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专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17:20: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制药专业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药制药专业项目教学论文
1教师应以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尽量做到通过该项目的完成使学生能够掌握或熟悉本剂型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关键岗位、常用原辅料、质量控制点、生产区域洁净要求及其他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其它有关的基础知识。
2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轮廓清晰,工作成果有一定应用价值,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可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克服在项目工作中的现场问题,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过程知识。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内容;明确学习者复习、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课时、内容等。按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分组安排以6~8人一组为宜。每组成员可以好、中、差生混合,这样有利于互帮互学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亦可相似水平的编为一组,以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受到尊重与激励。
2.2合理分工,结果整合小组间要体现大体平衡,但在小组内可把任务分成若干块,小组成员各负其责,除了必须完成独立承担的任务外,还必须为小组集体成果负责。这样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合作气氛。
高职院校制药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1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其主要是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之间为更好的实现生存和未来发展,以培养企业需求性的人才作为其根本的目标而产生的合作活动。通过校企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可提高自身自身的专业实践的水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性的学生;而企业则通过这种合作,可定向的获取专业性的人才,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而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使得学生和企业都实现了双赢,同时也使得企业和学校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目前,随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结合自身的特点,其工作的开展正在迈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同时随着不断的合作探索,已经形成了前校后厂、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和工学交替等在内的培养方式。而只是由于在进行合作的时候,在制度上的不完善,从而使得企业的利益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当务之急则是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研究,以此提供高职院校实力。
2制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获取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在该专业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发现,还存在着很多的方面需要对校企合作的深入寻找新的突破口,而其主要的表现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思想认识。制药专业其自身随着招生比例的增加,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同时职业院校开展该专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其在很大的程度是为解决学校的就业问题和在资金方面的问题。但是高职院校却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开展制药专业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如药房、药厂等企业,是未来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关键。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强化学生制药技能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而正是这种意识的缺乏,使得制药专业和企业在很大程度上的合作缺乏动力,从而使得合作流于形式化。第二,开展制药专业和社会制药企业合作的目的则是达到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的利用。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都过度的追求效益,而学校也过度追求就业率,从而使得两者在利益层面很难达到共识。如安排进入各大药房的毕业生出现不能忍受工作压力的情况。第三,当前,针对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的合作,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保障。而正是这种没有法律规范的保障,使得企业和高职院校在进行合作的时候流于形式,从而无论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就业率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善。第四,制药企业的技术更新随时都在变化。技术的变化带来的是对需要不断的去学习。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学习相对来说要落后科技的发展。这就给学生和企业留下了知识和技术衔接的空白,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跟不上企业科技的发展。第五,人才队伍的缺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一批高质量的教师。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来自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而这类老师其理论性通常比较强,但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和对学生心态的把控能力通常都比较弱。同时高职院校以技能型培养为主,因此,在这方面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大的矛盾。第六,缺乏实践性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
3解决制药专业校企合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制药专业展开校企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和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了一下几方面的建议,以此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的开展。
生物制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占重要地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实践教学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等需求出发。该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生物制药专业高效构建创新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旨在为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物制药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改革路径
生物制药专业是一门以药学、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等专业为基础而形成的综合交叉学科,其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专业性。生物制药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充分认识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下实验课作为理论课附属、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与衔接性不足、未能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着力提高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力求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构建创新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通过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建构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素质与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
1结合教材实际内容,改进创新教学模式
教材是生物制药专业教学中师生共用的基本教学工具,在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教材内容,一方面,对教材中所包含的理论模块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打好专业理论学习基础;另一方面,突破单本教材的限制,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各个教学模块有机串联起来,重新设计特色理论教学模块,与此同时,结合生物制药领域的前沿发展,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丰富,以此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首先,生物制药专业教师应重视抓好教材绪论部分,通过绪论教学,对“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等问题进行回答,促使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与重点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学习方法[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展开相应思考,如向学生提问“你在生活中接触过哪些药物?”“你知道你所接种过的疫苗属于何种药物吗?”等,通过问题互动式教学,逐步向学生介绍生物制药在药学领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介绍国内外的知名生物制药公司以及知名产品,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关于生物制药课程相关概念的具体认知,为后续的理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教师需要综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提炼生物制药专业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突破单本教材中章节划分的局限性,重构重点教学模块,以此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增进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2]。比如,在进行“基因工程制药”这一模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生物制药实践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基因获得、DNA重组体构建、工程菌构建、目的基因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和检验、基因工程药物研制的新趋势、蛋白质药物的化学修饰等内容,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教师应提高对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前沿发展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形成对于教材内容的有机补充与更新,进一步增强理论教学工作的实效性[3]。比如,在进行“抗体制药”这一模块的教学时,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单克隆抗体均为鼠源性”,教师应结合生物制药学课的最新发展,告诉学生,目前兔单克隆抗体已实现全面商品化,以此达到纠偏的目的。
2增强教学基础建设,提升实践训练效果
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手段。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实际,安徽师范大学生物制药专业近年来重点围绕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力建立和完善生物制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措施,切实保障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中发展最快的行业[1]。生物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高校相应人才培养的专业模式提出了最新的要求。高校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和人口社会问题,而且影响国家长远的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如何通过生物制药专业建设的发展能够持续地为生物制药行业输送合格从业者,是现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首要课题[2]。生物制药专业主要培养未来生物制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其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因此,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其课程设置应该积极发挥实践性的主导作用,通过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来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对于高校来说,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建立与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根本保障[4]。
1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安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安师大)生物制药专业是在2012年创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基础上,于2016年正式设置为新工科类生物制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和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生物制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制药企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流程,能够胜任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岗位基本要求,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技术创新、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以及生物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与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该培养目标即以“宽口径、厚基础、强化素质”为原则,培养掌握生物制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生物制药综合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基于该目标,生物制药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不仅要为学生以后的择业或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如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然而,目前与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一样,伴随着近年来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安师大在生物制药专业的办学中也逐渐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生物制药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目标也不太明确,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机会;②实践教学环境普遍较差,难以带来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③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其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其实践能力。此外,目前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普遍存在教学的监控盲区,其教学质量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保障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重要环节的顺利实施,建立适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地方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2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探索
药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由前述研究可知,药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由前期与中药或药学专业相近培养的“方向性”人才,变成现代专业较强的“高级中药师、药师、制药工程师和药剂师专业性人才”[2]。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中药、药学、制药工程及药物制剂本科专业教育质量标准,结合目前各专业办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中药、药学、制药工程与药物制剂等专业的培养模式(目标)[1]分别是:①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中药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与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中药材鉴别、中药成分提取、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检验、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药品开发、生产、检验、流通和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药理实验与评价、药物剂型与制剂的设计和制备、药物分析检验、质量鉴定、临床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制药及其工艺工程产业化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原理、生产工艺技术、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中药制药等领域从事新药研发、新工艺研发、生产工艺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改造以及质量控制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④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物制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及制剂技术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2]。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药学知识群结构特征及向化学-生物-社会-创新-药学模式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
2药学相关专业教育体系的确立和优化
2.1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根据目前社会对药学(本科)相关专业学生人才素质结构要求及教育培养模式变化,考虑各专业药学知识群特点,按“同公共、类基础、别专基、异专业”的原则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1]。①按新世纪化学-生物-社会-创新-药学模式培养高级药学(本科)相关专业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为基本指导思想,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继承,发展,创新”三者并重,构筑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教育体系[3]。②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应加强英语、计算机、人文社会素质应用能力的教育[4]。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学基础教育。专业基础课应加强化学、生命科学知识的教育,可增设专业英语、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中药现代化研究方法学概论、植物成分分类学(或以选修课形式开出)。专业课主要是减少理论课时量,增加实验课时量,实行理论与实验课教学分离,实验课单独考核算成绩,同时根据各专业课的特点增加一些限选课程。③限选课,根据不同专业增加或调整生物科学、化学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与药物制剂科学知识的课程。④选修课,为弥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课不足,开设近90门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管理,包括人文社会、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医学临床、中医药文化、文献、中药材商品、中药种植、药厂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组成。2.2教材安排。公共课使用全国高等院校理科通用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市科技出版社统编的规划教材;限选课使用统编教材,按各专业特点进行内容调节与修改;选修课教材由各位教师自己指定,大多为全国相应“理、工、医、农、文、史、哲”等本科专业统编教材。2.3教学原则、方法及形式。执行一定学年完成一定学分的指导性学年制,学生原则上在四年内修完所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并在修完所要求学分的基础上完成毕业实习及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二两年主要安排公共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三、四年主要安排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及毕业实习。课程教学主要原则是遵循理科(本科)学生的教育基本原则[5-7]:①科学性和经验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对药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加强用现代科学阐述传统经验理论教育;②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课时,基础课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为2∶1,而专业课为1∶1,与专业关系紧密的课程的实验课应单独开设。③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相结合原则,导师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教学;④药学专业知识性与其他现代科学相融合性结合原则,特别注重化学、生物学与信息科学对药学专业学生的影响;⑤信息反馈促进教学的形成性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各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习题巩固,实验及实验报告书写,操作演示,实地参观,分组讨论,野外实习,自学等方法,具体方法依各门课程的特点要求而定。教学形式:各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CAI式媒体教学,课外作业及辅导,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另外,教学过程应建立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反馈渠道。2.4实习教育。药学类各专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教育,其内容主要为综合和专题实习两部分[8-9]。学生在实习前进行为期2周的强化训练,其内容主要是专业课的具体实际操作训练,然后先分配到指定的实习单位进行综合训练,再选定指导教师进行专题的研究实习,实习单位有湖南中医药大学各教研室、学校各直属和非直属医院药剂科、湖南中医研究院中药所、长沙九芝堂制药有限公司、长沙骜马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省药检所、长沙金沙制药有限公司、长沙市药检所、株洲药检所、湘潭药检所、湘潭制药有限公司、株州千金药业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省内及省外单位。
3新的质量测试方法的确立
根据目前新的课程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及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药学(本科)相关专业学生的质量测试方案应按下列原则确立[10]。①质量测试方案要反映药学(本科)专业人才新的素质知识结构及新的培养模式。②质量测试方案以修总学分为基本要求,以年级教师考评,学生互评,实习单位考评及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建立各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践)技能考试(查)体系(学校现有题库抽卷考试)为主,毕业考试,实习单位考核,毕业论文,年级综合基本素质评价为辅的全面质量测试方案体系。其中中药专业(本科)学生素质知识结构质量测试方案详见表1;课程考核按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管理手册执行,总基分,详细考核办法;年级德育考核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处考核办法为准。实习单位考核按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学生的评价表进行考核,由实习单位计分为准,见表2。论文考核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评分要求为准。③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在现有手工试题抽卷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计算机随机出卷网络键盘考核体系,增强防弊性,实行真正的考教分离;限选课及选修课采用随堂考试或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④跟踪进行实习单位及毕业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建立人才教育后期效果的评价体系。
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药物化学》是生物工程产业计划生物制药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CDIO模式强调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整体优化为目标,紧密围绕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改革,尝试以制药为主线开展实践教学,使得药物化学课程教学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生物制药专业
生物工程产业计划下的生物制药工程方向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物制造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1-2]。生物工程产业计划的培养方案,规定了培养生物制药工程方向的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而且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其中最重要是要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实际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保障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3]。生物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要接受工程教育认证。不仅如此,根据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的有关精神,要求高校能够遵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4]。因此,除了培养方案的明确规定外,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要求,也对生物制药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是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合作能力及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的建造能力[5,6]。因此,为了迎合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要求,培养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将CDIO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生物制药工程的课程教学中是势在必行的。
1药物化学教学现状
药物化学作为生物工程产业计划生物制药工程方向的核心学科之一,是一门以化学为基础,涵盖了生物学、医学、药物学等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对生物制药工程方向的学生培养至关重要[6]。然而,在目前的药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和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等问题,具体归结如下:
1.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论文
1教学内容改革
(1)构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具有内容精炼、信息量大、能反映本学科新成果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2)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实现课程教学信息化,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3)有机结合各种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4)改革考试方式和成绩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促进考、教、学之间的互动;
(5)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并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来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生物技术制药”是制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满足制药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求,贯彻高等教育“以本为本”的基本原则,培养出制药领域复合创新型人才,文章阐述了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课堂案例、小班研讨、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践教学对该门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多措并举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能有效提升“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本科教学;“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
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调了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1]。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药领域的各个方面,生物技术制药已成为现代制药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药研发的重要发展方向[2]。因为“生物技术制药”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所以课程组教师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机融合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该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
一、“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教”为主动“学”,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让课程组教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学习思维导图,明确课程内容逻辑关系
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的思考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阶段重要的实践环节,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合乎应用型特点的选题方案,对毕业论文所涉及的五个环节做好过程管理,以期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障本科论文的工作量、系统性以及创新性三个原则。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1背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地方化为主,以服务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实践环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具有生物产业相关研发、生产、质检等环节高阶性的思维能力。同时本科阶段肩负塑造学生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精神以及良好科学素养的责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做好对学生在生物相关产业的延展性思维的引导。此类高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合乎应用型特点的选题方案,对论文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本类型高校的实际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障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量、系统性以及创新性三个原则。
2毕业论文选题
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涉及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三个生物类本科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力求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环节培养学生文献的查阅、论文的撰写、实验的设计以及动手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科学真理的求索精神以及刻苦的专研态度。本科毕业论文阶段是本科生综合性素养的养成的重要环节,力求通过该环节使学生能够身体力行,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以更蓬勃、更具朝气的状态在未来学业和工作中迎接新的挑战。首先,从选题的专业性上看,避免空泛的选题,选择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题目的设置能够使学生有一定的参与感,避免学生有空中楼阁的感觉。如果能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题目的设计、任务书的下达更合适。如果条件允许,进行面谈非常有必要,在面谈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的知识覆盖度,将为毕业论文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充实的保障。总之,论文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去设置题目将能起到真正地因材施教。生物类本科论文所涉及的题目主要(1)生物资源的普查及其多样性研究;(2)生物制品工艺的优化;(3)天然产物的提取、活性研究及其生物制品的加工;(4)质检方法的延伸和拓展;(5)生物体遗传转化以及分子改造;(6)生物信息学;(7)工厂的设计等。题目的设计要综合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促使学生有的放矢地根据题目去思考。题目设计的优劣以是否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实验为考量的标准。其次,从选题的深度上看,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甚至略微偏难。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阶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时间,在保证论文工作量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进行开拓性的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环节中会遇到意外状况,例如菌种污染、细胞凋亡、提取率过低、PCR无条带、方法设计不合理等。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突发状况,做好合理的补救措施。所以论文的选题设计中要加应对意外的时间阈值,激励学生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拓和创新的精神。毕业论文的选题要能拔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前提,给学生一个深入的切入点,学生通过努力,通过积极地调配软硬件资源条件可以达到的合理高度。近年来,高校新进博士教师增多,这类人群特点是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教学经验有限,往往以博士期间的想法去设置题目,导致选题过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面对过难的论文题目而不知所措,在教师的按部就班的实验设计下草草结题,没有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以及违背了论文环节的初衷。在目前高校背景下,要做好新老教师业务上的匹配互补,做好论文选题工作。再次,选题的系统上来看,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选题的设计要有一个出发点,学生通过科学问题的思考、文献查阅、实验设计、结果呈现到最终结果拿回到文献中进行深度性地总结讨论。从而形成完整的思维闭环。论文的整体篇幅上有层次推进的逻辑性,而不是空泛性的漫谈。论文严谨的思维逻辑性的呈现就需要指导教师能够依托学术背景进行合理毕业论文的框架设计。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性的引导,学生的论文推进是以导师事先设置好的思维导航点进行逐层深入的。学生在论文整个环节中进行文献查阅、思辨,以及进一步的实验实施,和指导教师讨论,最终回归到事先设置的科学问题上。学生在整个环节能够切身体会到科研的严谨性和慎思性。
民族医药发展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民族医药;社会发展;民族和谐
论文摘要: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医药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在其挖掘、继承和发展中起到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的特殊作用,对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和谐”是指各少数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彼此尊敬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基础上形成融洽的关系和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全省88个县中有43个为民族自治区域(其中10个自治县,33个自治州辖县),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460余万,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达38%。贵州少数民族具有大分散、小集中,或少数民族成片聚居,多个民族交错杂居的特点,人口分布十分广泛,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长期彼此尊敬尊重,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在文化上相互交流,在生活上相互往来,在语言上相互沟通,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贵州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共同开发了贵州,共同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共同创造了贵州的历史,是贵州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大力构建“和谐贵州”,进一步促进民族和谐必然成为构建“和谐贵州”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深刻认识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与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性
文化的涵化过程具有双向性。民族医药文化正是这一相互涵化的典型。事实上,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也不是以一种文化模式去取代另一种文化模式,而是多种文化模式互相协调,保持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下共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和灵魂,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并十分珍视瑰宝和财富。
贵州是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各少数民族大都长期居住在大山之中或边远之地,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经济文化交往中,各自创造了自己的优秀的文学艺术、生产技能、民族医药和传统体育等,特别是存留下来的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如医药文化、服饰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等,其内容独具特色,颇具匠心,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使贵州的经济、社会具有外延宽广、内涵深厚、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尤其是贵州的民族医药文化,以其“简、便、效、廉、奇”的特殊魅力以及对不少疑难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受到国内各界的关注,且在民族医药的基础调研、文献整理、理论研究、药物开发和产业发展方面也成绩斐然。全省民族医药工业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7年,全省民族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110亿元,占全国中药工业销售的7%,民族医药工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4%,拉动工业增长1.17个百分点。以苗药为主的“黔药”品牌在国内民族医药产业中名列前茅而成为医药界的传奇佳话。贵阳中医学院长期从事民族医药研究,是促进贵州省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力量,当我们回眸这一发展历程的时候,深感民族医药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对这种特殊的具有多重价值的民族医药文化应努力加以保护,而发展是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