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应试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2:10: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应试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应试教育

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语文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唯“应试而教”,不重视素质教育的现状,这是令人忧心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语文教育战线广大同仁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今天刊发这篇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思考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原来以指导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君不见,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高分生自然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可给开小灶,给加餐;低分生一时半时难以提高,自然要受到冷遇,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集中精力保证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查看全文

素质教育收效甚微原因及对策

针对应试教育迫害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登上历史舞台。近年来,素质教育迅速发展,新课改也如雨后春笋般纷沓而至,但总的来说收效甚微,现如今仍是应试教育的天下,素质教育的提出并没有削弱应试教育的主体地位[1]。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如下。

1学术界对应试教育的定义莫衷一是

应试教育的危害性妇孺皆知,但仍然不乏众多应试教育的支持者与鼓吹者。其根源在于人们在理论认知上尚未对“应试教育”的正误取得共识。在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应试教育,其定义也是十分混乱的[2],2014年,有专家统计至少已有20种。近年来对应试教育的定义更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在没有对应试教育有一个共同认识之前,所谓的先进理论、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自说自话。理论必须走在实践的前面并为实践指引方向,对应试教育的研究在理论上还处于不明朗期,在实践上举步维艰也就不足为奇了。

2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

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事故频繁发生[3],举国上下弥漫着人们对于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升学率消极负面影响的愤懑情绪,越揭露批判,群众就越气愤,就越加剧了人们对应试教育中缺点的不满。如今听人说有一种叫“素质教育”的教育来取代它,不再受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缺陷之苦,大家自然高兴、赞成。以至于大大小小的人都赞同素质教育,而他压根不知道素质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人们不再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一种寄托[4]。但素质教育在教育科学中的研究明显是不够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诸学科对它作出不同乃至相左的解释。此外,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论大部分是国外的研究,至于是否符合中国的教育国情以及如何与中国具体的教育国情相结合并成功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高考制度的不动摇与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

查看全文

谈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湖北东湖中学2008年高三应届毕业生张孟苏,高考考了445分(文科),但新加坡一所大学却在一次面试之后就预录了她,还给了她20万元的奖学金。(2008年7月13日《楚天都市报》)张孟苏被录取很偶然。高考结束后,张孟苏到武大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不巧下了暴雨,赶到时招生人员已在撤展了。张孟苏见西南大学一位女老师在吃力地拆雨篷,就走过去帮忙。张孟苏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被坐在一旁的一位新加坡老师看到了。新加坡老师便专门为张孟苏安排了一场面试,在半个多小时的面试中,张孟苏时而用英语口语,时而用普通话,向5名面试考官推销自己。张孟苏全面的综合素质,打动了新加坡面试考官。这让我想到了另一种现象,高分低能。考试分数高,但其他的能力十分有限,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这两种现象看似相差甚远,但其实都是没有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张孟苏有了好的结果,因为她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从而“一举”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当然不能否认,她的能力很强,但运气也是帮了她大帮的。不然她也无法进入更高更好的学府继续深造。高分低能,只会考试不会做其他事,即使进入了高等学府,同样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有更高的成就了。因此,在中国,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它提倡学生走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素质教育还强调体育、美术、音乐的教育作用,因为体育是一个人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音乐能将人的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美感素养连接在一起,绘画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美感。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异化现象:教育本来是要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了一种外部强势力量,异化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灌输,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规范,从外部传授给受教育者。

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教育是有目的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这需要学习。学习的途径很多,集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对于学校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教书育人,在培养孩子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不准为了考试而补课,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等等。这样的尝试又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招生制度主要看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有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再多的能力,也很难被发现和衡量,也就无法成为升学的凭证。因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似乎对立起来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前面已经提到了,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最终目的的实现又离不开应试教育。在中国现有的状况下,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这个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的,不断交替、融合的过程。也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围绕这两个目标齐力合作的过程。

(二)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教育亦属于素质教育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素质教育是包括应试教育但又不止应试教育,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应试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传授那些适合于学校集中式教育的、带有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如何考试是一种技能,是能力,是素质的一个方面。教育者在传授知识并培养其各种素养、技能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应试,如何获得一个通往更高知识殿堂的通行证,无疑是一件好事。因此,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教育亦属于素质教育。

查看全文

素质双轨制教育论文

小学毕业后,李林子就进入了一所很一般的中学,上了一年,他就转学了。初二结束后,李林子又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在开学的压力下,林子的学习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每天不停地看书做题考试,林子觉得自己的精力并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考入北大附中后,他先是在高一把班刊办得有声有色,高二又组织了自己的乐队。搞摇滚,在周围附近的学校搞巡演,他的乐队不仅有自己的乐迷,出磁带,还被音像公司看中,因为这些学习之外的活动,林子还和一位政协委员相识并成了忘年交。就是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学生,林子还是觉得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负担太重了,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由此李林子开始思考现行的教育改革。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他觉得如果不从考试的方式、内容入手进行改革,那么一切的改革也只能算是应试教育范畴内的改革。于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酝酿,林子写出了这篇5000字的《实行素质教育不妨来一个双轨制》的文章,并很快寄到了“征文组”。在他的这篇文章里,他提出实行素质教育也应来一个双轨制:建立一套与现行教育体系并列的另一套素质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让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竞争,并由市场(学生、招生单位和用人单位)调节,提高教育质量。

和其他进行教育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不同的是,李林子在呼吁实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提出了如何实行素质教育的建议。在他的双轨制建议中,对应试教育不予彻底否认,而是在应试教育的同时实行并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并让市场来选择,看最终市场选择谁,淘汰谁。李林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教育体制就像铁路线,每个站只埋头管自己的一段,而没有看到与它相连接的站。他希望教育改革能把各个段很好地连接起来,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开。

一个普通中学生,如此强烈地说出在应试教育下他们的感受,对教育改革提出意见,让人欣喜的背后,更多的是让人去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

高考疯狂作弊,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高考最能体现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应试教育所要应付的考试主要就是高考。一切以高考为核心开展教育活动,高考就是指挥棒,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应试教育。

查看全文

改变应试教育的方式 提倡信息化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剖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倡导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重设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重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重定教师和学生角色、重建教学评价等。应试教育极大地制约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推广,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主导思想狭隘的教育模式,也是对教育无知的认识,这种教育模式极端化发展正把我国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尽人皆知。然而,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从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采取超强过度学习、题海强化训练的手段,内容局限在教学大纲内,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教育研究也变成了应考研究,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和升学率,素质教育成为口号而已。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进步,以教学媒体的现代信息化为突破口,把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大要素置于信息技术的平台上,新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为双主体,互动的、开放的、学习形式多样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种种优点受到教育理论研究界的极力宣传,并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完善并系统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所推崇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所起的作用与素质教育的特性要求有着较多的统一性。切实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可能以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突破口,淡化应试教育,迎接素质教育的春天。

一、重设教学目标

目标就是终极所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大体规划了学校教学的实施,由于人们对教育的理念、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社会的需求和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取向。应试教育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标准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师实施“上课赶鸭子、课堂填鸭子、评价考(烤)鸭子”的教学方法,仅是把大纲要求的知识原封不动转移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独立性、个性的独特性和行为的创造性。

查看全文

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点的综合,即所谓禀赋。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查看全文

学科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点的综合,即所谓禀赋。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学学科素质教育分析论文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点的综合,即所谓禀赋。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查看全文

化学学科素质管理论文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点的综合,即所谓禀赋。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查看全文

基础教育新课程应对策略分析论文

编者按:基础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已有了好长一段时间,表面上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局面,素质教育和减负教育并没有真正实施起来。叶澜教授曾说:“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形态。我们都知道要落实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状态如果不走出来,生态恶化还要继续。”因此,教育改革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让改变中国的教育。

教育改革出现素质教育和减负教育并没有真正实施这样的局面,根源在什么地方?我想,根源在于这场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广大教师都热衷于应试教育并乐此不疲;同时,因为应试教育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学校和教师并成了名校和名师,并为此在教育上大发应试教育的横财。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没有人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没有人愿意再素质教育上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叶澜教授说:“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形态。我们都知道要落实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状态如果不走出来,生态恶化还要继续。”因此,教育改革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让改变中国的教育。公务员之家

广大教师“被改革”,这是问题的根源。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广大教师想做的事情,这仅仅是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的愿望。即使是政府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想推行改革措施,就必须得进行广泛的宣传,让这样的改革思想深入教师群体、深入教师的骨髓,让教师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方法。纵观历史,每一次政治上的改革,事先都要广泛的掀起一场思想革新启蒙运动,让这样的思想和思潮让人民大众接受并深入人心,否则,没有思想启蒙运动的改革注定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本次新课程改革,仅仅是教育主导部门强行推行的一种思想,并没有像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样开辟出专门的阵地来宣传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多少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的权威的书籍和文献,导致新课程仅仅仅以一种观念的形式出现,并没有深入人心。

叶澜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自己在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校长接触的时候,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有“被改革”的感觉,包括基层教育研究者;一说到改革,他们做肯定回答,然后就是你给我办法、给我一个模式,却不动脑筋去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典型的被改革行为和现象。教育改革一旦走入被改革的局面,就注定的改革将以失败而告终,或者流产。

叶澜还说:“当主体变成被动体,改革怎么改,都没有办法。这种状况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改革者和领导长期以来重心太高,缺乏多元主体和多层次改革同步推进滚动向前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内在的积极性。”因此,目前教育改革就是要着力于改革这种教师被改革的被动状态,让教师从被改革走向主动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接受并真正在具体教学中实践起来,否则,就只能走入改革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改革走入目前的尴尬境地,并不仅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根源还在于政府没有给教育营造一个适合新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氛围和条件。正是这些条件和氛围制约了广大教育工作的教改热情。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现行教育制度以分数论成败,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考试,而是采取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考试试题、考试指导思想和考试制度。因此,改革考试命题方式,命制符合素质教育的试题来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我想,这是目前教育改革应该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不是新教材老教法、新理念配套陈旧的考试试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