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19:01: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药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药学论文

临床中药学监护开展的必要性分析论文

【关键词】临床用药;药学监护;必要性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加快了中国医药事业的全球发展步伐。而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医药卫生水平必须与国际接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自己,让我国的医药事业更加完善。笔者就药学监护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做出简要的论述,以及在我国开展药学监护的必要性。

一、药学监护概述

药学监护是药学人员提供直接的责任与药物治疗有关的监护,以达到明确的治疗目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的既定结果,主要包括治愈疾病、消除和减轻症状、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防止疾病或症状的发生。

二、药学监护在我国医学中的必要性

2.1药物的有效安全性的临床评估在药物的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在药品上市前要对其药效及安全性做大量的临床工作。由于被试人数有限,地域相对集中,难以预测在人群中广泛使用会产生什么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敏反应以及用药差错。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药品开发、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都要与国际接轨。对上市药品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再审查和再评估,尽快开展药学监护,建立完整的与国外相应的药物疗效及安全监测体系,为我国医药行业在国际上提供市场条件。

查看全文

中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论文

1重视课堂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导入

每一堂课的课堂导入都十分重要。每讲一类有机化合物时,我们会深入搜寻与此类有机化合物密切相关的中药成分,构建一个良好的导入。如讲解“烷烃”一章,我们会问学生“中药的蜡丸是什么成分?”、“从中药中分离化合物的时候常用的溶剂石油醚是什么化合物呢?”我们告知,蜡烛与凡士林一样都是烷烃化合物。又如讲到醇酚类化合物时,我们会问学生熟悉的醇、酚有哪些,中药中有哪些含有醇、酚结构等,同学们会抢着答道“白酒”、“假酒”、“木糖醇”、“茶多酚”等,以及虎杖和葡萄中的白藜芦醇、橙花香精中橙花醇、薰衣草花醇、百里草中的百里酚(麝香草酚)、薄荷脑、冰片等。对于“果酸是什么呢?”我们会告知,原来它们就是含有醇(酚)的羧酸化合物,如酿制葡萄糖酒生成的酒石酸、酸味饮料中的柠檬酸等。因势利导使学生提前对中药有效成分产生兴趣,从而更急切地理解这一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在讲胺类化合物时,我们会给学生讲中药中重要的成分——生物碱,如罂粟中的罂粟碱、烟草中的烟碱、黄连中的盐酸小檗碱、鸦片中的吗啡碱、麻黄中的麻黄碱等,顺便把广泛流传的“麻黄的故事”提出来,通过讲述徒弟错用麻黄根、茎的事情,告诉学生麻黄“发汗用茎,止痛(汗)用根”的事实,使其体会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而准确,同时还可阐述的危害,告诫学生远离。

2用现代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青蒿素具有萜类化合物结构,而中药含萜类化合物的种类有很多,如抗肿瘤的紫杉醇、愈创木薁、满山红中的杜鹃酮、甘草中的甘草次酸、杜仲中的杜仲胶、大黄中的大黄素等。但是,要提取分离天然活性化合物,就必须先掌握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和对酸、碱、热的稳定性,以及它的酸性或碱性或极性、溶解性等理化性质,才能采取相应的分离措施,最后进行分离纯化。没有扎实的有机化学知识,如何能做到这些呢?再如中药炮制,为什么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不良反应呢?为什么不同的药材要用不同炮制方法?这些都与药材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的性质有关,只有了解药材的成分,才可以更深入理解药材炮制手段的不同与功效的变化关联。

3通过实验促进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消化

中药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操作性和应用性比较强,不论是中药炮制,还是中药化学的成分分离、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都需要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作为支撑。因此,需要不断寻求和改进适合学生特点的实验教学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水蒸气蒸馏操作时,我们会介绍该方法在中药很多成分的分离提取中都会用到。如丹皮酚,一种白色结晶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其化学结构是酚酮化合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性质特点,用水蒸气蒸馏能减少化合物的分解,得到高纯度的产品。又如甘草是常用中药,通过指导学生实验,以热水为溶剂,使用溶剂提取法制备甘草酸单钾盐,在有趣的操作中帮助学生掌握了分离和提取中药化学产物的原理,同时掌握回流操作装置、索氏提取装置的应用等,这些都是中药成分分离提取不可或缺的重要实验技术。

查看全文

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价值研究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这对中国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出现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为了宣传、发展和改进中医药学、传播与普及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界仁人志士创办了民国中医药期刊。作为中医药学术传承不可或缺的资料,期刊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学术文献,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以江苏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时期江浙沪出版的50种中医药期刊为研究对象,以药学栏目和专号为切入点,对民国中医药期刊中的药学文献进行整理和价值研究,以期从学术传承的角度了解民国中药学发展的样貌。

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整理与内容分析

1.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整理。民国中医药期刊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发展期,医药界处于西学东进、废中存西、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下,栏目设置呈现随意性、无标准性等特点,栏目名称呈现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的50种中医药期刊,46种创办时没有明确的编辑体例、收录范围和读者定位,也没有定义栏目名称和栏目内容。通过对栏目的统计和栏目内容的分析,笔者整理出民国时期只收录药学论文的栏目有“药物”、“药物研究”、“药学研究”、“药物学”、“方药”、“验方与治验”、“新药介绍”,期刊与栏目的对照情况见表1。另有些期刊中“学说”、“医药学说”、“医药杂识”、“民众医药”、“专著”、“论文”、“研究”栏目下也刊发中药学研究的文章。《神州医药学报》《绍兴医药学报》创办时就明确了药学栏目的名称和内容。《神州医药学报》“学说”栏目药学部分包括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类,规定“凡单味之天然品、人造品如草、木、金、石、昆虫、鸟兽及各种精粉、油脂、酒水等”属药物学,“凡合味方剂配合丹、膏、丸、散、酒水各方”属药剂学,“凡药品之炮制成分、之分化”属化制学,“凡植物、动物、矿物之解剖、生理”属格致学[1]。《绍兴医药学报》“学说”栏目分医学部和药学部两门,药学部分生药学和医药化学两类,要求“各科学说,择其最精要者编述之,其间中者编撰,西者译述或征求”[2]。1.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内容研究。药学类栏目是民国中药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的体现,是杂志的重点栏目之一,栏目主要收录研究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论文,以及探讨验方临床功效、药物制剂和药物整理方面的文章。期刊由于办刊目的、编辑出版者和读者定位的不同,药学栏目的研究内容又各有侧重。《苏州国医杂志》“药物”栏目主要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药效,从第7期开始,栏目名称改为“药学研究”,着重从名称、形态、产地等九个方面介绍药物的功效。如陶克文的《大黄之功用及其补性之研究》。《国医导报》第1卷“药物研究”主要是民间单方的功效研究,如叶橘泉的《景开草为炎症吐血特效药》。第2卷开始,栏目名称调整为“药物”,收录以科学方式整理药物的论文,以及药物制剂、方药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如黄劳逸的《国医药物学》,沈仲圭的《方药碎语》、周慧心的《验方集解》等。《医药卫生月刊》的“方药”栏目包括药物和验方两部分,药物主要介绍单味草药,包括一些民间秘药,验方主要介绍中成药,如朱寿朋的《肝胃病方两则》。《中医杂志》“药物学”栏目对中药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刊发的论文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单味药物的研究,如许有恒的《浙贝母之形状与培植及制干法》。二是药物的整理与研究,形成方便实用的资料汇编,便于医药界人士使用与学习。如徐子石编的《药性类编》,按药性将492味中药分成宣肺祛风之品、升阳散热之品、回阳温寒之品等23品。三是有关中药理论问题的探讨。如王苇生的《辨中药之真伪》、叶劲秋抄录前人的《药品道地录》等。《中医世界》“药学研究”栏目涉及药物研究、中药学发展、理论探讨等方面的内容。药物研究方面,主要从本原、形态、产地、性味、成分、效能等方面研究中药。中药学发展方面,则呼吁重视国产药物、地道药材的整理与发展。理论探讨主要是临床应用和药效研究等,如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卫生杂志》“验方与治验”栏目记录了民间就地取材的植物药方和功效。《国药新声》“新药介绍”主要从成分、制法、功用、主治、用法、包装等方面介绍当时生产的中成药。“专著”栏目着重从名称、释名、科属、产地、辨真、形态、药用之部、性味、修治、成分、药理作用、医治效用、用法、用量、处方名称、禁忌、制剂等方面对国药进行整理与研究。《绍兴医药学报》有关中药学的文章收录于“学说”栏目的药学部,如严绍岐的《用药要决》、何振华的《本草必用》等。《神州医药学报》中药学研究论文收录于“学说”栏目下的药学类,药学类包括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小类,如郑肖严的《中西药学汇参》入药物学类,包桃初的《桂枝汤即阳日汤议》入药剂学类,包识生的《香药制造法》入化制学类,徐长卿的《以形象形论》入格致学类。药学栏目的作品是民国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栏目重视中药材和临证用药研究,注重中药资源的推广和整理,谋求中医药改良与发展道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整理与内容研究

期刊专号是指集中一整期的版面,专门报道、论述、研究某一主题或某种专业内容的专刊,其中的学术专号就某一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价值。2.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整理。药学专号是指以整期期刊的篇幅集中刊登药物学研究成果的专刊,强化了期刊的学术理论倾向,拓展了药学专题讨论的浓度和广度,促进了中药学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的积累。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共有7期,具体情况见表2。2.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内容研究。《医界春秋》“药物学特刊”刊发了15篇有关药物学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探讨发展中草药栽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如张汝伟[3]在《吾国地大物博荒野甚多宜设法垦种草药以应世用而挽利权刍议》一文中提出中草药人工栽培的思路,呼吁“留心国药、留心垦荒、留心弭乱、留心经济侵略”;有的探讨中药制法改良方法,如叶橘泉的《国药改良炮制谈》;有的探讨中药科学化研究的思路,如宋大仁的《中药之科学的研究》;有的是医家对中药的考证研究性论文,如杨华亭的《甘草考证》;还有的是对单味药的研究文章,如岳秀钟的《芦荟之研究》从产地及形态、释名、性质、功用、主治、用量及配合、禁忌等方面作了阐述。《现代国医》“药物专号”陈存仁对人参作了全面的考证和研究。首先介绍了处方用名、古籍别名、外国名词、花名及士名、参商隐名、异类参名,接着从基本、产地、形态、种类、种植、栽培之要点、采取、炮制、性质、近世应用、效能、医治、作用、主治等方面作了研究,然后是张仲景对人参这味药的实验和历代记述考证,以及日本学者对人参的研究成果。专号最后还收录了陈存仁的《古今药学书目考》和《近代各杂志药学稿件索引》。《中医世界》“药物讨论号”刊登了陈存仁对甘草和黄耆两味药的考证研究性论文。从处方用名、古籍用名、外国名词、药商花名、基本、产地、性质、形态、近世应用、用法、医治、作用、用量、主治、张仲景之发明、历代记述考证、成分、辨伪、著名方剂、禁忌、近人学说、参考资料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还刊载了中本汉医名著牛山香月启益著的《药笼本草》。《大众医学月刊》“中药专号”收录了当世名家和前人研究单味中药的文章,并按强壮剂、健胃剂、解热剂、制表剂、攻里剂、利尿祛湿剂、镇痛镇静镇痉剂、镇咳祛痰剂、理血剂、收濇剂、滋补剂、杀虫剂十二章进行归类。如时逸人的《党参效用之考证》、沈仲圭的《附子之研究》等归入强壮剂;章次公的《山药之研究》、叶橘泉的《石菖蒲》归入分健胃剂;贾燮卿的《石膏功用之研究》、金澄甫的《陈金汁治大肠实热之特效》归入解热剂,等等。《中华医学杂志》“国药专号”编辑目的是为“吾人研究国药,自应采取现代科学方法,且不妨利用以前中外学者研究所得之结果,以作更进一步之贡献。本志为提倡是项精神”[4]。伊博恩《中国药物近十年中曾用科学方法试验者》一文,对当时十年来所有研究国药的文献汇集作了评述。朱恒璧的《几种国药之成分及药理》对延胡索、麻黄素、莽草等15种中经进行了分析。余云岫的《三子养亲汤小治验》介绍了紫苏子、白芥子、萝蔔子三味药构成的三子养亲汤临床上治疗43个病例的效验。《新中医刊》“国药专号”收录了15篇关于中药学方面的论文。这些文章有的是对国药发展问题的探讨,如朱小南的《国药前途之展望》;有的是对药物文献的研究,如钱公玄的《香药考》;有的是对药物功效的研究,如蒋文芳的《中药兴奋剂之范围》,章次公的《论止血剂》;有的是临床药物治疗疾病的案例记录,如程绍典的《中国治疟剂之发掘》,汉河的《蔓陀罗华治气喘失眠》;有的是药物史料分析,如朱中德的《本草史话》;还有药物新研究成果介绍,如《国药参三七成分之新研究》、《蒜之新药理》等。

3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的价值研究

查看全文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

摘要:提升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地方院校的C中医药大学为样本,通过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中医药行业的不断升级,业内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中药学专硕”)的需求和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吉林省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学专硕供求矛盾更加突出。C中医药大学作为省内培养中药学专硕的主要单位,是提升中药学专硕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因此,科学分析中药学专硕培养现状,针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提高中药学专硕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硕培养现状分析

1.1培养目标及特色

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硕培养主要依托于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是吉林省首批重点学科,2003年获批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8年被列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中药学学科在54所高校中,排名第10,进入前19%。中药学学科在深化服务地方中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加快省内中药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中医药法规体系建设,打造道地中药材优质品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掌握中药学学科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流通、中药炮制和鉴定、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吉林省中药材产业需求为导向,将岗位所需倒挂融合进培养方向与培养方案中,积极调研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近些年来,为省内外中医药行业,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岗位要求的中药学专硕。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硕培养采取项目引导原则,共分4个方向,为中药制药技术方向、中药分析与检验方法方向、中药资源与鉴定方向、中药健康产品研究与开发方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将学生纳入自己的研究计划当中,学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本学科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以研究方向为引导,以课程学习为基础,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实践、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不同,将学生安排到药品生产企业、临床医院、药品检验所等单位,进行为期不少于12个月实践教学。

查看全文

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思考

[摘要]通过对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37所举办中药学类专业高校的在线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当前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存在各专业的在线课程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线教学管理和监控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更新思想观念,立足长远发展,进一步强化在线教学在中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巩固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改革成果,加快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在线课程研究,开发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推动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中药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

[关键词]中药学类;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学习不断线,教育部要求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药学类教指委”)通过调研37所举办中药学类专业高校的在线教学现状,发现经过1个多月的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药学类专业如何在疫情持续期间及结束后,进一步深化在线教学成果,加快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与学的生态重构,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1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现状

1.1中药学类专业在线课程资源情况。2020年2月,在调研了全国各普通高校目前拥有的本专业类在线资源的基础上,中药学类教指委向相关高校推荐了一批中药学类专业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共计257个,其中理论课资源245个。从资源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中药学专业理论课在线资源较为充足,11门核心课程[2]资源数占理论课在线资源总数的38%。但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制药3个专业的专业课在线资源仅有24门,民族药学专业在线课程资源8门。而实验教学在线资源匮乏,仅有5门实验课和7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荐资源中有各类国家级在线课程资源46个、省级在线课程资源97个,占推荐在线资源总数的55.6%;各高校疫情期间应急上线课程12门。1.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基本状态。目前全国中药学类专业的布点数约200个。此次共有24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12所西医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1所独立学院参加调研,涉及86个中药学类专业点,占全国专业布点总数的42.6%。参与调研院校多按照原定开学时间开展线上教学,截至到2020年3月底,开课时间最长为7周,最短仅1周。37所院校中药学类专业的本科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数为20445人,在线学习参与率为98.81%;共有2978名教师参与了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教师在不同专业授课,各专业均计为1人),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分别占31.2%、36.2%。截至目前,各院校中药学类专业共开设课程1925门、4148门次,其中公共课617门、专业基础课654门,理论课1724门、实践课201门;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方面,以线上资源为主的课程数与采用直播、录播形式授课的课程数之比为1.29∶1。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面,37所高校共有5800余名中药学类专业学生面临毕业,校内外2000余名教师参与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在论文类型上,实验型论文占毕业论文(设计)总数的92.4%。1.3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效果。经过1个多月的运行,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已经由“应急之举”向“持续改进”转变。各院校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技术培训、在线研讨等方式,使中药学类专业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迅速提升。通过随堂小测试、随机提问、互动答疑、小组学习、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居家自觉参加在线学习,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参与调研的37所高校中,大多数学校的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在线教学的认可度或满意度达到80%以上。但是有2所高校认为在线教学效果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占比例超过35%,提示这2所高校在线教学的组织、运行、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应制定更为有针对性的调研问卷或开展学生访谈,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从而保证在线教学质量。

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中药学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的区别

摘要:中药学硕士分为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二者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学习要求、就业方向等不同。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不断发展,2种培养类别均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文章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就二者的区别、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革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培养中药学人才,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

凡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主要服务于科研和教学,或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为目的的学位类型,一般被称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则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即前者强调学术研究,后者强调实践技能。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2010年)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了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1]。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会议决定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2]。从此中药学高层次培养模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3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湖北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省拥有深厚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中药资源,并拥有很多著名的药企和中医院,因此湖北省对中药学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而湖北中医药大学作为湖北省惟一一所中医药类院校,对于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极其重视。本文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积极研究和探索了现有中药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及改革,以期不断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培养高层次的中药学人才,提升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的素质,同时为其他兄弟院校更好地培养中药硕士提供借鉴[3]。

1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区别

1.1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首先,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最大的区别是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学术学位硕士更注重学术研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把握学术动态前沿,着重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专业学位硕士则强调实践技能、突出职业导向,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熟练运用中药学专业知识,重在提升在中药产业及应用各领域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简而言之,在素质结构方面,学术和专业学位硕士分别更注重科学家精神和实干家精神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前者是开展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理论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等学术价值,后者则以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技术创新、开发研究新产品等应用价值。

查看全文

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家和广西自治区政府为了大力振兴和发展民族医药,相继出台了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形势的发展对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成为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中药学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在一体化的思路下,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两门主干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融入壮瑶药知识,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其使学生不仅获得了常规系统的中药学知识,还掌握了壮瑶药知识,适应了地方民族医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对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类专业课程的制定及打造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人才;壮瑶药

近年来国家和广西自治区政府为了大力振兴和发展民族医药,相继出台了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成为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主要是对传统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造具有壮瑶药(壮药瑶药)学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符合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1.1国家及地方中药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中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在过去和现在都对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独具特色的优势备受世界瞩目,中药产业作为最有创新潜力的国家战略性产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将中药现代化课题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1]。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中医药产业作为优势和特色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打造“南药”品牌,促进广西由中草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产业大省、强省迈进,真正把中草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2010年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医药制造等产业列为14个千亿元产业之一,为广西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培育现代中药,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养基地,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这必将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也为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1.2国家及地方民族医药(壮瑶医药)的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3]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这些政策给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通知》等文件,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投入建设意味着壮瑶医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最受瞩目的时代。在我国,湘、桂、粤、黔、滇等省份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少数民族医药资源,为壮药、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壮瑶药在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由此可见,这个领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可观的前景。1.3东盟各国传统药物发展的需要。东盟国家与广西地缘相近,气候、物种类似,民俗和文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用药习惯也十分相似。越南、泰国的当地语言与风俗与广西、海南的壮族有相似之处。近年东盟国家市场对中草药和中药制剂的需求迅速增大。此外,中医药在东盟国家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越南政府早就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泰国1987年正式批准使用中草药,新加坡2000年11月通过了中医师法案,中医师行医的法定地位得到正式认可。2009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在南宁召开,通过政府合作研讨,中国与东盟十国就传统医药合作达成一致,共同发表了《南宁宣言》,旨在推动传统医药成果共享,共同推进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广西与东盟各国在传统医药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项目的开展为中药及壮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多区域合作、多政策优惠、多方面关注的新兴机遇,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的一极,形成一个太平洋西岸新兴的经济增长带,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涵,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1.4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广西中医药大学是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和药品生产于一体的具有中医药特色和广西民族医药特色,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化高等院校。中药学本科专业于197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积累了40余年丰富的办学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药产业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朝阳产业,是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对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对实践能力强、高素质、高质量的中药学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中药学特色专业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药文化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引入广西特色壮瑶药学体系《壮药药材学》,在中药学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的建设中,以中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中药学》和专业课程《中药鉴定学》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课《中药炮制学》《中药分析》等及基础课《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的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凸显特色,有利于培养兼具中药与壮瑶药知识与技能、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中药学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2特色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

查看全文

中药学人才培育体系改革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是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一大创新。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积淀人才培养特色[1]。温州医学院独立学院-仁济学院创办于1999年8月,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与温州医学院公办中药学专业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不同,前者旨在培养创新与应用兼并型人才,后者更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08年以前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直接套用的公办教学平台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并不完全适合仁济学院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由于仁济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迫切需要一套切实可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指导。近几年,我们对独立学院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取得一些较满意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合理调整了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原有的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中医药学-化学传统教育模式[2]。这种课程体系尽管有其合理性并一直保持至今,但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结构过于专门化,知识面窄;二是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学科的发展;三是课程的设置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首先,夯实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西药和与临床有关课程如药物化学、中医学、临床药理学等。其次,增加一些新兴中药学科的课程如中药学前沿讲座、细胞生物学、中药市场营销等,而在任意选修课中开设了中药与美容、中药与保健等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近缘课程,增设的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适当地删除或压缩了如中成药分析、中医药概论、炮制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传统学科的课时数。

2建立了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课程负责人制

课程负责人制是通过聘任课程负责人并由其统领课程建设小组的任课教师来实施、优化课程教学与建设的一项新型管理制度。从2009年3月份开始,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通过招募或指定工作热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明确其职责、工作目标、管理权限等。课程负责人开展负责制引导下的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检查和审议课程组教师的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组织课程组成员讨论确定教材、教学参考书,制定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考核方法等。同时,组织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规范课程教学文件,进行教材建设和组织教学改革活动,负责本课程的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通过互相学习,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讨论并改进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了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实习教学体系

查看全文

多维比较教学应用研讨

多维比较即对相关学科的性质、特点等内容,在一定范围内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从中探寻并掌握本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关键内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进行多维比较的基本方法,“同中求异”即从相同的学习单元(如同一学科、同一章节)中找出其中的不同,而“异中求同”则是不同的学习单元(如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中找出其中的相同部分,通过这种反复多次、纵横交错的比较,力争达到突出重点、明确难点,把握特点的最终目的。本文主要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进行多维比较的教学实践,提出多维比较的角度及作用。

1学科性质确定教学方法

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中的专业基础学科,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有了《临床中药学》及稍后的《方剂学》,才使得理、法、方药成为一体,为以后成为临床医师的学生,提供传统的、经典的同时也是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用药知识。临床中药学亦是中药学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而进行现代研究的依据,同时又将各二级学科分化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在新的层面上进行综合,用以促进中药学以效用为主的不断发展,并且将这些新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中医师的知识构体。临床中药学与其它相关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与方剂学的关系紧密,实为硬币的两面,都以药物的功效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临床中药学重在逐一阐明各单味中药的全部功效,结合临床实用随时进行功效内容的增减及用语的规范,使之记述完整而准确;方剂学主要为了阐明某药在某方中所发挥的某种或几种功效,而且更关注的是复方的整体功效。其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互补,二者关注的都是中药的功效,但中药药理学的侧重是从现代药理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而临床中药学的重点在于从临床的角度回答中药“干什么”,二者互为补充。其与临床各科内容交叉,在学习的初期,诸如胎动不安、阴暑、阳暑等概念已先期出现,中药的功效是对药物、对临床表现的反应,是从对证治疗、对症治疗中抽象出来的,不理解这些概念,则无法准确地理解中药学性能、功效和主治。其与基础学科前后呼应,可以说对中药的正确应用是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的实际检验,在某种意义上,中药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金石。临床中药学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广泛性,确定了多维比较的必要性。

2多维比较阐释教学内容

《临床中药学》的目录是专业学科中最长的,总论部分涉及性能、升降、毒性等共性内容,更难学习的则是各论部分,单味药物涉及性味、归经、基源、功效、主治、不良反应等诸多方面,药物之间或性同味异,或功效描述相同而主治不同,或主治相同而侧重有异,因此比较的角度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物进行比较。

2.1病证的比较将不同章节但能治疗相同病证的药物进行比较,如阿胶、白茅根、白薇、鳖甲、侧柏叶、大蓟、地骨皮、海浮石、海蛤壳、槐花、黄芩、藕节、蒲黄、茜草、青黛、桑白皮、生地黄、仙鹤草、小蓟、血余炭、栀子、紫珠草皆能治疗肝火犯肺。类似有脾胃气虚、心脾两虚等。

查看全文

探讨中药学综合实验课建设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求具有能够灵活应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必须加快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及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是基础,实验是灵魂,一次实验课从认识的角度看也许未提供新的见解,但对学生个体而言是一种探索、是独立的发现。实验教学是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为了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首都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参考兄弟院校教改经验l2引,学校在学生的实践课程环节中增加了中药学专业综合实验必修课程,在提高课程质量诸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药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做”,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要通过实验使学生“会想”。中药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经历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学习实验方法、完成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及撰写研究报告等过程,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熟悉中药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团队精神,锻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基金项目: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基金支持项目,编号lOJYY-062。佳者简介:王满元,男,博士,讲师,从事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从课程特点来说,此课程是在中药学专业学生本科教育后期开设的一门注重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既不同于第二课堂或学生科研项目,也不同于毕业设计。该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同时也要求学生和教师用一定的学时来规范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课程基于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共7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和方法,将其中2-3门课程的知识有机组合,设计出一系列的小型综合实验项目。

二、中药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建设

1.综合实验项目建设首都医科大学中药学专业的前期实验课程基本上包括技能培养型、验证型、专业型三种类型,学生参照实验指导书,使用规定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步骤来开展实验,结果基本恒定;综合实验则是后期开设的探索研究性实验课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实验结果未知因素较多。综合实验项目是在前期课程所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具体软硬件条件,采用能反映当今中药学发展及教师科研兴趣与成果的项目,同时兼顾起到扩充知识、锻炼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选择教师科研成果与科研兴趣设置实验项目,学生具有从敬心理,能够提高学生兴趣,基本消除学生应付、不认真等现象。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验项目对本科生而言均具有新颖性与探索性,如2011年度开展的具体实验项目就有: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镇静作用观察;不同炮制方法对附子强心作用及心脏毒性的影响;左金丸的剂型设计与质量研究;炮制对续断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济生乌梅胶囊质量标准研究;大承气汤的剂型设计和质量评价;竹节参药材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研究;黄连与吴茱萸配伍比例变化对总生物碱提取率及镇痛作用的影响。

2.综合实验网络资源库建设由于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不确定,实验的题目要求也不确定。另一方面,每一门课程都有固定的学时以及教学进度安排,首都医科大学中药学专业综合实验的学时为36学时(课堂辅导与分组讨论4学时,实验过程32学时)。因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一定需要学生主体拥有较多的资源。深入分析学校多年来中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所涵盖的实验项目后,笔者发现从内容上讲大都属于中药药效基础研究的范畴,学生开展项目需要解决诸如“中药或某复方中具有哪些化合物类型、哪些化合物、它们的分子结构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定性和定量分析中药或复方中的药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DreamweaverMX和Authorware软件,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中药学专业综合实验资源库,选择100多味重点药物,追踪现代研究进展,结合《中国药典》一部的具体内容,以中药功效和植物分类为纲,涵盖各重点中药所蕴含化学成分的类型、分子结构、药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鉴别以及含量测定方法等内容。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帮助学生提高了自主设计综合实验的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实验项目的可行度。同时,该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的层面,既能够对功效异同中药的化学成分类群方便进行比较,也能够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对近缘植物的化学类群进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