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1:03: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基本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情况的调查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四月下旬,我们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先后到城郊卫生院,雪松中西医门诊部,区中医院,区第三医院(陈相镇医院),沙河镇卫生院等单位,采取听汇报,看设施,查资料,对话交流等方法,对区人民政府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1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43万。其中城市人口约21万,农村人口约22万。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1家,其中区属中医医疗机构1家(区中医院),中心卫生院4家(姚千镇区二院、陈相镇区三院、林盛镇区四院、八一镇区红十字医院),乡镇卫生院9家(十里河、佟沟、白清、永乐、沙河、红菱、王刚、大沟、城郊)。民营医疗机构40家。厂企医疗机构28家,村卫生室190家。目前,乡镇卫生院中设有中医科室的6家,占乡镇卫生院的46%,有中医药人员25人。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200人,占医药人员的15.3%。村卫生室有能中会西的乡医29人。
区政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2年决定申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开展科研,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实工作,加快了创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工作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政府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各层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一是注重领导,健全组织。区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局、发展计划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中医管理科。卫生局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中医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指导科,由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管理知识和熟悉中医工作情况的同志负责中医药工作。各乡镇依照区政府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区政府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和专题会议,提高创建认识,明确创建任务。区政府和各乡镇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纳入了区、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主管区长与各乡镇长签定责任状,明确创建工作责任,对乡镇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题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全年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卫生局制定了全区农村中医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及检查、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区属医疗机构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卫生局中医指导科负责督办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在创建过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对各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实行质量监督,突出中医病志、处方书写质量管理和中医药疗效、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中医护理等的管理和监督。严格了民营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考核,开展质量千分考核活动,奖优罚劣,提高了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的业务水平,净化了中医医疗市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药物安全性风险控制分析
摘要:中医历来重视用药安全性,该文根据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从中医理论(理)、治则治法(法)、方剂配伍(方)、药物应用(药)以及特殊人群方面回顾了中医传统上控制药物安全性风险的策略和方法,并简要讨论了现代临床实践和监管环境下,中药安全性风险控制的进展。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理法方药;中医理论;风险控制
虽然中药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打上了“天然”“安全”等标签,但中药应用数千年来不乏药害事件,其中影响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案例之一是五石散[1-2]。五石散顾名思义是以五种矿石入药,其配方不固定,主要使用的药物包括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等。矿石入药是古代神仙服食范畴中的一种,《神农本草经》认为久服一些矿石药有“延年”“轻身”“不老”“通神明”“神仙不死”等功效,并将之列为上品药。由于五石散所含药物的药性燥热峻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可产生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并被认为有美容、壮阳、益寿等作用,三国时期何晏倡导服食五石散,认为“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开始了滥用五石散的先河。五石散包含一些有毒的矿物,长期服用可引起慢性中毒,甚至死亡。两晋时期已认识到其毒害,至唐初,孙思邈呼吁“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但这股风气到宋朝才慢慢刹住,荼毒了数百年。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早已认识到药物具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两面性,因此历来重视用药安全性,也从来不回避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在临床实践中中药安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不遵循中医理论,治疗不当,包括过度治疗;个体差异;药物配伍及用药禁忌;药物本身的毒性;药物的炮制;用法用量等[3-5],面对这些风险,历代先贤也总结了很多风险控制的手段。《研经言》曰:“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能提邪外出者,皆能引邪入某经”,强调了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防止药物毒副作用一直是中医重要的指导思想。中医临床实践的特色是理法方药的过程[6-7],我们根据理、法、方、药这一临床过程来探讨中医传统上对药物安全性风险的控制。
1“理”和“法”
“理”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生理病理、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对通过四诊收集到的患者症状和信息进行辨证和辨病,即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并作出正确诊断。“法”上承于“理”,在辨证和辨病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中医治疗疾病,应当遵循中医理论,先辨证,后论治。中医的诊治疾病的基本思想包括了辨证论治、以平为期、异法方宜、治病求本等[8]。《素问•移精变气论》提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即强调了正确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人体与外部环境,体内脏腑组织之间存在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打破了,就会产生疾病,而治疗目的就是恢复或重建这种平衡,因此治疗疾病时,注重协调平衡,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平为期”的思想一方面重视治疗的平衡性,提倡“中病即止”“衰其大半而止”等治疗原则,反对过度治疗,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食其正也”;另一方面也重视药效和毒性的平衡,提出“不可过剂”,反对滥用重剂、峻猛之剂。异法方宜即制定治则时要强调考虑气候、环境因素,结合患者个体因素,全面分析,具体处理,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反映了根据季节气候不同而用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伤寒论》中指出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亡血家、汗家、酒客等均应慎用汗法,均反映了选择治疗原则应因人而宜。这些理论对于药物安全性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不能准确辨证和辨病,或不能制定正确的治则治法,药不对证,不仅治疗无效,甚至可能引起毒副作用。清代名医凌奂认为“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在其所著《本草害利》一书中,对于每一个药物先言其“害”,后言其“利”,对人参、黄芪等传统补益药,关于“害”的篇幅远远多于“利”,充分反映了中医对于药物安全性的重视。因此正确诊断疾病,选择恰当的治则治法,防止药物毒副作用,一直是中医临床重要的指导思想。
2“方”
大学英语中传统问题探索
一、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人文思想和知识涉及诸多领域,具有丰富博大的内涵和内容,需要根据实际在英语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中推介。根据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要,笔者认为这些内容主要是:第一,传统哲学基本思想。中华传统哲学尤其是古代哲学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阴阳、仁、道、德等基本文化哲学概念的介绍,尝试以英语方式理解这些传统思想,能够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基本概念的英文表述方式,乃至能够体会东西文化演化脉络的差异,从而为学生将来国际化背景下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传统文化艺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开展的具体有古典诗词、绘画、书法等。以古典诗词为例,比如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教授的欧阳修的《采桑子》如下: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Allfollowerspassedaway,WestLakeisquiet;Thefallenbloomsrunriot.Catkinsfromwillowtrees.Flylikemistalldayalongbeyondtherailsinbreeze.Flutesongsnolongersungandsightseersgone,Ibegaintofeelspringlone.Loweringtheblindsinvain,Iseeapairofswallowscomebackintherain.如果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这种跨文化的教学,通过这种跨文化的艺术推介,学生既能够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有能够把握英语的表达方式的内在灵活性和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翻译组织等能力,从而加深了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也锤炼了语言能力。这应该成为通过英语教学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三,传统养生与体育项目。中华传统医学中有大量养生与体育项目,比如就中医基础理论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将基本的经络、穴位等翻译成英文并介绍给学生,或者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演示的方式来增进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在必要时可以请专业的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也可以让参加太极拳等训练的学生用英文写出对这些传统体育运动的感受,等等。由于这些内容实用又玄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能够发生实际价值的文化传播内容。第四,传统建筑和旅游景点等文化景观。中华传统建筑和旅游景点等人文景观具有恒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注重整体平衡和自然秩序,在世界文化中具有特殊价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初步地介绍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的基本原理、著名建筑物的地理分布、建筑风格演化过程等基础知识,让学生搜集和翻译一些建筑的名城等,增进学生对中华建筑文化的了解,尝试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理解建筑艺术的演进历程。这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在英语教学中强化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
第一,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与教师直接交流的主要方式,具有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在人文素养和文化符号等方面的讨论中,教师需要掌握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知识,能够相对自由地进行跨文化的推介和讲授,这对于学生掌握文化符号和提高人文素养是重要的条件。学生能够在课堂讨论中将自己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化、系统化,从而提升了对历史文化发展的认识。第二,实际考察。实地考察,就是让学生在文化古迹、人文景观等所在地进行观摩、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汇比较多的东部地区如香港、厦门等城市,切身感受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相处的状态和问题,从而加深文化对人的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影响,增强人文素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人文素养对于跨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写考察报告或者感想等形式来让学生增强语言应用能力。第三,情景模拟。文化教育中的情景模拟,就是让老师和学生就某一个历史场景、历史典故等进行情景模拟,通过生动活波的方式来让传统文化再现或复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符号等发展的理解。这是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很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也是教育专家积极推介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优化发展的教育政策措施
第一,逐步充实和丰富传统文化符号在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在教材改革中,应该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将传统文化素养的内容增加到教材中来,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教材的材料丰富性和体例完整性,为提高人文素质典型材料基础。第二,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推进人文教育的积极性。推进跨文化教育模式是对教师的一个重大考验,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探索和尝试的积极性,主要包括对教师的奖励措施,提供基础的保障条件,等等。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规划等形式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在跨文化教育中勇敢尝试的积极性。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平台,强化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学。对英语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提高他们使用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增强用信息技术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主动性,从而减少教学环节中的各类失误和缺点,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第四,积极促进现实生活中的中外青年学子的文化交流。当今社会,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中国高校校园里来自异国的年轻学子处处可见。学校特别是任课教师应积极为中外学生的交流创造合适的平台,可通过把他们请进课堂或者通过茶话会或者联欢会的形式让中外学生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把课堂知识用于实践,从而激发其继续学习的热情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也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一定的贡献。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及其主要的思想理论体系,思想理论的主体是儒家文化,不同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分析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深远意义;接下来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基本精神、内容和实质,目前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要求以及作为大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最后介绍我们在传统文化学生讲坛、孔子学堂专家讲座、传统文化社团活动的开展、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等方面开展的实践、探索以及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孔子学堂;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穿越时空、价值不朽,它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着[1]。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其主体是儒家文化,另外还包含着道、佛、法、墨等其他各家学说,唐宋以后儒道佛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等纷纷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文化信仰等,处于价值观和思想形成期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应尤为剧烈,部分大学生甚至将对传统的背叛视为进步的标志,不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大业的重要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有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传承、创新,并使大学生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那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内容呢?张岂之认为: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四方面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会通精神。[2]第一、人文精神,重视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第二、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第三、奇偶精神,从阴阳、五行、八卦到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从哲学到其他文化,如中国古建筑、古代都城布局等等都体现了“奇偶”变化的辩证思维;第四、“会痛”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有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体现出“会通”精神,如先秦时期许多学派间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印度佛学被改造而融汇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3]他在谈谈中国传统文化时总结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纪宝成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要求
脉搏波研究论文
【摘要】脉搏波蕴含着丰富的人体生理和病理信息,历来都受到中外医学界的重视,现已成为中西医共同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脉搏波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出发,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了中西医对脉搏波信息提取和利用的现状,提出应对脉搏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之成为一个沟通中医和西医的桥梁。
【关键词】脉搏波模型理论脉诊客观化中西医结合
Abstract:Pulsewave,aresearchfocusinbo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whichcontainsawealthofhumanphysiologicalandpathologicalinformation,hasalwaysbeentheconcernofmedicalpractitioners.Onthebasisofthereviewonthedevelopmentofthepulsewavetheoryanditsapplications,theexistingproblemsinthisfieldarediscussedinthispaper.Onthebasisofthestatusquoofpulsewaveinformationextractionmethodsandtheutilizationofpulsewavein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amoreindepthstudyonpulsewaveisproposedtomakeitabridgeconnect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Westernmedicine.
Keywords:pulsewave;models,theoretical;objectifyingpulsetaking;integrativ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当心脏周期性地收缩和舒张时,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流冲击主动脉瓣和血管壁,产生的振动将以波的形式自主动脉根部发出,沿动脉树向外周动脉传播,此波称为向前波。当向前波受到动脉分支和外周动脉等因素的作用时,产生与之方向相反的反射波。反射波沿动脉树向心脏方向传播,与向前波叠加后形成具有不同波形特征的脉搏波。脉搏波的传播过程不仅受到心脏本身的影响,还受到沿途动脉和周围组织器官状况的影响,使脉搏波蕴藏着丰富的人体生理和病理信息。另外,由于脉搏波的检测不需要复杂而昂贵的仪器,操作简便,而且无创,因此关于脉搏波深入细致的研究,历来都受到中外医学界的重视。
1脉搏波理论发展
康复数字化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1引言
随着医院的发展、医学和管理技术的进步,对康复科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实施,新技术学习、应用和推广,学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目前康复专业治疗人员匮乏,治疗技术的不规范,缺乏可行的治疗管理标准,很多先进医学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后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且传统方式已经难以应对大量数据的保存、交流和研究,难以满足当今医院规范化管理、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医疗信息系统如HIS、LIS、PACS、EMR等发展迅速,以满足医院目前数字化医院发展的基本需要。作为康复医学发展目前信息系统还较为缺乏,因此建立一套与医院同步发展的康复数字化平台解决应用信息系统规范康复治疗流程、改善医疗质量、完善治疗记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设计技术路线
康复管理数字化平台基于C/S架构开发,在VisualStudio2010集成开发环境下使用的开发语言为C#/.NET,充分体现了模块化与组件式开发的基本思想。客户端使用了基于WPF技术的Prism框架,并通过其中的MEF模型进行了依赖注入处理,使得客户端的各个模块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加载。客户端运行平台采用Windows7Professional。服务端通过WCF技术进行服务部署。数据库访问层使用了EnittyFramework框架,通过代码先行的方式,能整体降低系统的代码量并提高数据访问层对不同数据库的兼容能力。服务器软件运行平台为客户端运行平台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R2和WindwosServer2008Enterprise。
2.1系统总流程图
如图1所示。刍议康复数字化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文/沈万松随着医院的发展、医学和管理技术的进步,对康复科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实施,满足医院目前数字化医院发展的基本需要,建立一套与医院同步发展的康复数字化平台解决应用信息系统规范康复治疗流程、改善医疗质量、完善治疗记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时期企业经济论文
1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管理新环境
1.1经济管理思想的转变
经济管理思想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活动的灵魂和宗旨,不同的经济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完全不同。在企业依靠国家财政运行的时期,经济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因此大多数企业的资金和资源应用是按照国家固定拨款划分的。如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大小企业都必须将经营战略从面对区域市场、面对国内市场转到面对国家市场、面对世界市场上来,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外,在现代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需要对自己负责,其经济管理的思想也从“用好每一分钱”转变为“高效利用每一分钱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1.2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经济管理职能即经济管理活动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职能从表面上来看是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营,而实际上,经济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除了对组织中与经济直接挂钩的财政事务进行管理之外,经济管理还必须协调组织中所有和经济活动有关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门和办公室档案部门等。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世界经济管理思想的传播使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对一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企业行为进行管理,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职能已经超出了从经济角度保证组织日常运营的范围,成为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甚至对组织的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新时期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谈论自然药学观相关性
药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通过药学的研究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诚然,在不同的药学理论指导下,存在着药物应用形式的区别,其相关药物的研发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药物以中药单/复方、或制备物制剂为主,药物来源于临床实践,表征为药物整体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效应,体现整体观的认识思想。但在揭示药物科学本质,有指导性的发现具有显著效应的中药药物方面,亟待解决确定有关药物属性(功能主治)与特性(药物关联性、协同效应)科学本质的关键科学问题。西药基原为自然药物物质或引导制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表征为药物局部针对性治疗疾病效应,体现还原论检验思想,能阐明药物的属性。但由于药物体系为单一成分,其调节的受体或分子网络节点呈现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针对复杂体系的疾病状态调节,尤为显得药物效应适应性不够,同样,亟待解决药物如何创新以适应复杂体系疾病治疗的有关科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笔者以自然、科学思想与药学有机融合,结合研究工作分析思考,提出自然药学观,以提供药学研究指导思想,认识药物必然王国,进入药物自由王国。
1自然药学观的概念
1.1基本思想
自然药学观认为,自然界的天地万物平衡存在,万物同源,必然存在着具有维存人类生命的相应自然药物界及其药物体系,即具有独特的药物组成体系与药物属性特性及其存在规律。众所周知,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天地(自然界)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退。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既密不可分又利害攸关。人是自然之一物,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必须顺应自然,方得自然生命科学之道。
1.2组成与药性
自然药物界组成及其药性(属性与特性)为所有药物体系的集合。药物为具有特定的应答生命体系状态信息、维存生命作用的物质。有关药物组成体系分为单物质药物与多物质药物。单物质药物包括单味药,称为单实体,单有效部位,称为单类体,单有效成分,称为单分体。多物质药物包括多味药,称为合实体,多有效部位,称为合类体,多有效成分,称为合分体。其中单实体、合实体属于实体物质体系药物。单类体、合类体、单分体、合分体属于有效物质体系药物。单物质药物为药物界组成的基本元素,具有独特的组成体系,其药物属性特性表征为应答相应特定生命信息,而具有治疗相应疾病的药物能力;其药物物质具有可拆分性,拆分药物应答其相应特定生命信息,而具有治疗相应疾病的药物能力;同时具有可组合性,形成关联多物质药物,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关联性,而体现药物效应的互补性或协调性,使其针对人类不同的较为复杂的疾病状态体系,具有更适合的药物属性与特性。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研究论文
摘要:感应论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过广泛的影响。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自然感应论在古代各个科学认识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它的基本含义、基本特点及历史价值,并指出了它与天人感应论的区别。
关键词:感应论中国古代自然观
一、引论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左传》认为:“天事恒象”。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1]荀子则大声疾呼:“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相从”、“相应”、“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间的感应现象。
《说文》:“感,动人心也;”“应,当也。”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应”表示事物对外界作用的反应,即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如《周易·大有卦》之“应乎天而时行”等。当感与应连用时,前者表示主动一方的作用,后者表示受动一方的反应,正所谓“感而后应,非所设也。”[3]唐代孔颖达对此说的最为明白:“感者,动也;应者,报也。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4]因此,感应的基本含义是表示两事物间的作用与被作用过程。从逻辑关系上说,感与应有主从之别,因果之分。
我国古代朴素自然观研究论文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左传》认为:“天事恒象”。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1]荀子则大声疾呼:“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相从”、“相应”、“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间的感应现象。
《说文》:“感,动人心也;”“应,当也。”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应”表示事物对外界作用的反应,即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如《周易·大有卦》之“应乎天而时行”等。当感与应连用时,前者表示主动一方的作用,后者表示受动一方的反应,正所谓“感而后应,非所设也。”[3]唐代孔颖达对此说的最为明白:“感者,动也;应者,报也。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4]因此,感应的基本含义是表示两事物间的作用与被作用过程。从逻辑关系上说,感与应有主从之别,因果之分。
随着古代科学认识活动和自然感应观念的发展,宋明时期,古人认为不仅同类事物相互感应,而且异类之间也有这种作用,进而形成了一种泛感应论思潮。作为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自然观,自然感应论的合理性如何?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何影响?这些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基本内容。
二、自然感应论对声光电磁现象的解释
声学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古人不仅很早即发现了乐器共鸣、声音共振现象,而且还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和应用。《庄子·徐无鬼》描述声音共振现象时说:“于是为之调瑟,废于一堂,废于一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为何拨动一弦发宫音时,瑟中其它相应的弦也随之振动发出宫音,《庄子·渔父》用“同类相感,同声相应”加以说明,并认为这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是“固天之理”。这种认识被古人普遍接受,成为一种基本的音乐常识。《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和《史记》等都用这种观点解释声音共振现象。基于对大量声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古人已逐步从感性经验上升为初步的理性认识。汉代董仲舒对声音共振现象作了较为合理的总结:“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jiǎo@①然也。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5]古人认为声音共振现象并不神秘,而是有其固有规律或必然性(即“数”)。正因古人已掌握了这种经验规律,他们才能自觉地控制乐器共鸣现象。据《异苑》记载,晋代博物学家张华曾根据同声感应的道理,用改变声源固有频率的方法消除了铜盘与宫钟的共鸣现象。刘sǔ@②《隋唐嘉话》也载:“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曹绍夔……出怀中错,lǜ@③磬数处而去,其声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应此。”江湖术士因不懂同声相应之理,虽施千方百计终不能止磬之鸣。曹氏因知晓声同则应的道理,轻易地破除了这一现象,两相对比,很能说明问题。声音共鸣是两个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通过声波作用而产生的受迫振动现象。古人没有振动频率概念,更不可能了解声音共振的物理机制,但古代乐律学已可算出音调与发音体几何形状之间的定量关系,已认识到律同则声同,声同则相应。据此即可解释声学现象,指导有关实践。同声感应说是古人根据有关现象作出的经验性猜测,在古代声学认识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它虽然不能与现代声学理论同日而语,但从历史的观点看,仍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