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伦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21:26: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业伦理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学中职业伦理教育
[论文摘要]在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的倾向。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在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形成法律信仰。
[论文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师范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教育路径
[摘要]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相应学科的标准与水平,更需要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培育是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基本需求。结合现有的高校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发展规律和职业伦理培育现实情况,指出在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的培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伦理失范、师范生对职业伦理认知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培育的实践路径,从完善职业伦理课程体系、优化校园文化、创新职业伦理教育模式、增强导师责任意识、建立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职业伦理培育的实践路径,提升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培养质量。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
职业伦理是社会赋予每一个职业或行业的使命、责任、义务,每个行业从业人员根据本行业专业知识,经过逻辑推演形成的价值体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国家或某一职业对高层次人才需要为背景,为培养学生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理论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能力。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根本导向的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然要求切实加强职业伦理培育,提升师范类研究生职业伦理素养。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明确职业伦理培育的目标,明白职场伦理建设规范,使其逐步走向自律,拥有良好的职业伦理素养,逐渐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此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均为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伦理教育意识薄弱
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中小学教师核心力量的重要支撑,加强对其职业伦理的培养是保障未来教师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们在对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职业伦理教育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在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相对忽视其专业伦理的培育。作为未来的教师,职业伦理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学作为富有道德和伦理意义的工作,更加要求在专业教育中重视教师伦理知识的培育,但目前对于师范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伦理培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其次,研究生对自身职业伦理重视不够。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由于期限比较短,他们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对自身伦理素养关注不够,造成自身专业素养欠缺。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引进专业伦理教育内容,是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创新。文章从专业伦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逻辑关系切入,分析了目前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对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引入专业伦理教育的可行性及其实施路径提出几点设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伦理教育;思政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定位是为经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实现这个任务目标,就必须加大对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打通“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积极挖掘各专业各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着力消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使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所需,以及时展与社会进步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本文将在重新审视高职院校思政德育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就如何在各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融入专业伦理教育,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谈几点思考。
一、专业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逻辑关系
(一)专业伦理教育是职业道德延伸。专业伦理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是该专业岗位从业者为实现其服务质量目标而必须遵循的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及职业责任等。一般来说,职业道德既是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从两者的概念表述上看,专业伦理教育与职业道德是一种“亲上加亲”的关系,专业伦理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具有职业教育基本特征。正因为专业伦理教育貌似于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子项,才易造成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往往只谈职业道德而忽略专业伦理的现象。(二)专业伦理教育的特殊要求明显高于职业教育。1.专业伦理的作用仅限于本行业内部。它不是所有职业的通识要求,而是专为特殊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在专业技术、社会责任等方面“私人订制”道德评判标准。以医护专业为例,其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由于某一环节的过错,极有可能给患者造成致命伤害,而相比之下,一名普通的商品销售人员的工作过错则给顾客带来的损害要轻得多。2.专业伦理强调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行为。专业伦理对服务关系的道德规范是通过建立稳定的自律机制,而职业道德更依赖于社会行业的价值评判。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所强调的道德范围也在不断发展。过去我们判断医务人员拯救生命的优秀标准主要是看工作态度积极与否,而现今已在原有的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救死扶伤的经济社会成本,即态度越积极、成本越低、效率越高则为优秀。可以肯定,今后随着专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加剧与细化,专业伦理教育在专业发展目标中的作用将愈发明显。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诸多对应各行各业的应用性专业,如护理、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会计、网络技术等,都存在相应的专业伦理教育,专业伦理教育已经成为各专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二、高职院校专业伦理教育的现状
危机传播下新闻传播伦理教育研究
摘要:新闻传播伦理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闻传媒人的内涵基础,也是构建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的关键环节。本文从新闻传播伦理教育的角度,对2020年肺炎疫情报道进行反思,以期更好地促进新闻传播伦理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疫情报道;新闻传播;伦理教育
新闻传播伦理是指“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其主体和客体在所有环节中,所需要遵守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同时还包括主客体在承担其角色职责时,应该要具备的道德,包括道德观念、道德修养”[1]。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人才培养偏重实用性、实践性,新闻传播伦理教育应有的基础性教育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迫切需要加强新闻传播伦理教育,从顶层设计上不断完善新闻传媒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一、“流量为先”对新闻传播伦理的倾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新闻传媒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新闻传媒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和平台的泛化带来新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各类媒体平台“博出位”、制造“轰动性”新闻的现象不断出现,这些问题在肺炎疫情的危机传播中表现尤为突出,“标题党”“带节奏”、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不良内容和虚假信息等新闻传播伦理失范问题时有发生,损害了正常的新闻舆论生态,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一)缺乏调研,编审不严谨
中国法科学生的司法职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法律工作者的数量和文化素质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我国法官的数量已经从1981年的6万人发展到2004年的19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法官达到51•4%;检察官的数量从1986年的9•7万人发展到2004年的12•6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检察官达到44%;律师数量从1981年的8571人发展到2006年的13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律师达到70%。作为培养法律职业的后备军,高等法学教育机构已经从1976年的8所上升到2006年的603所,每年大专以上法律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已经从改革开放前不足1000人发展到2005年超过10万人。从而大大改变了缺乏足够的法律执业人员,已有的法律执业者文化素质低的状况,为推进我国法制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但与此同时,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不少严重违背法律职业道德的法律事件,诸如许霆案、李庄案以及多起法官腐败案件,这无形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司法职业队伍而言,精湛的法律知识和娴熟的法律经验更重要,还是高尚的法律职业伦理意识更重要?在我们思考造成法律人违法的原因时,除了从其职业后的种种因素外,其职业前接受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状况无疑与上述行为有着或多或少的抑制或催化作用。本文就此以准法律人(即获得正式法律职业资格之前正在接受高等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其在校期间接受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力图寻找破解的对策,以期为提升我国法律职业队伍的整体伦理素养提供些许帮助。
二、目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司法伦理发展的趋势及成因分析
(一)发展趋势
1•去意识形态化
我国法学院校的学生在看待法律职业伦理时,更突出其法律性而忽视其伦理性。在分类上,倾向于将法律职业伦理看成法律体系的一个分支,而不是伦理学的下位概念。这样,法律职业伦理难以称为法治的“本土资源”,而具有更多的外生性[2]。作为我国法治建设有意无意效仿的西方法律思想和制度就成为其认为的理想的样本予以全盘接受。在中西法律比较时,对西方顶礼膜拜,缺乏对本土法律文化和制度的认同,将司法伦理看做超意识形态的可以适用于各个国家的普遍理念,这就是去意识形态化。
司法腐败的道德成因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司法腐败法律人道德伦理教育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法律职业环境的不良以及部分司法人员道德素质偏低,司法意识腐败等是当前司法腐败的主要道德成因。我们应在法律信仰、人格独立、公平正义、“民本”思想和职业荣誉感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人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科学的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养的学科体系、强化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和改进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方法等途径和方法加强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一支接受了专门法律职业训练、具有过硬法律职业伦理素养(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司法道德素养、强烈的法律职业荣誉感、良好的从业心理素质等)的法律人(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队伍。从理论上来讲,法律人作为现代法治国家中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职业伦理是不应该被怀疑的,然而目前有的法律人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不能与司法公正的要求相一致的现象并非罕见。而这恰是能否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法律人应当比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伦理要求,这是由司法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司法腐败的道德成因
司法腐败,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或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司法职权,违反法律规范和职业伦理,以非正当手段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司法腐败是司法权的非责任化和权利化,是对合法利益的非法剥夺,是对社会公共权力的蹂躏,更是对法律的凌辱,它必然引起社会的混乱,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因此,它是最大的、最严重的腐败。司法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究其产生的道德成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人十分注重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人际关系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际关系圈,亲密程度不同,情感深浅不一,则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不同。因此,当法律责任与亲情义务发生矛盾时,人们一般会先顾及亲情义务,并依据亲情的疏密来权衡法律责任与亲情义务所承担的比重。若法律人把这种私人交往关系原则扩展到公共关系领域,并以此厘定是非,进而作为利益和后果配置的依据就有丧失公正的危险。司法腐败中的司法主体办人情案、关系案,就是以人际关系的亲疏乃至地位、身份的高低作为司法的依据,若推而至极便是亲者、近者非亦是,疏者、远者是亦非,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显然,缺乏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和统一伦理标准的传统伦理观和行为方式,抑制人们平等观念和普遍性公平意识的生长,表现在司法领域的人情关系、人际私情向司法公正宣示着的严峻挑战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不无关系。
新工科建设引领下工程伦理教育路径
[摘要]新工科建设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基础,以社会价值为导向,注重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工程伦理精神的塑造,但由于工程伦理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长期缺位,工程伦理教学与实践严重缺失,工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工匠精神匮乏,新形势下提升工程伦理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成为新工科建设的关键。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标准下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将工程伦理教育要素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以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为主要抓手,能够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伦理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课程思政;工程伦理教育
1现实阙如与问题提出
新时代新形势下,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相继部署与延续,同时,社会变革、产业升级、技术发展与高等工程教育彼此交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迫在眉睫[1]。“卓越工程师计划”“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认证”等一系列举措都在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契机与场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切实有效的丰硕成果。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革新,急需一大批心怀大工程理念、掌握信息化技术、具备工匠精神及创新意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需要高等工程教育朝向质量优先、内涵建设、高阶发展迈进[2]。如何积极响应与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工程教育界提出了“回归工程”的倡议。新工科建设顺势而为,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各院校也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办学特色、资源禀赋等,开展了前期探索与具体实践[3]。长期以来,高校工程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工程伦理教育的倾向,导致工科毕业生的人文情怀、综合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等缺失,社会伦理责任与职业道德缺乏,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意识丢失[4]。高等工程教育不应该只教授工程方面的技术知识,还应该教授相应的道德伦理、价值准则、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注重学生的道德养成与价值实践,使学生成为综合发展的高专业素质、高道德素养、高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当前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注重学生社会道德及伦理素质的养成、民族精神及传统观念的宣教、人文素养及优秀品德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工程美德,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道德问题,提升道德判断能力[5]。但是,如何讲好复杂的工程项目,如何在复杂的工程实践中提炼具体的伦理问题,如何判断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伦理边界及探寻可行的解决路径,是值得深入探索的。相对而言,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相对欠缺,仅依靠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来提升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道德修养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达到专业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培养目标。此外,由于工程伦理意识和价值观念无法转化成直接的经济效益,工程伦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无法具体衡量与评估,导致专门从事工程伦理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因此,工程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显而易见[6]。在“大思政”格局和“新思政”理念下,切实提升工科学生综合素质,既是新工科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外在表现。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积极发掘、合理利用、有效转换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及工程伦理要素,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围绕专业课程的专业属性、价值理念、特色优势,将专业教育与工程伦理教育相融合,形成立德树人合力,在追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共振”效应的基础上提升工程伦理教育效果。
2新工科建设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新工科建设是强调“与未来合作”的工程教育,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内涵发展”的有力举措,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节点[8]。新工科建设面对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具有强烈的当下性与介入性。为推动新工科建设的再改革、再发展、再突破、再创新,必须重新审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目标。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注重工程伦理教育,以工科学生工程能力及工程意识培养为着力点,注重工匠精神及社会责任培养。因此,如何在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工程伦理教育要素,已然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工程师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9]。
司法腐败道德成因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司法腐败法律人道德伦理教育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法律职业环境的不良以及部分司法人员道德素质偏低,司法意识腐败等是当前司法腐败的主要道德成因。我们应在法律信仰、人格独立、公平正义、“民本”思想和职业荣誉感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人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科学的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养的学科体系、强化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和改进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方法等途径和方法加强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一支接受了专门法律职业训练、具有过硬法律职业伦理素养(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司法道德素养、强烈的法律职业荣誉感、良好的从业心理素质等)的法律人(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队伍。从理论上来讲,法律人作为现代法治国家中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职业伦理是不应该被怀疑的,然而目前有的法律人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不能与司法公正的要求相一致的现象并非罕见。而这恰是能否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法律人应当比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伦理要求,这是由司法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司法腐败的道德成因
司法腐败,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或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司法职权,违反法律规范和职业伦理,以非正当手段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司法腐败是司法权的非责任化和权利化,是对合法利益的非法剥夺,是对社会公共权力的蹂躏,更是对法律的凌辱,它必然引起社会的混乱,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因此,它是最大的、最严重的腐败。司法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究其产生的道德成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人十分注重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人际关系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际关系圈,亲密程度不同,情感深浅不一,则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不同。因此,当法律责任与亲情义务发生矛盾时,人们一般会先顾及亲情义务,并依据亲情的疏密来权衡法律责任与亲情义务所承担的比重。若法律人把这种私人交往关系原则扩展到公共关系领域,并以此厘定是非,进而作为利益和后果配置的依据就有丧失公正的危险。司法腐败中的司法主体办人情案、关系案,就是以人际关系的亲疏乃至地位、身份的高低作为司法的依据,若推而至极便是亲者、近者非亦是,疏者、远者是亦非,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显然,缺乏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和统一伦理标准的传统伦理观和行为方式,抑制人们平等观念和普遍性公平意识的生长,表现在司法领域的人情关系、人际私情向司法公正宣示着的严峻挑战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不无关系。
经济伦理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赋予了道德教育以新的课题——经济伦理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重要阵地,理应发挥其先锋作用。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经济伦理教育应坚持奉献伦理教育与功利伦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并通过搞活“四个课堂”,优化“四个环境”、整合“四种媒体”,实行“四级递进”来实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主义义利观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其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来规范主体的经济行为,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正确的经济伦理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可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开展经济伦理教育,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在经济生活中作为市场、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力量的作用,能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保障。然而,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中,经济伦理教育仍然是相当欠缺,甚至是被忽视的,这直接导致我国道德教育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经济伦理教育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时代课题。高校作为培养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重要阵地,在经济伦理教育中理应发挥先锋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伦理教育,其意义非常深远。
1高校开展经济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也是德性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除了用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也对市场主体的伦理道德有基本的要求。经济伦理可发挥伦理道德在经济生活中的调节作用,而它的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人们了解、接受市场经济伦理原则、规范的基础之上。所以,开展经济伦理教育有其必要性及紧迫性。高校作为“准”市场经济主体的培养基地,更应重视并加强经济伦理教育。在新形势下开展经济伦理教育将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护理伦理教育研究论文
1.我国护理伦理素质现状分析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十分重视护士的护理伦理素质,这是构建护理职业道德的基础。在护理实践中,涌现出了很多护理伦理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护士。就整体而言,护士伦理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我国许多护理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陆续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部分护理人员在校期间的接触只是散见于其他课程,也有部分护理人员通过自学考试、电大等方式对护理伦理学有了初步了解。有关调查结果显示,42.92%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基本了解,47.74%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有接近20%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不了解[1]。此外,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护士自身不思进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被动医嘱执行,轻主动整体护理;重治疗效果数据,轻护患交流沟通;重常规护理操作,轻知识结构更新。同时,医院缺乏为临床护士提供护理伦理学再教育的机制,未建立护理伦理评价体系来指导护理实践。这些原因,是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理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现阶段,相关院校重视、加强护理伦理学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保证,也是当前我国护生接受伦理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2.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的偏差
有一种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这种重学科,轻伦理的教学理念导致长期以来的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失衡,即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高度重视护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教学,对护患伦理认知、护理法规认知、职业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等方面欠科学考虑。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不注重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伦理课程,此时护理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临床护理中护理伦理行为的选择缺乏感性及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伦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护理伦理课程结束后,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没有具体要求,实纲中缺乏护理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
2.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课程的定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职业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