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业安全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5:35: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智能工业安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智能化技术在煤矿工业的应用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煤矿工业已经逐渐应用了高端技术及智能化装备,提高了煤炭工业的自动化程度和安全系数。本文主要探究了现阶段我国煤矿工业中智能化开采的现状及特点,再结合实际情况,简要叙述了智能化技术在煤矿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煤矿工业;特点;具体应用
我国现存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由于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对煤炭进行勘查和开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保障煤炭开采设备充分发挥出其自身作用。同时可以解决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所出现的冲击地压、矿井漏水、瓦斯泄漏等问题。如此可以得知,煤矿工业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未来我国煤矿由粗放生产到精细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1推动中国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煤炭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开采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开采时不仅要保证特厚煤层开采相对稳定的煤炭资源,而且要确保地质条件相对较差的薄煤层得到有效开采。尤其是一些老矿区,本身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有多种不同的灾害类型,加上开采时机器自动化程度较低,这给采矿的整体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煤矿开采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加快煤炭生产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科学合理地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资源合理消耗和劳动力合理消耗,实现煤矿智能化经济高效的开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煤炭生产企业与智能技术有效结合,逐步实现煤矿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生产全过程逐步实现智能化操作管理,不但从根本上保证了煤矿开采整个生产过程的低耗、低排放,而且对煤炭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煤矿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包括传感器、摄像机等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地下传输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设施。与此同时,提出了工作面有人巡逻、无人操作的智能采矿工作模式,实现减少人力、提高效率的基本发展目标,确保最终的智能化开采的应用效果[1]。
2现阶段我国煤矿智能化开采的现状及特点
工业互联网在大型能源化工企业的运用
摘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民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相关工业软件是竞争的制高点和核心关键技术。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使能工具,对转型的成败、成本、效率以及持续改进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也是国际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预示工业互联网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下一个出风口。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大型能源;数据管理;建设规划
1引言
工业互联网在大型能源化工企业的探索研究,是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建立的工业互联网研究设计为基础,主要面向本企业内的煤化工以及盐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等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立足企业实际情况,全面科学部署,稳步推进的一项科研工作。近年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坚持“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战略,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对接整合煤焦、尼龙产业优势,打造了多条国内一流的特色煤基化工产业链,逐步构建起以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村料为核心产业,多元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新体系,是中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动力煤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尼龙化工生产基地,现有生产矿井21对,产能规模3900万吨,在建矿井2对,建设规模270万吨/年;洗煤厂12座,入洗能力4155万吨/年;煤焦化工企业6家,焦炭产能1600万吨/年;尼龙66盐、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工业丝、帘子布产能世界第一;糖精钠、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能全国第一。
2解决的行业问题
2.1信息集成、产业协同问题。近年来,在政策引领、支持和推动下,集团从解决现实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以信息共享为目标,以创造价值为导向,大力建设和发展生产自动化和运营信息化,形成了趋于完善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涵盖了生产计划、物料供应、工艺改进、质量管控、能效提升等应用,在这些应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不断遇到了一些系统性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行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集团现有系统的应用封闭和信息孤岛现状,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协同共享的发展需求,亟需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解决难题,促进集团稳步、科学、转型发展。2.2节能降耗、安全环保问题。能源化工行业面临资源消耗大、高能耗、重污染风险、生产危险等问题。2.2.1资源消耗大。能化行业体量大,原料资源消耗高。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可直接减少资源消耗,是企业盈利水平的关键因素。2.2.2能源漏损大,能耗高。能化行业生产过程的物料转化与处理的每一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和煤等能源。集团下属部分企业,能源数据欠缺、管理手段相对原始,无法进行有效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改,造成产品能耗偏高。2.2.3重污染风险。在物料转化过程中,生成大量废水、废气、废料等污染物,对污染物的有效管理,直接决定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生环保事故,将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2.2.4生产安全。煤炭开采在井下进行,井下环境复杂,容易发生瓦斯聚集、塌方、透水等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事故,井下作业人员逃生困难,容易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应用
摘要:传统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属于新兴工程科学,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运用,能够较快地提升其控制效率,让传统电气工程控制设备在实际智能运用上控制效果更好,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从根本上减少人力投入。对于如今这个追求信息高质量、高产出的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无法去除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探究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石油电气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设计思路,并且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相对应的分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是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得以向精细化发展延伸的专门技术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该专门技术被逐渐广泛应用在多个工业领域,替代传统人工智能实现工业应用和日常操作,其技术优势也极为明显,能够极大的有效节省企业人力资源,并且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1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优势
人工智能管理技术也就是基于其他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发展形成起来的独立一门学科和综合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各种计算机技术平台上通过模拟的对人的全部大脑进行展开的对图像和处理数据的进行智能化逻辑分析和综合处理,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就是说它能够针对人类信息进行加以实时收集和分析处理,从而完全替代了对人类进行展开式的海量数据计算。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主要运用在汽车电气中的自动控制里,大致可以集中在3个主要层面的技术应用,依次分别是模糊控制、运作管理效率以及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投入,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能够得以有效节约,从而大大提升了生产工作效率,避免人工误差的情况出现,提升生产控制的工作确切性。
2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在电气工业自动化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研究
摘要:工业4.0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智慧实验室的构建过程是‘互联网+’的创新发展过程,对于我国现有的传统实验室建设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人工管理的实验室,转向个性化定制的过程。实验设备、运行模式、使用状态、实验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使整个实验室课程的课表安排、上课预约、智能考勤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实现以人为本。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加强本科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不断加大对智慧实验室的相关技术和设施的投入和研究。
关键词:工业4.0,互联网+,智慧实验室
1什么是工业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工业4.0的特征包括互联、数据、集成、创新和转型。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
2什么是智慧实验室
智慧实验室是指在一个实验室的范围内将多个物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图形显示技术等将其功能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一个由实验室管理中心、信息通信服务以及实验室智能化系统组成的“三合一”智慧实验室集成系统。基于工业4.0的智慧实验室是在现有的实验室基础上,辅以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化设备构建起来的,实现了开放共享深入教学需求、即插即用系统极速部署、移动互联打破时空束缚、全面管控舒适高效安全的智慧化实验服务平台。在智慧实验室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注重软件管理系统与硬件管理系统的合理配置,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全面感知不同的教学资源,获得互动、共享、协作的实验学习和科研工作环境。
某区新基建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基建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市的相关工作安排,加快推进我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政字[2021]1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5G商用。优化5G基站布局,推进通信设施及挂高资源共建共享,逐步提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规模,到2023年建成5G基站1600个,实现全区5G网络连续覆盖,并向乡镇、农村延伸覆盖。搭建5G示范网络,5G高清/超高清广播覆盖网、有线无线融合高清/超高清传输网、基于700M的5G物联网等精品网络,实现重点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行业应用密集地区连续覆盖。搭建5G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认证实验室,开展产品认证、应用测试、试验外场、网络性能监测、产业监测分析等。搭建5G创新应用平台,推动5G产业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5G+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等智能化提升解决方案。加快培育产业聚集度高、智能化水平高的智慧产业集群,到2023年,形成2个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等方面具有5G深度应用的5G+产业园。〔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中国电信区分公司、中国移动区分公司、中国联通区分公司、中国广电网络区分公司、中国铁塔市分公司办事处、各镇街园区〕
2.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强化新建数据中心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维,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新建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水平。优化存量数据中心,重点针对老旧数据中心开展节能与绿色化改造工程,加快数据中心节能技改和用能结构调整。支持PUE值低于1.3、上架率高于65%的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上架率达到60%以上的可申请扩建。优化提升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加快推动数据湖数据中心规划建设,到2023年打造300PB存储计算中心。〔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电信区分公司、中国移动区分公司、中国联通区分公司、中国广电网络区分公司、中国铁塔市分公司办事处、各镇街园区〕
3.加快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行动,面向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钢管四大产业,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推动大中小微企业深度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到2023年,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以上。深化两化融合、企业上云专项行动,到2023年,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6家左右,全区上云企业达到3000家左右。积极推广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数字+制造新模式,培育一批示范企业、项目。〔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园区〕
创新设计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制造创新
摘要:步入21世纪以来是我国社会发展最快的阶段,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现如今,信息网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也让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推动着工业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创意设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不仅如此,创新设计也是国家以及企业实力的关键构成部分。要让我国保持进步,要不断开发新技术,还需要通过创意设计寻找更好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设计、电子信息产品以及智能制造都有了不小的变化,本文对面向创新设计的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制造创新模式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创新设计;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制造;创新模式
0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而且其产生的污染也很少,典型的比如智能手机等市场热销的产品。现如今电子信息产业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我国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市场环境以及客户的需求尤为重要。一场新工业革命正在酝酿,这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大数据、智能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它正在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现阶段,人们大多还是使用石油化石这类能源进行生产制造,各国也都使用更为环保的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等。过去的制造技术又被称为消减式制造,这样的制造方式难免造成大量原料以及人力的浪费。随着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制造系统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智能系统可以有效地把各种人群数据进行收集,方便快捷,且消耗成本很低,由智能系统对数据展开整理分析,可以让制造生产更为高效。
1创新设计的定义和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
创新设计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之后,对精神方面的需要变得更多。随着精神生活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设计活动。21世纪,世界各地的科学技术开始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一场新的科技革新正在积蓄力量。创新设计具体来说是对传统以及现代设计的继承和发扬,具有智能、绿色等特点,建立在如今发达的信息科技、文化以及服务上。我国的智能制造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经过几十年的稳定发展,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有了一些突出的成果。在21世纪,我国的智能制造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诸多关键项目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感知以及控制技术等。虽然我国的智能制造行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智能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正是因为基本的研究跟不上实际高速发展的技术,导致无法有效吸收先进的技术。当前我国智能制造的主要零件大多还是依赖于进口。
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探讨
摘要:社会从工业1.0时代发展到4.0工业深度自动化阶段,对于工业生产过程采用PID、分类、回归、聚类等算法,实行自动化控制,并衍生了不少智能控制手段。未来工业生产的机电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还会更加深入,衍生出更加先进、更加智能的应用。文章分析了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探索目前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中的智能控制应用,展望未来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生产制造正在朝高度集成化、深度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多种精确度极高的电子感应元件设备,加上精妙的控制系统,实现对工厂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通过编写好的生产逻辑对工业生产进行自动化控制。而今工业自动化已经越来越成熟,正朝着智能化大步迈进。“过程控制”是一个专属名词,通常和自动化放在一起来说,指的是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关注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工艺参数,使其符合生产要求。过程控制旨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生产安全性、降低污染、达到绿色环保标准、降低操作性、降低劳动量等等。整个控制过程通过精密的检测设备,再加上自动化控制及管理系统,依据设定好的生产逻辑运行,利用计算机及时采集检测数据,并产生许多智能化应用,即过程控制与自动化(见图1)。而智能化则是在自动化基础上衍生的智能应用,工业生产要先会爬,再会走,然后会跑。所谓会爬,是指最基本的自动化、信息化;会走是指数字化;会跑是指智能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PID控制是一套控制算法,即从比例、积分、微分3个方面计算控制,更加精确,更加协调。
1智能控制应用
1.1自动化运行
将基于机电控制装置和电子计算机编程机电设备的运行逻辑作为指令操作,让工厂生产设备按照设定好的编程逻辑来执行控制命令,让整个工作得以在自动化控制下进行。自动化运行控制逻辑大多为PID控制算法,而实现的手段由上位组态、集散控制系统DCS、PLC等自动化系统来管理。最为常见的是PLC系统,也叫作可编程控制器[1]。PLC系统大致分为以下模块:(1)输入采样。接受被控设备的信号,作为自动化控制的基础数据依据,对象是工业生产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工艺参数。所采集的信号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模拟量、开关量、脉冲量、数码量、相关量、计算量等。(2)程序执行。按照生产经营所需,设定自动化控制逻辑,让工厂生产按照自动运行的逻辑执行。(3)输出刷新。在一定周期内进行输入采样,通过PID、分类、聚类、关联、神经网络等算法,分析被控机电设备运行信息是否符合逻辑,无异常数据则通过,发现异常数据则停止。总而言之,通过PLC系统和PID算法,大大提高了机电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自动控制(见图1)。
智能控制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践
摘要:介绍了机电一体化系统与智能控制的含义,阐述了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传感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成为行业竞争的有效工具。为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的价值,必须使系统在工作期间安全、稳定地运行,还需要结合新技术的优势,完善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我国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控制应用程度逐渐增大,需要加强机电一体化系统内智能控制水平,思考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智能控制起到的作用,合理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促使生产工作安全、高效地运行。
1机电一体化系统与智能控制的含义
1.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含义
电子电工、机械、传感器等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包含的内容,作为诸多技术相互作用而成的集合体,可以在机械设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作用下完成工作任务。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是满足机电一体化系统运行的软件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我国工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可以防止因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隐患。机电一体化系统整合各类信息技术,根据工作需求配置系统功能,对目标进行集中科学的管控,合理分配资源,从而可以提高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液压提升设备智能监测系统探讨
摘要:利用多种智能传感器感知结构变化,构建分布式通信网络,通过云服务技术和编制智能控制策略,实现液压提升设备智能监测系统施工过程的全自动化控制、数据智能记录与管理、云服务远程监管等功能。基于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液压提升设备施工精度和效率,同时也提升了施工品质和安全性。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云服务;智能监测系统;液压提升设备
液压提升设备是一种特种施工设备,以提升千斤顶为执行机构、液压泵站为动力源、控制系统为核心大脑,通过控制多个提升千斤顶的集群动作实现重物的移位,主要应用于桥梁建设、海洋工程、电厂建设、化工厂建设和地下停车竖井掘进等领域。传统开环系统控制的液压提升设备没有自动修正或补偿能力、系统稳定性不高、响应时间相对较长、精确度不高,尤其数据为人工测量和记录,人为误差大且存在数据被篡改的风险,录入系统和呈报管理部门的数据可能不真实,埋下了安全隐患。为了提高施工的精度和效率,在数据管理方面实现监测过程的完全透明,保证施工过程的有效监管,提升施工品质和安全性,设计了一种应用于液压提升设备的智能监测系统。
1液压提升设备智能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液压提升设备由控制系统、液压泵站和液压提升千斤顶组成。控制系统包含远程中心和现场站点,均配置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和人机界面(HMI,HumanMachineInterface),远程中心设置了具有云路由功能的设备。远程中心和现场站点间采用工业以太网方式通信,实现数据的高效、稳定交互。远程中心负责收集及分析现场站点上传的传感器数据和运行状态,并形成运行指令下发到现场站点。现场站点具有阀组控制、电机启停、传感器数据采集等功能。液压泵站安装有电液比例换向阀、液位传感器、液温传感器和冷却加热装置,其中电液比例换向阀可进行油液出口换向,实现千斤顶活塞的伸缸或缩缸运动,同时可以调节流量输出的大小,控制千斤顶活塞运行的速度。提升千斤顶上安装有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接近传感器,用于监测千斤顶活塞的伸出量和千斤顶负载。液压提升设备智能监测系统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分布式通信网络和云服务网络,结合施工工艺编制控制程序形成智能控制策略,实现全自动化过程施工、数据智能记录与管理,以及云服务功能。
2液压提升设备智能传感器网络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发展现状及建议
1背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与信息、通信等产业跨界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现代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1]。智能网联汽车在传统的汽车领域上融合多种现代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辅助驾驶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等,这些技术都高度依赖网络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2]。智能网联汽车将通信功能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具有诸如复杂的环境融合感知、智能决策和协作控制等功能。网络和数据等安全问题隐含重大安全风险,信息安全漏洞已经危及用户的数据安全、个人隐私、通信安全甚至车辆的功能安全,导致用户群体的切身权益面临被侵害的风险[3]。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网络中存在的威胁,可以有效保障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和可靠性[4-5]。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大量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相关政策法规,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全方位信息安全监管,进行全生命周期信息安全管理,从而促进新技术、新应用发展[6]。
2标准政策现状
2.1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
为推动车联网创新发展、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各主管部委纷纷发布管理政策,协同制订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管理领域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积极推动智能交通和车联网发展[7]。2007年6月22日,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标志着等级保护制度正式开始实施[8]。2020年9月,公安部制定出台《贯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家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有效防范网络安全威胁,有力处置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切实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网络和数据安全[9]。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发布《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车联网、船联网建设,发展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构建国家级车联网无线技术验证平台等,以推动构建下一代交通信息基础网络[10]。交通运输部通过《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积极推动“两客一危”联网联控并取得积极成效,2016年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对车联网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1]。交通运输部所建立的交通的基础设施、交通的环境、智能交通的环境建设,对于后续智能网联汽车在大范围的国际应用非常关键。2021年7月5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汽车数据、汽车数据处理以及汽车数据处理者的定义和范围、个人信息采集处理要求、汽车数据处理的原则、汽车数据出境管理、数据安全审查备案等[12]。2021年7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管理、规范软件在线升级、加强产品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11项具体意见。《意见》要求加强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一致性,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13]。2021年9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从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基本要求、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防护、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防护、加强车联网服务平台安全防护、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以及法律责任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14]。
2.2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