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4:27: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药药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价值研究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这对中国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出现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为了宣传、发展和改进中医药学、传播与普及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界仁人志士创办了民国中医药期刊。作为中医药学术传承不可或缺的资料,期刊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学术文献,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以江苏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时期江浙沪出版的50种中医药期刊为研究对象,以药学栏目和专号为切入点,对民国中医药期刊中的药学文献进行整理和价值研究,以期从学术传承的角度了解民国中药学发展的样貌。
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整理与内容分析
1.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整理。民国中医药期刊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发展期,医药界处于西学东进、废中存西、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下,栏目设置呈现随意性、无标准性等特点,栏目名称呈现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的50种中医药期刊,46种创办时没有明确的编辑体例、收录范围和读者定位,也没有定义栏目名称和栏目内容。通过对栏目的统计和栏目内容的分析,笔者整理出民国时期只收录药学论文的栏目有“药物”、“药物研究”、“药学研究”、“药物学”、“方药”、“验方与治验”、“新药介绍”,期刊与栏目的对照情况见表1。另有些期刊中“学说”、“医药学说”、“医药杂识”、“民众医药”、“专著”、“论文”、“研究”栏目下也刊发中药学研究的文章。《神州医药学报》《绍兴医药学报》创办时就明确了药学栏目的名称和内容。《神州医药学报》“学说”栏目药学部分包括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类,规定“凡单味之天然品、人造品如草、木、金、石、昆虫、鸟兽及各种精粉、油脂、酒水等”属药物学,“凡合味方剂配合丹、膏、丸、散、酒水各方”属药剂学,“凡药品之炮制成分、之分化”属化制学,“凡植物、动物、矿物之解剖、生理”属格致学[1]。《绍兴医药学报》“学说”栏目分医学部和药学部两门,药学部分生药学和医药化学两类,要求“各科学说,择其最精要者编述之,其间中者编撰,西者译述或征求”[2]。1.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内容研究。药学类栏目是民国中药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的体现,是杂志的重点栏目之一,栏目主要收录研究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论文,以及探讨验方临床功效、药物制剂和药物整理方面的文章。期刊由于办刊目的、编辑出版者和读者定位的不同,药学栏目的研究内容又各有侧重。《苏州国医杂志》“药物”栏目主要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药效,从第7期开始,栏目名称改为“药学研究”,着重从名称、形态、产地等九个方面介绍药物的功效。如陶克文的《大黄之功用及其补性之研究》。《国医导报》第1卷“药物研究”主要是民间单方的功效研究,如叶橘泉的《景开草为炎症吐血特效药》。第2卷开始,栏目名称调整为“药物”,收录以科学方式整理药物的论文,以及药物制剂、方药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如黄劳逸的《国医药物学》,沈仲圭的《方药碎语》、周慧心的《验方集解》等。《医药卫生月刊》的“方药”栏目包括药物和验方两部分,药物主要介绍单味草药,包括一些民间秘药,验方主要介绍中成药,如朱寿朋的《肝胃病方两则》。《中医杂志》“药物学”栏目对中药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刊发的论文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单味药物的研究,如许有恒的《浙贝母之形状与培植及制干法》。二是药物的整理与研究,形成方便实用的资料汇编,便于医药界人士使用与学习。如徐子石编的《药性类编》,按药性将492味中药分成宣肺祛风之品、升阳散热之品、回阳温寒之品等23品。三是有关中药理论问题的探讨。如王苇生的《辨中药之真伪》、叶劲秋抄录前人的《药品道地录》等。《中医世界》“药学研究”栏目涉及药物研究、中药学发展、理论探讨等方面的内容。药物研究方面,主要从本原、形态、产地、性味、成分、效能等方面研究中药。中药学发展方面,则呼吁重视国产药物、地道药材的整理与发展。理论探讨主要是临床应用和药效研究等,如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卫生杂志》“验方与治验”栏目记录了民间就地取材的植物药方和功效。《国药新声》“新药介绍”主要从成分、制法、功用、主治、用法、包装等方面介绍当时生产的中成药。“专著”栏目着重从名称、释名、科属、产地、辨真、形态、药用之部、性味、修治、成分、药理作用、医治效用、用法、用量、处方名称、禁忌、制剂等方面对国药进行整理与研究。《绍兴医药学报》有关中药学的文章收录于“学说”栏目的药学部,如严绍岐的《用药要决》、何振华的《本草必用》等。《神州医药学报》中药学研究论文收录于“学说”栏目下的药学类,药学类包括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小类,如郑肖严的《中西药学汇参》入药物学类,包桃初的《桂枝汤即阳日汤议》入药剂学类,包识生的《香药制造法》入化制学类,徐长卿的《以形象形论》入格致学类。药学栏目的作品是民国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栏目重视中药材和临证用药研究,注重中药资源的推广和整理,谋求中医药改良与发展道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整理与内容研究
期刊专号是指集中一整期的版面,专门报道、论述、研究某一主题或某种专业内容的专刊,其中的学术专号就某一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价值。2.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整理。药学专号是指以整期期刊的篇幅集中刊登药物学研究成果的专刊,强化了期刊的学术理论倾向,拓展了药学专题讨论的浓度和广度,促进了中药学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的积累。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共有7期,具体情况见表2。2.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内容研究。《医界春秋》“药物学特刊”刊发了15篇有关药物学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探讨发展中草药栽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如张汝伟[3]在《吾国地大物博荒野甚多宜设法垦种草药以应世用而挽利权刍议》一文中提出中草药人工栽培的思路,呼吁“留心国药、留心垦荒、留心弭乱、留心经济侵略”;有的探讨中药制法改良方法,如叶橘泉的《国药改良炮制谈》;有的探讨中药科学化研究的思路,如宋大仁的《中药之科学的研究》;有的是医家对中药的考证研究性论文,如杨华亭的《甘草考证》;还有的是对单味药的研究文章,如岳秀钟的《芦荟之研究》从产地及形态、释名、性质、功用、主治、用量及配合、禁忌等方面作了阐述。《现代国医》“药物专号”陈存仁对人参作了全面的考证和研究。首先介绍了处方用名、古籍别名、外国名词、花名及士名、参商隐名、异类参名,接着从基本、产地、形态、种类、种植、栽培之要点、采取、炮制、性质、近世应用、效能、医治、作用、主治等方面作了研究,然后是张仲景对人参这味药的实验和历代记述考证,以及日本学者对人参的研究成果。专号最后还收录了陈存仁的《古今药学书目考》和《近代各杂志药学稿件索引》。《中医世界》“药物讨论号”刊登了陈存仁对甘草和黄耆两味药的考证研究性论文。从处方用名、古籍用名、外国名词、药商花名、基本、产地、性质、形态、近世应用、用法、医治、作用、用量、主治、张仲景之发明、历代记述考证、成分、辨伪、著名方剂、禁忌、近人学说、参考资料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还刊载了中本汉医名著牛山香月启益著的《药笼本草》。《大众医学月刊》“中药专号”收录了当世名家和前人研究单味中药的文章,并按强壮剂、健胃剂、解热剂、制表剂、攻里剂、利尿祛湿剂、镇痛镇静镇痉剂、镇咳祛痰剂、理血剂、收濇剂、滋补剂、杀虫剂十二章进行归类。如时逸人的《党参效用之考证》、沈仲圭的《附子之研究》等归入强壮剂;章次公的《山药之研究》、叶橘泉的《石菖蒲》归入分健胃剂;贾燮卿的《石膏功用之研究》、金澄甫的《陈金汁治大肠实热之特效》归入解热剂,等等。《中华医学杂志》“国药专号”编辑目的是为“吾人研究国药,自应采取现代科学方法,且不妨利用以前中外学者研究所得之结果,以作更进一步之贡献。本志为提倡是项精神”[4]。伊博恩《中国药物近十年中曾用科学方法试验者》一文,对当时十年来所有研究国药的文献汇集作了评述。朱恒璧的《几种国药之成分及药理》对延胡索、麻黄素、莽草等15种中经进行了分析。余云岫的《三子养亲汤小治验》介绍了紫苏子、白芥子、萝蔔子三味药构成的三子养亲汤临床上治疗43个病例的效验。《新中医刊》“国药专号”收录了15篇关于中药学方面的论文。这些文章有的是对国药发展问题的探讨,如朱小南的《国药前途之展望》;有的是对药物文献的研究,如钱公玄的《香药考》;有的是对药物功效的研究,如蒋文芳的《中药兴奋剂之范围》,章次公的《论止血剂》;有的是临床药物治疗疾病的案例记录,如程绍典的《中国治疟剂之发掘》,汉河的《蔓陀罗华治气喘失眠》;有的是药物史料分析,如朱中德的《本草史话》;还有药物新研究成果介绍,如《国药参三七成分之新研究》、《蒜之新药理》等。
3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的价值研究
中医药网络药理学论文特征分析
网络药理学(Networkpharmacology)一词于2007年由英国邓迪大学AndrewLHopkins首次提出,并于2008年进行了具体阐释——指运用网络方法分析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关系的药理学分支学科[1-2]。其对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的网络分析方法,为中医药的现代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成分的复杂性、方剂配伍的多样性、辨证论治的差异性,使中医药的现代化受到了一定限制。网络药理学的引入、应用与发展,可助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自2010年,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中医药的文章发表数量逐年增多,对此,我们希望从文献的角度对已发表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3],即综合运用文献学、统计学、数学来定量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方法,对PubMed、WebofScience两大外文数据库中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相关问题的文献进行统计,重点分析作者单位分布、研究内容、来源期刊以及所引参考文献等,评价目前国内外中医网络药理学的科研水平,总结研究热点,分析研究趋势,为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1材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1.1.1纳入标准。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医药的内容,如复方、中药、中药成分、证等,均可被纳入。文献检索的年份设定在2008—2018年。语言不设限定。1.1.2排除标准①研究方法未涉及网络药理学内容,而仅提到“网络药理学”;②研究内容未涉及中医药(含少数民族医药)领域相关问题,如:现代化学药品、合成药、植物药、外国药物等,或仅提到“中医药”“中医”;③仅做综述,meta-analysis,论述,社论;④数据库平台建设等。1.2资料来源与文献筛选。文献检索范围为PubMed与WebofScience两大外文数据库,以“networkpharmacology”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纳入包含主题词为“TCM”或“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或“Chineseherbs”并且发表年份在2008—2018年,检索式为:((networkpharmacology)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rTCMorChineseherbs))AND("2007"[Date-Publication]:"2018"[Date-Publication])。文献检索由2位研究者同时独立进行,阅读所获文献题录和摘要,去除重复题录和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之后,下载所有文献的原文,进行一一核实,并交叉核对所纳入的文献。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的,由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或由第3位研究者决定。1.3分析方法所有相关信息均纳入Excel,进行频数统计与分析。数据采用SPSS.20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检索结果。根据上述检索策略,我们在PubMed和WebofScience两大外文数据库分别检索到与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相关文献717和374篇。导出题录与摘要,剔除重复文献,共获得原始题录844篇。根据上述纳入、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题录与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初步纳入文献316篇,待核实文献273篇。之后,下载所有原文,进行再次复核,纳入文献112篇,最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议或第3位研究者决定,纳入19篇。最终,纳入447篇全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2.2发表年份与数量。按照纳入标准,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文章于2008年开始发表,但数量较少,仅有2篇[4-5],但真正介绍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文章,则由中国第二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团队在2009年发表[6]。在随后的4年里,这方面的文章亦不是很多,从2013年开始逐渐增多,而增幅最大的当属2017、2018两年,尤其是2018年,有关中医药网络药理学文章的发表首次突破100篇。见图1。2.3发表地区分布情况。2.3.1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据统计,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487篇次(注:某些第一作者单位不唯一,统计时分别计算;下同),其中北京占有132篇次,达27.10%。笔者对国内前10名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同时,我们进一步细分了第一作者单位在北京的分布情况,发现前5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55篇)、北京中医药大学(34篇)、中国医学科学院(11篇)、清华大学(9篇)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7篇)。再者,我们也发现少数第一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4篇)、德国(2篇)和韩国(1篇)及澳大利亚(1篇)。2.3.2共同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所纳入的文献中,173篇含有共同第一作者,其所在单位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188篇次,其中北京55篇次,达29.26%。同时,我们对国内前10名共同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统计时,我们也发现少数共同第一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5篇)、德国(1篇)、韩国(1篇)、埃及(1篇)及澳大利亚(1篇)。2.3.3通讯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在447篇纳入的文献中,均有通信作者,以通信作者单位发表,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444篇次,其中北京123篇次,达27.70%。同时,我们对国内前10名通信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再者,我们进一步细分了通信作者单位在北京的分布情况,发现前5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47篇)、北京中医药大学(30篇)、中国医学科学院(12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10篇)、北京大学(9篇)及清华大学(9篇)。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少数通信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4篇)、德国(2篇)、巴基斯坦(2篇),埃及(2篇),韩国(1篇)及澳大利亚(1篇)。2.3.4共同通信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所纳入的文献中,214篇含有共同通信作者,其所在单位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262篇次,其中北京81篇次,达30.92%。同时,我们对国内前10名共同通信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再者,统计时,我们也发现少数共同通信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8篇)和韩国(1篇)。2.3.5跨国合作情况。在所纳入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与国外合作的有9篇(分别来自于美国3篇、巴基斯坦2篇、埃及2篇、以色列1篇、澳大利亚1篇),此外,有2篇完全来自于德国,1篇来自于韩国,还有1篇由美国与韩国合作。2.4研究内容。2.4.1研究载体。自从HopkinsAL于2007年10月份在NatureBiotechnology发文初步论述其对网络药理学的认识之后,2008年就有有关中医网络药理学的文章发表,经过10余年的发展,有关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发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幅较大的发生在2017、2018年,所涉及的研究载体包括中药复方、数味中药(注:文中未提及具体方剂,又不属于配伍或药对的2味及2味以上的药物组合)、配伍、单味药、中药成分及证候研究。其中,中药复方类研究最多(223篇次),其次为中药成分,单味药及数味中药次之,紧接其后的是配伍,而具有中医特色的证的研究论文最少。结果见表2。再者,我们对中药复方类进行了细分,发现自拟方占据复方类研究的一半之多(130/223),时方与经方(注:限定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分别为49和40篇次。因有5篇文章,存在经方、时方、自拟方2种及2种以上的混合研究,故在统计时,采取重复计算。2.4.2研究方向。在纳入的447篇文献中,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药物作用机制、分子机制、炮制、中医四气、药物毒理、脏器毒理、气与血的分子机制、证及疾病机制等,共计481篇次。若以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ICD-11疾病系统分类[7],则共计423篇次(含传统医学病证7篇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85篇次)、肿瘤(76篇次)、消化系统疾病(63篇次)、神经系统疾病(55篇次)以及肌肉骨骼系统或结缔组织疾病(32篇次)。对肿瘤进一步细分,发现运用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乳腺癌、结直肠癌及肝癌的较多,分别为11、10及7篇次。2.5.3论文提出预测后的验证情况。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数据进行挖掘,这是一种预测,其对预测结果正确与否,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在447篇文献中,有166篇文章进行了验证(注:文献验证、分子对接仿真实验等验证方式,并未计算在内)。从表3可以看出,在2013年以前,中医网络药理学对预测结果验证较少,累计不足验证文献的10%,而从2015年开始,预测结果的验证比例上升趋势很明显,尤其是2018年一年,其验证文献占全部验证文献的近1/3。再者,在166篇验证的文献中,13篇文献发表于非SCI期刊,内含2篇以中文发表的国内期刊,剩余153篇,均发表于SCI期刊。2.5期刊分布。所纳入文献,共发表于105种期刊,中文刊仅有4种,分别为中国中药杂志(45篇)、药学学报(7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篇)、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篇),合计发表54篇,占12.08%(54/447)。在剩余的101中英文期刊中,据2018年JCR引证报告,除AfricanJournalofTraditional,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s(未被纳入),BiomedicalReports(未被纳入),ChineseScienceBulletin(未被纳入),CellularPhysiologyandBiochemistry(被剔除),Oncotarget(被剔除)和TumorBiology(被剔除)外,其余95种刊物,均为SCI。2.6参考文献引用情况。普赖斯指数是指近5年文献占所引文献中的比例,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期刊所载论文(引文)的新颖性和使用寿命,是一种衰减系数[8]。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越新颖,其老化的速度也越快。在纳入的文献中,我们根据语种不同,统计了文献不同年份所引用的文献总数、相对近5年文献引用数、平均引用文献数及普赖斯指数,见表6。
3讨论
中药炮制原理分析论文
1研究内容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中药炮制研究论文
1研究内容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课程教学成效
摘要:目的针对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痛点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方法从研究背景、教学改革方案、教学改革成效3大方面进行探讨,教学改革方案从优化师资队伍、更新教学理念2个方面展开讨论。结果通过以上举措,师资队伍明显优化,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切实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是为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常见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为从事中药药理相关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1研究背景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与中药学、中药化学、药理学等课程关系密切,故对主讲教师的知识背景要求较高,如何整合教学团队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研究生大多在本科阶段没有接触过中药药理学这门课程,缺乏该方面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其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科研工作大多是研究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故亟待学生在研一阶段系统学习的过程中补充该方面的知识。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大多教学课时少,故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学改革方案
中药复方药理作用论文
【关键词】中药复方动物模型物质基础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是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涵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物不良反应大及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植物药重新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虽然中国在世界“复方类”天然药领域具有综合优势,但是中国在世界植物药领域并不处于优势地位,而是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为代表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中药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一直在5%左右,和我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日、德等国之所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就是在现代化方面走到了我国的前面。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现代化及中药新药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研究方向,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西药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整体观思想。现代西药均是结构和理化性质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剂型先进,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清楚;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药效的发挥是其所含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种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所表现的综合作用。辨证施治、君臣佐使等原则是中医用药的精髓。中药不等于一般的植物,它必须具备中药应有的真正的内涵,离开了中医药整体观,单纯追求西药化,将使中药药理学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二是现代科学化。从药物的角度来看,中药与西药的作用对象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作用于机体生物大分子,影响机体的病理生理而发挥药理作用,其作用和作用机制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因此,客观地讲应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是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周金黄教授曾多次指出,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应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主张在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整体观着重于宏观,现代科学着重于微观,二者有机结合便能形成宏观与微观辨证统一的中药复方药理学。
20世纪90年代,Sheehan发表了中药复方汤剂治疗皮肤病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运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观察了服用中药复方汤剂对过敏性皮炎的疗效,结果显示,复方汤剂疗效显著。PC-SPES在美国的兴起,是中药复方按国际通行标准研制成功的又一例证。专家认为PC-SPES在美国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剂型质量控制较好和疗效令人信服。由此可见,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完全可以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来确证,可以进入欧美主流药物市场,关键是研究工作的质和量。
中药研讨会下的临床药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以2013年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为研究对象,共80篇。
1.2研究方法
从论文类型、研究内容、作者地区分布等方面对80篇会议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中药注射剂研究论文
旅游地形象营销探究论文【摘要】目的求证中草药注射剂的应用价值。方法查阅文献与调查结合。结果中药注射剂在应用中虽然存在必须解决的内在的和使用方面的问题,但是在临床治疗中也取得有成效的、有价值的实例。结论振兴中医,为能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行中药注射剂的研究、正确使用是有价值的,但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模式需改进,制剂质量和临床治疗中使用的一些问题也需解决。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中医药现代化
中药注射剂发展体现临床医疗的需要,也对振兴中医,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丰富医学宝库,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中药注射剂在儿童的使用,可减少化学药的缺陷,在医疗其他方面的应用,期望也是较高的。然而,中药注射剂在质量、应用上也留下许多疑问,本文就此作探讨性研究。
1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应用是按中医药理论,还是用西医理论指导的探讨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以消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应用,这应属于西医理论,血药浓度是否达到有效范围,现在还是个疑问,缺乏数据或依据的证实,而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却效果明显[1],相当矛盾,值得研究。如果按中医药理论指导而分析,中医药理论体现治疗从整体、中药作用多方面的协同作用结果[2],有实用的意义和价值。
中药注射剂的制剂存在性味[3],这为中药注射剂应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使用提供一些依据,比如,在有发热的病例中,中药中的清热药物作用主要不是针对病原体,因活性不足,而中医认为,发热可分别由外邪入里化热,内郁化火等体内或体外因素造成,而中药作用的特色发挥主要是多靶点效应对内源因素及疾病的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依靠机体本能改变或修复纠正机体的病变或缺陷,中药的清热药物就是依据这一疾病过程的不同阶段而辨证施治。因此,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医疗应用也会体现这个特色。摸索、分析、掌握这个特色,融会贯通不是易事,需要坚持不懈。
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家和广西自治区政府为了大力振兴和发展民族医药,相继出台了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形势的发展对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成为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中药学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在一体化的思路下,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两门主干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融入壮瑶药知识,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其使学生不仅获得了常规系统的中药学知识,还掌握了壮瑶药知识,适应了地方民族医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对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类专业课程的制定及打造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人才;壮瑶药
近年来国家和广西自治区政府为了大力振兴和发展民族医药,相继出台了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成为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主要是对传统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造具有壮瑶药(壮药瑶药)学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符合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1.1国家及地方中药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中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在过去和现在都对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独具特色的优势备受世界瞩目,中药产业作为最有创新潜力的国家战略性产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将中药现代化课题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1]。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中医药产业作为优势和特色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打造“南药”品牌,促进广西由中草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产业大省、强省迈进,真正把中草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2010年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医药制造等产业列为14个千亿元产业之一,为广西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培育现代中药,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养基地,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这必将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也为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1.2国家及地方民族医药(壮瑶医药)的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3]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这些政策给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通知》等文件,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投入建设意味着壮瑶医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最受瞩目的时代。在我国,湘、桂、粤、黔、滇等省份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少数民族医药资源,为壮药、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壮瑶药在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由此可见,这个领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可观的前景。1.3东盟各国传统药物发展的需要。东盟国家与广西地缘相近,气候、物种类似,民俗和文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用药习惯也十分相似。越南、泰国的当地语言与风俗与广西、海南的壮族有相似之处。近年东盟国家市场对中草药和中药制剂的需求迅速增大。此外,中医药在东盟国家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越南政府早就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泰国1987年正式批准使用中草药,新加坡2000年11月通过了中医师法案,中医师行医的法定地位得到正式认可。2009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在南宁召开,通过政府合作研讨,中国与东盟十国就传统医药合作达成一致,共同发表了《南宁宣言》,旨在推动传统医药成果共享,共同推进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广西与东盟各国在传统医药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项目的开展为中药及壮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多区域合作、多政策优惠、多方面关注的新兴机遇,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的一极,形成一个太平洋西岸新兴的经济增长带,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涵,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1.4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广西中医药大学是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和药品生产于一体的具有中医药特色和广西民族医药特色,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化高等院校。中药学本科专业于197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积累了40余年丰富的办学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药产业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朝阳产业,是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对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对实践能力强、高素质、高质量的中药学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中药学特色专业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药文化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引入广西特色壮瑶药学体系《壮药药材学》,在中药学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的建设中,以中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中药学》和专业课程《中药鉴定学》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课《中药炮制学》《中药分析》等及基础课《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的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凸显特色,有利于培养兼具中药与壮瑶药知识与技能、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中药学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2特色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
多维比较教学应用研讨
多维比较即对相关学科的性质、特点等内容,在一定范围内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从中探寻并掌握本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关键内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进行多维比较的基本方法,“同中求异”即从相同的学习单元(如同一学科、同一章节)中找出其中的不同,而“异中求同”则是不同的学习单元(如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中找出其中的相同部分,通过这种反复多次、纵横交错的比较,力争达到突出重点、明确难点,把握特点的最终目的。本文主要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进行多维比较的教学实践,提出多维比较的角度及作用。
1学科性质确定教学方法
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中的专业基础学科,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有了《临床中药学》及稍后的《方剂学》,才使得理、法、方药成为一体,为以后成为临床医师的学生,提供传统的、经典的同时也是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用药知识。临床中药学亦是中药学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而进行现代研究的依据,同时又将各二级学科分化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在新的层面上进行综合,用以促进中药学以效用为主的不断发展,并且将这些新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中医师的知识构体。临床中药学与其它相关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与方剂学的关系紧密,实为硬币的两面,都以药物的功效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临床中药学重在逐一阐明各单味中药的全部功效,结合临床实用随时进行功效内容的增减及用语的规范,使之记述完整而准确;方剂学主要为了阐明某药在某方中所发挥的某种或几种功效,而且更关注的是复方的整体功效。其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互补,二者关注的都是中药的功效,但中药药理学的侧重是从现代药理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而临床中药学的重点在于从临床的角度回答中药“干什么”,二者互为补充。其与临床各科内容交叉,在学习的初期,诸如胎动不安、阴暑、阳暑等概念已先期出现,中药的功效是对药物、对临床表现的反应,是从对证治疗、对症治疗中抽象出来的,不理解这些概念,则无法准确地理解中药学性能、功效和主治。其与基础学科前后呼应,可以说对中药的正确应用是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的实际检验,在某种意义上,中药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金石。临床中药学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广泛性,确定了多维比较的必要性。
2多维比较阐释教学内容
《临床中药学》的目录是专业学科中最长的,总论部分涉及性能、升降、毒性等共性内容,更难学习的则是各论部分,单味药物涉及性味、归经、基源、功效、主治、不良反应等诸多方面,药物之间或性同味异,或功效描述相同而主治不同,或主治相同而侧重有异,因此比较的角度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物进行比较。
2.1病证的比较将不同章节但能治疗相同病证的药物进行比较,如阿胶、白茅根、白薇、鳖甲、侧柏叶、大蓟、地骨皮、海浮石、海蛤壳、槐花、黄芩、藕节、蒲黄、茜草、青黛、桑白皮、生地黄、仙鹤草、小蓟、血余炭、栀子、紫珠草皆能治疗肝火犯肺。类似有脾胃气虚、心脾两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