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审美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7:02: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审美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审美教育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能力探讨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实施主要的途径,它对审美教育可起到极为独特的作用,其功能更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在中学音乐教学期间,计划性、目的性地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音乐素养,更能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不足,提出有效实施中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音乐;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从音乐教育的本质来说,其本身就属于审美教育的一种,主要是利用其情感意境等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具有培养、扩大及发展学生音乐兴趣、视野和感受能力等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客体,积极引导音乐审美主体,使学生从情感上与音乐产生共鸣,得到性情上的熏陶,升华自身气质。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不足

1、课容量单一

历久以来,升学考试科目中就不包括音乐学科,故而,中学音乐课程设置数量极少,每周最多两至三节,甚至部分学校没有设置音乐课程。这种现象导致音乐教师无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往往实际教学时不少内容被反复讲解,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对音乐美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进而使得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最终降低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新课程革新的推行让教师意识到了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以高雅优美的音乐来滋养和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接受音乐、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理解感悟能力、审视批判能力,才能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积累沉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具体的开展措施。

关键词:中学教育;音乐;审美教育

自古以来,音乐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凝聚、召唤和引领作用,音乐的繁荣发展从侧面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当前我国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环境下,依照新课程的实施推广来对中学音乐教学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自身具有的鲜明的情感艺术,感悟到音乐所具有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标准,进而强化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音乐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增强我国音乐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

一、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培养人的感知、感受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核心理念,其通过艺术审美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以及精巧的音乐形式来传递人的情感,让人在聆听着感受情感、心灵受到熏陶,具有培养个人审美能力、实现个人价值、构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积极作用。新课程推行奠定了音乐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明确诠释了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和构建,只有加强对学生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才能从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情感以及审美能力各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心理机制,让学生具备感受、领悟、评价人与事物的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

查看全文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音乐领域当中的一个小分支,虽然发生发展刚刚步入正轨,却也着实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自我国音乐新课标准则下发之后,音乐教育方面同样随着浪潮发展至今天这样深刻、进步的状态。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为贯穿于中学音乐教育中间有关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题。存在于音乐之中的审美方面教育需要配合技巧与方法融合掌握并且方向准确地扩散到包括艺术在内的其他生活方面之中,同时音乐方面对于同学们有关于陶冶情操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方式的影响都是不能言说的。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审美能力

一、正确认知学习音乐的意义

作为学生,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音乐课程是可以随性发挥同时也是鉴赏艺术最好时间。他是随意飘洒的音节,更可以是不拘小节的歌唱表现,当然也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课程。他并不是每个人必须热爱并学习好的课程,也不是国家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热衷音乐世界的同学可以在其中乐得其所,逍遥自在;当然对他热情度不高的同学完全也可以当做一种调节剂。同时音乐课程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学生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同学们的创造和技术技巧意识的有效培养,在其中促进同学们的个性化展以及全面发展。

二、培养审美的措施

1、兴趣引导

查看全文

农村中学生审美教育论文

一、农村中学生审美存在的误区

在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农村中学生的穿着打扮不伦不类,男生穿着打扮女性化,留长发、染发、带耳坠、戒指、手链等。女生穿着打扮成人化,涂指甲,做头发,戴耳环,涂脂抹粉等,这些都不符合他们的年龄段和身份。在生活中,我们还能够发现他们在公众场所追逐打闹,出言恶俗,无序插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这些举止行为完全不符合文明中学生的要求。除此之外,在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他们衣着的颜色款式与肤色、性格、身份、年龄等格格不入。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学生,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等一定要符合自身特点。

二、造成农村中学生审美观念错误的根源

(一)家庭原因。一些农村中学生是留守儿童,通常与他们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未能受到良好的美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学校教育。在农村中学,美育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中学生未能形成较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审美修养;学校教育侧重于学生智育的发展,而轻视学生德育和美育的培养;有些班主任未能对中学生进行足够的思想品格和审美观的教育。

(三)媒介。农村中学生盲目模仿电视、漫画书、网络上的歌星、影星、模特等人物的穿着打扮,这些行为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审美取向,而家长和教师又疏于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以上三个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农村中学生的审美观,同时中学生又处在易于接受和模仿的年龄阶段,所以这些都很容易使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查看全文

职业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中美育的教学要求。充分进行审美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思想意识。职业中学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学科目,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开展审美教育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责任。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职业中学的教育不仅要不断增强学生技术的培养,而且也要兼顾学生人格修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让学生逐渐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对相关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向学生渗透审美理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满足中职语文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职业中学的学生是一群比较特俗的受教育人群,主要是因为这群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更多。同时,不管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学习能力上,都次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而且,对于职业中学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偏重于专业技术的教育,对于学生鉴赏、人文方面的教学则较少,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缺乏,审美能力较低。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意识到这个现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渗透审美教育。

一、职业中学的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践行者和引导者。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且精通美学伦理,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职业中学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和修养,构建自身崇高的人格品质,从而树立正直、诚实、廉洁、公正以及坦荡谦逊的品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师者形象,在人格上感染学生,以自身“美丽”的人格影响学生。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自身语言美和姿态美,也就是说要有完美的业务素养。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就是艺术的策划和实施者。所以,教师要始终站在艺术的高度开展语文教学,科学、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和非肢体语言。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讲到动情处,教师要神情兼备、口齿清楚、普通话发音正确、语调清晰、节奏明快、韵律恰当,并懂得遣词造句,达到妙语连珠的效果。借助自己的眼神、肢体等动作向学生传递文章中的艺术美感,让学生受到教师的行为的感染,从而感受到美的存在。最后,专业中学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课堂上能够引经据典,把握美学主体和形象,将语文课堂始终笼罩在美的环境下,让学生处处感受美。

二、咬文嚼字,欣赏语文语言美

查看全文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一、我国中学音乐教育模式分析

中学音乐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学生内在情感的挖掘和释放,让学生学会认知、感受音乐美,进而形成对人格的塑造。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一个美的诠释的过程,有种无形的力量,来建造审美心理结构。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向着音乐家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的理性、情感能够全面地发展。从审美学的角度看,学生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形成自觉审美的过程,教育的任务也是让学生在长期美的发展环境中形成审美的情操,最终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审美教育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

1.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程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不以学生的成绩为最终考查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寻找适合中学音乐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中学音乐课堂不应该只有单一的教与学,而应辅以各种创意的想法和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欣赏、理解能力为前提,并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来不断优化教学课程,因材施教。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了解音乐艺术的发展,感受音乐美的魅力,不断对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行升华。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现音乐之美

查看全文

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一、高校管乐教育的现状

根据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来看,音乐课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管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管乐教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开始选择学习管乐,或者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管乐,作为音乐学习的辅助项目。由于管乐的学习,还需要学量的音乐基础理论,因此管乐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管乐方面的能力,还能够补充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音乐知识基础更加的牢固。虽然高校的管乐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校管乐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管乐所包含的知识是比较丰富的,管乐的学习还是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乏味,学习的内容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管乐学习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练习,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不同地区对于管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一些高校都不重视管乐教学,这也是影响管乐教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管乐教学对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着一定的要求,由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完善,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很重视,导致学生音乐学习的机会较少,这导致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由于没有比较深厚的管乐基础,使得学生在管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水平较差,使得对学生管乐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管乐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的轻视

现如今高校学生对于管乐的学习虽然有很大的兴趣,但是不少高校对于管乐教学并不是很重视,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对于音乐课程的开设很少,也只有偶尔在选修课程中能够看到管乐学习,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管乐学习兴趣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得学生管乐学习水平低下,还有一些高校音乐专业对于管乐并不是很重视,因此相应的仪器设备的购买较少。有的学生有着管乐方面的爱好,也只能够到社团等进行学习,得不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管乐水平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二)学生方面的错误心态

查看全文

中学生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音乐知识又是深化音乐审美的根本保证。我们现阶段中学的音乐课确实很重视对于学生音乐鉴赏、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学到了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学到。感觉层面的东西说来也非常玄乎,似乎也有些飘忽不定。原因在哪里,需要重点探讨。

【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结构;审美鉴赏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对我国音乐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下,音乐课程教学已成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而音乐基础知识是进行音乐学习的根本所在,要利用好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而不是忽视、回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不能脱离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音乐基础知识奠基的审美教育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重视程度不够是我们现阶段中学课堂上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很多家长甚至校长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带着孩子们听听音乐培养培养乐感,并不需要系统学习音乐知识。殊不知音乐基础知识是与音乐旋律互为载体,没有哪一方面更重要,哪一方面可以一带而过。

我们在给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该让学生“听得懂”音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俗话说“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不然一节课上下来音乐就像是耳边风一样一吹而过,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欠缺音乐知识造成对音乐的理解不深刻是现在音乐课主要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到底是为了基础乐理知识而学习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音乐背后的含义和内容而学习的呢,答案毋庸置疑。我们学习基础音乐技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进而获得我们课堂上所强调的音乐审美享受,而不是单纯为了锻炼学生对音乐的分析辨别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所强调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是围绕音乐展开的,并不是说一节课一上来教师就开始讲授基础乐理知识,或者说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进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理论知识并不能脱离音乐而存在,过犹不及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掌握好基础知识讲授的时间和方法,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主题。只有课堂结构优化了,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更多的是打打节奏跳跳鼓点唱唱旋律,学生的节奏感和乐率感可以很好地培养出来,但是到了小学的高年级,基本的唱跳已经使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的学生感到厌倦,而到了中学阶段,很多课堂要么是放放音乐、谈谈音乐作者和其背景,要么是大半堂课都在说旋律的调式调性。且不说学生能不能接受,这样的课堂结构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不能很好地做到合理的结合审美和基本技能的结合,会非常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

首先,在课堂中,我们还是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只有“主体”和“主导”相辅相成,彼此渗透前进,才能攻破课堂上的重点与难点。一堂课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明确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正确的审美结构可以激发审美情趣。比如:一节教唱音乐课,教师首先用一首类似的歌曲引入主题,放一遍音乐后学生大致可以在脑袋里有一个音乐的轮廓,这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等不够深厚,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但不是说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感受作品,而是需要给予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接下去就需要让学生自行模仿演唱,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曲式结构、创作手段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背后的内涵。再去演唱歌曲时,学生就能带入更多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去。这个时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通过技能训练达到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效果?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的同时,需要让他们掌握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着明确的要求:“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由此可知,音乐基础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感知音乐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注意到这一点,我做了如下思考,对于刚上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热爱音乐的,现在时展很快,各种媒体媒介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不同的歌曲,他们也似乎更喜欢去演唱这些歌曲,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我们将他们所热爱的歌曲中的乐理知识提炼出来并教授给他们。我相信对于更想要彰显自己个性的中学生来说这更容易接受和吸收。

综上所述,在审美素质教育下我国的中学课堂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传统的课堂遗留了很多教与学不和谐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并且好好探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使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当然这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教学语言等,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和学习。

查看全文

中学生审美教育困境及对策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审美教育关系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审美教育为着力点分析现实困境、探究困境的产生原因、提出精准性的对策是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树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陶冶情趣,提高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能在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美学原理,遵循美学规律,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2]。中学生审美教育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受多重消极因素影响。1.中学生接受的审美知识碎片化。中学生接收审美知识的途径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途径指的是中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感受活动中蕴涵的审美知识。间接途径指的是以课堂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审美知识。两种途径的具体运行中包含着美学知识。所谓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综合[3]。恩格斯曾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实的运动。”[4]这句话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实践过程,是坚持真、拥抱善、践行美的过程。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基础不牢固,难以回答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接收知识难以分辨美与丑,就出现了“奇为美”“怪为美”“酷为美”的错误审美观。2.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主观化。情感是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5]这里的“人类的情感”强调情感对认识的推动作用。中学生审美情感主观化表现为部分中学生对事物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主动作出理性判断,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引导。倘若缺少教师的引导部分学生就容易凭主观愿望对事物作出判断。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认为西方国家的美学标准完全适合我国,而我国的美学标准尚未建立起来。这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缺乏深刻理解,缺少无产阶级的审美情感。部分中学生面对事物作出判断时表现出的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代替科学判断、“洋文化”至上的审美情感,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警惕,并及时引导。3.中学生的审美视域局限化。审美视域指的是审美认识的范围程度,它关系到中学生能否在宽领域的比较中对中国人的审美特征作出概括,关系到中学生是否自觉参与审美活动。中学思想政治课要求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包括《生命的韵律:朱自清的美学文选》《人间词话:王国维美学文选》等等。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语文课教师的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就是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点教给学生而不是为学生安排美学类的课外阅读书目。部分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同样存在偏差,认为中学生阅读美学类的书籍不需要拓展到国外和古代的美学书籍。美学教育停留在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层面,美学知识的大众化、网络化传播程度不高。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一成不变,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的范围有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中学生的审美行为功利化。中学生独立意识较强,善于创新,也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产生盲从攀比心理。审美方面,部分中学生一味地追求新奇、酷炫、洋气,不顾家庭情况与同学攀比、崇拜“明星”的言语和穿衣。针对这些问题,部分中学制定了相应校规,但部分家长却认为学校的做法遏制了学生追求美的天性与行为。部分中学迫于舆论压力,不要求学生统一着装,而是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引导。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行为约束相对减少。部分学生受网络上、社会中错误的价值引导影响产生了拜金行为,部分地区的部分中学出现的群体打架斗殴事件究其原因与中学生错误的利益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中学生审美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绝不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形成的,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解决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要从整体出发,而非从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分析中学生审美教育现实困境产生的原因。1.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美学知识教学内容少导致审美知识碎片化。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起主导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受教学任务重、学生数量多等因素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知识缺少系统学习。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缺乏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导致教师的人格魅力大大下降。而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四大模块中也没有某一专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美学鉴赏知识。少数思想政治课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缺乏深刻认知。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的价值缺乏系统认知就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所教授的美学知识碎片化。2.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互动不足导致审美情感主观化。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因素影响认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真理,都是正确的,学生很少对教师所讲的问题提出质疑。师生缺乏深入交流,部分中学生的印象中思想政治课的考核就是知识点的背诵,其道德教育功能大大下降,并没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3.部分部门对中学生审美教育环境缺乏监督导致审美视域局限化。中学生审美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主客体相得益彰,也需相关部门起到监督作用。部分地区教育部门以提高本地区的应试教育质量为目的,对部分学校出现的审美教育课程设置不足问题视而不见。地方保护主义助长了部分中学长期空置思想政治课的现象。无论是课题申报、制度安排、科研经费、人员安排都相对较少,导致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部分教育部门检查审美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往往有固定的检查者、检查路线和应对话语,部分检查者提出的意见对改进和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并不大。缺乏监管尚未得到完善导致在具体实施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的审美视域局限化。4.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扩展不够导致审美行为功利化。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学生服务社会的表现。部分学校和家长因缺少资金、为学生安全着想尽可能少进行或者不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有的中学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地区,跨区域、跨国界的程度不高。有的中学资金上有优势,邀请了专家讲座,组织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但学生的能力有限,对专家所讲授的内容难以理解。部分中学为了鼓励学生参与以上各种活动,将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分,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被动参与,产生了有利益就去,没有利益就可以选择放弃等行为。这些行为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极为不利,违背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三、中学生审美教育的提升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一、激起阅读兴趣,在积淀中提高审美

兴趣是激发与鼓舞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动力与源泉。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从内心产生课外阅读的需要,并主动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去积淀,在积淀过程中去提高审美。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在教学过程需向学生推荐并引导其如何阅读经典名篇。例如,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及情节进行简介。在名人事迹的激励与鼓舞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活,充满了对阅读的期待,期待从阅读中寻找快乐。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以“巧设悬念”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探究欲望,如出示题目书名,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假想;在遇到精彩段落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主动进行阅读。总而言之,教师需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感到书的魅力,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最终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淀,在积淀中提高审美。

二、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审美情趣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期待与向往,这种期待与向往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课堂教学上升到情感审美的层次,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审美的情趣。那么,怎样使学生得到“耳濡目染”呢?课文的教学毕竟与一般的文学欣赏不同。除了某些美感直觉力强,能直接领悟到课文的部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要获得课文的美感愉悦,还必须有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某种美感氛围,以达到美感愉悦的效果。具体来讲,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一)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还能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有趣教学。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教学语言的幽默与风趣。如此,不仅能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因自我的成功而欢笑,还可以让程度不好的学生因这种愉悦、和谐的氛围而触动。第二,教师应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用语,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都对中学语文丧失了兴趣,原因之一是教师枯燥乏味的语言,学生既不会感到愉悦,更不会产生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愉悦地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从而深层次地把握学习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