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11:56: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智慧农业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线上教学及线上指导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受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开展史无前例的全面线上教学,如何保证这种新教学形式达到线下教学效果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针对如何开展线上《操作系统》课程的讲授和指导毕业设计,介绍在教学平台选择、实施过程等方面的措施。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如网络问题、学习自觉性、学习进度等问题,给出应对方法。总结线上教学相比于传统线下教学的四个优势。
关键词:线上教学;慕课;直播授课;毕业设计
2020年伊始,我国突发黑天鹅事件——肺炎疫情。受疫情影响,所有大中小学的教学活动转为线上运行。从最初的忐忑怀疑,到变通适应,高效方便的线上教学方式已经赢得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和欣然接受[1]。2020年春季学期的教学任务是《操作系统》课程,如何保证线上教学效果不掉线,学生在家上学也能达到在校上学的效果呢?结合多年的线下教学经验,灵活使用线上教学手段,目前看来,达到了预期目的。
1《操作系统》课程的线上教学方式
1.1教学平台选择。《操作系统》课程的线上教学平台采用“QQ群+智慧树慕课平台+腾讯课堂”的组合方式,各有各的用处,互为补充。每年教学任务下达后,教师都会建立一个QQ群,将教学班学生组织在一起。QQ社交软件几乎每人都有并且日常在线,接受程度高,其在线上教学中的用处是可以上传分享电子版教材、PPT课件、作业、实验指导书等文件,可以解答和讨论疑问,可以广播通知每位学生,征询学生意见或做简单调查时可以采用群投票群接龙等[2]。例如在学期开始前,通过群投票调查学生的电子设备和网络情况,结果显示:由于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部手机,且随身携带回家,网络情况也普遍较好,具备线上教学的硬件基础。得益于省级质量工程和校级质量工程的项目建设,华南农业大学数信学院操作系统课程组刚好在2019年秋季学期完成了在智慧树平台上的慕课制作,所以线上教学的慕课平台首选智慧树。在制作慕课视频时,每章分5~8个核心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然而这些慕课只是课程的“骨干”内容,还需要大量的“肌肉”内容才能构成完整的《操作系统》课程知识体系,所以仅靠观看慕课视频是不能算作学习完或学懂《操作系统》的。大量的非核心内容和教师详细讲解还要依靠直播教学。除了慕课外,智慧树平台在作业、测验考试等方面提供了便捷独到的功能。最常用的两个直播教学平台是钉钉和腾讯课堂。钉钉作为一个专用学习软件,学生平时应该不大会长期登录和在线,那么教师发在钉钉群的通知可能不会即时传达到每位学生,不过钉钉比腾讯课堂优势的是可以下课后马上生成回放视频和作业。由于已经建立了QQ群,学生基本都会长期在线,同时考虑到全国中小学生都采用钉钉,为避免服务器负荷过重导致的卡顿,故采用腾讯课堂作为直播上课用的软件。腾讯课堂在下课后24小时内生成课程视频,虽然慢一点,但还可以接受[3]。在确定教学平台之后,教师先熟悉智慧树平台的翻转课堂、题库、作业、测验、学习进度跟踪等功能,然后再和学生用腾讯课堂试课,熟悉考勤、签到、举手上台发言、讨论等功能[4]。试课时间特意选在网络(应该)最拥堵的上午一二节课,意在检验所用网络的速度,结果显示腾讯课堂服务器的负载能力和网速普遍较好,仅少数学生反映偶有延迟。1.2线上授课过程的实施。线上直播授课主要采用腾讯课堂。每次上课前一两天,先在QQ群中预告下次课要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先在智慧树平台上观看慕课视频作为预习,对要讲授的重点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上课前10分钟,作为预备铃把腾讯课堂邀请码和链接发送到QQ群中。上课时间到,在腾讯课堂中“分享屏幕”开始上课,教师电脑上的PPT演示、视频播放、代码运行等所有操作学生都即时可见。由于学生面对自己的电脑,看得清听得明,所以比传统教室上课时更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更佳。但是教师面对电脑屏幕讲课,缺少在传统教室时面对数十名学生的现场感,无法即时通过学生表情和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防止教师“自言自语”以及增加师生互动,可以将腾讯课堂的“讨论框”置于最前,课上穿插小问题时学生抢答答案,有疑问时即时提出,教师看到后马上解答。这种方式反而比传统教室的互动能力更强,因为现在的学生在文字互动时很活跃,但在教室里面对老师时却“腼腆寡言”的现象较普遍,而且传统教室里提问时一般只有前排学生的回答能被教师听到并点评,线上则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需要考勤是否学生迟到或旷课,可以在上课时随时“导出成员列表”,也可以设定90秒的“签到”时间。下课后的“考勤记录”功能里,还可以看到学生进入退出的时刻、在线上课的时长、观看回放视频的时长等等。腾讯课堂提供的这些小功能比以往线下教学时节省了大量点名和签到时间,同时更加准确精细。传统教室有一项独特的功能,就是可以板书推导算法过程。怎样在线上授课时将板书内容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呢?采用的方法是利用PPT的动画功能,事先做好推导步骤,播放+讲解同步。例如以往在讲授“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小节时,对于wait()和signal()操作实现进程互斥以及wait()操作顺序颠倒可能导致进程死锁等内容,总是要一步步板书推导并发进程伪代码的执行过程。线上授课时事先做好替代板书PPT,逐步播放并讲解流程,学生很快即可理解。1.3作业和随堂测验。作业和测验主要采用智慧树平台。传统线下教学时每章需要留作业,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复习和巩固本章知识,教师批改时可以掌握学生易错的知识点,点评时可重点讲解。线上教学无法上交纸质版作业,只能变通适应。开始时是让学生做完纸版作业之后,拍照上传给教师,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数据量巨大且批改不方便。后来改在智慧树平台上建立“翻转课堂”,在“作业考试”栏目里留作业,并设置提交的截止时间。学生提交作业时可以直接键盘输入文字,如果是必须画图的解答,可以上传手画图的拍照图片,和线下教学时的作业模式差别不大。华南农业大学要求每门课程必须进行至少两次的随堂测验,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线下教学时是采用纸质试卷的方式,线上教学的测验同样转移到智慧树平台。教师先设置题库,以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为宜。然后新建考试,从题库中抽取若干题,设置分值和开始结束时间。学生提交之后即时判分。智慧树会自动给出考试分析结果,包括分数分布、各题得分率等。那些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就是最难理解或者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重点讲解。由于在智慧树上组卷很容易,所以将原定的每学期两次随堂测验,改成了测验六次,每两章一次测验,可以起到及时检验学习效果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预计在将来恢复线下正常教学之后,随堂测验仍然会采用在智慧树平台进行这种形式。1.4督促学生学习。虽然计算机专业在华南农业大学属于高考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学生的领悟能力、学习积极性、活跃程度普遍较好,但难免会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较差,需要教师的外界监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线下教学时可以直观观察学生的听讲专注情况,通过点名、提问、作业、测验成绩等反馈来督促学生学习。线上教学师生隔空互动,除了尽量用风趣的语言和比喻把难理解的操作系统概念和原理讲解得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督促手段:在授课时穿插小问题,然后随机点名,学生文字或语言回答;增加作业和课堂测验的次数,加大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迫使学生及时复习教学内容;在课程群中把一些共性问题公开讨论,勤奋好学的学生一般会活跃参与,以此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智慧树的学习进度统计功能督促学生学习。例如下面是在QQ群中公布智慧树慕课的学习进度后台统计图(左图)、表扬了学习认真的同学并宣布奖惩措施,一周后再次统计的学习进度图(右图),二者对比明显。1.5线上教学相比于传线上教学相比于传统线下教学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线下教学,线上教学有以下几个优势:(1)打破时空限制,随时可以进行。特别是腾讯课堂等平台的课堂视频“回放”功能,不仅可以为网络不顺畅时不能在线听课的学生提供后备保障,而且可以让学生复习时对难点反复观看,也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讲课视频下载下来,自己观摩可以发现以前不自知的讲课习惯和缺点,有意识地加以改进。(2)师生互动更容易。现在的学生在网上虚拟社会比在现实社会中活跃敢言,以前教室上课时教师有意互动,仅几个前排同学参与互动,效果不好。反而是现在线上教学时的QQ群和讨论框中,没有面对面的社交压力,学生活泼很多。(3)学习进度统计、测验成绩统计方便、直观。各种教学平台基本都有学习进度统计功能,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线测验功能非常有用,特别是根据得分率准确判断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掌握比较薄弱,这是线下测验不能比拟的优点。(4)以往学期经常遇到清明五四等等放假,导致不同教学班进度不一致,如果补课还要协调时间、教室、审批等问题。线上教学时也遇到清明放假问题,解决方法很简单,另外一个教学班上课时,被延误的教学班(该时间段刚好没课)跟着一起上即可,根本没有教室容量、不同校区通勤等限制。如果时间冲突就找该班无课时间段单独补课即可。
2线上指导毕业设计
基层农业工作者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
“农民的手干裂、粗糙,那是辛勤劳动留下的痕迹,春夏秋冬,他们总是忙碌着,农民了不起。”这是我在一篇小学生的作文里读到的。的确农民把整颗心都交给了土地,只有收获的日子才能给他们安慰和喜悦。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工作者,每到这个时候都无法逃避自己肩上的责任。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把论文写在**的土地上》。我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我的职业。记得大学时的校训是“把论文写在**的土地上,”那么,今天我有机会把我的论文写在东昌的土地上,用我青春的激情和智慧为**农业的发展和振兴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农业是我国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目前正处于困难的爬坡阶段,有利条件多,困难问题不少,中央的“一号文件”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两个反哺”方针都充分证明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良好势头对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城市的发展,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加之气候条件的不利因素,如何把党的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千家万户,如何寻找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问题摆在了*区委、区政府及农口各部门领导和同志门的面前。农业发展观的科学转变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问题。很快围绕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这个目标,树立了“创汇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观念,遵循农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规律,推进农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产业和和产品结构的“三个转变”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依托优势产业、打特色牌”的战略得以实施。
硕士学位建议
硕士,咱们一般称之为研讨生,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讨生学位(Post-Graduate),具有硕士学位者一般标志具有根底的独立的研讨才能。本文小编给我们总结了一些硕士学位论文宣布的一些写作主张,以供我们参阅。
(一)要有决计,建立活跃的科研情绪
做研究,要有活跃和谨慎的科研情绪,要有耐性、恒心、决计和决计,一起也要坚持一颗平常心。2005年全国百篇优异博士毕业论文获得者、武汉大学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王树良教授以为,论文的写作、宣布进程是科学研讨深化、完善的进程。对写论文要抱着一种坚韧不拔的高兴的心境,没有一个真实的学者仅为宣布论文才去研讨,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学者会以为宣布论文的多少与学术奉献可以同等。可是,每一个真实的学者都会珍惜自己的论文,关心别人对自己论文的谈论和引证。开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武汉大学张培刚教授总结自己的学术人生,说了一句道理感言:“仔细,但不能太仔细,应适时而止;看透,岂能悉数看透,须有所作为。”
(二)常常沟通,依托团队的思维
智慧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沟通才能丰厚幻想。协作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学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硕士同学要多沟通,多听专门讲座,多参与学术会议,要依托学术团队的思维和才智来激起立异思维。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院士在辅导硕士学习时,非常着重“要更多地经过交谈与评论来激起学生的科学爱好”。
(三)长于考虑,勇于提出自己的观念
高职院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案例分析
论文关键词:文化概论都江堰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形成挑战,本论述试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来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化创造和积累。这些历史性的文化遗存,既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存、成长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为我们今天乃至将来创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阐释和研究我们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文素质,都将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探讨
摘要: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各行各业,尤其是图书馆领域,图书馆服务质量已经不单单由图书是否齐全、图书馆是否安静、图书馆规模大小等客观因素决定,更注重的是图书馆的“智慧”。尤其是大学校园,“智慧图书馆”是建成“智慧高校”最重要的一步。高校要致力于建设个性化、智慧化的图书馆,改革服务方式,由传统的纸质版的书籍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数字化的图书馆。大学生的求学生涯中,存在大学生无法从海量的知识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学习效率降低。智慧图书馆旨在建设高效、便捷化的图书馆模式,有利于学生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
一、引言
图书馆始终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服务理念,智慧图书馆只是将“呆板的服务方式”变为“积极主动的智慧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就是将原本的图书馆模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形成更高级、更高效的服务模式。采用智慧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更能实现资源的多样化、快速获取信息。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服务理念、模式、手段及对读者的需求研究方面进行考虑,积极创新服务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本论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的相关考察及详细调查,并结合相关的理论依据,对其存在的缺点及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及改进措施,对其他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范例,让图书馆在大学校园真正的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学术交流的知识殿堂。
二、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国外因其技术较为先进,“智慧图书馆”模式发展较早、模式更加先进、结构更加成熟。对于我国来说,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层次方面,研究实现智慧图书馆所需要的物联网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等等。有学者另辟蹊径,开创性的提出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在于智能化的服务,创新相关的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路径、改变服务方向,比如:由原来的推荐模式变为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同时,面对现在复杂的网络环境,要不断创新技术,设计出更符合高校图书馆的模式。图书馆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更适合的书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服务概念不断被创新,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也经历了不断提升的过程。从图书馆建立初期,图书馆的服务环节经历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到现在智慧服务阶段。智慧服务最大作用即实现了知识的增值,知识服务为智慧服务创造了条件,与知识服务相比,智慧服务实现了知识的增值及升华,提高了知识的利用效率,真正实现并发挥了知识的价值。
农业科技旅游
一、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是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
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而产生的。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魂和力量的标志,能唤起人们的愉悦而成为美的事物。因此,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美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用上述观点来观照古今农业科技就能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美学因子实则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人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能够深切体悟、领会农业美
学本身无穷的迷人魅力,同时,通过对农业科技的了解,认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再次,认识农业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美学的发展,把握社会、科学、美学发展的规律,以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农业科技旅游可以提高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更好地发扬农业科学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种农业科技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的扩大,同时也是人们审美范围的扩大,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互动,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在审美的同时,又受到思想的洗礼,知识的丰富,这就是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有异于它种旅游形式,是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必然地会成为当前一个时期内我国旅游的又一个热点,且会越来越热。
二、农业科技景观的审美内容
农业科技景观是地球上的一种景观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景观所具有的客观的地物、地貌特征外,它更是社会的一种空间,是人类生活的栖息地、生产劳动的场所,因之,它也就具备了视觉审美的内容。农业科技景观内容,从宏观上,所有与农业科技有关的地物、地貌和人群,都可包含于内,从微观角度分析,即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有水利、梯田、农具,技术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及其设施等,这些景观各自有不同的审美内容。(一)水利设施的社会美、动态美我国从古到今,有关水利建设的成果不可胜数,工程景观多有遗存。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劈山导洪,古今之龙门,传为禹所开凿,今人睹之,亦称其奇。四川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陕西关中农田水利,新疆坎儿井等均为天下名胜,近现代以来的长江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库,均为世上奇观。在技术上,过去自然条件的自流灌溉,到今天的节水灌溉,材料、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水利设施景观旅游,人们首先受到震慑的是它的社会美。当人们看到巨大的山峰被劈成两半,或滔滔大江被拦腰锁住,或暗河百里而清流欢腾,或“玉龙”随着人意而畅流不息,自会感叹人类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坚不摧的。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进步。笔者曾于2003年参观了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对这一点感受颇为深切,曾作诗一首对其赞颂。诗云:“生民自居造化力,掘地饮水举世奇。雪水奔涌五千里,清凌润口兼沁脾。灌出良田碧似洗,育得果瓜含饧饴。我披骄阳饮此水,江山同醉花影迷。”这恰是这次旅游产生的效果。同时,通过水利景观的旅游,可以加深人们对水的认识。人们对水的传统的认识是人与水的对立,水只是一种物,随人处置,故或视其为洪水猛兽,排之去之,或视水为索取无厌的物,灌溉、发电、不加节制地利用之,浪费之,污染之。要说审美,水之美也仅仅成为哲学家思想家借水论人,诗人、作家借物抒情,画家、音乐家发泄牢骚的寄托物罢了。现在,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水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亲水意识增强了,爱水护水,人与水和谐相处,通过水利科技景观,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的参观,更能很好地理解人喜择水而居和依水傍水的环境美,依供定需、量水而行的规律美,人水共处、相得益彰的和谐美。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其技术美亦令人叫绝。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22600年的历史。它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其特色,位居成都平原顶端、岷江的出水口,居高临下,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工程。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进水,三者珠联璧和,协调运行,互相制约,饮水入田,分洪减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都江堰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技术难题。由此可见,古代水利工程确实具备了科学美。(二)梯田景观蕴含的韵律美、智慧美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农田”。[2]一般说来,在磅礴逶迤的山坡峻岭上修建的梯田,将巍巍山岭依起伏之势,劈山积土,累石为界,便形成了高阜之田,其平如盘,层层映绿。[3]是体现农业进步的一种科技景观资源。梯田景观在世界各地均比较引人注目,其有名的如菲律宾伊富山上,2000多年来一直沿山修筑水稻梯田,位于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的水稻梯田,它被誉为“当地土著……通往天堂的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梯。”世界文化委员会已将巴纳韦高山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生生不息,辛勤劳作,开山劈石,垒土造田,在荒山秃岭上开掘出了梯田。创造了举世震惊的成就。著名的云南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开发历史,并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传统人居环境和农耕文明的典范,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动的结果,是民族文化、古代科技、自然生态的巧妙结合的典范。当我们欣赏哈尼梯田时,一面面山坡,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梯田,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让人惊艳,30多公顷的梯田世界是中国大陆的最神奇的景观之一。20世纪的最后一年,哈尼人为其千百年来创造的梯田奇观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都遗存有大量的梯田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梯田,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大寨几辈人数十年的艰苦劳作,改变了原来本
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与理念分析
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多元化的影响下,学术期刊充分利用新技术对内容和形式拓维,实现出版模式的转变;通过挖掘学术成果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加快速、便捷、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通过拥抱开放获取,实现盈利模式的转换。这种出版模式和理念的转变对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既带来了资源的多样化、缓解经费紧张的压力等方面的机遇,也给图书馆的学术期刊采选、向学界提供服务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关键词: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出版理念;馆藏建设;图书馆
21世纪以来,在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多媒体等多元技术的推动下,整个学术出版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术期刊方面,不仅在线期刊走向普及化,其所刊载的文章也不再限于文字、表格和图片,而是更加趋向于多媒体化,甚至很多学科领域出现了数据期刊、视频文章等。对于出版社而言,不仅学术期刊印刷版的发行量大幅下降,甚至其在线版的订阅份额也有所减少,而开放获取期刊、科研社交网络、预印本等学术成果的新型传播方式却在蓬勃发展[1]。与此同时,虽然各国的科研经费均有显著增长,但各国各类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却在不断缩减,作为学术期刊最大的收藏用户,图书馆的绝对购买力因此而持续下降。为了应对现代科学技术多元化、用户需求多样化等方面给学术期刊出版业带来的影响,国外许多学术期刊出版商正在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传统的盈利理念,筹备自身的战略转型。在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未来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些趋势已初现端倪,这些变化与趋势也给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转变
学术期刊的出版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在现代科学技术多元化的影响下,学术期刊的出版,无论从刊载论文的形式上,还是从内容生产和用户服务上,均十分迅速地融入了新技术,例如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智慧出版与服务等等。这些多元化的技术,将进一步推进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创新与发展。1.1内容和形式拓维,学术期刊刊载论文形式多样化。目前,学术期刊印刷版的发行量大幅下降,国际上在线期刊论文的主流格式也是以HTML和PDF两种格式为主。无论是印刷版还是HTML或PDF格式的电子版,学术论文的内容都需要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然而,在各种新技术的辅助下,科研人员形成了更多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例如视频论文、数据论文等等[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相比阅读大段文字的论文,更直观、简洁的科研成果呈现方式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用户的阅读习惯也使得更加直观、便捷的可视化呈现方式成为重要的学术出版方向。相对于阅读传统的平面文字、图表而言,观看视频论文将会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因此,多元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与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学术期刊在内容和形式上拓维,所刊载的论文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国外一些医学类期刊已经将某些具有前沿性、指导性手术视频以学术成果的方式进行分享和传播。近年来,数据期刊与数据论文也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逐渐在学术出版界拥有了一方舞台。所谓数据论文,即描述关于一个或一组数据的元数据文档,它们通过描述创建和处理数据方法的细节、数据的结构和格式、数据再利用的潜力等促进数据开发和利用[2]。数据论文既可以在传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也可以在专门的数据期刊上发表,其主要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描述[3]。与普通学术论文一样,视频类学术成果及数据论文同样拥有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也可以被其他科研论文引用。1.2人工智能参与,构建学术期刊的智慧出版。进入21世纪后,数字出版方兴未艾,多媒体出版已然兴起,人工智能技术参与出版开始起步。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出版业,在出版产业链中,无论是从内容角度还是从服务角度,都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在内容生产上,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有助于科研人员的速记与文字录入,还能够对各种专业的写作技巧与方式进行归纳总结,甚至实现内容创新[4]。例如,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SpringerNa-ture)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GoetheUniversityFrank-furt)共同开发了“BataWriter”算法,并用它出版了第一本由机器学习产生的学术图书———《锂离子电池:机器生成的目前研究摘要》(Lithium-IonBatter-ies:AMachine-GeneratedSummaryofCurrentRe-search)[5]。由此可见,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有效解构模块化撰稿的各种写作特征和风格,协助作者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甚至创作。在智能化服务上,一方面,对于科研人员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文本分析、语义分析、模式识别、智能搜索、数据挖掘、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学术内容的精准抓取与推送,为科研人员提供细粒度的个性化服务,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与科研成果的撰写[6]。另一方面,对于有阅读需求的用户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大数据的处理效率和洞察深度均有很大提高,能够实现对用户的阅读记录、阅读时空状况和人机交互数据等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对用户的阅读需求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合且更具前沿性、新颖性的文献素材。基于此,学术期刊也将更多地体现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应性,在实行智能化管理的同时,做到创新学术发展研究,实现从数字化出版到智能化出版与服务的飞跃。
2学术期刊出版理念的变化
我国文化的美学审视三题浅议论文
论文摘要:民族的生命力说到底来源于文化的生命力。从审美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精神不仅渗透在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意识形态领域,而且集中体现在汉字这一具有独特美学魅力的传播工具上,甚至在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都会积极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唤醒人性的自觉,推动文化的发展最终凝聚成中国文化的生命本质。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审美精神;生命本质;和谐统一;美学审视
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是举世公认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大自然带来的灭顶之灾、种族斗争、外敌入侵造成的亡国之患,使不少的宾化形态由盛转衰,走向灭亡。而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其间虽然也无数次地出现过足以亡族灭种的巨大灾难,但其完整的文化形态却一脉相承,始终没有中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国文化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抵御了无数天灾人祸而生生不息?本文拟从审美精神的视角,谈些管窥之见。
(一)
审美精神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生命本质。中国文化中存在着浓重的轻功利、重精神,轻经验、重感悟的特点。不管是人们在政治活动过程中极力推崇的“无为而治”,还是在宗教信仰中追求的天、地、人多种崇拜的有机统一,特别是被视为文化精华的“夭人和一”思想,都在凝聚了大量智慧的同时,体现出在具体感悟中升华精神,在融会贯通中追求尽善尽美的超越性。以这样的心态面对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万事万物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浑然一体、有机统一的生命形态。从春秋时期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到汉代董仲舒推崇的“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的天地人和思想,再到唐代刘禹锡所说:“天,有行之大者也;人,动物之优者也。天之能,人故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耳”的说法,都十分明显地反映出人与自然天地和谐统一的思想。中国文化中,世间的一切事物“首先作为与人打交道起作用的东西展示出来。人在认识世界万物之先,早已与世界万物融合在一起,早已活动在世界万物之中”。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之间便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先天地相互关联着,具有一种与人为善,符合人性的对象化特征,使得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从人与自然先天存在的应然和谐关系中得到宽慰,并在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
意大利思想家维科认为,每个民族在幼年时期都先天地具有一种“诗性智慧”,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在进行各种文化活动时都具有实用与审美不分的特点。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从古代西方哲学家留下来的大量对话里,从先秦诸子的思想记载中,看到现象与理性并存、感悟与哲思融会的大量美父,感受到先人思维中的“诗性智慧”的无比魅力。在由“诗性智慧”向哲学智慧过渡的过程中,中国的哲人们在保持着自然生化观的基础上,将以种族繁衍为目的的生存体验与对自然宇宙运行规律的宏观揣摩相结合,形成了天地自然与人相容共生的文化形态。在中国哲人眼里,“万物本原与吾人真性原非有二。’,均主体与客体是不能须臾分离的,主体既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又是吾人真性,即“真的自己”的体现。这样,人们在与宇宙万物接触过程中所形成的功利判断与审美判断也相融相通,不能分离。在中国哲人看来,提炼“智慧”的过程完全没有必要将其中原生态的“诗性”隐去,将人们获得“智慧”之前的生命感悟隐去,进而虚构出一个远离生活,远离形象,纯粹抽象的理性世界。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谈到自己由哲学研究转向艺术研究时就曾深有感受地说过这样的话:“我已经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响其实,正是这种源远流长的诗与哲学融合的文化氛围,不仅孕育了王国维、宗白华、钱钟书这样具有“诗性智慧”的近代宗师,还孕育了曹雪芹、郑板桥、朱熹、苏轼、王羲之、司马迁等一大批具有“诗性智慧”的古代艺术家。中国历史上尽管没有出现独立的美学学科,更没有专门的美学家,但是,翻开各个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文化典籍,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量前人对自然、人生,尤其是对各种艺术现象的思考与总结,形成了“情志”、“气运”、“形神”、“豪放”、“飘逸”、“心性”、“意境”等等具有中国特点的美学范畴,并从先秦一直贯通到现代,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资源,也积淀成为中国文化的美学因子。
智慧教学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启示
摘要:智慧教学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依托于智慧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智慧课堂更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课下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智慧课堂的热潮中,更紧迫的问题是高校教师尤其是来自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从当前慕课及混合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为提升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供以借鉴。
关键词:智慧教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慕课;混合教学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开放教育课程模式,是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免费在线课程[1]。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当前大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的背景下,掀起了一系列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智慧教学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依托于智慧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智慧课堂更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课下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成功应用智慧课堂,但在西部高校还属于新兴事物。以地方性高校石河子大学为例,目前该校在2018年11月联合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与智慧树网建设了全疆首个慕课制作基地———石河子大学树下课栈。然而,在智慧课堂的热潮中,更紧迫的问题是高校教师尤其是来自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和高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当前慕课及混合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为提升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供以借鉴。
一、慕课及智慧教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在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美国在线上教育领域的三大国际慕课平台edX、Coursera、Udacity于2012年相继上线;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批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于2013年也相继。2018年4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变轨超车工程,推进高校课堂革命,启动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2019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表《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提出建设公平之路、共享之路、服务之路、创新之路和合作之路的五大愿景。截至2019年,已有1250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学习人次,6500万人次获得慕课学分,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西部高校为例,独立开展慕课课程建设和推广学习还不现实,与对口支援名校深入进行混合式教学合作或借助其共享平台及学分课的方式,而不是照搬其建设慕课及教学模式可能更适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借助对口支援名校的慕课能够有更多的大学生受众和好的授课素材,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如授课教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无法实施因材施教,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造成学生对线上课程积极性不高,专注度不够。因此,以慕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SPOC)模式以及其他形式如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智慧课堂等形式也逐渐在各大高校中被广泛应用,智慧教学模式灵活地将传统课堂和在线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师生线上智慧课堂学习和线下互动。
二、地方性高校青年教师MOOCs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事迹:用科技领跑农村经济
用科技领跑农村经济
×――记省优秀共产党员、原湖滨乡科委副主任林永安
×
时值早春,走进古田城郊的山头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果树修剪齐整,含苞吐蕊,开满山头,昭示着又一年的丰收与喜悦。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湖滨乡的果园,这个乡以种植水果致富出名,乡耕地面积万亩,果园面积却达万亩,水果年产量万吨,户均收入万元左右。湖滨乡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小规模种植水果,到现在全乡个行政村,百分之九十的农户种植水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要。湖滨乡成为主要靠水果、食用菌致富的专业村绝非偶然,因为湖滨乡有一位用科技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的省优秀共产党员、原湖滨乡科委副主任、现城东区科委副主任林永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林永安,以自己对水果事业的执着和痴迷,以一个共产党员情系广大人民群众,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做贡献无私情怀,满腔热忱、勤勤恳恳,致力于水果种植的实践与研究,倾其所能、尽其所学与成就,进行水果种植技术的宣传推广,以精湛的水果栽培技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农民谱写了一本致富经,为农村开拓了一条致富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着自己朴实而光辉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
执着事业心系农民