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04:57: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医保健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保健论文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论文

摘要:在健康服务贸易领域,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近几年增长速度较快,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商业存在服务模式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的贸易壁垒问题,并对市场准入壁垒问题在GATS框架下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减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壁垒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贸易壁垒

与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容易为东道国成员所接受,因此,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概述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中,其服务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商业存在日益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海外得以长久存在的主要战略支撑。

查看全文

饮食传统保健学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饮食保健学现代营养学食补食疗

论文提要:饮食保健学是我国传统保健学中一朵奇葩是研究饮食与人们健康和长寿之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区别于现代营养学。中医食疗学不等同于中医营养学,食补属饮食调养范围,食忌是属于食疗的范畴。食补要辨体,食疗要辨证,这样才能达到饮食保健的最佳效果。

我国传统的饮食保健学是研究饮食与人们健康和长寿之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知道,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许多因素中,食物是最重要的。人从出生到死亡,饮食中的营养成分一直是保证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物质基础,它们向人体提供能量的原料,为新生或再生组织细胞及各种体液、激素、免疫抗体等创造条件,从而使人从事各种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能力。所以,《汉书·郦食其传》“民以食为天”之言成为千古哲语。我国传统的养生学十分重视饮食保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饮食保健学的雏形,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不仅提出了“食饮有节”的重要饮食养生原则,还就饮食的饥饱之度,冷热之性,偏嗜之习,宜忌之规,配餐之则等提出了一系列法规。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等等。认为如果饮食没有节制,就会百病丛生,应该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来选择食物,以饮食代药,如热体热病,宜多吃凉性食物;寒体寒病,宜多吃热性食物;肝肾阴虚、肝阳上逆而致头昏目眩者,宜多贝壳类海产品;肠燥便秘的宜吃食含油脂多的下气食物。反之,热体热病,忌辛辣之品;寒体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者,忌食油腻呆胃之品。《内经》不仅提出了饮食养生的原则,并有具体的运用,此书有方13个,其中由食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就有6个,典型的食疗方“四乌贼骨丸”就是由雀卵、鲍鱼、乌贼、茜草组成。用于治疗妇女血枯经闭,至今仍不失为有效的食疗。《内经》奠定了饮食保健学理论基础,经过后世历代医学家,养生家的发挥补充,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饮食保健学,并逐步完善。

为什么要在饮食保健学前要加上“传统”二字,一是饮食保健学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中医学又称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二是区别于现代营养学。现代营养学对人体的知识(如生理病理认识等),完全采用了西医的认识方法,因此,也有人称现代营养学为西医营养学。同样,传统的饮食保健学也可以称为“中医营养学”,这不仅因为中医学与我国传统饮食保健学对人体的认识(如生理病理,辨证辨体、治疗原则等)一致,还因为中医学对药物的认识(如四性、五味、归经等)也同样适用于饮食保健对食物的认识,所以,传统的营养学冠以“中医”二字是理所当然的。

饮食保健学与现代营养学是两个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营养学。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营养学又分为两个分支,一是生理营养学、一是临床营养学。临床营养学主要是研究人体处于疾病状态下的营养要求,也就是说,生病时,通过合理的营养供给以促使疾病痊愈,加快身体恢复,从西医治疗学上说,是一种营养疗法,有时作为辅助性治疗措施,有时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生理营养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的营养要求,也就是说,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劳动消耗等各种不同生理情况,合理饮食以供应机体的营养需要,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那么,中医营养学也早有临床和生理之分,即食疗学和食养学。中医食疗学是研究通过特殊配制的饮食以治病的一门学问。其目的是用饮食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恢复机体健康,是中医营养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食养学相当于现代生理营养学,是研究通过日常的饮食,调整体质盛衰的一门学问,其目的是使机体气血阴阳、肮脏功能的素虚素实趋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传统的饮食保健学还包括人们经常提到的食补和食忌。我认为,食补和食忌又可以分属于食养和食疗。食补是扶助人体的正气,是针对虚证而言的,一般用于疾病后期正气已虚,而不用于邪气尚盛的疾病初、中期,否则会补反敛邪,有时在疾病后期,正气已伤余邪未尽时,进行食补则通过扶正以祛邪,但扶正食物的本身是没有祛邪之功的。因此,食补实质是调整机体的虚弱状态,仍属饮食调养的范围。食忌多数是治疗某种疾病或预防某种疾病复发的一种特殊的饮食疗法,譬如,痢疾病人的初中期,利疾菌毒未尽,必须禁食,以防食滞邪留。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往往因进食含有过敏源性的食物而诱发或复发过敏性疾患,因此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必须禁食公鸡,鱼虾、猪头肉等发物。事实证明,食忌是针对疾病而言的,应该属于食疗的范畴。

饮食保健,无庸置疑,是用饮食来保持人们的健康。可是,目前有一些人认为:食疗,食补不是指平时的一日三餐的食物,而是药物和食物共同做成普通的饮食形式或将药物加入食物。这种相当流行的说法是欠妥的,内容跟形式不相统一,不能以为将药物和食物混在一起,做成易于病人接受的饮食形式,就是饮食疗法,如果是这样,那么现在有不少西药片剂制成糖衣片,口服时,其口味与糖果无异,能不能就算是“糖果疗法”?显然不能。因此,无论食养、食疗、还是食补、食忌,恰恰是指平时的一日三餐的食物所对人体发挥的作用。对于将药物加入食物中,做成普通的饮食形式,在我国确实有,而且源远流长,至今仍有人们所运用,但这只能称之为“药膳”,而不能称为食疗,这只是服药形式的不同而已。

查看全文

人文社会科学建设论文

一、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回顾

大力发展人文社科阶段。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迎来了大发展。人文社科也在中医药院校转型中的特殊地位不断凸显出来。实现中医药院校由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发展,人文社科必须有现对独立的学术和学科地位,有自主发展的学术规模、空间,并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和学术地位。各校开办了卫生事业管理、市场营销、英语、日语等本科专业以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伦理学、中医保健体育等研究生学科专业。这些非医学科专业的学生数占到各学校学生总数的2-3成以上。

二、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分析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以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为基础,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研究解决医学引发的重大现实问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医学技术的应用范围与社会价值层面引发一系列争论,而这些超越技术本身的问题要通过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给出合理判断。对于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医而言,需要用包括人文社科在内的多种方式对中医进行解读,让公众了解中医知识,相信中医文化,传播中医理念。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具有良好的基础。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资源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阵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新时期勇担责任和使命,取得长足进步。中医药院校基本形成了全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体系。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发展受到关注。在国家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医药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也受到了关注。教育部主导成立了全国医药院校社科研究协会,定期举办全国医药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

三、中医药高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任务和思路

《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规定:“独立的中医学院校或在综合性大学以及医科大学中设置的中医学院(系),必须得到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应该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对中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科的基本任务可以定位为三个层面,并逐步向最好层面努力:一是在最低层面上,使人文社科不拖和少拖学校发展布局和发展速度的后腿;二是在居中的层面上,使人文社科达到与学校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水平;三是在较高的层面上,使人文社科能够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作出更多贡献。在学科布局上,要通过建立人文社科来扩大学科覆盖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加快从单科性向多科性的转变和提升。在学科水平上,人文社科应有与学校其他学科相当的学术水准,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和发展空间,使人文社科的地位由辅助性向基础性转变,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文品位。在社会地位和影响上,提升中医药院校在高教领域的地位和发言权,争取在人文社科主流学术圈中的话语权。在学术功能上,人文社科教师要走出单纯讲授公共课的区域,开展专业性的学术研究,争取在国内外所在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科的基本思路是入主流、倡交叉、创特色。“入主流”就是要把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专业的人文社科来加以建设,以达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定水平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能够参与主流对话,参与学科中重大问题的研讨。“倡交叉”就是这些学科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中去,在人文社会科学与中医学之间寻求新的生长点和交叉点,达到良性的互动和互渗,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内生性学科,成为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创特色”就是要走特色之路,“特色”可以在与医学的交叉中产生,也可以在对某些新的研究领域或者分支学科开发中产生。

查看全文

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政策分析

政策被视为由一系列基本单元工具合理组织、搭配而构建,且能够体现决策层的公共政策价值和理念。因此,政策工具成为政府、政策决策者及实施者实际采用或潜在意义上可能采用的、实现一个或者更多政策目标的显性手段[1]。作为连接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政策工具是目前落实国家公共政策的一种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政策工具理论以其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广泛应用性,已被政策科学的研究学者奉如圭臬,广泛应用于财政与金融、环境、教育及医疗卫生等领域[2]。推动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是中国医改的关键靶点,然而,医改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并未充分发挥出开源、引流及节流等既定功能。因此,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下,本文对激励我国卫生资源下沉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期深入洞悉当前卫生资源下沉激励政策体系的特点、规律及趋势,深挖政策中存在的过溢、缺失与冲突等“痛点”,给予未来的政策出台提供一些启发。

1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政策文本样本的选择

本文遵循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对涉及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内容的政策文本进行样本选择。以“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激励政策分析”为关键词,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和中国改革信息库等渠道进行检索。选取原则为:(1)权威发文机构来源,包括国务院相关部委及其直属机构;(2)焦点示范改革省市,包括浙江省,福建省三明市、安徽省蚌埠市;(3)政策文件可获得性,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开颁布的,囊括优质卫生资源下沉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规划、意见、办法、通知及工作安排等权威性强,能够表达政府政策的文件。最终遴选出有效政策样本30份(见表1)。检索时间为2009年1月—2018年12月。

2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政策的分析框架

2.1X维度: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的基本政策工具。采用ROTHWELL[3]的分类模型,将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的基本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3类(见图1)。并将3种政策工具简化为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政策分析框架的X维度。(1)供给型政策工具:主要表现为激励卫生资源下沉的相关政策或措施对实际下沉行为的推动力。一方面,通过给予下级医疗机构资金、培训、人才、技术、信息等相关要素的支持,不断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另一方面,将优质卫生资源依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合理均衡分配,旨在有效增加并合理配置我国优质卫生资源总量,推动优质卫生资源的整合共享,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供给型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界定组织功能定位、鼓励多元办医、强化机构间的教育培训与技术帮扶效果、建设信息平台等工具。(2)需求型政策工具:主要表现为激励卫生资源下沉的相关政策或措施对实际下沉行为的拉动力,具体是指政府通过医保差异化支付、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目录、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措施和手段,以最大化拉动公众基层就诊需求,释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吸引力。需求型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医保制度、药事改革、整合医疗、传统医药服务等工具。(3)环境型政策工具:作用于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主要表现为激励卫生资源下沉的相关政策对下沉实施效果的影响,包括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控,如《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3号)等为推动优质卫生物力、人力等资源的下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环境与政策空间。环境型政策工具可细分为法规管制、体制机制、部门协作、监督管理、资源配置、政策宣传与营销等工具,旨在为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提供法规、监管、补助与津贴、社会舆论等方面的支持。相比而言,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能够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环境型政策工具则主要体现为间接影响作用。2.2Y维度: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优质卫生资源下沉,势必要注重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内在的资源基础、组织运行及管理机制等核心竞争力。本文将其归结为财政投入、医技能力和服务质量3个方面。不同政策作用于不同方面,产生的效果亦有所不同,本研究将以上3类核心竞争力要素简化为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政策分析框架的Y维度。2.3Z维度: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政策的作用靶点。制定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的政策目的是夯实基层卫生力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域中心医院之间的资源流转,重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因此其作用领域也是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政策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本文参照“三级预防”保健网,将优质卫生资源下沉的政策作用靶点划分为: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及康复保健,并将其作为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政策分析框架的Z维度。2.4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的政策体系三维分析框架。本文对基本政策工具划分后,在供给、需求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维度下,继续将激励我国优质卫生资源下沉的30条相关政策与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核心竞争力激活和政策作用靶点两方面进行结合,经过梳理、判断和归类,最终构建了激励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政策的三维分析框架(见图2)。

3激励我国优质卫生资源下沉政策分析框架的应用

查看全文

医学特色优势讲话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简、便、廉、效、验”的特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号召,按照《**省发展中医条例》和《**中医药工作管理规范》,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围绕整合中医药资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

一、**中医药进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我区成立于**年3月,地处深圳经济特区东部,下设沙头角、海山、**、梅沙4个街道办事处、17个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72.6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54平方公里,人口为16.28万,其中户籍人口3.02万,暂住人口13.26万。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2个。其中有社区医院3家,社康中心16家,社会医疗机构10家(其中个体诊所8家,门诊部2家),企、事业单位内部医疗机构12个。现有医疗急救网点3个,居民拨通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可在2分钟内出车,辖区居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得到医疗救护服务。**年末,全区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0人,病床350张。**年全区卫生事业总投入6822万元,业务收入7850万元。

(一)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依托三家社区医院,即区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盐港医院(一级甲等医院)、妇幼保健院,按照“院办院管”的思路,截至**年3月底,我区17个社区居委会均建立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每个社康中心都与医疗保险支付系统联网,率先在全市实现了社康网点和医保网点两个100%覆盖率。在4个街道各建立了一个残疾人康复站,将社康中心纳入为低保人员提供医疗救助的定点机构。为13.2万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实现了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便捷、优质、廉价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较丰富的中医中药卫生资源。盐港医院一直按照中医特色建设医院。区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中医康复科、中医制剂室。全区有四所放心中药房。另外,我区设有2家中西医综合门诊部,2家中医诊所和1家中西医联合诊所。辖区内中医专业技术人员45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2人,医师(士)24人。在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中,中医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3名,占社区医务人员的28.4%。近年来,我区加强了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了创建区级医院示范中医科活动。**年,区人民医院引进了1名全国重点培养的名中医,该院脾胃病专科、肾脏病专科和肝病专科在全市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优势。盐港医院不仅注重中医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效果,而且突出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病的疗效优势,对风湿病症、痛风、软组织损伤、肩颈腰腿痛、面神经麻痹、骨质疏松症等病的治疗,采取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显示出中医药独特的疗效优势。此外,我区重视中医药研究工作。**年,全区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中医论文7篇,区级科研立项1项。

二、中医药进社区的主要做法

查看全文

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研究论文

摘要: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原因未明、以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为深入开展AD防治的研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合AD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就中医药防治AD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强调在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中应注重科学地选择和应用权威的AD临床诊断标准;选择多因素复合动物模型;注意AD的肾虚本质特征和病因病机特点;注意观察指标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的综合考虑,强调功能整合水平观察指标的评价;充分认识中药复方的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优势,开展严格的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主要包括65岁或以前老年前期起病的早发型(early-onset)和65岁以后老年期起病的晚发型(late-onset)。近年的研究证实这两个类型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病理学特征均无本质区别,所以现在广大研究者已逐渐接受统一称为老年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包括AD在内的痴呆已经同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美国波士顿东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痴呆病人占该地区85岁以上人群近50%[1]。由于AD等认知功能障碍类疾病患者常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由此带来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和经济负担。1989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统计资料显示,美国每年中风的医疗费用为250亿,但痴呆的费用却高达800亿[2],可见痴呆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之重。我国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远非人们所想象的低,上海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5岁、65岁以上痴呆的患病率分别为2.57%(AD为1.5%,血管性痴呆为0.74%)和4.61%(AD为2.9%,血管性痴呆为1.26%)[3]。我们在对广州市城区7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的调查中,发现7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为8.9%,其中AD为7.49%,血管性痴呆为1.16%(待发表)。预计我国现阶段老年期痴呆的患者大约为300~400万。

AD是一种原因未明以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德国医生AloisAlzheimer于1906年首先报告。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脑内出现大量老年斑(senileplaque,SP)、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淀粉样蛋白沉积以及神经元空泡变性和大量丧失。由于AD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尽管世界各国在寻找AD有效治疗药物的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成果却十分有限。相比之下,中医药在延缓衰老以及衰老相关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未雨绸缪,加大力度,深入开展对AD防治的研究,挖掘中医药的优势,寻找确切有效的防治方法,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最大程度减少痴呆类疾病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此仅就中医药防治AD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结合AD现代研究进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临床诊断的问题

在过去的许多有关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中,临床诊断方面的问题较多。AD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病史、临床表现和神经心理测试以及实验室的检查,同时排除可能引起痴呆的其他脑部和全身性疾病。而确定性的诊断只有组织病理学才能作出。

当前用于AD临床诊断的权威标准主要有3个:

查看全文

医院业务工作计划

2010年,是我县灾后恢复重建出成果、换新貌的决战年,又是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院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循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作为第一要务,以拓展业务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质量、安全与和谐为主题,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管理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医院业务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以“创国先”及“二甲”医院为标准,打造精品科室,突出专科亮点,加强基层指导工作,抓好农村中医适宜性技术推广。突出医院管理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好医管年活动。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卫生内涵建设和能力建设,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推行为民便民利民工程。为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现制定全年医院业务工作计划如下:

一、拓展业务渠道,提升医疗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急诊、急救管理工作,实现业务、质量双指标

今年,医院依乡靠村,远离城区,交通不便,业务下降,收入下滑。医务人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加强医德医风修养,以医院管理年活动目标为导向,深入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工作准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拓展业务渠道,增强医护服务保障意识,实施接、送病人,服务到家。重点强化急诊管理,PICU的建立,以及急救人员急救知识的普及,实行急诊司机量化管理,逐步探索出出诊医生固定化办法,保证生命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急诊科急诊科医生、护士、救护车驾驶员24小时值班,随时准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械,保证接到急救电话后2分钟出动医护人员及救护车,争取第一时间赶赴急忙救现场。医院医技科室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保证24小时绿色通道,一切以围绕病人为中心,做到随叫随到,保证24小时应诊病人检查。力求以服务树形象,以形象树品牌,以品牌争“双赢”,以“双赢”创效益。抓好医院“三基三严”训练,落实基础质量和安全,强化质量管理,量化质量指标。力争业务收入不亏稳中有升,避免医疗事故纠纷,实现年度业务、质量双项指标。力争2010年门诊人次达到2万,收治住院病人400人,实现业务总收入300万,收支结余达到2万元。,病床使用率80%以上,平均住院日控制在7-10天,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户建卡率70%。以“二甲”医院标准为准则,加强医院科室管理,做好科室医疗、病历、门诊等文书记录,抓好病房质量、门诊医疗质量、医技质量目标管理,按月完成科室质量考核,考核情况于下月5日前上报医务科。住院病历随出院病人输出出院手续时交清归档,每月5日前由病案统计室把上月病历的统计数据上报医务科,对于长期拖欠病历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其年度专业技术考核视为不合格。病历质量要求:甲级病历率95%,无丙级病历,病房中医治疗率70%,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8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0%,治愈好转率90%,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0%,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0%,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中医护理病历合格率100%,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100%;门诊处方合格率95%,门诊中医治疗率75%,传染病登记合格率100%;院内感染率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购进药品质量合格率100%;放射甲级摄片率70%,诊断报告准确率90%,阳性率90%;病理切片质量优良率90%,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检验室间质控100%;来我院作孕检早孕建卡率90%,儿童系统保健率90%,妇科病检出率60%。

二、抓好“三基”为主题的基础医疗质量建设,不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临床医技水平

临床工作是医院的工作重点,也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多发病、常见病又是医疗对象的主题,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基础医疗质量对我院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在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等工作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重点,全面梳理医疗机构和效率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基础质量,强化门诊、急诊、住院、ICU、麻醉、药事、检验、病理、输血、院感、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等医疗环节质量和护理质量管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规范收费。全面排查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技术设备、作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督导。2010年我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基础医疗质量的建设。

(一)抓好“诊疗常规”、“护理常规”、“制度与职责”、“条例及法规”的学习及落实

查看全文

保健植物应用论文

1银川地区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

1.1调查地点调查地点主要选择在银川市城市苗圃、银川市西干渠苗圃、中山公园、宁夏老干部疗养院、宁夏传染病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

1.2调查内容银川地区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包括与人类的五觉:视、嗅、触、听、味有关的保健植物,对其长势、胸径、抗性(包括越冬性、越夏性、抗病虫害、干热、土壤板结、贫瘠、盐碱化等不良因素的逆境适应性)等。

1.3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植物标本,拍摄照片,对其枝叶特征、植物生境、观赏特性及应用评价作详细的调查记录,根据其保健特性统计银川地区的保健植物资源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2结果与分析

2.1保健植物的种类调查统计,能够在银川市区露地栽植的树木品种(包括变种)可达到236种,其中生长良好的品种就有132种,分属28科,45属。在银川地区共发现保健植物18科29属38种,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

查看全文

保健植物及景观建筑植物运用

摘要:园林中利用保健植物进行绿化,对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和情绪起着良好的安定作用。目前,我国保健植物种类的开发及园林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本文以银川地区保健植物资源为对象,对保健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类,并就保健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保健植物应用

1银川地区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

1.1调查地点调查地点主要选择在银川市城市苗圃、银川市西干渠苗圃、中山公园、宁夏老干部疗养院、宁夏传染病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

1.2调查内容银川地区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包括与人类的五觉:视、嗅、触、听、味有关的保健植物,对其长势、胸径、抗性(包括越冬性、越夏性、抗病虫害、干热、土壤板结、贫瘠、盐碱化等不良因素的逆境适应性)等。

1.3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植物标本,拍摄照片,对其枝叶特征、植物生境、观赏特性及应用评价作详细的调查记录,根据其保健特性统计银川地区的保健植物资源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查看全文

全县卫生工作实施方案

一、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

1、推进重点卫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县中医院新院、县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等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县人民医院银三角院区、“120”急救中心、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四位一体”项目建设,积极向上级争取县血防站改造、血吸虫综合防治、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等项目资金,全年争取市级以上资金力争突破9000万元。深入开展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医疗设备配备,完善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加快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对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设备购置给予扶持,提高村卫生室服务水平。

2、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人民医院精神病、康复医学、急诊、重症医学、病理、麻醉和医学影像等科室建设。巩固县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做好基本设备配备工作。加强疾控和健教机构专业人员技术培训,推进疾控和健教机构指导基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疾控和健教机构绩效考核。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网络,推进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

二、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

3、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人均34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增加到280元,个人缴费60元。优化统筹补偿方案,确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实际报销比例力争比去年增加5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其中特大病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4万元。

4、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在继续扩大按病种付费覆盖面的基础上,今年6月底前,全面实施按床日付费改革,在保证服务质量前提下,合理控制诊疗费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