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04:14: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教育论文

中学化学教学教育论文

摘要:教育科研在教学中举足轻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概括出了中学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撰写方法。对提高化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水平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查看全文

中学体育个性化教育论文

一、中学体育课程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1.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人的主体实现和超越为特征的经济。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人才诸因素中最为突显的一部分,是个体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的发展。

2.创新教育价值的体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其最终的一个目的是为当今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国家栋梁。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创造都必然体现着创造主体的个性品质和特点。创造力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有诸如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心理要素的健康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帮助个体激发潜能、培养丰富创造力的有利因素。

3.人文价值的回归

查看全文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论文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各科教学都要贯穿创新人才的培养,都要开展创新教育。为此,我对化学创新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途径和方法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查看全文

中学科学教育论文

一、发散思维能力贯穿于初中科学教育课堂中

(一)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随着各学科之间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对于各个学科的设定逐渐趋于模糊,进行不同学科知识的广泛渗透已近成为目前教学研究的重点,所以,在初中课堂进行科学教育就要求教师将多个学科的不同知识渗透到实际的教师过程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变化模式,增强学生的发生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授水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动植物的生命与水的关系、地球水循环、水的物理特征与化学性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角度分析,展示物理、化学、生物与自然环境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断的变通

对于初中生而言,思维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课本中的例题,根据学生不同思维方式,进行习题的讲解,同时贯穿各种解题的方法,教师在变通的同时教会学生进行解题时的变通,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数学课堂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给学生设定问题,比如角的换算、求值、各角度之间的比较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查看全文

中美中学数学教育论文

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逐渐提高创新精神与逻辑能力。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数学课程应达到以下课程目标: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然而,由于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应试为导向、以升学为目的的问题,导致了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事实,即考试、特别是各种升学考试构成了基础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教育)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最大压力,导致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学教育存在以下倾向:1.强调教师的主导与引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数学思维的培养。2.强调公式、定理,过分强调解题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忽视了对数学思想、思维方式的强调。3.强调分数、升学目的,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兴趣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4.缺乏对数学工具作用的强调,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我们从教育的理念、形式、内容、考核标准等几个方面比较,可以发现中美中学数学教学教育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理念

美国中学数学教育更注重数学思想思维方法、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具备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教学理念也一直贯穿于美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比如当讲到函数概念时,不是单纯生硬地告诉学生y=(fx)是一个函数、有定义域、值域等理论化、概念性的东西,而是告诉学生函数是一种关系,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函数来表示、分析、解决,使学生能够建立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实际情境的联系。相比之下,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更加强调数学知识概念本身的扎实理解与掌握,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很难真正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形式

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按照课程标准与考试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主导教学过程,学生有义务去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相比之下,美国的课堂教学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多地强调计算工具的使用,比如普遍使用Ti系列计算器以及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只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

三、教学内容

查看全文

中学数学创新教育论文

1、背景

1.121世纪数学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纪之交的2000年定为“世界数学年”(WMY)。

在历史上是第一次用学科来命名一个年代,其宗旨是“使数学及其对世界的意义被社会所了解,特别是被普通大众所了解。”

在21世纪,数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之中,在社会发展中也将大显身手,成为构筑当代文明的基石。王梓坤院士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中指出: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有文明就必须有数学,缺乏数学不可能有科学的文明,数学与文明同生并存以至千古。数学将是社会变化的有力工具。

数学的确定性,使它成为一种国际规范语言,保证人们准确进行信息交流,数学将从单纯的学科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通技术。

查看全文

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体验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二、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查看全文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一、我国中学音乐教育模式分析

中学音乐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学生内在情感的挖掘和释放,让学生学会认知、感受音乐美,进而形成对人格的塑造。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一个美的诠释的过程,有种无形的力量,来建造审美心理结构。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向着音乐家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的理性、情感能够全面地发展。从审美学的角度看,学生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形成自觉审美的过程,教育的任务也是让学生在长期美的发展环境中形成审美的情操,最终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审美教育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

1.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程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不以学生的成绩为最终考查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寻找适合中学音乐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中学音乐课堂不应该只有单一的教与学,而应辅以各种创意的想法和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欣赏、理解能力为前提,并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来不断优化教学课程,因材施教。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了解音乐艺术的发展,感受音乐美的魅力,不断对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行升华。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现音乐之美

查看全文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一、不良习惯的成因

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大多都是由外部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一)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定,但是因他们生活的阅历还不够、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丰富,所以他们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甚至有时会很偏激,这极易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对父母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向着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

(二)客观因素——外部因素

造成学生存在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

查看全文

中学生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音乐知识又是深化音乐审美的根本保证。我们现阶段中学的音乐课确实很重视对于学生音乐鉴赏、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学到了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学到。感觉层面的东西说来也非常玄乎,似乎也有些飘忽不定。原因在哪里,需要重点探讨。

【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结构;审美鉴赏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对我国音乐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下,音乐课程教学已成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而音乐基础知识是进行音乐学习的根本所在,要利用好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而不是忽视、回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不能脱离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音乐基础知识奠基的审美教育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重视程度不够是我们现阶段中学课堂上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很多家长甚至校长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带着孩子们听听音乐培养培养乐感,并不需要系统学习音乐知识。殊不知音乐基础知识是与音乐旋律互为载体,没有哪一方面更重要,哪一方面可以一带而过。

我们在给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该让学生“听得懂”音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俗话说“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不然一节课上下来音乐就像是耳边风一样一吹而过,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欠缺音乐知识造成对音乐的理解不深刻是现在音乐课主要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到底是为了基础乐理知识而学习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音乐背后的含义和内容而学习的呢,答案毋庸置疑。我们学习基础音乐技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进而获得我们课堂上所强调的音乐审美享受,而不是单纯为了锻炼学生对音乐的分析辨别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所强调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是围绕音乐展开的,并不是说一节课一上来教师就开始讲授基础乐理知识,或者说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进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理论知识并不能脱离音乐而存在,过犹不及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掌握好基础知识讲授的时间和方法,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主题。只有课堂结构优化了,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更多的是打打节奏跳跳鼓点唱唱旋律,学生的节奏感和乐率感可以很好地培养出来,但是到了小学的高年级,基本的唱跳已经使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的学生感到厌倦,而到了中学阶段,很多课堂要么是放放音乐、谈谈音乐作者和其背景,要么是大半堂课都在说旋律的调式调性。且不说学生能不能接受,这样的课堂结构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不能很好地做到合理的结合审美和基本技能的结合,会非常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

首先,在课堂中,我们还是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只有“主体”和“主导”相辅相成,彼此渗透前进,才能攻破课堂上的重点与难点。一堂课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明确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正确的审美结构可以激发审美情趣。比如:一节教唱音乐课,教师首先用一首类似的歌曲引入主题,放一遍音乐后学生大致可以在脑袋里有一个音乐的轮廓,这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等不够深厚,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但不是说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感受作品,而是需要给予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接下去就需要让学生自行模仿演唱,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曲式结构、创作手段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背后的内涵。再去演唱歌曲时,学生就能带入更多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去。这个时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通过技能训练达到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效果?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的同时,需要让他们掌握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着明确的要求:“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由此可知,音乐基础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感知音乐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注意到这一点,我做了如下思考,对于刚上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热爱音乐的,现在时展很快,各种媒体媒介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不同的歌曲,他们也似乎更喜欢去演唱这些歌曲,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我们将他们所热爱的歌曲中的乐理知识提炼出来并教授给他们。我相信对于更想要彰显自己个性的中学生来说这更容易接受和吸收。

综上所述,在审美素质教育下我国的中学课堂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传统的课堂遗留了很多教与学不和谐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并且好好探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使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当然这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教学语言等,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和学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