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08:24: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外建筑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轻钢结构建筑中外比较论文
摘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伴随国家的主旋律,轻钢结构建筑也在建筑领域-枝独秀得到迅猛发展。-方面已建成了大量的轻钢结构建筑,另一方面也成长了一大批较有规模的轻钢结构建设,并且在技术领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轻钢结构建筑体系。二十年来,国内轻钢结构建筑体系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引进国外技术到消化吸收、开发自己的轻钢结构体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较,仍有不小的差距。本文作者由于工作关系,有机会较深入地接触了国外轻钢结构建筑领域著名企业,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国外特别是美国轻钢结构构建筑的设计、制造、安装技术以及关于轻钢结构建筑的管理理念等一系列知识。为推动轻钢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本文作者意欲抛砖引玉,试从中外比较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心得。
关键词:钢结构
建筑比较
轻钢结构建筑的主要材料是钢结构框架辅以彩色金属压型钢板,由于其框架结构以门式刚架为主,因此,其建筑表现是以门式刚架为基础进行衍化。从总体上说,轻钢结构建筑以简捷明快的特点得到各界认可。按的情况,国内外企业所承建的建筑在建筑表现上其差距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差距
从本质上讲,轻钢结构的建筑设计仍然执行现行的各种建筑规范,与混凝土建筑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建筑理念由于使用材料的特殊性,确有与混凝土不同的地方,进而使其建筑表现出多种差别。
中外建筑史教学改革论文
一、存在问题
1.重难点内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偏差。本门课程涉及内容很多,所包含的重难点内容也相应较多,学生在整个学期中要想做到掌握所有重难点内容,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难点内容记忆的混淆。例如外国古代部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相关内容,以及外国近现代新艺术运动时期众多艺术流派的出现等,由于涉及流派风格各异、人物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概念混淆,张冠李戴的情况。
2.纯理论知识讲授,容易形成单调感。《中外建筑史》主要是以讲授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主体,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如果单一的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讲授所有知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单调感。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针对上几个问题,本人在近年来的《中外建筑史》课堂上尝试采用一些解决方法。首先,想要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基本不太可能实现,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的选择重难点内容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讲解,把其余内容作为课下辅助阅读理解。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解决课时不够的困难,《中国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三部分内容以基本采用5:5:4的分配方式来完成一学期16周的学时安排。其次,在所讲授的重难点知识中,发展时间从公元前3千纪一直贯穿到近现代,其中风格流派、代表人物、典型实例等都极为庞杂,如何能够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和错乱是重要任务。我的做法是:在所讲授的每个时期或地区内容中,寻找出一条主线来贯穿整个时间轴,在这条主线上把重要人物或重点实例或事件穿插进去,使得学生在掌握该部分内容时能够产生联想记忆,由点到线再到面,这样就使得记忆的难点和要点主要是这些重要人物和典型实例。最后,关于纯理论内容的讲授,如何使学生避免产生枯燥和单调的感觉。我的做法是将授课方式多样化、授课内容趣味化。采用讲授、讨论、角色转换等方式来改变单一由教师讲授的做法,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再来就是增加多种可能使得授课内容更加有趣味性。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内容、关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及互动讨论等都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有所增加。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中外乳品工业建筑异同研究论文
摘要:乳品工业建筑在工业建筑中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近十几年来我国乳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乳品生产量高速增长,乳品企业生产规模接近世界水平。乳品工业建筑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工业建筑的特征,笔者近几年设计了二十多项乳品工业建筑,也访问了几家国外乳品工厂,经比较感受很深,中国乳品工业建筑的设计接受了世界乳品工业建筑的理念,同时由于文化、管理水平、设备技术、建筑标准的差异,中国乳品工业建筑也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特色。
关键词:中外乳品工业建筑;设计;异同
图1丹麦阿拉工厂全景
图2阿拉工厂奶粉塔
图3韩国汉城乳业四期工厂全景
1我国乳品工业的发展及乳品工业建筑的发展概况
工程管理国际班学生国外学习策略
摘要:基于工程管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阶段所遇到的诸如语言障碍、教学理念、学习方法和文化背景的明显不同等突出问题,在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打牢语言基础并改变学习方法、深入学习和研究专业培养方案、遇到问题及时求助等方面提出了系统对策。
关键词:工程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往往采取中国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3年(其间有国外大学老师来华短期集中授课),再到所合作的国外院校学习2年或1年的方式(即“2+2”或“3+1”模式)。它对于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办学水平的差距,快速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满足人民群众的留学需求提供了一条经济、便捷的途径(胡静波,2012)。作为当今国际建设规模首屈一指的建筑大国,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却依然明显,亟需学习和借鉴。但是,工程管理专业本身与其他诸如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科相比,它不仅仅涉及单纯的技术领域,而是覆盖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不同领域,专业背景差别很大。这种差别造成在国内学习了2年~3年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国际班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或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再到国外学习就会遇到一系列突出的困难。苏州科技大学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USW:U-niversityofSouthWales)于2010年开始工程管理专业合作办学(“3+1”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本文分析研究了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1在国外学习阶段遇到的主要学习困难
工程管理国际班学生在完成了国内阶段的学习,并通过了相关的语言考试(诸如雅思等)后,到国外合作大学学习,初期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方面,更深层次的专业背景差异导致学习困难的问题逐渐显现,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与内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明显差异等导致学习困难,所授课内容中的某些思维方法和观点与国内情况差别较明显,学生难以迅即克服语言障碍,同时又不易把握专业核心内涵,从而造成学习的困难(孙巍,等2014)所遇到的困难主要如下。
1.1上课听讲困难
给排水工程建筑评审调研
应四爱副院长的带领下,2010年暑期。市政学科丁春生、王红宇和马晓雁等几位教师组成考察团先后对长安大学、扬州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等几所高校进行了调研考察,拟通过对外校办学经验、评估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提高我对给水排水专业评估的认识,从而为迎评工作的顺利进行拓展思路,奠定基础。
对我校给水排水专业现状的分析,通过对建设部评估标准的学习。深刻的认识到评估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实验室条件落后;部分教学资料有待改善;教学文件、教学档案等亟待整理,迎评准备时间短,工作任务重。通过调查,截至2010年6月,已有19所高校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司给水排水专业评估,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广州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沈阳建筑大学、长安大学、桂林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扬州大学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一、我院给水排水专业基本情况分析
1招生情况
相比较调研院校,我校给水排水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年平均低于60名。在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和学院较好的师资配备条件下,适当考虑专业扩招。
2师资情况
建筑师培训措施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师岗位培训成长激励
论文摘要: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建筑师是具有一定独特性和稀缺性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目前社会上流动比较频繁的职业之一。因此,全社会应充分重视建筑师的培训和激励,使建筑师更加健康地成长。在岗位训练方面重点阐述了知识、实践和观察三个方面积累的重要性和途径。在激励方面,重点论述了薪酬分配、搭建成长平台、实施精神鼓励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实施弹性工作时间的建议。
一、前言
建筑含意在《韦氏英文字典》是这样表述的:①没计房屋与建筑房屋的科学与行业;②构造的一种风格。这个简要的定义,虽然反映了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区别,但基本上还是指建筑本身涵盖的层面,应该是狭义的。广义的建筑就是指人类居住的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而且必须由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因此,建筑具备多重的属性,它与人的行为、工程、科学、社会行业有关,而又与美感和艺术有关。建筑是一门必须面面具备的学科与行业,而围绕它的中心论题就是“人”。
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2000多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曾经指出:建筑的置要素是适用、坚阔、美观。从这个论点引申开来,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地说,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此建筑师首先是一个工程师。同时,建筑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为,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设计要从社会科学角度解决适用的问题,从技术科学的角度经济地实现坚固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的问题。也就是说,建筑师思考和关照的层面是十分广泛的,一个杰出的设计要能反映时代、社会、环境,而且又能满足使用的功能并具备美感与历史感。那些闻名中外的建筑没计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
二、建筑师的培训
古建筑榫卯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我国古建筑榫卯结构各节点的连接方式刚柔相济,能有效减轻地震对榫卯结构建筑的危害,但仍存在长时间导致构架松散的情况。基于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选择常见榫卯结构燕尾榫,从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等方面,简述榫卯结构在房屋建筑中的抗震作用,同时测试以新型材料为辅助的榫卯结构的抗震效果。
关键词:榫卯;古建筑;抗震;加固;传统与创新
榫卯结构作为我国木建筑的传统结构形式,设计合理且实用性强。其采用的木材性能与连接方式能够在复杂变化中达到平衡。同样榫卯结构采用的“以柔克刚的设计方式”,在地震中能够凭借木材的柔韧性和延展性,缓解产生的震动。通过借鉴古今中外对榫卯结构的研究案例,选择不同榫卯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同一榫卯结构经过不同材料辅助后的抗震抗压能力。
1常规榫卯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我国榫卯结构历史悠久。木结构拥有一定的抗弯能力,能够在地震作用下消耗能量,从而达到抗震作用。榫卯结构样式多样,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燕尾榫、半榫、夹头榫等。
1.1燕尾榫抗震性能研究
中外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分析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与国际交流,搭建起中国艺术与设计走出去的传播桥梁。对比研究了国内外室内设计专业在课堂教学和其模型材料工作室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跨专业背景和创作思路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作品创作中,让学生受益匪浅。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值得中国高校尝试和引进。
[关键词]“一带一路”;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教学创新模式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中“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非常广泛。“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教育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也要靠人文交流特别是教育合作作为重要依托,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大有可为。中国正与沿线各国一道共同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与国际交流,搭建起中国艺术与设计走出去的传播桥梁。环境设计作为全球共通的文化语言,视觉冲击力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让世界更容易读懂中国文化精髓。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外环境设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结构设计与景观规划学院(简称MSU)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和国内某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在学习氛围、本科教育、单元体系、研究生院、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比较与研究。(1)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对比分析。(2)中外环境设计教学形态比较分析:研究西方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东方低年级基础理论教学,高年级专业工作室教学的形式的借鉴与创新。(3)中外创造性教学的对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研究,记录感受在课堂中根据有趣的课题分组讨论,结合丰富的教学形式进行阐述与教学方法的研究。美国的艺术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模仿欧洲的教学模式。这些学院在建校之初基本借鉴了欧洲的学院式教学模式和艺术风格,因此,其发展经历了借鉴欧洲古典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德国包豪斯学院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当代艺术教学模式的过程。虽然美国的艺术学院建立比较晚,但在现代艺术教学方面比欧洲更加完善。180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建立第一所艺术学院———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1877年,建立罗德岛设计学院等。1904年,纽约实用美术学校开设了第一门环境设计课程,主要教授室内设计陈设和家具设计。这一时期,美国室内设计的代表人物艾尔莎(ElsiedeWolte,1865—1950)出版了第一本有关室内设计的著作,她也被称为美国室内设计的先驱。1931年,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提出了“建筑—家具—室内”一体化的概念。1950年,“景观化的室内空间”理念由德国传入美国,从此室内设计不仅仅是室内空间的装饰美化,还涉及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1960年,室内设计成为一项从专业教育、资格考试到营业执照的行业系统。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关保障残疾人的法律颁布,设计开始为残疾人服务,无障碍设计也成为教学内容,并建立了经营条例和施工规范。2000年以后,美国更注重对安全、轻型材料以及绿色环保可再生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上集中研究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以及针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关怀设计。中国的环境设计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室内装饰系,开创了最早的中国室内设计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养出第一代环境设计、室内装饰界的专家如张绮曼、杨建宁、柳冠中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广大综合类大学开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开始细分成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并结合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在跨学科领域有了更加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美环境设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下面就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结构设计与景观规划学院(简称MSU)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简称NUA)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对比分析。第一学年:MSU为设计基础、建筑图像艺术表现、环境行为学、绘画基础、室内设计导论。NUA为设计基础一、设计基础二、设计基础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第二学年:MSU为视觉表现Ⅰ&Ⅱ、室内建筑Ⅰ&Ⅱ、设计史Ⅰ&Ⅱ、室内装饰材料与家具、色彩理论、设计概论。NUA为室内设计导论、环境设计表现、环艺模型、建筑设计一、室内空间设计一、家具设计。第三学年:MSU为室内建筑、建筑室内设计、作品展示与表现、设计深化。NUA为人体工程学、建筑设计二、展示空间设计、材料构造与创作、室内空间设计二。第四学年:MSU为室内建筑Ⅳ、环境营造与文化、毕业论文、深度设计。NUA为实验性设计、主题性设计、毕业设计专题。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1)美国的大学课程设置前后联系较紧密,围绕同一个专业或主题层层深入;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相对独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前后没有必然的联系。(2)美国的大学更重视思维与逻辑性的训练,课程以锻炼学生独立研究和思考为主旨,中国的大学更注重基础技法和基础理论的学习。(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大学层层深入,在课程的深度上处于层层递进的关系;中国的大学在课程的广泛度、种类上比较多,同一学年大多数处于同一难度的并列课程。(5)美国的室内设计专业一般为5年,而中国的学制一般为4年。
二、中美环境设计教学形态比较分析
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中外建筑史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学生开始艺术设计的引导。本文在对新媒体环境下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史课程;教学
课程的重要性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建筑史进行研究,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前提,是加深理论知识与建筑设计之间结合的前提。1.设计课程的过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之间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以实现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否则,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设计中去,无法完成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建筑史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完成基础课程到设计课程的过渡,为整体设计概念奠定基础。2.后续课程的铺垫。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来的产物,掌握一定的建筑史知识可以积累室内和景观环境设计的经验。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完成建筑设计比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工作要困难得多,但在掌握初步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要求方面,建筑史所阐述的思想观念和代表性设计,可为后续的室内设计课程和景观设计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筑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对建筑史的学习只需要掌握基本内容,但实际上由于建筑史涉及中西方两部分,内容确实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建筑史每周课时最多也就4学时,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些矛盾。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系统性。建筑史的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和外国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涵盖了原始社会以来的建筑发展,涉及各种建筑,如住宅、宫殿、陵墓、宗教建筑、园林建设等,以及这些建筑物结构和建筑特点的分析,内容涉及当时朝代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地理状况、气候特征等。外国建筑史涉及世界各国建筑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欧洲建筑史,涉及每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建筑类型及相应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以上所有教学内容按专业计划要在一学期内完成,内容多,课时有限,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不可避免。2.单边教学,缺乏互动。建筑史课程的教学一般都依托教材,以多媒体课件为讲授方式,多媒体课件则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由于内容和课时的限制,教学主要以教师单边讲授为主。所以往往课程内容信息量大,学生掌握和消化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建筑史主要是合班大课,课堂人数较多,学生和老师互动相对较少,教学效果一般。同时,为了展示多媒体图片,教室一般会拉上窗帘,教师无法在昏暗光线下观察学生上课反应,很难有针对性地控制讲课的节奏。3.缺乏实践环节。建筑史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木结构的横梁、柱子、木筏以及木筏和扫帚的结构等,单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木结构的微妙之处。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例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中,建筑与周围的岩石、树木、溪流和瀑布完全融为一体,而这正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只能从图片中粗略了解,并不能真正感受大师设计的精致和独特。4.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注重实用型人才,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事实上,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是对理论的扩展和延伸,而大量的实践结论也可以直接通过理论获得。对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宽其设计思维。5.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中外建筑史课程的评估分为两部分,即最终成绩和平时成绩,最终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回答和平时作业)。这种评估方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常的学习。研究建筑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建筑理论。通过试卷分析学生学习效果是肤浅的,有必要围绕教学目的对目前的评估方法进行合理的改革。
积累资料的方法
一、毕业论文资料搜集的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毕业论文写作之前,至少应当占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材料:
第一,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与论题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包括图表),譬如: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还包括自己在亲自实践中取得的感性材料。这是论文中提出论点、主张的基本依据。没有这些资料,撰写的毕业论文就只能成为毫无实际价值的空谈。对第一手资料要注意及早收集,同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准确性。
第二,他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指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撰写毕业论文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就可以不必再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借鉴和指导。对于他人未解决的,或解决不圆满的问题,则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再继续研究和探索。切忌只顾埋头写,不管他人研究,否则,撰写的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会远远低于前人已达到的水平。
第三,边缘学科的材料。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人类的知识体系·呈现出大分化大融合的状态,传统学科的鸿沟分界逐渐被打破了,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努力掌握边缘学科的材料,对于所要进行的学科研究,课题研究大有好处。它可以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开阔,分析的方法更多样。譬如研究经济学的有关课题,就必须用上管理学、社会学1JL、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知识。大量研究工作的实践表明,不懂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不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的材料,知识面和思路狭窄是很难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