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5:11: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知识产权法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国乃至国际组织也增强了对知识产权的国际法律保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很重要的就是协调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得到利益状态的合理分配,既能够鼓励创新,又可以通过适当的权利限制使知识产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运用。因此,利益衡量机制便很自然地融入到知识产权的国际法律保护中。本文拟从利益衡量的角度出发,为知识产权国际法律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寻求后TRIPs时代我国处理知识产权国际法律纠纷的策略和方向。
「」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利益衡量适用限制原则合理价值判定原则
1、WTO体制下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商品经济和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自十八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在生产领域中开始广泛采用科学技术成果,从而在资本主义市场中产生了保障知识产品私有的法律新问题。资产阶级要求法律确认对知识的私人占有权,使知识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成为自由交换的标的。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和传统财产制度相区别的新的财产方式——知识产权。但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知识产品的生产数量和占有容量,往往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凡是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建立和健全了他们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立法新问题,通过法律的形式授予知识产品所有者以专有权,促使知识产品进入交换和流通,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各项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国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功能,更有国家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带动并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演进进程,知识资源的推动更是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今的国际经济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领域在拓宽,保护力度增强,知识产权已成为贸易竞争的焦点。为更好地维护作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强国的地位,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而且极力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由于大国的强力、发展中国家的妥协和稳定、健康、互益的世界经贸、科技发展的需要,《和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必须遵守的重要法则之一。知识产权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作为WTO的三大支柱。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伊始,就承诺无保留全面执行TRIPS协议的规定,并明确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目标是达到世界水平和世界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中国入世以来,不断加快了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立、改、废的步伐,是国内相关立法能够迅速和WTO规则接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改革浪潮。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执法机制,在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逐步承诺履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中成熟和完善起来。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刍议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文化专利法法律制度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经济重要象征的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尤其对国际技术贸易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法律文化的一个分支,知识产权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强调创造力,强调科学技术。我国如果想要在国际竟技场上取得自己的优势,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建设。通过对知识产权法律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得知其内涵为法律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其外延为法律意识。本文指出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应该从完善法律制度,齐备执法队伍以及提高群众意识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经济重要象征的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尤其国际技术贸易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国际间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为3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90年代已超过1001)亿美元。1995年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5950亿美元,超过了农产品贸易额,30年间增加了190多倍。全世界可以进行交易的知识产权己超过10000亿美元。知识产权己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及其企业之间最主要的一种竟争手段。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其2003年9月召开的计划和预算委员会第七届会议上正式通过《经修订的2004-2005年计划和预算草案》,提出了“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的新思路知识产权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口号,尽管知识产权对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来说已不陌生,而知识产权文化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话题,至于如何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需要的知识产权文化制度更是中国文化、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定义
知识产权法律冲突及解决
一、知识产权及法律冲突的概念
知识产权,概括的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法律冲突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原因: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制定的民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尤其在涉外的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矛盾;国家间贸易往来中形成大量复杂的国际民事法律关系;各个国家承认外国人在本国的民事法律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民事法律在本国的域外效力。
二、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法律冲突现状
(一)知识产权权利滥用。从目前来看国际贸易间知识产权垄断行为日益恶劣。以专利为例,很多专利权人拒绝许可他人使用,从而实现阻碍其他经营者进入其所在的服务领域来减少竞争者的出现;还有滥用知识产权的执法程序的现象,比如,知识产权人故意声称自己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阻止他人合法商品进出口或请求民事诉讼程序来妨碍竞争对手的合法正当商业行为,从而实现自己不正当的目的。知识产权人正是通过不公平、不合理的方式行使知识产权,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二)知识产权的贸易摩擦加剧。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贸易摩擦结构不断升级而且领域几乎覆盖所有的贸易商品,并且从个别产品摩擦逐步向多产业和结构性摩擦方向发展,国际贸易摩擦形式升级;知识产权的国际贸易摩擦从发达国家之间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涌动,知识产权贸易摩擦方主要发起方发达国家为美国、欧盟,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为巴西、印度等国;知识产权贸易保护措施呈现形式多样化,执行灵活化,并且具有很强的歧视性和报复性,从而诱发国际贸易摩擦。(三)知识产权侵权冲突频繁。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立法上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的当事人在国际民商事活动中产生侵权行为。知识产权是特殊的财产权,更容易发生侵权现象。日常所见,该侵权常分为两类即是否侵权和侵何权的问题。以中国为例,国内几乎所有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等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内外的商标抢注危机。如“同仁堂”商标早在1983年就被日本抢注,1999年,博世西门子在德国注册了海信商标,2003年五粮液在韩国注册成商标等。
三、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解决措施
解决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手段,需要从多方面下手,概括如下:(一)制止知识产权权利滥用。首先立法层面上,国家应规范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来打击垄断行为。我国可效仿美国、欧盟模式,在反垄断法或竞争法之外,就技术转移或知识产权许可行为制定单行的条例或条文,或仿效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在交易法中设立知识产权适用条款;我国应当完善民事诉讼法,增加滥用诉讼程序、不侵权之诉的相关规定;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当主动担负责任,行业协会应建立行相应的本行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对行业中的知识产权进行及时更新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反应迅速处置。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制定和实施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二)减小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完善与我国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尊重和合理使用知识产权制度;完善境内外的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引进工作,加强对境外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规范工作;注重本土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完善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减小冲突发生。(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知识产权发生法律冲突尤其是知识产权侵权上的法律冲突,国际间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国际条约或者冲突规则来解决。目前中国加入并实践的主要有《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技术转让法,通过以上四种国际条约解决加入国之间的很多知识产权的纠纷。剩余的冲突解决就依赖于冲突规则的适用,近年来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发展的一个趋向是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知识产权侵权以及合同等,按照各自不同特点适用不同的法律,该方法被称为综合适用法律说,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釆用了这种方法。
中国知识产权法律文化透析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经济重要象征的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尤其对国际技术贸易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法律文化的一个分支,知识产权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强调创造力,强调科学技术。我国如果想要在国际竟技场上取得自己的优势,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建设。通过对知识产权法律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得知其内涵为法律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其外延为法律意识。本文指出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应该从完善法律制度,齐备执法队伍以及提高群众意识这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文化专利法法律制度
一、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经济重要象征的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尤其国际技术贸易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国际间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为3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90年代已超过1001)亿美元。1995年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5950亿美元,超过了农产品贸易额,30年间增加了190多倍。全世界可以进行交易的知识产权己超过10000亿美元。知识产权己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及其企业之间最主要的一种竟争手段。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其2003年9月召开的计划和预算委员会第七届会议上正式通过《经修订的2004-2005年计划和预算草案》,提出了“建立一种明达的知识产权文化”的新思路知识产权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口号,尽管知识产权对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来说已不陌生,而知识产权文化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话题,至于如何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需要的知识产权文化制度更是中国文化、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定义
知识产权法与法律调整论文
摘要:平行进口因产品跨越一国国界本来属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但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所蕴含的巨大无形价值,使平行进口问题在知识产权法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对平行进口的知识产权法律约束只是平行进口法律关系的一个方面,市场竞争公平性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对平行进口尚需从另外一个视角进行规制——这就是竞争法的规制,由此构成了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对平行进口关系的复合法律调整。
关键词:平行进口;知识产权法规制;竞争法规制
平行进口涉及三重关系,一是涉外产品销售合同关系;二是知识产权关系;三是竞争关系。对于平行进口的知识产权解释与研究如火如荼,但其他两层关系的重要性却被人们忽略和淡化了。如果将平行进口作为一个过程看待,平行进口的知识产权关系仅是平行进口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控制产品过境的“关卡”。准确认识和把握平行进口法律关系,还应当关注产品入“关”后的关系,即与本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关系。
一、单一维度下知识产权法对平行进口的调整
任何一门法学学科总能体现出理论比法律规范丰富、实践比理论更丰富的特点。理论往往是沟通丰富实践和抽象规范的桥梁。近年来,知识产权法上平行进口理论获得空前繁荣和发展,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已经从传统的贸易合同中对“有形物”客体的补偿转向对产品上附着的“无形物”价值的保护,主要涉及对私权的影响的评价。由于知识产权法的绝对国内法的属性,使得从这一角度评判对私权的认定与维护的价值标准也相去甚远,所形成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决定了平行进口的不同结局。一是“权利国际穷竭”理论。该理论是指某知识产权产品被合法售出之后,权利人就不再对该产品的使用和销售享有控制权,对他人的“使用权”已告“穷竭”,他人转售行为不构成侵权。由此可得出产品的平行进口是合法的,不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二是“权利国内穷竭”理论,即“地域性理论”。该理论是指按照知识产权的属地原则,同一项智力成果按照各国法律,分别于这些国家取得相应知识产权,且其权利内容和效力仅在该制定国领域内得以承认。依此理论,权利穷竭仅适用于国内,平行进口对于平行进口国的知识产权仍然构成侵权。三是“有限权利限制”理论,这是学者最近提出的一种折衷观点。该理论强调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权利限制原则才应用于平行进口,“一定条件”指依照本国法律取得的知识产权,即只有依照本国法律取得的知识产权才能阻止平行进口,基于授权享有的知识产权对平行进口无约束力。这使平行进口问题在该条件下分别与权利用尽、合理使用、强制许可等制度结合起来,成为权利限制原则各自独立、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
各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需要,使得这些理论在立法上的应用无统一的章法可循,加上随着国际贸易关系的不稳定引发国内政策不断变化进而导致司法判例与法律原则的背离更加深了人们对平行进口把握的难度,即便在同一理论之下也很难找到相互一致的法律规范。如专利方面,德国盛行的是权利国际穷竭理论,依据该观点,只要专利权人在享有独占权的条件下将其专利产品投放市场,专利权人已经从专利权中获得利益,其权利随之而被用尽。因此,一般平行进口不侵权。美国对专利权与平行进口问题一直比较严厉,坚守“地域性理论”,即权利国内穷竭理论。凡是有效的美国专利持有人都有权请求美国海关禁止侵犯其专利权的商品进口。这源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产权国,其要维护本国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地位,进而维护本国在知识、技术上的垄断地位。也有无视上述理论的做法,如英国有关专利权基于“默认许可”原则,在专利产品第一次销售时,若专利权人或其被许可人没有明确提出限制性条件,则意味着购买者对专利产品的任何利用均不会构成对专利权的侵犯,上述规则既适用于国内销售也适用于国际销售。因此,英国对于平行进口侵犯专利权与否,直接取决于进口商是否违背与专利权人签订的协议,即意定优先。还有的委身于某一理论但又未能从一而终,如日本1994年之前是禁止平行进口的,当时日本强调的是专利的地域性,即强调权利国内穷竭。但是1997年7月1日之后,基于“BBS铝制车轮”案的判决{1},众多行业人士称,日本进入了默认许可理论的时代,即明确允许专利权人在出售其专利产品时保留提出限制性条件的权利。此后日本对平行进口究竟采取哪种措施变得很含糊。虽然其出发点主要是考虑本国人的利益,哪种理论符合本国人的利益,就采取哪一种理论。但这种含糊的态度使政府掌握着主动,对平行进口商未免有些不负责任。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其现状
对于中国而言,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舶来品。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始于清朝末年。当时的清政府实行新政,向西方学习,在外国法律专家的帮助下陆续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大清著作权律》等法令。以后的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虽然也制定过相关律令,但是这些法律没有什么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曾了一些行政规章来保护知识产权,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规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步建立起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主要有: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9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另外,中国积极参加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先后加入的公约有:1980年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85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89年的《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约定》;1992年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1993年的《保护唱片制作者防止唱片被擅自复制日内瓦公约》;1994年的《专利合作条约》;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加入《知识产权协定》,在入世前,我国全面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并于1997年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2001年颁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迅速发展,由低水平到高水平,从本土化走向了国际化。
与我国之前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相比,如今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了较大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整体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并且与科技、经济和外贸等相脱节,造成大量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在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上,特别是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专利来看,我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甚少;从商标来看,商标注册量少,并且驰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很多,我国的知识产权流失相当严重。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必定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浅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产生
本文作者:卢文峰工作单位:安庆市科技情报所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是近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知识产权”这一权利名词最早由17世纪中叶的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后为著名比利时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他们将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概括为“知识产权”,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权利范畴,根本不同于对物的所有权。
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发展起来,始于17、18世纪,由于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资产阶级为了保障其对智力成果的私有,要求用法律确认对智力成果的私人占有权,使智力成果作为一般客体物成为自由交换的标的,促进其进入交换和流通.随粉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在相关领域相继出现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等,各国在立法与执法上给予保护,由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运而生.这一制度的建立,在客观上,极大地调动了人们进行创新积极性,促进了重大发明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为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曾对工业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的专利发明,如珍妮纺车、瓦特蒸汽机、电话、电灯、汽车、静电复印术、晶体管等,都是得益于专利技术而获得成功,并且在专利制度的保护下得到广泛应用。知识产权制度起源于欧洲,其中专利法最先间世,著名的有英国1624年制定的第一部专利法《垄断法规》,是近代专利保护制度的起点.18世纪末,欧洲大陆各国和美国相继实行了专利制度.在专利制度确立的同时,著作权制度也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版权法当推英国于1709年颁布的《为鼓励知识产权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经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法》,即《安娜法》.《安娜法》立足于维护作者及其他权利人的经济权利,为现代著作权制度莫定了基石,被誉为著作权法的鼻祖。179。年,美国依照《安娜女王.36.法》的模式,制定了《联邦著作权法》.对于商标和商号的保护制度是在19世纪初建立起来,这一制度最早起源于法国。1803年法国在《关于工厂、制造场和作坊的法律》中将假冒商标按私造文书处罚,确立了对商标权的法律保护。1857年法国制定的《关于以使用原则和不审查原则为内容的制造标记和商标的法律》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商标法.随后欧美等国家相继制定了商标法,商标保护制度逐步发展起来.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条约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都分,同时这些国际公约的制定对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主要有《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真正界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覆盖了工业产权和版权等广泛的知识产权范围。称得上完整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在工业产权领域共有15个国际公约,主要有《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等。在版权领域共有10个公约,主要有《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著作者与广播组织公约》等.此外还有《科学发现的国际登记条约》、《保护奥林匹克会徽条约》和《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领域,还有一些地区性公约起着独特的作用,如《专利申请形式要求欧洲公约》、《欧洲专利权授予公约》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从兴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它不断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现在已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各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文件,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法律制度:—著作权法律制度.以保护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者的专有权利为宗旨,其客体范围除一般意义上的作品外,还应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和计算机软件。—专利法律制度。针对工业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成果,保护创造者的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商标法律制度。针对工商业活动中的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保护注册商标所有人对标记的独占性权利。—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商号、地理标记、商业秘密等特定权利予以保护的智力成果或者识别性标记。还有反不正当竞争,制止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正当的侵害行为。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西周厉王时代就有“谋欲专利之事”:《国语》有“匹夫专利,尤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的记载。1859年太平天国时期的领导者提出了专利制度的建议。但我国具有专利法规之涵义的第一部专利法的雏形应为清“”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后被废除,“惟专利制度仍在各省扎根”。民国第一部专利法的雏形为1911年12月12日由工商部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该章程己揭示了“先申请原则”、“权利转让”、“法律责任”等重要理念。1932年颁布的《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以及其实施细则、《奖励工业技术审查委员会规则》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也为现行国民党政府专利法框架的基础。早在北宋时期,出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就使用了“白兔儿商标”.鸦片战争后,对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则始于对外国商标的保护,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在对外通商条约中订阅了不少保护外国商标的条款,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商标法—《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就是由当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起草的。1923年北京政府颁布了44条的商标法,同年又颁布37条的实施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付诸实施的商标法。我国古代对版权进行保护的萌芽始于宋朝,宋神宗继位之前,朝廷曾颁布有“禁擅携”的命令。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是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其后,北洋政府于1915年颁布了《著作权法》,国民政府颁布了1928年颁布了《著作权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被长期搁置。直到7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着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以及细则、条例等配套法规,主要有:1、《著作权法》(2001年10月修订)、《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专利法》(2。。。年8月第二次修订)、《专利法实施细则》;3、《商标法》(2001年10月第二次修订)、《商标法细则》以及国家工商局公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4、《民法通则》民事权利一章,知识产权一节;5、《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国家工商管理局公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演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方面,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也是我国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法律适用而言,在对外国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场合,若我国法律投有规定或者规定与国际公约冲突时,可直接适用国际公约的规定保护外国人的知识产权。我国先后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80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85年)、《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1989年)、《关于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199。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泥公约》(1992年)、《世界版权公约》(1992年)、《保护唱片制作者防止唱片被擅自复制日内瓦公约》(1993年)、《专利合作条约》(1994年)等,此外,还参加了一些著作权、著作邻接权、专利、商标等专门公约。我国己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规则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它对各成员就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既概括又具体、既严格又不失灵活、既创设新规则又借助现存知识产权条约的一个可操作性很强的要求。我国政府承诺了世贸组织包括该协议在内的国际规则,因此我国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遵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田PS)》。根据世贸组织的要求,我国先后对著作法、商标法、专利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丁修订、而且制定了新的法律条例。通过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进一步完善,并全面达到了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有关要求,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更趋一致。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是在入世后逐步承诺履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过程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在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向着全球化发展,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知识产权制度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将会在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问题探析
摘要:科技创新,是决定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三五”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体系,促进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基于改革而引发的相应科技创新体制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依据现行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运行中面临的主要困境,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提出完善的主要途径,在我国各级行政机关、民营企业等不同层面都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民营企业;放管服改革;知识产权
1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响应提出的“积极发展民营企业”的号召,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截至2017年,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809.77万个,民营控股企业占比超过97.0%,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专利申请81.70万件,占全国专利申请的77.80%,发明专利申请32.06万件,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的77.4%,有效发明专利93.40万件,占全国有效发明专利的75.8%,成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最大贡献者。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创新研发激励政策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民营企业受益匪浅。例如科技部、全国工商联制定的《关于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等13项重点任务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关于知识产权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等规定。各级政府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精准推动和扶持民营企业良性、健康、蓬勃发展。不折不扣贯彻创新研发激励政策,服务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推出真金白银“硬举措”,对民营企业一律平等对待,将创新研发激励政策落实到每一户符合享受条件的民营企业当中。知识产权相关部门积极研究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强化创新研发激励政策的宣传辅导力度,优化执法人员服务质量,打造高效便利“软环境”,开展实地调研与走访活动,了解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充分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新常态”。
2我国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同时,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制定了多项创新研发激励政策,优化了执法质量,加强了司法保障,尽管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受益匪浅,但还是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2.1民营企业创新研发激励政策体系混乱。我国目前有关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创新研发激励政策主要以部门规章、政府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分布于多部文件中,导致民营企业在创新研发激励政策信息的搜集和获取方面难度较大;大部分激励政策是由于特定时期出现了热门的问题后,立法机关盲目制定的临时性政策,仅适用于特定时期、特定条件、特定情况、特定人群,适用周期短,可操作性低,受益范围窄,重叠交叉政策多,政策更新换代快,企业无法及时跟进不断变化的激励政策;大部分激励政策为普惠性激励政策,所以,政策门槛普遍较高,符合条件的政策主体往往仅限于规模以上企业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往往由于政策的高门槛被拒之门外。2.2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目前我国针对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的管理部门除知识产权局外,商标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机关以及科技局、文化局等其他部门也涉及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的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不同部门适用适用法律不统一,权利义务标准不一致;跨地区经营企业管控能力分散,分头管理、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执法人员缺乏专业化管理、自身素质偏低、执法过程中缺乏对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2.3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司法保障机制不健全。自2014年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后,部分地区在法院内部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庭,但是各地知识产权法庭配置不合理,难以与逐年增多的知识产权案件相适应;由于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特殊性,对审判人员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判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应对各种科技创新相关知识的能力,但是基层法院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法官自由裁量权大,同案不同判现象时有发生。2.4民营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度不够。民营企业由于自身企业规模小,管理能力差的特点,缺乏专利的申请意识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侵权意识,自主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与规模以上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创新积极性不高,专利质量偏低,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比例偏低;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混乱,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通常采取的是领导管理模式、专制式的决策等,导致了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管理方式落后。
海上风电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
为实现我国政府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海上风电开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纵观先进跨国公司的经验,其大多都致力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统筹规划、开发经营,促使知识产权转化,使其真正成为“浇在智慧火花上的利益之油”。海上风电开发企业如何通过知识产权降低造价成本、提高发电效能,或者将特定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许可或投资、担保,从而实现自身权益最大化,已成为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海上风电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面临的相关问题,分析海上风电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相关领域及措施,对海上风电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提出了相关建议。工程管理ENGINEERINGMANAGEMENT
一、国内海上风电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面临的相关问题
通过对国内相关海上风电企业调研,我们发现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较为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或忽视无形资产的现状。企业缺少对本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系统规划,虽然也在积极申请专利,但较为零散和偶然,缺失重要科研项目发展攻关的企业顶层设计。相关企业设置知识产权管理岗位并非出于市场竞争的内在需要,而是或多或少带有应付上级部门要求的目的,这难以真正实现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真正价值。
(二)部门分割、缺乏协调机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善论文
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其现状
对于中国而言,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舶来品。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始于清朝末年。当时的清政府实行新政,向西方学习,在外国法律专家的帮助下陆续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大清著作权律》等法令。以后的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虽然也制定过相关律令,但是这些法律没有什么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曾了一些行政规章来保护知识产权,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规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步建立起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主要有: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9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另外,中国积极参加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先后加入的公约有:1980年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85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89年的《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约定》;1992年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1993年的《保护唱片制作者防止唱片被擅自复制日内瓦公约》;1994年的《专利合作条约》;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加入《知识产权协定》,在入世前,我国全面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并于1997年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2001年颁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迅速发展,由低水平到高水平,从本土化走向了国际化。
与我国之前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相比,如今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了较大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整体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并且与科技、经济和外贸等相脱节,造成大量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在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上,特别是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专利来看,我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甚少;从商标来看,商标注册量少,并且驰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很多,我国的知识产权流失相当严重。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必定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