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21:33: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国地质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地质论文

研究生培养的挑战与出路

研究生培养的使命

(1)一定的研究生规模和良好的结构比例。尽管学校有很多困难,特别是空间困难,但是,研究生规模不仅不能缩小,而且应该尽一切可能适当扩大,特别是要扩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规模与比例。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不仅能产出大量SCI论文,而且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2)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程序规范,要求标准高,竞争激烈,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预选赛。作为从研究生教育起家、以培养研究生为重要特色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必须长期不懈地重视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出,这既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前奏。(3)SCI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尽管对SCI论文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在依然没有超越SCI阶段。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下大力气重视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当每个研究生都可以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时,我们才有资格讨论SCI论文是否重要。SCI论文目前依然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评奖的重要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不能再走仅重视SCI论文数量的老路,而要更加重视SCI的质量,催生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产出,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4)发明专利数量与转化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一定数量的工科研究生,除了鼓励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SCI论文外,还应鼓励研究生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易于转化的发明专利。(5)国际化程度与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国际化视野,而且为扩大学校影响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会大大促进学校科研水平上台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要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是必由之路。

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

遥想当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地学研究生培养方面独领风骚,成为中国地质教育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年来虽然学校发展很快,但研究生培养出现了新的困难,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师资力量有限,每个教师带的研究生偏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6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91人,副高级职称269人。2012年学校实际报到硕士研究生1743人,博士研究生377人。如果这些研究生全部由学校的教师来指导,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每人指导2名博士研究生,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平均每人指导3.8名硕士研究生。按研究生学习时间为3年计算,每个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指导6名博士研究生和11.4名硕士研究生。相对于师资力量来说,我校研究生规模偏大,每个教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特别是传统优势学科每个教师带的研究生太多,负担太重,压力过大,疲于奔命,不仅影响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使学校一些管理政策失灵。(2)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待改善,非地质专业的研究生偏多。研究生报考有一个就高不就低的基本规律,即学生要么选择自己的学校,要么选择比自己学校声望高的教学或研究单位,很少有学生选择比自己学校声望低的教学或研究单位读研究生。30多年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地学研究生的首选之地,不光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的学生青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而且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的学生也纷纷加盟。加上当时招生人数很少,招生优中选优,生源很好。经过30年的发展,学生报考研究生对学校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研究生报考就高不就低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近几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中几乎见不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由于就业的导向作用,近年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生源比例明显下降,跨专业研究生比例明显提高,非优势专业研究生比例增长过猛,导致研究生培养效率下降。跨专业研究生的成才率太低,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不高,非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也不高。(3)培养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培养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等方面管理都比较粗放,体现学校的意志不够,需要进一步改善。(4)研究生学习研究长期与科研仪器脱钩,导致动手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归结到研究生培养环节中。之所以将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是因为这个问题太突出了。留学生的实践表明,中国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绝不比外国人差,直到硕士阶段都不明显输给外国人,但在博士阶段实验室动手能力普遍不高。这与我们的研究生学习研究长期与科研仪器脱钩不无关系。(5)鼓励创新型、拔尖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大锅饭现象盛行,耗费了学校大量优质资源,影响了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标志性成果的产出。(6)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不高,主体限于国内办学,虽有一定的国际交流,但规模不大,水平也有限。(7)研究生管理多为按部就班的服务,创新不多,特别是对全局具有带动作用的创新不多。

研究生培养的出路

1.加长板凳,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师资队伍尽管学校现在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办学空间和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但是,从学校长远利益出发,研究生规模不仅不能缩小,而且应该尽一切可能适当扩大,特别是要扩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规模与比例。为了解决师资队伍短缺的困难,在目前情况下,只能采取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师资队伍,特别是扩大硕士导师的数量,来弥补研究生导师不足。可以通过聘请与吸纳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研究所及地调中心,各省地矿局(厅)、各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各省级地质博物馆、石油公司、油田、矿业公司等单位专家学者作为研究生导师来扩大师资队伍。近年来地质、矿业、石油、工程、环境等市场持续火爆,经费充足,而人力资源紧张,对研究生这种人力资源需求很旺,而且一大批专家有带研究生的热情。这些专家和领导一旦成为我校的研究生导师,会允许甚至鼓励本单位的职工报考研究生,可明显扩大学校的人脉。来自一线的人员产出SCI论文的概率不高,但可在本单位做论文,就地解决问题,少占学校的资源。这项措施的落实,会大大缓解我校研究生导师资源不足、研究生导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会进一步扩大我校和社会的广泛联系。这项政策的推出和落实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政策上保证免推生和优秀生源不流失;二是校外导师单位、校外导师遴选的标准和程序公开透明,既要扩大指导教师队伍,又要保证指导教师队伍质量,以此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校声誉;三是校外导师的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主管业务,校内导师主管日常行为,使研究生有归属感。2.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改善研究生的专业结构改善和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需要减少跨专业研究生的录取比例,调整研究生的专业结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有下列几条:一是明确专业性极强的地质学及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招生导向,积极鼓励学科交叉,但不主张大幅度跨专业的学生报考地质学及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二是在考试科目中增加数学;三是按照导师队伍规模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限制一些专业的招生数量,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标出限量招生专业的招生人数;四是隐性提高生源毕业学校的门槛;五是加大面试和复试的淘汰率。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优化研究生的数量结构,减少大幅度跨专业研究生的比例。当然,优秀生源不足与一定的研究生规模是学校需要很好把握的一个问题。3.进一步完善培养环节(1)课程教学:适当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加课程类别,减少单门课程的学时数;让研究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课程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会研究生干什么和怎么干,而在于教会研究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程,重在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招生工作:积极推进按一级学科招生和培养,既要考虑压缩研究生课程总学时,又不能影响研究生的就业,一定要让研究生在学校学会一门走出校门在社会上立足的手艺和本领。(3)增加实践环节,特别是增加有科研经费支持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高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将教师的招生数量与科研经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挂钩。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活动,引导优秀生源与优秀导师结合。(4)密切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仪器的关系,让研究生从科学问题的提出、采样、测试和测试结果解释都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来提高创新能力。(5)在现有“产学研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从国家层面获得支持,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师资力量和实习实践基地短缺的现状。(6)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取得研究生培养和就业双丰收。“双导师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校内正导师,校外副导师,可以拉近研究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另一种是校外正导师,校内副导师,使学生有归属感。(7)狠抓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高质量成果依然是高质量人才的首要标志。SCI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发明专利依然是衡量研究生质量最主要的标准。让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环节,在科研中增长才干,根据自己的科研需要进行课程学习,而不是将课程学习仅仅作为拿学分的手段,不能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割裂开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高质量研究生和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唯一标志。(8)改革“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使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所区别,更加侧重于实践环节。可尝试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一年上课修拿学分,一年在实践一线(时间先后可调整);不做论文,只做设计;由实践单位与学校、导师共同考核等做法,可在一些单位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推广。4.鼓励创新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平均主义不是政策,只能是有限的资源白白浪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必须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创新,鼓励冒尖,让冒尖者得到更多的实惠与资源,让指导教师与研究生都安于创新,乐于冒尖,用于冒尖。围绕创新和冒尖组织和分配资源。下列几项工作应常抓不懈:实施“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工程”和“北京市优秀论文工程”,出台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要求与激励、保护措施,本硕连读研究生的要求与激励、保护措施和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激励和保护措施,包括拔尖研究生提前破格留校、出国研究,形成一个冲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的群体,备战“杰出青年基金”,为未来的院士储备人才。学校应统筹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给优秀研究生更多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机会,促进标志性成果产出。根本不要担心派出去的研究生不回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选派留学生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应该像爱护野山参苗子一样爱护创新性拔尖人才的苗子。这样的苗子实在是太难得了,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应该聚全校之力,像重视培养“杰青”和院士一样重视培养“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百优”是“杰青”的苗子。另外,对不同生源和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资源投入,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还要改革研究生培养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从以量为标准计算向质、量结合、以质为主计算工作量的方向转变,让院系与指导教师从关心自身利益出发来关心研究生质量的提高。5.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国际化程度是研究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比例,国际化水平是指研究生是否在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大学接受教育并联合发表成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是必由之路是开展国际化。通过下列途径提高研究生的外教开课率和国外学习率:(1)加强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2)资助研究生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3)举办国际性研究生学术论坛(如中日韩研究生论坛);(4)与国外高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5)系统开办研究生名师讲堂,将外教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学校自主资助力度,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资助部分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研究生出国留学或交流。一方面资助我校研究生出国学习,另一方面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我校。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探索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促进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我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对于研究生服务国际人才市场、培养世界公民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对出国学习学校积极性很高,学生积极性很高。由于政策上的缺位,学院基本上放任自流,指导老师是双重心理,在项目压力大时希望把能干的学生留下来干项目而不是出国深造。学校不仅要提高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程度,更要提高国际化的水平,从政策上调动学院和导师鼓励帮助学生国际化的积极性,对一定层次上的苗子进行政策上的非常规干预。6.研究生管理研究学校要把研究生管理当做科学研究,在全校范围内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立项,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规律,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舞台上要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声音,作为全国最早试办的33所研究生院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至少应该在研究生培养的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做出特色。我们不能满足于遵循规律,而且要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规律。加强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的导师和研究生将重拳出击,绝不手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目前正处于艰苦卓绝的奋斗期,不进则退,退则死路一条。对学校来说,学风不端、学术造假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让我们前功尽弃,会让我们二次创业的希望和目标化为泡影。全校上下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我们的学术声誉。研究生管理一切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注重标志性成果产出,进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督导员队伍建设,发挥离退休教师作用,提高培养过程监控力度。推进优秀博士研究生的遴选与提前留校工作相关制度建设和实施。开展研究生教学评优、指导教师评优、管理人员评优工作,细化相关实施办法。研究生管理的要诀在于服务、创新和不折腾。服务在于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创新在于利用政策的灵活性,让政策服务于提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核心竞争力,不折腾就是尊重科学,提高效率,不折腾研究生,不折腾指导老师,不折腾研究生管理人员,营造和谐向上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环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稍纵即逝。研究生培养在学校的二次创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时不我待,我们则需要尽快行动起来,不断开拓创新,制定系统的研究生管理政策和条例并尽快试行,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应尽量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合理,保证政策条例足额到位,发挥效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服务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查看全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为了减少矿山建设和生产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工作的规范化,需要对开采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1矿山地质背景

1.1地层岩性

举例煤矿区位于太行山中南段的泽州盆地北端,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矿区南部出露大面积下石盒子组地层,上石盒子组地层在井田内零星出露,矿区中部、北部大部分区域被黄土覆盖。矿区处于太行山复背斜与沁水复向斜之间,位于华北板块山西板内造山带沁水板拗太行块隆西侧、晋获褶断带西北侧。

1.2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处于沁水盆地中段东部,属高平—晋城盆地三姑泉域水文地质单元,区域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存在碳酸盐岩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碎屑岩类裂隙、松散岩类孔隙3个含水岩组。

查看全文

海洋科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为积极响应建设海洋强国号召,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建设了秦皇岛海洋科学教学实践基地。这一举措对深化学科交叉背景下的海洋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高水平海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论述了实践基地的建设理念和目标、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及实践基地的主要特色,展望了实践基地取得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实践基地;海洋科学;教育改革;海洋强国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2]。实践教学将抽象、无形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有形的知识和实践的过程[3],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4],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2018年4月12日视察三亚市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时,指出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实现海洋信息透明感知,建设“智慧海洋”[5-6]。为响应的号召,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提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能够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海岸带及其周边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通过与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的合作,共同建设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促进海洋科学相关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更好地培养一流的海洋学科专业人才。

1建设思路与目标

1.1实践基地建设基本情况。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海洋学院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课外实践与研究的需要,安排海洋学院海洋科学类专业大三学生的暑假集体实践活动,满足高年级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前期进行实验与数据测量工作的需要。研究生实践的内容由研究生导师根据科研项目需求确定,鼓励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结合实践基地的科研需求进行相关科研实践与研究。目前,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科研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师资队伍。1.2基地建设思路。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海洋学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通过优势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专业引领作用。1.3基地建设目标。打造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健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期满足专业学生的课程实训和专业实践需求。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联合社会单位统筹实训课程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学院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拓展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的功能,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在校内教学资源不足的条件下,推动学院与保护区管理中心开展广泛合作。健全管理协同机制,推动学院与管理中心搭建对接平台,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1.4人才培养理念。实践基地以海洋地质为主导,以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为辅助,构建适应海洋科学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创新的精神。同时,结合遥感等新兴学科开展海岸线变迁、绿潮发生因素分析、近海污染及其元素形态特征对当地环境及经济的影响、滨海湿地环境生态评价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高学生对海洋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查看全文

地质科学院水文管理论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科研工作成果综述2002年,水环所以开创地下水与相关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新局面为己任,在集中力量组织论证《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总体实施方案的同时,认真组织落实承担的科研地调任务,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在地调科研管理工作方面加大了项目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从立项到结题,做到有章可循。

2002年水环所共承担地调、科研、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项目共37项。其中地调项目8项,部、省科研项目22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社会项目1项。新上项目8项,其中地调项目为3项,其它项目5项。2002年度获得7项国家、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有2项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作为参加单位有2项获国土资源部二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部一等奖。《亚洲水文地质图》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并由河北省推荐报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所参加的“燕山地区花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项目,获河北省2002年度自然科学三等奖。根据中国地质文献检索机构统计,水环所2001年检索论文数量在我部系统列第四位,说明我所的科研创新实力有明显进步。2002年发表学术论文数量有较大增长,共在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43篇,其中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3篇,核心刊物发表了29篇,SCI论文3篇。2002年由水环所负责的首批地质调查项目《华北平原宁晋泊第四纪全新世标准剖面》、《大都市地下空间开拓的地质环境效应预研究》、《北京市垃圾处置的地质--生态环境评价》、《华北平原1:25万天津幅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试点》等四个项目通过了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验收评审,综合评价等级为三个优秀、一个被评为良好。

2002年地调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简介如下:

一、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项目,在部环境司的领导和监测院、地科院的协调组织下,通过全国32个省(市、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者的大力配合和努力,经过2年多的艰苦工作,取得了如下重大进展:

1.本次全国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面积为914.97万km2,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为9234.72亿m3/年,其中淡水资源8836.5亿m3/年。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评价面积为619.34万km2,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总量3527.78亿m3/年。

查看全文

工程师优秀个人事迹材料

*同志1986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核工业总公司27o研究所工作,参加工作20年来,立志献身地质事业,坚持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先后参加了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部级重点地质项目数十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多个;在学术刊物及学术交流会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撰写重要科研报告数篇;96年被核工业总公司(前身为核工业部)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97年被推选为江西省基础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98年被评为核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9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劳动模范,并先后十次被评为所先进工作者、先进文明职工;连续6年德、能、勤、绩考核为优秀。九三学社省委会刊物《江西民主与科学》、市委统战部刊物《南昌统一战线》曾刊登文章《金牌与缎带的背后》介绍他的先进事迹。

*同志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民品开发项目,利用遥感等技术相继参加了土地资源调查、工程找水等项目的工作,为项目的争取及工程质量的提高出谋划策,很多工作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了利用遥感找水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同志长期从事野外工作,从相山到南岭,再从南岭转战柴达木盆地,跋涉了千山万水,攻克了火山岩型铀矿、花岗岩型铀矿与砂岩型铀矿等一个个科研难题,为核工业的铀矿地质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勇攀科学高峰,他克服各种高原反应,经常挥汗如雨奋战在千里戈壁、茫茫沼泽,完成一个又一个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今年3月,他又受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委派,赴非洲纳米比亚对纳中公司注册的两处铀矿勘查权属区的铀成矿潜力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野外实地考察。

*同志除干好本职工作外,还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在省政协会、市人大会上提出多个议案、建议、提案。多次参与社市委组织的课题调研。近年来他参加了社市委调研课题《南昌市环境放射性污染现状初步调查》、《关于我市发展“辐照(射)加工工业、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行性调研报告》、《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为南昌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志最大的特点是:少说多干、爱岗敬业、献身科学、服务经济、荣誉廉让、同事融洽、吃苦耐劳、不计得失。

查看全文

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探讨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倍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我国最早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以及孔子学院奖学金资格的高校之一,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如何结合学科特点,确保留学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构建合理的培养管理体系,俨然已成为学校留学生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该校针对公共管理学院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乏味、师资队伍缺乏国际化、教学管理模式不科学、教学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和构想,以期能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教学效率。

[关键词]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平台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一国综合实力、促进资源互通、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各项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发展政策的支持,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其学历结构也不断优化。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幅15.04%。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约7.58万人,比2016年增加18.62%[1-2],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力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我国最早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以及孔子学院奖学金资格的高校之一,截至2018年初,累计招收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近2000名,现有在校留学生共816名,其中硕博研究生共676名,分别来自93个国家,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巴基斯坦(119名)、蒙古(82名)、越南(45名)、孟加拉国和约旦(各29名)、塔吉克斯坦(23名)、马达加斯加(21名)、哈萨克斯坦(20名),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坦桑尼亚(56名)、尼日尔(8名)、秘鲁(5名)。随着留学生对英语授课课程的青睐,学校依托地矿资源的学科优势建成了石油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以及通信工程全英文授课项目。然而,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在留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确保留学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构建合理的培养管理体系,俨然成为留学生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笔者针对该校公共管理学院留学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乏味、师资队伍缺乏国际化、教学管理模式不科学、教学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和构想,以期能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教学效率。

一、公共管理学院留学生的基本状况

以笔者所在的公共管理学院为例,自2011年开始,其大规模招收公共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学和法学四个专业的学历留学生,截至2018年1月,累计学历留学生人数174人,目前已毕业86人,在院留学生共87人,如表1所示。(一)学历层次从学历层次来看,在读的87名留学生中,有本科生2人,硕士研究生62人,博士研究生23人,如图1所示,该院以招收学历留学研究生为主。从专业分布来看,在院的土地管理专业留学生共计2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22人;法学专业8人,地理学2人,而公共管理硕士(MPA)留学研究生最多共计49人,占到在院留学生人数的57%,如图2所示。从国家分布来看,该院招收的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巴基斯坦(9名)、蒙古(10名)、老挝(5名)、柬埔寨(7名)马达加斯加(8名)、哈萨克斯坦(5名)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坦桑尼亚(8名)。(二)教学管理模式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来看,目前国内高校留学生培养的管理模式有独立式、趋同式和一体化三种模式。而该校公共管理学院因专业和人数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模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该院的优势学科,有博士点,以招收博士研究生为主,采取一体化培养模式,即留学生从招生、入学、培养各个阶段都与本土学生同步进行,一起接受中文授课。MPA留学研究生人数较多,采取独立式培养模式,单独编制培养方案、单独进行全英文授课。而法学与地理学的留学生因为人数较少,无法单独开班,因此采取趋同化管理模式,即参考本土学生的培养方案,部分专业课程与本土学生一起,部分公共课程可与MPA留学研究生一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招收的博士留学生基本硕士期间也都在中国完成学业,有较强的汉语基础,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能很快地适应博士期间的学习。而采用独立培养模式的MPA留学研究生体系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已逐步走向正轨,但从教学到管理、从招生到毕业的诸多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公共管理学院留学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地测类研究型实践教学综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5月18日.下设能源地质系、地质工程与环境系、地球物理与信息系、测绘与土地利用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在编教师47人。目前在籍学生分布在地质工程、测绘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四个专业,2008—2009学年度学院教师共开设本科生考试、考查课程6l门共计2604学时,其中含实验和上机环节的课程38门,实验课234学时,上机课230学时;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包括毕业实习)共开课21门计51周。众所周知,地测类专业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外还要有大量的实验和集中实践与之相配合.以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本文从实验室建设与制度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结合科研选题并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等方面介绍学院的经验与探索。

1教学改革与经验

1.1实验室建设与制度建设

按照学校“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学员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人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教学的研究、探索、改革与优化。2009年重点建设了地质综合实验室、煤田地质勘探实验室、数字空间信息综合分析实.验室和空间信息采集与数字测绘实验室,累计建设资金356.9万元。实验条件的改善,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优化了实验教学环境。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达到了90%。为本科生的集中实践、科研训练、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保障。为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效能,逐步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学院成立了地测实验中心,与系级机构平级,由学院统一管理,打通使用。目前已初步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试行)、实验教学管理办法(试行)、学生实验守则(试行)、实验教学规范(试行)等制度外,还初步制定了实习报销制度与原则、实验设备管理和赔偿制度(试行)、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试行)等规范管理文件。通过实验条件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规范运行。

1.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渠道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明确实习基地承担的义务和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实现基地的稳定运行.是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以及适应不断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的保障。2009年学院根据人才需求和新形势的要求,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协商建立了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分别为湖南省煤田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局、云南煤炭地质勘察院、河南煤炭地质勘探研究院、北京三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地铁地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京煤集团等;此外,学院与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与就业方面,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将优先接收学院学生到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安排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使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紧密结合,而且拓宽了实践办学途径,弥补了校内实验条件的不足,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运行,也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和空间。学院重视地质类和测绘类专业的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在实习任务下达之初,学院和各系统一安排部署,指定有经验的带队教师,结合实习基地条件和特点,确定实习内容和要求,准备相应的实习指导书;实习前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实习的意义、明确实习的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实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进度,努力解决存在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实习后一周内提交符合格式要求的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质量、实习表现、出勤情况等给出成绩。并召开总结和讲评会,指出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后续有待改进的地方.实习报告全部在学院归档保存。从目前的运行结果看总体效果良好,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查看全文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2019年末,肺炎疫情突至,全国各地高校被迫推迟开学,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完成上遭遇危机。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以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2020届毕业生为研究样本,探讨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方法体系。

关键词:肺炎;毕业论文;实践教学

2019年末,肺炎疫情突至,我国高等院校春季开学延期。根据教育部有关肺炎疫情防控通知精神,各高校做出“推迟开学不停学”决定,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但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生面临着资料不全、实验室“停摆”、外出调研受阻、导师指导难等问题[1-3],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近年来,“严把质量关”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共识[4]。因此,本研究于2020年6月针对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试图摸清当时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疫情防控背景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析

笔者于2020年6月对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2016级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2016级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38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77名。两个专业共计110人(地理科学专业36名,旅游管理专业74名)参加问卷调查,占该院毕业生的95.65%。本届学生的指导老师共3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22人。本次问卷调查共设置了23个问题,包括总体满意度、选题阶段、写作过程和网络答辩四个部分。根据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指导老师反馈的情况来看,本研究样本中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良好,基本能在毕业论文工作安排的时间节点前完成相关工作,但疫情仍对各实践教学环节造成一定影响。1.疫情是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参与线上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95.46%的人清楚毕业论文开展的全过程,且76.36%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较大。但是,只有45.45%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达到54.55%,超过总调查人数的1/2,说明本届毕业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总体满意度偏低(图1)。其中,地理科学专业满意人数19人,占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52.78%;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满意的比例明显低于地理科学专业,仅有31人,占41.89%。问卷调查的数据还显示,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学生中,有76.47%的人认为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不熟练是无法满足研究需要的主要原因。41.1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是导致毕业论文满意度偏低的原因之一。疫情期间无法返校获取资料、居家期间导师指导难、无法返校进行实验以及家里缺乏计算机等设备这四种疫情因素导致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4.71%、47.06%、29.41%和11.76%①。2.疫情导致部分毕业论文选题调整疫情全面防控时期,该校2020届毕业生已经完成选题和开题工作。调研数据表明,由于疫情影响,导致11.82%的学生毕业论文重新选题,44.55%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67.27%的毕业论文进度重新进行了安排(图2)。在文献资料检索方面,90.91%的学生居家期间都能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能够阅读20篇以上外文文献的同学占到27.27%;阅读11~20篇外文文献的同学占21.82%;阅读5~10篇外文文献的同学占14.55%;阅读5篇以下外文文献的同学占36.36%。此外,44.55%的学生认为开题报告最难以撰写的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仅有0.91%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工作阶段难以撰写。3.疫情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困难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均较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掌握室内和野外调查、观察、观测、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本功[5]。然而,调研结果显示本届学生毕业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网络公共数据的获取(占参加调研人数的63.64%)。疫情期间平均每周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2次以上的人数占52.72%,交流沟通1次的人数占38.18%;此外,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的模式多是按照指导老师安排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占比为50.91%),45.45%的学生能积极主动联系指导老师,但仍有3.64%的学生每到时间节点被指导老师催促。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74.55%的学生认为论文的排版能力得到提升,44.5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图表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毕业论文各部分的写作情况,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文献综述,其次是数据收集与方法,再次为结果与讨论部分。4.疫情对网络答辩环节影响较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8.18%的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网络答辩,后续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最终全员完成网络答辩。仅有3.64%的学生不满意毕业论文网络答辩。98.18%的毕业生清楚答辩前需做的准备工作,92.73%的学生了解本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此外,77.27%的学生正式答辩之前进行了网络预答辩。53.64%的学生能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论文内容(图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虽然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按时完成了,但疫情防控仍对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的毕业论文各教学环节造成了一定影响。疫情期间无法返校获取资料是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少部分学生论文重新选题,近一半学生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2/3的学生的论文进度重新进行了安排。此外,疫情期间学生与导师沟通交流不畅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困难。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方法体系

查看全文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2019年末,肺炎疫情突至,全国各地高校被迫推迟开学,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完成上遭遇危机。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以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2020届毕业生为研究样本,探讨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方法体系。

关键词:肺炎;毕业论文;实践教学

2019年末,肺炎疫情突至,我国高等院校春季开学延期。根据教育部有关肺炎疫情防控通知精神,各高校做出“推迟开学不停学”决定,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但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生面临着资料不全、实验室“停摆”、外出调研受阻、导师指导难等问题[1-3],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近年来,“严把质量关”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共识[4]。因此,本研究于2020年6月针对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试图摸清当时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疫情防控背景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析

笔者于2020年6月对湖北某省属本科院校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2016级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2016级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38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77名。两个专业共计110人(地理科学专业36名,旅游管理专业74名)参加问卷调查,占该院毕业生的95.65%。本届学生的指导老师共3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22人。本次问卷调查共设置了23个问题,包括总体满意度、选题阶段、写作过程和网络答辩四个部分。根据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指导老师反馈的情况来看,本研究样本中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良好,基本能在毕业论文工作安排的时间节点前完成相关工作,但疫情仍对各实践教学环节造成一定影响。1.疫情是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参与线上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95.46%的人清楚毕业论文开展的全过程,且76.36%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较大。但是,只有45.45%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达到54.55%,超过总调查人数的1/2,说明本届毕业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总体满意度偏低(图1)。其中,地理科学专业满意人数19人,占本专业参加调查人数的52.78%;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满意的比例明显低于地理科学专业,仅有31人,占41.89%。问卷调查的数据还显示,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学生中,有76.47%的人认为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不熟练是无法满足研究需要的主要原因。41.1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是导致毕业论文满意度偏低的原因之一。疫情期间无法返校获取资料、居家期间导师指导难、无法返校进行实验以及家里缺乏计算机等设备这四种疫情因素导致毕业论文一般或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64.71%、47.06%、29.41%和11.76%①。2.疫情导致部分毕业论文选题调整疫情全面防控时期,该校2020届毕业生已经完成选题和开题工作。调研数据表明,由于疫情影响,导致11.82%的学生毕业论文重新选题,44.55%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67.27%的毕业论文进度重新进行了安排(图2)。在文献资料检索方面,90.91%的学生居家期间都能利用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能够阅读20篇以上外文文献的同学占到27.27%;阅读11~20篇外文文献的同学占21.82%;阅读5~10篇外文文献的同学占14.55%;阅读5篇以下外文文献的同学占36.36%。此外,44.55%的学生认为开题报告最难以撰写的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仅有0.91%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工作阶段难以撰写。3.疫情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困难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均较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掌握室内和野外调查、观察、观测、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本功[5]。然而,调研结果显示本届学生毕业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网络公共数据的获取(占参加调研人数的63.64%)。疫情期间平均每周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2次以上的人数占52.72%,交流沟通1次的人数占38.18%;此外,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的模式多是按照指导老师安排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占比为50.91%),45.45%的学生能积极主动联系指导老师,但仍有3.64%的学生每到时间节点被指导老师催促。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74.55%的学生认为论文的排版能力得到提升,44.5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图表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毕业论文各部分的写作情况,学生认为最难以撰写的部分为文献综述,其次是数据收集与方法,再次为结果与讨论部分。4.疫情对网络答辩环节影响较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8.18%的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网络答辩,后续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最终全员完成网络答辩。仅有3.64%的学生不满意毕业论文网络答辩。98.18%的毕业生清楚答辩前需做的准备工作,92.73%的学生了解本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此外,77.27%的学生正式答辩之前进行了网络预答辩。53.64%的学生能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论文内容(图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虽然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按时完成了,但疫情防控仍对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的毕业论文各教学环节造成了一定影响。疫情期间无法返校获取资料是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少部分学生论文重新选题,近一半学生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2/3的学生的论文进度重新进行了安排。此外,疫情期间学生与导师沟通交流不畅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困难。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的方法体系

查看全文

地矿局党组建设工作汇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宁夏地矿局党委把进修型党组织建立与创先争优运动相连系,与效能建立相连系,与存眷改善民生相连系,容身地矿实践,立异进修方法,“三跟进”准则,全力推进“三地三中间一前沿”为首要内容的规范化项目部建立,出力打造“十大”进修平台,推进进修型党组织建立任务深化扎实展开。

一是建立局党委中间组进修平台。近3年来,召开中间组进修44次,专题进修35场,强化了看法、增进了交流、凝集了团队进修力。二是建立“理论大课堂”情势政策宣讲平台。组织理论宣讲团深化各底层单元、项目部、钻机组,向广阔干部职工展开情势政策教育。共宣讲70余场,5000余人次承受了教育。三是建立“弘扬地矿精力演讲竞赛”幻想信心教育平台。以弘扬地矿系统“三荣耀”传统、“三特殊”精力为主题,每年在局系统干部职工中展开演讲竞赛,激起职工喜欢岗敬业、献身地矿的热情和骄傲感。四是建立“三站两基地”人才培育平台。依托引进的7位地质学院士、10位知名地质学专家和中国地质大学,打造院士任务站、函授站、博士后任务站和产学研基地人才培育平台,培育了一批急需人才。五是建立“博士宣讲团”对交际流平台。组建了宁夏地质任务博士宣讲团,面向全区各级指导干部展开地质任务与经济社会开展大宣讲,进步了地质任务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六是建立“宁夏地质科考”专业常识普及平台。成立了地质科考协会,约请地质科技喜好者参与地质科考运动;建成了宁夏地质勘查配备博物馆,抓紧建立宁夏地质博物馆,用以宣传普及地质科普常识。七是建立“地矿任务例会”营业交流平台。树立了全局办公室、总经(总会)、总工、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工会、离退休等任务例会,按期展开任务钻研和交流,极大地提拔了营业人员本质。八是建立“简报快讯”信息交流平台。依托局机关《宁夏地矿信息》《宁夏地矿快讯》及局属单元兴办的20多种信息刊物,普遍宣传在进修型党组织建立和地矿事业开展中的好做法、好经历,普遍宣传进修英雄榜样、身边榜样的动人事迹和高尚精力。九是建立“收集信息”进修共享平台。局门户网站和各单元网站都开拓了进修交流论坛栏目,既为党员干部供应了丰厚的进修材料,又建立了交流进修心得的平台。十是建立“全员阅读”常识积聚平台。将每年4月份确定为全局“念书月”,组织展开荐书、送书、念书交流、演讲、征文等丰厚多彩的运动。近3年来,局党委共引荐各类书本120种,向广阔职工赠书2640本,汇编进修资料10本累计220余万字。本年局党委在全局深化展开了以打造进修型、立异型、调和型、生机型、务实型、清廉型为主题的“六型指导班子”建立年运动,进一步提拔了全局进修型党组织建立的程度。

在推进进修型党组织建立的进程中,出力注重进修效果的转化,获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构成了丰厚的看法效果。三年来,局系统副处以上干部撰写念书心得领会600余篇120余万字,构成调研申报64篇,并构成了进修效果汇编;在区表里各类报纸、杂志上刊发理论文章和论文120余篇。二是提拔了地质勘查才能。三年累计投入450万元,培育地学博士15名、工程硕士25名。投入3000多万元,置办了一批进步前辈地勘设备。全局各类天资达60多个。三是资本保证获得新打破。近三年来,发现的各类资本潜在经济价值超越5000亿元。四是效劳生态移民工程获得新成果。连系生态移民工程,3年来累计成井39眼,总出水量3.6万方/日。五是效劳社会开辟新范畴。发扬地质任务根底性、先行性特点,自动承当起了自治区经济建立和社会开展诸多范畴的技能支撑,成为勘查施工和技能效劳主力军。六是树立了地矿部分新形象。近两年,局系统取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个,涌现出全国和自治区劳动榜样7人。进修理论科学开展观运动、干部监视、人才培育、纪检监察、督查、思维政治、党务政务信息、大进修运动等任务先后在自治区有关会议上作了大会交流。宣传思维文明任务延续三年获得自治区党委杨春色常委的一定和指示。延续两年取得自治区效能目的治理审核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果。本年以来,已荣获“‘十一五’时期全区疆土资本任务进步前辈集体”、“全区平安出产任务进步前辈单元”、“全区公共机构节能降耗任务进步前辈单元”、“全区机构编制任务进步前辈集体”、“全区依法管理示范单元”、“自治区建立进修型党组织进步前辈单元”等多项奖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