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18:04: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国地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地理论文

地理水文学研究管理论文

1关于地理水文学

地理水文学(GeographicalHydrology)与水文地理学(Hydro-geography)均属水文研究的地理学方向,与直接服务于水利工程的工程水文学有所不同。但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50年代受原苏联学术界的影响,促进了我国区域水文的研究,并且形成了水文地理学的主题。俄语中的水文地理(гидротафия)与英语中的Hydrography涵义相同。后者于16世纪在欧洲用于水道(河、海)测量制图的描述[1,2],在中译书刊中有人译为“水象学”。水利工程专业人员把水文地理作为水利的自然条件来看待,例如,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等背景,实际上是自然地理因素的特征描述。这里看不出对于水文与水资源本身规律的研究,不能有效地利用地理学原理深入研究水文现象。为此,我们强调水文学的地理方向或地理方向的水文研究。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水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的生活,广泛涉及生态与环境等的方方面面[3]。水文地理学已突破了单纯的水背景研究。实际上,从1978年以后,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的历届全国水文学术大会上都强调人与水关系的研究[4-6]。

适应水问题研究发展的需要,并与工程水文学相配合,深化水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地理水文学更可拓宽水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发展内涵,有利于学科研究发挥自己的特色;促进水文研究与地理科学其它分支科学的横向结合,如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等,尤其是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结合,形成新的边缘学科领域和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通过水与资源、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的广泛联系,有利于综合性研究优势的发挥,改变水文地理研究的传统方法与手段,增加计算技术、遥感遥测与信息系统方法的应用,提高研究工作的水平。

地理水文学的提出是一种发展,而不是对水文地理学的否定。两者既属于地理科学也属于水文科学。为了简化叙述,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地理水文学与水文地理学示意

Fig.Relationshipbetweengeographicalhydrologyandhydrogeography

查看全文

研究生专业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在分析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历程及新形势对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新要求的基础上,笔者指出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存在培养体系不健全、地理学思维和能力培养不到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面向“十四五”新任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应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学科培养能力;面向新任务,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培养;面向社会应用,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思维;创新能力;地理学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我国学位制度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研究生规模从小到大,研究生质量由弱到强。1978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仅有10708人,到2019年研究生招收91.7万人,增加了大约85倍。[1]随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更加突出培养模式转变,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更加突出结构调整优化,更加突出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更加突出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2]近几十年,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新的地理学思想、方法、认识、观点、发现层出不穷。[3]地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新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而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面向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针对新时期发展特点和任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解决制约研究生培养的桎梏,加强地理学研究生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优化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结构与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5]而且有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

一、中国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历程

中国近现代地理学起步较晚,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才逐渐兴起。1921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开办了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涵盖地质、地理和气象三个专业,开始培养地理人才。此后,胡焕庸、黄国璋、张其昀等于1929年共同在中央大学理学院创办了地理学系,其后又陆续创办了西北联合大学、西安师范学院、浙江大学等学校地理系。特别是张其昀首次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并首创了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制。此后,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国第一个专业地理研究机构于1940年在重庆创办。这些院系专业、研究机构的开办培养了地理学专业人才,但培养的地理学研究生数量极少,从1935年到1949年全国仅授予硕士学位200多人,没有授予过博士学位。[6]新中国成立以后,地理学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调整,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于1952年起先后设立自然地理学专业及自然地理学的有关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地理工作者。自1979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地理学及其分支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加快了地理学各类研究人才的培养。[7]1981年11月2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包括地理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8所,硕士授予单位22所。根据中国学信网专业目录显示,截至2019年地理学硕士培养单位共90所,地理学博士培养单位32所,基本上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同时为了加强地理学研究生的交流,2005年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地研联)和2006年创办的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为广大研究生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地理学开始从地理学院系名称、专业名称两个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即“地理系大改名”“地理专业大合并”。[8]2000年,国家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环境地学、地貌学、气候学、古地理学、地图学等地理学二级学科专业分类调整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并将其中一些专业划分到其他学科。这些改变和调整使得地理学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转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

二、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要求

查看全文

陈述彭科技哲学综述

地学是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一门科学,其众多理论都是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并完成的。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受哲学的支配。”通过探讨自然科学家的思维特点,能够更容易地了解其科学理论的出发点及基本内容;通过分析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可以学习优秀的学术思想。陈述彭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是中国遥感地学的开拓者,从事地学研究近七十年,享有“中国遥感地学之父”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在哲学上富有理论修养的科学家。他在地学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建立与陈述彭先生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众多学术论文中都带有深刻的历史和现代地学思维特性,提出的很多方法也都蕴含着方法论精神,这成为他战略性的引领和拓展遥感地学这一新兴学科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生平简介

陈述彭(1920.2—2008.11)曾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他还曾担任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兼地球信息科学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数据地理模型委员会委员,国际空间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IGB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科技顾问,国家遥感中心顾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等。陈述彭创办了《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和《遥感信息》等刊物并长期担任主编,著有《地学的探索》六卷、《石坚文存》三卷,联合撰写《遥感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球信息科学》、《遥感信息机理研究》、《地学信息图谱》等专著,主编《遥感大词典》及《地球系统科学》等大型工具书,主持设计编辑和印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自然地图集》、《中国陆地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大型图集,发表中、英、俄文论文30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美国地理学会0.Miller金质奖章等奖项。

二、陈述彭的地学思想

1.陈述彭地学思想的启蒙

陈述彭从小兴趣广泛,5岁起跟着父亲学习识字。在长沙高级中学时刊登的《南岳游记》受到校长的赞赏,成为了引导陈述彭走上地学的第一个无声信号。1927年陈述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竺可桢先生大力倡导着徐霞客的毅力和精神,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推崇科学、民主的求实精神,浙大史地系更是名家云集,老师们讲授地球演化的历史、自然演化的过程、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严格的野外基本训练和系统的地学基础知识令陈述彭大开眼界。浙大的学术空气异常浓郁:涂长望教授的大气物理、气象观测,叶良辅教授的历史低值和演示抗污分析,任美锷教授的地形发育旋回和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谭其骧教授的沿革地理,张其昀教授的地缘政治天上地下,自然人文,展现出了地球科学的大千世界,这些积累为他后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第一的精神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维打下了初步基础,这里也成为树立陈述彭地学科学大有可为这一坚定信念的发源地。

查看全文

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研究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介绍了GIS学科竞赛的特点、性质和能力要求,通过对GIS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GIS学科竞赛在推动GIS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地理信息科学;学科竞赛;实践教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和原动力,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将培养大批优秀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1]。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增加专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深入广泛的探讨和实践。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GIS)是一门集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其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鉴于GIS技术具有技术性、广泛性、产业性等特点,社会对GIS的重视度与日俱增,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抓手,地理信息行业发展迫切需要掌握先进技术、具有深厚专业基础的多功能、创新型人才。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才问题成为GIS产业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2,3]。《201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11.7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85万人,而每年培养的地理信息科学本科生3万余名,研究生7000余名,专业人才缺口和人才培养滞后问题愈发凸显。比如,企业及行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不足、高校培养的GIS人才跟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普遍存在。行业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GIS人才,如何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4]。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高等教育实践育人,各种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学科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以其特有的“创新性”“应用性”和“灵活性”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5]。学科竞赛能够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以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在完成竞赛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6]。学科竞赛搭建了一座高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以GIS学科竞赛为驱动,探讨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对于培养GIS创新型人才、提高GIS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GIS学科竞赛的特点

GIS学科竞赛是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和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发起、面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校学生的GIS专业大赛,影响范围广,示范作用强,已经成为全国GIS相关院校中影响最大的赛事之一,深受广大师生的重视和欢迎[7]。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GIS学科竞赛包括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起的“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发起的“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的“Supermap杯高校GIS大赛”、武汉中地数码有限公司发起的“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等(表1)。从表1可以看出,各个GIS学科竞赛在大赛组别设置、平台、评价方式等方面各有侧重,也对参赛学生和团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组别设置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主要考查学生对空间数据的收集、编辑、处理、分析、制图以及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设置了操作技能组(矢量制图组、遥感处理组、三维建模组)和二次开发组(初级开发组和高级开发组),以2020年为例,竞赛题目紧跟时事,以疫情为切入点,参赛选手可对武汉地区进行专题地图绘制、遥感影像解译、三维景观建模,或开发智能疫情服务平台系统。相比之下,ESRI杯和Supermap杯在比赛组别设置上更加丰富全面,并且考核重点和方向不断调整和更新。2019年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分为个人挑战赛和分组作品赛,选手可根据情况同时参加多个项目,并且每个组别都有详尽的作品提交要求和评审标准;2020年ESRI杯比赛增加了地图故事组,以在线制作地图故事为主要比赛内容,竞赛方式不断创新。Supermap杯高校GIS大赛除了制图、分析、开发组之外,还设置了论文组,旨在考查学生应用相关产品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应用撰写论文的能力。竞赛包括自由命题、半命题和固定命题等多种形式,基本涵盖了GIS专业所有主体学习内容,适合各年级所有学生参加。从软件平台上看,竞赛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定软件及平台,另一种是不指定软件。其中ESRI杯地图故事组、地理设计组和GIS应用开发组要求使用ArcGIS平台中的相关产品技术,遥感应用组使用ENVI软件;Supermap杯要求作品必须基于SuperMap系列软件完成;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必须使用MapGIS软件及平台进行;而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则不指定软件平台。学科竞赛多元化的软件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参赛机会,参赛选手可根据自己对相关软件的掌握程度选择感兴趣的竞赛,充分发挥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从竞赛方式看,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采用现场竞赛的方式,参赛选手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所有参赛团队均使用相同参赛题目与数据。竞赛分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时常各3个小时)进行,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并需要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撰写文档材料,然后由专家现场打分,侧重考查参赛选手的团队协作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ESRI杯、Supermap杯和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在网上提交作品进行评价,部分组别(比如开发组)要求进行现场答辩确定最终名次,比赛对实践创新、软件操作、综合分析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锻炼了参赛选手团队协作、沟通表达、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

二、从学科竞赛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的理论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先富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但可以优势互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也可以加速我国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步伐,还对保持国家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及其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区域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先富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但可以优势互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也可以加速我国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步伐,还对保持国家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及其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区域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先富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但可以优势互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也可以加速我国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步伐,还对保持国家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及其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区域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先富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但可以优势互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也可以加速我国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步伐,还对保持国家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及其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区域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查看全文

高校地理教学改革探索

一、高校地理教学改革需求

1.社会发展的需求。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是目前制约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解决方法,而这些问题与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剧增。深入了解我国地理特征、资源分布、气候结构等能够有利于国家在农业发展、人口健康、资源整合等方面做出重要的决策和改革措施,促进国家产业优化和调整,提高国家竞争力并为世界环保做出贡献。在国际上,地理学家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了许多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社会发展趋势和影响、全球气候研究、地貌分析、资源开采等。未来中国地理学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地球表层系统变化规律、区域开拓耦合技术路线、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地理学家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场所,是培养学生综合性和区域性地理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未来地理学家和提高社会公众地理知识的重任,提高高校地理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之一,使其符合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

2.我国地理学科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地理学受到分解学术思想的影响,其综合性方法论无法得到有效体现,大部分以分解的形式组合存在,相比世界水平比较落后。随着应用生态学和系统论观念的普及,我国开始对地理学重新定义,研究的重点也转为综合发展和要害分析方面。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地理学范畴,传统的地理学以静态描述来记录一个区域的景物,而新地理学又注重于人类活动在该区域内产生的影响,二者各有优缺点。新旧地理学的发展融合就要求高校地理课程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取长补短。一方面,延续传统地理学对地貌特征、人文景观的记载和描述;另一方面,要对人类活动、社会发展等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加以预测和分析。高校地理教学改革应该将新旧地理学所侧重的问题加以融会贯通,坚持自然和社会综合发展的原则,使得地理学科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在过去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一直被当作教学的主要管理者和监督者,需要全面负责整个教学过程,这种灌输式的观念显然已经违背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将学生的知识获取从被动转为主动,并且新时代下的学习强调各学科的关联性、实践性以及自主、创新的高级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掌握如何学习的能力往往比单纯地知识获取更为重要,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地理教学存在的不足

1.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地理学与气候气象、地质地貌、土壤情况、生物分布等学科联系紧密,目前教材中的内容缺乏对这些学科内容的覆盖,使得地理学科内容完整性降低,并且教材内容有些过于简单或冗余,无法全面地讲述地理学相关知识,高校地理的综合性特点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这不仅无法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课程体系结构,还不利于学生通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教材中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高校地理教材目前主要还是分析地理特征、形成机制、分布规律等,对于与地理学相关的环保、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却鲜有涉及,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存在脱节。

查看全文

高中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摘要: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是培养国家安全观、爱国主义精神、地理空间思维素养的重要载体。开发高中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应以“新国家安全观”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即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探究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等原则,采取重视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注重系统化的大安全格局养成、构建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和师生共同体、设置期待效应评价方式等策略,以适应新时代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安全地理教育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1]贯彻国家安全观,构建集政治、国土、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信息、科技、生态、资源、核11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是《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2]的法定要求,其目的是“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强化责任担当,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教育部在2017年版新修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把《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设置为选择性必修课,《政治地理》设置为选修课。这一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新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思想,为高中地理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如何把高中国家安全地理教育落到实处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课题。探寻开发高中国家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是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勇于担当的责任。

一、高中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指导思想“新国家安全观”是《高中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中国面临的内外安全环境日趋复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新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理论。他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它是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4]。每一个领域的具体安全都必然和必须与其他领域的安全密切相关联。高中国家安全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新的国家安全观”,注重安全地理空间意识的培养和对传统及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关注,培养家国情怀、忧患意识,树立共治共享的全球安全治理观,让学生在生活中落实好国家安全行为。2.开发原则(1)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安全稳定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基石和支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指出,为加强全国人民的安全意识,积极维护国家安全,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提出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使在校期间学生普遍接受国家安全教育。开发安全校本教材要体现安全教育的内容,又要与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2)即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选择学习学生身边的、即时的国家安全教育案例,最好的素材莫过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实践素材以及重大安全事件。如当前的肺炎疫情防控、粮食安全的讨论、澳洲铁矿石价格飞涨等。(3)探究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教育理论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家乡、祖国及世界地理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关注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注重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地理学习价值观和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二、高中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