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8:31: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入门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藏象学说教学论文
【关键词】藏象学说;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藏象学说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这些都令初学者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虽然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在藏象学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在讲授时应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先讲清脏腑与气的这些联系,然后再讲解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延伸到各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同时,也可以兼顾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性。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在这里讲了气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气的感性认识,在以后讲到气的概念时,学生就会觉得确有其物,而且这样做也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气的重要性。
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论文
一、存在问题
(二)政策配套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里有人认为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副业”,有剩余的资源和精力就开展一些,没有条件就不必开展。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高校即使是开展成人继续教育,也仅限于零打碎敲,不系统、不规范,更不用说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继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投入缺乏、没有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以致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无法盘活市场,办学效益极低。
(三)继续教育学院定位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是管理学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还是承担一定办学任务的办学实体,职能的双重性造成学校对继续教育学院定位的模糊不清。继续教育学院在具体实施办学任务时,被视作办学实体,但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调配权及经费使用调控权,难以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能;而在福利分配时又被视作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绝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继续教育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买方市场,已很难适应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的快速变化。
(四)办学模式单一
微型讲座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临床医学知识纷繁复杂、枯燥乏味,采用微型讲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提早接触与临床常见疾病有关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微型讲座是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究临床知识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微型讲座;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知识
刚刚进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但是大一与医学有关的只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中医学概论,其他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常常会有疑问:“学习这些知识有用吗?我们是西医临床,为什么还要学习高深莫测的中医?”由于学习的知识与学生梦想相差甚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面对厚厚的医学专业书籍以及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受挫感。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只有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占据主动。比如美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入校一周就开始接触患者,包括角色体会、床边访谈等,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入门教育非常有必要[1]。但是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刚入校就去临床接触患者是不可能的。如何在大一学生中有效渗透临床医学知识,让学生在入门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接触到临床。我们学校是由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班主任主要从学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为了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知识,我们班从大一开始就组织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学生微型讲座,使学生对临床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1微型讲座的模式
大学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对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学术讲座一般是专家将知识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演讲传授给学生[2]。学术讲座一般专业性很强,对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在“听天书”,达不到讲座预期的目的。我们组织的这种微型讲座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讲座,学生是主角,即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然后自讲、自评、自我探究、自我总结和分析的小型班级讲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讲座的主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与学术讲座有所不同,微型讲座强调的是小、实用和有效。“小”指的是针对一个临床小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开展的班级活动;“实用”和“有效”强调的是讲座主题要围绕与临床或正在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展开,其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疑虑和神秘感,减小学习医学的难度,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是临床的灵魂,并充分体现了临床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
2微型讲座开设的步骤与方法
BOPPPS模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学基础课程采用BOPPPS模式进行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1级针推、骨伤专业两个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其中,骨伤班为对照组,针推班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实验组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问卷调查结果、单元测验成绩及期末试卷成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成绩,评估两种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质量。结果: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有效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习效果指标与单元测验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学基础课程采用BOPPPS模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BOPPPS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医学基础课程;应用效果
BOPPPS模式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和教学反馈。BOPPPS模式通过分解课堂教学过程,采取微型教学的方式对教师的培训过程进行演练,让教师在短时间、高强度的演练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1]。BOPPPS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测后测的环节设计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的效果,参与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最后教师通过作业布置、测试结果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中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两部分内容,其知识信息量大。此外,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运用大量专业术语,引用古代文献原文,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量知识的灌输,使学生被动地接收,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不会思考、懒于思考、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能力。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药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为针推、骨伤、中医养生、中医康复、康复治疗技术、中药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在设置教学课程时,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被动学习,但中医学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辩证性,需要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主动参与学习[2]。本次研究以2021级骨伤和针推专业两个教学班的学生为观察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分析BOPPPS模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以我校2021级针推、骨伤专业两个教学班的104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将骨伤专业的5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针推专业的49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18~20岁,平均(19.13±0.46)岁,实验组:男15例,女34例,年龄18~20岁,平均(19.36±0.42)岁。两组学生均来源于高考统招生,其入学成绩、学习基础条件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二)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实验组采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包括以下几点:(1)B(bridge-in):将临床案例、中医名家故事与中医传统文化知识导入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O:(ob-jective):教师在授课前可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3)P(pre-assessment):前测可以利用云课堂、课堂派等学习App进行测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学习状态,以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4)P(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作为BOPPPS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可以参与到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案例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讲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营造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交互式学习;也可采取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中医诊断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扮作患者,模拟临床操作,提高实践动手能力。(5)P(pre-assessment):若无充足的课堂时间,可在课后进行后测,通过作业考核、投票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本次教学效果的评价。(6)S(summay):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巩固学习目标。(三)观察指标对参与本次研究的2021级针推班和骨伤班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有效回收率为100%,对比其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学习参与度、达到学习效果评分、单元测验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成绩。其中,终结性评价成绩为学生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80%,形成性评价为学生出勤、作业与测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20%。(四)统计学分析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分析各项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中医药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众所周知,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之一,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瑰宝,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和外在的行为规范(文化实践)、器物形象(文化环境)的总和,可以说,中医药就是一门根植于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性科学。在西方医药进入我国之前,是中医中药使得华夏民族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抵抗疾病,得以繁衍,生生不息。因此要想学好中医药,真正领悟中医药的精髓,必须首先了解产生中医药的文化沃土,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而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力量,中医药院校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的熏陶,科学地设置文化教育课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1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中华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点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成果、观念形式的整体集合和表现。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民族特色鲜明、内涵海纳百川的文化[2]。中医药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地理、道家、儒家、佛家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粹,具有无限的魅力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医药文化的坚实根基[3]。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医药的语言文献,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和人文精神以及历代名医名家的生平及学术思想等[4]。了解中医药文化,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的必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不少教育大家都有类似的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喜欢你讲的东西”。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多读经典,不仅有利于理解知识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思考、总结、创新。如果一味采取“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法,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其所以然,即便考试得高分,知识也可能未成体系,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应重视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树立学习中医药的信心。
2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辨证思维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辨证的思维一直贯穿于中医药发展的始末,也是中医药历经千年得以生存、不断被现代科学验证的瑰宝。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先进的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丰富的辨证理念。也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使得中医药和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西方医药相区别。西方医药着重从微观层面上分析,针对的是疾病的致病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对待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检测手段、治疗手段往往一致。而中医药更偏重于整体的“和”,讲究身体各部分阴阳平衡、和谐统一,通过辨证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目的是通过医药干预使患者恢复到病前整体“和”的状态。而中医药宏观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更符合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5]。而恰恰是这种宏观和辨证的思维与注重抽象的现代科学思维的差异,使得我们大部分被现代科学思维培养大的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包括现代大众对中医药的猜疑和不信任也主要基于此。要想教好中医、学好中医,首先就要锻炼自己的辨证思维,而学习和普及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辨证思维的唯一钥匙。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无不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以及增强大众对中医药的信心。
3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医德仁心
翻转课堂在中医基础教育的应用
摘要:现代教育在知识日新越异的年代中不断进化,“以教学为中心”正在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随着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作为中医药发展与传承的重要环节,中医教育更应该顺应时展,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克服中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考试手段陈旧等问题。笔者结合新型翻转课堂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开展翻转教学,以学生成绩及学生满意度为评价指标,探索翻转课堂在中医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主观能动性
1背景
现代教育在知识日新越异的年代中不断进化,以“以教学为中心”正在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1]。翻转课堂就是基于这种变化的产物,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针对性的练习,然后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交流讨论、协作探究和答疑解惑等活动的一种颠倒式教学模式[2,3]。中医基础教育做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西医教育而言,既有相似性,也有其不同之点。相似性在于两种医学教育模式均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结合临床实践的教育,不同点在于中医基础课程理论相对灵活与发散,更加需要学生在教育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恰恰切合目前翻转课堂的应用要求。中医教育更多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完全接轨初高中所学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这导致很多刚进入大学的中医专业的同学感到有些不适应,上课时对阴阳五行理论往往有天然的割裂感,知识点的学习与吸收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感受的更多是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快节奏的生活,很容易稀释课堂上积累起来的一点传统文化底蕴。体在现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学习往往在每一章节前15-20分钟能集中精力听关于中医理论的引入环节,但随着理论的深入,学生的精力集中趋势会大打折扣。在期末考试中,我们往往仍以试卷出题形势考查学生,对纸面以外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团队携作等缺乏相应的引导与评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翻转课堂模式已经逐步走入课堂并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近三年来在《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中试点开设翻转课堂,提升了教学效果。现就翻转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运动展开摸索。
2方法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其中涉及中医学哲学基础以及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往的填压式教育往往以老师单纯讲授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能得以有效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开展,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同学们具有一定基础后,我们用6个学时时间进行全翻转课堂教学。以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系2017、2018、2019级学生为例,笔者将每个年级《中医基础理论》脏腑部分知识进行翻转教学,具体手段如下。首先,为了便于大家课前讨论交流,以寝室为单位将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开展翻转课堂前两周收到翻转任务,并推荐一名发言同学,就预选设定的中医基础中五脏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准备20分钟的PPT,结合课时,我们按排10名左右同学上台,在翻转课堂上面向授课教师及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次,由于每一届同学学习的积极程度及性格有所差异,为了调动有所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笔者事先并不指定上台的学习小组。同时为了保护同学们展现自我的极积性,我们在翻转课堂开始前先询问同学们上台演讲的意愿,如果同学们积极性较高,要求上台同学超过翻转名额,则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决定名额;如果同学们较为内向,主动上台名额少于预设值,为确保每个小组均参与课前准备,笔者在翻转课堂开始时按名单随机抽取6-8个小组代表上台。最后,每名上台的同学均会被台下的同学进行投票评价,依据获得票数的多少,予以前三名相应的物资奖励。
中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以及社会历史发展最终的成果享有者,因此,我们的一切事业都应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既依靠人民又引领人民前进。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辉煌成就[1]。中医学是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积累而形成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的千年传承,离不开系统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严谨的组方原则,更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中医学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种以人为贵,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认识是中医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也是新时期中医传承的重要内容。中医学几千年的薪火相传,也始终不离人民之本。对中医学教师而言,在当代中医教育模式下认真学习群众观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提高理论水平和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意义。
1以人为本转变教学观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样是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因此“以人为本”应该包括“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两方面的内容,二者并不矛盾,而统一于恩格斯“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合力的结果”这一观点。1.1教学应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本之“本”,当作“执掌、统辖”之意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本身是决定教学的培养效果之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之实施,除了经过教师,别无他法。”[2]以教师为本,是教师功能作用的一种客观描述,是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3]。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既不做高高在上的“教皇”,也不做不负责任的“导游”。乌申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道德篇言,或是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这种力量。”中医学教师应注重“德才双修,以德为先”,一如晋代隐士杨泉所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对于党员教师而言,这种责任感也是“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群众观的具体体现。1.2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之“本”,当作“根基、主体”之意解。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是以主体人的身份存在的,其根本意义在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发展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3]。以学生为本,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观念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更强调因材施教、因业择术、以术传道。正如《学记》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在教学实践中,中医学教师应借鉴其他学科专业的先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PBL、BOPPPS、MOOC和翻转课堂等,借他山之石传中医之道。
2尊重实践改进教学方法
邓小平群众观强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以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同一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出现差异。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既“问需”又“问计”,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找到组织教学的最佳方案。事实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源于学生强烈的需求,有调查表明[4],专家和学生对课堂教学最不满意的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近年来,教学方法改革一直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到政府、高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目前的教学中可选择的方法很多,比如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PBL教学、三明治式教学等等,关键的问题是优化选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是否适用,只能依靠教学实践来检验,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因此推陈出新是教学方法发展的必然和常态,对传统教学方法只要加以完善,合乎教育发展潮流,也可以做到旧法新用。就当前西方教学方法的发展特点来看,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太可能达成日益丰富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几种方法的有效综合,形成方法的群体[5]。中医药知识薪传不息,得益于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中医教育。由于其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兼顾思维训练和技术掌握两方面内容。正如《礼记•学记》所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对于中医教育而言,必要的教学方法与技能实践是优质课堂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应在尊重医学实践规律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更好的教学实效[6]。
3实事求是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学研究生中医经典学习探讨
摘要:“读经典,做临床”是名老中医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中医类研究生培养的短板。随着目前医疗环境改变,社会对中医类高级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各级院校应重视中医类研究生阶段中医经典的学习和培养。文章系统总结中医院研究生培养阶段学习经典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缺乏兴趣、动手机会少,实践形式较单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中医人文教育缺失等,结合作者单位经验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和建议,加强研究生中医内涵建设、夯实中医基本功底,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以期中医学子临证中学用经典、会用经典、活用经典。
关键词:中医经典;研究生;人才培养
“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1]中医几千年中涌现出不胜枚举的著名的医家和著作,但仅有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起过重要奠基作用,或对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有巨大贡献的著作才能堪称经典[2-3]。中医经典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需要后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挖掘经典背后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4]。除此之外,中医经典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是中医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同时学好中医经典是成为“良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章将对中医学研究生培养阶段学习中医经典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目前学习中医经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对中医经典学习兴趣缺乏或重要性认识不足
文献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中医类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学好中医经典[5];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然而实际调查中得出中医类研究生对中医经典学习只有少许兴趣,多数原因归结于毕业就业压力大;中医经典晦涩难懂,阅读名家医案医籍不能完全深谙其道;中医操作中,望闻问切四诊水平,脉诊能力弱,每次问诊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检查,学习的自信心在平日临床诊疗过程中严重受挫;部分研究生反苦于没有古籍,导致涉猎范围受限,心情烦躁,久之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锐减[6]。
民国时期岭南医学文献论文
【摘要】本文在查阅大量民国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一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具有承前启后、注重实践、形式多样、临床分类清晰及引进自然科学成果等特点,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岭南医学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医文献岭南医学特点民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护理作为医疗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同样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的入门学科,它对学生掌握相关护理知识有极大的帮助,而拓展性教学对基础护理学的实践课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拓展性教学;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拓展性教学应用;实践与应用
对于医学生而言,临床护理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临床护理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的掌握病人的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给病人及时的帮助。随着我国执业医师法的实施,社会对医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要求不断提升,而基础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的技术性学科,通过拓展性教学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护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对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使得医学生能够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基础护理学实践课堂都引用了拓展性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多个院校拓展性教学的调查情况来看,拓展性教学在基础护理实践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之前,老师会按照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都由各自的老师带领。其次,在课堂上,整节课被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临床见习部分、集中授课部分以及临床实践部分。和传统的授课形式相比,拓展性教学模式增加了临床实践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会接触真实的病人,并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在传统基础护理学的实践课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老师授课、课后假人练习”的方式进行实践的,然而对于学生而言,面对假人的练习并不能完全感受到真实面对病人时的紧张,也无法完全做到对待真人时的认真,当然也无法了解一些护理时突发状况的解决方法,这样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没有较为显著的效果的[1]。在拓展性教学的集中授课时,老师的授课模式从传统的以患者为主体转变为以人为主体,这样看似小小的改变,其实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人在受到护理时的感受的,而只有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才可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护理素质能力,才可能让学生在真实护理时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患者。当然,拓展性教学的临床见习部分也和传统的临床有很大的不同。在拓展性教学的临床见习中,学生可以在合作医院医生的带领下去到真实的病房,和带领的医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学习。在见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护理过程的各个步骤,亲眼看见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并且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具体护理时的经验,这些正是刚刚接触基础护理的学生最需要的知识。
二、拓展性教学对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的几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