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拓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21:15: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业素质拓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探讨
【摘要】为了促进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技能培养”的教育内涵,学校体育教学可以融入多种教学模式。将素质拓展训练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学生提升素养、提高竞争力的有效补充方式。本文主要从职业道德素养、身心素养等方面,分析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并通过对体育课中素质拓展内容和作用的研究,探讨素质拓展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意义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素养;中职学生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含义及现状
中职生职业素养是指中职学生为适应社会各职业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日常往往表现出厌学、自卑感较为强烈,叛逆心理严重。他们中的一些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不理想外,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也有待提高。根据就业市场反馈信息发现,中职生的就业面向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目前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已经从只注重专业技能向更看重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转变。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学生的不满意,主要原因不是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能力差,更多的在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欠缺,中职生需要提升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礼仪、意志品质、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等基本素养。
二、中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是指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创设相应的情境,并在情境之中植入相应的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进而共同完成任务。通常情况下素质拓展训练都是利用自然环境和相应器材,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进而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户外拓展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
摘要:户外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具有极强实践性和互动性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目前,在高校或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泛应用于各类院校的教育工作中.户外拓展训练是一种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性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阻碍和困难,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训练,学生会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困境,用于挑战困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对户外拓展训练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拓展训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分析了运用户外拓展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户外拓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影响分析
我国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在高校及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户外拓展训练.积极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提高其为人处世的能力,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个人及团队的努力积极完成拓展训练的任务,可以激发个人或团队的潜力,进而提升其职业素质,旨在促进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能够保障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1户外拓展的概念和特征
拓展训练是一种户外训练模式,主要是让参与者完成各类任务和挑战,从而提升应变困难的能力,进而获得全新的体验和技能.野外拓展一般强调团队合作,拓展环节中涉及人员管理策略和心理竞争意识,结合户外运动项目,是一种综合体验式的活动项目.一般在校园进行的户外拓展训练主要是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以团队为组织结构,开展多种游戏和竞技项目,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体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提升职业素养等等.户外拓展体验性和互动性较强,开展的活动有的难度较高,有的难度较低,设置的任务难易程度不等,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可以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危机任务的挑战,使各团队成员之间默契配合,及时沟通,共同完成布置的任务.户外拓展训练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团队建设、拓展体验、回归自然、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等.一般拓展训练的形式有场地、野外、水上几种.场地拓展训练包括室外高空项目,如空中抓杠、丛林索、攀岩,第二种是地面训练拓展项目,如背摔、电车、两人三足等,第三种是室内训练,如解袋鼠赛跑、多米诺.户外拓展训练由于训练内容及形式较多,与大自然更为贴近,因此是高校或职业院校拓展训练适合选择的拓展训练形式.
2户外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意义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摘要:随着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战略目标的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领域也日益深化改革。在提升高职体育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中,素质拓展训练是其中较为常见,且效果良好的一种,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素质拓展训练的简单介绍,以及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与可行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为体育教学中更好的融合素质拓展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可行性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之一,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同时也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具体的实践层面,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职业导向,各校往往偏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而体育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仍有进一步探索与提升的空间。当前,提升青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已然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助其改进,不断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使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现代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逐渐涌现出很多与体育教学相关的理念与方法,素质拓展训练是其中最为常见,且应用效果较为良好的一种。该项活动以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传统运动方式为基础,同时有效融入训练的方法,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以往的运动技术理论教学来说,素质拓展训练模式中说教的内容大幅度减少,而运动内容显著提升;相较于传统的运动技术模仿练习而言,素质拓展训练模式则又扩充了更多的基本原理知识,机械的重复练习内容适当减少[1]。
一、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囿于学生就业等现实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将教学重心放置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上,相较而言,学生的体育学习则容易被忽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体育教学方法并未进行创新,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向学生演示,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完成各种运动活动,学生很难掌握各项运动的要领,更难从中享受乐趣。另一方面,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育品德的培育,加之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其只是对身体的锻炼,与自己未来就业无关,因而在课堂当中参与度不高,难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此外,就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而言,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使得整个课堂较为枯燥,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导致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2]。
高职院校体育培训原则与方法论文
摘要:阐述了体育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与意义,研究了在体育教学中设置拓展训练项目的设计原则,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不同专业学生体育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法,旨在建立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运动技能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拓展训练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出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工作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
根据以上文件精神,我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经过长期实践,在体育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特别是在训练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管理学对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影响
摘 要: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后,通过在管理学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教法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培训,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研究结果表明,课程中融入拓展训练教法,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拓展训练;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之后的英国,出现了一种管理培训,称为“OutwardBound”,翻译成中文为“拓展训练”。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参与者进行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培训,这种训练精心设计一系列拓展项目,把参与者植入诸多模拟真实的管理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培训,从而达到综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当前,用人单位在挑选高职院校毕业生时,非常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等素质的高低。综合素质高低将成为高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第一优势资源。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1]。可见,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调查
为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管理学课程组于2014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对河南省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等8个专业的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心理素质、责任心、创新能力、协作精神、抗挫能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诚信品质等方面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40.1%、45.7%、41%、38.5%、48%、58%、60.6%与62.9%,表现一般。以五点量表强弱度测量法,与调查认可度参照后进行评判,80%以上为“很强(++)”,60%~79%为强(+)”,40%~59%为“一般(0)”,20%~39%为“较弱(—)”,19%以下为“弱(———)”,具有一定的趋向性特征。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诚信品质为“+”,心理素质、责任心、创新能力、抗挫能力、社交能力分别为“0”,协作精神为“—”。可见,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诚信品质较好,但心理素质较差,责任心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抗挫能力弱,社交能力不够,特别是团体协作能力不足。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团队成员在相互协作过程中优势互补的能力。其核心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协作,团队全体成员以高向心力、高凝聚力为最高境界[2]。为了进一步广泛地调查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情况,管理学课程组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特点,编制了《高职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的调查问卷》,包括50道单项或不定项选择题。2014年12月上旬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46份,回收率为94.6%。调查对象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各系的学生。被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6岁至24岁之间,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三个年级,涉及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在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后,主持人采取了无记名作答的形式。经过对调查对象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关于团队协作体现如下结果:1.有60%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想寻求同学或朋友的帮助,有28%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想寻求同学与朋友的帮助,12%的大学生根本就不会寻求同学或朋友的帮助。这证明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无法在协作中解决困难。遇到困难时根本不求助别人的同学,前景令人担忧。2.表示喜欢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占33%左右,表示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学生占60%的比例,7%的学生对团队活动根本没兴趣,基本不参加。3.表示愿意在集体活动中发言的学生占33%左右,在别人的鼓励下可简单发言的学生占62%左右,从来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占5%左右。4.别的同学有坏习惯,表示愿意帮助改正的学生占7%左右,7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剩余比例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帮助改正。5.分组团队学习,从资讯准备到汇报总结,每组有30%的学生积极参与,45%的学生稍微关注,剩余25%的比例从来都是搭便车。调查还发现,各项指标,在新生身上有下降趋势。调查不能代表所有高职学生,但也可以显示,当前高职学生非常清楚团队协作对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团队合作习惯和能力尚显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培养高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积极心态及参与团队活动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当务之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不强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较弱的特点,已引起了政府和各高职院校领导的深刻反思。针对上述问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人文素质大讲堂、举办文体活动等途径来解决。但是,由于这些方法通常依靠单调的说教教学和枯燥的理论灌输,操作性与实用性不够,大部分高职学生虽说在参加活动时暂时掌握了知识,但事后对诸多实践问题依然束手无策。所以说,上述方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作用甚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时,多考虑高职学生发展的特点。作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课程组教师,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引入拓展训练教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实证研究
素质拓展训练酒店管理论文
一、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2013级的32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321名学生在诚信品质方面表现较佳,在吃苦耐劳和抗疲劳能力方面表现一般,但是在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竞争能力、抗挫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表现欠佳。这说明,现阶段,至少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表现为适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够等特点。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用人企业和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数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近四分之三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责任心,同时用人单位亦认为团队精神、道德诚信和沟通能力是企业用人的着重考虑的几大因素,同时46.39%的用人单位认为团队精神是本单位聘用毕业生亟需提高的能力(素质),另外43.3%的企业选择沟通能力,41.24%的企业选择了责任心,41.2%的企业选择了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本单位聘用毕业生亟需提高的能力(素质)。据调查,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竞争能力、抗挫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表现欠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共同特点,这种情况甚至普遍存在于本科院校。这些素质和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继而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固然,上述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应试教育有关,但在现阶段,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多数高校采取了开设相应心理课程,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但这种方式与应试教育如出一辙,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却不能用于实战。针对上述情况,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每学期开展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礼仪风采大赛的举办,茶艺技能演示、鸡尾酒调制大赛等,通过这些素质拓展活动的实施,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竞争能力、抗挫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进步,在实战中成长。
二、基于素质拓展五维课堂的完善和提升
虽然在五维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培养下,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客观来说,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还有一定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如何继续提升素质拓展质量,完善五维课堂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1.构建专业技能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除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训外,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技能水平,利用校内实训设备,构建专业技能平台,使学生参加相应的技能比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通过技能比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以后的专业学习方向,再者通过校内技能比赛,又能在学生中行成“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中西餐宴会设计的素质拓展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
1职业素质的界定
关于职业素质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纵观有关研究者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我们归纳为:职业素质是职业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通过遗传和后天教育、学习、实践和体悟形成的从事社会职业所应该具有的身体、心理、知识、能力、品德、性情、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可以分为五方面内容:一是职业品德素质(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二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该具有的基础性职业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三是通用性职业素质,又可称为关键素质(如沟通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自我学习与管理发展等);四是专业性职业素质(包括从事本职业所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五是发展性职业素质(包括适应不同职业和岗位变更所需要的继续学习、职业迁移和创新、创造以及创业等)。
2创新与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培养课堂体系
本文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该专业伴随佛山市及珠三角旅游产业和酒店业的发展,经多年的办学积淀,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2.5+0.5”的传统两段式模式“、课堂教学、企业课程实习、校内实训、课堂教学、企业实践”学工交替模式“、2+1”模式,与企业的合作由单纯的实习生输出到实现与多家本土著名酒店、国际品牌酒店合作办学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需求的酒店专业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更看重职业素质,在酒店行业主要看重的吃苦耐劳,协作忠诚的品质。我校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并构建了针对五维度职业素质的“三课堂”体系。
2.1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三课堂培养体系内涵
依据职业素质内涵定义界定,酒店管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由五个维度的素质组成,根据行业及企业用人要求,确定五维度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通过三年三阶段三课堂贯穿融合培养:(1)五维度同步,三课堂融合:第一维度素质——职业品德素质(主要培养酒店管理职业道德);第二维度素质——基础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专业人文素养);第三维度素质——关键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沟通与团队合作、督导协调能力);第四维度素质——专业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管理能力);第五维度素质——发展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新思维与能力),五维度素质能力培养立体化嵌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五维度同步并进阶,通过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有机融通培养(。图一)“三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关于三课堂的定义至今存在不同的划分标准及定义,尚未统一。本文对三个课堂的定义界定如下:第一课堂,指按照教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在课堂(含教室、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等)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程;第二课堂,以校园为教学情境,教育对象为学生的各类各层次学术、科技、文化、体艺等活动;第三课堂指校外企业实践、实习课程,包括企业实践实习、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培训及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第一课堂为育人主要渠道和延伸,重点建设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具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内及校外活动课程体系,重点培养五维度核心素质。(2)三年培养企业全过程参与。依托与合作办学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本培养模式,通过三个课堂全程渗入企业文化,一则培养出企业忠诚的学员,二则更好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强化企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和参与度,培育出更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职教育主要承担着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不仅是以职业素养为基本前提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还是职业岗位无缝对接的职业化实践教育。当前,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整体特征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为内涵式发展,体现在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尤其是随着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企业社会由“制器”转变为“育人”的迫切渴求。加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难度,在于我们必须在有限的周期内,进行高效的职业素养教育活动。因此,将特训营引入到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养成体系,扭转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片面倾向,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更加科学化、本土化,更能满足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特训营的背景与缘起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异态审视
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内容,而职业技能是与职业素养的平行概念。在对60多家与学院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代表进行问卷调查中,获得了企业对职业素养能力需求的第一手资料。用人单位认为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技能同样重要的占74%,认为职业素养培养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占93.5%。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重视不够,或者没有形成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是目前高职院校职业养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抽象
以职业道德内容为例,目前高职院校多以一些“高大上”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通过纯粹的纸上谈兵“灌输”,导致学生缺乏真实的工作感受,无从做起,无法做到,也间接否定了现实职业活动。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行为,效率低下,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践论文4篇
第一篇
一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勇于探索,敢于表现,但理想信念较为缺失,价值取向多元、功利,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比较强,但自律意识、文化基础、学习习惯较差,自信心相对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探索出一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应当聚焦在加强对学生政治、思想、品格的教育上,要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当前,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众多富有区域特色的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虽然声势浩大,但总体成效不尽人意,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素质教育定位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行业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实践中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视技能培训、轻视道德教育的现象。职教模式的探索与革新往往局限在构建职业人才培养专业理论体系和完善实习实训条件上,而把素质教育放到无关紧要的位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少涉及素质教育环节,或者即便有,也缺乏具体化和操作方案,高职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2.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素质教育的外延十分宽泛,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方努力。从学校教育的的视角看,素质教育只有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抓住重点,切中要害,才能取得取得实效。当前,高职教育的素质培养从总体上看,缺乏高职本身的特点,在理论上没有厘清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边界,而且对影响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的主要因素及其形成机制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看法。同时,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差异性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决策者的影响,远未形成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
3.素质教育体系没有形成。由于高职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较完备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素质教育内容缺乏特色、针对性不强,很多区域性的特色教育元素没有引入,素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素质教育课程化创新思考
一、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一方面,新知识和新技术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其内容和数量呈爆炸性增长,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已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将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变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用人单位已不仅仅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更加关注劳动者多种素质和能力的集成。以《北京青年报/人才时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和《中国青年杂志》的一项调查为例,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求职者综合素质依次是:团队精神、专业能力和背景、创新能力、适应公司文化的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然而,与时代要求相对应的现实情况则是:一方面,大量的高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很快落伍,且又缺少快速重新“充电”的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片面地掌握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职业生涯发展遇阻。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当主动呼应社会经济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策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2.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从规模扩张过渡到内涵建设,是我国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院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均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做大到做强,亟需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高职教育的发展转型,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探究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立足岗位技能的强化训练,片面理解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成为“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同规格、同标准的技能型人才,虽然暂时或貌似解决了学生上岗就业问题,但对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却伴随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职业教育与所有教育一样,必须以德育为先,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有力体现,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3.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意志。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由此,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理念迅速得到了推广和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的高度。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也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可见,顶层的制度设计者已经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供思想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积极探索和思路创新。但是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高职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行动有些迟缓,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高职院校应抓住转型发展的契机,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以谋求自身内涵的丰富和力量的壮大。总之,社会经济的新形势、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意志,都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展开素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强调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高职院校办学的全过程,把相关理论与方法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之中。
二、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理念容易出现偏颇。我国高职教育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针对特定岗位培养技能型人才。在立足职业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路径,提出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譬如产学研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2+1”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等[3]。这种教育与职业直接挂钩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发挥到极致,则易产生另一种倾向,即把受教育对象当作“待加工”的“半成品”进行统一“塑造”。在这种简单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下,高职院校过于强调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全方位能力和素质的形成;过于强调统一标准和智能开发,而忽视个性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过于强调某种职业对某种人才的一时需求,而忽视日后岗位特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和潜在性。因此,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视野狭窄”、“急功近利”,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完全围绕、服务于毕业生就业率而展开,“急功近利”的行为或许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能力欠缺、后劲不足则会给学生的职业生涯埋下重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