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06:37: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教育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教育知识

中学生知识教育工作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关于防空防灾“两防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针对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特点,依据市人防办、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学生人防(民防)知识教育工作的意见》(常防办[2009]71号)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空防灾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护和自救互救能力,拓展生命教育的内涵,全面推进人防(民防)教育深入开展,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人防(民防)知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生命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防(民防)知识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次教育终生受益”的战略工程。开展人防(民防)知识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锻炼学生临危不惧的健康心理,提升生命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各镇(街道)人防办和各中学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抓好中学生人防(民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开展人防(民防)知识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区中学生人防(民防)知识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人防(民防)知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人防办、教育局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区人防办、教育局分管领导担任,成员为区人防办综合科、教育局基教科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区中学生人防(民防)知识教育工作计划,培训、检查、评比等项工作,确保人防(民防)知识教育时间、内容、师资、质量四落实。各镇(街道)人防办要切实加强对人防(民防)知识教育工作的协调,确保人防(民防)知识教育任务落到实处。

三、注重教育研究,不断改进人防(民防)知识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素质探析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一项关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全方位的教育系统。本文主要通过探析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素质现状,中学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有关个人素质方面问题并进行相应成因的分析,最后提出培养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素质的合理建议,以期能够提高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实效性,更好的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关键词:中学教师;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素质

一、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实现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目标,同时为中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思想品德素质基础的过程中,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不仅传授知识又接受学习,而且承载着培养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的任务。可以说,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在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效果以及推进中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现实中多数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在接受学习和教育知识的过程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影响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自身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程成效。(一)有些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偏颇。对于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来说,不仅仅进行书本上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道德等品德素质方面的教育。在部分中学学校中,有些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书本内容的传授,为了应对考试而教学,课后不会和学生进行反馈沟通,对于学生的品行、道德、政治思想等方面关注较少,很少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想状况。(二)部分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主要为应试服务。在思想政治品德课教育中,素质教育很早就被提出过,然而很多中学学校是打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却依旧进行的应试教育的做法。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便将这种理念转变为实践,具体的做法是:考试科目的教学时间较长且教务多;学生的课外时间被挤兑的非常少,主要为了考试服务;学生的作业繁重,经常性进行各科目考试;教师更多的偏爱“尖子生”,因文化课成绩而区分学生优劣等别。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作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来说,部分教师还存在对自身学科的不重视,内在没有形成真正自己所传授德育内容的“认可”态度。形成只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忽视自己“本行”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三)部分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知识素质欠缺。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新知识更新不断加速,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课本中出现诸多例如能源、信息、网络等当下发展迅速行业的相应新知识和新案例。虽然总体的知识点没有变化,但是仅是思想品德课本中的各种事实案例也不断更新。这些新案例在课本中的增加便要求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要时刻进行学习和充电,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远远不能适应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但是,部分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缺乏知识的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进修的机会。

二、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素质问题成因

(一)高校以及中学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因素。近几年,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品德课专业不断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如下情况:培养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规格过于狭窄,不能满足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课程占比较低,重学术课程,轻师范类专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对于职业态度建设关注的较少;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精神培养,导致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会产生应付了事,教育态度太消极等现象。在中学学校的各科教育管理中,大多数学校都是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及较高学生的学科成绩来安排和进行一切教育活动的。分数的竞争已经成为了各个中学竞争的关键,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是社会和家庭共同的愿望所在,更是中学学校追求的目标。这就给中学的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和障碍。不少中学忽视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实际能力建设,培养的是教育学生解答应试教育的各科作业难题、偏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应试教育的能力。在这样的中学学校里,思想政治品德课变成了提分课,没能达到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设置的根本,学校的这种教育理念直接导致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对自身的学科价值和学科意义所在内心不够肯定,自身的职业意义理解不充分,职业认同感不强烈。(二)部分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学习动机不足。对于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素养,更要不断进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和了解,对于新科技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加工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当下,大多数中学教师自身没有对于自我持续更新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毅力。单纯追求学生分数的提高,自身职业规划和目标不确定,没能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作毕生“事业”来追求等等原因使2018•5(中)得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只关注课本上的应试教育的理论知识,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达到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没有进行自身专业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和再培养的动力和兴趣。教师自我学习的动力不足直接影响教师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这就会造成不能满足中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而进行全方面发展的需求。一名合格的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还要进行的是相关科研研究,它将有利于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提高便会不经意间将亲身经历和经验告知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于科研研究产生兴趣,更会有利于学生进行科研探索和创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三)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固化。对于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存在的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主要还是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原因。教书育人是作为一名教师本该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学科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是必须拥有的。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最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一致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育人德有本,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育成果的关键所在。然而,部分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因为了应试教育来提高学生成绩而固化,自身已经忘却了本学科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忽视了自身对于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的根本任务。

查看全文

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摘要:人格是指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的综合体现。中学体育教育是提升中学生能力、培养中学生气质、磨练中学生性格的良好阵地,故而,对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中学体育教育以独特的教育形式,影响着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以此论述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并提出加强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人格形成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育;学生人格;影响

健全与完善人格是中学生成长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培养与健全中学生人格,正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责任。体育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科目,体育教育实质就是战胜自我、克服困难、提升意志力与体魄,中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从而能够达到人格健康发展教育目标。中学体育教育对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其他学科知识不能够比拟的教育作用。中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助于中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树立自信健康、向上的信念,从而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形成。

一、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

(一)健全人格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中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在此教育时期,中学生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此外,中学生还应该通过一定的教育渠道不断的完善与健全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与道德情操;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并积极参与到社会与教育活动中,在实践中发展自我与展示自我;而中学体育教育能够实现中学生人格的形成,中学生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能够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与适应能力,使自己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群体中,从而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基石,同样也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时期,经济结构的构建与社会主义的发展都不离开人才的作用。而人才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这就需要中学教育不仅要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课程教育,而且还应该提升中学生道德修养与人格素养,从而为国家发展提高实用型人才。而中学体育教育,能够弥补文化课程教育的不足,能够让中学生亲身体验运动,使中学生在运动中能够释放情绪,得到心灵的洗礼,进而完成中学生的人格。

二、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查看全文

剖析中学生创新体验式教学机理

摘要:分析了中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中学生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辨证法理论以及正反馈理论,剖析了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教育体验式

一、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百事通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二、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

查看全文

高中生法制教育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依法治国”政策的确立,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高中生,只有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避免因法律知识单薄所带来的危害。因此深化高中生的法制教育显得分外重要。本文主要从高中生法律素养现状、高中生法律素养现状产生的原因和深化高中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素养;法制教育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社会的法制化建设不断深入,目前已经构建成为较为完善的法治社会。作为高中学生,应该积极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素养。学校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经常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活动,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也加强了法制教育。

一、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目前的高中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明显不足。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针对高中学生的普法活动力度,媒体也针对普通大众制作了很多普法节目来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但是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依然十分淡薄。

1、法律意识薄弱

查看全文

中学生审美教育困境及对策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审美教育关系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审美教育为着力点分析现实困境、探究困境的产生原因、提出精准性的对策是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树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陶冶情趣,提高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能在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美学原理,遵循美学规律,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2]。中学生审美教育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受多重消极因素影响。1.中学生接受的审美知识碎片化。中学生接收审美知识的途径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途径指的是中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感受活动中蕴涵的审美知识。间接途径指的是以课堂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审美知识。两种途径的具体运行中包含着美学知识。所谓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综合[3]。恩格斯曾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实的运动。”[4]这句话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实践过程,是坚持真、拥抱善、践行美的过程。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基础不牢固,难以回答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接收知识难以分辨美与丑,就出现了“奇为美”“怪为美”“酷为美”的错误审美观。2.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主观化。情感是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5]这里的“人类的情感”强调情感对认识的推动作用。中学生审美情感主观化表现为部分中学生对事物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主动作出理性判断,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引导。倘若缺少教师的引导部分学生就容易凭主观愿望对事物作出判断。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认为西方国家的美学标准完全适合我国,而我国的美学标准尚未建立起来。这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缺乏深刻理解,缺少无产阶级的审美情感。部分中学生面对事物作出判断时表现出的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代替科学判断、“洋文化”至上的审美情感,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警惕,并及时引导。3.中学生的审美视域局限化。审美视域指的是审美认识的范围程度,它关系到中学生能否在宽领域的比较中对中国人的审美特征作出概括,关系到中学生是否自觉参与审美活动。中学思想政治课要求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包括《生命的韵律:朱自清的美学文选》《人间词话:王国维美学文选》等等。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语文课教师的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就是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点教给学生而不是为学生安排美学类的课外阅读书目。部分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同样存在偏差,认为中学生阅读美学类的书籍不需要拓展到国外和古代的美学书籍。美学教育停留在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层面,美学知识的大众化、网络化传播程度不高。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一成不变,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的范围有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中学生的审美行为功利化。中学生独立意识较强,善于创新,也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产生盲从攀比心理。审美方面,部分中学生一味地追求新奇、酷炫、洋气,不顾家庭情况与同学攀比、崇拜“明星”的言语和穿衣。针对这些问题,部分中学制定了相应校规,但部分家长却认为学校的做法遏制了学生追求美的天性与行为。部分中学迫于舆论压力,不要求学生统一着装,而是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引导。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行为约束相对减少。部分学生受网络上、社会中错误的价值引导影响产生了拜金行为,部分地区的部分中学出现的群体打架斗殴事件究其原因与中学生错误的利益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中学生审美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绝不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形成的,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解决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要从整体出发,而非从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分析中学生审美教育现实困境产生的原因。1.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美学知识教学内容少导致审美知识碎片化。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起主导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受教学任务重、学生数量多等因素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知识缺少系统学习。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缺乏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导致教师的人格魅力大大下降。而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四大模块中也没有某一专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美学鉴赏知识。少数思想政治课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缺乏深刻认知。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的价值缺乏系统认知就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所教授的美学知识碎片化。2.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互动不足导致审美情感主观化。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因素影响认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真理,都是正确的,学生很少对教师所讲的问题提出质疑。师生缺乏深入交流,部分中学生的印象中思想政治课的考核就是知识点的背诵,其道德教育功能大大下降,并没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3.部分部门对中学生审美教育环境缺乏监督导致审美视域局限化。中学生审美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主客体相得益彰,也需相关部门起到监督作用。部分地区教育部门以提高本地区的应试教育质量为目的,对部分学校出现的审美教育课程设置不足问题视而不见。地方保护主义助长了部分中学长期空置思想政治课的现象。无论是课题申报、制度安排、科研经费、人员安排都相对较少,导致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部分教育部门检查审美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往往有固定的检查者、检查路线和应对话语,部分检查者提出的意见对改进和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并不大。缺乏监管尚未得到完善导致在具体实施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的审美视域局限化。4.部分中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扩展不够导致审美行为功利化。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学生服务社会的表现。部分学校和家长因缺少资金、为学生安全着想尽可能少进行或者不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有的中学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地区,跨区域、跨国界的程度不高。有的中学资金上有优势,邀请了专家讲座,组织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但学生的能力有限,对专家所讲授的内容难以理解。部分中学为了鼓励学生参与以上各种活动,将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分,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被动参与,产生了有利益就去,没有利益就可以选择放弃等行为。这些行为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极为不利,违背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三、中学生审美教育的提升

查看全文

小议学生创新教育的概念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1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2.1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查看全文

中学物理教师与物理学分析论文

当今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此,各国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及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面对新形势,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物理教学现代化已成了时代的要求.与这种现代化要求相伴随的是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把握物理学前沿的脉搏.为了能与物理学前沿接轨,中学物理教师该怎么办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

一、中学物理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即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但这种改革的步伐缓慢,实质性的进展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思想严重滞后,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偏爱至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传统惯性,以至难以转向,不能不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目前世界各国的理科教育,特别是物理教育,明显的特征是: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从强调单科教学向注重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转变.相比之下,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忽视科学归纳,忽视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直觉思维,忽视主动获得信息与信息交流的训练,忽视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训练,忽视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这些弊端由来已久.

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传统的讲课风格是细嚼慢咽式的,教师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滴水不漏,对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细节都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予以告诫,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唯书、唯师的学习习惯,缺乏创造的热情和竞争的态势.同样,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师长期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纲,统一的考试下,已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和兴趣局限于这统一的框架内.教师的创造性逐渐地被磨灭,多数教师不敢轻易地将有争议的尚未定论的或正处于发展之中的科技新成就,科学新思想介绍给学生,将物理学的前沿知识排斥于教育之外.在这样的物理教育思想指导下,只让中学生了解物理学的昨天,而不懂得重要的是应让中学生知道物理学的今天,更不会让他们去探索物理学的明天.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根源是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部长陈至立最近强调: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分数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人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日后接受各种新观念、新思想作好铺垫,而不能将中学物理讲得太“绝对”,太“确定”,太“线性”.应当让中学生体验到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是现代前沿科学中最为激励人心的学科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中学物理教师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同时,我们必须要对物理学现代进展的各个前沿领域,如超导技术、同步辐射、遥感技术、核磁共振、可燃冰、新材料、纳米技术等,有一概括的清晰的了解.中学物理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二、中学物理教师应补充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学物理教师是狭窄的专业模式中培养出来的,教师在大学时代学习的知识很多已经陈旧、过时,如果试图靠吃老本,那是绝对行不通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各种渠道的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各种新问题,他们希望从教师那里找到正确答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当今学生这个“杯子”越来越大了,如果教师还靠自己桶里原来那么点水,怎么能够学生舀的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有一桶流动的水,常言说,流水不腐,即我们的知识应该吐故纳新,使我们具有一桶永远是新鲜、富有营养、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的水.

查看全文

中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我国计算机教学在中学的普及,使其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对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因此,中学计算机教育的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笔者结合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思路以及具体的建议,并对其进行探讨与分析,希望可以被有效运用到当前计算机的课程改革中去。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

计算机作为21世纪最为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它的发展与普及,对于人类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伴随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的教育教学逐渐在当前中学教育中普及。以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意识和兴趣为主要目标,并且通过学习该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且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与工作之中,以便中学生们能够更好适应当今信息发展的时代。

1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简析

1.1学生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计算机教学在中学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知识是否能够灵活运用。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中学在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的目的不明确,使得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在计算机课程中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这就导致学生在上实验课时,推理能力比较弱,对于概念的本质属性也不能完全认知,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且由于计算机课程没有考核与测试,且不参与升学考试,长期以来就会使得学生认为这门科目并没有多大用处,从而导致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

查看全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语文在中学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同样,语文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因此对中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多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对中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改善非常不利,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当中,使两者整合在一起,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因此一定要提高对两者整合的重视。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音像技术及数字音像技术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一词中的现代两字清楚地说明了其与传统教育技术的差别,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将非常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中以黑板、粉笔以及教师的讲述三者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及教学效果的改善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是非常值得被利用在教学当中的。

二、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整合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枯燥,根本无法谈及提高学生兴趣的问题,但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在一起,能够使中学语文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解放出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将是非常有利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书本上的文章以声音及音响等方式进行演示,与此同时,还可以适当地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其了解到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