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11:33: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理论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理论论文

临床医师中医诊疗能力论文

【摘要】根据中医临床医师面临的问题,提出提高临床医师中医诊疗能力的对策。认为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可以拓宽思路;为临床医师创造再学习条件,知识的“回炉”可以提升应对各种疑难杂症的能力;科研政策的优惠可以调动临床医师的积极性;注重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可以优势互补,取得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临床医师;基础理论;诊疗技能

Abstract:Accordingtocurrentissuesclinicianshavetofacewith,thisarticlepresentsseveralmeasuresonhowtoenhancethediagnosticalcapabilityofclinicians.FurtherstudyonclassicalliteraturesofChineseMedicineenablesclinicianstoimprovetheirmindandprovidesthemaconditionofrelearning.Theabilityontreatmentsofallkindsofdifficultiesandvariousillnesseswillbeenhancedthroughreacquiringknowledgeandtheenthusiasmofclinicianswillbestimulatedbythebeneficialfromscientificresearchpolicies.Thisarticleemphasisonthecommunicationbetweentheoreticalresearchersandclinicianswhichisreciprocalandwillleadstoadoublewinsfinally.

Keywords:Clinicians;Basictheory;Diagnosticalcapability

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现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主要是由疗效决定的,而疗效取决于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就不会发展也不会长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临床医生能潜心学习理论,并将自己治疗的医案用理论进行认真分析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中医面临很多问题,除有些人的错误认识外,我们不能不从自身找原因,其中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诊疗技术下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进而提高诊疗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临床医师目前所面临的有关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略抒管见:

1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深挖中医精华

查看全文

脉学模型统一性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医脉学理论模型统一性

论文摘要:中医脉学理论潜在着统一的思维模型及数学模型;其模型性承载于太极模型、三才模型、五行模型;这种模型概念的迁变反映着中医脉学理论的逐渐形成与完善;模型中医学认为,中医理论特点是“以模塑理”、“按模索病”。先有一套完整的模型理论,然后再严格按照模型建立其脉学理论。

模型中医学是从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研究中医理论形成、发展和演进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中医诊断学是以统一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医学诊断,例如:舌、脉、眼、耳等,它们都是诊断疾病的窗口,是用来观察人体内在变化的,即中医所谓的“司外揣内”[2]。同理,中医以诊脉为主要诊断特点的脉学理论,亦产生于一种模型思维,如太极、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维。脉学理论恰恰是嫁接了这种思维模型,并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脉学理论体系。今论述如下,以期斧正。

1.脉学的太极模型

太极模型,反映的是表达整体意义上的“基元”演化思维。它的基元性,决定了从每个基元部位均可反映着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发生的模型表达。一节脉,就是一个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着全身或每个其他基元部位潜在的脉象模型表达。

中医脉学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潜含着全身任何相对独立生命单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与太极思维相吻合。所谓太极,极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极”端处,阴阳混元一体,阴阳高度统一,阴阳属性在此“极点”并且显示不出来。这正是太极思维模型的原初意义。每一段相对独立的一股脉,均对应着“太极”思维模型。它反映着人体生命信息完整意义上的泛指代。

查看全文

小议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构想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教学研究

论文提要:阐述在中医院校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的意义、目的,以及如何构建的一些设想。认为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是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理应如此。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除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而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它将成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1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目的和意义

中医历来比较重视宏观和整体的观察,缺少对微观结构和各种代谢方面的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现代中医进行科学研究需要的是既要掌握传统的中医研究方法,更要对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中医综合实验》课程,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具有中医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有莫大的益处。

《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开展中医理论实验教学和中医课题研究的能力。通过《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医学研究的探索者。将达到以下目的:(1)有助于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强感性认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3)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学习兴趣;(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查看全文

加强中医标准病名的透析

摘要:针对中医病名的现状,从历史和临床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比较了中西医病名的异同,阐述必须坚持中医病名,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规范中医病名学术体系,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医病名;诊断;标准;病证结合

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内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证候可辨、治法可用、预后可测,临床治疗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但目前中医病名几乎处于被取消的状态,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范畴”。因此,必须制定中医标准病名,作为国家标准加以颁布实施,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维持中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取消中医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查看全文

疑难病的概念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疑难病概念范畴李积敏(慎言)

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

论文内容:

自从李积敏(慎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后,中医学术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医疑难病学”这个学术新概念,当论及中医疑难病学科,首先应搞清几个基本概念,诸如什么是中医疑难病,中医疑难病的范畴等等。疑难病是中医学术常用的一个比较古老传统的概念,具有中医辨治两方面的特点,范围颇广,概念比较笼统,临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难病,但均是指中医范围内的疾病而言,因此,中医疑难病常可简称为疑难病,疑难病也即指中医疑难病。关于疑难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论述颇多,但一致未能取得统一认识或意见。从“疑难病”字面意义上讲,“疑”主要是指辨证方面而言,症状纷杂或罕奇,证候疑惑,病机复杂,致使辨证难明,诊断难定。“难”主要是指治疗方面而言,或诊断不明,无法治疗;或诊断已定,疗效不佳,甚至治疗无效。在古代《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一些医家困惑不解,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的疾病,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等概念来描述,这些均有“疑难病”的类似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学科自身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关疑难病证治的临床报道及概念的理论探讨越来越多。众多中医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认识理解及视角出发,对疑难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积敏(慎言)的有关中医疑难病论述。

李积敏(慎言)认为中医疑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临床表现繁多纷杂、罕奇。病人身患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繁多纷杂而疑似,或症状体征奇特罕见,因而难以进行辨别,诊断与治疗。②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人临床常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外感内伤、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织等。③证型难分难辨。患者症状纷杂,或病机复杂,或症状奇特、少见,证候疑惑,认识不清,犹豫不决,诊断上难以定论。④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或无效。临床上病程漫长,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疗效不佳;或病情复杂,治疗难收预期效果,其预后不良;或诊断易定,辨证易明,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或方药,因而无法治疗或治疗无效。②与西医难治病范围不尽相同。疑难病除难治外,还有辨证诊断不易方面的含意;难治病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多指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疾病,诊断不难,难在医学界公认没有好疗法或疗效不佳,以难治为主要特点。中医疑难病与西医难治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疾病,中医、西医专家均认为属于疑难病或难治病;有些疾病西医认为是难治病,但对中医来说正是其专长;而有些疾病属中医的疑难病,西医却不认为难治,有的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综上所述,李积敏(慎言)给疑难病这样一个描述:“疑难病是指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内,学术界所公认的,具有诊断辨证难、临床治疗难等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总称。”中医疑难病的范围很广,临床各科均有不少疾病属于疑难病范畴。但对疑难病的范围,古今尚无统一认识,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的看法也不统一,因此要准确划分疑难病的范围,目前是比较困难的,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探讨研究。

查看全文

中医药学术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有利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学术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当前中医药学术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同行评议的优缺点,同时结合中医自身的学术特点提出有利于中医药发展与创新的相关建议。[结果]现存的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有损中医的学术特性,扼杀中医辨证精神,弱化学术成果实践转化,影响中医临床疗效,阻碍中医药文化传承,不利于中医药特有的学术发展等方面。评价中医,必须防止标准化,实现具体化;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众化;立足临床,警惕常规化,实现中医药的多元化发展。创新中医,应当珍视中医传承,保持中医特色。[结论]中医药学术评价,应以符合中医药独有的学术特点为标准,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的学术评价体系,实现中医药独具“中医特色”的医学创新,以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学术评价;中医药;学术不端;同行评议;辨证论治;创新;传承;特色

1979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举行关于激光科学的会议,会上请了同行专家进行评议,旨在达到同行鉴定、同行评议的目的。《上海激光杂志》在同年5月刊发了此次会议的相关报道,这是我国第一次把同行评议用文字形式引入到期刊界[1]。此后,同行评议逐渐成为国内投稿论文评审、职称晋升等活动的主要评审机制。然而,随着一系列有关国际期刊撤稿事件的发生[2-3],同行评议逐渐遭受质疑,并受到社会各界学者的关注。学术评价的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像中医药这样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学科。笔者以为,对中医药的评价应以符合中医药独有的学术特点为标准,而后才能合理地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就中医药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下,并探索如何创建有利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评价体系。

1同行评议存在的缺点

同行评议作为现代学术界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基本评价方法[4],也是目前国际科学技术界公认的科学评价的最重要方法。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中医界,最主要表现在产生了部分虚假论文[5],中医虚假科研论文间接导致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也渐趋“虚假”,使得中医临床虚假化,疗效大大降低。同行评议又很难避免学术舞弊,潜移默化地扼杀了学术创新,限制了学术发展,打击了学术活力,特别是中医学术实行同行评议,缺点尤为突出。1郾1标准单一,扼杀中医辨证精神同行评议采用标准化的方法,一般具有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国内西医的盛行,导致中医界学术评议形同虚设,盲目跟从西医评价标准。真正的传统中医具有完整的辨证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即在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以及“法无定法”的辨证论治精神,盲目跟从西医实行同行评议,必然扼杀中医学术思维特色,导致大部分中医学子走入为了升职称拼命“科研”,却不会上课、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的怪圈,最终形成全民不信中医的可怕局面。1郾2华而不实,影响中医临床疗效同行评议是现今医学界进行专业职称评定的主要评估方法,然而由于同行评议肇始于西方,都是在同行的科研工作者内部进行论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医药行业中的同行评议具有忽视中医认知思维特点、忽视临床疗效的弊端。因为同行的观点占了主导,却忽略了科研成果的运用与转化[6]。比如现在高等医学院校所设立的基础医学院,大多数科研课题以动物实验等作为主体科学研究,同行评议也就以此作为“科学”“与时俱进”“创新性”等的评价标准,却忽略了中医基础研究不仅仅是现代意义的科研,更是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著作为理论知识架构的学术系统,这些经典才是通向中医临床的精、气、神,是中医学术转化的根本所在。忽视中医经典,盲目地把科研作为中医的评价标准,只会导致中医学子不会将所学中医基础理论转化为中医临床,而失去了以辨证论治为大法的真正中医临床,就没有了中医疗效,进而成为无本之木,科研也会变得“华而不实”。以肿瘤治疗为例,虽然肿瘤治疗方面的临床与科研试验研究很多,但现在医学对肿瘤的治疗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远期临床疗效大多数时候并不如中医。因为肿瘤的形成在于机体内环境,只着眼于“肿瘤”本身,必然不会产生好的临床疗效。1郾3舞弊作假,有损学术风气科学是真理的检验品。同行评议的过程中,“同行”专家或会盲从于被评价者在学术方面的权威或其他人情因素等影响,导致评议过程中出现造假行为,使部分评议结果失真。同时,由于同行评议会受评议者主观意志的影响,有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这就使得在科学界出现了部分关于同行评议的负面现象,进而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严重影响了同行评议在评议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发挥[7]11。论文造假、课题失真,为职称而做科研,为晋升而写论文,为评议而卖人情,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同行评议结果的准确性及公正性,同时也无形地损害了科研工作的学术风气。

2同行评议优化的方法

查看全文

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中医院校的青年教师由于教育背景原因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存在着临床与教学、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受制于学生评教等问题,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调整原有的评价方式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根本,重视年终考核中教学“质”的评价,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加强他评,重视自评;以及在职称考核中加大教学的权重。中医院校作为中医传承最主要的阵地,中医院校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提升中医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中医很好传承的关键。有很多现实的因素影响着中医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长,分析影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是当前中医教育中需要探讨的课题。

1影响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

1.1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中医专业的教师由于专业特点,都不是出自师范院校,这就决定了中医院校的青年教师初为人师时,只有中医专业知识,而缺乏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也是一种专业,不是有了中医的专业知识就能够自然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虽然进入高校工作之后,在取得教师资格证时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同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培训课程,但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培训对实际的教学指导很有限。盛群力等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师知识体系得分较低[1]。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脱节,不把教师看作是一门专业,导致了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教师教学认知偏差,即作为认知主体的教师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有关教学现象及事件在其内涵理解、功能意义、地位及其关系等特性方面的一些或不正确或有所缺漏的反映[2]。这些通常反映在教师基本教育信念,如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以及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教师的成长等,此外也会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差异、学习动机激发等等方面,这些内在的信念与看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1.2临床与教学的关系

临床实践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经验,大大提升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有助于课堂上中医理论教学,但同时另一方面,临床也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导致教师为教学投入的时间大大缩减。对于现在的青年教师,或者缺乏临床经验,或者临床占去太多的时间,经验的缺乏,导致纸上谈兵;太多的时间放在临床上,结果就是挤压了教学的时间。良好的教学必然需要大量的准备,如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以及如何提问与练习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花时间去准备的。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定的临床经验有助于准备教学内容,如果临床占用时间没有这些准备,则直接影响了在教学方面的成长。临床的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教学能力的提升。然而,现实中临床上的经济收益与荣誉收益远远大于在教学上的收益,这对极需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和向上发展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

查看全文

中医药学量子物理学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量子物理学;中医药学;科学性

【论文摘要】运用量子物理学的“超因果联系”、“能量场”和“全息场”等基本理论,探讨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对“中医理论体系不是科学,与现代科学思想、方法、理论、体系格格不入,应该彻底地否定、抛弃”的言论进行了驳斥。

1超因果联系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以往所理解的因果联系都是很直观的,因果直接对应,甚至一一对应。但量子物理学[2]揭示出来的基本粒子间的相互联系则可以是超系统超时空的。一个几率波能够与宇宙中的任何其他部分发生联系,且不管它们之间相距多远,作用之间都没有时间间隔。这是一个令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的结论,约翰•贝尔却在1964年给出了一个数学证明,并把它叫做“贝尔定理”。紧接着,法国物理学家又用实验证明了基本粒子确实受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不可见联系的影响。这个结论使得已经摇摇欲坠的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最终彻底崩塌。

基于贝尔定理-非局部的不可见的因果律,量子物理学给予第四个启示:人所受的影响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疾病发生发展所涉及的因果联系复杂到无法测定的程度,并且总有医疗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学者不应该去向建立在已经彻底崩塌了的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上的“科学”俯首称臣[1],也没有必要再用这种科学去解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去分离中药的有效成分。应该承认西医通过现代检测手段检测到了某些病因,但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病因也和通过“望、闻、问、切”所发现的病因一样,远不是导致患者生病的全部原因。既不能过于迷信那些没有思维的仪器,也不能在审症求因的缜密思维过程中过于武断和粗疏,因为中医毕竟是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师承有别,流派各异,或温热,或寒凉……都不乏奇效之例,也都有失误之诊。如何参佐为用,这不仅与医者能否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等中医典籍烂熟于心有关,还与医者是否具有杰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现在,中医已经按照西医的思维方式和医疗模式走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道路,传统的一对一师承关系“化”成了班级授课制的中医学院,传授了知识,丢掉了意会,遗失了自己的传统和精华,培养了一批会在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的实际上已经不能再被称作是中医的中医师。如果目前这种情况再持续十年,现有的能够按照中医思路看病的两三万中医大夫都退休,中国也就没有中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的中药也就变成了一堆没有用处的垃圾。目前中国中医的状况是何等的危急。

查看全文

中药复方药理作用论文

【关键词】中药复方动物模型物质基础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是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涵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物不良反应大及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植物药重新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虽然中国在世界“复方类”天然药领域具有综合优势,但是中国在世界植物药领域并不处于优势地位,而是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为代表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中药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一直在5%左右,和我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日、德等国之所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就是在现代化方面走到了我国的前面。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现代化及中药新药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研究方向,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西药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整体观思想。现代西药均是结构和理化性质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剂型先进,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清楚;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药效的发挥是其所含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种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所表现的综合作用。辨证施治、君臣佐使等原则是中医用药的精髓。中药不等于一般的植物,它必须具备中药应有的真正的内涵,离开了中医药整体观,单纯追求西药化,将使中药药理学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二是现代科学化。从药物的角度来看,中药与西药的作用对象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作用于机体生物大分子,影响机体的病理生理而发挥药理作用,其作用和作用机制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因此,客观地讲应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是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周金黄教授曾多次指出,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应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主张在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整体观着重于宏观,现代科学着重于微观,二者有机结合便能形成宏观与微观辨证统一的中药复方药理学。

20世纪90年代,Sheehan发表了中药复方汤剂治疗皮肤病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运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观察了服用中药复方汤剂对过敏性皮炎的疗效,结果显示,复方汤剂疗效显著。PC-SPES在美国的兴起,是中药复方按国际通行标准研制成功的又一例证。专家认为PC-SPES在美国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剂型质量控制较好和疗效令人信服。由此可见,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完全可以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来确证,可以进入欧美主流药物市场,关键是研究工作的质和量。

查看全文

开展治未病工作要素

“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2011年共下乡开展“治未病”工作64次,人群涉及教师、公司员工、退休人员、社区群众等共5000余人次。

一、遇到困难

1对“治未病”观念茫然:沟通存在问题。现代人难以理解“未病”这个词。什么叫未病?是未来的病?是没有发生的病?还是即将要发生的病?还是治“胃病”?为了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中医、使用中医、享受中医。我们用最近卫生部长陈竺在讲话中强调:“长期以来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语言描述,中医的“未病”,可以用“亚疾病”来代替,这就是中医的现代“话”。亚疾病就是,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自我感觉到不舒服、难受,出现种种还不能确诊为疾病的症状,这个阶段就称之为“亚疾病”。“亚疾病理论”是中医的辨证施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研究成果。通过在亚疾病阶段人体的各种症状表现,进行定性定量的数据结果,确定出中医的病名(证候名),然后用药食同源的无毒副作用的中草药进行个性化的对症调理,达到消除症状、恢复健康的目的。

2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开展“治朱病”带来不忘影响2010年一段时间非常出名的张悟本,在媒体上宣称“所有的毛病都是吃出来的,把吃出来的毛病吃回去”陪同交流15分钟,收费2000元,还要预约挂号排队到2012年,一天要吃一斤绿豆等各种荒谬理论,经中央电视台曝光后,民众发现张悟本纯属招摇撞骗,骗取钱财,一度对我们专家下乡开展“治未病”工作极力反感,但是我们发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呢?这一现象说明群众对自身健康的渴求,对保健知识的缺乏,也说明我们中医医疗行业送医下乡力度不够,中医医疗行业应该把科学可信的健康信息定期下乡科普教育应作为一项职责。

二、方法

1找准下乡开展“治未病”工作的切入点确定目标人群:今年开展“治未病”工作的首批人群是到我院健康体检的客户,首要任务是宣传“治未病”理念,每一单位员工健康体检结束后,配置健康体检报告解答这项工作,顺其自然切入到讲“治未病”理论,授课结束后开展辩识中医中药体质工作委派专家:我院委派一名在本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正主任专家,持有上海市健康教育大讲坛资格的专家之一,又有本区科委任命的健康教育专家证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