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0:53: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华文化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华文化发展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伴随着信息化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文化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策略研究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本文拟立足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实际,探讨网络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策略,提出了如下三点:(1)根据网络时代各国文化相互开放的情况,我国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应注意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统一;(2)为了保持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在新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应坚持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文化创新;(3)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依托,文化信息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牵涉语言问题,应在强调中文在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时,重视英语等外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Abstract]Inthepresentworld,alongwiththeriseofinformation-based/knowledge-basedeconomy,culturalfactoristakingon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andassuminganincreasinglyprominentplacein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of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s.Andresearchonculturaldevelopmentstrategiesisacquiringanincreasinglygreaterimmediatesignificance.InviewofthisbroadcontextandproceedingfromtheexistingconditionsofChinaasalargedevelopingcountry,thispaperdiscussesstrategiesfordevelopingChinesecultureintheageofInternetcommunicationandproposesthreestrategiesforthat.Theseare:(1)InaccordancewiththefactthatnationalculturesofallcountriesareopentoeachotherinthisageofInternetcommunication,Chinainitsculturaldevelopmentshouldsetgreatstorebyunityofaglobalviewpointandanationalconsciousness;(2)tomaintainthevitalityoftheChineseculturewithalonghistory,itshouldputanemphasisoncorrectdirectionforculturalprogressandculturalinnovations;and(3)Ascultureislanguage-basedandtheproductionofculturalinformationinevitablyinvolveslanguageuse,itshouldadoptalanguagestrategywithabalancebetweengivingprioritytothecentralpositionoftheitsnativelanguageandsettinggreatstorebytheroleofforeignlanguage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关键词:文化发展网络时代民族意识全球意识
KeyWords:culturaldevelopmenttheageofInternetcommunicationnationalconsciousnessglobalviewpoint
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同生共荣的。传播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代社会,伴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为当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传媒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同社会文化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媒介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的突出文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迅速崛起为“第四媒介”,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因特网作为新兴的、复合型的媒介,也正日益深入地渗透到当今社会文化之中,从而强化了媒介对文化的介入程度,并且为“媒介文化”增添了一道“赛博”文化/网络文化的新景观。由于网络传播的全球化特征,在传统的“媒介文化”与“赛博文化”/网络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机会空前增多,但与此同时,国际文化竞争空前加剧,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展开,而且在网络世界中展开。长期以来在世界文化传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在网络时代正在经受新的挑战。制定积极正确的文化发展策略,直接关系到其民族文化的命运。
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统一
我国音乐教育中母语教育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母语中华文化音乐教育
论文摘要: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弘扬中华文化,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音乐教育界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把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作为当代中华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对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教育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Keywords:mothertongue;Chineseculture;musiceducation
Abstract:Facingthewhol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weinheritanddevelopChinatraditionalculture.Weunderstandthemeaningandtheviewpointof"musiceducationbasedonnativeChineselanguage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edevelopmod-ernChinesemusicandeducation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usiccultureandbyusingitaskeyfoundationandresources.Thepaperpresentssomeoftheviewsonmotherlanguageteachinginmusiceducation.
0.引言
自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音乐落后论”、“全盘西化论”等问题上展开了学术争论。为此,我国音乐教育界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本文就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教育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软实力透析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推广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随着办学规膜的不断扩大,孔子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新的组成因素孔子学院的繁荣发展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提出的,他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权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逐渐形成潮流。他们对中国独特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感兴趣,中国文化倍受世人的瞩目,一股汉语热扑面而来,中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也急需推广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诞生了孔子学院这特殊的海外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的出现肩负着汉语培训与文化交流的任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架桥梁。孔子学院使中华文化近距离地走到了西方眼前,零距离接触使外国受众在自己国家就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同时中国热也伴随着文化的深入影响而在西方持续升温,从孔子学院繁荣发展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孔子学院在全球兴建引发的评论
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的兴建,孔子学院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评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张西平教授也认为,孔子学院己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尽管孔子学院名字较为古板,但它让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新兴大国的形象。精心挑选的名字背后蕴藏着这个国家追求软实力的雄心。此外该名字还避免了官方意识形态色彩,作为教育家和半宗教形象的孔子也代表着和平与和谐。印证了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和平发展旋律。在许多方面,孔子学院有点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形,美国和欧洲大国为国际威望和影响力开展了激烈的竞争。莫斯科通过驻外大使馆散发介绍苏联生活的杂志,其它国家也通过文化机构,如法兰西联盟,歌德学院和塞外提斯学院推动本国语言的传播。而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汤哲远则更加坚信: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象征的孔子学院建设采取送去主义,是“东学西渐”在21世纪的文化复兴和文化自觉,有助于扭转“文化逆差”颓势,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孔子学院建设撒播和谐价值观,有助于解决西方文化思维模式下人类面临的一些困境,促进和谐世界的发展。孔子学院建设是世界文明间的对话,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文化生命力,促进自身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的地位和作用刍议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仅仅限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应该利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以便与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相符合。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这一要求相距甚远。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方面做出改进,这样才能完成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
学习外国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的基础是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外语这个桥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为我所用,提高本民族的素质,使之得以在世界之林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语,将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介绍给世界,为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加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播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悠久而富有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是我们几千年以来行为做事的基础。“中庸之道”、“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等价值观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近代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接触增多,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民族的人们喜爱中华文化,“华夏文化”受到了世人的注目和崇尚。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深受欢迎,人们在学习中文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但是与这样的现状不吻合的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当中,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知识太少,几乎为零其结果就是,在年轻人当中,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而却不知“端午节”、“中秋节”为何物。据媒体报道,有的年轻人甚至将Mencius翻译成“孟休斯”。实在地说,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确有很大提高,与外国人的交流容易多了。但是,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知识不够,表达不清。这与我国目前在世界所处地位是不符合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方面通过英语,吸收别国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将我国优秀的传统介绍到国外,使我国进一步融人世界,与世同进。就目前而言,外语教学的成就是前者优于后者。所以,大学英语教学要担当起加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任务。
大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探析
【提要】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审美素养的高低对学生们日后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学生,这就使得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更为重要。但是,纵观我国美育研究的发展史,关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方面的相关文献、著述屈指可数。此外,诸多高等学府的语文老师认为美育如繁星皓月,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不可攀,不可捉摸。更有甚者,对美育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大学语文美育培养这条路异常崎岖。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大学语文;美育审美
一、审美教育的概念和现状
(一)概念。“美育”一词是审美教育的缩写,简单来说,就是借助一切美的形式和手段,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在传授美的知识和审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和美化心灵,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自觉遵循美的原则,更好地发挥美的创造力。(二)现状及问题分析。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启蒙时期,不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较为看重,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然而,一旦进入高等院校,审美教育被多种多样的专业课程替代,学生无暇顾及美育的培养。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4G、5G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深,行业发展更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大学教育为解决专业化人才不足的问题,逐步向实用性知识、技能过渡;学生为解决就业问题,在学习中也开始急功近利,重理轻文,急于将知识变为生产力。这都导致了我国大学审美教育的缺失。1.审美教育内容缺乏个性化深度挖掘。在审美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时,常常通过一些特定内容的认知事件开展,而对教学内容事件又是以感性认知形式体现出来,且是在多种不同的审美教育事件中。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为了分析教学事件感性认知所内隐的理性价值,教师不仅要选择恰当的审美教育内容,同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且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与之对应的情形,引导学生感受、感悟关于审美的认知与内涵价值。但是,由于教师与学生个性迥异,而且审美视角各不相同,方式方法亦多种多样。当前的审美教学中,老师对审美教学的开发并未做到有针对性地切合教师自身及各个学生审美特点,没有通过审美内涵与问题展开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达不到审美情感的高感受性的教学效果,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2.教学主体与责任的个性化意识淡漠。审美教育中,要特别突出审美主体的位置,学生主体地位要在审美教育中实现,构建其审美观念。但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认知不足,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参与引导者,其自身定位也不明晰,教师常常被主导观念所控制,忽视学生审美感受和体验。教师并未做好引导者,没给学生创造关于审美问题讨论的空间,仅关注绝对的对与错。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对学生进行协助引导,但并不是主导学生的学习。3.教育资源选用难。审美教育资源的恰当选择有助于从多层面刺激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其判断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审美教育资源的选用面临一定的选择难度。由于很多教学素材都夹杂着个人主观看法,例如专家级别的审美观点,多少都会干扰学生的审美判断过程与判断,让学生缺少了对美的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从而丧失自身的个性审美特点。有的教学资源的表达较为隐晦,无法让学生感知美,产生共鸣,触动心灵,陶冶个人情操。所以在海量信息中选择恰当高效的教学素材,给教学资源的选择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探析
(一)将审美知识纳入大学语文教材。1.审美教育目标定位。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继承与发展,在先辈们审美经验之上加以传承、创新。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发现鲜活的事迹及当下的文学经典著作,从而增强当代社会的审美能力。在大学语文的教授过程中,一定要将美育思想贯穿到学校的整个教学环节中去,利用多种形式与手段,让教学成为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一种过程。2.审美教育材料选择。大学语文在审美教育材料的选择上既要有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又要与实际相结合;既将经典古文典籍奉若上宾,又要推陈出新,选用当下国内外经典文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包含古今大家思想、理论的著作。例如,在荀子的《劝学》一文中提到“学不可以已”“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传世佳句。《劝学》一文系统阐述了学习的理论与方法,教导后人学习应持之以恒,恭敬谦卑,广纳细流,博采众长,最终才能集“德”“行”于一身。这种先秦百家的经典古文绵延百代,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后世。2)国内外先进文学著作。例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提到“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孤独无助的老人面对遥无边际的大海,心生的不是怯懦与退缩,而是超越自身极限的昂扬斗志,不抛弃,不放弃,用顽强的意志战胜磨难,用坚韧的心撑起希望的风帆。《老人与海》可谓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大学语文在审美教育选材上更应将其典藏。(二)增强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1.提高审美感知力。大学语文教师要学会从文章的细微处入手,从跳动的文字、句子中感受美,由字入形,不断升华,最终领悟到文字更深的内涵所在。审美感知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生活阅历,大学语文教师要从生活中积累经验,开拓视野,不断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审美的感知水平,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领略文字的魅力,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认知,享受美的愉悦。2.提高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比审美感知力要高一个层次,指的是对美育对象的判定水平,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审美鉴赏力一方面要求大学教师拥有一定的美学知识,还必须要有相当程度的审美思想。在授课时,教师应从文章作者审美的角度、思想和方向入手,不断发掘出文章中作者的审美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融入到美的海洋中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状况,分享美,引导学生进入,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强制。3.提高审美创造力。大学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力以个人特殊才华为根,以审美感知力和审美鉴赏力为本,二者相互独立,缺一不可。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审美教育的相关知识,时刻奏起美妙的音符,推开学生们的心灵之窗,唤醒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才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三)利用中华文化的自身资源。1.挖掘校园文化元素,营造审美文化氛围。校园审美文化氛围的构建包括硬件设施和软文化氛围。校园审美文化氛围的软文化层面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及整体文化氛围对师生的影响。学校领导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及学生审美体验的积极性。校园审美文化的硬件设施包括校园建筑的规划,例如具有中华各民族文化代表性的浮雕、各民族服饰展览柜、绣球建筑等。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华文化使学生在充满审美文化的氛围中进行审美体验及审美鉴赏,有利于学生在中华文化氛围中陶冶自身审美情趣。校园审美文化硬件设施另一重要方面是图书资源的有效供给。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进行审美体验的源泉,学校图书资源的有效供给是解决学生看书难问题的主要路径。图书资源中除了基本的文学著作外,需增加关于中华文化的图书,例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2.开展第二课堂,丰富语文审美体验。学校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审美素养,开展学校特色语文审美体验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必要的途径。各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奇山秀水,学校根据语文教学内容举办相关的写作采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然之美、同行之乐。此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在情感的互动下进行审美感受,并将学生熟知的中华文化特色作为大学语文审美教育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3.开发校本课程,深入审美研究。依托于校本课程有效开展语文审美教育,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审美意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已有文化的课程资源中,尽量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其居住的地理环境、民居的变迁、农具的类型、农作物品种的分类和辨别等等。另外,以创世史诗、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山歌的形式存在的精神产品也是特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以活动课程的形式进行开发,也可以作为文学教育的地方品种纳入课程内容,落实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丰富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针对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特色课程,将语文学习与中华文化传承相结合,使学生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统媒体跨区域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媒体区域扩张战略选择
[论文摘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和境外媒体的强势竞争,为了生存与发展,传统媒体凭借品牌优势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本文以目前中国大陆历史最悠久的晚报《新民晚报》为例,透析中国传统媒体在传播环境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区域扩张战略及媒体竞争力的辨识与培育,探讨其对中文传媒在海外传播系统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所带来的借鉴意义。
一、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传统媒体
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强烈冲击。无论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信息的透明化,还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改版扩版,扩大发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统媒体其传播方式与内容均出现了多种新的形式。传播分散化和现代媒体的全球化传播趋势给中国传统媒体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传播媒介的全球化是指本地的产品节目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传播全球化时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统媒体走出国门,选择跨区域扩张的现实路径,在不同文化、国家和民族之间对话和交流的传播渠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创刊于1946年5月的《新民晚报》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作为中国解放后的第一张晚报,该报在中国报业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目前中国大陆历史最悠久的晚报,也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版数最多的晚报之一。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老牌媒体,该报多年来秉持着“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文脉,力求报纸内容的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和可读性。1996年11月9日,《新民晚报》美国版的创刊标志着中国大陆第一张跨出国门的地方性报纸迈入新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传统媒体应对竞争日益加剧的传播环境所做的艰巨的探索与超越。
二、《新民晚报》跨区域扩张的路径选择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研究
1植根中国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最大优势和特色
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期刊是同新中国科技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其初心和使命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主要为中国科学家服务。由于语言的原因,创刊初期大多是中文刊,为便于国际交流有些进行英文对照翻译或改版。这些刊物对中国作者的成果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中国科学家在有重大成果发表时掌握国际话语权和优先权提供了平台。我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所在团队在《科学通报》首次发表青蒿素结构一文就是众所周知的例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发表了大量中国科学家的优秀成果,在成果传播、人才培养、推动科学交流和进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家在担任主编、编委、审稿人等工作中长期默默奉献、不懈努力,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对我国期刊积淀了深厚的感情;期刊发表了大量中国作者的优秀稿件,为培养年轻学者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也正是刊物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是中文刊还是英文刊,我们拥有一批以情怀和坚守默默支持国内期刊发展的科学家,他们一直在努力。植根中国就是我国本土科技期刊得以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特色。
2传承文化是中国科技期刊肩负的独特使命
中华文化在世界科学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引领作用。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可以铭刻在科技史上的重要工作,基本都是首先发表在中文科学期刊,例如: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屠呦呦的“青蒿素结构”、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赵忠贤的“高温超导”等。这也是我们办刊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国际交流环境中,语言对一篇科技论文的传播确实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对于首发权的确认、科研成果的记录来讲,中英文刊物都是同样的功能。长期以来中国作者大量优秀论文以英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作为编辑我们更担心的是中文的语言和科技文化的传承。在工作中,我们收到的不少投稿明显写作粗糙,或者语病逻辑问题很多,甚至存在不少抄袭等学术不端问题。要编辑好一篇中文稿件,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到作者没有真正重视这篇中文稿件,另外一方面可能是作者缺乏中文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对语言文字,对自己的母语,我们是应心存敬畏的。一篇稿件可以反映出很多,包括对科学文化的传承,科学精神的体现等。前面提及的很多经典文章,不管经过多少岁月的洗礼,仍是经典之作,而且历久弥香。近年来,涌现出很多具有浓郁“中国风”的科技期刊封面,深受读者欢迎,也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国科技期刊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使命。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就是国际的,我们可以通过传承好中华文化提升办刊自信。
3专业人才队伍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期刊的重视和支持,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期刊逐步走向世界,其背后也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办刊人员,这是令人振奋的。要办好刊物,无疑需要好的办刊人。国际各学科领域高水平期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编辑往往受过较好的科研训练,有国际化办刊视野,与一线科研人员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也有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相比之下,中国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社会地位、职业前景、薪资待遇等大多不尽如人意,因此常被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到高端人才等问题困扰。长期在“小作坊”式的办刊模式下,编辑人员案头工作繁杂,分工不明晰,人手紧张,这其实就直接反应在期刊服务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方方面面。因此,不论是编委会办刊还是专业化办刊模式,专业人才队伍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中国的专业办刊人员数量已具有一定规模,只有他们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才会有更多有热情、有能力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如果能够把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纳入到国家科技人才的建设体系中,相信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将是另一番风景了。
文化强国下文化旅游发展政策
摘要:21世纪以来,文化旅游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视域下,应科学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旅游发展,加强文旅融合,开展多样化文化艺术活动,还应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文章从文化强国的角度探寻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以期促进民族文化传播,提高中华文化战略地位。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旅游;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与旅游结合能促进文化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一、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
(一)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1991年,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在参照了多种有关定义后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性与技术性定义。文化旅游的概念性定义指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而趋向文化景观的移动。文化旅游的技术性定义指人们离开经常居住的地点,到文化旅游吸引物所在地进行浏览观光,如一些艺术文化表演地、遗产遗迹。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已经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逐步向参与式文化旅游转变,这一转变极大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而文化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
板凳拳作为文法的传承呵护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板凳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武术
论文摘要: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角度,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归纳、类比和分析,在初步查明板凳拳起源与传承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响板凳拳传播的诸多因素,为板凳拳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板凳拳是峨眉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武术套路。它是由操练者单手或双手持凳,然后运用挂花、撞击、扭凳等一系列动作组合而成。操练板凳拳,器械随处可抓,功力随时可发,其实用性非常强。拳言有云:“板凳勇猛势无比,兵器丛中敢称雄,软硬家伙均不惧,就怕遭遇湿布龙。”所谓湿布龙,乃浸水之湿布带也。因其能紧紧缠住凳身,使其威力不能施展而得名。尽管如此,但仓促之问又何能快速寻觅湿布带以求破凳之法也。故此,板凳仍不失为一种防身之良器。如运用得法,一凳在手,往往数十人休想近身,常可化险为夷,故习武者不可不知,也不可不习也。一根板凳,一条汉子,人凳合一,以一当十。这就是在卧牛之地也能发挥出巨大威力的板凳拳。板凳拳既可防身,又可健体,至今已在咸丰流传了数百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政策和系统工程,近两年来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以往对民间传统体育保护与弘扬的思路是:重比赛,轻民间;重静态,轻动态。这种思路的问题在于,缺乏把民间拳种看作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活的有机体,而是将之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及人文环境中抽取出来,离开了母体,彼孤零零地置于课堂中或比赛场上的“体育标本”,难有长久而壮实的生命力。相信对这些带有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不仅对板凳拳的保护,对我们的民间体育乃至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都有参考价值。
本文将以贵州民间重要拳种之一的板凳拳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的焦点指向板凳拳的继承及生存状态,通过现时的调查,在对板凳拳的演变作纵向梳理的同时,对板凳拳的现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板凳拳的保护进行思考与展望。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统一比分裂好,和平比战争好
今年7月13日,我应台湾夏潮基金会之邀,到澳门参加了题为“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研讨会。大约就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李登辉发表了“两国论”,更凸显了这次会议的意义。尽管会议的发起机构是台湾的“统派”,但会议中还是有不少主张“台独”的学者。对于我来讲,这是第一次与如此多的台湾学者的直接沟通。使我好奇的是,台湾学者是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支持他们对两岸关系的主张。尤其是那些主张台独的人,他们的理论是否真能成立。尽管我主张统一,但作为一名学者,我仍认为统独之争有一个不同于军事力量的学术上的交锋。并且统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政治智慧和文化整合的功夫。在这方面,台湾一些主张统一的学者提出了不少很好的见解。
一、投票范围先于投票
关于台湾问题,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学者,运用的理论资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一种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台湾学者,如东吴大学的郭正亮教授,在提出“台独”的主张时,使用的是西方政治学的词汇,似乎这种理论可以用来支持台湾的分裂主义。但在我看来并不如此。尽管我不是政治学学者,但我多年来主攻制度经济学,广义而言,它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和有关利益集团的理论(即曼瑟.奥尔森教授开创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它们作为西方政治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能用来支持民族分裂的。
根据西方的政治学理论,国家的起源应有几种,其中有暴力起源和契约起源。而只有后者才被认为是有合法性的起源。即只要通过投票,就可以决定是否成立一个独立国家。那些主张台独的学者基本上就是运用的这种理论。他们认为,如果台湾人愿意,他们就可以通过投票决定成立一个独立国家。但进一步的思考和国际政治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理论应有限定。首先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投票呢?我们知道,如果投票的范围不同,投票的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例如在前苏联,当1991年在全苏联范围就是否保持联盟进行全民公决时,多数人赞成保持联盟,而在这前后在各加盟共和国范围进行同样的投票时,赞成独立就变为大多数(小杰克.F.马特洛克,1996,第877一886页)。但如果进一步划小投票范围,少数派又会变成多数派,如同波黑塞族在波黑议会宣布独立后,通过全民公决宣布了自己的独立。如果所有范围的投票都具有合法性的话,投票范围会变得越来小,整个世界就会陷入连锁的分裂之中。因此,投票范围的确定应先于投票。
那么,什么决定投票范围呢?实际上,国家起源的契约论解释本身存在着一个悖论,即,投票的前提是人人平等,而在一个无政府状态下,不可能人人平等,所以投票的前提是存在着一个政府,而如果根据契约论,这个政府正等着大家投票产生呢。因此在现实中,政府的产生并不像教科书中描写的那样,是通过投票瞬间完成的。在政府出现之前,必定有一个前政府的政治传统。而这个传统是历史地形成的。它包含了它覆盖下的人群的所有互动关系(如纠纷、冲突、竞争、合作等等)及其解决方案,尤其是冲突解决方案。随着这个传统的演变,国家出现了。因而这个国家的疆域一般由这个传统的覆盖面决定。当然地球上不只有一种传统,一个传统的地理边界是传统与传统的抗衡中形成的。不幸的是,尽管我们强调非暴力的合法性,但由于在不同传统之上没有一个裁决者,传统之间抗衡的方式往往是军事对抗。例如,不仅美国的独立是以对英国的军事胜利为基础,美国的疆域也是通过对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暴力对抗而确定下来的。因此,是历史和文化传统,而不是某一部分当代人的当下意愿,决定了投票的范围。
二、适用一致同意原则的宪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