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15:07: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基础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

我国中医药英语著作的未来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肛门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查看全文

中医专业生理学教学探索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是沟通其他医学基础课及临床课程的桥梁,具有理论性相对较强、内容较抽象、难懂、难学、难记等特点。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的生理学课时数较西医临床专业少,但需要掌握的内容及深度几乎相同,而且中医专业的学生要不断地在中医与西医之间切换思维模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已储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差异很大,因此学生反映生理学的学习单调枯燥,难以理解。如何根据教学内容与授课对象,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倾力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师的职责。本文拟结合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生理学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以及提高学习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一、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当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学科之间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因此医学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外,更应不断学习相关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把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作为高职高专中医院校的生理学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中医中药知识,因此我校生理学教师在业余时间积极向中医中药专业教师学习取经,深入课堂听课,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以及中药学等课程,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将中医药知识融于生理学教学中,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与学生探讨。生理学与中医理论虽分属不同体系,但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则基本相同,生理学和中医基础理论在阐述其机制时也会存在某些结合点,我们尽力寻求生理学与中医学的结合点进行讲授,将中西医结合授课,扩大师生的“公共信息库”,构建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沟通平台,这既克服了课程间学术语言“格格不入”的局面,也融合了学科感情,创造了和谐的学术气氛,激发了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二、配备个性化教材

传统的生理学教材系统性及西医理念较强,结合我校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的层次及专业特点特点,编写最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材尤为重要。我们教研室与中医、中药相关教研室合作,结合我校学生特点,编写了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生理学专用教材,以西医生理学为重点,融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中、西医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生理学的兴趣,为学生架设了沟通中西医基础理论的桥梁。

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查看全文

双语教材编写下中医护理学论文

1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意义

1.1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匮乏

十多年来,各类中医护理学基础或中医护理学教材发展迅速,通过搜索引擎及联合书目查询系统等方法可检索出近60本教材,已经基本适合和满足高职、本科等多个层次的教学需要。但由于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起源于中国,国外没有相应的课程,无法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直接引用原版教材,双语教材编写的难度较大,因此截止到2009年,国内尚无该课程的双语教材出版。

1.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学的需要

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或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促进中医国际化开展了多种学科的中医双语教学,中医护理学也紧跟中医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国内一些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院不仅开设了护理的涉外专业方向,而且也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中设置了双语教学,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又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且能承担中医护理国际交流的人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语教学,而双语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基础,因此编写合适的双语教材对有效实施双语教学至关重要。

1.3中医护理学国际交流的需要

查看全文

中西医与医学融合创新理论哲学基础

构建创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是一个跨世纪的世界性难题,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以贡献于全世界。”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我们应该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和努力[1]。可见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和任务是发展新的医学范式,创建新的医药学理论,以丰富世界医学。由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现状看,距离这个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医学界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三个学科已经形成,但其发展极不平衡,从理论发展、学科地位、发展规模看西医学科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代表;中医学科作为传统医学在解放后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政府管理机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医疗机构、学术发展等方面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其规模与地位无法和西医学科相提并论;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已经得到了体制的认同,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独立发展的趋势还没有形成,仍然处于脱胎于中医又依附于中医的阶段。造成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直到目前仍没有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创新的医学哲学观和创新的基础理论。

1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西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医学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同步,西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有赖于17世纪兴起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法国医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机器》就是把人体医学研究纳入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还原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方法论,主张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于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医学实践逐步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等学科,为现代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促使医学研究日益向微细方向深入,从大体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达基因水平[2]。迄今为止,以还原论为哲学指导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组DNA理论和技术更是引起了生物学、医学的革命性变化,分子生物学将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3]。可见西医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西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医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于还原论。

1.2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理论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其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平衡观是其主要的特点。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其指导观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全过程。阴阳学说代表着人体与环境,机体内部、脏腑间、气血津液间的动态平衡观,五行学说代表着机体内部的多系统、多层次相互间的联系观,因此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联系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性、联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统论思想。可见中医学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中医学研究的方法论符合系统论。

查看全文

翻转课堂在中医基础教育的应用

摘要:现代教育在知识日新越异的年代中不断进化,“以教学为中心”正在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随着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作为中医药发展与传承的重要环节,中医教育更应该顺应时展,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克服中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考试手段陈旧等问题。笔者结合新型翻转课堂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开展翻转教学,以学生成绩及学生满意度为评价指标,探索翻转课堂在中医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主观能动性

1背景

现代教育在知识日新越异的年代中不断进化,以“以教学为中心”正在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1]。翻转课堂就是基于这种变化的产物,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针对性的练习,然后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交流讨论、协作探究和答疑解惑等活动的一种颠倒式教学模式[2,3]。中医基础教育做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西医教育而言,既有相似性,也有其不同之点。相似性在于两种医学教育模式均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结合临床实践的教育,不同点在于中医基础课程理论相对灵活与发散,更加需要学生在教育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恰恰切合目前翻转课堂的应用要求。中医教育更多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完全接轨初高中所学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这导致很多刚进入大学的中医专业的同学感到有些不适应,上课时对阴阳五行理论往往有天然的割裂感,知识点的学习与吸收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感受的更多是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快节奏的生活,很容易稀释课堂上积累起来的一点传统文化底蕴。体在现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学习往往在每一章节前15-20分钟能集中精力听关于中医理论的引入环节,但随着理论的深入,学生的精力集中趋势会大打折扣。在期末考试中,我们往往仍以试卷出题形势考查学生,对纸面以外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团队携作等缺乏相应的引导与评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翻转课堂模式已经逐步走入课堂并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近三年来在《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中试点开设翻转课堂,提升了教学效果。现就翻转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运动展开摸索。

2方法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其中涉及中医学哲学基础以及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往的填压式教育往往以老师单纯讲授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能得以有效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开展,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同学们具有一定基础后,我们用6个学时时间进行全翻转课堂教学。以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系2017、2018、2019级学生为例,笔者将每个年级《中医基础理论》脏腑部分知识进行翻转教学,具体手段如下。首先,为了便于大家课前讨论交流,以寝室为单位将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开展翻转课堂前两周收到翻转任务,并推荐一名发言同学,就预选设定的中医基础中五脏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准备20分钟的PPT,结合课时,我们按排10名左右同学上台,在翻转课堂上面向授课教师及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次,由于每一届同学学习的积极程度及性格有所差异,为了调动有所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笔者事先并不指定上台的学习小组。同时为了保护同学们展现自我的极积性,我们在翻转课堂开始前先询问同学们上台演讲的意愿,如果同学们积极性较高,要求上台同学超过翻转名额,则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决定名额;如果同学们较为内向,主动上台名额少于预设值,为确保每个小组均参与课前准备,笔者在翻转课堂开始时按名单随机抽取6-8个小组代表上台。最后,每名上台的同学均会被台下的同学进行投票评价,依据获得票数的多少,予以前三名相应的物资奖励。

查看全文

BOPPPS模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学基础课程采用BOPPPS模式进行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1级针推、骨伤专业两个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其中,骨伤班为对照组,针推班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实验组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问卷调查结果、单元测验成绩及期末试卷成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成绩,评估两种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质量。结果: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有效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习效果指标与单元测验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学基础课程采用BOPPPS模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BOPPPS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医学基础课程;应用效果

BOPPPS模式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和教学反馈。BOPPPS模式通过分解课堂教学过程,采取微型教学的方式对教师的培训过程进行演练,让教师在短时间、高强度的演练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1]。BOPPPS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测后测的环节设计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的效果,参与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最后教师通过作业布置、测试结果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中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两部分内容,其知识信息量大。此外,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运用大量专业术语,引用古代文献原文,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量知识的灌输,使学生被动地接收,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不会思考、懒于思考、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能力。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药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为针推、骨伤、中医养生、中医康复、康复治疗技术、中药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在设置教学课程时,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被动学习,但中医学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辩证性,需要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主动参与学习[2]。本次研究以2021级骨伤和针推专业两个教学班的学生为观察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分析BOPPPS模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以我校2021级针推、骨伤专业两个教学班的104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将骨伤专业的5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针推专业的49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18~20岁,平均(19.13±0.46)岁,实验组:男15例,女34例,年龄18~20岁,平均(19.36±0.42)岁。两组学生均来源于高考统招生,其入学成绩、学习基础条件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二)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实验组采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包括以下几点:(1)B(bridge-in):将临床案例、中医名家故事与中医传统文化知识导入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O:(ob-jective):教师在授课前可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3)P(pre-assessment):前测可以利用云课堂、课堂派等学习App进行测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学习状态,以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4)P(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作为BOPPPS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可以参与到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案例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讲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营造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交互式学习;也可采取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中医诊断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扮作患者,模拟临床操作,提高实践动手能力。(5)P(pre-assessment):若无充足的课堂时间,可在课后进行后测,通过作业考核、投票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本次教学效果的评价。(6)S(summay):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巩固学习目标。(三)观察指标对参与本次研究的2021级针推班和骨伤班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有效回收率为100%,对比其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学习参与度、达到学习效果评分、单元测验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成绩。其中,终结性评价成绩为学生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80%,形成性评价为学生出勤、作业与测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20%。(四)统计学分析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分析各项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查看全文

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思索

1研究方法与结果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叭)。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查看全文

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儿科医生紧缺,急需大批儿科专业医生,加强儿科本科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中医儿科本科的实习学生,在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思维不清晰、实习质量下降的现状下,采取巩固基础知识、加强经典学习、培训实践技能、重视病历书写、门诊跟师学习、培训医患沟通技巧的对策,在短时期内使实习学生,夯实儿科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提高培养水平。

关键词:中医儿科;本科教育;现状;对策

“儿科医生荒”,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进入“全面两孩”时代后,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更为突出。高校加强儿科学人才培养,无疑对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科培养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的阶段,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历练过程[1]。就我校而言,本科毕业实习在儿科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短时间内想掌握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儿科人才,分析本科毕业实习现状,采取相应对策,具体如下。

1本科毕业实习现状

1.1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思维待提高本科毕业实习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儿科学,但带教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五脏特点,辨证概要,小儿疾病的特点,小儿用药的特点等内容,尚不能熟练掌握。而且,面对病情多变的复杂病例无从下手,诊治思路不清晰,临床思维能力需要提高。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医学生清晰的头脑、开阔的思维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前提。

1.2就业压力增加影响实习质量当前本科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疗机构及医学院校招收人才时均倾向于研究生或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本科生缺少就业优势。为了能够在较好的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工作,一部分医学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医学生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复习考研上,势必影响本科实习的质量。还有一部分医学生选择就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参加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面试、投递简历等,主要精力放在择业上,实习时间也明显减少,实习质量明显下降。

查看全文

分层次教学在中医护理学的实践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分层次教学方法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以医院665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干预实施前,组织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开展分层次教学,再次组织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比较实施前后的考核中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成绩。结果: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实施干预后,各层级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知识考试和中医临床技能成绩,较干预实施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分层次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理人员中医护理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护理人员更好地掌握中医护理学传统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增强中医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中医;护理;教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三分治、七分养”突出了护理在卫生健康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更是体现了“七分养”的独特效果[1]。中医医院应当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中医护理专业人员并不多,中医医院人员配置标准规定中医护理专业人员要占护理人数30%以上,许多中医医院并未达到此标准。而西医院校护理学教育只重视西医护理教育,有的虽然设置了中医护理学课程,但在课程数和课程的设置上与中医院校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甚至没有将中医护理学设置为必修课。中医护理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通过辨证施护实施各类独特的护理技术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维护人类健康,为医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医护理学重视理论知识,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医院迫切需要加强护士中医护理教学,开展中医护理实践技能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医院19个科室中665名西医护理学专业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N0级为2年及以下临床实践经验的护理人员,N1级为有3~5年工作年限的护士或护师,N2级为5年以上护师、10年及以下主管护师,N3级为10年以上主管护师、专科护师、副主任护师,N4级为主任护师、教育护师、责任组长、专职专科护师。其中N0级105名,N1级140名,N2级210名,N3级155名,N4级55名。对其实施分层次教学培训。1.2方法。(1)问题分析。常规中医护理教学和培训一般是由护理部制定年度计划,对所有护士进行统一授课、技能培训、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护士工作繁忙,日常要学习和考核的内容多。而中医护理理论深奥、知识抽象,中医护理操作复杂,西医护士中医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低下,护士对中医护理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运用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弱。(2)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方式要充分考虑医院各学科各层级护理人员的需求,教学内容来自中医临床一线,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四诊、经络腧穴概要、辨证施护、体质调护和常用中医实践技能,每个层级均有明确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根据其自身层级和所需知识点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分层次教学方式全方位的为各层级护理人员供循序渐进的学习空间。N0、N1级偏重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健康教育等。N2级侧重中医健康教育、四诊、经络腧穴概要等。N3级侧重辨证施护。N4级侧重体质调护、疑难病例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科研等。中医护理技术则根据技术操作难度分层进行,教学过程中各层次有交叉。见表1。1.3观察指标。干预实施前,组织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开展分层次教学后,再次组织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比较实施前后的考核中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成绩。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中医学应用型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目的:探索临床医学高等专科《中医学》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法。方法:选取我校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的两个班学生(每班43人)进行研究,随机分成研究组(应用型课程教学方式)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成绩和学生满意度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研究组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课程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学高等专科《中医学》应用型课程改革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可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医学;中医学;应用型课程

中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卓越诊疗效果,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中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学生必修科目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华,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常识,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由于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常见内科疾病、针灸推拿技术等,内容繁多,但课时安排又相对较少,加之中医学内容抽象,难于理解,造成学生对中医学的掌握情况不佳,临床应用情况不甚理想。临床医学高等专科学生的培养方向是面向基层,使学生具有基层医生岗位基本素质,能够运用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处理城乡基层多发病,慢性病等[1]。临床上中成药的使用数量非常之大,大部分中成药处方是由西医开具。所以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学好中医学很有必要。张家连统计其院门诊中成药处方中发现门诊中成药处方68%是由西医医生开具,中成药处方不合理率达15%[2]。说明具备中医学诊疗知识对于基层西医临床医生也十分必要。针对上述情况,若要提高临床医学学生的中医学治疗技术,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中医学教学的实用性。笔者就中医学在临床医学高等专科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具体如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我学院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班(43人,对照组)和2班(43人,研究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学生由同一老师采用不同教学法分班进行授课。两组学生年龄与人学成绩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做学生考核成绩和满意度的对比分析。(二)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的传统教学安排,按照既往的知识模块安排相应课时,根据教学目标讲解教材知识点,并进行讨论、答疑,课后布置作业,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堂内容。究组实施应用型课程教学法,具体方法:(1)将中医学知识模块的课时安排进行调整,适当减少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课时安排,将教授重点向偏向诊法与辩证和中药学上,因为正确的辨证和对中成药的药性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用药,可避免“寒证”误用“寒药”,“热证”误用“热药”等,药证不符的情况。再者,加强学生对中药知识的掌握,可避免含有中药配伍禁忌的两种中成药同时开给同一个病人。同时能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更适合病人的中成药剂型,以提高疗效或方便患者服用。(2)将临床常用中成药方剂组成引入方剂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中,如桑菊感冒片,药名中未体现的是治疗风寒还是风热、气虚还是阴虚感冒,就要靠医生根据药物组成来判断。方药组成为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生甘草。学生通过学习能分析出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辛凉清透,疏风清热,解肌透邪;杏仁、桔梗宣降肺气,化痰止咳;连翘清心泄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以判断出此成药适用于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咽干咽痛、口渴的病人。(3)加强中医操作技能训练,将基层常用的中医保健技能更多的摄入教学,使学生掌握拔罐、刮痧、耳穴等安全性高的中医保健操作[3]。使学生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在基层慢性病的康复和预防方面能熟练的融入中医治疗方法,更好的服务基层患者。(三)观察指标。学生成绩:课程结束后,以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成绩为评价标准,并将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学生满意度:课程结束后,从学习兴趣、实用性、学习效率、教学方法4个方面制定满意度调查问卷,请学生认真完成调查问卷。整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四)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验成绩均以(x士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false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