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21:11: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基础医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理学课程教学论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学人才。生理学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目的是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为后续中西医基础和临床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研究中医药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加速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西医结合奠定基础知识,并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客观诊治和检测标准。
一、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及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和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发生原理、产生过程、活动规律,阐明构成人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进一步认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其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相互制约、协调与统一等。生理学让医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基础上,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器官或某些部分发生的功能变化,也就是说不了解生理学就不能完全的了解疾病。所以说生理学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以组织形态学为基础,同时也是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是迈向临床医学的桥梁[1]。生理学的研究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能较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疾病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中西医并重,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2]。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学,虽然没有现代生理学的概念,但在古代已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有了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中医生理学以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为主导思想,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生理功能活动中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达成平衡。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由此切入,全面阐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生理学的研究推动了中、西医的融合。生理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及培养的医学生专业素质。掌握生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培养医学生的推理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从而使医学生们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最终将生理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科学高效地为广大患者服务。生理学课程推动中、西医融合,强调临床应用,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中贡献卓越。
二、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
1.加强与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学科领域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又呈现高度集中的趋势,这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生理学既有形态学知识(组织学、解剖学),也包含了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还与临床各科有密切联系[3]。生理学与组胚、解剖、生化、药理和病生等都作为基础医学课程,各自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他们之间又有机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例如,心肌电生理内容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理的学习,有助于临床心律失常用药的选择;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和病理呼吸衰竭的学习,有助于临床对呼吸衰竭的诊断治疗。临床上激素分泌异常的疾病非常多,比如:糖尿病、呆小症和甲状腺肿大等,有关激素的作用和调节主要在生理学课程中学习,而激素的结构和代谢由生化科讲授;临床医师对人体各个系统结构的认识来自于解剖课,对各个系统功能的了解,则来自于生理课。因此,生理学要很好的借助与其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2.促进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多是在医学生本科教育的前2年系统学习生理学、生物学和解剖学等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而后则进入临床各专科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安排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础医学与临床脱节明显[4]。所以,如何将生理学这一密切联系临床的学科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将生理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运用相结合,最重要的就是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比如,学习动脉血压的形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近高血压世界(中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每3名成人中有1人患高血压,堪称"沉默杀手"),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剖析学习高血压发病的机制,最后,讲解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加入丰富的临床案例,也是一种培养临床思维模式的有效手段。比如,给学生提供有关水肿的临床案例,组织学生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讨论,并运用生理学知识来分析水肿产生的机理,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段,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
三、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虚拟仿真课程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阐述了在中医药院校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虚拟仿真课程的意义和任务,提出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虚拟仿真课程开设的目标和模式,使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拥有新的实验教学补充模式,可有效地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从而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虚拟仿真课程;设计
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我校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开设的一门用于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教学改革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可以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为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方法。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虚拟仿真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流程复杂学生不容易入手、实验课程开设专业的限制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侧重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综合设计性试验虚拟仿真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中医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1-2]。
一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存在的问题
综合设计性实验具有时间长、费用高、实验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实验流程繁琐,从实验宣讲、课题设计、耗材申报、确定实验方案、预实验、正式实验、结项答辩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与带教老师及实验准备老师的配合才能完成。繁琐的实验环节,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此外,由于专业开设的限制,部分专业学生不能得到相关的培养。有些学生设计的实验,由于试剂或耗材的不安全性而导致实验不能开设,需要重新更改实验方案。实验方案难易参差不齐,较难观察的实验结果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带教老师的指导难度[3]。
二开设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虚拟仿真
浅谈青年教师基础医学概论授课反思
【提要】基础医学概论是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针对这些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层次复杂,医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学科较多等。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验技术及科学前沿,该文作者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及反思。
【关键词】院校,医学;基础医学概论;非临床专业;青年教师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整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课程。其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专业学生,如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心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学生层次及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各门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且内容繁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挺大的挑战。作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反思,从青年教师角度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及教训。
1简化授课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涉及学科众多、知识点较多且相对枯燥,对于医学知识比较薄弱的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对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的调整。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了解熟悉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就整本教材而言,上课时需要授课教师挑重点内容去讲,而重点内容也需要针对学生层次、专业的不同进行调整,不仅是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更重要的是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浅显易懂。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量避免过细过深过难的机制和描述内容,让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对简单的医学常识。针对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在进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时,可以多讲解一些和大脑、心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例如,古代普遍接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心脏是智慧之源、灵魂的集聚地和记忆的居所。后来经过盖伦、笛卡尔等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才形成了现在的理论,认为大脑在这些功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多讲解药物作用相关的配体、受体、离子通道等知识,可能更有助于其加深对自身学科专业的理解。例如,离子通道有多种门控形式: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一些西药或中药可能就是存在和离子通道的结合位点,从而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影响细胞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应。
2改变授课方式,因材施教
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教育理念、修业年限、课程结构、实验教学、临床实习等方面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出解决措施,以助力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1现状与问题
自古以来,中医是以民间、家庭师承授受教育模式传承和发展的。1949年后,我国系统的中医药学校教育逐步确立,中医师承模式首先被中专教育制度所取代。随着办学制度逐步规范,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中医药知识和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康体服务能力的技能型中医药人才。这不仅为改变城乡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维护基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储备了教学师资,积累了办学经验,起到了“本科教育摇篮”的作用,成绩有目共睹。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近十几年发展定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别[1],小部分院校由中医药本科高校分化而来,大部分由中职中医药学校升格而成。国内独立开办的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不足10所,更多的高职中医药专业分布在全国各省综合类、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高职教育在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夹缝中起步,在医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氛围中发展,自成体系,但问题也伴随着成绩逐步显现。1.1办学思路局限,理念冲突。医学教育具有明确的普通教育属性,但专科层次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究竟属于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抑或两者属性都有,在我国是个模糊不清的理论问题。实践中,我国目前把专科层次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多归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专业设置在职业院校,即使在高等医专也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办学者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模仿理工专业的实训操作,更注重技术训练,往往忽视基础理论夯实、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效果提升、中医思辨能力培养以及医学道德伦理教育等,与当今医学模式转变对从业者的要求差距不小。中医药高职院校和专业大多是在原中职中医药类学校基础上升格组建起来的,在运行体制、管理机制、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或多或少停留在升格前的状态,领导的思路、教师的观念、员工的素养等也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办学质量、培养水平难以达标。中医药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理论具有哲学属性。中医(传统医学)与西医(现代医学)在基本观念、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思维方式、理论体系也不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等,是仿照现代医学(西医)教学模式制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相互转换、碰撞、冲突。而中医概念、理论、经典、逻辑与现代思维模式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怀疑,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医学习也是有弊的,甚至导致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淡化[2]。1.2专业课时短缺,课程简化。根据教育部2019年7月最新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3],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等专业学制三年,总学时一般为2800学时,理论与实践约1800~2000学时,实习最多44周。构成公共基础课的德育课、文化课、体育课等学时占总学时的1/3,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毕业实习占1/3。专业技能课是培养中医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专业能力是否过硬以及职业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效果。知识获取需要学习、吸收、消化和积累,从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学生学习能力来说,1年内要完成1000学时、二十余门核心骨干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任务较重,同时,三年学制内绝大多数学生无法熟练掌握每门课程内容。课程方面,一是中医思维方法的形成与拓展、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传统文化等应该构成中医学基础和桥梁的核心课程缺少或没有。二是为了应对短学制,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普遍存在体量压缩、内容浅显问题,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诊断学、中医内外妇儿科学和国医经典等,只能做到提纲挈领、点到为止,成了概念性的“压缩饼干”,深度不够,广度不宽,学生理解消化吃力、吸收掌握困难、学习效果较差。三是公共基础课存在被动让路、被迫挤占问题,所谓“德智体美四育并重”只停留在口号上。四是现行教学标准虽然规定实践教学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50%,但中医药类专业普遍存在不重视基础实验教学的事实,实验室投入不足,实验教学资源匮乏,实验仪器设备简陋、使用率低。1.3实习问题突出,就业堪忧。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性极强,临床实习和顶岗实习至关重要,但存在较多问题。一是高水平医院越来越不接收低学历学生实习,学生多在低等级医疗机构实习,带教教师水平不高,学生反映学不到更多东西。二是学生实习转科少,接触病种范围小,动手机会不多,实习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三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几乎全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康体保健机构顶岗实习,多以足浴、按摩、开背、减肥等项目为主,学生按教学标准应该学习的中医推拿、保健按摩、保健刮痧等技能无法掌握。四是按教学标准规定临床实习8~9个月,学生返校后距毕业离校还有两三个月,加上实习中途返校参加双选会、专升本考试报名、现场确认、体检,多次往返,难以保证有效的实习时间。高职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空间越来越小,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认为高职学生水平低、能力差,用人单位也不愿意聘用中医药类高职毕业生。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中医药高职毕业生不具有学历优势,二级以上医院对高职中医药专业毕业生零需求。三是我国阶段性医改目标已实现,医疗机构外延型扩张接近尾声,医改红利快速消退,人才储备基本完成,规模引进人才现象不再重现,中医药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将常态面临“寒冬模式”。四是中医药高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政策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指向,有调查显示几年前乡镇卫生院尚有10%的需求量[4],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尤其缺乏,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部分没有编制,长期虚位以待。五是高职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无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始终不能进入医疗机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对策与措施
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是系统性问题,既有制度层面的不足,也有执行层面的缺憾,还有社会快速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要针对问题的根源,着力转变教育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延长修业年限,培养中医思维,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实验教学,加强见习教学,强化毕业实习。多措并举,深化改革,推动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范、健康运行。2.1转变教育理念。医学教育在全球都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成本高、学制长、学历高、师生比高、实践性强、强调文理交叉、注重人文精神等特点,属于普通教育类别,世界各国鲜有把医学教育归属到职业教育类别的做法。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又对医学教育包括中医药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中医药高等职业院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打破多年来已成思维定式的教育观,跳出职业教育思维模式,树立普通医学教育理念。借鉴现代医学教育方法,对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等专业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现代医学教育框架下重新进行高职中医药专业的教学标准、目标定位、修业年限、课程体系、实验设置、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等的顶层设计。2.2完善顶层设计。新颁布的《中医药法》指出,“中医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学术水平评价标准等,应当体现中医药学科特色,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顶层设计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改革举措,应着重在标准、专业、定位、学制等方面迈出关键性步伐。一是中医药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应牵头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医药行业、学校、教师、学生之中,了解办学现状、人才需求、就业变化等,以全面、客观、准确的依据制定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标准。二是根据中医药本科、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变化,预测和论证高职中医药各专业的就业前景,逐步缩减高职中医学、中医骨伤、中药学等专业招生人数,扩大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等专业招生规模,对接国家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产业政策,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三是树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教育观,淡化职业教育色彩,以普通医学教育理念和视角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更多地关注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应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使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生存能力更强。四是完善课程体系,统筹设置现代医学和中医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基础医学地位和中医药学科特色。五是遵循医学教育一般规律,探索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学制,科学设置修业年限。六是制定中医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督导办学过程,保障培养水平逐年提升。2.3延长修业年限。生命现象极其复杂神秘,医学教育在国际上作为精英教育,是明确有别于文、理、工、农诸学科的特殊教育,需要较长修业年限才能完成培养任务。虽然中医药在国际上属于传统医学和补充医学范畴,但在我国仍居于主流医学地位,同样关乎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只有几十年历史,由高职高专开办三年制中医药类专业也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思维方法特立独行,没有足够时间修业,不可能完成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奠基和中医思维训练。现行中医药高职教学标准按三年学制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时数、教材内容、培养目标等与中职几乎完全雷同,无法区分高职与中职。中医药高职教学标准明显存在先天不足,不仅不能适应本来就缩水严重的课程内容,更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增加传统文化、基础理论课程并合理设置基础实验教学及实训操作项目。为此,修订专业教学标准、设计修业年限必须考虑医学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能囿于一般高职修业3年的规定,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大胆改变沿用了几十年的中医药高职学制,至少将中医学、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等专业学制增加一年,“量身定制”为四年制修业期限,其他专业如针灸推拿、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等仍可保留三年学制。2.4培养中医思维。中医药和西医药都是服务于人类、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有效工具,但两者哲学基点的不同造成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大相径庭,进而采行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也势同水火,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体系。我们知道造成中西医各层面差异的核心要素就是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就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在方法论层面,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集中表现为直观观察、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直觉体悟,与西医思维相比,具有重神轻形、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时轻空、重悟轻测等特征。西医比之中医,理论通俗,概念具体,方法直接,临床规范,很容易影响一些中医专业学生的理论信仰、专业思想和职业信念,这与中医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中医药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和教育者要坚持中医药教育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办学理念、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姓“中”的原则,树立中医哲学观,建构中医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注重传统文化学习,注重中医思维方法训练,具备辩证思维能力,真正、自觉地信仰中医,这是中医药教育的重中之重[5]。2.5优化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四年学制框架下,现有课程结构需要根据中医药学特色、教育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调整、优化、完善。一是由于中医药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涉及古文基础、国学经典等知识范畴,有必要将医古文、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等纳入中医药职业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厚植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二是中医经典著作哺育、培养了一代代名医,但现在高职中医经典课程被压缩、简化,无法发挥引领、启示作用,不利于学生体悟、掌握中医学术的精髓,应合理引入中医经典内容并设置为高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三是中医姓“中”不代表封闭僵化、排斥现代医学成果,要兼容并蓄、开放吸收,选择增设部分重要医学基础和临床骨干课程,如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医学心理学、机能实验学、急救医学、皮肤医学、传染病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课程,朝着中医全科医生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四是充实课程内容,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宽度,美育课程要增设一定的艺术门类,体育课要保质保量、“体”“育”并重,专业核心课中的诊断学要按照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核医诊断学等细化知识内容,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五是把基础医学实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严谨设计,合理安排。六是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年开设文化课、公共基础课,第二年开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实验课,第三年开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训课及临床见习,第四年进行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2.6重视实验教学。中医药学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学术体系时,吸收了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生物、社会、心理等中国古代传统人文、自然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成果,但缺乏实验手段求真验证。《中医药法》指出中医药教育应当注重“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这里的现代教育方式就包括实验教学。医学实验不是让学生背诵科学结论的描述,而是让他们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验证事实,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验课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明了、真实、有趣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科学精神,锻炼动手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代医学自希波克拉底的眼见为实、威廉•哈维的实验为真、科克伦的循证为信一脉相承而来,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观察、实验。中医经典理论不需要实验验证,不等于中医专业不需要实验课,相反,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基础课程都应该开设实验课。传统中药药效是靠经验总结传承的,不等于今天的中医大夫可以罔顾实验事实只靠取象比类臆测和使用药物疗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就说明了中药的出路在于利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被验证和承认。所以,中医药高职教育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在加强传统人文教育、中医经典教学的同时,重视基础医学实验室建设,开足开好基础医学实验课程,这是现代教育制度和医学教育的本质要求。2.7加强见习教学。专业实训教学与医院见习存在本质区别。实训是使用设备、工具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见习是在医院的真实人体上观察、动手操作,并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目前开设高职中医药专业的院校多数没有附属医院,没法安排见习教学,只能在校内进行实训。但医学生包括中医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人,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而是活着的复杂的有机体,个体差异显著,生命现象变化多端。中医的舌诊、脉象、经络腧穴、望闻问切都在模型上训练,局限性很大;西医诊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只在实训室进行仿真演练,误差率很高。加强见习教学的关键是学校要建立有隶属关系的附属医院,或有能自主灵活安排见习教学的医疗机构。对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医学教育的办学标准,严格执行“必须有一所二级甲等以上直属附属医院(中医医疗机构)”“生均床位数不少于0.5张”的规定,把设置附属教学医院作为评价学校办学的硬性条件,不达标的挂黄牌限制招生,直至亮红牌撤销专业。2.8强化毕业实习。临床实习不仅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还是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转变的过程,除角色转变外,还包括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工作态度、职业素养、伦理道德、责任意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转变,是医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一是在保证中医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借鉴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方案,制定好实习教学大纲。二是尽量选择科室设置、设施设备、指导教师等能基本满足实习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医院,落实好学生轮转科室计划,扩大学生接触病种范围,增加动手机会,严格出科考试,提高实习效果。三是校院双方要共同提升带教能力,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争取达到教学标准要求的60%占比,提高临床医生的带教水平,定期开展实习评价和带教评价,向医院反馈评价结果。四是努力保证学生实习时间充足,可以通过推迟双选会举办时间、实行“2+1.5+0.5”学制、为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提供跟进服务等方式,避免干扰和中断正常实习。五是针对针灸推拿、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特点,与医疗机构、康体保健机构、制药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制订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顶岗实习计划,真正把教学标准规定的、能涵盖专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实习内容落到实处。
中医的全新诠释论文
【摘要】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状态;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西医擅长于杀灭病原体,中医擅长于改善内环境。文章并探究了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医是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的产物。通过比较对“中医是什么”给予了一个新的诠释。
【关键词】中医学;象医学;天人合一
中医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放在解放前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当时的西医在中国还不普及,而所有的中医都是师带徒出来的,师傅怎么教,弟子就怎么做,背汤头、背经典、望闻问切、抄方、处方、出师,没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也没有必要去思考这个问题,中医按照它自身的理论模式和特有的运行机制在运转。可是解放后随着西医的推广,以及中医院校的建立,掀起了中西医结合的热潮后,中医教育开始套用西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一些人按照西医的化验检查和中药药理来诊治疾病,结果走上了南辕北辙的歧路。因此,重新正确认知中医显得非常必要。
一、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状态
五十多年的曲折教训给我们以启示,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之化之变”也就成了中西医思维的分水岭。西医强调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药理、疾病、治病;中医与之对应的则为藏象、证候、病机、药性、类病、辨证施治。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状态。比如,一个鸡蛋,对于西医来说,主要是这个鸡蛋含多少氨基酸、多少维生素;而对中医来说,主要是看病人吃了这个鸡蛋后会产生什么反应,是补虚还是泻实,是发热还是恶寒,是补气还是补血。一支人参,对西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养品;但在一个中医眼中,它既可能是补益药,也可能是杀人的毒药,因为气有余便是火。中医理论思维属于“象”思维而非概念思维,是复杂思维而非线性思维。中医的概念为类概念,中医的病为类病。中医关注的重点不是病因,而是病因“之化之变”的结果,即病机。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中医认为是正邪相争的结果导致机体处于何种反应状态,这种反应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全身综合反应,同一状态可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改变导致。因此,状态的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状态的分类与治疗。病从纵切面、证从横切面来反映这种病理反应状态。两个人同时感冒,一个辨证为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一个辨证为风热感冒,则需要辛凉解表药。
二、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
基础医学教育载文情况分析
摘要:为总结《基础医学教育》出版现状,进一步研究融媒体条件下《基础基学教育》出版策略和思路,对《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刊登的287篇论文进行统计。文章运用Excel表格统计了各栏目载文量,基金资助情况,第一作者单位、地区、学历和职称等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刊的办刊理念,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期刊;文献计量学
《基础医学教育》是反映我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领域研究动态的专门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是为我国从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在基础医学教学实践改革、管理政策和理论探讨方面的发展。本刊的主要栏目有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教育理论与管理等。2020年,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改变,为了解和总结《基础医学教育》的载文情况,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现将2020年度《基础医学教育》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与2016年的统计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选取《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第22卷1-12期发表的287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将所有论文按照栏目,基金项目类型、数量,第一作者单位、地区、学历、职称等信息逐项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对所得数据进行分类、筛选、求和、汇总等处理,对最终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糖尿病的现代中医诊疗创新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在糖尿病的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有特别强调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防治。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治疗新思路医学/环境治疗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指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常常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综合症或称代谢综合症。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向心性肥胖、进行性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血脂紊乱、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溶解、凝血方面的障碍等。在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病变,50%有高血压,50%有高甘油三酯血症,40%有微量蛋白尿。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因而中医的治疗思路也应随之转变,由单纯的治疗“消渴”,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干预阻断代谢综合症的核心环节,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未病先防”唯如此才能体现中医的势。故在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有特别强调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防治。
一、中医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症的认识
代谢综合症类似中医的“痰湿”“肝郁”“食郁”“血瘀”等致病的“肥满”“眩晕”“湿阻”等。“肥满”“眩晕”等,这些“证”看似与“消渴”无关,实际与消渴有共同的核心机制,或可以说是消渴早期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以食郁为主导的六郁是该代谢综合症的发病基础;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核心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过食、少动造成食、气、血、热、痰、湿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酿成痰、瘀、浊、脂等病理产物。在该代谢综合症的早期,高胰岛素血症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形体壮实,整体机能旺盛,以实证为主,属郁、热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病态;至中晚期由实而虚,由盛而损,由脾开始既而肝肾,脏腑功能减退,整体机能失调而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到晚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全身脉络损伤,脉络瘀滞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二、中医对代谢综合症的防治
治疗糖尿病的中医新思路论文
摘要: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在糖尿病的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有特别强调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防治。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治疗新思路医学/环境治疗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指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常常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称代谢综合征。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向心性肥胖、进行性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血脂紊乱、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溶解、凝血方面的障碍等。在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病变,50%有高血压,50%有高甘油三酯血症,40%有微量蛋白尿。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因而中医的治疗思路也应随之转变,由单纯的治疗“消渴”,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干预阻断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环节,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未病先防”唯如此才能体现中医的势。故在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有特别强调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防治。
1中医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代谢综合征类似中医的“痰湿”“肝郁”“食郁”“血瘀”等致病的“肥满”“眩晕”“湿阻”等。“肥满”“眩晕”等。这些“证”看似与“消渴”无关,实际与消渴有共同的核心机制,或可以说是消渴早期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以食郁为主导的六郁是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核心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过食、少动造成食、气、血、热、痰、湿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酿成痰、瘀、浊、脂等病理产物。在该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高胰岛素血症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形体壮实,整体机能旺盛,以实证为主,属郁、热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病态;至中晚期由实而虚,由盛而损,由脾开始既而肝肾,脏腑功能减退,整体机能失调而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到晚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全身脉络损伤,脉络瘀滞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在辨证治疗上,主张按“郁热虚损”不同病机分阶段治疗。
2.1郁证阶段:临床表现仅见肥胖、过食、不耐疲劳。中医辨证属郁证,包括食郁、气郁、痰郁、湿郁、血郁、火郁等“六郁”范畴,并以食郁为核心,治疗宜消食散结,常用越鞠丸加减。
LBL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教育的应用
摘要:OBE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应明确当前社会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关注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在OBE理念指导下,将传统讲授教学法(LBL)和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BL)相结合,应用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OBE理念;PBL+LBL;教学模式;基础医学
当前,我国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能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008版、2016版)明确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使医学生具备初步临床能力、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那么,地方医学院校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医学教育改革,首先需要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由传统知识讲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2]。因此,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将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PBL教学法引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总结在OBE理念指导下将PBL+LBL教学模式应用于我校临床医学(杰出医生)实验班“人体结构与功能”整合课程中的教学体会,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从人体形态学到功能再到病理,理论性、实践性都极强,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OBE理念和PBL教学法
1.1OBE理念
OBE理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中,由美国学者斯派迪提出。该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专业需求,明确当前社会对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关注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故被认为是一种朴素的育人理念。
医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改革与创新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中医学的基础教育,以及基础医学的老师,还需要加强渗透人文教育工作,以此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保证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加强其职业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成良好的科学模式。按照自身的岗位特点,有效地培养出优秀的基础医学人才。因此针对基础医学教学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式提出最新的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在根本上带动我国高校基础医学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基础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创新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医学基础课堂的教学,还需要恰当地渗透人文教育,这也是开展高校人文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途径,并且在进行人文教育工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了解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整个医疗事业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这也是人文教育工作再开展和实现的技术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教师人文教育渗透意识
在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来讲,一个人有着怎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导致其在做人和做事的过程中产生怎样的行为,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要想在医学的基础课程中良好地渗透人文教育,首先就需要保证和提高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对工作的认识,加强渗透教师人文教育理念,例如:校园中可以经常组织基础医学教师到医院学习,保证教师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医疗机构的患者,以及患者在就医阶段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师能够在学习中解决患者问题,以此了解到人文思想和人文理念在从业中的重要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当然如果仅仅在整个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开设人文教育课程,那么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需要把这一思想和课堂中的知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人文知识,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印象,也能够让学生在人文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所以,相关的高校还需要在领导率先改革的同时,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保证教师能够在整堂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学科的优势努力发挥和挖掘其中的人文素材进行良好的渗透教育,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接受基础知识教育过程中形成人文素养和人文意识,例如:校园可以针对课堂开展情况以及所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针对教师提出要求,要求教师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始终,这样教师也能够在备课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人文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意识,以及有效把基础医学知识内容和人文教育相互联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有的放矢,提高教师人文教育渗透水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中医骨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