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08:20: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业发展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发展论文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方向论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图书馆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图书馆其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看,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在现代图书馆具有其可行性。现代图书馆应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切合实际的开发与管理。

2l世纪,图书馆展现出新的姿态。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转变。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意义。相对于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出现了许多新概念,诸如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等。为了适应它的发展和变化,作为组织第一资源——图书馆的员工也需要进行新的定位,重塑职业形象。转变职业观念.激发职业潜能。因而,为趿引更多人才,更好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进行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已成为图书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有效的途径。

一、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概念

职业生涯(occupationalcareer。orkcareer)又称职业发展。它是指一个人从确定职业目标开始。通过职业学习,从事各种职业。直至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所有职业工作历程。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职业选择权不断加大.职业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强,人力资源不仅在不同的社会部门之间流动,即使在同一个组织中.还表现在部门之间的调整、从上到下的流动等。如何开发和管理职业生涯。走出一条宽阔的职业道路.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要通过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对于个人来说,指的是个人为了达到职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对于组织来说。指的是以员工为中心。以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员工的实际状况和组织需要。由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设计出员工的职业生涯通道。为员工提供既适合个人发展,又反映组织目标和文化的工作岗位。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满足员工和组织内人力资源需要的互动过程。对于组织来说.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在需要时可以得到具备合适资格和经历的员工。并保证员工的献身精神与忠诚度;对于员工来说,是为了使自身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力获得不断提高.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人生价值。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在企业中应用较为普遍.在公益性行业中还很少有人涉及。然而,我们认为,开展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对于高技术人才普遍不足、从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人才流失的图书馆界来说。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查看全文

职业发展管理模式论文

一、职业发展管理研究简述

职业发展管理的典型理论有职业选择理论、职业通道理论等。代表性职业选择理论包括了帕森斯“职业———人匹配理论”、佛隆“择业动机理论”和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帕森斯的理论(FrankParson,1909)“职业———人匹配理论”以员工主客观条件和社会职业需求为基础,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匹配来选择职业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ictorVroom,1964)的“择业动机理论”认为择业动机强度与个体对一定目标重要性的主观评价和期望值成正相关。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HollandD.,1959)的“职业性向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会极大影响职业的适宜度,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职业发展通道表现为横向职业发展、纵向职业发展及网状职业发展等三种典型类型。横向通道设计是指员工在同级管理层次或在同类技术、技能等级上不同岗位或不同工种之间的变动通道;纵向职业发展通道设计是对员工在管理等级序列、技术层级和薪酬层次上而变动次序的设计;网状职业发展通道包括纵向的职业发展序列和一系列横向的机会,所产生的职业发展通道是呈网状分布的,其员工职业发展方向表现为多元化、多样性,复杂程度更高。因此,“职业发展管理”指员工在选择职业和职位变动的过程中,企业依据企业发展状况和员工特征所实施的、帮助员工制定职业计划、改善工作环境及追求职业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旨在开发员工潜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使员工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管理过程,职业发展管理将贯穿于员工择业、职业晋升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二、主体性理念

向死而生的此在赋予其生命以意义与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就源于人的社会化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主体的精神超越性上,“人是在自身中超越于一切生命及其价值,即整个自然之上的生物。人是这样一种生物,其心理已从生命的依从升华和解放为‘精神’”。卡西尔认为“人性并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过程”。这种精神的无限创造过程即是人在自我与环境互动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观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主体性”具有多重内涵:第一,从哲学上看,主体性是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的结合;第二,从主体能动性上看,主体性表现在主体通过社会化过程中内化的“客我”与自我主观感受的“主我”相互影响下的自由选择;第三,从价值指向上看,主体性表现在自我意识生成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判断对当下社会化行为的价值判断。因此,哲学角度的“主体性”实际上就是具有知、情、意的个体在社会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建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主体的职业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化活动,也必然使得主体在为组织贡献自己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管理新思维:自我管理

主体性理论折射于管理学领域,就内在地表现为个体的自我管理、授权管理等形式。自我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新思维,是以人的主体性为人性基础的,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对于实现人的主体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经济时代的自我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柔性管理和去中心化的管理。传统的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依靠的是组织制度和职责权力,组织内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命令、监督和控制。而柔性化管理使员工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它“以人为中心”,建立在员工对组织文化、规章制度的自我内化的基础上,它所依靠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传统的管理以权力等级的制度来实现效率的目的,而自我管理强调去中心化、组织扁平化以实现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而,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自我管理主要适用于追求高层次需求的知识型员工,他们从被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为管理者的角色,从而将其自身的价值实现与组织目标融为一体、互为依托。因此,自我管理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人,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组织目标而自我约束、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可以看出,自我管理是管理本质的真正回归。

查看全文

绩效考核激励职业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绩效考核中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有效绩效考核的几点做法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简化结构,以岗定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拉开不同岗位的分配差距、动态管理,市场调节、配套改革,整体推进、统一原则,分级管理、过程公开的原则、依据明确的原则、记载详实的原则、双向监督的原则、反馈修正的原则、公正评价的原则、奖惩挂钩的原则、事先对各个环节进行充分准备、论证、合理设定考核目标和指标、选择正确的考核方法和时间、加强对考核人员的培训、创造良好的考核环境、赋予考核人员一定的权力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提出了绩效考核中应遵循的原则,探讨了进行有效绩效考核的几种做法。做法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但从实际运作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考核过程中出现问题,使考核结果出现误差。绩效考核的核心在于激励和职业发展,“如何善用绩效管理来创造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是企业领导层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1简化结构,以岗定薪。打破现行的工资制度,调整工资结构,归并工资单元,建立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岗位工资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绩效工资标准则根据分公司工效挂钩工资收入情况来确定,绩效工资的分配与企业效益和个人业绩挂钩。

1.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过科学的岗位设置和归类排序,合理拉开不同岗位的分配差距。在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前提下,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工资水平,加大对营销岗位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提高工龄工资标准,充分体现累积贡献的价值,增强企业凝聚力,使新旧制度平稳过渡。

查看全文

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原则研究论文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员工职业发展,希望通过为企业内部各类人才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促进其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从而实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帮助企业在未来更广阔的竞争中胜出。但是,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才能确保设计的职业发展通道既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原理,又符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管理基础。

一、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原则

1.通道层次原则。与组织设计中存在管理层次原则一样,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也存在着层次原则,但两者并不相同。在组织设计中,由于管理幅度的存在,管理层次的问题自然就显现出来。管理层次原则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管理层次对权力流、资源流、信息流的影响,如果因为层次增加而对上述方面的负面影响大于管理幅度增加的影响,则应减少层次,增加幅度。而通道设计的层次原则是指在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既要考虑设计足够的层次,为员工提供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又必须避免层次过多导致的职业发展晋升的激励力度不足,从而无法达到设计的初衷。一般来说,包括职业发展的职等与职级,设计5至15层较为合适。

2.通道宽度原则。通道宽度是指设计的通道总的数量,一般以职业发展序列的数量来衡量。这一点和管理幅度比较类似。管理幅度原则是要求各个管理岗位所控制的管理幅度要适当,但每个层级最适当的管理幅度并无一定的法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将军汉弥尔顿依据军事组织的历史得出结论,认为管理幅度应在3-6个人之间。而著名管理学者厄威克说:“对于上级当局来说,理想的下属人员是4名。而在委派的职责是执行具体的任务而不是监督别人的最基层中,这样的数目也许是8个人到12个人……”。美国管理委员协会1951年对1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表明,总经理下属人数从1到24人不等。在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宽度时,过多过细的通道会导致管理工作量增加,很有可能出现一个通道只适合一两个员工的情况;又不能设计太少的通道,使得通道内的人员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均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员工职业发展序列,以3至5种为宜,最多不能超过8种。

3.不破坏直线职权原则。要严格区别职业发展通道与直线职务、岗位职责之间的关系,新设计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不能破坏企业原有的直线职权关系。员工的职业发展等级得到晋升,只是表明员工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员工对企业可能的贡献变大,但是并不意味着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变化。当然,随着员工职业发展的提升,员工可以在工作中来指导较低职业发展等级的员工。严格避免因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而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破坏统一的指挥和命令关系。

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要点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指导创新与实践

[摘要]本文在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环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毕业环节中,增加毕业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整心态,做好从校园到职场,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转变,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毕业前的教育指导工作,完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毕业设计;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肩负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学习、实践教学、企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中毕业实习及论文写作是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一次总结和检验,也是提升理论研究的一个尝试[2]。通过毕业实习和论文的完成过程,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环节分析

(一)毕业实习岗位对口性不强

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进入门槛低、学历层次不高、工作流动性大、岗位工作强度高,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脆弱性,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原则,但行业有淡旺季差异,旅游淡季对实习单位的确定有很大的困难,旅游景区或旅行社等企业用人需求量不大,实习单位很难落实,酒店相对旅行社用人需求量较大,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人数比例较高,由于实习岗位不对口,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提升和锻炼,实习效果欠缺,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受到一定影响。

查看全文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多案例个案分析

摘要: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仅有助于树立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也助力于高等教育发展。该文从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针对其职业发展困境提出对策建议,并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基础课部公共英语教师为样本,进行多案例个案研究,以求以点带面,了解大外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个案研究,职业认同,职业发展

高等教育在育人育才、提高创新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教师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一环,其职业发展也助力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发展指教师在智能的持续性、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的逐步成长过程。周纯岳认为,大学英语教师(以下简称“大外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着3个特点,即专业性、学术性以及特殊性。前两者不难理解,而特殊性是由大学英语“公共”的属性决定的:教学受众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因此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注重“公共性”[1]。而大外教师,作为高校英语基础必修课的实践者和实施者,其职业发展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教师自身研究、专题论文匮乏,独立的研究方向尚未形成[2]。

1研究设计

1.1调查对象

笔者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基础课部大学英语教研室的4位教师,即W、S、L、C老师作为多案例个案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辅之教师访谈,调查现阶段大外教师的职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其在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以期从该特殊个案中找到普遍制约他们职业发展的瓶颈以期提供可行建议。

查看全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综述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愈发重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是帮助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载体。近年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哪些教学改革?文章对2008-2018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进行了进行梳理与归纳,并从深化理论研究,拓宽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近些年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2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透露,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1],就业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就业不稳定因素愈发突出。如何通过高校生涯教育合理规划个人职业路径,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高校育人应有之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是帮助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载体。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自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按照要求开设了该课程,但是课程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2008-2018年为时间阶段,将10年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归纳,旨在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文献数量情况。从2007年教育部文件以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便纳入了人才培养工作以及就业“一把手”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开始受到关注,相关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中。从已公开的学位论文来看,笔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含“教学改革”为主题词在CNKI知网进行精确搜索(下同),相关硕博论文共有10篇,围绕课程教学的共有4篇,分别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张宁辉的硕士学位论文《体验式教学———在高校生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16),西南大学严怡的博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2015),上海师范大学刘中丽的硕士论文《项目课程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2016),重庆师范大学蒋双雄的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优化研究》(2017)。期刊论文方面,笔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为主题词从2001年迄今进行精确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献128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共有17篇。从时间上看,相关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之前,相关论文为0,从2007年教育部文件以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从2007年的第1篇开始,逐年递增,2007-2011年共有20余篇,而在2015、2018年,相关文献发表达到顶峰,分别为22篇和20篇。(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研究方法。以现有研究文献来看,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性研究的文献总数为96篇,占全部文献总数的75%;通过实证或者调查问卷研究的文献为29篇,其中以高校作为个案研究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文献为16篇,如王莎佳的《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设计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认知与需求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反映民族高校大学生在职业规划需求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期望值很高”。[2]余明的《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调查问卷“对比课程开设前、课程结束时、课程结束一年后的教学效果数据,发现该课程体系能够提高课程的实效性。”[3]另外结合个案进行定性研究的文献约为13篇,如张宁辉的《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2016),张小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以石河子大学为例》(2015)。除此之外,还有对已有文献进行研究,形成研究综述,如刘甜甜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与走向分析》(2013),孟芳的《综述与展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5),王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述评》(2016)。(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研究视角。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学科理论进行研究。如基于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万洪芳《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2016)等5篇文章,分别以心理学基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基于管理学的研究,以陈捷的《基于TOC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研究》(2015)等3篇文章,主要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要素、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其余则主要从教育学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第二类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研究。最早的如在教育部发文要求2008年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背景下,尹玉斌的《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2009),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张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2013),魏东初的《中国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视野》(2014),刑晓杨的《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2014),周丽妲的《互联网+视阙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探索》(2017)等,王晓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研究》(2017)等共有文献19篇,分别契合时代背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实施和评价等进行了具体研讨。第三类则着眼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身,如陈文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课程构建思考》(2009)、郭海侠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2013)、詹晓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2018)等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二、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研究内容的分析

查看全文

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一、网络畅通、资源丰富,耐心做信息上传下达的宣传员

网络畅通,就业信息传达及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通过给用人单位寄发毕业生资源信息册(2013年邮寄了600份、2014年邮寄了700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联络校友、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各专业毕业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国移动信息MAS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招聘信息,另外,通过公共微信平台、QQ群、飞信群、网站、电话通知、校园广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处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来,学校共岗位需求信息近4万个,每年提供工作岗位逾万个,均是当年毕业生总数和相应专业毕业生数的3~4倍,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数据总量达到1500多家。学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设置独立服务器,确保网络畅通,网址为http://jy.hncu.net/,学校就业信息网已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链接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日均校内外信息20条左右,学校就业网及时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的网上供需见面会,认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网上双选周活动”。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师职业满意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满意度工作满意度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自编《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调查问卷》对40所高校的168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不同教师的职业发展满意度状况。结果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满意度较高,均值为4,15,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满意度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50岁以上教师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博士学位教师满意度显著高于硕士、学士学位教师,正高级教师显著高于其他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中部地区教师满意度显著高于东部、西部教师。

1,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各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大力制定并采取各种措施以发掘高校教师的潜能。特别是1999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先实施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津贴发放优先向教学、科研一线人员倾斜,在教学科研一线,优先向高水平、贡献大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倾斜。这一变革给全国高校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从而引起了“象牙塔”下的革命“。全国高校纷纷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内岗位津贴制度,并配套实施相应的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考核制度。在这种背景之下,高校教师面临许多机遇,但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满意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职业发展满意度是衡量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的职业发展满意度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投人、工作承诺及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关注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满意度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是在各高校全面实施校内岗位津贴及配套考核制度之后。调研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满意度的状况,以此为基础,提出提高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满意度的针对性措施,以保持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师资结构。

2,研究方法与过程

查看全文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了解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内外部动因能为教育管理决策者提供有益的信息。本研究综合运用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所涵盖的日常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四个维度探究支持或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和价值判断等内部动因对教师在各类专业发展活动上的投入、参与度和成果产出的影响要强于外在动机、院系支持等外部动因,高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投入最大,对教科研和职业发展活动的投入有限,高职教师对研究活动的自我效能感较低,研究成果产出少。文章对院校的教师发展管理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内外部动因;相关性

当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充分认可,高职教师“学者”和“专业人士”的身份和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这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领域里,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还是教学实施及媒体应用等,教师都是提高职业教育与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1]。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职后的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岗位中磨练、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个体发展动力系统的形成主要是在职后(56.9%),教学能力的形成也主要是在职后(65.31%)[2]。由此观之,研究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及相互关系,为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制定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普通教育教师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发展过程和模式、教师培养培训和教师专业化等各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对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也日渐关注,研究内容以引介国外的教师发展理论、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外延、对比中外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内容和制度设计等为主。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在介绍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经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我国职教师资职前职后培养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如“双师型”教师发展目标和职教师资项目化培训等。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工作场学习模式[3]、校企联合支持模式[4]、三元共生培职教论坛/2017.12养模式等[5];在师资培训方面,姜大源介绍了中德首次合作大规模培训职教师资的项目和成果[6],徐国庆分析了我国过去10多年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项目化运作形式,提出了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必须由项目化向制度化转变的观点[7];在比较研究方面,付雪凌和石伟平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欧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主要内容,指出我国建立相应制度时可以借鉴的地方[8],还有研究者介绍了国外职教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如美国俄亥俄州“理解贫穷、劳动法、建立企业专家委员会、表单设计和信息化资源使用”五个富有特色的部分,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某些内容的缺失和不足[9]。综观我国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也存在着由于时间短,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还不强、研究内容有待深化、研究范围尚需扩展等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重理论思辨和推演,轻实践分析和论证;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于中观宏观层面,以研究者的视角进行的“自上而下”型、理论指导式的研究居多,而微观层面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少,尤其有些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立足高职一线教师教学实际工作和专业发展成效的“落地型”研究少,如与教师发展动因相关的研究就十分少见,目前比较相近的个别研究也是以常见的思辨型研究为主,主要是运用需求理论的相关观点探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等[10]。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因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成果产出[11],积极的动因不仅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所有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要素,当然也是高职院校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而国内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因的相关研究还十分少见。本研究综合运用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从高职教师工作内容所涵盖的日常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活动四个维度探究支持或阻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及其相关性,希望有助于管理层了解教师发展的积极动因,制定切实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高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一、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国外的研究表明激励理论适用于解释在教师做出某项决定时,不同因素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产生影响的差异程度如何,人们对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个人内在动机的强弱、能力的发挥和时间精力投入的程度等[12]。本研究将以内在外在动机理论(intrinsicversusex-trinsicmotivation)、自主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和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三种激励理论为指导,在高职教师中开展问卷调查,尝试解释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一)内在外在动机理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解释人们在不同工作环境和生活阶段采取不同行动并预测相应结果的两种不同的动因类型。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而参与某种活动,并认为这种参与和结果是有价值的[13];而外在动机是指由于外部的或来自他人的激励或压力驱使人们参与某项活动[14]。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学习领域还是在工作领域,内在动机都比外在动机更能激发人们参与相关活动,主动投入更多地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等,也能从中收获更大的成就和愉悦感[15];而外部的压力和激励手段不能真正起到持久激励教师的作用[16]。也有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才能够产生出最佳的激励效果[17]。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对教师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两种动机对教师从事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能忽视内在外在动机的作用。(二)自主决定理论自主决定理论认为当人们感知自己有自主权利(比如工作中的选择权和自由度)的时候,他们会体验到更强的幸福感,对工作的投入更大,表现更佳。同样,如果人们感觉被认为有胜任工作的能力,他们会更加倾向于对特定工作任务全力以赴,此外,他们对来自主管和同伴的支持度及信任度的感知可以预测他们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18]。这种对自治权和自主控制权的主张是知识型员工和技术技能型员工的需求特点,高职教师属于该类型范畴。(三)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是个体对自身承担任务、完成任务和面对挑战时能否实现任务目标的能力感知。对特定任务的自我效能感知可以预测激励和坚持的程度,进而预测预期的绩效和成就[19]。在各类高等教育教师群体中,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教师研究成果方面的差异[20],如在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群体中,自我效能感决定着教师在研究领域的投入程度,而投入度又决定着论文和著作发表以及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成就[21]。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应用自我效能感知理论的研究还较为鲜见。动机理论、自主决定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环境中工作人员的激励因素研究,但是,总体上看,在教师发展研究方面应用得较少,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应用尤为少见。本研究将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设计调查问卷,探究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内外部动力因素。

二、研究设计与过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