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继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05:27: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外继续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外继续教育

教育局教育改革调研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各有关高校: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教育部将“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列为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目的是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有关法规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推进继续教育发展规划与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推进继续教育综合改革。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经研究,决定于近期对全省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的继续教育是指高中后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其中,学历继续教育包括函授、业余/夜大、脱产、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继续教育包括各类培训、自考助学/特色自考助学、研究生课程班、考前辅导,以及继续教育中的中外(境内外)合作办学等。

二、调研内容

1、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

查看全文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分析

【摘要】继续教育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内容,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对继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和就业发展问题,扩大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导致继续教育的生源不断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因此,通过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为普通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论文简单分析了继续教育的内涵和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通过发展继续教育,拉动教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社会转型升级的环境下,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对自身继续教育的职能和定位不清晰,导致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报酬,也就是以尽量少的劳动损耗取得最大的成果或者以相同的劳动损耗换取更多的经营成果。通过分析研究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可以将普通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高校的科研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只有做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办学目标。最终实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统一发展,促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升级。

2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

2.1继续教育内涵。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是对参加工作或者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升的一种高层次追加教育[1]。根据继续教育的定义,可以得出继续教育是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新信息;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补充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机构、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现需求。2.2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继续教育经济效益是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素质,降低商品劳动损耗,抵扣教育过程中的全部经费以后得到的纯利润。从计量上显示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分析,公民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是从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过程,是高等教育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劳动过程,这个过程和其他劳动一样有一个投入和产出,所费和所得的问题。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内部经济效益是高等教育的生产效益,也就是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所费和所得、消耗与成果之间的对比。外部经济效益是高等教育最终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根据高等教育给教育部门带来的最终效益。高校继续教育的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内部经济效益的提高一定促进外部经济效益的提高,高校追求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其目的是追求继续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然而外部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内部经济效益的提高[2]。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具有延迟性、间接性、潜在性、多效性等特点。

查看全文

新升格医学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探讨

摘要:新升格的高等医学院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培训体系不完善、接受培训难度大、继续教育形式化、培训经费难落实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对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新升格医学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升格;医学院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根据国家教育部每年的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而到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这十六年来,全国共增加普通高校1489所,增加了139.02%,在这些新增加的高等学校中,很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在办学经验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原来的普通高校存在不小差距。

一、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系统的调查研究较少。专门针对新升格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方面,有的学者提出应包含师德教育、教育思想和观念、业务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技能、创新能力等内容[1];有的学者提出将能力提升、学历提高、个性化教育、知识更新四个方面作为主要内容[2]。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方面,有的学者认为采取全员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和开放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3];有的学者提出了提高认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体现教师培训个性化、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开发网络资源、加强管理、中外合作的对策[4];有的学者提出了有组织地学习和自我学习提高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与校本培训相结合、“讲座式”培训与“参与式”培训相结合等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5]。在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有的学者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教育体系、提供经费保障、培训形式多样、建立反馈制度的对策[6];有学者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校本培训提出了专家指导、科研驱动、互助小组、网路教学的形式[7];有学者提出了“三分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即分类指导(按照师德修养型、学历提升型、知识拓展型、能力强化型、成果创新型五种类型)、分项培训(院校合作、院企挂钩、院系配合、对口帮扶、自我完善五项)、分步提高(从师德合格—学历达标—智能强化—成果优化—教师专业化五个方面逐步提高)[8],这是目前相对完善的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模式。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员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查看全文

继续教育工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的研究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将全市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300名在职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全市300名在职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后,有48.33%者由于工作忙的原因导致无法完成继续教育学习,20%以上的在职医护人员则认为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管理不合理和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结论医务管理层需对继续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通过创新多种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在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继续教育;医院管理;问题及对策

医学继续教育的意义是指经过高等院校的系统性教育后,对在职的医护人员的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以期满足人民群众的治疗需求[1]。医学继续教育可促使在职的医护人员能够获得新的医学知识、医疗理念、治疗方法和操作技术等内容[2]。随着全世界普及医学继续教育,我国的医学继续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培养出较多的现代医学知识扎实的人才,其对我国的医疗事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对在职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的问题原因进行深入调查,以期提升在职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全市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300名在职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发放了300份问卷,收回30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100%。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男性124名,女性176名;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4.56±5.32)岁;年龄段人数:<30岁者127名,30~40岁者121例,>40岁者52名;工作经验1~32年,平均(14.58±3.96)年;工作经验年段人数:<10年者154名,10年及以上者146名;职位:初级职员128名,中级职员93名,高级职员79名;学历:研究生43名,大专为167名,中专为90名。1.2方法。采用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现状问题调查卷,通过不记名的方法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在职人员的基本资料、继续教育学习情况、学分完成情况、影响其学习的因素、希望得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内容等方面。以上在职医护人员的问卷经过审核后通过简单或程序化的数据录入,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查看全文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探析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是受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局限,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在城市长期立足而完成市民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农民工自身缺乏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市场不规范、缺乏可行性政府指导等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应探讨搭建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就业教育平台,创设适合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完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

一、问题提出

国家统计局2019年2月28日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底,我国内地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全国农民工总数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比上年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比上年增长0.9%。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从2014年到2018年农民工无论是总人数还是外出农民工数量、本地农民工数量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农民工的就业人数逐年下降(见表2)。分析其中原因,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无关系。2015年3月5日,“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由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15》。这是中国政府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做出的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和水平的重大举措,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增强创新技能和人力资本。制造业现代化对工人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人自然会被淘汰。同时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城中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加之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原因也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综合原因造成就业人数不断下降。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农民工一般指户口在农村但不务农、在城市或乡镇打工的这一类人。这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他们虽然户口不在城市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员。“文化低”“能吃苦”是他们身上的标签。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是2010年国务院颁布并开始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有很大不同,他们虽然户口在农村,但是对农村和土地的依赖感以及眷恋性不强,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其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有一部分是随父母在城市打工上学,所以他们对城市更熟悉,更容易接受城市生活。虽然相比较父辈他们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户籍、生活习惯、文化素养、家庭教育、职业技能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制约下,想要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为城市所接纳还很困难。(二)继续教育概念。继续教育一般指结束了九年义务制教育或全日制在校学习后,在工作中所接受的教育。继续教育按照举办的主体分为社会机构继续教育、职业学校继续教育和政府主办继续教育。政府主办继续教育往往是通过社区或者是当地企业来实现。按照继续教育内容,可以分为技能型继续教育、人文素养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也从原本单一的面对面课堂教育发展为信息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通过手机端进行移动学习。对于继续教育的接受者来说,更重要的往往是继续教育的理念和接受程度、参与程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使得城市居民已经习惯于不断进行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那么作为新市民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去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呢?(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过农业或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6%,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接受农业或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5.5%,比上年下降0.1%。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调查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教育的比重在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缺乏主动性,找不到学习的入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一是自身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农民工的城市化不仅表现在城市有工作或者是买房落户,更多的是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的意识,这种自我提升意识会影响到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可和接受度。但实际上有很多农民工仅满足于在城市中找到工作,对于城市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和城市人一样使用智能手机购物、去大型购物中心看电影,很少有进行职业能力提升的想法。例如去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己的岗位竞争力,自主报考一些学历提升的考试提升自己的学历,或者自觉接受一些办公软件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二是一部分农民工虽然想参加继续教育,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培训机构,缺乏经济承担能力,甚至害怕被骗。有的不知道自己适合进行什么样的培训,进行哪个方向的培训,这都需要专业人士和部门的指导。2.政府举措不到位。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主办方、组织方应该是政府,政府只有大力宣传并出台相应政策,企业、机构、学校才会有相应措施。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需要帮扶的群体多,所以目前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政策规定政府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或学历方面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从供给方来说还是以社会机构为主,职业学校虽然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是和企业合作,由企业统一派送员工接受培训,这也是从管理角度来考虑,个人报名很少。相对于农民工对职业学校的较高信任度,社会培训机构很难让农民工放下警惕心,市场不规范时的种种骗局案例让人记忆犹新。目前的状况是政府“有心无力”,社会机构“有心无信”,如果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问题就会简单很多。3.社会对农民工接受度不高。农民工一直被认为是“乡下人”“没文化”“素质差”的代名词,虽然近年来城市对农民工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逐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也以不同于父辈的形象出现在城市,但从实际来看并未真正接受农民工。有的农民工通过自己努力参加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但是企业或周围人却不认为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文凭,往往低看,不兑现升职或加薪的承诺。加之农民工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缺乏、生活习惯的差异,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被市民认为是没有品位、没有素质的一类人。这些都是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后需要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查看全文

音乐艺术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继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成人继续教育是对已经工作的社会成人进行继续教育,而高等音乐院校针对他们开展的成人继续教育应该结合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和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并推动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方向建设,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首先叙述了高校音乐艺术院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多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音乐艺术院校继续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为了提高音乐艺术院校继续教育水平,提出了课程体系多样化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音乐艺术院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多元化建设

一、音乐艺术院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多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综合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明进程中的一大标志。成人继续教育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更加全面的知识内容,以及深入研究专业方向,使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拥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基础和音乐文化素养。高等音乐院校成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们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含量,增强他们的自我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完善他们的思想观念,培养高尚品格,塑造人生观等等,使他们在学习之后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其个人素养能够满足社会进步要求,从而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音乐艺术院校继续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够先进一方面,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很多人不自觉地对国外音乐文化进行崇拜。特别是高等音乐院校的成人教育部分,他们自身同全日制学生相比,拥有很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于音乐文化的追求更为执着,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过度喜爱外国音乐的情况。另一方面,忽视了本土的音乐文化教育。音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慢慢得到发展。但是,在一些情况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忽视了本土音乐文化基础,单纯去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音乐教育少了文化根基,导致课程设置中缺乏延续性。

查看全文

新时期农民工继续教育论文

一、问题提出

国家统计局2019年2月28日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底,我国内地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全国农民工总数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比上年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比上年增长0.9%。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从2014年到2018年农民工无论是总人数还是外出农民工数量、本地农民工数量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农民工的就业人数逐年下降(见表2)。分析其中原因,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无关系。2015年3月5日,“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由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15》。这是中国政府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做出的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和水平的重大举措,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增强创新技能和人力资本。制造业现代化对工人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人自然会被淘汰。同时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城中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加之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原因也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综合原因造成就业人数不断下降。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农民工一般指户口在农村但不务农、在城市或乡镇打工的这一类人。这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他们虽然户口不在城市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员。“文化低”“能吃苦”是他们身上的标签。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是2010年国务院颁布并开始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有很大不同,他们虽然户口在农村,但是对农村和土地的依赖感以及眷恋性不强,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其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有一部分是随父母在城市打工上学,所以他们对城市更熟悉,更容易接受城市生活。虽然相比较父辈他们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户籍、生活习惯、文化素养、家庭教育、职业技能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制约下,想要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为城市所接纳还很困难。(二)继续教育概念。继续教育一般指结束了九年义务制教育或全日制在校学习后,在工作中所接受的教育。继续教育按照举办的主体分为社会机构继续教育、职业学校继续教育和政府主办继续教育。政府主办继续教育往往是通过社区或者是当地企业来实现。按照继续教育内容,可以分为技能型继续教育、人文素养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也从原本单一的面对面课堂教育发展为信息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通过手机端进行移动学习。对于继续教育的接受者来说,更重要的往往是继续教育的理念和接受程度、参与程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使得城市居民已经习惯于不断进行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那么作为新市民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去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呢?(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过农业或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6%,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接受农业或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5.5%,比上年下降0.1%。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调查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教育的比重在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缺乏主动性,找不到学习的入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一是自身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农民工的城市化不仅表现在城市有工作或者是买房落户,更多的是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的意识,这种自我提升意识会影响到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可和接受度。但实际上有很多农民工仅满足于在城市中找到工作,对于城市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和城市人一样使用智能手机购物、去大型购物中心看电影,很少有进行职业能力提升的想法。例如去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己的岗位竞争力,自主报考一些学历提升的考试提升自己的学历,或者自觉接受一些办公软件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二是一部分农民工虽然想参加继续教育,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培训机构,缺乏经济承担能力,甚至害怕被骗。有的不知道自己适合进行什么样的培训,进行哪个方向的培训,这都需要专业人士和部门的指导。2.政府举措不到位。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主办方、组织方应该是政府,政府只有大力宣传并出台相应政策,企业、机构、学校才会有相应措施。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需要帮扶的群体多,所以目前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政策规定政府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或学历方面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从供给方来说还是以社会机构为主,职业学校虽然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是和企业合作,由企业统一派送员工接受培训,这也是从管理角度来考虑,个人报名很少。相对于农民工对职业学校的较高信任度,社会培训机构很难让农民工放下警惕心,市场不规范时的种种骗局案例让人记忆犹新。目前的状况是政府“有心无力”,社会机构“有心无信”,如果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问题就会简单很多。3.社会对农民工接受度不高农民工一直被认为是“乡下人”“没文化”“素质差”的代名词,虽然近年来城市对农民工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逐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也以不同于父辈的形象出现在城市,但从实际来看并未真正接受农民工。有的农民工通过自己努力参加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但是企业或周围人却不认为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文凭,往往低看,不兑现升职或加薪的承诺。加之农民工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缺乏、生活习惯的差异,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被市民认为是没有品位、没有素质的一类人。这些都是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后需要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民工:缺乏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他们的父辈,很少有职业规划的概念,也几乎没有人去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所以继续教育的成果很难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体现出来。他们到城市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没有精力去考虑个人的职业规划、继续教育,只是疲于奔命地工作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城市越大,生活方式越快捷,生活成本越高,生存的压力越大。据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大城市的立足率远远小于中小城市。城市中机遇多、风险也大,“一夜暴富”的宣传比比皆是,农民工很难辨别其中的真伪,反而会产生投机心理,形成“读书无用”的概念。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学士的年薪比副学士平均高40%,高中学历比高中以下学历高20%;在我国,虽然这一趋势还不明显,但是高学历人群在收入水平、个人素养、知识更新、生活方式、孩子教育等方面开始明显高于高中以下学历人群。应通过各种方式使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科学技术才能改变生活。(二)供给层面:市场不规范,缺乏可行性政府指导。从2000年起,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强调关注农民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但是如何操作、由谁来主办、培训经费、培训指导等都是急需明确的问题。首先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应该是分层次、分阶段来进行的。进入城市后如何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融入城市,这是农民工需要进行的第一个继续教育;找到工作后为熟悉岗位进行的岗前培训属于第二次继续教育;熟悉现有工作岗位想要晋升岗位或者提高工作待遇从事技能性更高的工作是第三次继续教育;职业技能较熟练后想要从工人或技工变为管理人员需要学历上的提升,这是第四次继续教育。每一次继续教育都需要有政府层面或政府指导的公益机构进行指引,这也是对农民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但是目前能让农民工信任的指导机构非常少。

查看全文

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笔者从图书馆的文化功能谈起,讨论了图书馆对人类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起到的作用,指出图书馆不仅是校外学习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大众获取知识、提高修养、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图书馆应发挥作用,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图书馆;继续教育;文化功能;延伸功能

1.图书馆的文化功能

图书馆不仅仅是人们阅读学习的场所,也是推动历史进步、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公共职能部门,它所体现出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功能。从古至今,一些文人学者和有识之士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和认识到了图书馆对人类文化交流的巨大影响和作用,继而陆续创办了各种规模的书馆、书院等,中国历朝历代都保存有大量的官府藏书,此外,一些外国的传教士在来到中国时也带来了很多具有先进思想、文化的西方书籍,加快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进程。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人们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把很多馆藏书籍文献上传共享,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的文化交流,让人们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2.图书馆对教育的延伸功能

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思想,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可以说,当今的社会就是学习型的社会,学习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终结,而恰恰是人一生步入社会真正学习的开始。教育传递着文化,它使一个“自然人”成长为“文化人”。党的“十六大”已明确提出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要实现的四大目标之一。学习型社会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种有效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学习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全社会的公民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人们不再受入学年龄、学习内容、教学时空、学习方法的因素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获取知识。而提供这种自主学习方式的场所便是图书馆。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了最便捷的全程服务,使读者在此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弥补了学校教育中的不足,扩大了读者的知识视野和研究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读者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在现今的大环境下,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最先进的继续教育手段已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可。而这种继续教育的实现主要依托于图书馆网络教育形式,数字化图书馆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有效工具。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具备先进的“导航”功能,能为广大读者及时提供最新、最精准的信息,各种图像、声音、文本、影像、科学数据等读者所需的信息,都能由读者自行操控和选择,使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知识水平对自身“因材施教”。图书馆作为人类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下述几大特点。第一,社会性。图书馆的受教育群体不分国籍、种族、性别、行业、肤色,图书馆是真正的平等、开放、自由之所。第二,全面性。图书馆藏书各成体系又相互渗透,这些知识常常突破了本专业旧有的知识范围,把学科知识最大限度地加以了扩展。第三,灵活性。人们在图书馆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第四,经济性。图书馆的教育成本要明显低于学校教育的成本。书籍的年代传承使更多的人用更少的钱就能得到丰富的知识,一本藏书可影响和受益几代人。众所周知,我国有很多在各行各业都颇有建树的专家,如钱学森、李四光、曹禺等大家,都是终其一生与书为伴,并从书籍和学习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作为平凡的普通人,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但日复一日读书的积累和知识的增长也完善了我们自身的成长,提高了我们的素质和修养。

查看全文

教育局终身教育工作计划

年市终身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精神指引下,着力实现《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以迎世博为契机,以大力发展终身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关注社会民生,努力为全体市民提供接受各类终身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和保障;为加快推进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为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氛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1.以社区学院功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综合平台建设

在19个区县社区学院建成的基础上,年重点推进区县社区学院整合区域内各类终身教育资源的功能建设,基本形成能够开展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和市民终身学习活动的终身教育体系综合平台;进一步在管理运行、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教学内容与形式、评估标准、课程信息化、学业学分化等方面探索适合社区学院发挥综合平台功能作用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发展路径。

2.以“市市民终身学习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在第一期40万用户系统平台建设工程基础上,年继续推进系统平台的拓展和学习与管理功能的完善。实现市、区县、街镇(乡)、居(村)委四级网络管理服务的互联互通,对学习者在任何网点、任何时段的网上学习情况,实施个人信息全息管理,初步建立市民网上学习档案库;形成网上资源建设机制,通过委托、奖励、购买、租赁等方法,推动和鼓励远程教育集团、各区县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开发网上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建设分布式资源数据库,并运用市级网络管理平台的服务功能,形成全网资源的综合调度,实现各级网络站点教育与学习资源的共享;尝试建设网上交流展示和互动体验平台,建立网络展览馆、图书馆,开展网上学习成果展示、网上读书交流、网上讲座论坛、网上学习优秀评选等活动,营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快乐学习的终身学习氛围;鼓励区县积极开展市民网上学习模式探索。

查看全文

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音乐教育是当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大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欠先进、教育体系欠合理、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学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培养内化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旨在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音乐教育;问题;策略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素质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经济信息全球化进程中,音乐教育文化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呈现出音乐文化民族化向个性化与多元化、全球化冲突与交融的趋势,这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潮流袭转全球的同时,我国有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摸索着如何以多元文化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而还有部分高校的观念较传统,缺乏创新理论,存在着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师资薄弱,队伍缺乏多元文化支撑、设备陈旧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先进教育理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