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培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18:27: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业素养培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素养培育探索与实践
摘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大学生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也是现代企业的需求。国外职业院校注重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品质,而我国职业院校一般采用校内模拟训练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在金工实习中推行定制管理、分组协作实训、规范操作提高操作技能、争先评优机制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在校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金工实习;职业素养;培养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适时适量地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各种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具有现代职业意识和良好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单位所需的不单单是专业人才,更需要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进入企业后要能创造经济价值,而且必须能“留得住、用得好”。因此,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爱岗敬业是其中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规律。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特点,创建行之有效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根据学情和专业特点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良,不追求一步到位地达到“标准”流程。实现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细致的观察者和引导者,而这样的角色在传统授课中一般很难体现出来。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重技能、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对学生实训中出现的不按规程操作、不遵守制度等“小问题”行为要及时纠正,以免影响最后的教学达到度。
二、国外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
打破学科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宗旨。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英、美等国在职业教育中提出了新的职业能力观,主要包括任务能力观、整体能力观、关键能力观、综合能力观等,在教学实践中更重视培养个人品质,把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遵守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载体,强调技能的传承和企业文化熏陶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美国、加拿大通过推行“三明治”模式的合作教育,实现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国外培养模式和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校内模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很不一样。
高职化工专业职业素养培育探析
摘要:培养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同时要注重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对高职化工专业职业素养培育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专业;职业素养
1化工职业相关素质要求概述
对于化工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公共素质与专业素质。公共素质是指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如诚实敬业、遵纪守法、宽容奉献等。专业素质则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1]。(1)行业素质行业素质是从事化工行业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要求具备行业认同感,并具备安全意识、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行业认同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关系到学生能否以正确的观念去对待化工专业学习。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让其能够对化工专业具备合理、科学的认知,并能够了解化工,对化工学习抱有兴趣。沟通协作能力是化工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人员相互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是保证化工生产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之一。另外,要注重安全意识培养。作为高危行业,化工生产与安全意识密不可分。将安全教育与职业行为关联起来,才能保证生产安全与人员安全。(2)岗位素质不同岗位所具备的技能需求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就导致了岗位素质的不同。但无论任何岗位,职业人员都应该具备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及熟练的技术,使自身能够顺利完成岗位任务。
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教育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这种方针下,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实践课程教学还是技能实习环节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有所提升。然而,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依然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如关系协调能力不足、合作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思维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高职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缺陷。多数高职学校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教学,对综合素养培育却不够重视。从大环境来看,化工生产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使得岗位技能要求愈来愈高,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因此,要求学生除具备动手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问题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2]。这些能力培养在高职学生培育过程中并未受到关注。总体上来看,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包含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发散性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让职业培养与行业发展动态紧密贴合。
高职机电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一、背景与意义
现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以专注技能培养为主要教育目的,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基本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而就业取向功利化、诚信意识淡薄、缺少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培育必须根植于现代学徒制,用人单位作为协同培育主体,要充分发挥师父引领学徒的示范效应;高职院校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突出工匠精神培育。
二、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一)国外现状分析。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学徒制研究较为深入,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如德国“双元制”确立时期要求职业学校与企业培训共同育人,强调科学知识,日益规范和标准的制度培养了严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3]。美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STC理念,注重社区职业学院培养职业素养和技能人才的柔性技能,突出以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强调结合工作过程解决实际问题[4]。英国高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实施工读结合的“三明治”教学方式,规范的职业证书制度从体制上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企业适岗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综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根据各自国情与社会发展不同需求,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虽然不同,但是都强调对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二)国内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正在面临着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大,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着众多问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工匠精神人才的需求。关于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教育观念层面:认为职业素质教育仅仅是知识面的扩展,并非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忽视了校内导师的具体作用。另一方面是培养方法层面:目前职业教育普遍把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之外,通过纯粹的知性方式———职业素养内容的“灌输”来进行;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忽视了企业导师的具体作用。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目前,现代学徒制中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精准度不高、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学校或企业对职业素养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探索专业建设新模式,推动“互联网+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发展,重视“匠心”教育。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工程装备制造产业进行调研,结合学校机电类专业集群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新模式。由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办的“江苏智造,由我创造”走进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入选江苏省教育厅学术冬令营项目。依托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在现代学制培育模式中充当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技能大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通过日常点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岗位历练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服务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工程装备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了“互联网+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发展,重视了“匠心”教育。(二)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校企共搭产教深度融。合育人载体,弘扬工匠精神企业作为学校培育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既得利益者,拥有榜样、场所、资源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现代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5]。在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下,参与企业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体之一,其有承担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责任和意识,我校机电类专业与相关企业深度融合,共商基于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与装配为导向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通过机制、平台、课程、团队的“四共建”,实现了专业教师向技术能手、企业专家向教学能手、学生向技能人才的“三转变”,探索形成以“四共建、三转变”,弘扬了工匠精神。(三)实施新型学分制改革,校企共同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导师制度。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实施新型学分制改革,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在学分制改革中,导师成为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选派责任心强的职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不仅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并且还有职业素养的培育。只有优秀的校内导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只有优秀的企业导师,才能够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徒,夯实职业素养。因此,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我校机电类专业与相关企业深度融合,实施“双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共同探索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导致制度。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关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在内容、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渐成体系,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归纳也层出不穷;但是,基于实践成果的反思和改革研究较少。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评价机制——“成长学分银行”的实践基础上,反思现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在内容、载体、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分析改进方向、优化培育途径,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成长学分
银行在“工匠精神”引领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从政策和行动上支持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地不断加快,职业院校育人目标、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发展地眼光看待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反思总结、改革创新,改善培育内容、方式、载体以及评价手段,探究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使学生素养发展更符合个人发展规律、适合岗位需求,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研究与时俱进、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
素养,按字面理解为素质养成,“强调后天的教化和培养”。[1]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套用方健华博士的职业素养定义,是指其通过高职院校“素养教育、职场文化陶冶、岗位实训锻炼及自我修养而成的,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岗位需求所养成的职业认知、技能、态度、精神、意识及能力等综合职业品质”。[1]就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修炼一般经历认知、经验习得、内化完善、应用等环节,一旦养成,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就学校而言,培育途径涵盖了素养主要内容确定、载体平台搭建、培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随着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地深入,高职院校在制定和调整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方案和途径的过程中,应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在各高职院校广泛实践,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成效显著,为社会提供的技术人才质量提升。但是,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生个性化特点彰显、学生受教育渠道更多,现有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也呈现出一些问题:“程形式的显性教育比重大大超过隐性教育,传统课堂重理论轻实践课”;[2]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灌输、职业素养意识欠缺;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创造性;[3]合作企业资源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主题教育多口号、轻行动;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不足导致评价方式传统且又低效。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实践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和反思,学界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研究甚多,改革探索的成果和心得也层出不穷,如候红英、林青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及实践》,刘巧凤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研究》,张焕华的《思想教育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可见创新研究视角很多,为改革探究了提供了经验参考。但文献多为某专业、某方向的单一研究、缺乏实践依据,也鲜有人以评价机制实践为基础,总结反思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经验和不足,改革创新培育途径;而基于“成长学分银行”这一评价机制的实践分析,正是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改革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依据。
二、“成长学分银行”实践分析
现代学徒制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摘要]新时代职业素养是在传统职业素养基础上的升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素养是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培育必须根植于现代学徒制,用人单位作为协同培育主体,要充分发挥师父引领学徒的示范效应;职业院校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突出工匠精神培育。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新时代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一、引言
为深入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迫切要求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等。传统职业素养一般是指具备职业能力的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守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众多成功人士认为,敬业与合作是职业素养必须涉及的两个关健点。“敬业”就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和职业义务意识。“合作”就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为实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支持的一种行为。所以职业素养是人们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工匠精神概括地说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特征。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携手传授,对学生(学徒)进行以特定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的模式。它有利于推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专业规划与产业需求对接、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技能人才和提高就业专业对口率。新时代职业素养是在传统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融合了工匠精神,并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素养,已在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引起重视。这些为新时代职业素养在现代学徒制中纳入全过程培育奠定了前提基础。
二、新时代职业素养与现代学徒制的关系
新时代职业素养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杆,同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新时代职业素养的意义。较高的职业素养是反映从业人员成熟度的一个关键参数。从个人的发展视角观察,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做出醒目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从用人单位的立场来考虑,富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企业开源节流、开拓创新,从而提高单位自身的竞争能力;从国家的长远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质量的优劣,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前提。所以“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二)新时代职业素养与现代学徒制的关联性。如前所述,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学徒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因此两者具有一定联系。一是新时代职业素养能够为现代学徒制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推广注入动力;二是培养具有新时代职业素养的人才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目的;三是现代学徒制的推广与发展为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实践入口,能够促进新时代职业素养融于职业教育全过程。
高职酒店管理职业素养培育探析
【摘要】本文论述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分析了贵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提出了贵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构建“家庭+学校+企业”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站;打造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第二课堂;建立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一带一路;贵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
“一带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简称,我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46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各类互免签证协定。据国家旅游局测算,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吸引沿线国家游客8500万人次,“一带一路”的发展有效刺激了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的繁荣,从而带动酒店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酒店业发展必然对酒店从业人员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提出新的挑战,作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探索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是酒店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1、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道德、心理、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可以通过学习、培养、锻炼、自我修养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单位的一部分,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除能吃苦耐劳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做工作。态度则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欣赏的等。通过对职业素养定义研究,总结职业素养是指员工在工作中综合体验出来的专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素质和品质。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则属于隐性职业素养。2、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通过研究学术界对职业素养的定义,结合对各合作酒店员工职业素养的调研,根据酒店行业的特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五大职业素养。第一,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包括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热爱行业,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组织纪律、职业道德、阳光心态;第二,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的积累,包括审美素养、国内外文化素养、国内外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第三,专业素养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第四,社交素养。包括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情商;第五,创新素养。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二、贵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特征及融合路径
摘要:“众创”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并产生了基于“双创”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基于“双创”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具有“以完整项目为载体,强调项目的创新性”“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以教师指导为辅助,强调指导的差异性”的特征。在未来基于“双创”教育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应改革“双创”课程体系、开展校企“双创”合作、优化“双创”师资队伍,以及打造“双创”校园文化方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内涵;特征;融合路径
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关系到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当下社会对于未来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为高职院校在“众创”时代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201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明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可见,以创新创业为表征的创造性元素已经在人才培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结合“双创”这一大背景深化对职业素养内涵与培养的认识。因此,在理清新时代背景下“职业素养”内涵基础上,指出以“双创”教育为载体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特征,进而探讨“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路径。
一、“双创”背景下职业素养的新内涵
(一)传统的职业素养内涵。职业素养可划分为通用职业素养和专用职业素养,前者是指作为一名合格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后者则是本行业特定的职业素养的体现。在传统的职业素养培育中,为了迎合“刚性化”“单一流水”的机器大生产方式,高职院校更为强调培育学生对某种具体职业和岗位的熟悉程度及其胜任力,[1]而形成既定的职业品质。具体来说,传统的职业素养常常指的是人们在职业过程中的规范和要求,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责任心强、遵守操作规范、守时、细心等,因此,传统的职业素养培育以“遵守规范要求”为核心,培养目标呈现出“标准化”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但机械制造加工行业从业者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餐饮行业从业者如何研发新菜品?设计行业从业者如何根据顾客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产品定制?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从业者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以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可见,传统的以“遵守规范要求”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二)职业素养内涵的新发展。随着“众创”时代的到来,使得“创新”不再仅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专利,“创业”也不再仅是“资本家”们的特权,在产业链中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每一个环节的从业人员都有可能进行创新或创业。2015年6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尤其是“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等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国家当前急需一大批能够引领技术革新的大国工匠和一大批能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创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育不能仅满足于培养学生成为一名能够熟练地进行标准化操作、遵守工作规范的合格工人,更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即应从培育学生以“遵守规范要求”为核心的传统的职业素养转变为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素养。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外创业”意识,即学生需在复杂、易变的时代环境中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开辟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新的企业、岗位、业务;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内创业”意识,即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创新方法、改进方式来提升工作效率。[2]
二、高职院校基于“双创”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特征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综述
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支持和需求等。由于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职业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对最终的培育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主动意识、提升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完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机制等策略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效果进行优化,从而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职业素养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改变当前就业局势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基地,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而造成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现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因素。大学生职业素养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因素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比如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个人职业态度以及求职目标等。个体因素会被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所看重,而在判断个体因素的优劣时,一般会以学生的相关表现为依据[1]。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获得过的证书、获得过的学校奖励都是企业或相关用人单位用来衡量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一项重要指标。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创业经历、兼职经历是展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据。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对其未来的就业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在求职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越强的学生越能坦然面对困境,并且能够快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其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体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诸如知识基础、技能水平、职业品质等。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冲在第一线的“劳动者”。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在学校中得到发展的,学校课程安排是否合理、实践教学是否落实到位等均会直接影响到职业素养的培育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尤其是那种着力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更应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当前所属领域所需要的高专业水平的特色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培养体系过于单一,则难以满足学生需求,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三)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支持和需求。在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关的外部因素中,社会因素占据重要地位,其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会产生直接影响。社会因素中主要包括企业对学生的选择、企业自身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支持等,其中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包括企业和高职院校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参与课程制定、企业派遣精英担任教师等;企业对学生的选择中会涉及行业用人标准、劳动力市场变化、市场变化信号等;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效果。除此之外,社会因素还包括行业因素、资源管理、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发展状况,等等[2]。
二、就业能力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探析
摘要:目前,各企业用人单位希望高职学校能提升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水平,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人员。这就要求学校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类理论课程及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本文将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相关知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以“淮安地方文化”为载体,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开辟新路径。
关键词:地方文化;职业素养;大学生
伴随着中国高教出现大众化的特性,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众多职业院校学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但是,在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与产业架构的优化重组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对高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劳保机构给出有关调研资料表明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快速转型期,中国高等技术人员紧缺,而造成学生无业可就,企业无人可招的一部分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轨,众多应届生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一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所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影响其在企业继续工作的可能。因此,市场希望高职学校能提升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水平,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人员。这就要求学校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类理论课程及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本文将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相关知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以“淮安地方文化”为载体,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开辟新路径。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社会人在工作阶段体现的整体素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是通过学习和积累不断形成的综合素养,并受到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程度、工作阅历等影响,通过行为举止直接展现出来。其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将职业素养划分为冰山上部分和冰山下部分,冰山上部分比较容易了解,更多的包含职业技能,而冰山下部分则为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为了适应企业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加大专业设备投入,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忽略了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的培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提出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使命,高职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特点,既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略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质的提升,必须有效地融合“精神、能力、技术”。本文所谈及的通过淮安地方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关于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探索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社会各方面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渐渐地扩大,不仅要拥有更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且也要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水平。因此,在现如今的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想获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将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入其中,进而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着重探讨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培育途径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
1.就技艺本身来说,它不仅是“工匠精神”的主要载体,而且也属于“工匠精神”的主要表现。在笔者看来,现如今职业教育中的基本内容是技艺教学,而这也就说明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一定技能或是手艺的相关教师传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可以在社会就业,并且可以有更好的发展。而其教学内容也就是指的一定的技艺,对于这种技艺或是技术来说,想要得到十分困难,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可以获取到。因此,这对于技艺本身来说,它的“工匠精神”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诠释。2.就“工匠精神”而言,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属于职业教育中的必然要求。而就教育来说,它是在社会生活的学要下所产生的,且对其根源的分析则是生产和劳动过程中进行的。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一些内容是会被传授给生产劳动经验、劳动规则、生产习惯的,但是这些内容就是职业教育的种子。因此,对最早期的人类教育来说,最基础的内容也就是职业教育。换言之,教育的起源也就是职业教育的起源。职业教育的定位一直是对技艺的传授,而且在封建社会与封建社会之前,职业教育都主要是以学徒的形式存在的。它主要培养的都是手工业与商业领域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例如“百工”这种技艺,这种技艺是以父子传授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不会外传,在百工掌握了有关手工技艺后,奴隶就会被指导从事与之有关的生产劳动。就“百工”教育来说,父子传承是它的主要模式,基本上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模式,而且这也是古代技艺教育的重要特征。3.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是一项重要的要求。从目前的实际现状来看,高职教育往往都是较为注重技能教育,但是通常会忽视对职业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育。这种情况将会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容易变为高技术而低素质的工作人员,而这也就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当前的高职教育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拥有工具性能力,同时还可以拥有一定的精神资源,从而可以真正地理解到技术技能的本质。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影响因素
1.目前,虽然已经有许多的大中型企业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并且也已经非常重视工匠的作用,但是依然有许多的企业,尤其是小型和微型企业经常会忽视掉工匠的特长。目前,工匠所做的工作大部分均不属于工艺化和精细化的生产,而依旧是以传统且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有很多企业在招聘工人时会直接从农村招聘,之后再安排老工人来带领新工人,在经过一两天的培训后便可以直接上岗工作。而究其原因则是对企业而言,选择低技能员工的成本会很低,尤其会比购买和使用机器的成本还低。2.工匠精神虽然有着独立的内涵,但是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也存在着许多内在联系,其中包含有钻研精神、敬业精神、研究性学习习惯等,并且这些都会对培养“工匠精神”有着直接性影响。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来说,自己主要在主动学习习惯和刻苦学习精神及钻研等方面相当对比较欠缺,而且在遇到问题之时,缺少足够决心、信心和毅力来解决问题,最终这些都会使“工匠精神”培养的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