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审计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7:25: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级审计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计局教育培训计划
为全面落实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省审计厅的要求,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审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结合2014年我局审计工作目标,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审计中心工作,坚持从审计实践需要出发,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方式渠道,合理选择培训内容,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审计干部职业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立足审计工作实际,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审计能力,以建设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以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审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任务
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九,此时的正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季节,我怀着一颗火热激动的心来到了信息科技大学,有幸参加了审计署组织的第36期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由此展开了为期70余天的培训之旅。时光飞逝有如白驹过隙,校园生活更是充实规律,不知不觉中,寒冷干燥的也渐渐阳光明媚、春暖花开起来,培训前领导的殷殷期待、声声叮嘱仿佛还在耳边,开学时分班分组、排坐派书的情景仿佛也还在眼前,而此刻我们却已经背负行囊,带着老师同学的祝福,带着这70余天的收获,带着不舍又轻松的心情踏上了返回工作岗位的列车。
回首这两个多月的时光,其实颇多感慨,虽然不能简单的拿考试结果衡量自己的付出或收获,但也不得不承认,顺利通过考试确实是现阶段我们每个人奋发学习的第一目标。截至目前为止,审计系统内已有数千人通过了此项考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培训前我也搜罗了一些前辈的心得,结合自身情况吸收了他们的精华,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今天我也希望将自己的小小心得和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请赐教。
第一,课前自学。我个人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学”是及其重要的,所以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众所周知,中级培训班被外界称为“魔鬼训练营”,它的“魔鬼性”就体现在时间紧、内容多、难度大。对于我们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员来说,要在短短70天内接受8门计算机相关课程培训,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老师的课堂讲解,课前一定要预习,而且不能是走马观花地简单浏览一遍教材,要达到自学的程度,能够完全看懂固然最好,如果不能也不必焦躁,通过后面老师的课堂讲解,既会让你加深印象、纠正偏差,也会解答你的疑惑。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自学的进度,尽量按照课程表的安排,提前自学1-2章就好,这样既印象深刻,也可以应对课程的临时变化。
第二,课后练习。传统学习方法中,课后一般以“复习”为主,而我这里要强调的是“练习”,这不得不再次提及中级培训的特殊性。中级培训是一个以上机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所有理论学习最终都是为上机操作服务,所以课后大量、反复的上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这时候再回头翻书查找原因及解决方法,我认为是比“课后从头看一遍书再上机操作”更加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课前已经有效预习,不论课前课后,教材是必须要仔细看过一遍的,这样才能打牢基础,减少知识盲点。此外,大量上机练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掌握机试感觉,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很多教材或者老师未提及的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能力。
第三,合理计划。目前中级培训要学习8门课程,各科并非同步开课,学时也各不相同,最后两周主要集中学习审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access,学好这三门课程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他课程的复习,努力做到“学新不忘旧”。因此,除了课前自学和课后练习外,根据课程安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及复习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吸取精华。计算机中级培训到目前已完成36期,每期都有学员针对各科知识点加以总结且无私分享给大家,大家得到大量的“前辈”总结后可进行梳理分类,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总结,吸取其中精华。此方法尤其适用于笔试,绝对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审计局计算机知识培训方案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安排;考核办法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事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增强审计干部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知识水平,提高审计干部在信息化时代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培训目标,各区县审计局审计人员能熟练掌握审计管理系统的操作使用,审计业务人员能搭建局域网用于信息共享及数据传输、交换;能熟练应用ACCESS、SQLSERVER数据库,并运用SQL语句进行数据查询、分析;培训内容,对区县局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管理系统“1拖N”的培训,对全市审计骨干进行计算机中级培训;为使培训收到应有的效果,培训人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知识、计算机辅助审计经验的审计业务骨干中择优挑选,本人要有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事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增强审计干部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知识水平,提高审计干部在信息化时代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按照《*市审计局关于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实施意见》精神,特制定*市审计局20*年计算机知识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各区县审计局审计人员能熟练掌握审计管理系统的操作使用,并掌握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的交互使用及管理,提高我市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审计业务人员能搭建局域网用于信息共享及数据传输、交换;能熟练应用ACCESS、SQLSERVER数据库,并运用SQL语句进行数据查询、分析;掌握常用数据库软件的数据采集方法;掌握审计软件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管理及其他常用功能。
财务会计的教学课程设计探究
摘要:财务会计又称对外报告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它是以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主要依据,对一个特定会计主体的引起会计要素变动的交易或事项,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处理,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形式,定期向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本文对财务会计的融合教学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务会计;融合教学;课程设计
一、概述
财务会计又称对外报告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财务会计具有以下特征:1.财务会计主要是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和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信贷决策以及其他经济决策提供依据;2.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主要由通用财务报告加以揭示,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规则性;3.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必须遵循公认会计原则;4.财务会计以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为基础;5.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保证绝对精确。财务会计处理的对象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可验证的历史信息,在其形成过程中也不能排除预测、估计和判断,很难做到绝对精确。
二、财务会计教学现状
不管是会计学专业还是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都必须学习财务会计,一般以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学)来安排课程,财务管理专业可能再侧重管理学方面,而审计学专业侧重审计方面一些。从目前各校的专业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专业设置模糊。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没有差别,给人的感觉是: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学差不多。特别是在一些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和一些高职学校,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差不多。《会计学原理》(相当于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财会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一些与财务类专业相近的专业,如工商管理、金融工程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部分高校也可能会开设。目前的部分学校,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会计学原理》,在第二个学期开设《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部分高校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同时开设这两门课程。我们知道,会计的账务处理很难避开税法的影响,《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要讲税法,《会计学原理》要涉及,《财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也要涉及税法,如课程涉及不当,都讲税法,这样既重复啰嗦,又浪费有限的课时。对《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部分高校开设《财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部分高校只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分两个学期来讲。就某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开设《财务会计学》的同时再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财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大部分内容重复讲授,在讲《财务会计学》时很难与《中级财务会计》分开来讲,而在讲《中级财务会计》也很难与《财务会计学》分开来讲,既增加了课时又没有效果,而学生听起来也是感觉重复罗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反而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着重研究企业的特殊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及特殊财务报告。部分高校作专业选修课,部分高校作为必修课来安排。有的学校放在大三学年,有的学校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我们知道,大四的学生大都很浮躁,所以,《高级财务会计》放在大四学习是否合适还值得商榷。
区审计员专业化建设方案
为适应审计工作需要,加快审计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审计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加强审计机关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和市审计局《关于加强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施办法》,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主要目标
(一)能够直接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审计干部比例
审计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审计干部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并不断提高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到2013年,能够直接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审计干部比例保持在85%以上。
(二)专业技术资格比例
到2015年,我局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比例争取达到50%,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干部比例争取达到20%。通过AO认证考试人才比例达到50%以上,审计署中级计算机考试人才比例达到10%。
关于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是审计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2001年以来,审计署把计算机中级人才的培养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国审计系统计算机中级人员已达800余人,特派办中级人员占审计业务人员的比例一般达到了30%以上,中级骨干队伍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如何配置才算合理,中级骨干队伍如何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审计干部任用是否与其计算机技术水平挂钩,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关系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化,而且关系到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就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管理几个有关的问题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关于计算机审计机构职能定位问题
为了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客观形势,目前,绝大多数审计特派办都成立了计算机审计处(室),具体负责审计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但由于机构成立时间不同,职责任务也各有侧重,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全面负责与计算机有关的各项工作任务,包括计算机设备管理、硬件维护、本单位局域网管理、信息管理、机关辅助办公、计算机培训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而有的只负责配合审计业务处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其他工作则划归办公室或人教处负责,属于纯粹的审计业务部门。而与此不对称的是,有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担负的职责和任务很多,配备的人员却很少(3-4人),有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担负的职责任务很单一,配备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却非常强(6-7人),这是导致目前审计信息化工作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审计署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性意见,明确规范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以岗定编,确定人员数量,调整人员结构。这是其一。
其二,李金华审计长一再强调“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石爱中副审计长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也曾断言:“金审”二、三期工程完成以后,审计工作将“面目全非”。但纵观近几年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大都仍然停留在数据转换、计算分析、查询汇总等低水平上,与署领导提出的“革命性”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计算机审计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改变目前以业务部门为主、技术部门为辅的计算机审计组织形式,让计算机审计处独立承担部分项目的审计任务,以便在审计过程中逐步探索新的审计组织方式,拓展计算机审计领域,摸索新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审计思维方式、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计算机审计处的人员配置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除了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外,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审计业务人员,并逐步向审计业务部门靠拢,每年有自己的审计项目计划,有相对固定的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处人员结构问题
计算机审计处的人员结构与其职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前面讲了,目前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分为综合性和单一性两种情况。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硬件建设、网络运维、人才培养、信息管理、辅助办公、计算机审计等等等等,各个内容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分散于多个部门之间,不利于其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实施。所以,从长远来看,综合性的职能定位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显然更有利于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审计处应该成为担负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综合性的协调管理机构和技术强力支撑部门。基于这种设想,计算机审计处应该包括以下五类人才,配备6-8人:[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
1、负责硬件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1-2人。
计算机人才资源管理调研报告
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是审计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2001年以来,审计署把计算机中级人才的培养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国审计系统计算机中级人员已达800余人,特派办中级人员占审计业务人员的比例一般达到了30%以上,中级骨干队伍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如何配置才算合理,中级骨干队伍如何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审计干部任用是否与其计算机技术水平挂钩,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关系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化,而且关系到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就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管理几个有关的问题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关于计算机审计机构职能定位问题
为了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客观形势,目前,绝大多数审计特派办都成立了计算机审计处(室),具体负责审计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但由于机构成立时间不同,职责任务也各有侧重,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全面负责与计算机有关的各项工作任务,包括计算机设备管理、硬件维护、本单位局域网管理、信息管理、机关辅助办公、计算机培训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而有的只负责配合审计业务处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其他工作则划归办公室或人教处负责,属于纯粹的审计业务部门。而与此不对称的是,有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担负的职责和任务很多,配备的人员却很少(3-4人),有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担负的职责任务很单一,配备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却非常强(6-7人),这是导致目前审计信息化工作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审计署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性意见,明确规范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以岗定编,确定人员数量,调整人员结构。这是其一。
其二,李金华审计长一再强调“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石爱中副审计长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也曾断言:“金审”二、三期工程完成以后,审计工作将“面目全非”。但纵观近几年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大都仍然停留在数据转换、计算分析、查询汇总等低水平上,与署领导提出的“革命性”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计算机审计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改变目前以业务部门为主、技术部门为辅的计算机审计组织形式,让计算机审计处独立承担部分项目的审计任务,以便在审计过程中逐步探索新的审计组织方式,拓展计算机审计领域,摸索新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审计思维方式、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计算机审计处的人员配置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除了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外,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审计业务人员,并逐步向审计业务部门靠拢,每年有自己的审计项目计划,有相对固定的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处人员结构问题
计算机审计处的人员结构与其职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前面讲了,目前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分为综合性和单一性两种情况。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硬件建设、网络运维、人才培养、信息管理、辅助办公、计算机审计等等等等,各个内容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分散于多个部门之间,不利于其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实施。所以,从长远来看,综合性的职能定位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显然更有利于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审计处应该成为担负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综合性的协调管理机构和技术强力支撑部门。基于这种设想,计算机审计处应该包括以下五类人才,配备6-8人: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授课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优质课资源的开放,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学生互动性,也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高校应加强线上课程的拓展,微视频等资源建设,从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库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
关键字:慕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建设
财务会计由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三门学科组成,中级财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主体部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对《会计学原理》这类专业基础课程相关概念及理论的进一步深入,而且是后续学习《审计学》、《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深度和厚度,是学生及专业课老师都非常重视的一门学科。因此,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研究高校的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近年来“互联网+教育”掀起了热潮,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效率,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慕课”顺应了“互联网+”的大环境,具有开放与完全免费、大范围参与的特点,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一次革命。
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置。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已经成为各所高校的必修课程,教学内容除了中级财务会计的理论教学以外,也包括实务案例分析环节;省内大部分高校,以我院为例,在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以外还增设了《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开课目的是想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实务环节的理解与运用,为《中级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打好基础。(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目前中级财务会计授课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思考为辅”。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本身知识点的复杂和琐碎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把讲授新知识点作为主要课程环节。由于课程设置的难度和重要性,知识点的讲授和巩固占据了课程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参与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清晰的理解知识点,完善的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也就造成了老师备课授课困难、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也就会影响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积极性。然而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仅仅靠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不同与其他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的课程相对比较沉闷,师生互动率低,课程性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是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没有运用好现有的教学方法,仅借助PPT课件和黑板的板书。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不质疑不提问师生缺乏互动性,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大多想通过阻止学生看手机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却忽略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教学方法,可以利用现有的智慧教学工具,如微视频、慕课、智慧课堂等,把手机转变为互动的媒介,把沉闷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充满互动的课堂。
二、中级财务会计“慕课”课程资源构建的特点
审计局教育培训工作思路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务实培训,增强培训实效,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大计算机技术培训力度,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开展、开展全员集中培训、加强法制培训、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业务培训及调研、结合市局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开展、继续搞好中、高级审计师考前培训、继续搞好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切实组织好外出考察培训、开展宏观经济知识培训。为保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由分管人教处、党办、监察、办公室、法规处、科培中心,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加大年度考核力度,保证参训数量与质量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能力,以适应审计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人才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审计实际制定20*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
20*年度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培训方式,强化务实培训,增强培训实效,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
二、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加大计算机技术培训力度,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开展。在6、10月份分别举办1期计算机中级知识培训班,对市局及区县审计局计算机审计骨干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处室和区县审计局具备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人员比例;在4季度举办1期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班,对全市尚未通过审计署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的审计干部开展培训。
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论文
一、明确中高职会计人才的岗位面向和培养目标
构建一体化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中高职的就业领域和岗位面向。根据我们的调查,中职毕业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当地小微企业的基础会计工作,这里,当地更多的是指县级或更下面的基层区域,在这些地方的一些小微企业,他们需要一个懂会计基础知识的人员进行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包括出纳、仓储、收银、记账甚至可能是文秘和统计等工作。而高职毕业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是省级或地级市区域内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需求是不仅能满足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有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管理工作需要他们来组织或完成,如成本计算与管理、筹融资工作或所需资料的准备、提供比较规范和完整的企业会计报告以及其它财务文件等。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面向应该是为小微企业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提供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其职业提升的空间应该是在基础岗位工作几年后可提升至企业财务主管岗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岗位面向应为中小企业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也可拓展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或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税务咨询、审计助理等工作。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和继续深造所需要的具备熟练完成出纳岗位工作、规范完成小微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能力,具有基本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知识和技能及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培养能熟练完成中小型企业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税务咨询等业务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在这些岗位工作若干年取得经验和通过一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后,可提升至企业管理岗位从事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部分。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出纳实务(可以分别珠算、点钞、小键盘以及票据业务等进行授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税费计算等;专业选修课应包括财经英语、财经应用文、经济法基础知识以及审计基础知识等。高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基础和财政金融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实务、税收筹划、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审计实务、财务报表分析、小企业会计实务、经济法、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统计基础等课程。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总体来说,在课程的设计上,中职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高职侧重于更深入的知识、技能以及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中职更多的要求掌握该如何做的问题,高职则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具体到需要进行衔接的课程及其内容,主要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上,其中又以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最为重要。在以上的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需要解决衔接与配合的问题。下面分别论述:财务会计,不同的院校可能名称不同,如企业财务会计、会计实务、初级或中级财务会计等,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的内容。结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中职掌握的内容应不超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范围就可以,高职掌握的内容不超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的要求即可。中职阶段掌握的内容可以满足小微企业进行基本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的需要;高职阶段的内容除对中职的内容加以深入以外,最主要的区别是涉及到金融资产业务的核算、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处理、减值准备业务的处理、长期负债业务的处理、所得税业务的处理等,以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还涉及到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对会计准则的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好地对会计进行把握,以满足中小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需要,上升到管理层面。成本会计,中职的内容应该掌握在制造成本法下的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掌握;高职阶段除了要掌握制造成本法以外,还应该掌握成本差异分析、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从中职的成本核算层面上升到成本管理、控制和决策的层面。财务管理,中职阶段的内容侧重进行基本的计算和简单的分析;高职阶段除了计算的指标更多以外,还要体现指标之间系统性和分析的全面性。税收实务,中职侧重进行纳税计算,能处理企业日常发生的相对简单的涉税事项;而高职则更多从税收筹划的角度进行税务管理,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尽量为企业节税。会计电算化,中职要求对个别会计软件进行基本操作就可以;高职则要学会几种主要会计软件的操作,同时还要学会利用软件进行会计管理,即时提供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