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础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8:11: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理论基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西医与医学融合创新理论哲学基础
构建创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是一个跨世纪的世界性难题,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以贡献于全世界。”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我们应该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和努力[1]。可见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和任务是发展新的医学范式,创建新的医药学理论,以丰富世界医学。由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现状看,距离这个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医学界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三个学科已经形成,但其发展极不平衡,从理论发展、学科地位、发展规模看西医学科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代表;中医学科作为传统医学在解放后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政府管理机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医疗机构、学术发展等方面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其规模与地位无法和西医学科相提并论;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已经得到了体制的认同,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独立发展的趋势还没有形成,仍然处于脱胎于中医又依附于中医的阶段。造成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直到目前仍没有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创新的医学哲学观和创新的基础理论。
1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西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医学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同步,西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有赖于17世纪兴起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法国医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机器》就是把人体医学研究纳入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还原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方法论,主张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于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医学实践逐步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等学科,为现代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促使医学研究日益向微细方向深入,从大体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达基因水平[2]。迄今为止,以还原论为哲学指导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组DNA理论和技术更是引起了生物学、医学的革命性变化,分子生物学将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3]。可见西医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西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医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于还原论。
1.2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理论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其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平衡观是其主要的特点。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其指导观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全过程。阴阳学说代表着人体与环境,机体内部、脏腑间、气血津液间的动态平衡观,五行学说代表着机体内部的多系统、多层次相互间的联系观,因此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联系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性、联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统论思想。可见中医学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中医学研究的方法论符合系统论。
护士素质提高的方法
1岗前培训是关键
新护士的规范成长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束缚,因此在新护士进入科室前,医院安排为期两周时间的岗前培训,针对医院的管理体系、护士的核心制度、护理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的学习,等等,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使他们了解护理中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同时,由医院人事科安排专人讲授,重点学习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医院中医文化,开展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运用语言和行为沟通的方式和技巧。通过培训,使新护士明确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责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与服务意识,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2两个环节是重点
入职后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对在校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强化。而新护士由一名护理毕业生成为合格的临床护士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过程,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对护士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医院护理部设立了专门的护理示教室,把“厚基础、强能力”当做目标,把强化中医“三基”训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此为基点,医院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护理培训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教学培训,以提高年轻护士的业务能力。与此同时,护理部对年轻护士制定了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将教学活动统一归档,月月考核,并将学习成绩通过内网在医院进行公示,并为每个护理人员建立业务档案,由此而建立了科学、合理、高效的培训管理体系。同时,医院为了将培训工作进一步的落实到位,形成了由大内科、大外科和门诊部护士长担任组长,由各科护士长担任组员的病历书写组、护理操作组、质量控制组,定期对科室的工作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漏洞,及时纠正,全面提高年轻护理人员乃至全院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2.1中医理论基础的学习
中医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基本理论知识。为普及中医理论基础知识,由医院科教科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及学习制度,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为年轻的医学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对“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进行讲述。制度中规定具体学习时间定在每周一、四下午下班后,学习时间为两个半小时,要求除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必须参加,实行打卡制度,并公示参加学习人员名单,将学习课时纳入年终考核指标之一。该制度的制定、实施,基本形成了医院有具体政策,科室负责监督落实的良好局面,很大程度提高了年轻护理人员中医理论基础知识的储备能力。通过学习,很多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医护理操作及护理病历的书写奠定了基础。
传统中医文化在大学通识教育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逐渐被我国的教育界所接受,并开始在一些高校中得到实践。中医文化由于具备自然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色彩,包括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断和治疗思想、哲学思想和人文特色、疾病概念以及对疾病的预后和防护。所有概念都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特质。将中医文化的内容纳入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将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学习与科学健康观相关的健康知识,增强体力,提高学习效率,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医文化;通识教育;综合院校
1通识教育概念
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思维敏捷、德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不同于以往片面地强调理性、追求功利学、学术不端的教育理念,一直致力于培养同时具备良好学术态度和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北京大学率先在1990年代后期发起了通识教育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1]。
2中医学科的内涵和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中医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思想指导,在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上都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人体相应地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治疗是基于调节人体阴阳整体平衡的原理。因此,中医理论揭示的是整个宏观系统的生命规律和疾病规律,不同于西方医学理论。通过在非医学院校推广中医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2]。
分层次教学在中医护理学的实践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分层次教学方法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以医院665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干预实施前,组织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开展分层次教学,再次组织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比较实施前后的考核中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成绩。结果: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实施干预后,各层级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知识考试和中医临床技能成绩,较干预实施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分层次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理人员中医护理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护理人员更好地掌握中医护理学传统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增强中医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中医;护理;教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三分治、七分养”突出了护理在卫生健康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更是体现了“七分养”的独特效果[1]。中医医院应当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中医护理专业人员并不多,中医医院人员配置标准规定中医护理专业人员要占护理人数30%以上,许多中医医院并未达到此标准。而西医院校护理学教育只重视西医护理教育,有的虽然设置了中医护理学课程,但在课程数和课程的设置上与中医院校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甚至没有将中医护理学设置为必修课。中医护理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通过辨证施护实施各类独特的护理技术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维护人类健康,为医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医护理学重视理论知识,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医院迫切需要加强护士中医护理教学,开展中医护理实践技能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医院19个科室中665名西医护理学专业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N0级为2年及以下临床实践经验的护理人员,N1级为有3~5年工作年限的护士或护师,N2级为5年以上护师、10年及以下主管护师,N3级为10年以上主管护师、专科护师、副主任护师,N4级为主任护师、教育护师、责任组长、专职专科护师。其中N0级105名,N1级140名,N2级210名,N3级155名,N4级55名。对其实施分层次教学培训。1.2方法。(1)问题分析。常规中医护理教学和培训一般是由护理部制定年度计划,对所有护士进行统一授课、技能培训、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护士工作繁忙,日常要学习和考核的内容多。而中医护理理论深奥、知识抽象,中医护理操作复杂,西医护士中医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低下,护士对中医护理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运用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弱。(2)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方式要充分考虑医院各学科各层级护理人员的需求,教学内容来自中医临床一线,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四诊、经络腧穴概要、辨证施护、体质调护和常用中医实践技能,每个层级均有明确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根据其自身层级和所需知识点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分层次教学方式全方位的为各层级护理人员供循序渐进的学习空间。N0、N1级偏重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健康教育等。N2级侧重中医健康教育、四诊、经络腧穴概要等。N3级侧重辨证施护。N4级侧重体质调护、疑难病例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科研等。中医护理技术则根据技术操作难度分层进行,教学过程中各层次有交叉。见表1。1.3观察指标。干预实施前,组织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开展分层次教学后,再次组织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比较实施前后的考核中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成绩。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药复方对一氧化氮调节研究论文
摘要:血管内环境的健康主要依赖于内皮细胞的良好功能,而一氧化氮(NO)在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构筑健康血管内环境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学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巨大优势,且因其化学组分的复杂性而具有多靶点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多种对心血管疾病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复方能够调节NO生物利用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这可能是它们发挥治疗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将就近年报道的这些中药复方作一综述。
关键词:一氧化氮中药复方血管内皮心血管疾病
随着1998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颁发,血管内皮细胞不再被认为只是一道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屏障,它在维护血管自身内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注目。一氧化氮是内皮细胞行使其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信息分子,NO生物利用度的降低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NO生物利用度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已知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由内皮细胞所分泌的活性分子物质主要用于维持血管扩张和收缩功能的平衡、血凝和抗血凝的平衡、促炎症与抗炎症的平衡、过氧化与抗氧化状态的平衡,这些平衡状态的打破被称之为内皮功能的损伤[1,2]。由内皮细胞所生成的NO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这主要包括[3]:通过cGMP(环鸟苷酸)途径扩张血管,维持血管的基础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黏附;通过干扰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CD18与内皮细胞表面形成的黏附键和抑制白细胞CD11/CD18表达,从而阻止白细胞与血管壁黏附;NO还能抑制平滑肌细胞DNA合成、有丝分裂以及增生。
可见NO几乎参与了以上各个平衡状态的维持,因此NO生物利用度的降低将直接导致内皮功能的损伤,这可以表现为[4~6]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减弱、血小板聚集的增加、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血管平滑肌增生等;长期内皮功能不全[7]将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血管病变等多种疾病。因此,如何提高NO生物利用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已经成为我们研究中心和其他国际科研团体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重点。
中医学教育体制中完善生物学教学研讨
随着中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生物学内容课程在中医学教育体系的地位日益加强。但是,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历史相对较短,与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尚待进一步的融合。本文对于现代生物学教学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教学内容完善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思考。
1明析中医之体,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地位的必要条件。生物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学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与西医学相同,其对象为作为生物学存在的人类。中医学在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范畴之历史认识基础上,巧妙地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工具,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
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这决定了现代生物学在中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生物科学成就运用的结果。中医学在产生和历史沿革的过程中着眼于古典生物学,同时又借鉴了古代哲学对生物体人的认识,有着当时历史阶段的先进性,并在当今临床医疗的某些方面较西医仍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衔接却有些差强人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医密切跟踪现代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因之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因此,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完善对中医学理论的诠释,进而为中医学理论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可以更好地说明中医学“源”和“流”的问题,为中医学的继往开来铺平道路。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有机融合是时代的要求,而在中医学教学中加强现代生物学教学是必要的实现途径。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是医学进步的源动力,而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在医学科学的应用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经途径。从而,人类对医学进步的需求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生命力。医学科学扎根于生物科学,并从中获取营养;二者又休戚相关地伴随时代进步。在现代生物学的带动下,西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饱含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如何借力于现代生物学而承前启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遵循经典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当地对中医学理论增添现代生物学范畴的诠释,“古为今用”与“今为古用”并举,是中医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加强遵循了中医学发展的必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当今生物学的进步为中医学和西医学均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学必将在现代生物学平台上发扬光大--不要局限于历史渊源的角度,习惯性地将生物学只划归西医学的范畴,无意中将生物学与中医学剥离开来。割裂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就使得中医学丧失了其科学性的基础。
中医学与生态医学论文
【摘要】简介了现代生态医学及其三层次即宏观、微观、分子生态医学,并就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与现代医学微生态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物系统的功能,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不是伪科学。
【关键词】中医学;生态学
中医学认为,保持机体内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生态医学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疗,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延年益寿。两者理论,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发表“中医是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可见这些人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生态医学的研究,也涉足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决不是伪科学”[1,2]。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论文
【摘要】《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自其成书以来,代有研究。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文献研究方法。历代医家运用了文献追溯法、校勘研究法、注释研究法、分类整理研究法、校注译析综合研究法、纵横联系研究法、语言文字学研究法、临床实证反观研究法、目录索引研究法等对《内经》进行文献整理研究,去伪存真,补其阙漏,考镜源流,敷畅玄言,这对弘扬《内经》理论,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内经》;文献研究方法;理论探讨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自其问世之日起即被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素问》王冰序)。正因为《内经》具有如此重要的学术地位,所以自其成书以来,代有研究。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文献研究方法。因为《内经》成书久远,“文义高古渊微”(明张介宾《类经·序》),加之流传转抄过程中造成的错讹脱衍等问题,所以历代医家、学者借用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发掘、搜集、整理、研究《内经》,去伪存真,补其阙漏,考镜源流,力求保持、恢复(或接近)其原貌,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归纳起来,对于《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追溯法
所谓文献追溯法,即是循着文字语言所展现的思路,对《内经》理论产生时的医学、哲学、思维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背景的逆向寻找,亦即探求《内经》理论的原生态。
《内经》是一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巨典,奠定了中医学科的坚实理论基础,全面、广泛、真实地将秦、汉及其以前的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医药,甚至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字学等各相关学科研究的成果巧妙地引入到医学领域,并将这些相关的文化知识与生命科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以解释人体生命科学的具体问题。
生猪专业养殖模式调研报告
一、养猪模式回顾
1、自然养殖阶
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从驯化到20世纪初,猪的养殖一直是采用自然养殖模式,以吃各种青粗饲料为主,猪饲养周期长,料肉比高,由于自然养殖青粗饲料品种多,各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复杂,养殖以一家一户的散养为特征,中大猪的免疫力强,不易生病,结果是:肉质细腻、微量成分含量丰富、营养全面。但生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人们对肉食日益增长的需要。
2、集约化规模养殖阶段
随着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动物营养学成为独立学科,现代养殖业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其特征为:以动物营养学为理论基础,以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为目的。采取了改良品种,在饲料中添加各种饲料添加剂等措施来提高畜产品的产量,结果造成肉品品质下降,卫生安全系数降低甚至危害到人类身体健康。现在人们所吃到的猪肉几乎都是从养殖场出来的饲料猪肉,饲料猪所吃的饲料是专业人士科学配制出来的,以提高生长速度、缩短饲养周期为目的的。这种饲料是用玉米、豆粕、麸皮、几种氨基酸、几种矿物元素、几种维生素以及一些促生长用的促长剂和防病用的抗菌素等药物组成。所谓的全价饲料,其营养成分其实却十分简单,用简单成分的饲料在短时间内堆砌出来的猪肉蛋白质内油质较少、组成成分相对简单,这样的猪肉能会好吃吗?白水煮肉,味同嚼蜡并不夸张。饲料中添加的一些化学促长剂及一些抗菌素类药物在畜禽体内的残留,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抗菌素及“瘦肉精”的危害,人们已经领教过了。另外现代人经常患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偏瘫、癌症等,虽没有证据说明与现代肉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也不能说明一点关系没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逐渐发现一些过去用于饲料的添加剂如:某些抗菌素、镇静类的药物等在畜禽体内的残留对人体存在着相当的危害。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饲料管理措施,以法律的形式禁用已确定的对人类有危害的饲料添加剂。我国由于以前饲料行业管理相对较松,饲料添加剂滥用严重以致造成我国肉食产品出口受阻。
二、当前养殖业面临的挑战
养猪模式问题调研报告
一、养猪模式回顾
1、自然养殖阶段
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从驯化到20世纪初,猪的养殖一直是采用自然养殖模式,以吃各种青粗饲料为主,猪饲养周期长,料肉比高,由于自然养殖青粗饲料品种多,各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复杂,养殖以一家一户的散养为特征,中大猪的免疫力强,不易生病,结果是:肉质细腻、微量成分含量丰富、营养全面。但生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人们对肉食日益增长的需要。
2、集约化规模养殖阶段
进入20世纪,随着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动物营养学成为独立学科,现代养殖业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其特征为:以动物营养学为理论基础,以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为目的。采取了改良品种,在饲料中添加各种饲料添加剂等措施来提高畜产品的产量,结果造成肉品品质下降,卫生安全系数降低甚至危害到人类身体健康。现在人们所吃到的猪肉几乎都是从养殖场出来的饲料猪肉,饲料猪所吃的饲料是专业人士科学配制出来的,以提高生长速度、缩短饲养周期为目的的。这种饲料是用玉米、豆粕、麸皮、几种氨基酸、几种矿物元素、几种维生素以及一些促生长用的促长剂和防病用的抗菌素等药物组成。所谓的全价饲料,其营养成分其实却十分简单,用简单成分的饲料在短时间内堆砌出来的猪肉蛋白质内油质较少、组成成分相对简单,这样的猪肉能会好吃吗?白水煮肉,味同嚼蜡并不夸张。饲料中添加的一些化学促长剂及一些抗菌素类药物在畜禽体内的残留,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抗菌素及“瘦肉精”的危害,人们已经领教过了。另外现代人经常患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偏瘫、癌症等,虽没有证据说明与现代肉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也不能说明一点关系没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逐渐发现一些过去用于饲料的添加剂如:某些抗菌素、镇静类的药物等在畜禽体内的残留对人体存在着相当的危害。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饲料管理措施,以法律的形式禁用已确定的对人类有危害的饲料添加剂。我国由于以前饲料行业管理相对较松,饲料添加剂滥用严重以致造成我国肉食产品出口受阻。
二、21世纪养殖业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