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02:52: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教育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物理终身教育观体现
一、终身教育观的提出
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提出“将教育看作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耶克斯利《终身教育》所体现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于1944年在英国教育法中得以体现,后又跨越国界,在法国和瑞士得以传播和发展。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让《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终身教育的真正概念化和体系化。该报告是保罗•郎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做的总结性报告。1967年,联合国文化合作委员提出把终身教育作为其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指导性观念。1970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家教育年,把终身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年的重要目标加以提出,标志终身教育的研究已从纯粹理论层面的研究向实践和政策层面转化。在1970年国家教育年规定的49项工程中,每一项都直接与终身教育有关。终身教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同。从1970-1972年,涉及终身学习的著作和阐述,表明了终身教育思想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和传承性。1976年美国通过《终身学习法》,1990年日本通过《终身学习振兴法》。终身教育的上升潮流在1996年达到顶峰,体现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其指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
二、终身教育观在中学物理教育的体现
1.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构建终身教育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自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经典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还是现代物理学的进展都与物理实验息息相关。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学习能力,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产生了兴趣学生们就乐意去学习这门学科。在兴趣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要求他们建立科学的探究方法:“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建立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也就是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物理教师应该从物理实验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建立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终身教育得到呵护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人的发现。”这句话生动地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我们要敢于猜敢于想,同时也应要求学生这样,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这就是创新,这也是终身教育观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中学物理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树立创造意识和志向,提高创造思维能力。进行科学创造需要掌握深厚的物理学知识,需要产生各种联想、想象和志向,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更需要加强物理方法的学习。因此,中学物理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融会在教材中的方法论思想,逐步建立理想模型,设计理想实验,掌握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学会进行科学假设和建立简单数学模型。方法是活的知识,它能够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供启示。因此,终身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在进一步深化终身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包含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共同努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物理学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热衷于科学研究;喜欢并有能力长时间地艰苦工作;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坚持真理,敢于为科学献身。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物理学家是人,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贤;物理学是人创造的,因而有局限性,还需要发展;既要尊重科学,又不盲目崇拜书本;学习物理学家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敢于纠正错误,坚持真理。这同终身教育观的理念是一致的。物理学家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推翻前人的错误论断,建立科学的概念,开创科学的新纪元。如伽利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和“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提出匀速运动和平均加速度等概念,奠定了力学的基础。创造性地综合已有理论,集科学之大成,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基础上,对力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综合,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三定律,完成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突破前人的思想方法,创立新的科学思想,物理学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需要新的思想方法的指导。如玻耳兹曼和吉布里斯在麦克斯韦之后将统计方法彻底地引入物理学,突破了牛顿等人的因果决定论思想。提出著名假说,构建新理论。在解释磁体问题时,安培提出电子环流假说。在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时,普郎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为量子力学的创立做出重要贡献。再如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狭义相对论。中学物理教育活动中要适时介绍物理学家奋斗和创造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心理品质。人性需要人性来培养,情感需要情感来熏陶,精神需要精神来塑造。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探究”的科学精神,从而建立起学生们的创造萌芽,使他们有终身学习的信念,这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终身教育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目前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很不够。在进一步深化终身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师应该结合终身教育的精神,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终身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学物理教育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终身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学习的能力之上。一个有终身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课堂教学是中学物理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终身教育,中学物理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学习意识、学习的思维、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之中。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中学物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学习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终身学习的培训,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中学物理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中学物理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习中学物理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学习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前提。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学习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学习能力要求,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学习机会,在实施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发展学习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发展。当然,这类题目绝对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各个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物理教育通过选择贝多芬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学习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中学物理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中学物理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学习的艰辛与愉悦。中学物理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总之,参照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知识社会的未来教育前景,中学物理教育对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应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理想性。同时,要摆脱目前中学学校教育的困境,终身教育的观念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懂得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受教育的方法。”———这将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财富。
中学体育教育体系研究
一、目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重实践、轻理论
我国很多中学学校普遍存在着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的现状。很多中学的体育教育学时一般为三十几个,其中实践学时占到了近百分之九十,而理论学时只占到了百分之十,大约是三个学时,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很难将理论知识讲解的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是十分的困难。如果适当延长理论的学时数,那么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掌握体育知识,在课后就能积极的将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很多中学学校开设的体育教育课程多以竞技类为主,比如篮球、足球、田径等。教学内容、形式的枯燥和单一,学生很难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逐渐失去了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此外,体育教学多是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教学时间固定,学生很难在其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3.教育观念陈旧
中学生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作为小型教育单位,家庭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思想道德建设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处于转型阶段,家庭德育问题成为思想品德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家庭教育的内涵和特征,进一步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从而提出优化家庭教育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中学生;德育建设;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环境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他们思想品德的养成存在一个模仿别人的过程,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各种各样感官发展较快,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但是对于问题的分析还没有形成自主判断能力,这一时期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德育建设有促进作用,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尽职尽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学生德育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家长重分数轻素质教育,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德育发展。
(二)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数学课程变动的教学与老师角色的互换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求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分析论文
一、我国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国家对教育的呼唤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强烈过。而语文教学伴随着这场春风乘势而上,在经历了种种批判、责难之后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当前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落后的原因分析
1.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有限的区域里推行的“贵族教育”,在农村地区几无立身之地。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显然不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条件。这里其实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层含义。就硬件来看,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没有多媒体,教室里仍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学生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没有黑板报,没有广播室,更别谈什么手抄报、文学社、电视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语文除了教材之外,还有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若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的辅助,语文教学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呢?而从软件来看则更宣布了语文教学的死刑,部分农村中学的领导认为语文教改可有可无,没有对语文教改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及投入上没有把语文课摆在应有的位置。
2.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未能端正对语文的态度,抱残守旧、不知创新。结果是一支笔,一本教材便打发了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最终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3.虽然有关推行语文教改的理论文章、实践经验、教学设计等等纷纷见诸各种报刊杂志,但是又有多少是能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向往语文教改,向往实施素质教育的,但是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是“瞎子”、“聋子”,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探寻,可以说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所有语文教师中最痛苦也是最困惑的。
体育教育观性别视角投射分析
摘要:两性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上的诸多差异,决定了在以身体教育为手段的体育教育应充分认识和重视性别的影响,在体育教育观上更应有所体现。然而,目前在体育教学性质、方向、目标上并没有引入性别意识,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小学属于男女合校,所以对于体育教育观的研究缺乏性别意识,不见性别差异在体育教育观上的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性别差异很少被重视,特别是女生受到的不利影响更甚。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观;学校体育;性别视角
1为何体育教育观要见性别
“体育教育观是人们在长期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体现在围绕体育教学性质、方向、目标以及如何实施体育教学的认识上”。两性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上的诸多差异,决定了在以身体教育为手段的体育教育应充分认识和重视性别的影响,在体育教育观上更应有所体现。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小学属于男女合校,所以对于体育教育观的研究缺乏性别意识,不见性别差异在体育教育观上的体现。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女生在学校参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相较男生不够积极主动的案例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司空见惯,因为没有性别视角的投射甚至不会被人觉察为问题。同时正如我国学者总结的,由于“体育是一项带有很强性别特征的活动……被视为男性的领域和女性的禁忌”,而使得女性体育教育很少被重视,对其实践的理论思考也不够充分。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1712-1778)卢梭认为儿童(受教育者)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是智慧发展的前提,体育能够培养人的智力、意志和优良品质。我国学者引申出女性想要获得权力与地位,更应加强智力、意志力方面的培养,如果这种培养是通过身体作为出发点的话,那么体育对于女性产生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如果没有女性的积极参与是很难实现的。
2实践中出现的由性别产生的体育教育问题
由因材施教出发,有人提出过“因性施教”,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往往是通过对女生降低要求,甚至不做要求来实施体育教学(见以下访谈资料)。“比如做俯卧撑,有的人做不起来,老师就说女生就不用做了,因为有人撑不起来就一直趴在那儿,然后会对胸部不好吧。”“原来我们还跨过一次栏,后来就不让女生跨了,男生跨。然后还有跳台阶,可能觉得女生这样运动量比较大或者影响不好,然后就是也不让女生做了。”(中学女生A)老师对于这样进行教学安排的原因并没有进行说明,女生自己觉得有保护的意思,但却没有人告诉她们进行不同体育项目有什么注意事项。在实践中,很多女生由于自己模糊不确定的认识自觉减少一些项目的练习。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无论是教师的有意安排还是学生自己主动减少练习,都会造成女生在体育课上无法投入,不能积极参与的现象。长此以往,无法通过体育达到教育的目的,更弱化了女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使她们将体育视为不适宜女性的活动。“我觉得男生至少有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更多一些,女生觉得像足球啊篮球啊,这些是男生的活动,而不是女生的活动,所以女生参加的也特别少,所以(课间)都呆在屋里干别的了。”(中学女生B)有女生还提出篮球太大手抓不住很难控制,而且篮球架对于女生来说也过高。这说明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和他们的身高等身体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当学校不能为不同身材的学生提供差别化的体育器材时会影响一部分同学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从性别视角来看,学校在进行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设施的配备时如果不能够考虑到男女生不同的生理特点,将不利于各自在学校进行体育活动。国外有研究显示女生希望参与那些能够使她们更有女性气质(femininity)的活动,而多数体育运动在她们看来达不到这个目的。这个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分析下面的现象,即在体育运动时,女生会更重视某项与女性气质联系更紧密的项目。“因为大概仰卧起坐如果做的比较好的女生大家会觉得她很灵巧。起不来的就会觉得这个女生很臃肿,或者说这地方(指腹部)不太灵巧。所以仰卧起坐做不好,女生会一个劲儿的练的,晚上回去也会练。从高中到大学都是这个样子。女生就对仰卧起坐特别看重。”(大学女生C)女生对于那些会表现出女性特质,尤其是那些会被视为女性优点的体育活动会更加在意,但是在众多女生看来,大多数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被视为偏男性的项目,而她们并不希望参与这些项目和女性气质相悖,达不到人们对于女性角色的期望。多数女生的选择会给那些犹豫不定的女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这部分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见以下访谈资料)“(体育课上)你知道其他女生在那儿站着,你在那儿很活跃,会不好意思。”(中学女生D)。
探究创新素质和中学教改的关联性
一、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学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对中学生进行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而笔者在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后发现,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落后
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与观念落后上。从学校行政管理者、教师到学生本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表现为在中学培养目标、学生观等方面,与教育创新要求相去甚远,甚至有些是相背离的。
2、教育途径单一
从教育途径方面来说,只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又只重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对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极不重视。目前中学教育中只重视课堂教学,从学生出勤到教师讲授严格把关,而其他途径则流于形式,既无任务,也无要求,中学没有有意识地开辟更多的教育途径来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潜力。
依法治教研究论文
我国文化教育源远流长,产生过像春秋战国、汉朝、唐朝等一些文化辉煌的时代。当时的教育、教学对辉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就是说,当时的教育、教学有着很多合理的因素和成功的经验。例如,两千年前的《礼记》中的《学记》就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教学论专著之。从《学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教育理论所达到的高水平。其中有些著名的论点,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则是从清朝末年兴办中学堂,独立开设语文课开始的。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第二年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各地纷纷兴办中学堂。按《奏定中学堂章程》的规定,中学堂所开设的十二门课程中就有“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就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中等学校语文课的雏形。中学语文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诞生了,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则直至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由武进的蒋维乔发表了《论小学校以上教授国文》才揭开了帷幕。1922年5月,梁启超先生发表了《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到1941年止,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不少中学语文教学法的著作。如胡怀琛著的《中学国文教学问题》,阮真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等。这些著作反映了自从设置中学语文课后至新中国成立,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总结了这几十年间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初步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语文教学法理论,为我国解放后语文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新的世纪里,教育要贯彻“三个面向”,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高素质,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能接受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这不但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高素质,能够接受新的挑战,而且要求他们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继承先辈建立的教学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走向现代化;只有这样,教育工作者才能完成历史使命。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急剧变化的时代。多变、多姿、多彩、多险构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而时代精神则体现在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立足改革,注重选择,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等方面。可以说,时代的主旋律就是改革创新。任何行为都来源于观念。同志说:“更新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新的形势下,新事物、新情况将不断出现。教育改革要深化,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更需要更新。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教改实践中形成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观、教育对象观、人才观、目标观,大胆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法,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的诞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是有历史延续性的,一个民族的辉煌文化是敢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结果。语文教师除了要重视对自己学识的不断丰富外,还要重视“史”和“法”的学习和研究,在创新教学中发展语文教育。
【关键词】以史为鉴依法治教大胆创新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现状,对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评价、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和对社会的呼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评价,教育观念。
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
几年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中学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
对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美国内布拉其斯加大学数学教授史蒂文·邓巴认为:“之所以杜克大学的篮球水平始终能够保持在美国顶尖位置上,就是因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们的通力合作,才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篮球精英。然而目前美国中学的多数学生只知道把数字填进公式里,而不去理解怎样运用这些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方面失败的所在。”
美国官方和教育专家们认为,一些亚洲和东欧国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则把注意力放在一般的书本练习方面。这些完全不同的方法使得美国中学生数学成绩不佳。美国数学教育专家们呼吁,重新制定数学教学大纲。把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尽快提高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
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成因,重点阐述了其主要内涵:创办师范学堂、制订相应规章制度,“讲究次序,突出重点”的办学理念,重视师范生的全面教育等,并就其对当今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启示略作探讨。
【摘要题】教育史研究
【关键词】张之洞/师范教育/内涵/启示
【正文】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师范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不仅为当时他所兴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而且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