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资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7 09:19: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支农资金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支农资金论文

中国财政对农村投入与产出增长研讨

【论文摘要】通过非线性回归模型,运用边际收益及弹性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得出结论:财政支农资金对中国农业产出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边际收益呈阶段性变化;与财政支农投入的边际收益相比,财政支农投入的弹性是滞后的。

【论文关键词】中国财政;支农;农业增长;影响研究

引言

由于资本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属性,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很少流向农业,支持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申小莉等(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采用经典的C—D生产函数作为模型,研究了湖南财政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结论认为湖南省的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密切相关,财政支农支出弹性达到0.3396。在财政支农投入项目的边际产出效应方面,李焕彰、钱忠好(中国农村经济,2004)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验证财政支农增长和农业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投入项目中,科技三项费用最高,基本建设支出次之,生产性支出和事业费最差。

一、研究方法及模型

1.变量的表示

查看全文

金融需求农村改革策略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制度的对策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区域差别大,西部地区资金支农力度低、金融支持不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本形成能力不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划分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投资环境不理想,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投融资制度金融机构

论文摘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的金融现状却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本文立足于这个现实,分析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现状,和中国农村目前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成因,并对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出路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直以来,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代表的“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和现实的问题。当前,农村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缺乏有效的农村融资金融产品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急需构建相应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体系。但从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资金的投入是重点。于是,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资金有效地使用与投放,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便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和公共产品的投融资制度,建立有效的多元化农村资金分配与公共产品投融资渠道体系才是解决目前农村金融需求的核心和关键。

1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问题

1.1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查看全文

农村研究会指导方案

2012年,市农村财政研究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本着“围绕中心,服务三农、规范管理、创新工作”的宗旨,以建设“两型城市”为主线,以“规范管理、深入调研”为重点,全面提高农研会工作管理水平,努力促进全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此,特制定市农村财政研究会2012年工作要点:

一、继续做好机构规范化管理与建设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研会自律性管理水平,促进农研会健康稳步发展,根据省农研会《关于开展全省农村财政研究会规范化管理与建设活动的意见》精神,市农研会将开展规范化管理与建设达标创建活动。全面总结本研究会近几年来工作情况,按照研究会规范化管理与建设的具体要求,重点检查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重点,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力争一次性通过达标评估。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作风,从我市“三农”发展实际出发,积极开展调研活动

(一)农村财政研究会是学术性团体,肩负着开展“三农”问题研究、谋划财政支农之策、宣传惠农措施的神圣职责。在开展调研中主要体现以下工作思路:一是时代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所有调研内容都要紧扣这一主题,开展深入调研,与时俱进,提出卓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实践性。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要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对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真招实策。三是针对性。要针对当前“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科学发展、生态保护、财政支农、农村稳定等专题进行调研,为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资料。四是协作性。要充分利用农研会成员广泛,与社会各界接触面广,沟通、联系密切的优势,聚集各路人才团结协作,共同开展研究。

(二)根据省农研会2012年调研课题指南,结合我市“三农”工作发展实际,制定以下重点调研课题: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完善论文

1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后,目前我国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已初步建立,即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证券市场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金融组织民营化程度加大,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试点扩大了各类资本合作的参与路径,并促进农村金融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使得财政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和非营利资本角逐农村市场的竞争机制初步建立起来,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主体呈扩大化趋势,逐步形成了由各级政府、具备国有、集体、外资、港澳台、私人等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农户和其他私人投资者构成的多元化金融主体格局。

2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2.1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然应发挥主导的作用。但据统计资料显示,建国以后至2005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额是增长的,但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财政投入不足10%的水平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2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

查看全文

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分析论文

农村公共产品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其供给增加将使农户增收。现阶段我国农民对公共产品具有强烈需求,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普遍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的形成原因

(一)供给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1.政府财政实力薄弱。公共产品因其所具有的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特征,不管是纯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应该主要是政府,由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加以提供才能保证公共产品内在的公共利益或福利的真正实现。近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扩大占GDP的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仍不能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增长的需求。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这一比重明显偏低。如表1所示。

与中央财政相比,基层政府收入更为短缺,与其目前所承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所需资金相去甚远。根据公共财政学,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分别承担全局性和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但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悖于此,大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于县、乡和村。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比例中,中央负担了2%,省和地区负担了11%,县和县级市负担了9%,而乡镇负担了78%。基层政府迫于众多的事权压力,在税费改革前主要通过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及各种摊派来筹集资金。2002年以来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限制了基层政府摊派、收费的权利,使基层政府收入大幅减少,在财力受到约束而事权没有相应减少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减少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成为必然选择,从而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

2.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少。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财政资源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倾向明显,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明显不足。1992-1996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长23%,财政支农支出年均增长只有16.8%;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3.42%下降到1999年的8.23%;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78年为10.78%,2000年仅为4.36%。财政对城市的倾斜,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产品配给与城市差距较大。以教育为例,2001年城镇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95元,农村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为146元,农村为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镇人口基本上免费享受财政供给的各种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而农民则主要靠自己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自己承担养老、教育、医疗等费用,从而导致农民成本增加、减缓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进而加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匮乏程度。

查看全文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探究论文

一、农村公共产品及其供给机制

1,农村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即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或其家庭消费的私人产品而言,由农村社区集体共享其效用的产品,和一般公共产品一样也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农村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公共产品供给的私人动力不足问题。农村公共产品按照消费非竞争性、收益非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的大小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随着农村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亦日益增加,加快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与效率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正确选择。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差别很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要求比较复杂。因此,以某一个制度或某一种方式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安排。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别是非纯粹公共产品供给有很多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产品,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受益的直接性,即“给谁办事由谁出钱”。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一般由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解决,而农村公共产品很多仍由农民自掏腰包以各种费的形式解决,这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很大程度的直接受益性。二是受益的范围性,即“谁不出钱就不给谁办事”。村作为一级自治组织是没有稳定财力支撑的管理机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表现出“村民自治”与“一事一议”等特点,谁能拿出钱就给谁办事,拿不出钱就不给办事,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被限定在具体的空间之内。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失衡。

(1)供给主体单一。受政府政策、产权界定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等参与主体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领域,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

查看全文

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分析论文

发达国家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经验

(一)美国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公共产品投入。联邦政府直接拿钱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科技推广等;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律条文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政策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公共产品投资;财政投资吸引私人投资,如美国的灌溉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科技推广,既有财政投资也有私人投资;运用资金市场筹集支农资金。

明确财政支农重点。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界,在此之前,美国农业尚不发达,财政支农的重点是生产领域,因此财政主要投资于农业水利、灌溉、交通等公共产品;此后,农产品大量过剩,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主要投资于农业科技、农产品储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产品。

(二)日本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日本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工农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即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除部分直接用于兴建农、林、水产等公共产品外,大部分特别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采用补助金及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农民,同时通过补贴利息,调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公共产品,这就是日本颇具特色的“制度金融”;政府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价支持政策”到80年代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补贴再到进入WTO以来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公共投资。

查看全文

农业公共品投资分析论文

发达国家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经验

(一)美国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公共产品投入。联邦政府直接拿钱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科技推广等;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律条文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政策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公共产品投资;财政投资吸引私人投资,如美国的灌溉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科技推广,既有财政投资也有私人投资;运用资金市场筹集支农资金。

明确财政支农重点。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界,在此之前,美国农业尚不发达,财政支农的重点是生产领域,因此财政主要投资于农业水利、灌溉、交通等公共产品;此后,农产品大量过剩,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主要投资于农业科技、农产品储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产品。

(二)日本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日本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工农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即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除部分直接用于兴建农、林、水产等公共产品外,大部分特别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采用补助金及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农民,同时通过补贴利息,调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公共产品,这就是日本颇具特色的“制度金融”;政府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价支持政策”到80年代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补贴再到进入WTO以来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公共投资。

查看全文

新形势农村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当前农村融资的基本形势;农村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改善农村融资状况的政策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农村资金投入渠道呈现多元化、农村资金供求不均衡的矛盾相对突出、资金外流加剧农村资金短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农村资本积累、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了“三农”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落后的农村产权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弱化了农村的融资能力、农村投融资环境相对不佳,制约了农村内部生产效率的提高、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明显不足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本文以日照市为例,对农村融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从调差情况分析,农村融资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并成为制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在对农村融资难的症结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融资状况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村金融形势融资制度多元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没有有效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这个命题就很难突破。为此,我们以日照市为例,实地走访调查了涛雒、陵阳、高泽等乡镇30户中小企业及450户农户,在此基础上,对农村融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当前农村融资的基本形势

受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农”的弱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照市农村融资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并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查看全文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论文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及特征

公共产品是用来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农村公共产品是用来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共同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的总称。比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环境保护都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相对于城市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除了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外,还具有需求量大和供给困难的特征:

1.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量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地域广阔、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再加上有些公共产品是城市所没有的,如动物疫病防治、水利灌溉等等。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公共产品,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具有很大的需求量。

2.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难看。某些在城市中可以由私人提供的产品,如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等等,在农村则需要政府以公共产品的形式来提供。而政府作为主要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在有限财力约束的条件下,很难有效地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