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基础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0:24: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基础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基础教育

中学共青团基础教育交流材料

健全团校的各项管理规章,校团委在上级团委和学校党总支的指导下不断地加强学校对中学生团校的领导与建设。注重加强少年团校的日常管理,不断地提高对团校在学校团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学习以期以最强最新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广大的青少年以团校为基地为共青团组织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青年。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中学生团校是中学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学共青团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共青团组织对全体团员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文化修养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团的基础知识,提高团员思想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学校。为了加强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校团委秉承学校“立足规范、追求卓越”办学理念,不断地组织和参加了各项具有教育意义、形式新颖的活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学生团校建设,于年1月被授予“黄陂区中学生示范团校”光荣称号。

一、以完备的计划和安排作开端

我校团校自建立之日起就按规定筹建有一系列的应有设备,将我校多功能教室建立为团校教室,并悬挂有“中少年团校”的牌子,教室内还悬挂有团旗、团徽等相关标识。我校团委依据《中中学生团校章程》开展团校相关的日常工作,在每个学期之初就通过改选组建起由学校主要的党政领导、团委委员与优秀教师代表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具体研究、确定本校青少年团校的具体工作,并切实解决团校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团委每学期都要制订团员发展工作计划和团校工作计划,明确了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要达到的目的等。每学期,我们根据计划安排,围绕团校教材对学生进行各类培训,课时达到了既定目标。

二、以丰富的内容和活动充实教学

我们中团校一直以来就使用本校所编排的教材。教材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主题,进行讲解,内容包括:共青团的光荣历史,共青团的组织情况,共青团的章程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团员意识、公民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们还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有关书籍,要求他们要阶段性地写学习心得。团校学习结束后,我们对学员进行了严格的知识考核。在进行团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请有关教师进行团歌的教授,并要求学生在成为一名团员后要能唱团歌、深刻领会团歌的内涵。在原有基础上我们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活动载体,增添了红十字运动、志愿者活动、安全救护常识、心理健康与调节、文明礼仪常识、感恩教育等内容,还通过播放优秀励志电影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来教育团校学员。在培训期间,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及现有的设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组织团校学员到校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并经常性地深入社区,为社区的工作尽一份力,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查看全文

农村基础教育中学生流失问题透析论文

摘要:导致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流失原因可分为教育外部原因即学校教育以外的因素(包括家庭影响)和内部原因(学校教育自身的因素)。解决学生流失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克服自身的种种弊端,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综合治理。

关键字: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流失解决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问题是全国实现小康的关键,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如今,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生源流失问题。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实体,是与社会发生交换、收入、支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决定作用。3、打工潮流的干扰。由于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体劳动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打工人员需求增多,再加上读书回报周期过长的影响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学生纷纷拥入打工仔行列。4、人口压力。一般农村家庭平均有2.3个孩子,家庭规模大,子女多,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子女的入学。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城镇及发达地区,仍然普遍偏低,办学条件在不同地区的农村也不平衡。2、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支待遇较优,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随着办学条件差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教师工资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贫困县市却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待遇总体不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种办学倾向已偏离了我国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一正确轨道。虽然“减负”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现实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仍有待减轻。4、单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多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学无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无术。

查看全文

历史教师职前培训问题及策略

历史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教育教学课程计划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未来合格的历史教师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和重大作用。近年来,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实习中的考察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学历史教师职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历史专业的教育实习经过多方努力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整体现状来看,由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

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其改革虽有进展,但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仍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配套改革措施跟不上,课程设置滞后于基础教育的变化,致使历史专业学生在其实习时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中学教学环境,实习起来自然不能得心应手[1],因此,在实心过程中最大的不足就是中学历史基本功较差,不少学生在讲解专业知识时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如在讲授“科举制度”时,说“科举时代,经殿试由皇帝钦点为进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谓之‘独占鳌头’”,然其又说:“寒士一朝‘大魁天下’,便居高官,握大权。”此则殊非史实。宋代,状元初任官为“承事郎、签书某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承事郎在文官官阶中,只是第二十八阶,实甚低微;明清时状元照例担任翰林院修撰,品秩从六品。也有的同学不注重细节,养成不良习惯,导致教学中出现教学语言含糊,甚至错误。如把蜀汉诸葛亮与曹魏发生过的战争说成“六出祁山”,实际是五伐中原、两出祁山,加上一次防御战,同时其对手也不都是司马懿。

(二)专业技能水平偏低

查看全文

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硕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建设与中学的新课程改革必须“接机”,这样才会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建设一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科研队伍。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培养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些与之相应的基本语文素养。

一、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方面的构想

我们认为,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与改革落后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大部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几门必修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比如中文系传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设置只有单一的36学时的教学法课程,它作为考试课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语文教学法的知识,根本不熟悉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就忙于设计教学内容。大部分是闭门造车,部分考研的学生甚至放弃课程试讲。学生在潜潜懂懂中,匆匆走上教育实习的讲台,结果不言而喻,致使学生的就业率极低。为此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行等举措,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体现“全学程、精内容、重能力”的特点,服务于基础教育。以此为宗旨,为培养未来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具体设计如下:

二、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接轨,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查看全文

国内基础教育革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虽然耳其熟,却不能详其意。我只知道教育的伟大,却不知道伟大在何处?虽然自己有在基层执教三年的经历,但还是对基础教育的概念比较生疏。直至后来在学习中接触了课程论的一些内容,了解了一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才明白基础教育原来不仅仅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高中教育。那时,我才明白了我处于新课改的大潮中,也是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两年多的新课改参与,两年的教学体会,使我在面对基础教育改革时,感触颇深,不能不说。

一、千基伟业事我们每个人在追求美好的同时,却发现每个人的美好不尽相同。我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每个人享受的教育不同,不同的教育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可以说好的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因此,教育理应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第一,基础教育改革不能依某些领导人意志办事;第二,基础教育改革不能成为某些人攫取利益的手段;第三,基础教育改革不是独奏曲而应成为合唱曲;第四,基础教育改革不是想开始就开始,想停就停,应该有自己的时间段。这样我们的教育既能为成就美好人生奠定基础,又能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业绩。

二、人在改革中

国家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新课程改革;2004年,在评估实验区、经验交流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进入新课程。伴随着这股春风,我支教的县高中,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步入这一行列,借这次机会我接受了新课改的有关培训,也开始从事新的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如果说这些设想能实现,无疑是对原有存在的基础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口号看似美好,然而,期待中的设想却与现实中的状况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返回来想一想,我从事两年多的新课改教学,感觉不尽人意。每每思至此,心中有憾,愧对课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情况,我认为:

(一)新课改缺乏坚实的教师基础想一想两次新课改培训的情形,每次培训都是学校确定名单,从来没有征求教师个人的意见,强拉着你上轿子,既不管你是否想坐轿子,也不管你在轿子上的心情;从培训时间上看,每次培训时间两天,仅有的两天学习怎么能保证在场的教师完全领会新课改的内容;从培训考核上看,每次培训没有严格的签到制度,有的老师干脆就不去听培训课。可是到了听完课,发放新课改培训合格证时候,却是按表上报上的地区人数有几个就发几个,既不管你是否在培训,也不管你培训的实效,都能领到合格证。培训结束后,教师走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岗位,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凭自己的经验教学,完全没有相应的新课改教学指导。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

摘要:通过分析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环节,构建了“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地方中学”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协同培养新模式和机制。该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加深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认识,促进了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水平的提高。同时,既可以解决地方师资薄弱、实验设备跟不上等难题,又拓宽了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习就业空间,协同推进了地域性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基础教育;三位一体;生物科学;实践教学;双导师制

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高校师范生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地方性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提供平台,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商丘师范学院办学目标定位在建设具有教师教育有特色的国内知名、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着力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潜力、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在立足商丘、面向河南、放眼全国,以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高校生物师范生是基础教育中生物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生物师范生培养应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培养专业化的生物学高素质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是生物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参加工作后更快地进入状态,增强感性认识,缩短毕业生入职后的适应期[3]。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立足豫东、面向全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及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发展能力,教育实践能力过硬,能在中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党政军单位从事生物学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技能研发、智库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人才;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物学及教育事业的相关知识,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思维能力。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来“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协同推进了地方性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新格局的基本形成。

1“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提出背景

商丘师范学院是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最早起源于1986年商丘师专开设的“生化专科班”,1990年调整为“生物教育”专科专业,2001年升格为“生物科学”本科师范专业,是商丘师范学院的传统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依赖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则主要来源于高校师范生,因而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至关重要[4]。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定位于培养服务于河南基础教育的高素质中学生物学教师,优秀的中学生物教师除了要传授生物学知识外,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中学对生物师范生的接纳有限,很难同时安排和指导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实习。而且教育实习时间短,虽然经过调整,生物科学专业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时间有所增加。教育见习分别在第3、4、5、6学期安排每学期2周教育见习,在第7学期安排4周教育研习,第8学期安排8周教育实习,但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过于形式化、目标制定过于简单等问题。同时,教育实习实践机会少,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这也是许多师范院校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5]。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是在中学进行生物学相关教学实践,但由于教育实习资源缺乏,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加上近年来各高校的扩招,师范生人数不断增加,指导教师比例下降,造成实习更多过于形式化,达不到实习期望目标。此外,由于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一些学校担心教学质量下降并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到校实践,这也是目前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生实践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此外,对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①实验设施不足、陈旧,难以全面安排生物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于课堂教学进度;②部分教师实验教学观念落后,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教学、题目讲解和应付各种考试上,对实验课教学不重视。因此,应加大实验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③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实验操作不规范,缺乏创新设计能力。商丘师范学院经过长期实践教学总结,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传统底色和优势,努力破解教师教育校地联动发展难题,与商丘市教育局、商丘市中小学三方联合成立了“双导师制”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双导师制”工作。工作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监督与考核小组,具体负责导师的选聘、管理、督导与考核工作等,形成了“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培育实践教学模式和机制。生物科学师范专业长期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合作,基本形成了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为专业、学校和地方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查看全文

骨干老师培训教育年底总结

通识课程培训中。此次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是更新现代教育理念,省教育厅副调研员黄忠作了骨干教师培养的要求与建议》报告。报告指出。提高学科教育理论水平,提升科研的能力、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地区中起师范引领作用。黄忠副调研员殷切希望,骨干教师要有俯仰天地的境界,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透彻人生的智慧,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学以致用,敢于创新,率先垂范,发挥榜样的力量。

年6月28日至7月7日。第二阶段为分科学习。师范大学参加了年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活动。培训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识理论培训。

焦教授《关于教师学习的十点思考》的报告,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点:一是时展了技术进步了,但学校教育发展还是很缓慢,70年前陶行知先生指出的教育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还很严重!二是教师教育技术的滞后与教育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作为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满足现代教育需要是多么的迫切、多么的重要!

老师《阳光心态与幸福教师》的报告用大量的事例说明教师面临的压力,向我们提出了心理减压的方法和快乐人生、幸福教师获取的途径。他强调,拥有阳光心态就能改变世界。蒋平老师的报告使人受益匪浅。

副教授的《人性、人权与教育》的演讲,从生命之谜和生命的宝贵阐述敬畏生命的必要性,从生物的本能、人性的差异阐述尊重生命个体的重要性,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教育就不能搞大同教育,就不能唯分数论,中小学教师要有理性之心、宽容之心、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对待每一个学生。许副教授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可惜的是,许副教授没有进一步阐述造成中国教育脱离人性的原因和环境,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方式和途径。其实,单纯靠教育工作者去改变中国教育人性、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等状况是不可能的。

高研究员的《生本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从生本教育这个主题出发,阐明了生本教育相关的生命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课堂教学观,并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加以佐证,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

查看全文

基础教育新课程应对策略分析论文

编者按:基础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已有了好长一段时间,表面上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局面,素质教育和减负教育并没有真正实施起来。叶澜教授曾说:“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形态。我们都知道要落实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状态如果不走出来,生态恶化还要继续。”因此,教育改革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让改变中国的教育。

教育改革出现素质教育和减负教育并没有真正实施这样的局面,根源在什么地方?我想,根源在于这场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广大教师都热衷于应试教育并乐此不疲;同时,因为应试教育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学校和教师并成了名校和名师,并为此在教育上大发应试教育的横财。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没有人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没有人愿意再素质教育上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叶澜教授说:“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形态。我们都知道要落实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状态如果不走出来,生态恶化还要继续。”因此,教育改革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让改变中国的教育。公务员之家

广大教师“被改革”,这是问题的根源。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广大教师想做的事情,这仅仅是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的愿望。即使是政府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想推行改革措施,就必须得进行广泛的宣传,让这样的改革思想深入教师群体、深入教师的骨髓,让教师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方法。纵观历史,每一次政治上的改革,事先都要广泛的掀起一场思想革新启蒙运动,让这样的思想和思潮让人民大众接受并深入人心,否则,没有思想启蒙运动的改革注定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本次新课程改革,仅仅是教育主导部门强行推行的一种思想,并没有像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样开辟出专门的阵地来宣传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多少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的权威的书籍和文献,导致新课程仅仅仅以一种观念的形式出现,并没有深入人心。

叶澜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自己在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校长接触的时候,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有“被改革”的感觉,包括基层教育研究者;一说到改革,他们做肯定回答,然后就是你给我办法、给我一个模式,却不动脑筋去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典型的被改革行为和现象。教育改革一旦走入被改革的局面,就注定的改革将以失败而告终,或者流产。

叶澜还说:“当主体变成被动体,改革怎么改,都没有办法。这种状况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改革者和领导长期以来重心太高,缺乏多元主体和多层次改革同步推进滚动向前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内在的积极性。”因此,目前教育改革就是要着力于改革这种教师被改革的被动状态,让教师从被改革走向主动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接受并真正在具体教学中实践起来,否则,就只能走入改革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改革走入目前的尴尬境地,并不仅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根源还在于政府没有给教育营造一个适合新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氛围和条件。正是这些条件和氛围制约了广大教育工作的教改热情。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现行教育制度以分数论成败,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考试,而是采取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考试试题、考试指导思想和考试制度。因此,改革考试命题方式,命制符合素质教育的试题来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我想,这是目前教育改革应该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不是新教材老教法、新理念配套陈旧的考试试题

查看全文

基础教育新局面管理探讨

基础教育要走出被改革的尴尬处境,就必须处理好思想宣传、营造改革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放权、做好物质保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否则,基础教育被改革时代将永远也不会终结!

教育改革出现这样的局面,根源在什么地方?我想,根源在于这场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广大教师都热衷于应试教育并乐此不疲;同时,因为应试教育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学校和教师并成了名校和名师,并为此在教育上大发应试教育的横财。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没有人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没有人愿意再素质教育上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叶澜教授说:“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形态。我们都知道要落实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状态如果不走出来,生态恶化还要继续。”因此,教育改革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让改变中国的教育(具体见笔者刊发于2009年9期《现代教育论丛》的《论教师专业培训的自主性》一文,笔者做了详细的论述。)

叶澜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自己在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校长接触的时候,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有“被改革”的感觉,包括基层教育研究者;一说到改革,他们做肯定回答,然后就是你给我办法、给我一个模式,却不动脑筋去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典型的被改革行为和现象。教育改革一旦走入被改革的局面,就注定的改革将以失败而告终,或者流产。

广大教师“被改革”,这是问题的根源。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广大教师想做的事情,这仅仅是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的愿望。即使是政府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想推行改革措施,就必须得进行广泛的宣传,让这样的改革思想深入教师群体、深入教师的骨髓,让教师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方法。纵观历史,每一次政治上的改革,事先都要广泛的掀起一场思想革新启蒙运动,让这样的思想和思潮让人民大众接受并深入人心,否则,没有思想启蒙运动的改革注定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本次新课程改革,仅仅是教育主导部门强行推行的一种思想,并没有像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样开辟出专门的阵地来宣传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多少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的权威的书籍和文献,导致新课程仅仅仅以一种观念的形式出现,并没有深入人心。

叶澜说:“当主体变成被动体,改革怎么改,都没有办法。这种状况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改革者和领导长期以来重心太高,缺乏多元主体和多层次改革同步推进滚动向前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内在的积极性。”因此,目前教育改革就是要着力于改革这种教师被改革的被动状态,让教师从被改革走向主动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接受并真正在具体教学中实践起来,否则,就只能走入改革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改革走入目前的尴尬境地,并不仅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根源还在于政府没有给教育营造一个适合新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氛围和条件。正是这些条件和氛围制约了广大教育工作的教改热情。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现行教育制度以分数论成败,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考试,而是采取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考试试题、考试指导思想和考试制度。因此,改革考试命题方式,命制符合素质教育的试题来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我想,这是目前教育改革应该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不是新教材老教法、新理念配套陈旧的考试试题。

查看全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服务基础教育对策

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础教育的现状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以邯郸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分析依据,以毕业生的基础教育行业就业现状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教育,根据学生的就业状况、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出了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服务基础教育的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就业现状;“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文章从邯郸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近三年毕业生服务基础教育行业的现状出发,并以此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专业教育。从实际出发,力求能够提出一些中肯、实际的方法和建议,以期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一、近三年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服务基础教育行业的基本状况

(一)总体就业率相对稳定,教师行业依然是就业的主流

近三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分别为:2018届95.58%、2019届98.99%、2020届87.56%。2018、2019两届学生的整体就业率较高,均达到95%以上,2020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就业率截至2020年11月达85%。毕业生就业行业的选择可以反映出一个专业的就业对口程度,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行业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状况。因此,笔者对2018届~2020届大学生的主要就业行业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见表1。表1中统计的是毕业生当年的就业行业选择,从他们初次就业的选择可以看出教育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重点,连续三年入职教育行业的比例均超过66.7%;公务员、事业单位也是学生就业的热点,但由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所以也是就业的难点。其他行业涉及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均不超过10%。由此可见,笔者所在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教师行业有极强的认同感,教师行业依然是就业的主流。2021年10月,笔者向近三年毕业的学生发出调查问卷,详细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2018届已经毕业三年,发出问卷104份,收回问卷92份,已就业学生82人,其中服务基础教育单位68人,占已就业人数的82.93%;2019届毕业二年,发出问卷110份,收回问卷98份,已就业学生96人,其中服务基础教育学生72人,占已就业人数的75%;两届学生服务基础教育的当前比例均比毕业当年有所提高,均提高近7个百分点。2020届发出问卷127份,收回问卷100份;已就业学生96人,其中服务基础教育学生64人,占已就业人数的66.7%。教育行业中,在中学工作的占58.82%,在小学工作的占25%,以上数据证明基础教育行业依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最主要就业方向,将近60%的毕业生在中学工作,这个比例充分说明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系统的文学、语言学、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具有教育教学研究与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中学语文教师”这个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准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向、目标定位符合社会的基本需求,我们应该继续坚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