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8:04: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脉诊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论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实训教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6)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
1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虚拟仿真技术与中医思维训练系统研究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四诊信息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解决当前中医实训规范化不足、中医思维能力训练欠缺的问题,研究团队围绕中医思维特点,以证素辨证原理为指导,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世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开展中医思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研究,通过设置四诊归类、证素辨证、综合案例三个模块,为学生搭建起一个涵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医辨证思维培养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现代化中医实训平台。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中医思维;证素辨证
当代医学发展迅猛,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这些离不开理论创新与科技成果的深度融合。虚拟仿真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与可替代性,被认为是三大发展前景最好的计算机技术之一。随着虚拟仿真技术不断成熟和使用成本不断降低,该技术已经被成功应用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2018年教育部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等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要求,决定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全国高校随即纷纷响应,掀起了研究虚拟仿真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热潮。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作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立足于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深入开展探索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究工作,致力于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团队围绕中医思维特点,以中医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证素辨证原理为指导,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撑,通过与梦宇三维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中医思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研究,现将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系统的研究意义
1.1紧抓中医思维训练的核心
中医学专业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中医理论的学习、中医思维的培养和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等。其中,中医思维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医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是养成中医思维[1]。中医思维贯穿于整个临床实践的全过程,是中医学的灵魂,其核心内涵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李灿东等[2]学者也强调准确把握中医思维是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医的关键。根据临床实践过程,中医思维可分为诊断思维与治疗思维[3],其中中医诊断思维体现在四诊和辨证两个过程,辨证论治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辨证所依据的原则有整体合参、动静统一等[4];中医治疗思维则体现在理、法、药、方、技的实践运用。因此,研究团队紧抓中医思维的特点和训练的核心,围绕诊断和治疗两大训练重点,开展研究既有中医思维特点又能训练中医思维能力的训练系统。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诊改与实践
摘要:以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基础课中医学基础为例,探索课程诊改的方法、效果以及具体方向,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课程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教学诊改;成果导向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5年下发通知指出,为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学诊改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领下,各职业院校紧锣密鼓地开展了教学诊改工作,而课程诊改又是教学诊改的核心,可以为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探索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诊改工作。
1中医学基础课程分析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哲学理论、藏象学说、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及养生学等内容。内容抽象复杂,难于掌握。且中医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一点对于中医教学来说是束缚也是动力。中医学思维方式与现代医学有较大的差异,中医学中运用“取象比类”及“推演络绎”等思维方法来阐释生命活动,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与现代医学理念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在现代医学理念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中医学实属不易。借着我院进行IEET工程认证的契机,对我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中医学基础课程进行诊改,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2基于OBE理念进行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施
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摘要:课程思政能实现专业课教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多方协同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奠定基础。文章就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融入思政元素,探讨抗“疫”期间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线上教学的效果,以及对于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线上教学;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要内容,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通过挖掘、提炼课程内蕴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伦理规范、科学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进而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多方协同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1-3]。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在中医诊断学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将该课程建设成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符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2020年的疫情使高校春季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受到影响,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4],要求开展线上教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教学团队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和学校部署,通过校内课程中心平台、直播平台、课程微信群等方式开展线上教学,并积极探索将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在线上教学模式下相互融合,发挥“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效应[5]。
1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1.1爱国情怀
突如其来的病毒疫情席卷全国,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众志成城、英勇奋战,抗“疫”成效举世称赞。中医药在此次抗击疫情中也发挥了独特优势。线上教学期间,教学团队通过视频、图片资料积极宣传全民战“疫”的精神,学习全国及我校系统各附属医院中医人在雷神山医院、武汉方舱医院、各发热门诊等抗“疫”一线的案例事迹及中医药疗效。同学们通过视频、图片资料,能深刻体会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的战“疫”精神,坚定中医药专业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中医护理”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疗效,日益受到国内外护理学界的重视。我国护理学教学体系中均要求开设该课程,尤其在2011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首次将中医护理学纳入考试科目,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医护理的重视程度。中职教育应该突出职业化特点,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由于中医护理的内容抽象难懂,课时安排偏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求知欲望不强、动手机会不多已经成为当前中医护理教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中医护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
广西梧州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的《中医护理基础》,全书内容分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理论与养生、中医护理技术三部分,几乎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护理学基础、针灸推拿等内容。总课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8学时,实践课为6学时;但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校只能安排36个课时。
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棗医者意也
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时常可以见到“医者意也”的说法。好像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换言之,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就蕴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味道当中。然而,医学毕竟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医家究竟如何以“意”来构建这门学问,似乎并无人深究。
近代硕学梁启超曾说:“中国凡百学问都带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而其所举之例,即是“医学”。的确,中国传统医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其他古代精密科学(如天文、算学)或实用技艺,都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或毋宁说,只有传统医学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韵味。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科技文化进行评价与研究时,一方面惊讶地发现: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唯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医者意也”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之神韵棗这种与近代科学格格不入、“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的基本性格,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非难。
作为医史研究,特别是医学思想史研究,理应对这句古来医家常挂嘴边,当代中医也还在以不同方式强调其重要性的话加以注意。本文即从剖析“医者意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含意与表现形式入手,以求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所在;沿着医学的轨迹,而不是文人的雅兴来探索传统医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
出典与含义
“医者意也”初见于《后汉书·郭玉传》。其记述如下:
透析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枣医者意也
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时常可以见到“医者意也”的说法。好像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换言之,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就蕴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味道当中。然而,医学毕竟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医家究竟如何以“意”来构建这门学问,似乎并无人深究。
近代硕学梁启超曾说:“中国凡百学问都带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而其所举之例,即是“医学”。的确,中国传统医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其他古代精密科学(如天文、算学)或实用技艺,都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或毋宁说,只有传统医学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韵味。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科技文化进行评价与研究时,一方面惊讶地发现: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唯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医者意也”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之神韵棗这种与近代科学格格不入、“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的基本性格,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非难。
作为医史研究,特别是医学思想史研究,理应对这句古来医家常挂嘴边,当代中医也还在以不同方式强调其重要性的话加以注意。本文即从剖析“医者意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含意与表现形式入手,以求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所在;沿着医学的轨迹,而不是文人的雅兴来探索传统医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
出典与含义“医者意也”初见于《后汉书·郭玉传》。其记述如下:
郭玉,和帝(89~105在位)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召玉诘问其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摄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怖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
诊断学综合运用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金课”是各门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为此我们应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学习前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课前线上学习、课中线下学习、课后线上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堂设计、教学互动环节设计、课外自主学习设计、学习资源、教学测量与评价等多个方面重新凝练《中医诊断学》中“诊断综合运用”知识点,并以此为肇端,实现中医诊断学“金点”到“金课”的实现。
【关键词】金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医诊断学;诊断综合运用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高校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1]。所谓金课,就是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和老师提出高要求的新型课堂[2]。为此,我们在已开展的SPOC基础之上以“金课”为导向,进一步开掘知识要点,形成“金点”,由多个“金点”构建中医诊断学“金课”。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专业课、桥梁课,主要包含诊法、辨证、诊断综合三部分内容。其中诊断综合运用是将病情资料采集与判断病、证结论两个基本环节有机糅合的关键章节,为此我们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凝练诊断综合运用知识点,并以此为肇端,实现中医诊断学“金点”到“金课”的实现。
1学习前端
1.1教学需求
1.1.1内部需求①课程要求:在病情资料的采集过程中,不仅将望、闻、问、切四诊技法综合运用,还必须将收集资料与分析思考同时进行,分析这些信息可能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从而进一步指导资料的收集,使学习者熟悉诊断综合运用的根本意义。②章节要求:此篇内容在学习完上篇诊法、下篇辨证之后。1.1.2社会需求中医诊断学是临床与基础之间的桥梁课,临床诊断思维的培养对于其后开设的中医临床各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优质资源辐射与实践
摘要:中医药服务涉及预防、保健、养生、医疗、护理、康复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我国中医药医疗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中医医院通过树立互联网思维,建设互联网医院,可以推动中医药优质资源辐射。常州市中医医院是江苏省首批互联网医院试点单位,对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如拓展互联网医院治未病服务、融合线上线下中医医疗服务、优化全天候中医在线复诊、延伸“互联网+护理”“互联网+康复”“互联网+中药”服务、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等。通过这些实践,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互联网医院。下一步可从以下方面深化互联网中医医院建设:注重互联网中医医院与人工智能结合,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名中医诊疗模式运行;注重互联网中医医院基于平台建设的整合与运营;注重互联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和互联网医院的监管。
关键词:互联网医院;中医药资源;健康服务;知识传播;资源配置
中医药具有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互联网现代信息化手段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常州市中医医院作为江苏省首批互联网医院试点单位,于2019年11月取得互联网医院资质。依托互联网医院自建平台,入驻江苏健康通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优质资源辐射。一年多来,我们对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做了深入思考,现总结如下。
1助推互联网医院的政策框架体系
2017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18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规范标准的指导下,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推动下,全国互联网医院建设进入快车道。
2互联网医院提质扩容中医药服务的创新实践
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现代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从传统师承教育中汲取精髓融于院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相互融合,是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医师承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师承教育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随着西方科学文化和现代医学传入,院校教育逐渐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院校教育使中医药人才队伍快速发展壮大[1],但也存在中医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人文底蕴等问题。因此,在以院校教育为主的今天,借鉴传统师承教育方式,探讨两种教育各自的优势,研究实施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尤为必要。
1师承教育是中医传承的精髓
中医师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学传承发展的基石。汉代前已有师承授受的记载,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扁鹊学医于长桑君,而弟子又有子阳、子豹等人;太仓公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与公孙光,其弟子有宋邑、高明、王禹、冯信等。现代也有许多中医以师承方式成为名家,如北京名医关幼波学自家传,其父关月波即其师;南京名医叶橘泉,17岁拜在张克明先生门下学医;沈阳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曾先后拜过4位师傅等。王琦教授在《师承论》一文中,将古代中医师承分为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等,认为师承之教以“诵、解、别、明、彰”为法,受业师或家传之学熏陶,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为基础,通过揣摩、领悟而积累医学知识[2]。名师耳提面命,是成才的捷径。探索名老中医成才之路,除了少数完全靠自学外,绝大多数得到过名师点化[3]。江西中医院对当代百名老中医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其中82%的名老中医有启蒙教师,只有3%的人是无师自通[4]。中医传统的“师带徒”就是让学徒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学习师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和遣方用药的临床经验,其最大特点就是以临证为本[5]。国医名师李辅仁先生对自己成才之路总结道:“中医学是实践医学,晦涩抽象的中医学理论只有在病人身上、在临床实践中才会变得异常灵动与直观。”因此,中医药学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决定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将实践放在第一位。传统的师承教育中,师徒如父子般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学生跟师临证、抄方侍诊,师傅通过亲身示范、耳提面命、相机点拨,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要点及临床诊治的基本规律等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了解、感悟师傅独特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甚至从中悟出新意。师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专长,也只有通过口传心授,才能被学生逐渐领会和掌握[6]。中医师承教育中,师傅不仅传授医术,也很重视医德培养。《黄帝内经》中就有“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之言。学生跟师抄方侍诊,在观摩师傅治病救人、处事待人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傅遴选弟子时,首先注重其品德,再观其悟性,将医德教育融入临床的方方面面,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2中医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中医骨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