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7 05:20: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药继续教育论文
1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准确定位
由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逐渐萎缩,学历教育不再是成人教育唯一的任务,而非学历教育则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单纯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以职业为导向的继续教育转变,是中医药成人教育的必由之路。中医药成人教育具有职业属性和特点,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岗位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为要,针对培养对象大部分是本行业的在岗从业人员的特点,要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从单纯学历导向的教育向职业导向的教育培训过渡。职业导向的教育培训包括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中医药在岗继续教育等。为应对中医药人员知识技术老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工作转岗等状况,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及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其工作岗位胜任能力。要顺应终身教育的大潮,更新观念,科学定位,抓住机遇,紧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步伐,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调整办学方向,改变单一学历教育模式,代之以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中医药在岗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尽快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促进中医药成人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基于上述认识,为贯彻落实国家“双证”制度,江西中医药大学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在校大学生取得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双证”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开展中医药及食品营养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精心组织培训教学与鉴定考试,现已开展的项目有: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美容师、养老护理员、中药调剂员、中药炮制工、医药商品购销员、药物制剂工、育婴师、芳香保健师等职业中、高级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通过中医药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提升了我校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力,增强了我校社会服务能力。
2以市场为导向,服务行业与地方
中医药成人教育的转型要遵循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律,要充分理解、吃透、用足国家有关政策。非学历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中医药成人教育的转型要以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导向,以提高中医药在职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抓手,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中医药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因此,中医药成人教育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增设社会紧缺的学科专业,适度发展成人本科学历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大力发展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中医药成人教育转型既不能等、靠、要,又不能盲目乱转,要切合当地实际,本着为中医药行业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整合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把发展战略重点向农村、社区基层转移,送教上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辟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办学模式,加强与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大力开展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结合工作实际,确保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中医药继续教育服务,取得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争取更多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继续教育项目。近年来,中医药成人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倾向,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提高中医药文化修养,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有部分成人学员有学习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从终身教育角度讲这是将来潜在的学习对象和发展方向,启示我们从中可以寻求新的教育增长点。为此,我们通过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合作,从2005年开始,面向省内中医药行业、县级医疗机构和农村社区等,开展了几十项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培训学员超过一万人次。尤其近年来,我校中医药继续教育在项目的规格、数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年均获4~5个国家及省级培训项目。先后承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西学中”、卫生部“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江西省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县级医院精神专业医师(护士)骨干师资培训、新录用卫生监督人员培训、康复治疗师培训等项目。此外,为县级中医院开展了“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培训,为江铃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职工开展中医养生讲座。
3提高办学质量,维护良好声誉
中医药成人教育在转型过程中,不应忽视提高学历教育质量,要注意维护成人教育办学的声誉。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虽然招生势头逐渐减缓,但学历教育尤其是专科生本科层次在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阶段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人才市场对继续提升学历文凭还有大量需求。但就我国目前高等成人学历教育总体情况来看,其质量令人堪忧,甚至已受到社会垢病,成人学历教育文凭在人们心目中贬值,社会认可度降低“,含金量”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机构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管理不规范,质量监控乏力,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下放和转移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权,随意设立教学站点,同时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站点良莠不齐,以创收羸利为目的,急功近利。为抢夺生源,常常恶性竞争,违规招生,沦为招生中介机构;为节省开支,常常出现违规办学,少开课程甚至不开课程,编造成绩,变成变相出卖文凭的机构。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现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将自断生路、自毁前程。因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药成人教育必须端正办学思想,从过去一味强调扩大招生规模,转到以提高办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的轨道上来,在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同时,要稳定学历教育规模,加强内涵建设,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夯实质量基础,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和管理,增加办学投入经费,解决“函授不函,夜大不夜”的窘境,使之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实践中,我们确立了“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成人教育生源普遍下滑的不利形势下,主动出击,采取多项措施,稳步发展学历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历教育质量,规范学历教育,启动实施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落实主要教学环节,组织专业教师到教学站点对毕业生进行实践环节考核、主干课程抽考,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加强学生自学环节的督导,要求任课教师进行自学指导,为学生制定自学计划、布置批改作业、答疑解惑。为进一步加强对函授教学站点的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教学站点的办学行为,我们还制定出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站管理办法(暂行)》,定期召开教学站点工作会,加强对站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站点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落实教学站点淘汰制度,培育扶持办学条件好、生源好的站点,淘汰办学规模小、招生不规范、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乱的教学站点。推进现代化网络管理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外,为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我们还加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用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丰富办学实践。近三年,组织申报立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1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改项目2项,江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4项,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项目5项。
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1加强中医本科人才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医学的发展,始终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断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比如适时吸取了天文历法、地理物候、阴阳五行及人文清理等,将这些知识和理论与人体的调控与认知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套理论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当前的中医本科生教育中,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对于中医本科生教育来说,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提高其运用中医理论的能力。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医理论的形成根植于这种生产方式中产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经常可见到阴阳五行等理论,比如《黄帝内经》就充分吸收了哲学学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种强调宏观整体、平衡和谐及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如果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学生无法培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西医学理论不断冲击中医学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传统中医理论的内涵、思维方式和运用方法。
1.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学生的中医根底
中医本科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逐步打牢学生的中医学理论功底。由于中医学是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医课程的内容就显得晦涩难懂,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课程的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为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并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两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这样的中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传统文化,才能对中医的深刻内涵加深了解。
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论文
一、存在问题
(二)政策配套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里有人认为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副业”,有剩余的资源和精力就开展一些,没有条件就不必开展。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高校即使是开展成人继续教育,也仅限于零打碎敲,不系统、不规范,更不用说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继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投入缺乏、没有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以致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无法盘活市场,办学效益极低。
(三)继续教育学院定位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是管理学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还是承担一定办学任务的办学实体,职能的双重性造成学校对继续教育学院定位的模糊不清。继续教育学院在具体实施办学任务时,被视作办学实体,但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调配权及经费使用调控权,难以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能;而在福利分配时又被视作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绝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继续教育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买方市场,已很难适应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的快速变化。
(四)办学模式单一
中医药学校创业教育论文
1加强中医药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学校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稳步增多,通过增设专项基金,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用于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我校有72个项目获批国家级立项,由此可见广大师生的积极热情。
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训是中医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一,中医药文化流传千年,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博大精深。现代中医理论早已发展为用数学、物理、化学等方法对中医学所涉及的人体生命活动、脏象、病症规律加以解释。特别是系统科学、运筹学、数理统计、模糊数学、标准分析等新理论的发展,不仅为工程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算法,也为科学技术各领域间架设了横向联系的桥梁。这些都与中医药学基本原则和认知方法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不但拉长了中医药学的纵深还与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拓宽了中医药学的社科领域研究以及临床疗效等辐射范围。第二,坚持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作为高校评价教学体系建设与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我校作为一所正在从单一教学型高校朝教学与科研并重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校领导在构建学校前进思路与体系时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论是在顶层设计上还是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丰富教学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让师生们感觉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日常教学科研活动的引路者与增长剂。让师生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并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我学习。第三,资源整合,建立激励体系。创新活动是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知识水平为基石,将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拓展创新、发扬光大。西方学者有关激励理论中内容虽有差异但是都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能力为目的,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前提,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在实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激励模式的确定,激励手段的选取,对于学生群体来说至关重要。应重视传统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这两种手段。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受到激励后会在心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对自己获奖行为记忆深刻。而经过多次激励重复,能产生积极心理动力定型,可以使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化,养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成功规划与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来,从以往的较为单一教职工为科研主导力量,已经发展成为以教职工为主,学生为辅的科研模式。更加注重结合我校现有资源,突出中医药文化。在立项之初注重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以引导辅助,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能动性共同完成项目的协作模式。第四,健全相关制度管理办法。我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旨在进一步明确全体人员的分工,细化工作内容与形式,明确成员组个人目标。我校从2012年第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以来,学校坚持以力争申报精品项目为目标,坚持安全、质量、进度并重,同时切实履行基本项目审核程序,实施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并邀请各方专家人员在项目策划阶段对可行性、阶段性指标、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指导。在项目实施阶段对项目实施方案、团队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咨询辅导。从科学管理方法出发,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必将进一步有力推进项目规范、有序完成。第五,综合评价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运用评价。学校一直以来把培养学生创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一直以来力图深化教学改革,围绕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培养。对人才的宏微观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以团委为主,各学院之间配合,定期开展各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综合评价量化方法,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与学生评价体系紧密挂钩,主要体现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突出强调须有自己特定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主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所在,强调师生之间、项目组成员之间对彼此细化分工后的表现进行评定与提出问题。在评价理念上,要坚持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强调多元化,坚持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注重过程性,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突出科学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学校在深入分析和研究课改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能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对学生综合评价制度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意义。
3实际面临问题与挑战
第一,一些激励制度流于形式。例如,学生只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管是否取得实效、不管结题情况如何、不管经费使用等情况都可加分,由于相应的监管手段与方法不健全,会导致各环节出现虚报或多加分的情况。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加分敷衍参加活动,变成为了创新创业而盲目投标,不从实际经验与知识体系结构、兴趣专长入手。导致大量课题在立项之后,毫无进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其他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失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意义初衷。第二,创新机制不足。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亦服从这一论断。在当今,名目繁多的“创新”确实给人以应接不暇之势,但具体分析起来,大多只有治其标而不治其本的功效。到底如何设计适合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建立优化的帮扶手段,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量身定做实施方案等方法。机制创新,必须标本兼治,在封闭性的状态下自我革新,只能是事倍功半。
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中医院校的青年教师由于教育背景原因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存在着临床与教学、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受制于学生评教等问题,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调整原有的评价方式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根本,重视年终考核中教学“质”的评价,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加强他评,重视自评;以及在职称考核中加大教学的权重。中医院校作为中医传承最主要的阵地,中医院校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提升中医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中医很好传承的关键。有很多现实的因素影响着中医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长,分析影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是当前中医教育中需要探讨的课题。
1影响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
1.1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中医专业的教师由于专业特点,都不是出自师范院校,这就决定了中医院校的青年教师初为人师时,只有中医专业知识,而缺乏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也是一种专业,不是有了中医的专业知识就能够自然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虽然进入高校工作之后,在取得教师资格证时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同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培训课程,但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培训对实际的教学指导很有限。盛群力等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师知识体系得分较低[1]。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脱节,不把教师看作是一门专业,导致了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教师教学认知偏差,即作为认知主体的教师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有关教学现象及事件在其内涵理解、功能意义、地位及其关系等特性方面的一些或不正确或有所缺漏的反映[2]。这些通常反映在教师基本教育信念,如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以及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教师的成长等,此外也会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差异、学习动机激发等等方面,这些内在的信念与看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1.2临床与教学的关系
临床实践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经验,大大提升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有助于课堂上中医理论教学,但同时另一方面,临床也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导致教师为教学投入的时间大大缩减。对于现在的青年教师,或者缺乏临床经验,或者临床占去太多的时间,经验的缺乏,导致纸上谈兵;太多的时间放在临床上,结果就是挤压了教学的时间。良好的教学必然需要大量的准备,如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以及如何提问与练习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花时间去准备的。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定的临床经验有助于准备教学内容,如果临床占用时间没有这些准备,则直接影响了在教学方面的成长。临床的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教学能力的提升。然而,现实中临床上的经济收益与荣誉收益远远大于在教学上的收益,这对极需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和向上发展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
党校年度工作情况小结
今年是建党61周年,县委党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指导,学习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党校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工,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推进党校事业的全面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
一、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综合楼的扫尾工程通过校领导的积极努力、协调、完善了相关手续,于3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教师职工已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办公。
(二)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1、干训处: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和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一)成立各级工作组,三部门联动合作。校级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书记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办公室挂靠教务处,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各二级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原招生就业处分离出来,连同创业指导工作,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立志创业的学生团队或个人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与政策咨询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教务处、校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三部门联动,既有各自工作重点,又联动合作,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师生创业实体和成果的孵化等工作中发挥各自部门的工作优势,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机制,实现了校内资源的高效整合,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建立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为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校团委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培育、选拔并表彰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专业能力竞赛等成果,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在目前每年50万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团委、教务处负责管理,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版面费报销规定(试行)》,设立本科生论文版面费,用于全日制本科生版面费和专利申请费的报销,进一步调动我校本科生参与创新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指南中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群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每年进行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对优秀论文、创新成果进行表彰。鼓励各单位积极与社会相关基金会、校友、企业积极联系,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鼓励学院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学院的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开拓创业视野。(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前行。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在学生手册中公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设置了创新创业活动学分,每年修订并完善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累积、转换的管理办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并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设立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等工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促进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改革考试评估内容和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探索并实行非标准答案试题考核。充分发挥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
(一)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类资金引入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形成层级递进的一套完整的“慕课&微课”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建设服务专业培养要求专业限选课程各专业要根据性质的不同,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医药类专业着重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管理类专业侧重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学校在管理学院搭建创业教育与实训体系平台,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使用了知识互动、评估、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竞争对抗等各种培训教育领域最新手段与技术,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该模块包括认知创业应用、创业能力评估、商业模式应用、政策达人应用、案例达人应用五个子模块。(三)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拓展板块充分利用学校管理学院师资和已经购置的“尔雅通识课平台”,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充实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培养创业者解决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建设“创新创业能力拓展板块”,使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修相关课程,获得相关知识,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探索以任选课方式推行专业学术社团、实行科研课题开放等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课程,并邀请我校主管教学校长、主管创新创业教育校长、主管大学生创新创业具体落实工作的团委书记、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等作为主讲人,从创新与创业的概念、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的方法、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剖析以及我国、我校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等多角度为我校学生阐释创新创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我校对学生分阶段地进行创新创业引导,现已开设必修课3门,选修课4门,累计授课160学时,修习课程学生4800余人。学校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分阶段、多渠道、点面结合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广泛
(一)思维启蒙平台。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整合院校两级资源,促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成果的不断涌现,启动了“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学术节开展期间,我校先后组织了“岐黄雏鹰”学术科技论坛、“天中大讲堂”、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专题讲座、科技创新基金等相关活动,人文知识竞赛、校园微视频大赛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各学院围绕“天中科技杯”学术节主题,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别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月活动。(二)校、市、国家三级大创平台。学校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有余力,有兴趣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创造自主主持项目的机会,搭建校、市、国家三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三分之一以上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五届校级创新基金共资助了286个项目,共立项国家级项目52项,天津市级项目63项。通过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驱动,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继续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三)专业能力培优平台。依托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实训教学中心,不断强化中医学类学生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中药类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护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形成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为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积极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培优平台,通过培训、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创业及专业能力培养。发挥各类大学生专业能力竞赛、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评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校级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强化创新创业,实现赛事育人功效。(四)创业孵化实践平台。我校“天梦”众创空间坚持“服务与指导”双项并举,是我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学校为已入驻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资源,发挥流动工位的作用,提供办公、培训、考核、洽谈等指导和服务。积极通过“tmzc.tjutcm.edu.cn”网站,以及“天中就创业”“天中SC-DA”“创客在天中”“众创空间团队”等微信平台、QQ群,定期创业政策推广、创业活动分享、创业资源整合等信息。将优秀创业团队的事迹推荐到《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天津广播电台生活频道《创业者说》栏目及“北方网”“滨海高新网”“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络媒体进行报道。以创业培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组织大学生创业培训班,讲解国家、天津市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和优惠措施,传授创业的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近300人参加并取得了创业培训证书。举办网络模拟经营公司实训课、“大学生创业———路在何方”等专题培训辅导等培训辅导、实训实践类讲座。依托“天梦”众创空间,依托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实验实训基地资源等突出专业服务特色,为学生提供创业成果转化的有效服务,打造了“岐承”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优秀学生项目成果转化。2014级硕士研究生邓忆伏创建的“恒益堂”,将中医药专业特长与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对接。2012级本科生马亚乐相继注册成立了“天津绿印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天津绿印云创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在天津市、吉林省等20余所高校校区开设直营和加盟分店。
特校视障教育研究论文
一、研究背景
新时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包括视障学生在内的各类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改革不断深入。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视障学校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盲校生源发生巨大变化。一直以来,盲校主要招收有视力障碍的学生,其中既包括有一定参与视力的学生也有全盲的学生。因此,各地盲校针对生源现状开发了一些卓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视障教育型态。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包括视力障碍儿童在内的出生率得到了显著控制。据教育部近5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在校视力残疾学生人数总体上呈显著的递减趋势,分别为2012年的4.09万人、2013年的4.01万人、2014年的3.41万人、2015年的3.67万人、2016年的3.61万人。[1]纯粹的低视力残余视力较好的学生更多地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而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视障学生往往是基本没有残余视力的低视生,或者更多的是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全盲学生;同时,视障之外兼有智力障碍、听力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多重障碍学生成为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主要生源。生源的变化给视障教育带来的问题是结构性的、根本性的,倒逼视障教育学校和视障教育研究者必须尽快研究、落实更适合当前生源现状的教育教学结构体系,完善视障教育保障机制,提升视障教育质量。盲校课程教学亟须顺应时展趋势尽快实现变革。目前,很多一线盲校仍在沿用旧版的盲校教材,很多教学内容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例如,教材中还有“煤油灯”这样的内容,很多盲生对此一无所知,教学很难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当前社会中的一些最新、最流行的生活化的内容,如,微信朋友圈、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却只是在很少的学校的部分教师中进行个别性的尝试,在教材开发、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却难有系统性全局性的变革。即使部分地区盲校开发了多种多样的校本教材,但其适应性和科学性如何,仍未得到全面的研究和验证。2016年底国家颁布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下一阶段我国盲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配套的盲校教材还在研制之中,盲校课程的改革与优化仍是当前视障教育发展最迫切的问题。盲校教师的专业性仍亟待提高。视障教育的专业性非常强,对视障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从业教师不光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盲文知识和应用能力,对现行盲文和双拼盲文的优劣要有深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能从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出发适当选择,更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规律,掌握学生残疾类型、原因、程度、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及教育的策略和方法”,[2]对学生的视障程度、致盲原因等要充分了解,还要懂得并能够开展障碍评估、了解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合理利用资源制作教辅具、根据每一名视障学生的不同实际能力制订个别化学习计划等多类型、高要求、专业性强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盲校中,教师多由普校转岗而来,特殊教育专科毕业的学生,特别是视障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视障教育的占所有视障教育教师的比例仍偏低。对于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多为理论性、短期性的片段式培训,而专题性、系统性的常态化培训目前非常少见。面对视障教育亦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视障教育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在不断凸显。鉴于此,笔者尝试对现阶段我国视障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作一梳理和分析,以期能为提升我国视障教育研究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构建。本文选择2011年至2016年正式发行的期刊中有关视障教育的论文进行量化分析,以“视障教育”“盲教育”“盲童”“盲校”“低视力”等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依据题名、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和中文摘要等5项基本信息剔除重复项,共检索得到论文529篇,涉及87种期刊。对所得数据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对样本进行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两个维度的分析。研究方法维度包括分析法、实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个案研究法和其他方法等9大类。其中,将以量化分析为主的调查法、统计法和实验法确定为实证研究法,其他方法则为以思辨为主的定性研究法。通过对近5年视障教育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这一维度的分析,全面了解当前视障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现状。同时,对近5年视障教育研究论文进行研究领域维度的分析,深度了解当前视障教育研究内涵范畴。研究领域界定为:宏观策略类、基础理论类和微观应用类等三类。宏观策略类主要针对视障教育宏观层面的发展策略,如,国家关于视障教育的方针政策、有视障教育有关的特殊教育、普通教育重要政策等。基础理论类主要针对视障教育理论研究层面的研究,如,关于盲校课程的理论研究、对相关教育理论与视障教育的相关性研究等。微观应用类主要针对视障教育发展中微观层面的应用问题,如,教学法、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学校特色发展经验等。(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研究方法使用频数的降序排列,近5年视障教育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依次为分析法、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历史法、统计法、比较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其中,分析法最为常见,达432次,占81.66%;其次是调查法,占7.56%。按照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方法分类,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为91.68%,采用量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为8.32%。[3]根据研究领域的数量降序排列,2011年至2016年视障教育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频数最高的是微观应用类(72.98%),其次是基础理论类(21.36%),宏观策略类研究所占比例最小(5.66%)。(三)研究特点分析。1.实证研究不足,科研形式单一。采取量性研究的方法体系,开展实证研究,这是一种符合科学研究标准体系的系统化工程。这种方法下,通过翔实的数据和足够的实例,能够充分地发掘浅层表象下隐藏的问题,提供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结论。统计显示,采用量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仅为8.32%,尚不足1/10。也就是说,目前针对视障教育开展的研究论文中,极少有取严格的量性研究的方法体系,而更多的论文主要是经验性的质性研究,多从印象、感受出发,缺乏科学性。在这些量性研究中,主要研究者均集中于各高校,一线特校教师开展量性研究的屈指可数。2.研究视野狭窄,缺乏跨学科整合。视障教育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宏观策略、基础理论和微观应用3大类,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均主要集中于视障教育内部,对与视障教育关联度紧密的视力科学、视障医学矫治、心理学、社会性等,缺乏深度整合。对于在盲校教育教学中如何跳出视障教育的狭小范围,融入普通教育乃至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跨学科知识内容,目前只是偶有涉及,还没有成为主流。基于盲校生源的变化,这边问题更加凸显:传统的视障教育对象,其智商、心理、行为方面均与普通人群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随着障碍程度的加深、多重重度障碍学生的入学,跨学科研究变成必不可少的一环。3.研究多为单兵作战,跨区域、跨校合作不足。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情况来看,视障教育的体量最小,基本模式为“区县办培智教育、市办聋教育、省办盲教育”。截至2016年,全国独立设置的盲校仅26所,另有一些大市级综合性特校开设了视障教育班。[4]这是当前医学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盲校数量并不多的情况下(很多地区没有单独设置的盲校,而是将盲教育作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部分),相互之间的交流就更加重要。分散在各地的盲校,在历经多年植根当地、深挖资源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如,南京盲校与南京市中医药大学多年合作,在盲人推拿按摩职业教育方面卓有成效;[5]青岛盲校抓住国家首批设立盲人高中的契机,不断深挖高中课程建设,在盲人大学入学方面成绩卓著。[6]因此,跨区域、跨学校的合作研究,能够充分发挥各地特色优势,提升我国视障教育整体水平。但就现有视障教育研究看,当前国内跨区域、跨学校开展的研讨活动较多,但就如何跨校、跨区域开展专业合作,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创新管理等方面协作开展研究,则鲜见成果,研究视角聚焦不足。4.研究多为立足本土本地,对国际先进经验和发展潮流关注不够。国际上特殊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在视障教育领域,美国、英国等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对于国际视障教育的经验介绍和问题探讨,有助于我国内地盲校汲取经验,规避很多发展中的问题。然而在笔者的统计中发现,在近几年的视障教育研究论文中,涉及国际比较研究的论文只有不到10篇,所占比例不足1%。如此低的比例,既反映了我国视障教育与国际视障教育研究潮流的脱节,体现了我国视障教育研究和发展的区域局限性,同时也为我们今后提升视障教育研究、发展质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三、未来展望
(一)重视师资培养,提高从业教师专业水准。对于特殊教育发展来说,师资问题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主题。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水平整体不高,既有师范院校培养体系的问题,也有在职教师流通的问题,也有职后培养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相对于普通教育教师,相对于国外特殊教育从业教师,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而如前所述,特殊教育是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中视障教育的要求更是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努力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从业教师专业水准。作为政府而言,应着力构建更加合理的支持保障体系,从视障教育发展实际和要求出发,提供更加合理的资源和资金保障,鼓励、维持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视障教育领域。作为师范院校,应重视视障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着力开发适合视障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一线视障教育学校培养更多适用、好用人才。作为一线特校,要重视视障教育教师的专业培养,既要注重理论培训,更要从视障教育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指导,提升实操水平。作为一线教师,更要紧抓时展机遇,加强自我学习修养,提高从事视障教育的专业水平。(二)加强垂直指导,构建高校+学校的联动发展模式。从目前论文统计情况看,高校与一线学校合作研究已经出现了不少。但是仍很不够。作为高校,有着很多一线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资源,如,专家资源、科研储备、国家项目支持等等。而一线学校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学生、课堂都是鲜活的,每天、每时每刻都会有新鲜的教育教学现象发生。因此,高校和一线学校联姻,是今后视障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此外,目前一些高校还承担了国培、省培任务,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承担了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职前师资培训以及职后专业素养培养,2001年学院成为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国培和省培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数量客观的特殊教育教师。南京市依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建立随班就读工作学术委员会,由特教学院专家担任委员会专家成员及办公室主任等,在专业上、业务上开展垂直指导协作,有力地推动了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有效落实。这一模式,可以为高校+视障教育学校联动协作提供成熟的框架体系和未来发展的有益思考。(三)打通区域藩篱,创建特校跨区域合作科研平台。由于当前一些机制体制上的问题,目前视障教育跨校跨区域的合作研究仍存在多要依靠国家某个项目来落实推进的问题。特校跨区域合作还停留在初步阶段,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因此,如何打通区域藩篱,创建特校跨区域合作科研平台,是今后需要研究者着力解决的问题。要突破这一难题,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加强引领,通过建立全国视障教育专门研究机构、组建全国视障教育学校共同体等,实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人员流动,在保留各地各校特色的同时,将全国视障学校变成一个教学、教研发展共同体,同时设立更多专项项目,以项目引领推动各地各校加强专业协作;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挥全国性专业学术媒体的功能。如,《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通过构建“现代特殊教育理事会”,着力打造专业发展与交流平台,开展专题研讨、邀请专家专题讲课、深入一线学校观摩交流等,为广大一线学校教师提供了“走出去”参加多形式、高频次、高质量的跨区域学术交流的更多机会,这为打造跨区域、跨学校视障教育合作教科研平台提供了现实模板。(四)紧跟世界潮流,加强特殊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本土观照。我国视障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不能自我放逐于世界视障教育发展的潮流。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在视力残疾人法律、视力残疾人融合教育、盲文音乐转换软件、自闭症教育、视力残疾人就业、视力残疾人康复服务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国参考借鉴的地方。因此,一方面我国要积极参与到这些国际视障教育发展重要事件当中,如四年一届的国际视障教育大会,是对当下视障教育研究和发展现状的“年度总结”,我国盲校和视障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将国际视障教育最新的发展动态、最新发展理论、最新的应用技术与我国现有发展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将其中适合我国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本土化观照和转型,借活水养活鱼,保持我国视障教育发展的蓬勃活力。发展不能“等靠要”。面对问题,积极行动,从多方面着手,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视障教育才能更快更好发展,视障儿童少年才能得到更好发展,我国教育体系才会真正实现高位均衡,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社会公正。
研究人员重复发表现象研究
一、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出现“一稿两投”一词,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将英文词汇duplicatepublication翻译为“重复发表”[1]。同期同义的词还有repetitivepublication(“冗余发表”)与redundantpublication(“多余发表”)。1995年,“腊肠切片”(salami-slicing)一词产生[2]。它指“将同一研究课题的结果总结成多篇论文,先后投寄到多个杂志发表的现象,我国学者据其性质也称作‘变相重复发表’”[3]。我国学术界不少学者将“一稿两投”等同于“重复发表”[4][5]。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论点值得商榷,分析“一稿两投”未必会造成“重复发表”,“重复发表”也未必是由“一稿两投”导致的,有时候编辑部转载但未注明也会引发“重复发表”的现象;二者难以对应,理应厘清其界限。北川(M.Kitagawa)和津谷(K.Tsutani)将重复发表定义为:“假说及结果雷同,作者一致,没有说明为二次出版文献,没有交叉引用相关文献。”[6]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则指出重复发表是同时或先后在不同期刊以不同出版形式发表大致相同的文稿[7]。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在定义重复发表时,存在的问题是内涵过于宽泛,有扩大化的嫌疑,而且“大致相同”也难以操作。本研究认为,一稿两投属于投稿阶段的学术不端行为,重复发表是发表阶段的学术不端行为,二者不属于同义词,应该严格区分,同时采用北川和津谷有关重复发表的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普通高校的研究人员因重复发表而被期刊撤稿的事情时有发生。本文对高等教育领域普通高校研究人员的重复发表现象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其特性,为加强学术规范提供政策参考。
二、文献述评
(一)重复发表的现状。刘宇等分析了2001—2010年图书情报学界的198518条文献,发现重复337篇,累计发表697次[4]。刘宇、钟鸣宇以1994—2014年理论经济学的3603617条文献为样本,统计出2222条重复,累计发表4979次[8]。李艳红等以宏观经济管理领域为例,对1994—2014年的1080420条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重复1079篇,重复发表2527次[9]。张辉玲等以期刊《广东农业科学》为例,发现2007—2013年有92篇论文存在一稿多发和疑似自抄等问题,占总发文量的0.97%[10]。汤代国、喻俊以《腹部外科》为例,该杂志2010年收稿485篇,其中32篇属于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占总收稿的6.6%[11]。张菊、钟均行以5种肿瘤学核心期刊2005年发表的所有文章为素材,发现14.8%的论文属于“腊肠切片”稿件[2]。秦慧娟对1996—2012年SCI收录的被撤销论文、撤稿声明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德国的研究者的论文被撤稿的主要原因是重复发表和抄袭[12]。拜伦•J•贝利(B.J.BAILEY)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域为例,对1977—1988年该领域发表的50000篇文献进行研究,结论是228位作者以相似的题目发表了938篇论文[13]。杜兰特(P.Durani)选取2000年整形手术期刊中的431篇论文,结果是27篇论文疑似多余发表[14]。契纳吉里(R.J.R.Chennagiri)筛选出1999—2000年发表在《手外科杂志》(JournalofHandSurgery)上的600篇文献,其中25篇(4%)重复发表[15]。金(S.Y.Kim)以韩国医学杂志为例,发现2004年455篇文献中有27篇(5.93%)论文重复发表[16]。(二)重复发表的合理性。就重复发表而言,国内学者争议较大。有的学者认为,“一稿多发”会浪费研究者的时间、精力,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17]。还有的学者认为,重复发表会造成编者的重复劳动,增加其他作者的难度系数,侵犯了首发期刊的权利[18]。不过有的学者则持宽容态度,提出“一稿多投”现象存在局部合理性[19]。在国外,“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都被视为“自我重复、自我剽窃,属于学术欺诈行为”[17]。它们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将招致学术同仁和期刊的谴责。国内学术界和国外学术界对重复发表的态度迥异,原因是复杂的,或许与国内严峻的学术生态紧密相连,故而能够获得一部分学者的同情、理解与支持。国内外虽然关于重复发表已经作了一些研究,能够为本文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针对高等教育领域普通高校研究人员的重复发表行为的大规模实证研究仍然阙如,有必要深入追溯,分析其特征和原因,提出建议。
三、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确定和选择普通高校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除原“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原“211工程”建设高校以外的学校,都被视为普通高校;(2)筛选出首发论文的第一作者的单位;(3)如果一个作者同时有两个单位,以工作单位为准。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2018年3月,本研究在其高级检索中,选择文献分类目录中的“高等教育”,时间限定为1956年6月15日—2018年3月29日,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之所以将时间追溯到1956年6月,具体原因是,中国知网收录的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论文最早至1956年,郑衍杲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科学研究的方向和在我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建议》[20]。共检索到249725篇核心文献,剔除征稿须知、本刊启事、学校简介、总目录、会议讯息以及无作者的文献,然后分批次导出参考文献,以后缀名“.xls”的格式保存到电脑上,筛选出217009篇文献。本研究运用Excel表格中的条件格式,在其中选择“突出显示单元格规则”里的“重复值”,获得重复值4012条。采用人工的方法,逐一检查每一条文献,剔除相同题目但不同作者的文献、讲话稿、连载的论文以及注明转载的论文等。同时为了保证研究数据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根据重复发表的含义,将相同作者发表的同一题目的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比对。如果结果雷同,就视作重复发表;如果结果不一致,就舍弃。最终获得高等教育领域普通高校的研究人员的首发论文167篇,重复发表338次。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由于技术限制和工作量巨大,尚难筛选出作者将同一论文修改题目后发表的文献。虽有不足,但是仍然能够揭示出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普通高校的研究者重复发表的情况。
医学院校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论文
[论文]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和医学知识探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和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目前状况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中医骨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