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4:58: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文教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训诂意识透析论文
论文摘要:文言文的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诂态度。具备一定的训诂意识,在阅读和教学文言文时,可避免容易出现的迷信教材、忘文生义、以今律古等毛病。中学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和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意识。训诂原则与训诂方法须综合运用,融汇贯通,才称得上具备了训诂意识。
论文关键词:语文老师训诂意识训诂原则训诂方法
所谓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沽态度。是为探求词语乃至篇章的丰富含义、揭示词语演变规律、避免误训误注所把持的训诂观念。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不具备相应的训诂意识,单依赖课本的注解、参考书的帮助,对词语的训释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进一步追问也无法给以满意的解答,甚至出现迷信教材、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这些文言文阅读的大忌。根据大纲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文言文词语训释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至少应具备以下两大方面的训诂意识。
1.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
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就是要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及语言事实等方面,对词语含义作全面考察。
多媒体技术在中文教学的运用
中文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其专业课程一般会涉及到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史和东西方文学等方面的内容,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科特点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培养。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中文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多媒体的应用策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尝试,研究者发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文教学中虽然能够增强教学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策略不当,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在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工作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十分有必要对多媒体技术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更为系统的探索,为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策略指导。本文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在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多媒体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教学生动性、形象性、增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使用策略不当,从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善于思考,且弱化了传统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但没有推动中文专业的教学发展,反而让更多的教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教学实践,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自信。(一)极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理工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件的设计往往追求严谨和朴实,在应用多媒体设备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应用,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中文专业的教师情感丰富,在进行课程实践的过程总,将自己更多的情感融入了课程教学当中,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品位和喜好,加入一些声音、动画等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虽然可以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旦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教学重点,无法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花式多样的教学内容难免会然给学生造成不知道该学什么的错觉,从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无法真正掌握到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的提升。换言之,在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所谓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功能实质上会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另类的“分散”,严重影响学生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二)教学形象性大于教学思想性。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后,部分中文教师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课件设计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向学生全面展现,并使用了大量直观的图片和影音教学材料,教学形象性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凸显,但是却限制了教学思想性,导致学生对中文知识的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2]。同时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语言魅力,且与教师缺乏一定的互动沟通,并且由于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学思想性受到不良影响,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可见,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后,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学形象性,严重限制了中文教学在启迪学生思想、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方面的作用,不利于中文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三)中文教师教学风格被弱化。在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后,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学模式化,导致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无法表现出来,对中文教学工作的良性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3]。具体来说,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后,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以电子课件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教学活动也以课件的简单解析为主,缺乏针对教学内容实施个性化讲解,这直接导致中文教学呈现出模式化的发展状态,对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
二、提升多媒体技术在中文专业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策略分析
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在各级院校各科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探索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必要途径。因此中文专业的教师要想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就应该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的优化应用措施,规避多媒体技术的不良影响,充分挖掘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全面提升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具体策略如下分析:(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文教学活动中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要想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教师就应该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并且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时间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完成对知识的内化[4]。同时,要合理减慢课堂教学节奏,教师要有意识的对课程教学进行全程把控,能够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调整,进而进一步增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中文教学效果。因此,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教学进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水平,为未来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注重增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多媒体教学过于形象生动会造成教学思想性被弱化的问题,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注重使用启发性语言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切实增强教学有效性[5]。和学生保持实时的互动交流,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具体看法,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使中文教学的思想性得到良好强化,为学生深入学习中文知识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真正和学生互动起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够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为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多媒体的技术只是展开课程实践一种教学工具,而不是教学重点。(三)更新教学方式,凸显教学风格。在传统的中文教学中,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存在模式化现象,教学氛围相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制,学生的创造发展思维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要想提升多媒体技术在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教师还必须更新教学方式,不能够只是一味的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更改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多媒体技术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同时,在探索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个性化教学风格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科内容探索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实施多样化的指导,进而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接受相对科学的教育和指导,切实推进中文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6]。只有这样,在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凸显,促进中文教学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推进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中文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必然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文教师应该基于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对多媒体教学进行重新审视,进而探索规避多媒体教学不良影响的措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升中文教学质量,为中文教育教学活动作用的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
大学中文教学模式论文
1当前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大学中文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未突出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施大学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与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而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去领悟文学中所蕴含的高尚的人文精神,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将这种人文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从而使中文专业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能提升中文学生综合素质。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中文学生渴望实现其个性化发展目标,因此,在大学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文学作品与大学生个体的有机结合,注重大学生个体教育,从而使他们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其次,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用性较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在大学中文教学中,中文课程主要针对的是中文专业,而对于其他专业的中文教学课程内容安排明显不足,缺少重点内容的教学,不管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讲,并未起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也未对学生的写作与应用能力的提升起到应用的作用,造成大学生中文学习的茫然感,这对于大学生成才与就业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部分教师由于教学方式选择不当,未能全面的介绍文学作品背景,忽视了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精髓,导致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不够深刻,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造成学生无法真正领悟文学内涵,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精神的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中文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2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2.1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的相关要素
第一,创新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涉及师生知识探究能力的创新,又涉及教师教学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中文教师应当在熟练掌握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充实中文教学内容,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综合素质。第二,情感教育要素。大学中文教学并不是盲目的向学生传授中文知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学科,还应当通过中文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入情感教育要素,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共鸣,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抽象的文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内在情感与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身文学素养,形成写作与交际的个人魅力。第三,感知要素。通过大学中文教学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对中文能力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感知要素,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中文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中文素养。具体来讲,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视频或音频的方式将中文知识更加直观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2.2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未来走向
古诗文教学实习问题及对策
摘要:古诗文的文化传承价值与育人功能需通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加以实现。目前,高校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堂教学重理论轻能力,教学实践与实际中学课堂对接不畅等方面。高师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的有效路径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管理;加强语文实践基地建设,增强有效对接。
关键词: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之精髓,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和宝贵的精神养料,古诗文阅读也是历年来在语文诗卷中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语文功底,就必须重视未来的语文教师———师范生的古诗文教学能力培养。目前,传统高校中文师范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方面,必修课时不足,选修课种类少;双师型教师匮乏,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不畅,另外,教育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实践针对性不强等因素,都制约着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低效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一.导致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较低的原因
(一)课程设置方面,必修课时不足,选修课种类少“课程改革一直是高师教学改革的一个焦点,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促进教师行为成熟、实现师范专业目标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职前教师培养的切入点与突破口。”[1]高校中文专业是培养有“学者素养”的未来教师,而不是培养书斋式研究的学者,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师范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应有别于一般的中文专业。以诗歌教学为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必要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如“诗词鉴赏”“唐诗语言学”“诗词曲经典解读”等课程,以利于提高学生对诗词曲的把握能力。目前,许多中文教育专业侧重于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相关课程,这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诗歌鉴赏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与其它如现当代文学史等课程比起来,课时是多一些,但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看,很多院校所设课时量并不足,与古代文学相关的选修课,也就是两三门。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西南大学,他们针对免费师范生开设的古代文学课,长达三个学年,总学时达288个。选修课也有13门之多,如《明代文学研究》《诗经导读》《史记研究》《李白研究》《苏轼研究》等,分别涉及断代文学史、文体研究、作品研究、作家研究等专题,但一般性师范院校,难以开设这么多课程给师范生以选择的空间。(二)“双师型”教师匮乏,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需要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擅长文学史、诗词鉴赏、教法的教师大有人在,而熟悉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古诗文素养现状、古诗文教学现状,并能对在校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扎实着手的教师并不多见。目前,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联络不畅,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高校的古代文学阅读教学,存在着李维鼎所说的以下问题:“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结论给出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2]这与课时有关,也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高校与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相互沟通、听课、调研,有针对性地探讨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如何培养、提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教学观念上,注重个人对文学史、文学理论的讲授,轻师范生赏析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讲授法,轻视对话、讨论、自学指导等;时间分配上,缺乏诵读、积累、赏析等必要的教学时间,闭卷考试,学生一般都可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但到具体的课堂一线,所展示的古诗文教学能力存在着明显不足,如赏析力差、言语表述生涩、古诗文习得积累量不足等。(三)实践教学方面,重形式,轻效果,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不畅高校中文专业语文教师人才培养传统模式重理论传授,轻能力训练和课堂实训,在一定程度上与基础教育脱节。大学四年,师范生实践机会偏少,教学实践多安排在大四中的一个学期,前三年为理论知识传授,几乎不经历教学实践的训练。三年的理论知识传授,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显然在时间上,有明显的不足。这种模式,在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如认知需求、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等都有待完善。另外,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针对性不强等因素,都制约着师范生古诗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见习是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环节,要真正落实这一环节,高校要应尽可能地将学生安排在跟专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单位。[3]而目前,高校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不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些高师院校的语文实践教育基地还不稳定,还存在着不愿接纳师范实习生的现象。其次,师范生有古诗文教学实习的愿望,而语文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不愿对接,表现为不愿给实践机会、不愿过多指导等。对此问题,本课题组曾做一调查。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往往不希望实习生教古诗文,对于如何教化古诗文的指导也很难有质的保证。本课题组跟踪南阳师范学院2016年到南阳各地或洛阳、鹤壁、开封等地支教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生,发放“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训练实习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0份,回收率90%,有效率93%。经调查,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几乎有一半的指导教师,不愿意让师范生试讲古诗文。与老师座谈得知,指导教师一般担心古诗文篇目实习生讲不好,容易影响学生背诵、理解和记忆,甚至影响学生期末考试。实习生试讲不理想,指导教师还要重新讲解,造成课时的浪费不说,学生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容易影响整篇古诗文的理解。有的实习生,在学校进行了模拟试讲,想将试讲篇目在实习期间重新试讲,指导教师对此支持程度不高,经调查,其中原因有二:师范生的实习要求一方面易干扰中小学教学进度;另一方面,有些篇目,在基础教育的某一年级段,其古诗文教学能力也有所侧重,并不像师范生原来设想的那么简单,可在自己实习的年级段自由试讲。一般来讲,指导教师愿意指导实习生试讲非古诗文篇目,在繁杂的教学任务面前,老师给实习生在古诗文教学能力方面有计划安排的比例不高,能对实习生古诗文教学能力训练有定期总结和反思的指导教师也不多见。
二.培养师范生古诗文教学能力的对策
高中文言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求各学科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拓展其知识视野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加以完善,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本文就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所增益。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问题;对策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为文言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然而,从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文言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加以完善,以实现优质高效的文言文教学,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的文言文综合素养不高。首先,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由于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断层,这就导致不少语文教师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其在教学中翻译一些充满哲学思想的文言文只能停留在表层,如《逍遥游》,而对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思想缺乏深入、全面的解读。其次,教师古文言语法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教师在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时,忽视了对学生文言文“裸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准确、自主阅读并掌握文言文深刻内涵的能力和基本功。这种情况也导致学生对文言文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并且,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性,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多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其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提升。(二)按考试要求教文言文,体现了功利化的思想。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应付高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梳理全文大意、总结文言知识点为主,而忽视了对各类文言文的思想性、艺术表现方法及全文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这种教学的功利化思想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难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力及出色的“裸读”能力。(三)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讲,教学方法单一。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快速掌握全篇大意,教师便采用了串讲法,即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和翻译。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与背诵。这便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也得不到提升。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对策
高中文言文教学新思路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体会古代汉语的优美、积累文言文基础常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文言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获得审美体验。汉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文化是汉字发展的基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汉字文化教育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好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其中文言文作为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一种载体,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任务。但现状是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亟待我们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教育既可以培养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学美感,这对于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汉字与汉字文化教育
(一)汉字的含义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我们伟大祖先创造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方块形体———我们管它叫“符号”,每一个方块字,既是一个声音的单位———“语音”,一个字读一个音;又是一个意义的单位———“语义”,一个汉字一般都表示一个或几个“语义”。汉字具有集声音、形象和词义于一体的特性。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实践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对近十年广东医科大学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从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培养和遴选,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多元化双语教学考核形式和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思考,为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是指利用两种语言(在我国主要指汉语和英语)作为媒介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进行的教学活动。生物化学是一门边缘科学,近几十年得到飞速发展,要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因此双语教学的实施十分必要。而且,随着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学生走出国门,在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双语教学的实施愈显重要。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开展了双语教学,特别是一些“985”、“211”大学医学院已成功实施了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并积累了一些经验[1-3]。我们学校作为一个非“211”的地方医学院校,从2007年开始在医学本科生生物化学教学中也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近十年我校在医学生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非“211”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1对象和方法
自2007年开始连续十年对广东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生物化学进行了双语教学,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一版由刘新光、、罗德生主编,第二版由周克元、罗德生主编)为中文教材,Ox-fordUniversityPress出版的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WilliamH.Elliott&DaphneC.Elliott主编)的英文原版教材为参考教材,授课时中英文比例大约1∶1。在学生中随机抽取了300名在双语教学实施前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问卷调查结果
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
摘要: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最基本的载体,乡土文化囊括了地域风情、传统习俗、民间神话故事等内容,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的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教师应遵循选择性原则、适用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
关键词:乡土文化;关中文化;高中语文教学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备受关注的论题。将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渊源与特色,激发他们认识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人们尚未建立“大语文观”[1]115,对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这使高中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地方文化背景,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因此,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分析乡土文化的内涵,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的价值,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中文化概述
(一)乡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个地区人文荟萃,都有着极富魅力的乡土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乡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2],是人们长期生活留下的印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既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地名沿革,还有民间艺术、名人轶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一个地域的文化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不断地磨合,积累下来的文化都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地域人群共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追求。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每个地区都有它各具特色的文化,久经流传的各类文化必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传承和弘扬哺育我们的本土文化是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二)关中文化。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之内的地域,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杨凌这五市一区。因此“我们所说的关中文化,就是指以关中地区为主的今陕西一带的古老文化。”[3]123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间穿过,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汉代的张良曾用“金城千里”概括关中的优势,受渭河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因此农业生产十分发达,历经千百年的岁月积累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农耕文明。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农业发达为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优越的地理环境、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关中地区在历史上成为一个王朝更迭的风水宝地,“秦中自古帝王州”便是对它最好的阐释,它先后见证了多个历史王朝的兴衰起伏。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是我国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关中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蓝田猿人,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系统。汉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自然也是关中文化最鼎盛的阶段,当时的关中地区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当时的关中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经了千百年的演变,为我国今天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无论是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还是贾平凹、陈忠实这些现代作家,他们都在关中平原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财富;无论是《史记》还是《白鹿原》都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关中大地上的秦人来说,这片土地滋养着他们,关中文化熏陶着他们,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维护本土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
二、将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移植”现象的思考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涉及除中文以外的很多专业。负责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进行“专业移植”,是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师素质、加大考核力度、开展二课活动、自编校本教材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遏制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移植”现象,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1]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移植;对策
大学语文作为通识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所学专业或所担任的专业课程来讲授大学语文,于是就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师经常犯的毛病:专业移植。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专业移植”现象的表现
(一)随意选择教学内容,破坏教材编排体例
大学语文教材往往容量很大,内容很丰富。而大学语文课每周只有2~4节,可供教师选择的余地很大。于是教师常常按照自己的专业,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来上课。这种情况更多发生在新进教师或兼职行政人员身上。新进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的新进教师,因为还没有完全掌握课堂教学规律,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掌握还没有经验,所以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或自己熟悉的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兼职行政人员往往有很多其他的工作任务,上课也无非是完成职称评定要求的工作量而已,他们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利于轻松完成教学。对于多年担任专业课的教师来说,驾驭课堂是不在话下的,但他们往往会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课题上,不愿在此花费过多的时间。于是,古代文学教师就完全选择古代文学作品来讲,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文学课老师就全选小说、散文来讲,作家生平、作品分析、社会意义、历史地位一一道来;语言课老师就说文解字,教师讲得风生水起,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大学语文全书选文数量确实远远超过课时量。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洪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下称陈洪版)为例,全书有选文67篇,其中现代文26篇,古代文16篇,诗歌21首,西文汉译4篇。再如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思和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下称复旦版)分十二单元,每单元五篇文章,共有选文60余篇,涉及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以及文章写作知识。这样的排列和容量保证了教师充分的选择自由,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样的内容是需要组合的,比如陈洪版现代文、古代文、诗歌、西文汉译的比例是26:16:21:4,具体到一个学期,按每周2节课安排,相应的比例也应该是8:3:4:1。也就是说,对于同一文体,具体课文可作一定选择“。大学语文课程不同于中文专业课程,它要面对全体学生;它不是简单的写作训练,也不是文学体裁和文学史知识的压缩本,更不是思想文化的启蒙讲堂,甚至也不应画地为牢地界定为纯粹的文学鉴赏;而应该是程度不同地包含了上述内容。”[2]如果只选择单一文体,显然是违背选编者意图的,且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达不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中文教育教学改革分析
《高等教育法》在我国的推行,使更多人清醒地意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其价值、意义、地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对中文教育重视不够,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普遍缺乏。由作者张栋科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价值取向与行动路径》共分为六章19节内容,该书立足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困境,聚焦于专业群建设的价值误区与逻辑偏差,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分析知识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的角色定位和反思高职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困境的观察视角从“社会需求”转向“个体生涯”,进而从“职业生涯导向”价值取向、“双联动”行动逻辑和基于生涯追踪平台的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尝试建构了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体系,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该书对于高职院校的中文教学改革和探索尤为值得借鉴和参考。
当前,高职中文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首先,是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高职教育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中文课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管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呈现出了一些不足,有些教师依然沉迷于多年之前编写的教案,殊不知,如今的教学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往,加之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引起了学生不满。中文课涉及面广、知识量大,蕴含着无限的乐趣。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根本不能带领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的价值,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以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理想。其次,是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积极性不高。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的中文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在课上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创新性,学生对课堂中的内容提不起兴趣,他们对中文课程的学习失去了信心,教学质量提升无望。这些都应该引起一线教师的注意。再次,是所用教材缺乏创新。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往往按照统一的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师并未针对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展,这就使得陈旧的书本知识无法满足朝气蓬勃追求新事物的学生的需求。与此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似乎只是一种口号,得不到有效落实,学生记住的只是书本中的知识,创新性、自主性都没有在学生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不能实现突破。最后,是课堂中的互动性不强。不管是教与学,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增强都是提质的有效方式,也能让课堂中形成更加融洽的氛围。经调查了解到,课堂中师生双方互动性不强,这对课堂效率产生了直接影响。尽管教师都能做到按时进入课堂,但他们课后从来不主动与学生谈心,只是把理论知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灌输给学生,没有以互动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中文课程教育教学: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制定教学规划。高职院校要把握住当前的发展形势,树立良好的全局观,致力于课堂质量的提升,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确定了这样的出发点之后,制定合理而完备的中文教学计划。与此同时,也要分析学生的思想特征、心理诉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让课堂对学生产生无限的诱惑力与吸引力,能让他们轻松学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课程改革的要求能真正落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其次,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也在不断提速,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日渐突显,职业教育必须要承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发展与创作的空间,重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提升,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再次,是改变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形式。尽管课外实践教学引起了足够重视,但中文课程教学却一直强调了理论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改变这种情况,以创意写作为改革着力点,尽管不以培养文学家为目的,但最起码要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高职院校中文教育的开展,要服务于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因此,写作型人才培养也是一大重点。在中文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贴合,引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与学校,感受生活的精彩,在实践教学中接受磨砺,创建完善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