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培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5:37: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智能培训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调查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开展继续教育成为高职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发展契机,结合调查高职院校人员内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学习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提供良好的依据。
关键词:人工智能;模式研究;继续教育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高职教师应对教育内容及教育措施逐渐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面临很大挑战及困难,因此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转变,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人工智能时代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5G互联网兴起,人工智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冲击很大。人工智能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现状起到了推动作用。课题组对河北几所职业院校调查后,对上述问题做出较为系统的分析,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现有的办学模式、课程内容及信息化提出了挑战。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继续教育
智能教育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摘要: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重构了教育的发展形态,并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新要求,引发了教师专业发展在内容和方式方面的变革,进而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为此,清晰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变革,努力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创新,积极探索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不断融合给教育系统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智能教育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关键因素,不论是国家、社会、教育自身都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如何适应智能教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将产生变革,教师的专业实践将更具创新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将更加多元。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变革
1.教师专业发展将回归育人本质“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并不能代替教育,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最终要以人为本,回归育人本质。一方面,智能技术变革了教育,但不能代替教师,只是教育教学的助推器。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形象地将教育描绘为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2]。另一方面,智能教育时代,学生的生命成长能否得到促进,是衡量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师教育要关注到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和纵深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材施教,启发每个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2.教师专业活动将更具创造性智能教育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将不再是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培训,而是对学习的深入理解和专业创新,更强调教师专业活动具有创造性。一方面,智能教育的逐渐应用,已经覆盖到了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劳动,教师曾经从事的知识的重复讲授、资源的冗余搜集、作业的定时批改及事务性任务的管理等一些工作,都由人工智能替代教师完成。另一方面,与以往信息技术不同的是,智能技术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超越了技术的工具属性。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智能技术中的人机协同、自动化测评及自适应学习等,能够进一步代替人类进行简单的智能活动,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最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去研究,去发挥专业的创造性,更能与学生深入沟通和交流,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去找寻教育的真正意义。3.教师发展途径将更加多元化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将有机融合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这三个方面。林攀登认为,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三者的割裂是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三者是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基本途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3]。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要基于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并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出发,充分发挥研培工作绩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实践探索,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教师自主自觉地实现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基于阶段性研究主题、教学重难点以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同伴交流分享,并得到专家的指导,教师有的放矢地实现专业发展。最后,在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引领、实践观摩及与同行的交流分享,教师学习到系统课程和系列专题,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会有深入的反思,自身也会有所成长。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下双师型教学探讨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已经开始应用,对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教育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要具备高校教师资格,符合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在职称之外还需要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和经验,是双重素质型人才。人工智能对于构建高等教育“双师型”教育团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师型”型教育兼具理论和实践教育,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基于此,该文首先对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下“双师型”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明晰,深入分析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学完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双师型;教学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是先进的科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在以下行业中被广泛的应用,例如:医疗、农业、工业、交通、金融、效应及物流等,这些行业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使高校教师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学习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人机协同,对于构建“双师型”高校教师队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1]。因此,高等教育开展过程中就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地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从而能够改变高校教学的僵化模式,全面推进“双师型”教学的发展。基于此,该文着重对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下“双师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下“双师型”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已经逐渐成为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良好的融合,无论是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还是教育水平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虽然上述高新科技已经在高等院校中发挥了很强的作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阻碍,导致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与高新科技之间融合程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新科技的应有作用。构建“双师型”教学体系需要结合高新科技,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推进[2]。“双师型”教学对于高校发展具有以下两方面重要意义。第一,提高高校教师对于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满足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础。基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必要保障。第二,提高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在高校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备受关注的同时,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的提升也备受关注。自2018年4月教育部公布《教育人工智能2.0行动计划》以来,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提升的改进目标和措施也越来越明确,但其成效甚微[3]。在此背景下,加快提升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提高高校教师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教育能力是适应多样化教育环境的选择。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日益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高校教师只有具备强大的人工智能教学能力,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从而为企业输送先进的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利用人工智能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建设,不仅是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趋势,而且对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有重大影响。人工智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教育质量、教育资源质量和教育队伍素质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4]。从观念转变、制度健全、个人素质这3个方面探索建立“双师型”评价标准,提出利用网络人工智能促进“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建议,符合条件者则可认定为是学校“双师型”教师。学校应该从专业技术资格方面对教师进行审查,审查是否具有技术资格、专业和职业资格是否一致、获得的相关证书是否与职业资格相匹配,确保能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
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智能技术在变革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育治理三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走向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积极探索应用技术支持大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培育面向智能时代的高校教师,大力培养智能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加强多学科协同交叉,优化人工智能学科课程体系布局,提升高等教育管理者在智能时代的决策力等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智能时代;挑战;应对
人类正处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对话和推荐、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语言翻译、自动驾驶、自动导航等正快速进入实用阶段。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在改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变革着我们的高等教育。慕课和移动通讯使学生的泛在学习成为可能[1],AR与VR提升了学习的体验性[2],智能助教可以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的答疑服务[3],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一定程度上利于校园的安全管理[4]等。高等教育在享受这些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智能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和技术变革需要人才培养做出怎样的调整?智能时代的到来需要学科建设做出怎样的回应?智慧的育人空间和管理形式需要教育治理做出怎样的应对?这些都是正在走向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
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阵地。智能时代对多领域交叉人才、创新人才、尖端人才等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智能技术对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都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新的理念和方式培养智能时代的人才。第一,培养观念与模式须转变。一方面,随着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将越来越难以完成某项复杂的任务。不仅如此,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造成大学生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弱,以致难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一些高校开始“工业化地批量生产”大学生,造成大学人才的同质化严重。然而,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有创新思维、有全球视野、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5],而不是同质化的“高等教育产品”。尤其是智能时代,更需要人才的个性化、独特性与全面发展。因此,单一学科、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教学和管理模式将不再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必须做出转变。第二,高校师生所扮演的角色须转变。在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下,高校教学主要是课堂传授以及实践、论文指导等方式。这一方式下,教师主要承担了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知识技能的被动接收者。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教学则是拥有良好的人机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师,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师生间所进行的开放性、探索性的启发与学习。此时,教师将承担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者、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育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路者角色;大学生也将从知识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知识探索者和知识主动获取者。高校师生所扮演角色的转变成为双方在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对教师来说,角色的转变意味着知识结构、教学习惯和思维观念的转变。他们必须要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否则将会被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取代[6]。他们必须要思考哪些是人工智能做的,哪些是自己要做的,以证明自己价值的无可替代性。对学生来说,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要能够在教师指导和人工智能的协助下,以人机协作的方式,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参与活动、发展智慧,实现个性化和选择性的发展。第三,评价方式须转变。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监控与保障[7]。为了保证智能时代评价方式与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方式相适应,传统的“经验主义”“宏观群体”“单一评价”[8]的评价方式必须做出改变。一是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与全面发展,因此“宏观群体”“单一评价”的传统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二是智能化、个性化、开放性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学习更多地融入了个性化和选择性的元素,因此“一刀切”的传统评价方式难以兼顾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三是智能时代的大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和人工智能的协助下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发展智慧,因此传统的“经验主义”评价不能对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数据进行智能动态追踪。2.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挑战。第一,对多学科交叉的需求增多。智能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技术之外的问题,如法律、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些问题远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智能时代这个新场景中的全新问题。这些全新问题今天已经有人提出,但是目前很少看到这方面研究,而这些问题对人类的影响重大[9]。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依靠单一学科,必须有赖于多学科协同,有赖于文科的内部融通、文理交叉来研究和解决。因此,智能时代对多学科交叉的需求将会增多,不仅仅是理工学科内部相近学科的交叉协同,还包括文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文科与理工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第二,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存在发力空间。近一两年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迅猛,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35所高校已经首批获得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资格[10]。但目前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不少发力空间。一是专门用于人工智能的课程数量还远远不够。很多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仍使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智能教育呈空心化。目前,能专门用于人工智能的课程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导致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只能浓缩到“高级科普”程度[11]。二是当前人工智能教育相关专业课程混乱。针对目前信息时代与智能时代交叠融合的过渡状态,如何设置智能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还需要深入研究[12]。3.高等教育治理的挑战。第一,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治理方式须转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产品、服务的内容与质量,变革了服务的形式和结构,创新了教育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模式。在治理正在体现出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特征的智能时代,我们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也需要发生转变。如何依靠智能时代的相关技术,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决策更科学、更精准;如何借助智能时代的相关产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治理更智能、自动化程度更高;以及如何依托智能时代的相关产物实现精准的个性化管理,从而减少高等教育治理资源的投入……这些都是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所面临的问题。第二,指导和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进展缓慢。智能时代在给高等教育治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界、机器决策与人的决策的协调、学生信息泄露隐患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指导和引领,当前基于智能技术的高等教育治理处于尚未起步或“摸石头过河”的尝试探索阶段,亟需理论的引领和制度的规范。但是因为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研究的滞后性,能够指导并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和政策进展缓慢,能指导和引领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进展则更是缓慢。倘若这一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很难保障高等教育治理的健康有序发展。
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
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大步迈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发展方向。探究智能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究智能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体系
0前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和能力要求逐渐发生变化,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提升路径探索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文件指导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兴国必先强师,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1]。《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2]。《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中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能力[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4]。不同教师所处的学校性质和学校发展方向不同,其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提升路径也会有所不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进行转型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加快知识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5]。平顶山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6]。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学校性质和转型发展要求,对平顶山学院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本研究以智能时代为背景,以平顶山学院为例,探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初步了解智能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面临的困境,并围绕相应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善策略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在财税业务板块中的融入,慢慢衍生出了智能财税平台,由此使财税管理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正确审视当前“1+X”证书的价值,并且重新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从这个角度,首先对于智能财税和“1+X”证书的内涵进行诠释,并且站在智能财税“1+X”证书的视角去审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对应的改善方案。
关键词:智能财税;“1+X”证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在2019年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针对于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改革的文件,由此使“1+X”证书制度进入实施的状态。对于会计专业教育而言,就需要在这样的政策号召下,积极进行会计教育教学系统的重塑,当然还需要将智能财税的诉求考虑进去,由此确保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未来智能化会计岗位的诉求。因此,积极站在智能财税“1+X”证书的角度去审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智能财税和“1+X”证书的内涵
1.1智能财税的内涵
智能财税是指,运用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实际的财务业务、财务管理等板块融合起来,在大容量的财务数据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确保实际的发票开具功能,报账发票查验工作,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决策工作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对于企业而言,处于信息时代背景下,就需要积极引入智能财税系统或者平台,这样就可以使财务数据信息的管理和配置达到科学的状态,继而使财务管理决策展现出精细化的特点[1]。
机械制造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摘要: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植国防工业六十载,紧抓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契机,主动对接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物流等智能制造产业关键技术链,重点组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通过打造特色工坊、树立职教贯通理念、搭建军民融合平台和共建产学研用基地等方式,积极开展区域紧缺人才培养、职教师资队伍培训、员工技能提升和企业技术攻关等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职教力量。
关键词:工坊;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社会服务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1-4]。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5]。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应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6]。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根植国防科技工业六十载,2019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紧紧围绕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物流等智能制造产业关键技术链,不断探索面向区域智能制造行业培训、校企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拔尖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工作,助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7-10]。
1实施措施
1.1打造智造特色工坊,加大区域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主导下,发挥专业群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建立面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产业技术链上的特色工坊。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军工领域特殊专业技能人才和企业等校外能工巧匠,优化工坊师资队伍结构,对入坊学生实施“1+1”校企双导师制,由企业确定具体培养任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时间和考核标准,校企共同探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教育模式,形成校企参与的特色工坊实施运作方式,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建立学习者个人档案学分信息库,构建入坊学生自由选课和弹性学习制,培养区域紧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农民网络教室培训思考
摘要: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岳阳县为例,通过分析岳阳县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人数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阐明岳阳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急迫性与实施移动智能终端下网络教室培训的可行性,并介绍了移动网络教室组成(教师终端、学生终端、管理者终端、远程教育中心)及优势(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管理可控、学习灵活等)。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网络教室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1岳阳县农业从业人员现状
岳阳县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面积2809km2,人口72万,其中农业从业人员达41万,属于农业大县。陈芝英[1]曾对岳阳县周家庄和东庄村的30户农村家庭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培训次数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占总调查人数的87.8%,是农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而受过高中(中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12.1%;曾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占调查人数的43.3%,其中大部分农民仅受过1次培训,占比高达61.5%。由此可见,岳阳县虽然拥有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但是这些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对经营管理类知识了解不多,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接触更少,因此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迫在眉睫。根据国家统计局与湖南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数据,以2017年为例,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湖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35.8元,岳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54元,可以看出,岳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湖南省及全国平均水平,这给岳阳县农村居民参与移动智能终端下网络教室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农民有能力购买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使农民参与移动智能终端下的网络教室培训的可行性大幅提升。
2移动智能终端下新型职业农民网络教室组成及优势
2.1移动网络教室组成。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是有所区别的,体现在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掌握必备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知识。其中“有文化”即了解农业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常识;“懂技术”即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掌握一定的机械化种植、养殖技术,具有较高的农业专业素养,会使用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手段;“会经营”即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信息接受、反馈能力,能够阅读农业经营方面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报表,能够参与市场竞争,掌握成熟有效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2-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为了让农民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相接轨,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此移动智能终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网络教室培训应运而生。移动智能终端主要指能够接入互联网,通过搭载各种操作系统满足人们需求的设备,具有便捷性[4]。移动智能终端下网络教室是由教师终端、学生终端、管理者终端、远程教育中心组成,其中设备除了笔记本电脑外,还可为智能手机、电子书等移动智能终端。在网络教室系统中,教师需要将录制好的教学课件及视频、作业等上传到远程教育中心,并在平台上参与学生讨论、解答疑惑;学生须按时观看学习内容,完成指定作业并积极参与网上讨论;管理者要对平台上的教学内容和讨论内容进行审查和管理,统计教师、学生的上课信息等;远程教育中心则是负责将教师上传的课件进行,组织管理教学信息数据库及实时授课课件的点播[5],这四部分共同组成移动智能终端下的网络教室。2.2移动网络教室的优势。2.2.1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合一”,即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故网络教室培训方式可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来学习理论知识,线下通过安排教师到农村开展“农民田间课堂”,即以农作物生长田间为课堂,以农民为主体,以实践为手段,以提高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农民、教师为主进行信息交流、技术推广[6]。通过在农民最熟悉的农田“做”,将教师“教”的理论知识与农民“学”紧密相连,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农民更有效地掌握养殖、种植、农业工程机械方面的技术,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一旦所学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时,有意义学习就产生了。例如,教师在讲解岳阳县洞庭春茶叶相关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岳阳县茶叶的独特之处,教师可首先在移动终端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农民讲解岳阳县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说明岳阳县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岳阳县地处洞庭湖畔,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中国茶叶黄金纬度带,以增加农民对茶文化的认识及茶叶种植的生态学理论知识,提高当地农民的地区优越感。其次在线上介绍茶叶的加工工艺步骤: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复烘等,并进行具体说明,让农民对这些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然后开展线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是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线下实践以茶园为课堂,以农民为主体,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提高茶叶加工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农民将课上所学知识与实际茶叶加工结合起来,达到以用促学、以学促进的目的。当农民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时,感受到知识的有效性,有意义学习自然而然就发生了。2.2.2学习灵活。移动智能终端下网络教室所用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等移动学习终端,农民无需到专用教室去学习,打破了传统网络教室要在电脑机房中学习的局限性,学习场地具有灵活性、可选择性。教学课件与视频由教师上传到远程教育中心,农民可随时在线或下载观看,因此在农忙季节,农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田间,不用担心错过上课时间;在农闲时,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进行培训学习,弥补不足,学习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实现农忙在田间、农闲在课堂,务农学习两不耽误。2.2.3管理可控。教师可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对农民的知识掌握能力、作业完成情况做调查了解,以规划好教学进度。当地政府管理者可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考察与管理,对农民学习、作业情况进行了解,遵循本地农村发展规律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教学内容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并对“超纲”的教学内容及时做出调整,以符合当地农民的学习认知水平,做到因材施教。管理的可控性、有效性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探讨
摘要:“双高计划”大学校园产教融合建设将成为高职专科院校校企合作的一次重大改革与创新,有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质量。在产教融合工作展开过程中存在与企业沟通不畅、教师队伍欠缺、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产教融合工作收效甚微。汽车智能技术的发展作为未来我国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先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其关键问题。针对如何构建汽车智能技术产业群的专业化融合生态圈展开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双高计划”;汽车智能技术;产教融合;生态圈
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为建设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树立标杆、引导前进方向。汽车智能技术起步较晚,在很多专科院校中的教育领域办学期限较短,并且在校企合作方面没有合适的发展,不符合新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建设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实现产教融合,注重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加快汽车智能技术传播,推动汽车行业创新发展[1]。
1“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双高计划”被认为是一项面向我国新形势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重大政策举措,对于促进高职专科院校改革与提高其教学质量、培育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与理论实践技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双高背景下知识生产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双高计划”背景下建设汽车智能技术生态圈,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院校周边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助于人才培养
高校智能教育发展脉络及启示
摘要: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智能教育在世界高校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主要体现在:智能教育的发展推动自适应学习发展、异步课堂趋于完善,推动协作学习发展;智能内容重塑教科书,实现加速学习;智能辅导系统迈向2.0,促进深度学习。智能教育实现对学生行为的预测,推动教师在“教—学”关系中转向辅助者角色,智能助教进一步发展协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AI助力智能教学设计,保证精准教学开展;学生事务管理智能化,实时监督学生走向。人工智能在提升教学品质、塑造虚拟教学环境、变革智能图书馆等过程中,将学习环境打造为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应对这样的变化,我国智能教育应树立自适应学习理念、坚持师生需求导向、提高教师智能素养、成立智能教育专业、加强应用效果评估,加速实现我国智能教育在国际范围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进程。
关键词:国际比较;智能教育;高等教育
2019年4月23日,美国NMC发表2019地平线报告中指出,未来四到五年将是人工智能变革高等教育的关键节点[1]。2019年3月4日到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了2019年移动学习周,学习周的主题也围绕着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2]。来自130个国家1500名教育与技术专家围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加强教育和学习”“如何确保在教育中包容和公平地使用人工智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国家,主要由非国家行为者,特别是私营部门,推动AI蓬勃发展,对AI的发展做出敏锐的反应,教育技术产业的快速扩张尤其引人注目,人工智能学习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各国都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3]。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战略影响,在2019年5月16日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将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同时,高等教育肩负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更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提升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水平是实现我国人工智能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梳理最新国际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情况和未来走向,并提出我国智能教育应对策略,为提升人工智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一、从人工智能到智能教育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英国逻辑学家和计算机先驱艾伦•马西森•图灵最早开启了人工智能的实质性工作,图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计算机如何通过过程启发式问题,从经验中实现学习。1950年,著名的图灵测试问世,测试中涉及计算机、人类陪衬与人类询问者三个参与者,结果发现,在看不到被试(计算机、人类陪衬)的情况下,人类询问者只通过询问无法辨别二者身份,据此揭示出计算机具备与人类智慧相同的潜力。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发展的初衷便是最大程度上模仿人类的思维,代替人类做出决策。最早成功的人工智能程序是1951年写成的ChristopherStrachey,该程序通过不断地试错、迭代,完善自身程序,最终能够以合理的速度完成一个完整的跳棋游戏。随后,约翰麦卡锡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创造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随着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内涵也趋于完善。在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中,人工智能是指数字计算机或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执行与智能生物相关的任务的能力[4]。这个术语经常被应用于所资助的开发系统的项目。具有人类特有的智力过程,如推理、发现意义、概括或从过去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由于其跨学科的性质,人工智能的定义难以界定,不同领域的专家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但达成统一意见的是,人工智能具备人性化思考、人性化行动、理性决断以及合理形式四方面特点[5]。人工智能具有“强”“弱”之分,“强人工智能”以复制人类智力能力为目标,开发一个与人类完全相同的系统,“弱人工智能”则只是让系统运行,无需弄清楚人类的推理过程。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介于“强”“弱”之间,虽然实质性进展表明实现强人工智能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强人工智能在未来的走向是当前的发展趋势。皮尔森与知识实验室(伦敦大学学院)2016年出版了报告“智能释放:教育中的人工智能论证”,报告将人工智能论述为“一个计算机系统,旨在通过能力(例如视觉感知和语音识别)和智能行为与世界互动(如评估可用消息,然后采取实现目标的既定行动),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是人类”[6]。人工智能的类人化功能使其能够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人们开始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这也正是智能教育产生的原由。(二)智能教育的诞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两个世纪,世界经历了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教育起源之时,无论东西方教育都可称为“人的智慧”。东方孔子推崇“有教无类”,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传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期,西方苏格拉底使用“产婆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与学之间是动态的、灵活的关系,学生能够得以个性化、全面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迅猛扩张,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为了整体提高教育效率,将教学、作业计划、评分等全教学过程都框在固定的模式内,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被局限在固定的标准化描述中,教育体系是静态的、普遍化的,教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或学习风格,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被忽视。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发展,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AI融入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取向,如何利用AI技术支持教育已成为当前需要讨论的课题”[7]。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教育在国际范围焕发出新的活力。(三)智能教育的技术支持。智能教育自萌芽至今已有30年之久,但国内外关于智能教育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祝智庭提倡智慧教育,他认为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智慧教育“祝氏定义”的要义)。在国际上,以AIED(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指代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基础是本身就为跨学科的AI和学习科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科目)。Pearson报告认为,AIED由三个关键模型组成,分别是教学模型、领域模型和学习者模型。教学模型代表了教学的知识和专长,即如何更好地通过计算机使用教学手段;领域模型又称知识模型,代表如何更好地学习世界知识;学习者模型侧重于对学习者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情绪状态以及参与学习的数据等内容。这三个模型的相互作用,就是自适应导师的模型基础,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内容提供给学习者。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感知到的数据不断反馈到三个模型中,通过深度学习等算法使得模型更加丰富、更完整,进而使系统更“智能”。人工智能极大地改变着教育生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是克服传统教育不足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变革教育模式与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教师提供精准化教学、为学校提供科学化管理[8]。智能教育中涉及的技术支持包括:(1)人机交互引擎: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引擎,人机交互引擎实现有趣的智能聊天功能;(2)NLP处理技术:即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机器学习手段,对自然语言数据进行切分,编码等过程;(3)实体关系抽取:从自然语言数据中,对特定的关系模式进行识别,从中提取实体关系信息,如(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4)KG推荐系统:基于知识实体关系,以图论为基础,构建知识实体关系图模型(即有向连通图);(5)对特定场景的细致切分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系统细分多个应用场景并融合机器学习算法辅助使用者更好地教学与学习;(6)人脸识别: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国内外发展都非常迅速,如人脸识别、人脸对比等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运用,但总体而言,各种识别系统对环境的影响都较为敏感。
二、国际高校智能教育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