功底。由于中医学是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医课程的内容就显得晦涩难懂,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课程的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为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并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两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这样的中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传统文化,才能对中医的深刻内涵加深了解。

查看全文

中医药传统文化分析论文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查看全文

中医药文化多媒体教学论文

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丰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于教学课件给医学生系统传授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使用课件制作过程中的许多功能给学生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可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医学生的视野。

2)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课时容量,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能够为医学生讲授的更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将难点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突出出来,使医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片、影像、网络等信息把中医药文化知识向医学生系统的展现出来,使每一次上课的课堂内容都十分充实,信息量要比只从书本上学习的大很多,增添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通过板书来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不仅每节课所能向学生所能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由于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书写过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且学生也会感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然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老师可以从每节课中的繁忙的板书书写环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讲授课堂上,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要一边在黑板上写板书一边讲授,并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是课堂的讲授内容更加精彩、生动,教学课件上所能容纳的讲授知识量更大,教学效率会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很多。例如:在做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后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感觉练习题的难度较小,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有种习题做起来难以适应的感觉。所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后练习题和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老师可以把练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把握好有效课堂讲授时间,学生也能够更好的领悟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使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是教师从观念上和方式的改变,而且从以前的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的各项素质前面提高的方向转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教师和同学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多媒体教室可以给老师和医学生创造一个肃静、洁净和利于大家学习的环境。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过多的板书而每次都要擦黑板,减轻了老师的体力劳动,并且不会因为擦黑板而产生大量粉笔灰被老师吸入体内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或者长时间写粉笔而使手指发发炎,教室内靠近黑板的同学也不再会被课堂上产生的粉笔灰所困扰,同学的注意力又可以跟随老师的讲授知识点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对老师的身体健康还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能够使教学课件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备课效果也会更好,而且还可以学习使用更多的多媒体电子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其特点,对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老师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外,还能教育更多的医学生掌握祖国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和素质。

4)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所需要的课件、影视文件等资料来丰富自己所做的课件并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形式,最终实现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使医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由于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影像等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到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必定会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的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若干因素所造成的,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多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师讲授课程的一种方式,合理地融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形式中,它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而且必须服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医药文化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徐海利齐峰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查看全文

建立中医医院文化探求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医医院构建医院文化的背景,探讨如何构建中医医院文化,中医文化对提升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医医院文化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80年代,CI由日本传入我国,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而言并不陌生,而且不少成功企业如海尔形成了自身极具个性的企业文化,成功赢得市场竞争力。

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企业以文化论输赢,中医医院以文化定胜负,如果一个医院没有文化就像身体没有了灵魂。中医传统文化精神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有力地促进中医医院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医医院独特品牌特色。

目前医院文化已日益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医院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医医院如何利用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中医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和实施中医医院“文化强院”新战略,已成为中医医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一、构建中医医院文化的时代背景

查看全文

语言文化差异与中医英译论文

摘要:从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中医学术语与西医学术语、医古文与医学英语等方面探讨了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查看全文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科学价值研究论文

【关键词】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科学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查看全文

中医院校博士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1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

培养目标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和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需要各院校根据地区差异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博士研究生英语技能的培养与所从事的职业和科研工作不相关或不实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博士英语课程亟需进行改革。山东中医药大学每年招收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约70人,涉及15个中医相关专业,英语课程为其必修学位公共课程,开课时间为博士一年级两个学期,课时分别为90和54学时。为了解博士研究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本研究对2012级68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博士生希望英语课程教授的内容依次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能力(43%);国际会议英语口语表达能力(26%);中医典籍翻译能力(23%);英语听说能力(8%)。该调查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非常注重英语课程的实用性,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解决学历教育和职称评审当中的论文写作和发表难题。另外,博士研究生也希望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和翻译中医典籍,将中医文化传播至世界范围。这种层次较高的需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博士英语课程备受冷落的原因。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重新确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

1.1培养目标

根据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需求,确定其培养目标为:

1.1.1中医英语和医学英语阅读、翻译能力

能熟练阅读和翻译英文医学文献,掌握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能将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翻译成英语,传播到国外。

查看全文

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传承研究

摘要:作者旨在分析淮安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以淮安市中医院为例,从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知识生产力和社会影响力三方面入手,探究淮安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和方式。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有待提升、中医药文化知识生产力严重不足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有待改进是目前淮安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重塑中医药形象,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强化中医药人才保障,建立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坚持淮安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淮安中医药文化社会影响力,提升江苏中医药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组织文化;建设路径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医药逐步登上国际舞台,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日益频繁,成为象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本质与灵魂,2017年以来,随着《中医药法》的确立与实施,国家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在近代中国医疗发展的进程中,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载体已由传统的个体行医者转变为现代企业架构形式的中医院[1]。中医药文化与中医院文化建设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因此要想继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必须要充分借助和利用中医院平台,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中医药形象,为提高我国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做准备。

1概念阐释

1.1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约瑟夫•奈教授提出,最初他认为软实力包含用来吸引他人的文化、应用于国内外的政治价值观以及合理且具有权威的对外政策[2]。国内学者熊正德认为文化软实力包含三方面:第一形神兼备,由精神与物质在文化领域结合形成;第二虚实相生,由意识形态融入于文学创作之中进而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第三软硬结合,由国家硬性指标加以评价并反作用于政府政策之中[3]。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党的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带头肩负起这份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奋斗。1.2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中医药文化是体现中医药特色与灵魂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件。何谓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简言之便是蕴藏于渊源深厚的中医药文明之中的价值吸引力、知识生产力和社会影响力。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民族宝库的钥匙,南京中医药大学于2017年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共同创办中医孔子学院,中医孔子学院的诞生不仅寓意着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寓意着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

2淮安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建设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中医药文化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多元统计模型做出预测。方法:搜集整理了2008—2017年的168篇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论文,进行曲线回归分析给出两个模型并计算出未来3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论文的预测值和残差值,选择拟合效果更好的模型。结果:由曲线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的结果,表明建立三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是合适的模型,但经过图像拟合比较三次函数模型更好。结论:多元统计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中医药文化传播期刊文献量,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预测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传播;多元统计;模型

2016年12月颁布的《中医药法》中第六章“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第四十二条至第四十六条专门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足以体现中医药文化传播对于提升中医药影响范围和服务能力,建立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对实现广大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及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期刊文献作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该领域的发展状况[2-5]。为了解现阶段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现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模型进行预测。

1资料来源

在中国知网(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3个数据库中,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范围为2008-2017年该领域的所有文献,共检索到168篇论文,剔除重复、无效的文章后有效文献153篇(包含期刊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等)。联合使用Excel和NoteExpress2.9.8建立数据库,按照年份、期刊、地区、作者、关键词、研究单位、资助基金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录入,使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构建数学模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